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森林一只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隋论苏辙阅读理解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隋论苏辙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隋论苏辙阅读理解及答案
隋论苏辙阅读理解及答案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
C.寸攘尺取 攘:通“壤” ,土壤 D.诛灭略尽 略:全,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连词,趁着/于是; D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6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篇2:《隋论》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论》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论》
苏辙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
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于杨素之手,以至于大乱。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压其冲冲:要塞
B.秦人被甲持兵被:遭受
C.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曩:从前
D.修德以来天下来:使……归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揭示秦、隋灭亡的共同原因的一组是()
①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②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④制为严法峻令
⑤故其视失天下甚轻⑥唯不忍失之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通过七代人的不懈努力,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才统一了天下。秦朝
统治者从中看到了夺天下的不易。
B.隋文帝看到天下长久地不安定,因此在取得天下之后,担心百姓不能够长久地享有这
种快乐,虽在万民之上,却常常忧思苦闷。
C.本文以秦朝、隋朝为例,来说明统治者面对获得的天下,过于紧张,害怕失去,最后
往往适得其反,天下反而很容易失去的道理。
D.像太王,只要拥有一颗平常之心,用宽松仁爱来治理天下,即使一时土地没有了,天
下最终还是他的。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4分)
②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3分)
③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3分)
参考答案
10.B(被:通“披”。)
11.D(①不是“原因”,而是现象;②只是秦朝的做法;⑤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12.B(B错在“担心百姓不能够长久地享有这种快乐”。)
13.
①秦国看到自己夺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从而认为如不严加把持,那么后代还会分裂割据而成为与自己敌对的国家。(其:自己;以为,认为;且:将;以为:从而成为。一点1分。)
②由此看来,难道不是因为它把失去天下看得太重,从而防范过分(严密)造成的弊端吗?
(重:把……看的很重,意动用法;弊:弊端;岂……欤,反问。一点1分。)
③宽松的政策,源自于君王心中没忧虑;而严酷的政策,源自于君王心中没有依靠罢了。
(宽者:宽松的政策;惨急者:严酷的政策;无聊:没有依靠。一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他们的政权延续的时间都很长久,是以后的世代没有能比得上的。而国家政权迅速灭亡的,要首推秦国与隋朝,都是只经过两代便灭亡了。秦国与隋朝的灭亡,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自从周代丧失政权以后,诸侯国便各自为政。秦国只有秦岭以西不过一千里的地方,韩、魏两国挡在它的正面,楚国就像是威胁着它的肩部,燕、赵两国窥伺在它的北边,而齐国却大摇大摆地据守在它的东边。那时候,秦国人身穿铠甲,手执武器,经过七代的不懈战斗,一点一点地扩大地盘,直到秦始皇以后才统一了全国。秦国看到自己夺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便以为如不严加把持,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于是,就把有名的大城池销毁,把英雄豪杰杀死,把天下的武器销毁,企图通过这些措施使天下人叛离的希望彻底破灭。秦国人用来预防祸患和牢固守卫的措施,竟然严密到如此程度。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全国百姓愁怨困苦,百无聊赖,没有不想离开它的。所以,陈胜、项藉就顺应了百姓这种不愿臣服的心理,振臂高呼,举兵起义,赢得了全国各地的响应。由此看来,(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难道不正是因为它把丧失政权看得太重,从而防范过分严密造成的恶果吗?
隋国建国之初,隋文帝大概也是看到天下混乱,长久不能安定,很害怕丧失统一安定的国家政权。因为,自从东晋以来,天下大乱,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等一批人纷纷起兵,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到了拓跋氏,才吞并消灭了北方各处列强,建立了北魏王朝,但仍然没有把国家的南方统一。北魏后来又分裂为北周、北齐。北周吞并了北齐,而隋朝又夺取了北周的政权。以后,隋文帝相继消灭了南方的梁、陈两朝政权,这才最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也是看到天下长期不得安宁,建立了全国的统一政权之后,又害怕失掉政权;享受到了把天下据为己有的帝王的快乐之后,又害怕这种享乐长久不了。所以,他尽管处在全国百姓之上,但心里却经常猜疑提防,惴惴不安,以为天下的所有人全都有以往那些豪强们割据独立的思想。于是,他就制定了严酷的法令来杜绝天下人们发动变乱,把过去协助自己夺取天下的谋臣将领几乎诛杀殆尽。然而,他却偏偏死在自己宠幸的杨素手中,并由此使隋朝政权出现祸患,终于在隋炀帝时天下大乱,隋朝政权无法挽救,彻底灭亡。由此看来,隋朝政权遭到灭亡,原因与秦国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悲啊!上古超凡出众的帝王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此来吸引天下的人;天下的人是决定依附还是决定离开,主动权都掌握在帝王的手中。所以,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正因为他们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所以能够做到心胸开阔,在制定政策上很宽松。政策的宽松,根源就在于他们心中没什么忧虑;而政策的严酷,根源就在于掌权的人觉得特别无依靠罢了。我过去曾经听说,周代兴起的时候,太王为了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迁到了岐山一带。而原来在豳地的百姓,却全都扶老携幼,到岐山一带来归附太王,道路上的人竟然连绵不绝。结果,周代尽管丢弃了原先的旧地盘,但国势却大大兴旺起来。反观秦国与隋朝,正是由于不愿意失去,结果却反而迅速遭到灭亡。(明白了历史上的这些成败得失,)然后才会真正理解,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制定的宽松舒缓的政策,正是他们能够深深吸引住天下人的好办法。
篇3:《论握手》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若你的手有幸也被握及,对方照样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虽然你与他不过是点头之交或初次相遇。其他接受过握手的荣幸者(握手者肯定已忘了其尊姓大名)抬眼相看,见握手者与他人交会时的热情,较之先前丝毫未减。一声“幸会”,诚意欣然,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而事实上,他不过是萍水相逢之人。
其二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遇到这种谨言慎行之人,你只好打破一般的礼仪,与其握手加倍热情。因为别人将你们双方作了礼貌的介绍,而且接下来,你还得同这个场合的其他人一一握手,所以,哪怕仅是出于礼貌,你也应当同他有一番热情相握。可他的手却欲伸还缩,像是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你不得不伸手拉住他,但握手的动作仅出自于你自己。对方的手不知为何只是矜持,甚至显得忧郁。手既已握住,那无论尴尬也好,拙笨也好,都只有机械地履行完这个过程。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握手时是否要摇动一番,何时宜与对方松开,均颇费思量。执手相摇易被疑为对人施暴,松手时机不当难免又讨回些尴尬。接下来的聚会中,你对自己是否因握手而见嫌于对方始终把握不定。到分手时你才发现,他的言行举止与其他与之握过手的人,同样格格不入。
7、文章首句“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此句为总说,引起下文对两种失态的论述,与下文的两种握手情形构成总分关系。
8、下列各句属于比喻句的是
①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
②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
③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
④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9、就两种作者认为的失态看,作者对二者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就两种失态,作者的态度更倾向于热情握手,游移不定的握,除给人尴尬外,没有任何好处可言;而热情握手,虽有虚情假意的成分,但作者认为其至少创造了“和睦”的气氛,也是处世立身待人接物所必需。
篇4:《论礼貌》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礼貌》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有改动)
1、给本文加上恰当的标题:《论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分为两部分,请你把各部分所论述的问题用问句形式表达出来。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请你在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礼貌(或:礼节、礼仪)
2、为什么要讲究礼貌?怎样才能做到有礼貌?
3、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以穿衣要合体来生动形象地论证讲礼貌要注意分寸的观点。
4、讲礼貌要自然、注意分寸。
篇5:《论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毅力》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毅力
①普天之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回答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
②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出现的。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大有小,但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意志和能力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的话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的。
③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就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特别宠爱他;又认为自己总是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幸运,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拿驾船来做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行走一千里的路程,其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渡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因此也就始终不能到达彼岸了。
④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说:有为者,譬若掘并,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1.选文第②段为什么要一一罗列意志能力薄弱的、较弱的、稍强的、又坚强些的这四种人的表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拿驾船来做比方,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联系全文,说说成败的规律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具体分析了四种人对待逆境和挫折的态度,强调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以此突出有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本段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先说道理然后正反举例论证,最后再点明道理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是很难达到成功的终点的,正反摆出论据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2、拿驾船来做比方,提出了顺境和逆境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促使其转换的关键是有坚强的毅力。用比喻论证,使论证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分析:还是从论证方法方面来理解,此处是比喻论证,不仅要说明比喻论证所说明的道理,还要评价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要用形象有力这类评价语。
3、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坚持目标不放弃,就会成功,反之就只能失败。)
试题分析:其实本文就是在证明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即本文开头就提出的论点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反之则是失败。文章结尾这句话是总结问题,对前文论点的照应。
篇6:论责任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责任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1分)
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②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③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④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⑤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是道德责任,( )法定责任,(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⑥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⑦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⑧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⑨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
⑩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本文阐述了责任的多种作用,请写出其中4种。(4分)
小题3:本文的开头两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根据上下文内容,仿照前后句子形式,在第8自然段的画线处写上一句话。(2分)
小题5:根据文意,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填入第5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中。( )(2分)
A.尽管 但是 还B.无论 还是 都
C.要么 要么 都D.不但 还是 都
小题6:选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一个例子概括下来,并说说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例子:
作用:
小题7: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在你的生活中(身边)一定有很多与责任有关的事情。请概述一个例子(5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小题2: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责任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写出4个即可)
小题3:内容上:列举了社会上一些让我们感动的人以及令人痛心的事件,指出责任的重要意义。(2分)结构上:引出下面对责任这个话题的议论。(2分)
小题4:示例: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对即可)
小题5:B
小题6:示例:例子:作者将是否有责任心,引发的不同结果作了对比,从而阐述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的观点。
作用:使用对比论证使正反对比明显,有利于论证更加深入,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小题7:扣住要求写(2分),语言表达(1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没有题目,第一自然段很明显是引出论题——责任,下文主体部分是议论部分,论证了什么是责任、责任的作用等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尾段总结中心论点,即: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小题2:试题分析:通读全文可知,四段至八段,论证责任的作用,每段都有一个分论点: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责任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即找到范围,提取出关键语句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一自然段写了社会上一些尽责任的人的事例,二自然段写了一些因责任缺失而令人痛心的事件,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指出了责任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出下面对责任这个话题的议论。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前面的例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知,基本句式是“人物、事迹或精神”,从内容上来看,是为了证明本段的分论点即: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日理万机的周总理,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等。
小题5:试题分析:此句是承接前句“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而谈的,也是与后面的“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相关联的。从语意上看,这三个句子之间总体上应是条件关系,因此应选择B“无论 还是 都”.
小题6:试题分析:“找出一个例子概括下来,并说说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具体的答题要求,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地方,如开头的一段和二段,六段等。把谁与谁对比,如何对比概括出来,然后分析其作用即可。对比论证的作用一般是为了突出某个观点,如第六段是为了突出“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即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小题7:试题分析:题目的要求是“在你的生活中(身边)一定有很多与责任有关的事情。请概述一个例子”,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老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值日生的责任是打扫干净卫生,交警的责任是维持交通秩序等。“五十字左右,概述”的要求必须要注意到。因此不可只泛泛一写,应用一个小语段作答。如有一次我值日,感到太脏了,放学后装作忘记走出了教室。后来一想,值日是我作为值日生的责任,我不打扫卫生,却把脏活推给别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于是我又重新回到教室作了值日工作。
篇7:论求知阅读理解答案
论求知阅读理解答案
论求知
英培 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会衰堕,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只按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去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1.给加横线字注音。
衰堕( )狡黠( )装潢( )挑剔( )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三自然段“经验可以改进知识本身”这句话?(用原文回答)
4.概括出文中所谈的求知的几点作用。
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1.du;xiá;huáng;tī
2.排比。使表达更有气势。
3.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过于泛泛,还要经验来赋予形式。
4.(1)求知可以做消遣,可以做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2)求知可以改进天性。(3)求知可以治疗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5.“略”
篇8:苏辙六国论的阅读答案
苏辙六国论的阅读答案
【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原文】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
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
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注释】
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出兵以攻齐之刚、寿:秦国的相国曾建议秦昭王越过韩、魏国境去攻齐国,被范雎劝止。④折:屈服。
【译文】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原文】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篇9:《管仲论》阅读理解附答案
《管仲论》阅读理解附答案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3分)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小题4】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
(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顾:回头看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小题3】
试题分析: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小题4】
试题分析:主要语言点:(1)所由起:兴起的原因;所由兆:预兆的信息。(2)特:特地,寻:不久,除:拜授官职。(3)知:同智,智慧,比:符合,而:才能
【参考译文】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 牡蛎阅读理解答案
★ 春风阅读理解答案
★ 噪音阅读理解答案
★ 入迷阅读理解答案
★ 父亲阅读理解答案
隋论苏辙阅读理解及答案(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