“陆与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难忘小人书心情日记,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难忘小人书心情日记,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难忘小人书心情日记
难忘小人书心情日记
童年的许多记忆都跟小人书有关。
我最早见过的一本小人书是《林海雪原》系列的《智取威虎山》。书名是父亲告诉我的,我记得很牢。书页里精彩的人物插图,现在想来,是那样的简单,但在当时却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我还没上学,一个字也认不得,就缠着母亲给我讲书里的故事,那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苍茫的林海雪原,智勇双全的杨子荣,凶残狡诈的坐山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着了迷。
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小人书看。我用《智取威虎山》和别人交换《马兰花》、《三国演义》、《武松打虎》、《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阿凡提》……每得到一本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让母亲给我讲。
有一年夏天发洪水,家里的.房子淹了,母亲把我送到姨妈家暂住,为了哄我开心,表哥拿出一套《西游记》的小人书来给我看。表哥不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还用肢体语言给我演绎。好吃懒做油头滑脑的猪八戒,精明勇敢偶耍泼皮的孙悟空,老实木讷的沙和尚,忠心耿耿的白龙马,使我一下就忘记了对家的思念。后来我发现表哥有很多小人书,用两个樟木箱子装着,我高兴坏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爱不释手。在征得表哥同意后,姨妈给了我一个旧书包,说要送给我一些小人书,让我自己选。我一口气挑了几十本,装了满满一书包。生怕表哥反悔,我睡觉也把书包抱在怀里。后来,那些书被我背回了家。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藏书,我用它们交换到了更多的小人书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小人书被我视为珍宝。后来随着父母亲工作调动,在辗转搬迁了几次后,我遗失了一部分小人书,有些书的封面和内容,我到现在都能记起来。
上小学以后,我开始到西门的书摊看书。每天放学后都要到书摊上转一圈,看看又出了什么新书,等到星期天的时候再来看。摆书摊的是个驼背老头,小人书钉在长方形的小木板上,一格格地摆在简易书架上,两分钱看一本。我跟他还价,还到一分我就能多看两本。只有一分钱的时候,我跟小伙伴一起去,各租一本,看完后,偷着交换。老头贼精,很快就识穿了我们的把戏,毫不客气地收缴了小人书。为了能看更多的小人书,我特别喜欢干的家务活就是跑腿,帮母亲买油盐酱醋,也帮父亲买烟,运气好的话,能私藏几分钱。最过瘾的是,有了一两块压岁钱以后,我能在书摊前连续泡上好些天,一气呵成看完一整套《红楼梦》和《隋唐演义》。
上初中以后,小人书才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那些曾经带给我幸福时光的小人书,一直温暖着我的记忆,让我至今都难忘。
篇2:两本小人书的心情日记
两本小人书的心情日记
我永远忘不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黄昏。在镇上铁厂打了一天铁的父亲,顾不得一身疲倦,一进家门就把我唤到了他身边。父亲用满是血泡的手递给我一本小人书。我欣喜地摸索着小人书崭新的封面,欣赏着封面上那位刚毅而睿智的军人的形象,然后只有8岁的我小心地读出了书名———《从奴隶到将军》。父亲疲倦的脸上此时已布满了笑容。父亲说,孩子,你可不能像爹一样,你要像这个将军。
这是我平生所拥有的第一本小人书,也是如今我所有藏书中论年龄该属“爷爷”辈的一本,它更是带给我激励和不屈精神的'永不过时的“励志书”。正是一遍遍翻来覆去地捧读它,我才渐渐明白了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父亲对我寄予了多大的希望,正是一遍遍地去想着主人公罗霄将军的不平凡经历,我才明白每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的信念,只要坚定不移地去做,哪怕你出身再卑微,也一定会走向人生的高处。
正是读着这本《从奴隶到将军》的小人书,我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活,而且在那时,我已默默地立下了志向,将来也要做一名“将军”,然后让父亲永远不再打铁,母亲永远不再流泪。虽然,现在看来自己当初的将军梦太过幼稚了,可是我又怎敢轻易抹杀它带给我的激情和梦想呢?!
后来,我又拥有了一本《济公传》,它是全套36本中的一本,有一个细节我至今难忘:济公游历到一堵老墙下,看到一个卖烧饼的把担子撂在一边,在墙根下大解。济公二话没说跑过去挑着那人的担子便跑。卖烧饼的急了,提起裤子就追。才跑出五步远,听到轰地一声巨响,原来那堵墙塌了,卖烧饼的出了一身冷汗,跪下就给济公磕头。这个细节当时我只是觉得好玩,又惊险又刺激,便一遍遍地看,后来在渐渐长大的岁月里,才明白原来有一种帮助更智慧更让人感动。
很遗憾的是这本《济公传》在我保存了十多年后,一次搬家的时候,被母亲当破烂卖掉了。和《从奴隶到将军》一样,这本小人书同样给了我谁也无法替代的教益和做人的道理。
再后来,仿佛一夜之间,小人书从书市上消失了,我也不屑去读小人书了,但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的习惯却从那时起便养成了,这是我一生无价的财富。
在文化产品还不丰富的年代,是小人书陪伴大了一代人。真的,那些给人启迪给人梦想的小人书是多么令人难忘啊!
篇3:童年的小人书的心情日记
童年的小人书的心情日记
大凡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几乎都与小人书有过不解之缘。因为那个年代影视作品少,文化娱乐生活又单调,无论翻看哪一本小人书,那精彩的画面好似一部流动的电影,使每个孩子都爱不释手。每当想起童年,便想起陪我一起成长的小人书。通过小人书,我们知道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知道了谁在赤壁火烧曹操80万大军,谁在上甘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小人书像不会说话的老师,给我们讲诉了太多的故事。
小时候,放学回来,做完功课,总会和小朋友聚在一起,坐在台阶边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小人书。大家有时候互相讲着其中的故事,对故事里的每个人物评头品足,有时为辨别故事里的好人坏人而争论得面红耳赤。若看到小人书里的坏人,定会气得咬牙跺脚;若领悟到了英雄的壮举,便为其高呼万岁。那时真是天真无邪。
那时,我们小朋友们之间还比起了小人书的收藏,就连每次随父母到亲戚家串门,也不放过搜集的机会。若发现一本崭新精彩的小人书,当时的心情不亚于发现了新大陆。每年春节过后我会毫不吝啬地拿押岁钱去买小人书。每当有一本新书,必要拉着最好的朋友,和他一起分享。
那个年代的小人书虽然纸质和印刷质量一般,但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图画还是深深吸引了我们。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出神入化的动作,就连衣裙上的飘带、头上的发丝也画得细致入微。因为小人书,我和很多孩子一样,渐渐爱上了绘画。我们临摹小人书开始学画,梦想有一天可以成为手绘小人书的画家。
现如今,“小人书”虽然逐渐被装帧精美、色彩华丽的.“卡通画”所代替,而孩子们更多的兴趣在“网上”,但是“小人书”作为精神食粮,毕竟伴随了我们几代中国人的成长过程。它像时代的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史,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进步和人民的文化生活,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听说它已经逐渐成为继瓷器、书画、钱币、邮票之后的第五大收藏品。生活就是这样,越是失去的,越让人格外地珍惜,越让人倍加思念。
篇4:童年的小人书心情日记
童年的小人书心情日记
时过境迁,生活造就的隔膜,渐次淡化了童年的乐趣,这成为我心中深深的遗憾。
一个星期六的黎明,似睡非睡间,走进童年往事:小村庄、小伙伴和那些小人书,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怀旧情绪中。一时心血来潮,于是搭上了返回老家的汽车。
一路颠簸到老家门前,小院墙倒了半截,房顶也塌陷下去。院中,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荒草。见我回来,代我看房子的堂弟一脸惊喜。闲言几句,他就拿着钥匙领我走进了我的家门。
小时侯家里很穷,填饱肚子是第一要事,买小人书就成了很奢侈的事。为拥有《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洪湖赤卫队》这一本本小人书,我骗过所有亲戚,拣过破烂,竟连奶奶大门上的'铜把手都卸去卖了,真是不惜一切代价。每买回一本小人书,我就张扬着叫来几个小伙伴围坐一堆。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目不转睛津津有味地盯着那黑白相间、线条简洁明快的图画,和图下那简单的故事说明。那时也真逗,关系不好的绝不让看,为看这小人书还闹过不少纠纷。现在想起来,童年的欢乐与眼泪几乎都在小人书里。小人书积攒得有些数量时,爷爷给我做了一个简陋的小木箱。我清楚的记得,离开家乡时,我当时就把它放在奶奶留下的大板柜上。可当我满怀欣喜打开那只小木箱,里面却空空如也。堂弟问:“你找啥呢?”我反问:“咱们小时侯那些小人书怎么没有了?”堂弟失笑道:“你走了以后,咱们那伙人你借一本我借一本,说是借,但借去就不还了。你看奶奶的大板柜里还有没有?”最后,还是在大板柜里找到了岳飞传中的一本八大锤《大闹朱仙阵》。看到这本书,我仿佛又看到了我的童年,心中荡漾起了怀旧的幸福。
于是去找儿时的几个朋友闲聊,却因各家有各家的事,景况也各不相同,言语之中,有了很大的隔阂,再也找不到童年的乐趣。
下午,揣着唯一一本小人书返回,直到坐上汽车,心情还有很多的怅然。不过还好,毕竟,口袋里还揣着一本小人书,还揣着我的童年,还揣着我童年的乐趣。
篇5:难忘小人书散文
难忘小人书散文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时的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贫穷的,文化滋养的土壤也是贫脊的。在我的童年时光里没有网络,电视、就连电影一年也看不上几回,可供娱乐的游戏很少,我们只能从身边的现实世界里寻找着乐趣和快乐。记忆里,有踢毽子,抛沙包、打四角、捉迷藏的游戏。能够真正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视觉冲击,一饱眼福的就数连环画了,连环画就是大家俗称的小人书。
那时的小人书大都是一两角钱一本,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是很便宜的了,但在那个年代里,小人书却是大多数孩子眼里十足的奢侈品。因为家里穷,我们上学读书的时候给父母要买笔墨纸砚的钱还半天不给呢,不是他们不想给,着实是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那时,我的囊中总是空空的,根本没有什么钱来购买自己心爱的小人书来看。
那时的我想看小人书的话,只能找儿时的伙伴小新。小新比我大两岁,他家里就有不少小人书,我老爱跑到他家里去,可能多是因为小人书的吸引吧。印象里,小新的父亲那时做有小买卖,最早是走街穿巷的货郎,卖些针头线脑的东西。他父亲特别疼爱他,家境又不错,他的小兜子就像一个小宝藏,总能变魔术般掏出一些零用钱来,惹得我们几个小伙伴们常常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小新总是笑着,脸颊上充满得意。他经常带上我们几个小伙伴,一口气跑到离家四五里外的镇子上的书店里购买小人书。每次去镇子上的时候,我们都是跑得飞快。回来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头挨着头挤在一起,边走边看着小人书,脚步就缓慢了下来。兴致来时,干脆就蹲在远离村口的河岸边看,惹得父母亲经常来找我们回家吃饭,当然了,少不了受他们的一顿呵斥,呵斥里又有着浓浓的`关爱。
那时候的小人书都是黑白底色的,内容大多是神话故事,经典名著、抗日战争或是解放战争之类的题材。画面人物勾勒得栩栩如生,看起来灵动鲜活丰润惹眼,画面下面或旁边配着紧扣画面主题的文字,文字读起来浅显易懂,与画面交相辉映,互为注释,入脑入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神话故事里的孙悟空,他一个筋斗云就翻飞十万八千里,拥有着七十二般迷幻的变化,生活在风景美丽迷人的花果山上,过着神仙般逍遥的日子,着实让人眼羡;他大闹天空,智斗妖魔鬼怪,故事里的精彩情节,引燃了我天马行空的少年梦想。还有聊斋里狐仙与书生们的凄美爱情故事,都那么的令人心旌摇荡。堪称经典的《岳飞传》,还有一门忠烈的《杨家将》的故事,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地印记。《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它们反映的都是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跟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事迹。特别是小兵嘎子的形象,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小伙伴们常常模仿着故事里的情节,在河岸边的芦苇荡里玩捉鬼子的游戏;《地雷战》的情节里面,一颗颗小小的地雷就能炸得鬼子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真是具有着神奇的色彩啊。《地道战》里弯弯曲曲的地道就能搞得鬼子无计可施,心畏胆颤。《红日》,《挺进大别山》、《战上海》等反映的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故事里的解放军英勇奋战,打得敌人鬼哭狼豪,扣人心弦的激烈战斗场面,特吸引我们小孩子家的眼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小人书里刻画的故事已经被搬上荧幕,广为流传,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真是的,无论什么时候,经典著作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演绎的都是经典的角色。
慢慢地,新哥家的小人书多了起来,他就萌生了去集市摆摊的想法。我们一呼百应,逢集的时候,几个伙伴一起抱着小人书,在镇子医院的后墙上扯上一条绳子,把小人书一个一个地挂在上面,供人们挑选翻阅。每次看一本要二、三分钱,顾客大多是买不起小人书的同龄人。看小人书的人坐姿和神态各异,好像忘记了自己身处喧闹的集市里,看得那样忘乎所以,津津有味。我们的任务是看着周围的情况,防止小人书被别人偷拿走。散集的时候,总会小有收获,用挣来的钱买更多的小人书看。新哥家存放小人书的大木箱快装满了,我们的视野也逐渐地开阔起来。那时的新哥脑子里装满故事,他的高明之处就是能把故事讲出来给我们听。我想,他的故事来源一定是从小人书里得到的,要不,它为什么会那样的动听呢。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会想起新哥给我们讲故事的温馨场景,怀念摆摊的那段日子,就像一坛久存的老酒,在我的记忆里散发着岁月的醇香。
大人们大都不喜欢我们迷恋小人书,尤其是我们进学堂以后。在大人们的眼里,看小人书是耽误读书时间的,是不务正业的表现。他们希望我们好好读书,多认识一些字,作为走出黄土地的跳板,将来奔一个好的前程,得以光耀门庭,光宗耀祖。我们小孩子家那管那么多,把大人们的话当作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偷偷地藏起好不容易买来的小人书,不在他们面前看,往往趁大人们不在,或不注意的时候在隐蔽的地方看。对我来说,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哑然失笑,说不清楚小人书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和魔力,令我那样的痴迷。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繁荣起来,各类报刊,漫画、杂志的花样翻新,电视节目精彩纷呈,各类体裁的电影频频上演,它们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充实和丰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曾被我们视为宝贝的小人书渐渐远离了视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现在的我,依然怀念有小人书陪伴的岁月,它是我们珍贵的精神食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催生我们长出了梦想的翅膀;它浸染着岁月的馨香,温润了我们的童年,少年时光;它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历史,永远在我们的记忆中熠熠生辉。
篇6: 难忘的小人书散文
难忘的小人书散文
周末我来到图书展销市场,想选购几本自己喜爱的书。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眼花缭乱,现在的书籍真是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当我在售书柜台前仔细寻觅自己的“猎物”时,眼睛不经意间触碰到了儿童类书籍,那里挤满了大人和孩子。其实我的儿子都已经上大学了,我早已错过了买这种书的季节,除非以后给我的孙子、孙女们买吧,但还为时尚早。但我还是下意识地拿起一本彩色儿童连环画《小猫钓鱼》,书印得精美,纸质特别好,图画和字迹也特别清晰。不由得让我想起我儿时看过的黑白纸质的“小人书”.......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末辽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非常贫寒,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妹妹。其实我父亲原本是东北工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只是由于家庭的变故,沦落成了农民,我也本应该是书香门第的子弟,但却成了农民儿子。不是我瞧不起农民,只是那时农村太困难了,农村的孩子太苦了:缺衣少食,生活寒酸,几乎没有什么精神文化生活。我记忆中村子里只放映过黑白电影,孩提时我读过的书除了课本,就是那可爱的“小人书”了。
我听我父亲告诉我们,我们家本是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到我曾祖父时才开始衰落。后来从我家祖坟里挖出了很多金银财宝,但都被村里人洗劫一空,而且传得沸沸扬扬。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兄弟姊妹从小学习都很好,都很出类拔萃,可惜就是没有好的书籍读,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兄弟姊妹的成长发展,不能不说是我们的莫大遗憾。我曾见过我家的族谱,的的确确曾经显赫一时,除了我祖父之外,其余的先人都有好几房夫人。
我开始上小学时,就特别爱读书,教材上的课文我都能倒背如流。由于家里真穷,小学时父母没给我们买过任何课外书,因为当时家里能有吃的东西就万幸了,哪有钱买课外书啊!还好我有个发小叫陈柏林,是我们小学校长的儿子,他有几个亲戚在铁岭市内,他母亲经常拿些“小人书”回来。由于我们关系特别好,上学和放学几乎形影不离,所以他家的“小人书”都能借给我拿回家里看。
这些精彩纷呈的“小人书”,可让我大饱眼福了,也让我大开眼界,也是那时我最快乐的事情了。我看“小人书”有时都入迷了,忘记了吃饭,在妈妈的`反复催促下,我才不得已吃上一口。“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确实是这样,我必须抓紧看完及时送回去,那时家家孩子都多,大伙儿都想看。我记忆最深的“小人书”有《鸡毛信》、《黎明的河边静悄悄》、《送情报》、《敌后武工队》、《渡江侦察记》、《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由于时间久远,有些“小人书”的书名记不清了。只是清楚记得我看“小人书”时,甭提有多高兴了,甚至在睡梦中自己竟然变成了“小人书”中的主人公,自己乐得手足舞蹈,连喊带叫,母亲以为我睡毛愣了,喊醒我后再抚摸我,让我安稳入睡。
这些“小人书”,让我受益匪浅,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大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积累了宝贵的语言,促使我更加发奋学习。尤其使我的语文学习有了质的飞跃,让我有了点作文写作的灵感,我的作文也经常成了班级里的范文,还获得了学校朗读第一名,取得了学区语文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想这和我阅读“小人书”有一定关系吧。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正面人物给了我正能量,激励我做个有出息的农民儿子。那时想要有所出息,只有刻苦学习,从学门考出去。“苦心人,天不负,”最终使我真的从学门考了出去,成为了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可以说那时借来的“小人书”是我最好的营养品,也让我和发小的感情一直保鲜,我们纯真的情谊一直保持到了今天,我们常常相聚,一起回忆儿时的记忆,他当时的慷慨大方,让我得到了唯一的课外书籍:“小人书”。他的善良,让我们的儿时友谊之树长青,也让我和书籍成为了朋友,使我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至今回想起我读“小人书”的情景,仍然是我记忆中的瑰宝。它让我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少儿时光里,留下一段难得的快乐。走上工作之后,我还保留了读书的习惯,读书让自己的头脑更加充盈起来,眼界更加开阔,心胸逐渐宽广,工作方法更加灵活,待人更加真诚友善。在读书之余,我还尝试一点写作,写了一些教育论文、教育随笔、教育反思和读书心得等,并把一些发表在国家省市网站的文章收录一个集子里,取名《杏坛拾遗》。读书让我变得聪慧充实,写作让我快乐阳光,并作为工作的一种延伸。
我爱读书,书也会成为我一生的朋友,是我最好的知己。在喧嚣的尘世,读书能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宁静,守护好自己的那份纯真和善良。同时我也希望孩子们都喜欢上阅读,让书籍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发展,我想书籍仍然都是孩子们最好的营养品,会滋养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能与好书为伴的孩子,未来发展的空间会更大,自己的人生也会更加精彩璀璨。
时光飞逝,儿童时代远离我而去了,但儿时的“小人书”却永远会留在我记忆的扉页里。难忘的“小人书”啊!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珍宝,在我人生经历中熠熠发光......
篇7:难忘布鞋心情日记
难忘布鞋心情日记
从小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的一个小山村,穿在脚上的自是祖母制做的布鞋。
一直记得祖母剪布鞋底的情景:只要忙完其他活儿,祖母便会掇上一只盛满衣裤边角料的小竹筐,然而,将一块块边角料儿均匀地叠加起来,待叠到一定厚定,就拿来大剪刀依鞋样裁剪。裁剪时,祖母总是铆足了劲,每剪一下,但见祖母的下颌骨连同肌肉总要蠕动一下。
然而,更苦的活儿还在后头,那就是纳鞋底。用针穿苎麻线纳鞋底,没有一定的功夫,那是不行的。当年,好奇的我就曾经尝试过,但很快便以失败告终。不知为何,在祖母手里,那针就是好听使唤。但见祖母用针在头发间一划(为润滑剂),然后用套在中指的铜顶针一顶,那针线就很快穿将过去。差不多用上三、四天零碎时间,一只鞋底便纳好了。祖母纳好的鞋底,既线脚齐整,漂亮极了;又硬梆梆的,劲健极了。纳好鞋底,按鞋帮的活儿,就相对轻松些。而待鞋楦一楦,便可大功告成。
从剪鞋底、纳鞋底到按帮、楦鞋,前后大抵要花费祖母十多天时间。作为见证人,我确乎感到祖母太辛苦了。这不,她不仅为祖父、叔叔们也为我们四姐妹制做,可以说,断断续续间,制做布鞋成了祖母一年四季的活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我回到城里生活时,我依然穿着祖母制做的布鞋。不知为何,祖母制做的布鞋,像定做的一样,就是合脚,就是舒适。祖母可谓心灵手巧,很是适应新潮的变化要求。1978年,当我高考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祖母送我的是两双最为时髦的鞋背上按了两只耳朵(两块松紧布)的松紧鞋。在大学念书,虽然也有家里条件稍好点的同学穿皮鞋、白色回力运动鞋的,但其时我并不觉得自己穿着的布鞋有多土,而况不少农村来的同学也穿着布鞋。见我的松紧鞋做得精致,曾有同学问我:“你这双布鞋是哪买的?”“哪里买得到这样的布鞋,这是我祖母亲手制做的。”我一脸的自豪。
参加工作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看到周围的人群似乎很少有穿布鞋的,慢慢的,我也开始换穿皮鞋和其它休闲鞋。而为了遮掩祖母的眼睛,每每回老家探望她,我依然会偷偷地换上布鞋。然而,祖母亦并非不开窍之人。有一天,她老人家诧异地问我:“连村子里的不少年轻人都穿皮鞋了,你怎么还是老穿我做的布鞋?”“有时也穿皮鞋,但我觉得穿您做的布鞋感觉比穿皮鞋舒适。”我“变通”着说。“那好,我以后继续每年给你定做一、二双,只要你喜欢,我就给你一直做下去。”祖母脸上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本以为祖母只是应付应付我,想不到,她老人家还特认真。每年她都会给我捎上一、二双布鞋,而每次收到布鞋,我总是感到过意不去。给她直说了吧,怕伤她的心;不说吧,她会源源不断地给我送上,无端浪费她老人家的力气。要知道,我的鞋柜里藏着许多新布鞋。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骤然提升,尤其是当“饭后散步”成为一种新的保健方式,“让你出汗”成为一种新的请客样式时,布鞋似乎大有回潮之势。不信吗?你去城市广场和一些绿化堤塘走一走、看一看,就能发现不少人是换下皮鞋穿上布鞋运动的。布鞋的合脚、舒适、干燥,自是其它鞋类无法替代的。正因为此,布鞋还成了办公族、开车族的最爱。
比之于穿布鞋者,我似乎更幸运,因为这些人穿着的布鞋大多是从店里购买的,而我则是地地道道由祖母亲手制做的。少却了机器的痕迹,融入了更多祖母深情,自令我平添了一份对布鞋的爱恋和念想。
而今祖母已是九十有三的老人,虽说鞋底已难以再纳,但缝缝补补的活儿依然不辍。有一天,我告诉祖母:“我的鞋柜里还存有您做的'不下十双布鞋,可够我穿的。”祖母笑笑说:“如今纳鞋底我是不行了,但那鞋底挺结实的,如果鞋帮坏了,我倒可以继续替你换做新的。”我不好意思地说:“你这大年纪了,以后就不麻烦您老人家了,我可以上街去买。”想不到,祖母自信地说:“街上的鞋哪有我做的合你的脚,再说,现在享改革开放的福,我身体硬朗得很,眼睛也还行,还可以为你做到一百岁,你尽管放心穿。”听罢,我与祖母笑在了一起,乐在了一起。
100年前,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已预感到人类必将重返故里,重返童贞。是啊,人的内心,永远存在着一个“故乡情结”。那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的凝聚,是无尽的梦幻和永久的魅惑。如果说,整个人生就是一种精神之旅,每一步都在寻找最终的故乡的话,那么,三十年来的精彩纷呈的幸福生活,让人们在比较中回望、回味,这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布鞋,无非是让朝圣者的疲惫被故乡的烟火锃亮的一个见证而已。
★ 美食心情日记
★ 改变心情日记
★ 我心情日记
★ 关于心情日记随笔
★ 学生的心情日记
★ 寒假的心情日记
★ 爱情债心情日记
难忘小人书心情日记(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