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xjmao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守望的距离》优美段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守望的距离》优美段落,希望能帮助大家!
- 目录
篇1:《守望的距离》优美段落
《守望的距离》优美段落
回忆总是美好的,因为在我回忆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滤掉了那些不鲜亮的记忆,展现在我面前的“过去”,已是被剪辑、被润色过的,犹如午后阳光般散发着淡淡温暖的回忆。这样的回忆,怎会让人不喜欢、不感到温馨呢?
中考之后,我曾数度回到我原来的学校。每当公交车经过繁华的王府井时,我内心都会有一股暗流在涌动。每当看到熟稔的初中校园时,我都会倍感亲切。只有每次走进我原来的班集体,看到向我露出熟悉的微笑的同学们身着深蓝色高中校服时,我才意识到,这已不是属于我的班集体。这是现实,不是回忆中的过去。
我在府学小学过了四年半,又在景山度过了四年半。离开府学时,我还不明白什么是离别,什么是伤感。我还可以站在讲台上,对下面依依不舍的同学挥手微笑,心里充满了对未知的未来的好奇与渴望。但是离开景山,就不同了。我对那里的感情是很深的,这可能与我原来的同学仍在那里有关吧。而且,我的初中同学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了九年,一起从童年步入了少年,一起分享我们生命之中最隐秘的触及……况且,是我自己选择离开的,是我选择了新的、不同的'路。虽然也有我在景山时的好友与我一起在新的道路上探寻,但仍不能抹去我内心的孤独,我失去了依属感,这种孤独,直到军训期间我找到了新朋友时,才完全消散。
军训回来后的一天中午,我刚打开手机就发现纳西给我发来的短信,说要和初中的语文老师一起吃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十五分钟之前。当我拨通纳西的手机时,早已被我牢牢禁锢在眼眶中的泪水突然间失去了控制,汹涌而出。原本以为自己够坚强,可以承受住一切的,可我终不能无视自己内心真正所想,违背心的意愿。本以为自己可以满不在乎地离开,但当暮霭沉沉时,我还是会思念,会心痛。我不能说我不在乎,因为那里毕竟是我生活了四年半的地方,是我曾经的家,是让我引以为傲、给我关怀温暖的地方,是充满了回忆的地方。
篇2: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
紫红的晚霞笼罩着整个天空,血似的夕阳浮镂其间,花一样的景象如仙境。微风拂过爬山虎翠绿的枝叶,发出怡人心神的“沙沙”声。放下繁琐,重启简约,轻啜一杯泉酿清茶,眼前游荡的是幽幽的茶气,脑海里是对人生的思考。
人类因经历而充实,因失败而坚忍,因成功而华美。但幸福美满的人生何尝离得开守望的距离呢?《尚书·洪范》中论及“五福”是这样说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知自己的死期,并且不是遭到横祸或病痛而死,而是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
人生境遇变幻莫测,也捉摸不透。有的人虽然长寿但身心不得安宁,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却短命,有的人虽然善始善终却一生贫困潦倒,有的人虽然富贵但身体却不健康,有的人一生安宁最后却遭遇横祸不得好死……人生似明湖畔的大碗茶,其中甘苦,唯其自知;人生似高低起伏的山路,站在路顶,只能看见上坡;人生似自我二重奏,有与无,轻与重,灵与肉,动与静,真与伪,逃避与寻找,爱与孤独,都交织成了人生乐章不可或缺的段落。
曾几何时,似乎厌倦生活,厌倦尘事,甚至会想到削发出家,试图放下一切念想,一心向佛,企盼能抛开杂事,解脱苦难,日日夜夜吃斋念佛,超灵度生。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但,为躲避现实而向佛者,心中不免没有根基。世事洞明何其难,或许,只有亲历者得出来的结论才是有说服力的,这就是为什么传说中的智慧者都属于白头发长胡子的老人的原因吧。
智慧,是需要经历和年轮来锤炼的。所以,当发现自己不够完美,并不是理想中的自己时,不要选择逃避,因逃避是懦夫的表现;应该不屑于漫天的虚无哲学争论和飘渺的轮回幻想,只选择倔强地脚踏实地,乐观的直面现实。
生活是一架天平,有人会认为它摇摆不定,但我并不以为然,那或许只是天平在思考,在判断的必然的过程,最终会决策出一个正确的结论。生活便是如此,不会有任何事是一步到位的.,都需要经过时间的冲刷,光阴的涤荡。
生活是五味瓶,含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困楚心酸;“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畅意怡然;“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捉襟见肘;“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酣畅欢欣;“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欲剪还乱……生活是一部古籍,幽雅淡然,使人凝下心来,与之心贴心的交流,一页页翻过,装饰不多,却尽显奢华。莞尔的花饰、古色古香的书页正是那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快乐与幸福都需要守望,守望是一种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愈是盼望的东西,就愈是我们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至深的情感。孤独,使人学会了独立与完善自我;幸福,让心灵生起憧憬和期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顾镜自怜的伤感是李清照那纤瘦飘零的一生写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情的境界,同时也是时空、宇宙的境界,亦是洁身自好的化身;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亡国之君凄惶和绝望、感慨和无奈,只能化为两束辛酸泪……
人生看似处处是陷阱,半步失误,暖暖的梦就会变为冰凉的枷锁,像小船被搁浅一般,又如狮困群狼,阻挡着前进的脚步。登高远望,迷迷离离看不到远处的风景;然而,只要用心守望,总会有柳暗花明的惊喜,总会有峰回路转的雀跃。
守望,是最好的孤单。
篇3:守望距离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一书,让我深受感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书中饱含哲学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却依然动人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都希望寻求到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在本书中,先生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和人生的境界。先生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空虚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先生还对探讨死亡情有独钟,因为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即所谓“未知死,焉之生”。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人只有一次人生。人总有一死,无论经过多少喧哗和骚动,有过多少梦想和荣光,总要走向寂灭。他认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就不会看重和孜孜追求到头来却一场空的浮利虚名。因此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他觉得一个人思考了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先生的这本书充满了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让我感到这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与另一种人生境界的碰撞。充满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语句,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国平先生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说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我愿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来守望我的快乐与幸福。
篇4:守望距离读后感
近期,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写的《守望的距离》一书,该书是周国平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1983年至1995年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包括女儿的病死,父亲的离世等之后所产生的一些对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等人生哲学的思考。
该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十四辑,分别是第一辑—存在之谜、第二辑—未知死焉知生、第三辑—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第四辑—绚烂归于平淡、第五辑—智者的心灵、第六辑—淡泊中的追求、第七辑—守望的距离、第八辑—书与人生、第九辑—爱的智慧、第十辑—人生寓言、第十一辑—随便走走、第十二辑—对话和独白、第十三辑—格言的本色、第十四辑—读元曲随想。全书均以以哲学的眼光和充满人文的思考融入内涵睿智的文笔,发人深省,使我对人生的理解不再拘泥于现实中的平庸生活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对生命,爱情,自由,成功等无限向往的高度。
书中的语句“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没有怀念,人便与木石无异。”教会了我人要学会怀念,怀念一切我们所值得怀念的,不要让灵魂跟不上你在现实中的前进速度;
书中的语句“每个人都追求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提醒了我完美的结果固然能使人欢愉,但是成功所带来的最本质的欢愉还是我们创造成功的过程;
书中的语句“我走在自己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警示着我自己选择的路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通读全书后,我认为所谓超脱,并非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个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位置的,而“守望者”便是他的名字。
我们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了“守望者”,但可怜的是我们自己却认为我们自己还在成为“守望者”的路上前赴后继??
篇5:守望距离读后感
美,源于距离。
人生,源于哲学。
或许我们不明白存在的价值;或许我们不明白人生的含义;亦或许,我们不明白渺小的自己到底有何存在的意义……
我们不过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感叹!我们太过于渺小,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
读《守望的距离》,领悟人生哲学。
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说道“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而我正是缺少这样一种独立自主,我们往往太在意旁人的想法,逐渐丧失自我,我们需在自己人生土壤中扎根。对于书名中“守望者”的含义与我之前读过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不同,对此,周国平在自序中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守望者,“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而做一个守望者,“职责便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这样,即使到头来你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你在精神上一定是一个富翁。这是多么深邃的思考啊。其实,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
切都投入到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是啊,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除了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应该坚守独立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能是一种空虚无聊的生活。就像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以守望的姿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守望中含着期待,而这种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实、是宁静、是信心十足。读他的书,我的心变得轻松,思想变得澄澈,对生活有了更新更积极的理解……
篇6: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人生若是执于一念,那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也就会自在于心间。
——题记
紫红的晚霞笼罩着整个天空,血似的夕阳浮镂期间,花一样的景象像仙境。微风拂过爬山虎翠绿的枝叶发出静人心神的“沙沙”声。我放下繁琐,重启简约,清蕴一杯泉酿清茶,眼前游荡的是幽幽的茶气,脑海里是对人生的思考。
人类因经历而充实,因失败而韧忍,因成功而柔美。但幸福美满的人生何尝没有守望的距离呢?《尚书·洪范》有曰:“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知自己的死期,并且不是遭到横祸或病痛而死,而是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人生境遇变幻莫测,也捉摸不透。有的人虽然长寿但身心不得安宁,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却短命,有的人虽然善始善终却一生贫困潦倒,有的人虽然富贵但身体却不健康,有的人一生安宁最后却遭遇横祸不得好死……
人生似明湖畔的大碗茶,其中甘苦,唯其自知;人生似高低起伏的山路,站在路顶,只能看见上坡;人生似自我二重奏,有与无,轻与重,灵与肉,动与静,真与伪,逃避与寻找,爱与孤独。
曾几何时,似乎厌倦生活,厌倦凡事,会想到削发出家,试图放下一切念想,一心向佛,企盼抛开杂事,解脱苦难,日日夜夜吃斋念佛,超灵度生。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为躲避现实而向佛者,心中不免没有根基。或许执迷者悟,只有亲历者,得出来的结论,才是有说服力的,这就是为什么传说中的智慧都属于白头发长胡子的老人的原因吧。智慧,是需要经历和年轮来锤炼的。当发现自己不够完美,并不是理想中的自己,不要选择逃避,逃避是懦夫的表现,不屑于漫天的虚无哲学和飘渺的轮回,倔强地脚踏实地地踏足糜黑现实。
生活是一架天平,有人会认为它是优柔寡断,摇摆不定的,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这只不过天平在思考,在判断旳必有的过程,决策一个正确的结论。生活便是如此,不会有任何是一步到位的,都需要经过时间的冲刷,光阴的涤荡。
生活是五味瓶,含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困楚心酸;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润沛凝甜;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秽劣铭苦;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酣畅欢辣;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泪嗒涩咸……
生活是一部古籍,幽雅淡然,顿时使人凝下心来,心贴心的交流,一页页翻过,装饰不多,却显华丽与奢华。莞尔的花饰、古色古香的书页是道道美丽的风景。
守望,是一种等待,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愈是盼望的东西,就愈是我们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至深的情感。孤独,使学会了独立。幸福,让心存幻想和期待。
篇7: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记得在《试卷中的周国平》中就曾经说过,十多年前,就从朋友所赠之书《守望的距离》中第一次接触到了周国平的文字。他的文字非常细腻,充满了思想的感性,并处处体现了所习哲学打下的烙印,对人生的思索充满了哲理。其文字不疾不徐地将人生道理或是他的人生感悟给读者娓娓道来。
十多年的时光,消磨了我青春的热情,也吹肿了青春的身躯,十多年前的《守望的距离》已不知去往何方,而今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的这本《守望的距离》,想起多年前本书带给我的美好阅读感受,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将之收入囊中。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贪欲在作怪吧。
《守望的距离》最早出版于,距今已有,在这21年的时间里,它一版再版,迄今为止已再版8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本书内容虽然接近500页,事实上它却并非什么长篇大论,或经过精心构思的大部头史书或小说一类,接近500页的内容实则汇集了周先生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所有散文。这些散文或长或短,所反映出来的无不是周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精神生活问题的相关思考,如果一定要给这些散文概括个名字出来,这应该称之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学院出身的哲学家或作家周先生的日常哲思随笔,头衔太长,简言之哲思随笔。如果用周先生自己的说法便是“守望的距离”。在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去守护人生中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既然是对人生普遍意义的思索,在阅读的时候便不能求快,需细细研读,带着一颗浮躁之心,功利之心,是没有办法在他的文字里获得安宁的。可如果是带着一颗困惑之心,求知之心,在他的文字里也许能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顿悟。
周先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体悟,对人生的细腻思索在十多年前触动了我,却依然未将我引向喜爱哲学之路上来。也许对我而言,哲学这是门爱智慧之学,对于智慧,也许我终是不爱并拒之于门外的吧。十多年后的我再看本书,并非对周先生本人有什么抵触,恰相反,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吸引人。只是在涉及哲学领域,当看到国外的那些所谓哲学家一个个被引用时,我那不良的比对心理又开始隐隐作祟。这导致我很难静下心来去深察周先生想表达的思想。
举个“栗子”,在阅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周先生列举了他所喜欢的哲学家尼采嘴中经常谈到的一个朋友——爱默生。里面谈到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周先生说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接下来的解释中,我看到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是这样的“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我根本就没来得及看下一句话,只这一句,我心里就自觉地,不经大脑思索地想到了我国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吾心即宇宙”“心即是理”,那位19世纪的爱默生的哲学思想真是的他自己的,还是抄袭自我国16世纪明代的这位大家呢?除了一个是现代白话,一个是文言,我真是看不出二者有什么不同。很有意思的就是,接下来的话,周先生说的恰是我国的这位思想大家阳明先生,不过他比较客气地说是思想上的相似。按我的看法来说,这就是语言表达的不同,其思想内核是一模一样的啊。
另外还有一位被提到的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高中学哲学时,这些国外的所谓哲学家们出现在课本的次数绝对比国内的古时先贤们出现在哲学书中的概率要大得多。但是很悲哀的是,我总是在这些西方大哲的身上看到我国古时先贤的影子。我真的不相信,所谓的先贤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的相似,他们的观点会惊人的雷同。苏格拉底与咱们的先师孔圣人出身的年代惊人的接近,就连思想也惊人的相似。身份也惊人的相似,都是大教育家!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苏先生则生于公元前469年,逝于公元前3,似乎东方我国的孔夫子亡了十年,西方那边便诞生了苏格拉底先生。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苏格拉底则死于不抛弃哲学的思想。孔夫子说“吾有知乎,吾一无所知也“,苏格拉底先生则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种种的雷同巧合对比下来,这是真实的历史,还是根据东方的版本编造的一部西方哲学故事?
原谅我吧,在看这些哲学思想随笔时,我的思绪会无意识地从国外自动匹配到国内有着相似观点的思想家,哲学家或教育家身上。这也许是好事,让我随着这些西哲思想,再一次重温东方的哲学思想,这也许是坏事,让我总有种盲目的乐观自信。不管怎么说,在阅读的时候,我”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吧。
篇8: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刚映入我眼帘时,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书里的散文不同于当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于余秋雨类的散文。作者周国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作家。他从一段段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文章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的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
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人生的意义纷繁复杂,并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但是于万点丛中静觅一份安宁,在浮沉里静享一份了悟,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作者的确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位北大哲学系出身的学者,以他特有的独思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生哲学,就如他所说:“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许多人对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触发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会感觉一种共鸣的快乐。”的确,这种对人生无法言说的共鸣,让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寻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欢上了作者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让人似有所悟,感叹于他对人生百态的超然及真切情感的再现,精辟的哲理,让人流连忘返。他或许并不像某些文人那般执着于名声,对名誉有着内心的淡然。他或许在经历苦难后并不像某些人那般苦苦呻吟,对痛苦有着人生的超脱与了悟。他敢于面对人生的问题,一路思索,找到自己认为的答案。他勇于笑谈生死,看透失去与拥有,他喜欢宁静的写作,并不孤单寂寞,因为他了解沉默的价值,寂寞的意义。
★ 守望的优美散文
★ 文章优美段落以上
★ 春节优美段落
★ 摘抄优美段落
★ 优美段落摘抄
★ 烟花优美段落
★ 经典优美句子段落
★ 优美比喻段落
★ 柳树的优美段落
《守望的距离》优美段落(锦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