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 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 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 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 泛滥,无法渡过河去; 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 嘛!遇到麻烦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 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 “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 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 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 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 坏不了。”
篇2:战国策成语故事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篇3: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和战国策教案
成语故事两则狐假虎威和战国策教案
教学目标:
1、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正确地表达文章蕴含的感情
2、掌握一些文言字词
3、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传情达意地朗读,读出狐狸的狡猾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寓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两则》,请同学来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是成语?
小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今天我们所学成语故事的主人是两只动物。(贴画)一只是狐狸,另一只是老虎。
2、在大家的印象中有没有关于这两种动物的成语呢?比如说“如虎添翼”,谁能说出它的意思?(同学说成语)
3、根据我们刚才找到的成语,请结合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分别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老虎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凶猛)
狐狸呢?(狡猾)
4、今天我们所要学的是《狐假虎威》
“假”是什么意思?借
“威”是什么意思?威风
知道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这个故事?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的原文,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做到传情达意地朗读古文
二、朗读
1、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请大家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看看,有没有读不准的地字及不清楚的解释。
有没有?谢老师来考考大家!
长百兽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以为然畏
2、散读,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
3、齐读
三、分析
大家都已经能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但要传情达意的朗读还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起因
文中那个句子写出了故事的起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抓住关键字词就能把意思说出来)
2、你猜想一下,此时的老虎和狐狸各自的心情如何?
老虎:凶狠、得意
狐狸:害怕、紧张
3、怎样才能读出老虎的凶狠得意?关键词语应读重音
哪些词语?求、得、食
如果加上些停顿,就显得更加抑扬顿挫了
范读、小组读、齐读
(二)结果
1、文中哪个句子交代了故事的结果?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请同学用现代文说出它的意思
2、我们常说思想是指导行动的,老虎之所以这样做,它心里在想什么?
认为狐狸是对的
老虎不知其中的奥秘,还蒙在鼓里,朗读时要读出;老虎的糊里糊涂,语速如何?
范读。齐读
“兽见之皆走”走是“跑”的意思。为什么要跑?
害怕
“跑“是慢慢的吗?不是,逃命自然越快越好,所以语速应怎样?
快、急切
现在老师来做这只傻老虎,同学们扮百兽(范读)
男同学扮演老虎。女同学扮演百兽,朗读
(三)议论
老虎被蒙在鼓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中有没有旁观者一语道破天机的语句?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翻译句子
2、从“不知”、“以为”可看出老虎上当了。百兽事实上是畏惧老虎,假相是畏惧狐狸,所以这是问题的关键。“畏己”“畏狐”应该读重音,加以突出。而且,它是文章的结束语,应该读得慢,降抑调
3、范读,小组读,齐读
(四)经过
以凶猛著称的'老虎怎么会被一只小小的狐狸牵着鼻子走呢?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过程中狐狸的一番花言巧语。以句号和问号为界,狐狸一共说了几句话?三句
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子无敢食我也。”
A、请一位同学翻译
B、我们前面说过狐狸被老虎抓住时很害怕,它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是他的胆子很大吗?不是,它是假装镇定。虽心里十分慌张,但语言坚决肯定,所以朗读时应重点突出“无敢”
C、范读,分读
2、光凭这一句话,老虎会相信它吗?显然不够,所以狐狸滔滔不绝的说出了它的理由。
A、它的理由是什么呢?请用现代文把这个理由说出来
B、狐狸找到了谁做靠山?天帝
那么狐狸肯定要在老虎面前突出自己的靠山,强调自己的位置,还要突出后果的严重性。“天帝”“长百兽”应读重音,语气要傲慢些。
范读
C、此时此刻的老虎已经被狐狸的傲慢和天帝的威望弄得晕头转向了,但它毕竟是百兽之王。从狐狸后半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虎此时已由完全不信到了半信半疑。狡猾的狐狸为了让老虎完全相信它,使出自己的杀手锏:口说无凭,实践证明。狐狸的方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三句
A、请学生翻译
B、狐狸的方案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狐狸的狡猾?
“先行”“随后”
所以这两个词语要读重音
C、狐狸不但提出了方案,还预言了结果。是哪个句子?翻译
D、这是一个反问句,请同学把它改成陈述句,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肯定
E、狐狸的反问充分表现出这时它已经由开始的恐慌变得十分自信了,它的花言巧语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
4、根据幻灯片传情达意地散读、互读
5、看图一起朗读
四、总结
1、这是一则成语故事,也是一则寓言故事,狐狸不但捡回一条小命,还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显耀了一番,所以我们现在常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什么呢?
2、了这个故事后,你对开始下的定义有没有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呢?
在这个故事中,老虎有凶猛的一面,也有愚蠢的一面。狐狸虽狡猾,但也有可取之处,它急中生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正体现了它的聪明。
3、最后请大家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收获或体会
A、朗读古文要主义重音、语调、停顿,做到传情达意
B、我们不能像愚蠢的老虎那样上当受骗,要学会识别别人的阴谋。
C、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机智,但不能利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更不能仗势欺人
五、作业: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可参考:
(1)老虎俯首称臣了
(2)百兽揭露狐狸的诡计
(3)老虎明白受骗了
六、板书
成语故事两则
狐(贴画)假虎(贴画)威
借威风
狡猾凶猛
聪明愚蠢
篇4:《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摘 要:文章从《战国策》的语言所表现出的纵横驰骋,引喻谐调;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巧用寓言,形象生动等三个显著方面来浅析该书中所展现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战国策;纵横驰骋;铺陈夸张;引喻谐调;寓言故事
《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不愧前人所概括的“辩丽横肆”。下面便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战国策》语言艺术方面的显著风格:
一、《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战国策》的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如“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秦围邯郸,赵国危急,形势严峻。鲁仲连力主抗战,反对投降,同魏国派来劝降的辛垣衍作面对面的斗争。他用层层削笋的办法,首先晓以大义,继而动以利害,中间有许多地方竟是短兵相接。如辛垣衍把尊秦为帝的媚敌行为比作仆人对主人不得已的服从,鲁仲连立即逼他承认“梁之比秦若仆耶?”紧接着单刀直入,“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使对方突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鲁仲连接着论证,历史上殷纣王曾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说明暴君对臣下极其残忍。再举过去鲁国和邹国都坚决不承认齐王自称天子,齐王终不能使之屈服。今天三晋之大臣,难道还不如邹鲁之仆妾吗?最后指出,如真的帝秦,不但梁王不得安然,你辛垣衍也将失去现有的地位。在大量的道理面前,辛垣衍只好认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仲连高明的见识,无畏的气概和无私的品质。
再如“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谋。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秦策一》)在这里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在程度上极而言之,达到什么什么地步,连一兵一卒都不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这样来说明毫不费力给人感觉十分强烈,而且显得感情奔放、声势夺人,富于煽动性,使劝谏的对象不能不动心,策士的目的也就很容易达到了。
二、《战国策》辞令在语言上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
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铺陈扬厉”、“纵横捭阖”、“辩丽恣肆”。
铺陈夸张等修辞在《战国策》中几乎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修辞了,书中著名的辩士如苏秦、张仪、陈轸等的游说之辞,述其地理,涉及东西南北山河湖海;追溯历史则必谈三王五霸,贯及古今;说政治,定是君臣内外,法术权势;论军事,又攻守进退,固险扼赛等等,不一而足,真的把各种形势强调到了极致。
如《齐策一》中记录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文中极尽比喻夸张之能事,气势强大,语气强烈。“齐南有太山,东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如此铺陈,使人感到论辩者学识渊博,见地高远,对齐国情况和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令读者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战国策》中骈偶句式的出现比排比句相对少些,但是一经运用,气象顿生。如《赵策二》中,“古今异利,远近易用,阴阳不同道,四时不一宜。故贤者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知兵甲之用,不知阴阳之宜。故兵不当于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便于事,何俗之不可变?”这是赵武灵王反驳保守派的一段辞令,全是对句,或并列,或正反,有长有短,中间用连词转折。不但说理紧凑绵密,而且抑扬顿挫,产生节奏感,可谓声情并茂。
三、《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
由于当时政治斗争的尖锐急迫,纵横家不能像哲学家那样过多地进行抽象的思辨,而必须追求说理的通俗形象,明白易懂和富于感染力。有时,就近取譬的简单比喻已无法满足表现复杂内容的需要,于是他们便穷思极虑地创造出有情节有角色的寓言,这一点成为《战国策》这部书又一鲜明的辞令风格。书中的这些寓言大多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
《楚策一》中的“狐假虎威”,狡猾的狐狸用欺骗的言辞借助老虎的淫威,吓得山中百兽望风而逃,竟使老虎误以为狐狸真是“天帝”使其“长百兽”而不敢吃它。《战国策》用来说明诸侯所以害怕楚将昭奚恤,是因为他背后有楚王的强大力量。
《楚策四》中所记“骥见伯乐”,这个故事曾经打动过后世千百万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心。作者把千里马不为人所知时的穷困潦倒和伯乐对它的热情关切作了强烈对比,又夸张地让这匹马把满腔感遇知己的深情,化作一声可比金石的冲天长鸣。人知马心,马通人情,无比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古往今来文人士子的知音难觅的幽深情怀。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从上述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得以充分显现,真可称得是“辩丽横肆”、“雄隽华瞻”,不愧为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同时也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熊宪光.战国策研究和选译[M].重庆出版社,1988.
[2]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M].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
篇5:战国策中的故事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
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 战国策翻译
★ 《战国策》文言文
★ 经典成语故事
★ 说说笑笑成语故事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