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deGre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晚望,晚望裴夷直,晚望的意思,晚望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晚望,晚望裴夷直,晚望的意思,晚望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晚望,晚望裴夷直,晚望的意思,晚望赏析
晚望,晚望裴夷直,晚望的意思,晚望赏析 -诗词大全
晚望作者:裴夷直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日下夕阴长,前山凝积翠。白鸟一行飞,联联粉书字。
篇2:骆谷晚望
唐代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译文
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
注释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渭:一作“柳”。
还家;一作“还乡”。
创作背景
韩琮于唐宣宗时出任湖南观察使,因秉公不苟,不徇私情,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朝廷对此事采取了纵容的态度。韩琮因而失官,此后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时之作。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
篇3:《晚望》古诗词鉴赏
《晚望》古诗词鉴赏
【原文】:
晚望
(宋)徐侨
陂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释】:
①陂:bēi,池 塘。
②青禾:青苗。
【翻译】:
池塘里清澈的绿水安然而平静, 原野里广大无际的青苗翻滚飘动着。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寂静,没有人谈笑的声音,只有那晚归的樵农在放声地唱着牧歌。
【赏析】:
诗人望见的景物有:满塘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弥漫的山烟、放歌的归樵等。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前两句描绘春色之美:清澈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后两句以声写静,更突出了山间的空旷宁静。全诗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篇4:曾巩《晚望》
作者:曾巩
蛮荆人事几推移,旧国兴亡欲问谁。郑袖风流今已尽,屈原辞赋世空悲。
深山大泽成千古,暮雨朝云又一时。落日西楼凭槛久,闲愁唯有唯此心知。
篇5:曾巩《晚望》
尚书司封员外郎晋国裴君治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弗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舻,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陵,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溪聚落,树阴日奄暧,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烟云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扬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富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腾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恒,而晏然不知木包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其成之年月日,嘉右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篇6:曾巩《晚望》
得邻之茀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搞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付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淡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鑱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伏义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肾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肾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篇7:曾巩《晚望》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科其所睹,耳新科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气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去。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篇8:《晚望》古诗词鉴赏
《晚望》古诗词鉴赏
【原文】:
晚望
(宋)徐侨
陂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释】:
①陂:bēi,池 塘。
②青禾:青苗。
【翻译】:
池塘里清澈的绿水安然而平静, 原野里广大无际的青苗翻滚飘动着。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寂静,没有人谈笑的声音,只有那晚归的樵农在放声地唱着牧歌。
【赏析】:
诗人望见的景物有:满塘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弥漫的山烟、放歌的归樵等。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前两句描绘春色之美:清澈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后两句以声写静,更突出了山间的`空旷宁静。全诗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
徐侨(1160—1237),字崇甫,婺州义乌靖安里龙陂(今佛堂镇)人,被称为“南宋清官”。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授上饶县主簿。师事朱熹。朱熹称其明白刚直,名其书房“毅斋”。开禧二年(1206),上书力陈与金人议和的危害,提出退敌之策,未被采纳。嘉定七年(1214),由严州推官考满,历任刑工部架阁文字,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自请外知和州。抚恤百姓,精练军卒,作御敌准备。不久,金兵进犯,下属争请揭牌闭关,侨不为所动。僚属欲遣妻女渡江避难,则正色道:“不幸受困,当共死守!”金兵知和州有备,不敢侵犯。十年,改知安庆府。次年,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事,命州县官开常平仓赈济流散淮民。上书建议“明诏大臣以正己之道正人、忧家之虑忧国,庶几致安于已危,迓治于将乱”。触怒丞相史弥远,遭罢官。归里家居10余年,潜心研究理学,著书授徒。绍定六年(1233),朝廷收用老成,觐见时直陈时弊,帝为之感动,改容咨嗟。任侍讲兼国子祭酒、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后以宝谟阁待制致仕。卒后,谥文清。著作有《读易记》、《读诗纪咏》、《杂说》、《文集》十卷,因遭回禄煨烬,今存毅斋别录一卷,(四库未收书目)传于世。
作者生平
科举入仕
徐侨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六月十八日。幼少时颖悟勤读,行为端庄,年二十入国子监为大学生。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中进士第,初授信州上饶县主簿。部使者闻他任职贤能,拟荐举,问徐侨有何要求,侨答:“我当尽忠职守,做好应做的工作。”任满,升绍兴府掌管律令、定罪、盗贼、赃赎诸事的司法参军。他的父亲人杰病逝,遂丁忧回里守孝。服满,调任南康军司法,又因母鲍氏逝世而归里守丧三年。
当时南宋疆域,北边与金国划淮河而治。高宗时秦桧掌朝政,力主和议,向金国输币纳绢,但求苟安。孝宗时力谋中兴,有所振作。宁宗开禧二年(1206),权臣平章军国事(位略高于丞相)韩侂胄,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北伐”,结果失败,金军占据淮南,迫近长江。南宋朝廷在礼部侍郎史弥远策划下,并与杨皇后合谋,假传圣旨杀死韩韩侂胄,割下首级盛于木匣中送金朝以乞和。徐侨此时丁忧服满,晋京候选,知道此事后,即谒见签书枢密院事林大中(永康人),说:“韩侂胄死有余罪,但函首求和,屈辱过甚,惧非所以立国。”大中赞同徐侨见解,曾于朝会中转达这个意见,但当时朝议已定,无可更改。时人称道徐侨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敢于尽言。大中欲留徐侨在京师临安府任教官,而徐侨愿循例接受吏部铨选,出任严州掌理刑狱诉讼的推官。
在严州,徐侨遇重要公事必反复论证,不贬人炫己,因此,虽然有同他意见不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对他敬重钦佩。朝臣余嵘认为徐侨“学洞圣原,行表乡曲,不当使之陆沉州县。”意思是说徐侨熟悉儒家经典,行为足以为人表率,不应屈居在州县任职。余嵘以刑部详行使者巡视州府,至严州,召见徐侨,接待热烈隆重。临别时,破格请徐侨在庭中上车。徐侨说:“此浙西提刑厅事也,非属吏所当逾越。”揖谢,退出门外才上车回衙。
宁宗嘉定七年(1214),徐侨到朝中任刑、工部架阁文字,即掌理刑部、工部文犊档案,整理文字工作,又改宣教郎。召试馆职(宋洪迈记:“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试题为《巩固边防策论》。徐侨在文中说:“自古为国,不忧天下之多事,而忧大体之不举,大势之不振。比如身体,边陲之虞,特一股之患,元气苟充,于一股乎何有?正人天下之元气也,公论国家之药石也;元气充盛则病无由生,药随所患而攻则何疾不除?而近来正直的言论受沮,公论窒而正道屈。今君子在朝丽君子之道不行,未免缄默。当务之急从正君心始,而欲正君心,朝中大臣须先自正其心。”馆职试通过,徐侨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即在朝廷掌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官署的秘书省,担任校对典籍、刊正文字工作,同时兼任宗室吴王、益王府教授。后又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公事。
任职川郡
当时朝廷及各级官衙费用浮滥,州县官吏贪污者甚多,需索无度,加上每年须向金国输银30万两、绢30万匹,民众负担苛重,怨声载道,国本不固。徐侨自请外放,差遣知和州军州事。
和州时属淮南西路,治所历阳(即今安徽和县),隔长江与东北方的建康(今江苏南京)相望,为江防要地。徐侨至和州,整顿军务,修缮防御设备,尤重抚恤民隐。本地所依靠的只有“敢勇”一军,但平时疏于训练,战斗力弱。徐侨挑选精壮五百人,造械器,委将校,每日教以弩射叉枪之法,每十天亲自查阅一次,奖优罚怯,众皆激励自奋。路安抚使(上级主帅)檄调此军,反复下调令四次,甚至严词诘难。徐侨以此军足可保卫乡土,不应外调;倘责备加罪,自己可以离开,而此军负守土之责,不可去。结果终未调离。
宋朝沿用前朝“和籴”制度,即以低价强制征购粮食,且实行“推置”、“对籴”、“均籴”、“博籴’、“括籴”等等搜括,比赋税更为苛扰。和州黎民尤其不满和籴溢量,即每征购一石须加几斗以为“火耗”,又称“升耗”。徐侨下令取消升耗,按实际收购数量计算给费。又顾虑以后升耗之外又加溢量,就上奏请准朝廷豁免升耗,严禁溢量无偿征购粮食,民团稍苏,百姓称便。金军渡淮南侵,徐侨部署防御既定,僚属争请揭牌闭关,徐侨不为所动。监州(通判)欲遣妻儿渡江以避,徐侨正色道:“不幸受困,当共死守。”敌知和州有备,不敢侵犯。
次年,徐桥改知安庆府。安庆亦在淮南西路,治所怀宁(即今安徽潜山县),接近边防前线。徐侨上奏章,大意说:今有可乘之时机而自弃其机,有可附之人心而自离其心,有可振之国势而自推其势。积是三失,战不能,和不可,于是议者益坚自守之说。有必战之志,能战之具,而后可以言守。边淮之地未尝不为固守之备,而上下常有不可守之疑虑,其患有六:上下避事,将帅异心,籴运扰民,巡警非任,民兵无实用,官军无固志。愿声大义以厉天下之志,广至恩以怀中原之心,图远略以蓄全胜之威。移制司(又称制置使,掌本路各州军马屯防)于两淮要地,凡军务概任其所为,使得以专其赏罚予夺之权,朝廷则严黜陟以责其成效,则六患革而三失去矣。徐侨上策,颇得朝中赞赏。
嘉定十一年(1218)冬,徐侨升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过长江,见淮民流亡建康、镇江一带者以万计,饥寒交困,遂命令州县官以国家积贮的常平仓粮食赈济。有官员认为须请示制置使的批准方可开仓,欲申文上报批复后实行。徐侨发怒,说:“赈饥如救溺,怎能按照常规文书往还,迁延误事?”急命发粮,且奏请劾罢两人官职。此一举措,救活无数饥民。
遭贬讲学
徐侨任新提举官职视事近半年,到五月,按例当上便民奏章。徐侨长在农村,又长期任职州县且在朝廷数年,熟知民众爱憎及官场陋习,在奏章中坦陈所见所思。其中说:“国所恃以立者民也,为民而安者兵也。今天下之民憔悴愁苦,类欲无生;天下之兵,饥穷羸弱,动皆窜衄。为陛下治民者率皆贪吏,统其兵者莫非偾帅(即败军之将)。”又说:内外文武之臣,“昔窃公帑,今夺民产;昔盗军储,今钩虏货。”开禧年间奸臣专政,“臣尝言庙堂为交易之地,台谏为囊?之所。”“今天下如不系之舟,置之渺茫之中,风涛上下汹汹,盗贼左右纵横,而舟中之人方且争取金珠,竞攫锦罽(jì)。”“中原苦残虏如坠涂炭,畏强鞑如畏虎狼,望仁义之师如饥渴之须饮食。苟中国之政率正矣,则归者如市,英豪谁敢不服,其机一转手间耳。愿明诏大臣以正己之道正人,忧家之虑忧国;斥逐奸佞,亲近忠直;守廉隅者临民,阅诗书者总戎;以弭污虐之风,以系军民之心,以消僭叛之萌。庶几致安于已危,迓治于将乱。”
时史弥远擅专朝政,阅表大怒,指使掌监察的谏官捏词弹劾。徐侨听到这个消息,即解印辞职,军民嗟惜,设香案于道旁拜送。过六年,宋理宗赵昀即位,崇尚儒学,礼待耆老,表彰恬退。礼部侍郎真德秀人朝奏荐,说直谏敢言如徐侨,愿置之言论之地,实为国家转弱图强之本。赞同此议的人相继,俱为当时奸相史弥远所阻。
徐侨辞官回义乌,先借住五云寺(今东河乡何斯路村南面,寺早废)僧舍,悠游山林,寂居闲处。后徙南乡赤岸清德里,在东岩下筑室数间,名东岩书舍,供慕名前来求教的门人肄习住宿。
徐侨家在农村,向来耕读传家,父亲人杰重视教育,长子侃,次子悼,成人后皆从学金华吕祖谦。吕是南宋金华学派(婺学)的创立者,世称东莱先生,学业宽容涵蓄,博综诸家。徐侨少时从胞兄处得知要学大体奥旨,长大时,因吕祖谦在朝廷任官,不久病故,因此从学吕祖谦门人叶邽,为吕再传弟子。入大学后更励志刻苦求学。任上饶主簿时,集理学大成且对后世影响甚深的朱熹,路过上饶,徐侨以师礼接待,当面请教,畅谈数日。朱熹对人说:“崇甫明白刚直士也,讲学已有意趣。”次日,赵户曹谒朱问学,朱熹说:“上饶主簿析理殊精,可从之游。”此后书信往还,讲绎辨质反复不置,并给徐侨的书斋命名“毅”,自此“毅斋”成为徐侨别名。徐侨平日不问外事,独于接引问学的人,至老不倦。他教从学者以“命、性、心、中、诚、仁”
六字为穷理之要,“九思”(《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即反复地多方面地思考;“九容”(数学名词,引申为言论行动必须合乎规矩),为主敬之本。他不但教学生对儒学经典即字即语,辨析名义,融会贯通,更强调省察实践。又以“理义之悦我心,名利之害乎道”两语劝警学生。门人朱元龙、康植、王世杰、龚应之、叶由庚、朱中等皆各有所成就。南宋时理学开始流行,义乌理学之士不少,学问渊博,躬践实履及传播此学,以徐侨最为著名,元朝、明朝著名儒士文人,多与徐侨有师承关系。《义乌县志》开始在立传人物中别标《理学》,徐侨传列首篇。
守官居家
《宋史·徐侨传》记:“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他安贫乐道的操守,也成为同时代正直士大夫的榜样。真德秀自箴:“居贫未若义乌之安”,就是指徐侨讲的。
徐侨一生俭朴,“置物恶偏邪,衣虽素敝不弃,食虽蔬淡必洁”,也就是说不买贵重物品,穿衣素淡破旧不嫌弃,食唯求洁净而喜蔬厌肥。居官非规定的俸禄不受,别人馈送皆谢而拒收。徐侨于嘉定十一年解印归里后,朝中参知政事葛洪、丞相乔行简,代为请求祠禄,徐侨坚辞不受,还乡闲居,甘于清贫。晚年以病辞官归里,又一再坚辞祠禄。
他常言:“无所欲则刚,无所私则明;刚以达此心之仁,明以断天下之疑。”又说:“己以廉而不能戢吏之贪、犹己贪也;心乎惠民而不能推奸以达惠,犹无惠也。”意思是说,当官必须不贪而无私,自己廉洁还须制止下属贪污,想给民以实惠必先肃清奸贪才能做到。因此,他每到一地,“以实心行实政,吏畏民怀,久而不忘。”提点江东刑狱的任命公布,不少赃官贪吏深知徐侨一向认为当时“贪风为天下大患”,他若主持刑狱,惩治贪污决不会枉法宽纵,因惧怕究罪而闻风纳印去职,先行回避。
据古《义乌县志·徐侨传》记载,徐侨著有《读易记》三卷,《读诗纪咏》一卷,《杂谈》一卷,《文集》若干卷,但世无传本。所能读到的只有《毅斋诗集别录》一卷,为徐侨十一世孙徐兴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刊行。徐兴在此书序言中说:“文清公著作,‘以之格君心,淑后学,羽翼吾道,有补于世教也尚矣。故黄文献为作公传,必重称其著作,以其文之足以载道也。奈何世久人微,家无全册,仅有杂说数卷。’成化十四年(1478),‘复得先正忠文公所藏毅斋文集一十卷,几欲锓梓,区区屡困场屋,夜雨灯窗之累,莫之暇及。
篇9:骆谷晚望原文及赏析
骆谷晚望原文及赏析
原文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翻译
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
注释
⑴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
⑵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渭:一作“柳”。
⑶还家;一作“还乡”。
⑷“公子”二句: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
篇10:晚望,晚望白居易,晚望的意思,晚望赏析
晚望,晚望白居易,晚望的意思,晚望赏析 -诗词大全
晚望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
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篇11:《晚望》的阅读答案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⑴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3分)
⑵ 这首诗歌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4分)
篇12:《晚望》的阅读答案
8.① “收”、“出”。(2分)②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1分)③拟人手法,(1分)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1分)
6840>郑珍《晚望》阅读答案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 洛桥晚望课文翻译
★ 望岳赏析
★ 望海潮赏析
★ 望现代诗歌
★ 赏析杜甫《望岳》
★ 望岳原文及赏析
★ 春望的赏析
晚望,晚望裴夷直,晚望的意思,晚望赏析(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