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emps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简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简介,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简介
前言
戏剧理论是人们对戏剧现象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概括。古代人类以非凡的才能创造了戏剧,尽情地享受着戏剧,同时,又力图准确地认识和概括这种为人类生活增添了无穷色彩的艺术样式,这就是戏剧理论的发端。
在我们面前有着一个微妙的问题:在混沌初开的上古时代,东、西方还远未发生文化交流,但却在遥隔千里之间不约而同地创造了一系列十分相类的文学艺术形态,后来又不约而同地创造了综合艺术——戏剧,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摩尔根指出:“人类的经验差不多都是采取类似的路径而进行的;在相同的情况中人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所有人类种族的脑髓的机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精神的活动原则也都是相同的。”(《古代社会》)需要,是创造之母;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碰到极端相似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总得为满足这些需要而采取同一的生产方式,这就是人类早期出现相似的文艺现象的最终根源。文艺之神毫无偏袒地翱翔于各个早期文明的发祥地,正是凭借着这种共同需要。
戏剧是一种比较复杂、比较后起的文艺形态,在它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创造了舞蹈、歌谣、绘画、雕刻、音乐、神话、民问故事、史诗等文艺样式。戏剧不是作为一个纯粹陌生的文艺样式赫然出世的,它是诸种单项艺术有机综合的结果。如果说,每一种单项艺术的自然产生都反映了人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需要,那么,戏剧的产生,则是反映了人们在审美领域一种共同的综合性的需要。因此,人们对戏剧的认识,也即是对自己这种需要的认识,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面对着刚刚从诸种单项艺术的综台中脱胎而出的戏剧,早期的戏剧理论往往侧重于人们对于这门艺术的总体感受,侧重于它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区别和联系。这是难怪的。人们对任何生疏事物的初次把握,一般总是从该事物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大纲粗目上着手,尔后才能慢慢地洞幽察微。事实上,戏剧在大纲粗目上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区别,正是戏剧的基本特征所在,因此,往往越是早期的戏剧理论,越能集中地触及戏剧的基本特征问题,尽管它们的结论未必正确。正如人类发展的童年时代的艺术作品有着后世的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永恒魅力一样,处于童年时代的戏剧理论也长久地闪耀着朴实的光彩,它们的经典性和单纯性,也往往是后世许多洋洋大作所不可替代的。
世界上最早产生戏剧并随之而产生戏剧理论的,是西方的希腊、罗马和东方的印度。其中,在戏剧理论上取得最高成就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形成过戏剧理论的繁荣局面;在东方,日本和中国也各自出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史稿》——余秋雨先生的戏剧著作。在1983年出版,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是余秋雨先生的首部学术著作,也奠定了他在戏曲界的地位,为日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打下了基础。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篇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简介
引 言
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
第一节 古希腊戏剧概貌
第二节 亚里斯多德生平
第三节《诗学》中的戏剧理论
第四节 亚里斯多德学派佚名者的《喜剧论纲》
第二章 贺拉斯论戏剧
第一节 古罗马戏剧概貌
第二节 贺拉斯生平
第三节 《诗艺》中的戏剧理论
第三章 古代印度的《舞论》
第一节 古代印度戏剧概貌
第二节 《舞论》中的戏剧思想
第四章 日本世阿弥的戏剧秘传书
第一节 日本古典戏剧概貌
第二节 世阿弥生平
第三节 《风姿花传》
第五章 中国明代的戏剧理论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明戏剧概貌
第二节 关汉卿时代戏剧创作的丰收和戏剧理论的.落后
第三节 汤显祖和沈璟的不同戏剧见解
第四节 王骥德的《曲律》
第五节 明代戏剧理论的时代规定性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戏剧理论
第一节 从中世纪的长夜到文艺复兴的黎明
第二节 意大利
第三节 西班牙
第四节 英 国
第七章 古典主义戏剧理论
第一节 戏剧理论迈向新的世纪
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的形成
第三节 沙坡兰评《熙德》
第四节 高乃依的戏剧三论
第五节 莫里哀论喜剧
第六节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第七节 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其他戏剧理论
第八节 英国德莱顿等人的论述
第八章 李 渔
第一节 李渔其人
第二节 《闲情偶寄》中的戏剧理论
第三节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欧洲戏剧理论的比较
第九章 启蒙主义戏剧理论
第一节 启蒙主义时期概述
第二节 狄德罗的《论戏剧艺术》
第三节 博马舍论严肃戏剧
第四节 莱辛的《汉堡剧评》
第五节 哥尔多尼论喜剧
第十章 浪漫主义戏剧理论
第一节 浪漫主义概述
第二节 歌德论戏剧
第三节 席勒论悲剧
第四节 史雷格尔
第五节 雨果的贡献
第十一章 黑格尔的戏剧美学
第一节 黑格尔生平
第二节 论戏剧文学
第三节 论舞台表演
第十二章 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节 现实主义汇成大潮
第二节 别林斯基论悲剧和喜剧
第三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戏剧的论述
第十三章 戏剧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第一节 唯意志主义戏剧论
第二节 王国维论中国戏曲
第三节 欧美关于戏剧本质特征的长期探讨
第四节 各派表演理论和舞台设计理论
第十四章 体系化的演剧流派
第一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其体系
第二节 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体系
第三节 梅兰芳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
各章所论主要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后 记
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篇3:余秋雨 简介
余秋雨 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3]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市桥头镇)。
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即上戏附中)。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提名,破格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1987年余秋雨到甘肃联合大学讲学,开办了戏剧创作班,成为联大的教授。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由胡妙胜接任院长。
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209月16日,余秋雨重返甘肃联合大学,学校特聘他为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9月11日,余秋雨正式通知日本方面,鉴于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种种作为,决定拒绝出席9月22号在日本召开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研讨会。余秋雨原本准备在会上发表一篇有关中华文明数千年来“非侵略、非远征、非扩张”的学术报告,并以此来对比其他文明。
6月22日,余秋雨到云南曲靖讲学,受聘为曲靖师范学院荣誉教授。
个人生活
余秋雨的妻子是马兰,马兰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创作特色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获奖记录
▪ 2011 桂冠文学家 (提名)
▪ 2011 文坛八大家 (提名)
▪ 2010 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 (获奖)
▪ 2010 台湾中国时报白金作家奖 (获奖)
▪ 2010 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 (获奖)
▪ 2010 鲁迅文学奖 (获奖)
▪ 2006 第一届 中国作家首富榜首富宝座 (提名)
人物评价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腾讯娱乐评)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从收受深圳豪华别墅事件、“首富”事件、青歌赛是非、“故居门”、“大师”事件、“含泪”事件、“私通”事件到“捐款门”,余秋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新华网评)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人民网评)
篇4: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市桥头镇)。
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即上戏附中)。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提名,破格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1987年余秋雨到甘肃联合大学讲学,开办了戏剧创作班,成为联大的教授。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由胡妙胜接任院长。
19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20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2011年9月16日,余秋雨重返甘肃联合大学,学校特聘他为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9月11日,余秋雨正式通知日本方面,鉴于日本政府在钓鱼(yu)岛问题上的种种作为,决定拒绝出席9月22号在日本召开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研讨会。余秋雨原本准备在会上发表一篇有关中华文明数千年来“非侵略、非远征、非扩张”的学术报告,并以此来对比其他文明。
206月22日,余秋雨到云南曲靖讲学,受聘为曲靖师范学院荣誉教授。
创作特色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
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篇5:余秋雨相关简介
余秋雨相关简介
1、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2、作品特点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第一,余秋雨先生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第二,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内乱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第三,余秋雨先生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诚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3、评价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腾讯娱乐评)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人民网评)
篇6:余秋雨简介以及相关作品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____”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1987年余秋雨到甘肃联合大学讲学,开办了戏剧创作班,成为联大的教授。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由胡妙胜接任院长。
209月16日余秋雨重返甘肃联合大学,学校特聘他为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余秋雨多次出席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担任现场点评。 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专业从事散文、艺术评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相关作品
1、《吾家小史》
《吾家小史》涉及余秋雨先生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面对二十多年一拨拨不间断的谣言进攻,余秋雨先生不忍糟践,他把家庭魔咒转化成了生命笔墨,把自然灾难与人文灾难放在一起思考,从“民族大灾难”的视角来提炼一家三代经历。《吾家小史》是余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也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2、《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3、《极端之美》
《极端之美》为余秋雨最新作品,详细解说了“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全国的茶庄、茶客在品鉴和流通那些顶级普洱茶时,都会来参考这篇文章。
经典语录
1.有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
2.再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
3.自然的最美处,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
4.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5.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篇7:余秋雨人物简介
余秋雨人物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汉族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着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夫人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
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革”期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又一番潜心苦读,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着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着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着作奖、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1992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余秋雨宣布封笔后,转型为社会活动家,多次出席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担任现场点评,成为青歌赛最亮丽的风景并饱受争议。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于2008年六月五日发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文,“含泪劝告”灾民莫要为低劣的豆腐渣建筑质量上访,其红顶作家身份遭到严重质疑,并有好事者创造“秋雨含泪”以冠之。
2009年6月编辑萧夏林指控余秋雨自称的'向地震灾区捐款20万元一事为子虚乌有,要求余提供捐款证明,余不予正面回应,反而指斥“古余肖沙”为首的“咬余专业户”败坏其名节。余秋雨陷入“诈捐苦旅”已是不争的事实。
★ 余秋雨经典语录
★ 余秋雨座右铭
★ 余秋雨经典散文
★ 余秋雨散文短篇
★ 余秋雨语录
★ 余秋雨精彩语录
★ 余秋雨散文魅力
★ 《酒公墓》余秋雨
★ 余秋雨废墟赏析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简介(合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