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读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时间:2022-12-11 05:44:30 作者:马舍里的牛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马舍里的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讲读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讲读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心经》讲读

关于《心经》讲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藏经大般若部六百卷的核心,通常简称《心经》,它不是一部完整的佛经。

我们都知道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一时……” 最后都是“信受奉行”。我们看《心经》不是这样,它只是六百卷般若的轴心。藏文《心经》要比汉传佛经大藏经中的《心经》要长一些。通常意义上说《心经》表现的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说的一段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无相无分别之智慧,它是由“智”而来的慧,这个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聪辩”,世俗的智慧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般若空慧,不能说不是智慧,但又不是简单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之意,“心”是核心的、重要的意思,“经”就是经典,是讲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用般若智慧之船,渡众生由此苦岸到达乐的彼岸的核心经典”,《心经》就是这个经典。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观自在菩萨”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指观世音菩萨,翻译时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所以写作“观自在菩萨”。另一种解释是说菩萨都已经解脱,是菩萨都可以称为“观自在”。“观”是一种深入地认识,观的层次有深浅,所以后面说“行深”。“自在”来自解脱,解脱之后才能自在。凡有所成就的菩萨都是自在菩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是“觉有情”的意思,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因位上的“正在修行觉悟路上的人”;一个是果位上的菩萨,就是“已经修行觉悟了的菩萨”。“行深”就是“深行”,就是慢慢深入地行。菩萨应该进入波罗蜜多的境界——到彼岸。“照见五蕴皆空”的“照”不是看,不是看见五蕴皆空。和佛光普照的照相似,用“光明”一下子显现出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积聚,为什么说“五蕴皆空”呢?“五蕴皆空”并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了,五蕴消失了。五蕴皆空的空就是不恒定,不永恒,刹那不停在生灭变化,就像我现在说出上一句话“五蕴皆空”时,我就和刚才的我不一样了,有变化了,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的我了。佛经上讲“无我、无自性”,实际上就是马克思讲的运动的绝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空就是瞬息万变,我们是抓不住的,所以说无我无自性,但是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先照见五蕴,然后才能皆空。

“度一切苦厄”

度即“渡”,用船摆渡的意思,也就是解脱。度一切苦厄是谁“渡”呢?佛讲《金刚经》时说“众生度尽”,还说“实无众生被度”,不是他“渡”的,那是谁“渡”的呢?自己“渡”自己。佛“渡”不了你,只有自己“渡”自己。怎么“度”呢?照见五蕴皆空即“渡”,五蕴既然都空了,哪里还有什么苦厄?照不见五蕴皆空,就度不了苦厄,那就被烦恼缠缚。禅宗讲明心见性,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密宗讲即身成佛,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找到自己的真心。表述不同而已。度一切苦厄首先要“渡”自己的自性,不是说外在的(境状)。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苦怎么度?首先要知道这八苦是由于有五蕴才有的,如果照见五蕴皆空了,这八苦也是假象,也就自然“自渡”成功,也就知道这八苦也是梦幻泡影了。为什么会我们的心“缘”境界呢?不能定呀!就是禅定功夫不够。禅定功夫就是要我们不被外境所牵,不着相。那么什么是禅呢?永信师父说,“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就是禅”,实际上就是制心一处,如净土宗念“阿弥陀佛”制心一处,禅宗说参禅,通过参“念佛是谁”制心一处。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了,自身一切烦忧苦厄自然皆自度尽。

“舍利子”

舍利子这里就是指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另外,舍利也喻佛的灵骨,不仅指释尊灵骨,也包括一些高僧大德圆寂后留下的彩色灵骨。舍利分三种:毛舍利、肉舍利、骨舍利。也有人质疑某些舍利是结石,这个我们暂不讨论。从前孔子的一位学生被置疑一年三季还是四季的问题,吵闹到孔子跟前打赌理论。孔子居然服输说一年有三季,让弟子理亏赔罪磕了三个头。完事跟弟子解释说,蚂蚱精从生到死不过秋,当然不知道一年有四季,你跟他计较、解释有意义吗?发人深思。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的东西不常有,随缘起、依他起,随起随灭,空指不恒定性,比如我们现在的禅堂讲座,缘来即聚,缘散成空。二祖见达摩祖师时“觅心了不可得”,心就不可得,色又何曾可得?望梅止渴,想到酸梅,酸梅尚未入口,即能生津止渴,这不是空不异色吗?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不好理解吧?“如是”就是说也像这一样,举一反三。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总而言之,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当然《心经》讲空不是一无所有,不是让我们消极颓废,而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相,即佛经说“真空妙有”(相上空,理上有)。比如一个没装水的杯子,我们世俗说它是空的,装满水即不空,不空即是有,那么“空”消失了吗?没有啊,空没有消失啊,空也不实在,此时空和水是融为一体的。它非空非有,不能分开。若说空消失了,那水在哪里装呢?分明杯子里有水,如果说没有了空,那么水在哪里装着呢?水何能容?其实,空有是相辅相成,没有分开。佛教不是哲学方法论,也不是唯心主义,更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究竟圆满的根本教育。马列、科学通常把物质和意识分开来讲,说物质决定意识,其实物质和意识是一体的,即佛经上讲的色空不二。物质世界即色,但凡物质世界的相都可以呈现出颜色形态,所以,色代表物质。那么空就相当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当然这不是纯粹的概念化。比如说桌子,它是物质,但是并没有和意识分开,桌子是个和合概念,如果没有意识,那么这个桌子也是不存在的。意识反映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作用对象,不然,物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说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的,那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其实是不完善的。佛教是唯心论的说法更是错误的,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有案可证的一段达摩传说,达摩祖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去拜见梁武帝,遭国师“顽空”诘难,一巴掌打悟了国师的“心空妙有”。所以佛经讲空,是说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并非是什么都无(没有)。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空相。“是”:代词,指前面所讲的五蕴等等。“空相”就是通常所说的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藏空性本无异,但并不是说众生皆是佛。皆有佛性即具有能修成佛道的种性,不是说现在就是佛。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佛,我为什么又说不是佛呢?皆因妄想执着分别不能证得。因为人有妄想、执着、分别心,所以常被外在的境遇迷惑、牵引,导致佛性蒙灰不能显现。五蕴也叫五盖,他蒙蔽了众生的佛性。如神秀大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有”的境界。六祖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观“空”。六祖亲得禅宗五祖弘忍师父点化,夜披袈裟讲《金刚经》,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彻达,得传五祖衣钵,应照其前作偈。师问:“米舂否?”答:“米已舂,只欠筛矣。”可见师徒两人是如何地用心良苦、心照不宣、妙理圆融。所谓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都知道“性质”是不能用大小多少、善恶、生灭、垢净、增减来衡量的,比如金属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有经过外在的触着互动以色相变化而体现出来。没有物质(金属)本身,它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表现不出来的,这是讲“性”空,所以,佛性空相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这是说六根六尘,和合变化十二触。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功能产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化味、身触、意法。六根、六尘加上六识即生十八界,至此,以上还是在说空相、空性、空无。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界是界限、范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说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乃至无意识界。修到空的境界,就打破了眼能观色,而能闻声等等的界限,佛陀在世时弟子中就有瞎子能观色、聋子能闻声的弟子。这个不是我们的境界,暂且不说,大家如果有兴趣就去读经典,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楞严经》中有记载。明是光明,无明即黑暗。“无无明”就是说没有不明白的。亦无无明尽,既然“无无明”了,也就“亦无无明尽”了。“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里的“老死”非指人的物理“生死”,而是“心无生死”。那么,人到底有没有生死呢?色身是有生死的,法身无生死。六道轮回讲的是业识轮回,不是色身轮回。有人说灵魂不灭,咱们且不管灵魂之说,但是我们的色身一定有生死。我们再来看看做梦这个事清,做梦这个过程,眼睛看到了吗?没有用眼,但是梦境一样能看到。你说梦是有是无?没有?我们明明看到了梦中的境象怎么会没有?有吗?你拿来我看看!《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也说所有这些相确实是幻相,都是意识心在起作用。那么什么是真心?不妄作即真心,怎么不妄作?不被五蕴所蒙蔽啊。妄作即妄心,其实心只有一个,并且是空性。例如刀,切菜用是厨具,杀人用即成凶器,刀的本体只有一个,刀就是刀,无善无恶。这里说了体和用的哲学关系。再比如我们佩戴的金饰品中有观音、有佛,还有小狗、小猪,外在的形象虽不同,其本体都是金。所以,我们学佛讲修心,就是要回归本心,使心不妄作才是修心。昨天的事情今天还记得,那么,前世的事情理论上也是可以想起来的。现在却想不起来了,就好像镜子被蒙蔽了一样,所以,看不到镜子,也看不到自己。如果,我们能像六祖那样明心见性(擦净镜面)的话,一定可以看到久远的前生后世。时下广为人知的催眠和深层心灵沟通,都是通过类似禅定的方式手段使人们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从而可以看到过去遗忘的,甚至是前世的那些东西。

篇2:书名人名言

关于书名人名言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关于书的名人名言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篇3: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讲读书学习心得

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一决定具有重大意义,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的重大举措。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受了实践考验,已经逐步成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可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需要把自己的制度优势发挥好、巩固好,使之更加成熟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成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我们进一步建构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领导的民主集中型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是能够持续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而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形成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根本政治保证、根本思想路线、根本组织原则以及干部制度。

新中国7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昌盛、创造发展奇迹的70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7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问题不断探索,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取得重大成果和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生态保护制度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由此带来的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新中国70年社会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成就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创造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但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还面临一系列来自国内外的现实挑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以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在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标志。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这个最本质特征更加鲜明地体现好,把这个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因此,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保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统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一是强化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二是提升党在国家治理能力中的引领地位,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篇4: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讲读书学习心得

20__年10月28日至31日党的十九届四全会公召开。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通过党委组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近期对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对全会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是全会的召开进一步认清了形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制度创新与发展的新路,构建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高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新时代既是一个不断创造新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应对风险挑战的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面对前进征程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制度建设。这是因为,无论哪一类型风险的化解、哪一方面危机的应对、哪一领域问题的解决,制度建设都是根本与长久解决之道。因此,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二是全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重点研究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系统部署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重点完善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根本保证,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一年多来党和国家工作,科学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绕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制度落实深入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是全会的召开进一步坚定了信心。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两大奇迹,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制度优势。面向未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们的制度优势,一定能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制度,是定国安邦的根本。全会总结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条显著优势,全面反映了我们党在长期治理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制度逻辑和优势。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到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显著优势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要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全会作出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必学内容,专门安排时间,学原文悟原理。通过个人自学和集中研讨,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工作要求。

篇5:庄子讲读教案

庄子讲读教案

庄子讲读教案(一) 教学内容:庄子其人;《庄子》其书;庄子影响;庄子研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庄周故里的几种说法,了解庄子生平,了解《庄子》一书的内容版本以及研究文献,了解庄子思想、艺术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庄子一书的内容,及其版本。 教学难点:庄子故里及其庄子一书的真伪 教学方法:老师讲读、学生学习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传授 (一) 庄子其人 1、名、字、号 (1)名:周 (2)字:子休(唐) (3)号:南华――“离明英华”(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隐于曹州南华山(宣颖《南华经解》) 2、庄子故里 (1)商丘说 (2)蒙城说 (3)曹县说 (4)蒙山说 (5)东明说 讨论:你们认为这些说法中哪种更可信?说说自己的看法。 3、庄子思想 (1)宇宙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认识论:经由“以明”、“见独”、“坐忘”获得“真知” (3)人生观:鄙弃世俗道德、名利,以远祸全身、逍遥自适;不悦生亦不恶死,以超越死生,获得真正自由 (4)政治观:废弃君臣之分,复归原始 庄子后学: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5)美学观:外部形体追求自然之美,内部追求无为朴素之美 文艺观:倡导摒弃一切功利目的,自然而然、合乎本性的文艺创作;要求忘却外物,与“道”相通 (二)《庄子》其书 1、《庄子》版本: (1)古本:崔N本;向秀本;司马彪本;李颐本 (2)郭象本:吸收向秀及当时各家之注,加之以颇富改造性的诠释,为历代所推崇。 2、《庄子》内、外、杂篇 (1)各家划分情况 (2)篇目真伪 3、《庄子》艺术特色 (1)寓言、重言、卮言 寓言:假借形象思维寓理于事,表达己意 重言:借重古人之言以申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卮言:依文随势而出现的零星之言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丰富奇特的形象 (2)宏伟壮阔的气势 (3)生动贴切的比喻 (4)细致传神的描写 (5)散文诗般的语言 (三)庄子的影响 1、将寓言作为文学形式加以自觉运用,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并直接启发后代小说的产生 2、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影响到包括咏怀诗、玄言诗、游仙文学、山水文学、田园文学、志怪文学在内的.大批文学形式 3以自然为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蔑视权势利禄、追求独立自由人格和逍遥自适生命境界的精神给中国文人提供了儒家之外的另一种生命追求 (四)历代庄子研究 1、战国、秦汉:改造庄子学说以为己用 2、魏晋:庄子的思想行为成为受标榜的对象,至晋代与佛学渗透,带上佛化色彩 3、隋唐:庄子被大加推崇,庄子学盛行 4、宋明:以儒评庄,引庄入儒 5、清代:义理阐释与文章学研究结合 6、可资利用的文献资料及重要的庄子学专著 二、新课总结 庄子讲读教案(二) 教学内容:《逍遥游》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熟读《逍遥游》,了解作者的思想,学习庄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逍遥游》使学生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逍遥游》的脉络线索 教学方法:老师讲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传授 (一)释题: 逍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二)结构分析: 1、总论: 大鹏――野马、尘埃、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小大之辩” →宋荣子、列子 →至人、神人、圣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2、分论 (三)寓言、重言、卮言的运用 1、脉络:鲲鹏的寓言→《齐谐》重言→“野马也,尘埃也,……而后乃今图南”卮言→《齐谐》重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卮言→汤、棘重言→“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卮言 2、效果:打破言与意的隔膜,以生动而富有层次的方式,创造出极具浪漫主义感染力的优美文字 (四)庄子逍遥义 1、讨论:你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2、庄子的逍遥本义 3、历代的阐释: (1)晋郭象:“适性以为逍遥” (2)晋支遁:“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 (3)宋:以《周易》阐释《庄子》,运用易学象数派理论阐释庄子逍遥义 林希逸:儒释化倾向 罗勉道:执“化”字寻绎逍遥游本旨 (4)明清:以“大”为逍遥 二、新课总结 三、作业 1、分析“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段文字喻中有喻的特征; 2、明陆西星认为本篇行文有纩中线引,草里蛇眠的特征,清刘熙载认为有断续之妙,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书名人名言

关于热爱书名人名言

莎士比亚关于书名人名言

图画书的讲读范文

书的名人名言警句

关于财富名人名言

毛泽东名人名言

职场经典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名句

责任心名人名言

讲读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讲读书的名人名言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