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

时间:2022-12-17 01:06:45 作者:一步一步好好过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步一步好好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

试谈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

【摘要】中西医 理论 体系的不同,根本上源于其 社会 文化的差异,但在其表象上则表现为传统 自然 观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

从中医、西医 哲学 思维差异;“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学优势所在;传统自然观及其思维方式的不同等方面阐述了之关系。

篇2: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

浅谈“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摘要] 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

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 五味;中医学;运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

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1 五味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这些阐明生理上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

五味应五行,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推演到五味中则形成五味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为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辛,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为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咸克苦。

中医学据此来阐释五味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

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

这些为应用五味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

中医学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所化,靠舌的味觉功能感知,机体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而使患者产生异常味觉和对五味的好恶发生改变。

应用五味与五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

2.1 问患者口味以知五脏病变

口味即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

口为脾窍,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病变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的味觉,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临床可根据味脏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如口咸者多属肾虚,因咸味入肾,肾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甘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肝胃蕴热,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属火,火邪炎上则口中苦。

可见临床问诊病人异常口味可助诊断。

2.2 问患者对五味喜恶可测知五脏病变

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使好恶发生改变,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可据此测知五脏情况及病变性质。

《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主所起所在。

”如嗜甘者多脾虚,因甘入胃后先入脾,能补脾体,助脾用,复其运化;又脾欲缓,甘者能补能缓,故脾虚者嗜甘。

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其理同。

因此问诊患者对五味的好恶对于诊断其患病情况及性质,无疑是一大帮助。

3 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3.1 运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

一般药物均具一定的味,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可知其归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

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味酸故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味苦故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山药等味甘故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味辛故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味咸故均可入肾经。

3.2 运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

中医学认为五味各具功用,因此根据五味各自的不同作用进行组方是古人重要的方剂配伍原则。

如治营血亏虚,疏泄失常致月经失调等证的四物汤即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组成。

肝欲散,故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用,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体,性能收涩而缓肝急,熟地味甘,甘味能补而养肝血,肝血能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

辛酸补泻,切中病机,使肝功能恢复,其病自愈。

又如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即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原则。

可见药物的味及作用是古人制方的重要依据。

3.3 运用五味指导治疗用药

知道患者所喜所恶之味与药物之味,在遣方用药上对如何安脏气、祛病邪会更有把握。

即从所喜某味知某脏虚,以具某味之药助某脏气以祛病邪。

如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食甘味者,可用黄芪、大枣、茯苓等味甘之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肝阴不足喜酸味者可以山茱萸、白芍等味酸之品以补肝体,缓肝急;心火旺喜食生冷可以苦寒之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

总之五脏各有体用,临床用药得当,效果明显,相反若用药之气味与脏之体用不符,必益病邪,病不易愈。

4五味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

临床上一方面可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来补所病脏腑之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据四季变化与味脏关系调整饮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1 运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

饮食具有五味,五味内通于脏,因此治疗疾病用药固属重要,饮食调养亦不可忽视。

一方面,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患者病情、习惯口味对食物加以选择,通过合理调配,增进患者食欲,利于脾胃运化,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另一方面,患某病不宜过食某味,否则不但不利于治病,甚至加重病情。

如《素问》指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骨病无多食苦。

”又比如从现代医药角度看高血压患者过食咸食会加重高血压,溃疡病患者食甘味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等。

因此,当据病情而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以适当食物之味调养,补养脏气,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康复。

4.2 运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养生防病、益寿防衰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其中饮食之味尤为重要。

首先当调节饮食,不偏嗜某味,若偏嗜某味久必致某脏机能偏盛,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可见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此当为养生者戒。

其次,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五味间生克制化及味脏关系调节饮食,天人合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好处。

如春季肝气旺,其味酸,木能克土,脾属土,其味甘,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要减酸增甘之物,以护脾气。

同理,夏季宜减苦增辛之物以护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味之物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增苦味之物以养心气。

由此可见运用五味指导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据五味生克制化规律与味脏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篇3: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初探论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初探论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平台

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在高校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体现,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则是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中,需要通过多种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追求真知,勇于创新的品质。总体而言,目前在各高校中大体有以下几大平台:学术讲座平台、项目研究平台、基地活动平台、科技竞赛平台、科技实践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以此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一)学术讲座平台

以科普教育、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为主要形式,这既是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又是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部分高校在省级团委的支持下与省级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利用省级科协学会的优势资源,深入开展“携手未来”行动,以大协会带动学生科技类小协会,学校学生协会受省级学会邀请定期参加国际、国家及省级学术交流活动。此外,还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走到师生身边。

(二)项目研究平台

以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为依托,以项目形式管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实施和不断的完善,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已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

(三)基地活动平台

以各学院开放实验室为依托,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利用实验室硬件、软件资源,根据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需求,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专业能力教育、专业竞赛培训、科技项目研发等工作,并依托基地,大力扶植学生科技类社团。

(四)科技竞赛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以竞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的浓郁氛围,推动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育团队精神。目前许多学校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综合类科技竞赛为龙头,各类单科类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各学院独具特色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基础,常年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实践竞赛。

(五)科技实践平台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坚持以专业化、项目化、基地化、品牌化的要求强力打造科技实践活动。各高校依托各自专业特色,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精品项目。(六)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学校大学生创业办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学校创业办为大学生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学校也与社会性的青年创业园签署合作协议,让学生创业团队得到支持,加快学生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工作。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注重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创新教育的地位愈发凸显,高校对于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已纳入议程。在学术领域里,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首要途径,通过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实验课的.亲身体验,实践课的身临其境,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们充分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积累科技知识,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加以凝练,逐步培养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二)以大学生科技赛事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通过专业学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在参加国内、省内科技竞赛及创业大赛时,如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通过项目的申报、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创意,各种思想的碰撞,酝酿出的优秀作品,或许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业梦想或一个伟大的创作。整个过程中,从学生最初的搜集资料,查阅书籍,到整理材料,交融思想,无形之中,个人的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提升,因此参加“挑战杯”是提升个人科技创新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要以诸如“挑战杯”等赛事为契机,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提供多种机会和场所,加强学生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加大了对创业的扶持力度,随着学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创业的扶持,高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创业代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怀揣青春的梦想,具备专业的素养,志同道合,结伴而行,不管前方荆棘密布,道路崎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踏上自己的创业之路。目前,许多本科院校有专门的创业办来指导学生创业团队,为他们提供孵化梦想的场所,联系社会上相关企业的扶持,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社会,走进企业,在创业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融入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当然,由于部分院校主客观条件的不同,部分院校的扶持力度还是不够的,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场所,加强学生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长效支持

教育是无止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需要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需要一支稳固的队伍,如学校创业办为学生团队提供丰富的平台来发展自己,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作出中长期规划,对具体实施和推进阶段实行监督管理,并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必要的人力资源,以保证活动过程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需要固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这支队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教育部鼓励高校“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导师制的推行可以继承和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培养方式,既为刚刚接触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大学生提供了学术和个人成长的引领者,也为学生在科技创新上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保障,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研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各学院可依托强大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国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获得前沿领域权威指导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层次和眼界。

三、小结

所有这些都需要尽快规范,形成系统性、长效性的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4: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一、以经费投入为前提,师资保障为重点,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投入保障机制

各高校二级学院应依托本学院各级各类教学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发挥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教学团队等师资优势,鼓励教师带课题入驻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做科研,培育创新实践团队,分组分层次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程跟踪作品的形成、改进和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以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建立项目化、基地化运作模式

1、学术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科研氛围浓否,也直接决定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困难程度。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各学院应组织以本学院学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成员的学术报告团,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为本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体会,鼓励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或课题组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还应加大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增加创新技能学分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基地建设

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各学院应依托其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基地专家团队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应整合学院各种创新实践资源,涵盖基础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种场地以及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桌椅、文件柜、阅览桌等必需的办公用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1、品牌赛事

各学院还应根据本学院学科特点、学生特长等具体情况,确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赛事清单,同时确立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等赛事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的品牌赛事,重点培养和资助,长期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机制,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

2、项目培育

学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得调研,根据学院具体院情,结合学校、学生的专业情况,制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常年为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本学院确定的品牌赛事储备项目和团队,注重高低年级学生的合理配置,对重点课题进行立项和资助,实行项目制管理,注重课题项目的培育,加大对立项课题在师资、经费以及实验场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攻关省部级以上团队项目,力争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持续深入开展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展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它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篇5:大学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

Abstrac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uses the basic theory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n illustrates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 The second part proves the key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 through relevant data.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lead to long-term, stable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lead the economy to a new stage.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conomic growth; Capital

Frist. Introduction

After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total economic output is second only to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The fundamental sign of achieving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 is that the per capita GDP exceeds US $3000, close to the average level of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he following items: first,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reached 18000 yuan; second: per capita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reached 8000 yuan; third: the Engel coefficient is reduced to 35%; Fourth: urban per capita housing construction area reached 30 square meters; fifth, the urbanization rate reached 56%; Sixth residents: the family computer penetration rate reached 20%; seventh: university enrollment rate reached 25%; eighth: the minimum living guarantee for urban residents reached 95%. After China has built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e will always follow the tenet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n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move towards higher income countries. Then, the path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

Tw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urce and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mainly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theories illustrate: 1. in Hadro - Thomas economic growth model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apital theory, the theory tha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 is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the main content is the same in the capital output ratio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conomy growth depends on the savings rate. 2. with the Solow economic growth model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the theory that economic growth mainly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se two theories have some deficiencies, which emphasizes the single capital accumulation Harold Domar model is not the test of practice. Although the Solow model emphasizes the great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but it i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s exogenous, the economic growth is not only temporary, sustained growth. 3. of the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the theory of 1980s as the new growth theory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o rethink,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economic growth source of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biochemistry to make up for the Solow economic growth model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exogenous factors of defec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human capital i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accumul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continu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heory of constant decline in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ory of earnings and returns to scale were perfect,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human capital as a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to curb the diminishing returns and diminishing returns to scale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the positive external effect, not only can make their own formation of increasing income, but also can make the capital and material factors labor return to increase, so that the whole economy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to ensur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can be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capital, labor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will lead to the output growth of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economy to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can not only rely on the factor of production is simple, to abandon the extensive mode of production, take intensive expansion the mode of reproduction, that is to say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use technology not only brings the growth of output, but also by external effects,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natural elements and elements of labor, physical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eliminate these elements in the same income decline, and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income level is the main source of knowledge in the world and th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different, so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crucial point is to increase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Thre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with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introduced a set of calculation methods, namely the growth rate equation and 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combination method, the specific formula is: EA=Y- alpha K- beta LY * 100%% in EA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Y is K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output is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the capital,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for L alpha labor for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capital and other conditions remain unchanged, the capital increase of 1%, alpha beta for increased output% of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labor, that other conditions remain unchanged, labor an increase of 1%, increase in output, K beta%Y and L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 and search (this press a year a year of data reduction and data, in addition to the data for more than a year to the capital Mainly refers to the fixed capital, labor mainly refers to employees Alpha and beta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rate of change of Y divided by their respective rates of change. From 2005 to 2013, the growth rate of the labor force generally declined, and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output declined, while the capital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In 2009, for exampl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negative. At this point, the main contribution should be capital, and the growth rate of capital is as high as 21.8 this year. China lost the advantage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mak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is capital, followed by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s is stable, but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with both hands of the consciousness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so in the future of economic growth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our summary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of the two,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we come to the following understanding. First of all, with the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network modernization,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ly inclined to the compet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software technology to seize the Silicon Valley model about “4 German strategic industrial intelligent facto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4 industry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ced mode of production”,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lso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as an example, as an old industrial base,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lost support, to Chinese economic low-spirited, facing a transition pressure, this process needs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nsition, I personally believe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only be more important, onl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mprove factor utilization,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Secondly, to forward the lis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the industry accounted fo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vigorously develop the third industry as a service industry, there will be more intelligent robot to enter the industry,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engage in more human intelligence work so,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which requires more relying on Intelligent Internet, software development, realiz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eady progr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commanding heights. Finall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improve factor utilization, guide the rational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mong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es. It is also the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fore, to create a good soft environment is to at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and high-end enterprise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great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cradle of high-leve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need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s. China should take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colle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set u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lliance together, similar to industrial capital, industrial capital and human resou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osely together, enrich and perfect the carrier function, enhance their agglomeration.

Reference:

[1], Wang Zhenhua, Li Xu. Technological progres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unty economic growth, [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5 (2)

[2], Zhang Wei, Guo Yuyan, Meng Jing. The future trend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08 (10)

[3], Guo Kun, Xu's hobby, Zhang Hui. The practice and refer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developed countries.[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5 (5)

[4], Zhang Biansheng, Chen Gang. Estimation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 [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5 (8)

[5], Yan We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 Based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countermeasures, 2015 (6)

[6], Zhu Yunwen, Zhu Yunrong, Yang Wanjiang. Basic connotation and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J]. economic issues, 2004 (3)

1.科技论文写作要求

2.科技论文写作分类

3.科技议论文写作思路

4.科技论文写作五要素

5.科技论文写作模板

篇6:大学生科技论文基础知识和写作方法

1、什么叫科技论文,基本特征是什么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论文。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在于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是某些理论性、实验性或观测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些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的科学总结。因此,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和有效性,这也就构成了科技论文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这是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特征,它不仅仅描述的是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命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论述的内容具有科学可信性,是可以复现的成熟理论、技巧或物件,或者是经过多次使用已成熟能够推广应用的技术。

首创性——这是科技论文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征所在。它要求文章所揭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点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见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逻辑性——这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它要求科技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制、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

有效性——指文章的发表方式。当今只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同行专家的审阅,并在一定规格的学术评议会上答辩通过、存档归案;或在正式的科技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才被承认为是完备和有效的。这时,不管科技论文采用何种文字发表,它表明科技论文所揭示的事实及其真谛已能方便地为他人所应用,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科技论文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论文进行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从目前期刊所刊登的科技论文来看主要涉及以下5类:

第一类是论证型——对基础性科学命题的论述与证明,或对提出的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等进行理论分析,使其完善、补充或修正。如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具体指标的确定,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等都属于这一类型。从事专题研究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二类是科技报告型——科技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记述型文章是它的一种特例。专业技术、工程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论证文章,科技报告型论文占现代科技文献的多数。从事工程设计、规划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三类是发现、发明型——记述被发现事物或事件的背景、现象、本质、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和人类使用这种发现前景的文章。阐述被发明的装备、系统、工具、材料、工艺、配方形式或方法的功效、性能、特点、原理及使用条件等的文章。从事工程施工方面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稿件多些。

第四类是设计、计算型——为解决某些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而进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某些系统、工程方案、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某些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某些产品或材料的设计或调制和配制等。从事计算机等软件开发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多些。

第五类是综述型——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科技论文(如文献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要求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首创性,尽管一篇好的综述文章也常常包括某些先前未曾发表过的新资料和新思想,但是它要求撰稿人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资料基础上,提出在特定时期内有关专业课题的发展演变规律和趋势。它的写法通常有两类:一类以汇集文献资料为主,辅以注释,客观而少评述。另一类则着重评述。通过回顾、观察和展望,提出合乎逻辑的、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写这方面的科技论文较多。

3、科技论文的格式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论文的内容、参考文献。

3.1 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3.2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3.3 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3.4 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3.5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3.6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3.7 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3.8 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4、如何写科技论文

4.1 科技论文的选题

科技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觅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在召开的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汪恕诚部长针对今后的水利科研工作,强调要重视研究十大问题:一是河流健康标准;二是大坝与生态;三是河道演变的人工干预;四是河流生态的修复与建设;五是河流水量分配导则,即初始水权的分配;六是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七是跨流域调水的生态影响;八是生态调度问题;九是灾害保险与社会管理;十是水库征地移民。这些都是作论文很好的选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等都有许多很好的选题。

选题确定后,就要定题目了。题目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写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面面俱到,一个问题也没有论述深透,也没有能够解决,论文还是没有分量,华而不实,难于完成;太小了轻而易举。写作时要确定一个角度,把题目缩小。因此确定 科技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鹜远,贪大贪深,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题,自己毫无基础和准备的题。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角度,如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学科中的关键问题,能够深人其本质,抓住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把这个问题的难点和症结找准了,科学地给予解决了,那 论文就很有分量。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主题和论证的角度,除了量力而行外,还应注意要从自己有基础、了解的事情着手。

比如,编辑部收到过这样一些来稿,有的基层作者写的题目很大,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的设想等,这类稿件题目很大也很泛,从他们所掌握的资料,很难做那么大的课题研究,写的论文很空,东抄西拼,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见解缺少理论的依据,因此这类稿件很难被采用。还有一些行业外人士写黄河的裁弯取直,所写的稿件缺乏对水利知识的了解,研究的不是他们所熟悉的东西,缺乏理论基础,这样的稿件也很难被采用。

4.2 科技论文的准备

确定科技论文的题目和论证角度后,就要做搜集材料的工作,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他们已经取得的成果,正确的可以汲取和继承,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可以避免和防止。应该汲取前人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在博览广搜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在材料的搜集、研究过程完成时,论文提纲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制定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 入扣,相互配合,都能为主题服务。因此写提纲的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对搜集的材料,要进行分析、提炼,保留那些能说明论点的例证材料。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局部要服从整体。单从某一局部看,有些论点和例子可能是精彩的,但从全局确定的基本发展线中看,它插不进去,用不上,只能割爱。

科技论文应有说服力,为了有说服力,就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并且论文要有层次。

4.3 科技论文的撰写

科技论文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原则上要简明扼要,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思路而作,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当然,文气的通畅,文字的华美,还是必要的。该用排比、重复强调等修辞手法,以突出重点、倾注感情的地方,需要妙笔生花、使读者产生特殊感应的地方,还是不能吝惜笔墨。总之,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量体裁衣,从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句无虚发,字无浪费,这是基本原则。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事实上,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很难一次就达到完善恰当的程度。仔细检查,反复修改,总会发现还有不恰当、不完善之处,大至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事例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谨,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等等,总会发现尚需修改之处,发现很多在提纲中看不出的毛病,原先估计不到的问题。写成初稿后反复审查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科技论文的起码要求。持之有故即事实的根据;言之成理是条理清楚,观点明确。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仅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还不一定正确,必须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即付诸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简略地说,可以说是“行之有成”,即成功的实践效果。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安排好结构,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二是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是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3个阶段。

四是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连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

五是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此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不同。

5、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

在第二步时,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步时,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第四步时,对某一学科有关的领域有深邃广博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某学科提供创造性见解,对此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对此学科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注意不必要去追求写全面论述性的大问题,所写的主题,可以很小,却又是重要的。其实选题很多,选自己熟悉和所从事的工作,并对今后工作有益的选题,既能总结工作的得失又能促进工作。(摘自 《河南水利》20第9期,原文:“怎样写科技论文” 作者: 韦凤年 《中国水利》杂志社副主编)

篇7: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大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那么,究竟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重在解决如何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计算机及其网络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 多少年来,在教育软件的开发目标上有过很多不同的见解。人们熟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定位在辅助教师讲授课程,结果出现了很多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演示教学软件。这种软件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于帮助教师把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确实变得容易了,但是,它仍然是就知识论知识,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还有一类是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它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单是取决于软件的交互功能,更主要的还是软件提供的.内容本身。实质还在?quot;整合的目的和水平.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其效果取决于教育信息资源设计目标的层次和水平。没有明确的、高层次设计目标的教育资源,一定不可能达到明确的、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真正解决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难点问题,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和创新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而传统教学难以甚至是无法解决的能力培养问题。 这些难点包括:感知事物存在特征与变化过程本质的能力;科学想象能力;科学推理能力;掌握科学思想的能力;理解学术观念、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能力等等。

以上诸多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学的短处,但恰是信息化教学的长处所在。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当中,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就应当扬信息技术之长,克传统教学之短,直接瞄准以上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加以攻关。

关注可视化教学所谓可视化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资料的帮助下,将被感知、被认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可视化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体验、发现、干预、利用这些生动的、信息化了的知识模型,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使学生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存在与运动的本质属性图像,自然地培养和造就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视化教学具体体现在: 感知可视化使学生对未见、未闻的事物得到形象化感知,能使学生观察、体验各类宏观与微观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实质性细节,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大大增强、拓展学生直感功能,缩短认知过程。想象可视化将想象思维的基础对象,如事物存在、变化的时空特征制成可视化时空图像,对学生进行有像可?quot;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知识可视化用凸显内涵要素的抽象或具体形态的外延进行可视化,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规律和方法,借助可视化资料透彻理解、准确把握。

推理可视化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与人实时交互的功能,引入反馈信息,实时干预、引导、约束学生推理思维过程,强化训练学生推理思维方法和能力

思想可视化将诸如初等数学中变换、极限、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各学科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这些抽象思想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加以自觉运用。

观念可视化将支撑学科理论基础的观念用多媒体资料加以可视化,使学生透彻了解学科知识的先验假设,从而加强学生在整体上驾驭学科知识及其创新发展的能力。

篇8:如何写科技论文

4.1 科技论文的选题

科技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觅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在召开的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汪恕诚部长针对今后的水利科研工作,强调要重视研究十大问题:一是河流健康标准;二是大坝与生态;三是河道演变的人工干预;四是河流生态的修复与建设;五是河流水量分配导则,即初始水权的分配;六是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七是跨流域调水的生态影响;八是生态调度问题;九是灾害保险与社会管理;十是水库征地移民。这些都是作论文很好的选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等都有许多很好的选题。

选题确定后,就要定题目了。题目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写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面面俱到,一个问题也没有论述深透,也没有能够解决,论文还是没有分量,华而不实,难于完成;太小了轻而易举。写作时要确定一个角度,把题目缩小。因此确定 科技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鹜远,贪大贪深,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题,自己毫无基础和准备的题。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角度,如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学科中的关键问题,能够深人其本质,抓住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把这个问题的难点和症结找准了,科学地给予解决了,那 论文就很有分量。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主题和论证的角度,除了量力而行外,还应注意要从自己有基础、了解的事情着手。

比如,编辑部收到过这样一些来稿,有的基层作者写的题目很大,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的设想等,这类稿件题目很大也很泛,从他们所掌握的资料,很难做那么大的课题研究,写的论文很空,东抄西拼,缺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见解缺少理论的依据,因此这类稿件很难被采用。还有一些行业外人士写黄河的裁弯取直,所写的稿件缺乏对水利知识的了解,研究的不是他们所熟悉的东西,缺乏理论基础,这样的稿件也很难被采用。

4.2 科技论文的准备

确定科技论文的题目和论证角度后,就要做搜集材料的工作,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他们已经取得的成果,正确的可以汲取和继承,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可以避免和防止。应该汲取前人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在博览广搜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在材料的搜集、研究过程完成时,论文提纲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制定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 入扣,相互配合,都能为主题服务。因此写提纲的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对搜集的材料,要进行分析、提炼,保留那些能说明论点的例证材料。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局部要服从整体。单从某一局部看,有些论点和例子可能是精彩的,但从全局确定的基本发展线中看,它插不进去,用不上,只能割爱。

科技论文应有说服力,为了有说服力,就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并且论文要有层次。

4.3 科技论文的撰写

科技论文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原则上要简明扼要,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思路而作,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当然,文气的通畅,文字的华美,还是必要的。该用排比、重复强调等修辞手法,以突出重点、倾注感情的地方,需要妙笔生花、使读者产生特殊感应的地方,还是不能吝惜笔墨。总之,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量体裁衣,从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句无虚发,字无浪费,这是基本原则。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事实上,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很难一次就达到完善恰当的程度。仔细检查,反复修改,总会发现还有不恰当、不完善之处,大至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事例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谨,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等等,总会发现尚需修改之处,发现很多在提纲中看不出的毛病,原先估计不到的问题。写成初稿后反复审查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科技论文的起码要求。持之有故即事实的根据;言之成理是条理清楚,观点明确。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仅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还不一定正确,必须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即付诸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简略地说,可以说是“行之有成”,即成功的实践效果。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安排好结构,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二是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是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3个阶段。

四是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连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

五是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此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不同。

5、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

在第二步时,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步时,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第四步时,对某一学科有关的领域有深邃广博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对某学科提供创造性见解,对此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对此学科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注意不必要去追求写全面论述性的大问题,所写的主题,可以很小,却又是重要的。其实选题很多,选自己熟悉和所从事的工作,并对今后工作有益的选题,既能总结工作的得失又能促进工作。(摘自 《河南水利》20第9期,原文:“怎样写科技论文” 作者: 韦凤年 《中国水利》杂志社副主编)

篇9:如何写科技论文

一、什么是科技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技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技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技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那么,科技论文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它必须具备三性。

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技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技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技论文的质量标准。

二、科技论文的类型

科技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技观察小论文、科技实验小论文、科技考察小论文和科技说明小论文。

(一)科技观察小论文

科技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技实验小论文

科技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科技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技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四)科技说明小论文

科技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这类文章虽然没有前三类的.亲自实践得到论据,但它毕竟是通过作者精心地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所以也承认它是科技小论文。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技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篇10:科技论文

1.建立正确的高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编辑、摄取、分类、消化、运用、传递等等能力都是判断你是否适合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并且在这种生活中发挥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合适的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合理的高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卓越人才需要培养的那种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与社会接轨融入社会的高端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

2.现行的高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2.1课堂信息技术更新滞后

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快,信息发布快,更新快,技术改进快,政策改革快,这些快也就要求我们行动快,跟上节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改革更是最中之最,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可是正是因为这些快,导致我们高校的教学跟不上节奏,课本教材的更新速度根本就跟不上社会科技的发展,案例的使用也是不能跟上前沿。在案例技术的获得再经过加工变成教材再传递给学生,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导致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在第一时间及时的被学生接触接受,最终导致高校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社会脱节,导致知识和实践脱节,这就是高校课堂教学滞后。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针对课堂教学,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错误,多数学校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理论课程安排的较多,教学方式多是很枯燥的,老师简单讲讲基本原理,学生随便听一听,然后到了考试的时候老师会给划一下重点,只要考试没挂就行。试问这样的教学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什么都学不到,这怎么可能会满足社会对靠科技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中,我们将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设置的不太合理,大多数学校还在缩减实验课时,减少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次数,减少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不回去真正的深入研究,所以根本不可能落实到实际应用中去。而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并没有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没有给与足够的动手能力的空间,导致本专业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

3.如何改进高校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3.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所教育出的人才将来是要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参与到计算机科学技术这一行业中,所以我们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准确把握社会对于学生条件以及相关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优秀人才。结合当下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形势,优化课堂,发挥老师的主导优势,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多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校计算机技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另外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不能单纯的拔高,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基本素质、基础知识的培养,只有把基础打牢了,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才能游刃有余、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掌握计算机知识,才有能力去创新。

3.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现行的高校教育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多采用以老师为主体,结合板书或者多媒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满堂灌,不管学生有没有接受,我只要完成了我自己的教学任务,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考试的时候给学生画画重点,然后考试过了,学生得到毕业证,顺利毕业了。可是,这样的学生有那个企业会要呢,什么专业知识都不懂,一个企业不会去养闲人的,最后导致一大堆的人无法就业。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情况,多带学生进行上机实验,趣味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4.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整个计算机科学技术行业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积极探索合适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有义务努力辛勤耕耘为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等等的综合性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合格的优质的接班人。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让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让毕业生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篇11:科技论文

中国是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许多发明都排在了世界前列,比如说“飞车”、“无人车”。接下来我就来讲讲“飞车”和“无人车”。

“飞车”是一种可以飞的车,它没有车轮,贴地飞行,行驶速度比高铁更快,噪音更小。它真正的名字叫“磁悬浮列车”。开车的人只要像开车一样,“飞车”就能飞起来了。“无人车”是一种智能汽车。它其实是个机器人,它的车灯就是眼睛。人们不需要坐在驾驶座,也不需要双手握住方向盘。乘客只要坐在后座,用遥控器,就可以控制汽车的方向和速度。

中国还有现代四大发明,分别是“支付宝”、“淘宝”、“共享单车”和“高铁”。

“支付宝”是马云叔叔发明的,里面可以存钱,也可以买东西。“淘宝”其实就是网上购物,人们在家上网就可以买到需要的东西。“共享单车”可以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快捷。比如,我妈妈要去买菜,只要在共享单车的指定停放点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骑上共享单车出行。“高铁”就是高速铁路,它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比如原先富阳到上海要3小时左右,现在只需要1个小时就到了,真方便呀。我觉得这四样发明超过了古代四大发明,现在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使用。如今我们只需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的“美”。

70年来,中国的科技在快速进步,飞速发展,其中最先进的要数机器人了。美女机器人可以陪你聊天;厨师机器人可以给你烧饭;学习机器人可以辅导你学习……

我爱我的祖国,它是我们的“母亲”,是它给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让我们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努力让祖国妈妈变得更加强大吧!

篇12:科技论文

我从遥远的地方回来了我乘坐的是飞机回来。

坐在飞机上,我开始浮想连翩了。同学们是什么样的?妈妈过的好不好?

“吱”飞机突然停了,有个空姐对我说:“您好,中卫已到”我对她点了点头。我提上行李,走下飞机,我抬头一看,哇!好美呀!对了,这不是中卫吧?可是这牌子上明明写着“中卫站,”我走向前打探一下,果真是中卫。突然,空中有一个纸条掉在了我的面前,上面写着:“高雪,喝水晶电梯里的咖啡。”咦水晶电梯,怎么没有啊!我在四处寻找,我正有向前走去。“哎哟”我的头好痛。原来是碰在看不见的水晶电梯上了。这时我又感到好象我好象飞起来了,急忙用手一摸才知道是上了水晶在慢慢升高。我按照纸条上的指令去做,结果我看见了许多的房子在天上。

其中,有许多房子象宝塔一样,姐姐在一座好似宝塔房子前等我,我知道那就是我的家。家都有飞碟、飞车、飞船、飞机,各样的运输工具。走进屋里又有许多小房间。谁的房间上又有谁的名字,这些房间还有“动物天地”、“玩具天地”、“书的天地”。

我让秘书驾着飞机带我去母校见同学。到了学校,我背上降落伞和秘书跳了下来。我的同学看见了,大声喊着、跳着,我向下看着。降落伞慢慢落地了,我激动的对大家说:“同学们我好想你们呀!”我们正谈的高兴,我对大家说:“对了,好像差了一位主角。”大家都在四处张望,突然,从一架飞机上走下一个‘仙女’般的人。

她笑着对我们说:“大家还认识我吗?”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我的小学老师。“啊!不会吧!过了这么多年,老师还是这么年轻。”大家惊奇的说。老师告诉我们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返回青春的药。

来,我们的家乡的变化可真大!

篇13:科技论文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学习网站实践流程的实施———以网络考试流程为案例

(一)网络考试前台首页设计

一个网站其前台首页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用户对网站本身印象的好坏。因此前台首页的分布格局不但要适当正确,使得用户在观看后会觉得舒服;而且所有的功能都要在首页展现起来,能够使用户在最少的时间里就可以明白这个网站的使用方式以及各种性能。因此网络考试前台首页详细的有一下多个模块:学生注册以及登录:运用于学生注册和登录,同时保证具备查找密码的能力;而且还给予网络员登录后台监管体系的能力。

(二)考生注册的实施进程

考生注册就是说给他们一个能够实施账号注册的地方,学生注册账户并保留在信息数据体系中。信息总的来说就是学生的ID、学生证、学生信息和账号密码设置等等。学生依据提示进行专业挑选,而且也要依据网站要求补充学生证信息。

(三)登录网站的实现过程

学生或者管理员登录是学生或者管理员登录系统的方式。在登录页面上,学生只要填写学生证号以及密码就能够在网页上实现网站的操作过程,比如,实施网络考试、查找学生成绩、更改学生信息等;而管理员可以利用在页面上写下管理员的名称、密码而且选择管理员选择框,能够到网站系统的后台实施一定的实践操作。

(四)考试科目以及题型的选择

学生考试的学科和题型的选择,就是说学生在登录页面后,依据具体的步骤选择自己要考的学科和题型,上面操作的实施都要求学生自我选择。网站页面上会出现学生的相关资料,网站会依据学生的专业来挑选相关的菜单,从而把与该专业有关的学科展现出来。学生先选好自己的学科,再选与自己学科有关的考试题型以及练习题。而且学生还可以对他们自己的专业信息实施查找,还能够建立有关的记录档案,如果具有记录就会出现与记录有关的菜单,如果没有就会终止系统程序。题型选择的菜单是可以进行默认的,它会依据学生首次登录所记录的专业信息来决定。所以只要学生选好了他所要的学科信息,页面就会以信息的方式表现出来,选择所要的考试题型后进行点击;如果所展现的套题里面没有你所需要的,页面将会直接告诉你“套题未添加”或“套题已考完”的模式。

(五)考试题目的展现

当学生开始网络考试时,在首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考的科目以及题型,而且在考试信息里记录,来表示该学生所选择的题目。当学生开始考试时,他的成绩就会现实在记录中,网站会把它当作最新的ID,然后寄存在Session里面。

(六)网站自行评测

当学生完成考试后就可以提交了,系统就可以接受到他所答的考卷,然后会直接的保留学生的答题,而且把学生的答案和正确的进行比较,从而知道学生的答案并保留在网站信息库里面。具体的步骤就是:对问题的种类实施查阅,在做了相应的比较以后,最终加计学生的正确的答案,就能够知道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网站也会把学生的考试信息记录在案。

(七)查询成绩

页面给学生提供查阅成绩的方法,它的查阅主要有学生考试科目的资料、答题正确以及学生最后的实际成绩。在网站上,利用查阅资料库知道学生在这一次考试中相应的题目以及答案,然后通过系统传输学生的答案;再查阅考试资料知道学生的具体成绩;最终将信息放到浏览器上。

二、结语

当今世界是计算机网络科技迅速进步的时期,网络已经变成人们之间相互沟通讨论的重要方式中的一种。而网络氛围可以给所有的学校以及教学机关部门给予网上考试的方式,进而很大的减少了学生考试过程中所要花费的各种方面的精力,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便捷之处,学生只要在网上考试就可以了,而且它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轻松简单,考试也越来越客观公正。而且学生还能够依据自身具体的学习实际情况,学校相关教学人员也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考试方式来对当前的考试方式实施改革和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考试质量以及他们考试的正确率。本文通过具体的调查以后知道,网上考试可以在考试、改试卷、查阅成绩、选择学科和学生的个人信息建立等等上北欧存在较为优秀的展现,使得用户对它表示十分的满意以及肯定,进而让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更加快速。

篇14:科技论文

摘要:随着人类社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就是一种对于自然的不断认识。广义地层面上而言,人类以及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事物都是依然的一部分,这就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发展就是我们对自然不断了解的过程。在这个不断了解的过程,科技发展对于狭义层面上的自然又有着不断地影响,这种影响或间接或直接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分析探究,来探讨科学技术发展对于自然的影响,表达在这一层面上的思考。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影响;发展

科技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促进意义是不言而喻,同时对于人类的当前或今后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探究科学技术对于自然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科学技技术的本质。

一、科学与技术的本质

科学技术的本身就是一个内容包含十分丰富的概念,长期以来,我们将科学技术同时应用,使其在内涵的层面越来越相融和互补[1],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渐渐忽视了科学与技术的本质。

1.科学的本质

科学简单来说就是对于自然规律的不断认识,认识深刻的自然现象,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出现,现象产生给予一定的原理层面的解释,这种解释一般是深刻而抽象。例如,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对于电流的解释。可是,电荷究竟是什么样的,电荷又是怎么移动的,这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这也是科学的最大的特征之一[2]。科学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一切的研究和探索都可以叫做科学,生产生活中的所有几乎都有科学的存在。

2.技术的本质

广义上讲技术也是科学的范畴,但是,如果在狭义的层面上讲,科学与技术就是有区别的。技术就是在生活与生产实际中讲科学的理论进行实践,在应用层面进行研究,可以说正是有了技术,才把科学与人类的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了。技术比较于科学十分形象,一个科学理论理解很抽象。技术就不同了,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再以电举例,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这就是在科学的层面对于电流的解释,技术将电的这一科学进行转化,使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电可以使灯泡发光,可以使机器运转,这就体现出了技术的特点。技术的应用是广泛的,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3.科学与技术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本质已经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究,总的来说二者之间还是存有较大的区别,但是从广义的层面上看,其共性主要由以下体现。科学与基础都是对于没有的东西进行创造,或者是对于不清的事物现象的探究,都有研究和探索性。再者,科学与技术都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进行相关的工作研究。还有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与技术都是促进了我们对于自然本质的认识[3]。依据以上三方面的依据,以及长期以来科学与技术在内涵层面的不断融合,所以,将科学技术作为同时使用,也是十分合理的。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认识的深刻性

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由此就可以反映出科学技术发展在认识的层面具有深刻性的特点。科学技术就是认识本质的过程,这种探索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因为人类出现就开始了对于自然与规律的探索。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我们对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刻,不断接近本质,所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认识层面是具有深刻性的特点的。这种深刻性的特点其实也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只有科学与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才会进行深入地发展。例如,我们最开始认为物质最小的组成是分子,随着科学的发展,认为是原子,并且认为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但是后又陆续发现了电子与夸克,反映出了探索的深入性[4],即科学技术领域认识的深刻性。

2.认识的广泛性

科学技术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认识的广泛性,认识的广泛性就是指,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于自然对于规律的认识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拓展,这种拓展扩大了我们的认识使我们对于本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常见现象以及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是我们有了一种科学的思维,即探索式的思维。我们会去思考一些常见的事物,思考深层次的东西,就是认识的广泛性所影响。这种对于常见事物的不断思考,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证明了认识的广泛性的积极意义。例如,瓦特从烧水壶盖子得到了改进蒸汽机的启发,牛顿在苹果树下产生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

3.过程的探索性

科学技术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发展过程是具有探索性的,所谓探索性就是指是对于不清楚的东西进行思考,假设,猜测。所以说科学技术的最新结论与成果,都是有探索性,也许就是错的。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例如,新的理论要进行无数实验的验证,以及无数的推导和验证。新的技术要经过大量的验证后才能,大规模推广。过程的探索性是科学技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于自然的积极影响

在对科学技术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做了分析后,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更加深入,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笔者将首先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于自然的积极影响。

1.使人类更好的认识自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自然,加深对于自然的认识,这种对于自然的深入认识,对于自然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们渐渐地了解自然,加深了对于自然的认识。我们就会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而不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上。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人类应当征服自然,从而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上.在这中所谓人定胜天的错误的思维之下,人类与自然都付出了沉痛的代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渐渐认识人类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技术的发展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对于自然和人类而言都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2.使人类更好的保护自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的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大,利用技术和工具具有了更强大的能力。科技发展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将能更好的保护自然,对于曾经破坏了的的自然,将更有能力去修复和改造[5]。例如,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可以培育出耐旱植物等特种植物,在恶劣气候下的荒漠化地区进种植,这对于改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使人类合理利用自然

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思维将更加理性,看待问题也不会只从眼前的利用,越来越懂得如何规划未来和以后。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会合理的利用自然。合理的进行自然的开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自然的物质的交换都是有好处的。曾经,我们大量的追求眼前的利益,对于自然进行了毁灭性的开发使得我们付出大量的'代价。科技发展,不但使我们能够认识到之前的问题,还更有能力进行改造与今后的合理开发。

4.丰富敬畏自然的内涵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在受益的同时,越发的感觉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在感觉到了自然的魅力之后,就对于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有一句话说得好,敬畏自然就是我们自己,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征服自然。对于自然,我们从字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理解为原本就有的东西,很自然存在的东西,内涵比人类社会丰富,力量比人类更大,所以说征服自然是不具有可能性的,是无法实现。敬畏之心的产生利于我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科学技术发展对于自然的消极影响

1.有能力的去破环自然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的农耕文明时代中,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我们与自然相处的十分和谐。可是近代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的数次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有能力去破坏自然,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木材面具需要矿产,就需土地,这种需求之下,人类越来于有能力去破坏自然,越来越有需求去破坏自然。这对于自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对于自然来说们也是十分消极的影响。

2.产生战胜自然的意识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是对于事物规律和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渐渐地在这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我们渐渐产生了战胜自然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有了更多的更强的技能与能力,于是就去思考如很战胜自然。深层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发展的还不够,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某些方面我们离自然的本质还是比较远的,因此我们就产生了这种意识。这种意识是十分危险的,对于自然和人类都会产生十分消极和不利的影响。

3.物质大量消耗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自然来说还有一个十分不利的影响就是物质大量消耗。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就会带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就会提高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价就需要大量的物质被消耗。自然的本质就是本生存在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有限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土地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地球上所有的能量都来与太阳,这些能量需要“生产者”去固定,这里的生产者是生物学的中的概念,主要指植物。生产这生产固定的能量是有限且不断减少,可是人类需要的能量是越来越多,这种矛盾如果无法调和,必然就又要进行毁灭式的开发,这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带给自然的不利影响。

4.科技的安全性隐患

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潘多拉的盒子”这是十分危险的,有一些技术是非常可怕的,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将给自然和人类带来十分可怕的后果。例如,核技术作为物理学中的成果,应用能源中,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十分有利,核电站的应用就是例子。可是将核技术应用于武器中的技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再比如生物基因武器,化学武器等。所以说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给自然和人类留下了太多的隐患,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结语

本文探究科学技术发展对于自然的影响,首先分析科学与技术的本质以及发展的特点,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探究了其对于自然的影响的。总的来说,科学技术对于我们很重要,但依然存在着十分消极的影响,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王石,王桂月.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

[2]姜雅华.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J].丽水学院学报,1997(6).

[3]王传善.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2).

[4]何国龙.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数学的作用及相关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4).

[5]侯敞.科学技术发展对语言研究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1991(1).

篇15:科技论文

【摘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构建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做好组织建设;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等方面入手,对科学技术发展与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的档案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科学技术;房地产档案管理;发展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房地产管理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使房地产管理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前我国房地产档案一直是手工记录的工作模式,而在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后,档案管理开始向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模式转变,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房地产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提供了前提,而这也是时代发展与房地产档案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

1.构建完备的房地产档案数据库

科学技术推动了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发展进程,使得房地产档案管理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与传统档案管理不同,科技背景下的房地产档案管理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数字化的信息形态,对设备的依赖性、信息与载体的相分离性、信息的易更改性、信息的共享性等等。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2.抓好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明确自身岗位职责,进而在管理制度的要求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抓好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确保将主要工作落实到个人。作为档案管理小组的主要领导成员,需要按照实际档案需求以及档案内容,及时对各领导进行任命,这种人员的任命方式,有助于管理制度的完善,保证了相关领导以及个人能够按照上级的命令执行任务。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满足制度统一、计划完整、检查仔细、交流方便等原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更加方便各部门进行工作。档案工作内容的建立,需要高层领导严格把关,以企业内部的发展和管理要求为基础,在满足前瞻性的同时,整体工作内容应更加积极主动,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档案工作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领导也应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意识,保证在对不同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以强大的制度制约每一位工作人员,对出现错误的人员进行处罚,让档案完善工作变得更加顺利。高层领导应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确保最终完成的档案管理计划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际,为日常的工作提供帮助。

3.加强档案基础工作,基础与科技并存

由于在长期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会堆积不同年份不同人员的档案信息,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完善和管理的时候,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并具有长期工作的意识,保证按照管理体系内容,积极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于领导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让管理办法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并对许多人员有一定的管理和制约作用,这也进一步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谨性与可靠性。档案信息需要及时被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在应用之前,需要指派专业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及时整合最新的资讯内容,完善原有的档案信息。上级管理部门应对档案工作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并要求管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以免重要档案资料外漏,对企业的长久发展造成影响。

4.加强管理者培训,强化队伍科技能力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且制度严格的岗位,因此,领导在对管理人员进行挑选时,需要对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确保这些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管理素质以后,才能留在企业进行培训。为进一步提高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指派专业的管理负责人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聘用专业管理人员以后,需要对这些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进行测试,按照其能力范围进行岗位分配,确保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完善个人信息,不断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保证对各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归纳,要将档案管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派负责特定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并严格遵守保密协议。另外,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保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分档处理工作,并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企业内部应定期举办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提高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个人进步较小、管理能力逐步减弱的人员,将撤离其本岗位,并指派更有能力的人员完成岗位人员交替工作,确保企业在长期发展时拥有坚实的后盾。

结束语

档案管理应满足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管理人员也应按照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不断提高个人管理能力,让企业能够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房地产行业档案管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者要从强化自身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管理能力入手,为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普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乐景芳.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小议[J].四川水泥,2017(02).

[2]王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6(22).

[3]国一鸣.浅析房地产档案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才智,2016(16).

中学生科技论文

科技论文翻译

科技论文写作

科技小论文800字

怎样写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500字以上

获奖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400字

初中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初二

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推荐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