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安全用电习题

时间:2022-12-26 04:18:47 作者:喝点鸡蛋茶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喝点鸡蛋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三节安全用电习题,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第三节安全用电习题,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第三节安全用电练习题

一、是非题

1.为了控制用电器,电键一般应与用电器串联,第三节安全用电习题。 ( )

2.教室里照明灯、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 )

3.家庭电路中插座与灯座应串联。( )

4.所谓短路就是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回路。 ( )

5.熔丝既可串联,也可并联在电路中。( )

6.触电事故通常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相连通造成的。 ( )

7.因为铜丝比同样规格的熔丝电阻小,在通电时耗电比熔丝多,所以不能用铜丝代替熔丝。( )

8.只要有电流通过人体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 )

9.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为220伏。( )

10.单独接触家庭电路的零线,不会发生触电事故。 ( )

二、选择题

1.关于熔丝的选择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应使熔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的工作电流;

B.应使熔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C.应使熔丝的`额定电流小于电路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D.熔丝横截面积越小越保险,物理试题《第三节安全用电习题》。

2.引起熔丝熔断的原因是 [ ]

A.熔丝太粗不合规格;

B.所有用电器同时工作;

C.一定是由于短路现象造成的;

D.一定是电路中的总电流超过了熔丝的熔断电流,可能是短路,也可能是用电器过载。

3.停在高压电线上的小鸟不会触电是因为 [ ]

A.小鸟是绝缘体,所以不会触电;

B.高压线外面包有一层绝缘层;

C.小鸟的适应性强,耐高压;

D.小鸟只停在一根电线上,两爪间的电压很小。

4.某台灯电键断开着插入电源插座,当闭合电键时熔丝熔断,可能的故障是 [ ]

A.台灯电源线短路; B.台灯电源线断路;

C.灯丝断了; D.灯座接线柱间短路。

三、说理题

在家庭电路中,有时会发生下列现象,请说说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闭合电灯开关后,电灯一闪就熄灭了。

2.闭合电灯开关后,电灯不亮,并且使其他原来正常发光的电灯全部熄灭了。

3.把一个电风扇的插头插在插座上,当拨动电吹风开关后,电吹风转几下后,停转,且全部电灯同时熄灭。

答 案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二、1.B 2.D 3.D 4.D

三、略

篇2:第三节密度习题二

第三节密度习题二

第三节密度习题二

一、是非题

1.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不同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 ( )

2.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同物质制成的物体一定有不同的密度. ( )

3.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中,质量大的,体积一定大. ( )

4.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密度小的体积一定大. ( )

5.密度相等、质量较大的物体,体积一定较小. ( )

二、填充题

1.某液体的质量是110克,体积是100厘米3,它的密度是______克/厘米3,等于______千克/米3.

2.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4∶1,体积之比为2∶3,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______.

3.铁、铜、铅三种金属分别制成质量相等的立方体,其体积最大的为______,如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立方体,则质量最大的为______(已知ρ铁<ρ铜<ρ铅).

三、选择题

1.气体是很易被压缩的,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体积被压缩后,它的密度 [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确定

2.甲、乙两个同种金属制成的金属实心球,甲球体积是乙球体积的4倍,那么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 [ ]

A.4倍 B.1/4 C.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3.已知铁的密度比铜的`密度小,现用铁和铜各做一个实心球,则下列陈述中不正确是 [ ]

A.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大

B.铁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铜球小

C.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大,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小

D.铁球的体积比铜球小,铁球的质量比铜球大

4.一只100厘米3的铜球,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为100克,那么这铜球的内部 [ ]

A.一定是实心的 B.一定是空心的

C.一定装满了水 D.一定是装有其他金属

[ ]

A.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1/2

B.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密度就成为原来的2倍

C.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同一种物质制成的物体,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体积和密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

四、计算题

能装500克水的瓶子,能够装某种液体400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密度答案

一、1.× 2.√ 3.√ 4.√ 5.×

二、1.1.1,1.1×103 2.6∶1 3.铁,铅

三、1.A 2.A 3.D 4.B 5.C

四、0.8×103千克/米3

篇3:第三节密度习题一

第三节密度习题一

第三节密度习题一

一、是非题

1.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质量是不等的. ( )

2.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体积可以相等. ( )

3.一块铜块和一捆铜丝,质量不等,体积不等,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相等. ( )

4.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它们的密度一定相等. ( )

5.密度相等的两个物体,体积一定相等. ( )

6.液体的密度一定比固体小. ( )

7.气体的密度比固体、液体的密度都小. ( )

8.铁块的密度比铁粉的.密度大. ( )

9.盐水的密度与纯净水的密度相同. ( )

10.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一定温度、一定状态下,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 )

二、填充题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是______.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______,体积的单位是______,密度的单位是______,读作______.

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表示的意义是______.把200克酒精倒掉150克,剩下酒精的密度为_______.

4.密度的公式ρ=______.有一块金属质量是5400千克,体积是2米3,该金属的密度是_______.

三、选择题

1.下列物理量中表示物质属性的是 [ ]

A.质量 B.体积 C.温度 D.密度

2.把一根均匀的铁棒锯掉1/3,剩下2/3铁棒的密度[ ]

A.是原来密度的1/3 B.是原来密度的2/3

C.与原来密度相同 D.是原来密度的3倍

3.某金属块质量为m,体积为V,密度为ρ,现使金属块的质量成为3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四、说理题

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而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根据水和冰的密度,又知冬天户外水缸常会破裂.请你说出冰的密度小的原因.

密度答案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二、1.质量,1.0×103千克/米3 2.千克,米3,千克/米3,千克每立方米 3.每立方米体积的酒精质量为0.8×103千克,0.8×

三、1.D 2.C 3.D

四、水结冰时体积变大

篇4:第六章第三节其他节肢动物 习题

第六章第三节其他节肢动物 习题精选

第六章第三节其他节肢动物习题精选

1、沼虾足的特征是( )。

A.5对步足,5对游泳足 B. 3对步足,5对游泳足

C.5对步足,10对游泳足 D.4对步足,5对游泳足

解 沼虾的头胸部的腹面生有5对细长的步足,前2对有螯,后3对步足呈爪状,适于攀援爬行;腹部有5对桨状的游泳足,只能辅助爬行或作短距离的游泳。选项A正确。

2、蟹脐实际上是蟹的.( )。

A.肚脐 B腹部 C.游泳足 D.鳃

解 蟹的身体分也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头胸部和头胸甲十分发达,腹部退化,卷曲在头胸甲的下面,俗称为蟹脐。蟹脐的形状是识别雌蟹和雄蟹的重要特征:同种蟹的雄蟹的蟹脐狭窄,呈三角形,雌蟹的蟹脐较宽,呈圆形。选项B正确。

3、园蛛的身体为 ( ) 部和 ( )部。( )部没有眼而只有 ( )眼,有( )步足。

解 头胸;腹;头胸;复;单;4对。

蛛形纲动物身体分两部: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和腹部都比较发达,除蜘蛛外,还有蝎、螨等动物也属蛛形纲,它们都没有复眼,都有4对步足。

4、下列有关蜘蛛的叙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有许多种类的蜘蛛可以结网捕食 B. 蜘蛛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

C.有些蜘蛛并不结网,用其他方式捕食D.利用农田蜘蛛可以防治害虫

解 许多人会把蜘蛛当作一种昆虫,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蜘蛛不具备昆虫纲的特征:没有翅,不是3对足,没有复眼,身体分部与昆虫不同,蜘蛛属于蛛形纲动物。同样,也不能把蝎子、螨虫等称作昆虫。选项B正确。

5、园蛛取食的方式是( )。

A.吸食体内汁液 B. 全部吞食 C.吃掉一部分 D.分多次吃掉

解 园蛛进行体外消化,将动物体内的汁液吸入自己的体内,剩余的不能消化的部分废弃。选项A 正确。

6、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

B.体表有外骨骼

C. 头部有触角、口器、单眼、复眼等取食和感觉器官

D.用气管进行呼吸

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多体节;足和触角分节;身体分部;体表有外骨骼。选项中的A、C项和D项基本是昆虫的特征,并不是所有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选项B正确。

篇5:第三节 透镜及应用习题一

第三节 透镜及应用习题一

第三节 透镜及应用习题一

一、填充题

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厘米时屏上呈现出最小极高的一点。然后开始在光具座上做实验:

1.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将蜡烛、______和______依次放到光具座上,然后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这是为了使象______。

2.实验用的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厘米。

3.当烛焰离凸透镜30厘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______移动,光屏在某一位置上会呈现一个清晰、______、______、______象。

4.当烛焰离凸透镜15厘米时,光屏应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______移动,在某一位置上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______、______、______象。当蜡烛逐渐消耗而减小,光屏上烛焰的象将随之______(选填“上升”、“下降”)。

5.当烛焰离凸透镜5厘米时,光屏上______,但透过透镜能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象

二、选择题

1.放幻灯时银幕上得到的象应该是 [ ]

A.放大正立的实象

B.放大正立的虚象

C.放大倒立的虚象

D.放大倒立的实象

2.在凸透镜成像中,放大实象和缩小实象的转换点在 [ ]

A.焦点处 B.一半焦距处

C.2倍焦距处 D.无法确定

3.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将烛焰从距凸透镜30厘米处沿主轴移到15厘米处,那么象的大小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再变小

三、作图题

1.用作图法作图1所示物体AB所成的象。

2.如图2所示,OO′是透镜的主轴,A′B′是物体AB的象,说出这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并在图中用作图法求出透镜的中心和焦点的位置。

3.完成图3所示的光路图。

透镜及应用答案:

一、1.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在光屏中心

2.10

3.f~2f之间;缩小;倒立;实

4.2f以外;放大;倒立;实;上升

5.没有象;正立;放大;虚。

二、1.D 2.C 3.A

三、略

篇6:第三节透镜及应用习题四

第三节透镜及应用习题四

第三节透镜及应用习题四

一、填充题

1.在下面表格中写出实象和虚象的区别。

2.已知凸透镜焦距f=4.5厘米。

(1)当物距u=10厘米时,能得到______象;

(2)当象距v=10厘米时,这象是______象;

(3)若物距u=6厘米时,则象距在______范围;

(4)若要得到放大的实象,则象距在______范围;

(5)若要得到实象,则物距在______范围;

(6)若要得到与物在透镜同侧的象,则物距在______范围。

3.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分别放在A、B、C、D各点(如图1所示),调整光屏位置使其得到清晰的`象。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象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象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象时,屏与凸透镜最远;

(4)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当屏上出现清晰象时,屏与凸透镜最近;

(5)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能成像。

二、判断题

1.照相底片离开镜头距离应在f和2f之间。 ( )

2.幻灯机幕布离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 )

3.放大镜离开物体的距离应该在f和2f之间。( )

4.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都是折射成像。 ( )

5.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等大的虚象。 ( )

三、选择题

1.面对幻灯机幕布,将印有“h”字样的幻灯片插入框中,调节镜头后,在幕布上出现的画面应该是 [ ]

2.要使幻灯片在幕布上的清晰象更大一些,则应该将 [ ]

A.幻灯机靠近幕布,把镜头略向后移动

B.幻灯机向后离幕布远些,把镜头略向后移

C.幻灯机靠近幕布,把镜头略向前移动

D.幻灯机向后离幕布远些,把镜头略向前移

四、说理题

为什么长时间用眼、眼距离书本很近或在运动的车厢中看书等会损害眼睛的调节功能?

透镜及应用答案:

一、1.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屏、倒立;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一侧通过透镜看物;正立

2.(1)缩小倒立的实(2)放大倒立的实(3)大于2f(4)大于2f(5)大于f(6)小于f

3.(1)A(2)C(3)C(4)A(5)D

二、1.√2.√3.×4.√5.×

三、1.C 2.B

四、略

第三节安全用电教案一

第三节 安全用电 教案二

安全用电教案

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用电承诺书

用电安全承诺书

安全用电通报

用电安全责任书范文

小学生安全用电教案

宿舍安全用电倡议书

第三节安全用电习题(锦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三节安全用电习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