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导游词

时间:2023-01-06 04:07:01 作者:幸运聪明蛋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幸运聪明蛋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盘龙城导游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盘龙城导游词,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盘龙城导游词

盘龙城导游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列室对盘龙城作一个具体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 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好,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一致,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现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果断定:城垣的建构,应该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洼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这里发现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优势。真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经典之作啊!当然这种高台建筑,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承恩寺导游词 ・十堰导游词 ・黄鹤楼又一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说到政治,我们不能不说说盘龙城战争军事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属于三苗。据遗存和文献记载,武汉最早的市民应该是位于三苗地区的盘龙城中居民,而三苗就是武汉最早的名称。三苗不是一个单纯的族体,而是一个庞杂的族系,其部落纷繁复杂,族民们英勇善战。三苗鼎盛时,曾一度进入中原南部,同当时中原最早的夏王朝发生过冲突。传说夏国君王大禹曾南征三苗,经过艰苦的战争才取得胜利。到了商朝,商王为了扩大在南方的势力,为了争夺南方资源,发动了南征,在武汉等地驻军和移民,使长江中游大小部落俯首称臣。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商王盘庚迁都殷城,其势力继续向南延伸。其中一支进入了汉水流域的樗、滠水两岸,就是今天的安陆、云梦、黄陂等地区。在今天盘龙湖畔构筑土城,大兴宫殿、作坊,铸造铜器,造就了商人在大江以北的一座坚实的军事堡垒,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展现武汉市文明曙光的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仅保留了近三百年就没落了,只留下一座城池,在武汉北郊沉寂了数千年。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2: 盘龙城导游词

盘龙城导游词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抱,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现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入选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列室对盘龙城作一个具体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

这是一号宫殿的图片。一号宫殿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基址台基向四面倾斜,地面铺碎陶片,起散水作用。从残存的柱洞和墙基可以推断,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宫殿。四室由木骨泥墙分隔,中间二室较小,且前后各开一门,而两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门,估计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宽约2米的回廊围绕,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与主体建筑之间,组成了重檐层叠的宫殿,屋面向四面斜坡。这种建筑格局与古代文献《考工记》等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阶”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四阿”即四批顶,“重屋”就是重檐,“茅茨”就是茅草盖顶。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南面约13米处,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个。由于基址中间没有间墙,这里应该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根据一号宫殿在后,二号宫殿在前以及结构来看,这可能是“前朝后寝”或称“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献《考工记》追述周代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盘龙城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为嫔妃起居室,这二号宫殿中间没有间隔,应该就是臣僚们参政议事的地方,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举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的场所。而这种“前朝后寝”以及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到盘龙城遗址现场边走边欣赏。按照当地老一辈人的介绍,在1954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宽约20米,而且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难于攀登;内坡斜缓,便于登临防守,这样设计是处于设城自卫的考虑。城垣每面中间有一个缺口,应该是当时的城门。由于后来从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变化很大,今天仅存了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们仍高出地面1到3米。

好,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一致,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现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果断定:城垣的建构,应该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

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洼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这里发现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优势。真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经典之作啊!当然这种高台建筑,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说到政治,我们不能不说说盘龙城战争军事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属于三苗。据遗存和文献记载,武汉最早的市民应该是位于三苗地区的盘龙城中居民,而三苗就是武汉最早的名称。三苗不是一个单纯的族体,而是一个庞杂的族系,其部落纷繁复杂,族民们英勇善战。三苗鼎盛时,曾一度进入中原南部,同当时中原最早的夏王朝发生过冲突。传说夏国君王大禹曾南征三苗,经过艰苦的战争才取得胜利。到了商朝,商王为了扩大在南方的势力,为了争夺南方资源,发动了南征,在武汉等地驻军和移民,使长江中游大小部落俯首称臣。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商王盘庚迁都殷城,其势力继续向南延伸。其中一支进入了汉水流域的樗、滠水两岸,就是今天的安陆、云梦、黄陂等地区。在今天盘龙湖畔构筑土城,大兴宫殿、作坊,铸造铜器,造就了商人在大江以北的一座坚实的军事堡垒,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展现武汉市文明曙光的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仅保留了近三百年就没落了,只留下一座城池,在武汉北郊沉寂了数千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盘龙城被攻陷时的画面,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城内贵族们早已喝得东倒西歪,城中的奴隶和城外的三苗人拿着武器,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同贵族军队拼死硬仗,整个盘龙城中火光映天,商朝贵族落荒而逃。正是三苗人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终于赶跑了中原商人,而这座兴盛一时的商代城堡最终埋没在了武汉的荒郊野外。我想,盘龙城的兴盛与没落也正双向反映了积极进取、宁死不屈的楚文化精神层面的特征。

好,接下来,让我们参观一下盘龙城文物展览室。在这里,出土文物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艺术之感人,是盘龙城遗址的一大特色。他展现了我国南方古代文明的瑰宝,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景。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青铜、陶器、玉雕、木雕和石雕等多种物件、在生产方面,则有锸、羌、斧、铲、锛、凿、锯、刀、镰等些是衡量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在礼仪祭祀等方面,有鼎、鬲、[、簋、小⒕簟Ⅴ、B、、卣、盘等,这是奴隶社会一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兵器方面,有戈、矛、斧、钺、刀、镦、镞等数种类。特别是厚重的大钺、既是战争的重要武器,又是“大辟”的刑具,说明当时这里曾驻有一支装备“先进”的部队;在食器和饮器方面则有鬲、鼎、[、小⒕簟⒈、簋、盆、碗、瓮、缸、豆、壶、罐等器具。其种类、形制益臻完备。大家看这些随葬用的酒器,有酿酒用的,贮酒用的壶、卣,温酒用的B、校饮酒用的爵、觚等、其种类数量之繁多,令我们不禁想到,我们的祖辈们是如何的嗜酒啊!

这些文物大都造型典雅,雕饰奇巧,线条流畅,仅铜器上使用的纹饰就有饕餮纹、夔纹、目云纹、弦纹、夔纹、三角纹、圆圈纹、镂孔、涡纹、云雷纹和线纹等。如这饕餮纹,古代传说是一种食人的猛兽,眼如铜铃,口似血盆,令人毛骨悚然。《吕氏春秋》上说的“周鼎者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它象征了一种权威。

随着这个富含文化的千年“死城”的沉寂,楚国的先民带着中原文化在荆楚大地成功地与本土三苗各族融合,随着楚国的强盛,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中华主流文化之一――楚文化。正是盘龙城引进了中原文化,传播了开创的精神,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加快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成为了博大精深,异彩分呈的文化的渊源。才让我们于数前年后在这个车水马龙,灯火阑珊的都市之外的承载悠久文化盛宴的殷商博物馆心有所获!

篇3:盘龙城导游词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城之一。 盘龙城城池在遗址的东南部,近似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周长1100米。现残存有土夯城垣,城外壕沟遗迹,大型宫殿(共3座),以及柱穴,大型柱基,陶制水管道等。现已发掘1号、2号宫殿基址,可复原为两组宫殿建设,一为周围有回廊,中央分为4室,一为大空间厅堂,其建筑格局与文献所载“前朝后寝”相符。

城外四周分布着民居、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地。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有多处,一般为酿酒、制陶、冶炼遗址。 大型墓地分布在城外李家咀一带,已出土一批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有大量的制作考究的青铜食器、礼乐器等,尤为罕见的是94厘米长的玉戈。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商代社会,城市建设及商代文化面貌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篇4:湖北盘龙城旅游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原名为武汉市黄陂滠口经济发展区,成立于1992年12月(武政199270号),5月,经市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同意(武开发区办20035号),更名为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履行职能不变。,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重新审核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核定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开发区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独特。开发区地处黄陂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隔府河与汉口相望,在武汉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为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之间的一个“金三角”,是武汉市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

原辖区为滠口镇,国土范围157.5平方公里,1993年,黄陂县成立滠口经济发展区管理委员会,属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4月,黄陂县改区后,划出42平方公里(含刘店、下集、叶店、许庙、刘古塘五个村)交发展区管委会封闭托管。209月,区人民政府将岱黄高速公路以西另外7个村(后湖、刘集、丁店、三店、丰山、龙王庙、黄花涝)划入开发区托管,区域行政区划范围为88平方公里,12村共有140个自然湾,188个村民小组,10493户、33299人。 开发区境内的商代古城遗址盘龙城,被誉为中华瑰宝,距今有3500多年,已出土一批珍贵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追溯为“华夏文明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遗址绝对保护区1.1平方公里,相对保护区4平方公里。盘龙城遗址现由市文化局直接管理,在此专设了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市人民政府对保护、开发、利用盘龙城高度重视,被列为市“十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拟在遗址附近修建“武汉盘龙文物博览园”、殷商文化一条街、遗址复原区等,并已开始引资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开发区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捷。开发区境内楚天大道东接岱黄一级公路,西连天河机场和外环线,南通过盘龙大桥与市区直接相连,北接川龙大道直达黄陂城区。开发区地处黄陂最南端,市区之北最近郊,隔府河与汉口相望,在武汉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为阳逻深水港、汉口火车站、天河机场之间的一个“金三角”,是武汉市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

基于开发区具备建设国内一流开发区的基础条件,从而确立了如下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走诚信立区、环境兴区、开放强区、招商富区的发展路子,依托武汉、辐射中国、放眼世界,努力把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建成武汉现代制造业的密集区、高新科技的产业区、环境优美的生态区、中外闻名的旅游区、临空港产业区;建设类似上海浦东的武汉新城。

盘龙城导游词模板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盘龙城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城之一。 盘龙城城池在遗址的东南部,近似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周长1100米。现残存有土夯城垣,城外壕沟遗迹,大型宫殿(共3座),以及柱穴,大型柱基,陶制水管道等。现已发掘1号、2号宫殿基址,可复原为两组宫殿建设,一为周围有回廊,中央分为4室,一为大空间厅堂,其建筑格局与文献所载“前朝后寝”相符。

城外四周分布着民居、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地。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有多处,一般为酿酒、制陶、冶炼遗址。 大型墓地分布在城外李家咀一带,已出土一批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有大量的制作考究的青铜食器、礼乐器等,尤为罕见的是94厘米长的玉戈。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商代社会,城市建设及商代文化面貌等,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盘龙城导游词怎么写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将要带大家参观的是殷商古城——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地处武汉北郊黄陂区盘龙湖畔。盘龙湖将其三面环抱,因此得名盘龙城。1954年,长江洪水泛滥,武汉受灾。防汛中,人们在盘龙湖取土筑堤,意外发现了这座殷商文化遗址。这座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继安阳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入选为中国20世纪一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下面先让我们到图片陈列室对盘龙城作一个具体的了解吧!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围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 1000米。城内有宫殿区,城外北为平民居住区,南为手工作坊区,东西为墓葬区。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遗址城内东北部三座大型宫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简陋民居残迹以及城外较远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态,即宫殿在城内,居民区、手工业区在城外。

这是一号宫殿的图片。一号宫殿基址面宽39.8米,进深12.3米。基址台基向四面倾斜,地面铺碎陶片,起散水作用。从残存的柱洞和墙基可以推断,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宫殿。四室由木骨泥墙分隔,中间二室较小,且前后各开一门,而两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门,估计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宽约2米的回廊围绕,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与主体建筑之间,组成了重檐层叠的宫殿,屋面向四面斜坡。这种建筑格局与古代文献《考工记》等记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阶”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四阿”即四批顶,“重屋”就是重檐,“茅茨”就是茅草盖顶。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宫殿南面约13米处,东西长27.5米,南北宽约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个。由于基址中间没有间墙,这里应该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根据一号宫殿在后,二号宫殿在前以及结构来看,这可能是“前朝后寝”或称“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献《考工记》追述周代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盘龙城一号宫殿有四室,可能为嫔妃起居室,这二号宫殿中间没有间隔,应该就是臣僚们参政议事的地方,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举行庆功、赏罚、婚丧、祭祀的场所。而这种“前朝后寝”以及廊庑、城垣环绕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到盘龙城遗址现场边走边欣赏。按照当地老一辈人的介绍,在1954 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宽约20米,而且轮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内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难于攀登;内坡斜缓,便于登临防守,这样设计是处于设城自卫的考虑。城垣每面中间有一个缺口,应该是当时的城门。由于后来从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变化很大,今天仅存了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们仍高出地面1到3米。

好,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这城垣外的这条深沟了吧!这就是当年的护城河。壕沟与城垣走势一致,口大底小,沟面宽约14米,沟底宽约4米,距今地表约有9米。沟底还发现了大量残存的木板、木柱,据推想这可能是当时河上架的桥梁材料,桥用于通行。在壕沟外侧分布着商代遗址,经考古工作组发掘探测的结果断定:城垣的建构,应该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属于奴隶主统治时期的社会。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层层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体部分,同郑州商城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它的规模要比郑州商城小得多。这种中原文化风格建筑,可以推断是由中原人带来的。

大家从现在古城内部的现场看,这里地势高低不平,东部为高地,西部为洼地,落差较大。高地为夯筑而成的土台,低地可能是以为筑城,筑台取土造成的,后来就成了城内的池沼或饮水池了。东部土台上地势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这里发现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宫殿建筑,宫殿外侧的建筑遗址可能是配殿之类。古人是水平相当高的建筑师,这种高台建筑除了取得层叠巍峨,远看有“空中楼阁”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风、采光的好处。从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临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优势。真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经典之作啊!当然这种高台建筑,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说到政治,我们不能不说说盘龙城战争军事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居民属于三苗。据遗存和文献记载,武汉最早的市民应该是位于三苗地区的盘龙城中居民,而三苗就是武汉最早的名称。三苗不是一个单纯的族体,而是一个庞杂的族系,其部落纷繁复杂,族民们英勇善战。三苗鼎盛时,曾一度进入中原南部,同当时中原最早的夏王朝发生过冲突。传说夏国君王大禹曾南征三苗,经过艰苦的战争才取得胜利。到了商朝,商王为了扩大在南方的势力,为了争夺南方资源,发动了南征,在武汉等地驻军和移民,使长江中游大小部落俯首称臣。公元前十四世纪左右,商王盘庚迁都殷城,其势力继续向南延伸。其中一支进入了汉水流域的涢水、滠水两岸,就是今天的安陆、云梦、黄陂等地区。在今天盘龙湖畔构筑土城,大兴宫殿、作坊,铸造铜器,造就了商人在大江以北的一座坚实的军事堡垒,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展现武汉市文明曙光的军事堡垒,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仅保留了近三百年就没落了,只留下一座城池,在武汉北郊沉寂了数千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盘龙城被攻陷时的画面,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城内贵族们早已喝得东倒西歪,城中的奴隶和城外的三苗人拿着武器,里应外合,出其不意地同贵族军队拼死硬仗,整个盘龙城中火光映天,商朝贵族落荒而逃。正是三苗人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终于赶跑了中原商人,而这座兴盛一时的商代城堡最终埋没在了武汉的荒郊野外。我想,盘龙城的兴盛与没落也正双向反映了积极进取、宁死不屈的楚文化精神层面的特征。

好,接下来,让我们参观一下盘龙城文物展览室。在这里,出土文物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艺术之感人,是盘龙城遗址的一大特色。他展现了我国南方古代文明的瑰宝,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景。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青铜、陶器、玉雕、木雕和石雕等多种物件、在生产方面,则有锸、羌、斧、铲、锛、凿、锯、刀、镰等些是衡量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尺;在礼仪祭祀等方面,有鼎、鬲、甗、簋、斝、爵、觚 、盉、罍、卣、盘等,这是奴隶社会一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兵器方面,有戈、矛、斧、钺、刀、镦、镞等数种类。特别是厚重的大钺、既是战争的重要武器,又是“大辟”的刑具,说明当时这里曾驻有一支装备“先进”的部队;在食器和饮器方面 则有鬲、鼎、甗、斝、爵、杯、簋、盆、碗、瓮、缸、豆、壶、罐等器具。其种类、形制益臻完备。大家看这些随葬用的酒器,有酿酒用的罍,贮酒用的壶、卣,温酒用的盉、斝,饮酒用的爵、觚等、其种类数量之繁多,令我们不禁想到,我们的祖辈们是如何的嗜酒啊!

这些文物大都造型典雅,雕饰奇巧,线条流畅,仅铜器上使用的纹饰就有饕餮纹、夔纹、目云纹、弦纹、夔纹、三角纹、圆圈纹、镂孔、涡纹、云雷纹和线纹等。如这饕餮纹,古代传说是一种食人的猛兽,眼如铜铃,口似血盆,令人毛骨悚然。《吕氏春秋》上说的“周鼎者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它象征了一种权威。

随着这个富含文化的千年“死城”的沉寂,楚国的先民带着中原文化在荆楚大地成功地与本土三苗各族融合,随着楚国的强盛,形成了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中华主流文化之一——楚文化。正是盘龙城引进了中原文化,传播了开创的精神,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加快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成为了博大精深,异彩分呈的文化的渊源。才让我们于数前年后在这个车水马龙,灯火阑珊的都市之外的承载悠久文化盛宴的殷商博物馆心有所获!

篇5:商代盘龙城

商代盘龙城

3500年前,今天的武汉市汉口城区是一片水乡泽国,在汉口北郊的傍水岗地上,有一座盘龙城。商代盘龙城遗址被发现后,先后被确定为湖北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列入国家“十一五”第一批36处《重要大遗址规划和保护项目纲要》。,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目前,盘龙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1954年,武汉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抗洪抢险时在府河(损水下游)北岸取土筑堤,风雨中挖去了盘龙城遗址东、西、北面土城墙,仅留下南面残垣。此前,当地村民在田地耕作或湖滩渔猎时,屡见青铜器出土。根据防汛中提供的线索,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汛期后派员踏勘采样并组织会商,认为发现的是古遗址,初步断定为新石器晚期或商代早期古城。

1963年,湖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考古所、武汉市博物馆等单位或单独或联合组队,正式展开了对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确定这是一座距今约3500年的古城遗址。

通过对盘龙城1号和2号宫殿基址的发掘,揭露出我国至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格局的建筑遗迹,同时探明了与郑州商城夯土板筑技术基本相同的城垣范围,发现了城外壕沟、手工作坊、灰坑、贵族墓地与平民墓穴等重要遗迹,以及古城四周矮丘和湖汊相间的湖嘴地上分布的十余个商代遗址和墓地,出土了可移动文物2000余件,包括青铜器400余件、玉器100余件、石器200余件、陶器1500余件以及铸铜陶埚、骨器、人类和动物骨骼等。其中,青铜大圆鼎、大铜钺、提梁卣、大玉戈等十多件文物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已探知宫城东北部有宫殿基址3处(3号或为庑殿),宫城近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四面城垣的中部各设一个城门,两相对城门的直线距离约为290米;城外壕沟宽10余米,深数米,已证实有城南、城北、西北、东南等多处;还发现有一条从南侧通向东门的石铺路。从而确立了盘龙城遗址作为迄今可确认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存的重要学术地位,以及盘龙城在中国商史和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位置。

通过以盘龙城城址的地层叠压关系为主干,结合城外诸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建立了可靠的文化分期框架,使盘龙城一至七期的演变序列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上限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下限至殷墟文化一期;城址兴建于商代二里岗期,废弃于殷墟一期,兴衰历时300年左右。经对考古地层采集的木炭标本作碳十四年代测定,富城城垣营筑及使用的日历年代,约为公元前1390年或稍早,在盘龙城四期偏晚。宫殿基址也始建于盘龙城四期偏晚,使用年代兴盛于五、六期,到七期城址已沦为废墟。城壕挖筑与城垣始建年代接近,约在公元前1380年。1950年发现的郑州二里岗商城系帝京王都,年代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从而确认盘龙城为二里岗期古城,是迄今发现的长江流域最早出现的商代遗址,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现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青铜时代早期城址。

通过对盘龙城遗存分布范围的全面探查,深化了对遗址的总体面貌以及中心区结构、布局的认识。盘龙城遗址经多次勘探发掘,正式出版了1963年~1994年考古报告。,湖北省开展了首次规模较大的高科技田野地质物探考古,在盘龙城遗址发现一处码头坝址。该坝址沿盘龙湖畔杨家嘴环湖山坡分布,长约140米,宽近30米。中国地质大学物探考古队运用现代磁法勘探原理分析后推断,为商代码头坝址。物探报告作定性分析时称:位于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地处南北交通要冲,由此经府河(古汉水下游故道)、滠水、损水,穿随枣走廊进南阳,便可到达中原商朝首府;过汉水,至汉中,北方船只亦可经此,抵长江中下游交界的富矿地区。实用码头在此兴建,表明当时我国南北转运、货场、客栈等物贸,已具相当规模。

公元前16世纪,商汤伐灭夏桀建立商朝。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才稳定下来,商朝因此又称殷朝或殷商。商王朝的国之大事是祭祀和战争,青铜器是祭祀和政治的需要,也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商朝强盛之时,势力东至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抵长江流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把四周分封和统治的区域称为四土。盘龙城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矿产丰富的鄂东南大冶铜绿山和阳新铜铅矿隔江相望,沿江水路至赣北瑞昌铜岭及皖南铜陵等富矿地,极便获取制造青铜器的原料。盘龙城因此成为商王朝向南发展,控制与获取南方资源的基地或方国都邑。发掘显示本地遗址在夏朝就已存在,盘龙城的商代文化遗存,是“南土”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标志,是中原大一统局面推进到长江流域武汉地区的表现。盘龙城遗址的文化性质,从总体上看,是以一支南下的中原商文化为主体,融合本地域石家河文化,吸收了江南印纹陶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一个商文化边缘地区的新类型,即商文化盘龙城类型。这一文化类型具有黄河与长江流域双重文化因素,是黄河、长江同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重要见证。商文化盘龙城类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较高的青铜文化遗存,类似中原又具浓厚地方特色,器类有饮食容器、兵器、工具等,颇为完备,器形和纹饰与中原器物同多异少。高等级铜器、玉器等造型精致、饰纹精美、制作精良,不少在华夏文物中为罕见珍品,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城东李家嘴发掘的2号墓,有棺有椁,椁板雕花,色彩斑斓,葬器成组共77件,殉人3具。其中象征权威的青铜钺,长41.4厘米,刃宽26.7厘米,重3.85千克,饰有夔纹和蝉纹,是商代早期贵族墓出土最大的一个。还有青铜锥足圆鼎3件,较大的一件口径31.6厘米,通高55厘米,为盘龙城四期巨器。而形制相似,杨家湾11号墓出土的七期青铜圆鼎,立耳锥足,耳身中空,颈部饕餮由二列细线云纹构成,饕餮目方珠凸起,口径55厘米,通高85厘米,为郑州所未见,系迄今发现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圆鼎,堪称国宝。李家嘴3号墓出土玉戈长94厘米,宽11厘米,质地为岫岩玉(矿物名蛇纹石),器形之大号称“玉戈之王”,为我国商墓前所未有。李家嘴1号墓出土盘龙城五期锥足圆鼎2件;青铜提梁卣口径7.2厘米,通高31厘米,底径12.5厘米,小口长颈,圆腹圈足,器壁较薄,厚度均匀,肩有环状提梁与盖相连,纹饰考究丰富,盖顶饰夔纹和联珠纹,器身饰凸弦纹、夔纹、饕餮纹,且上下界饰联珠纹,形制的出现为商代出土最早。盘龙城青铜器出土数量超过郑州商城,推断应为本地铸造,体现了商早期南方青铜铸造技术的造诣,丰富了商代二里岗期青铜文化的内涵,给二里岗期青铜器增添不少新的因素。盘龙城虽以青铜器闻名,受本地铜石并用期的石家河文化影响,陶器和石器在前期也很发达。城南王家嘴二里头时期的作坊遗迹,在一条长30~50米的`长条状沟槽内,置有三五成群的竖立状或倒置状陶缸,出土高达1米的大陶缸在商代陶器中仅有。陶器以中原特色为多,大量出土的红陶缸有本地特征,缸口留有经慢轮修整的细密轮纹。印纹硬陶商前盛于江南,而长江中游江北地区的始于盘龙城。这表明了盘龙城的制陶成就和多元文化融合。城北发现有许多沟槽状黑灰烬遗迹及厚胎坩埚、铜渣残块,或陶埚残留熔渣与陶缸等,推断与铸铜有关,或与制陶、酿造有关。青铜器的机械性能随合金成分变化,硬度和抗拉强度等会相应改变。经对盘龙城不同用品测试分析,推断先民已了解这一规律并加以应用,而且青铜合金技术较偃师二里头有较大进步。盘龙城出土的生产和生活等各种器具,不仅表明农业已有相当基础,并且反映出冶炼、铸造、制陶、琢玉、雕刻、修饰、酿造等百工兴旺,具有较高生产技术与生产水平。与之相应的是,在作坊邻近的区域,分布有大片平民房基及单薄墓葬遗迹。贵族与平民的墓葬礼仪悬殊,殉人陪葬和作坊遗迹区的半地穴窝棚,昭显奴隶社会分层严格,尊卑贵贱与贫富差别极大。同时,宫殿基址建在夯筑的大型台基上,当是高台建筑的端始;宫殿坐北朝南,前后平行于北城垣,分布于同一条南北轴线,北偏东约20度,与贵族墓方向一致;城垣外侧四壁坡脚陡直,城外四周深挖壕沟,湖嘴地面夯筑外城垣,东南水面密布木栅栏,以作防御拱卫宫室;房基、作坊、窑址、灰坑(或水井)、墓葬等遗迹,围绕宫城,相对分区,暗示布局有精心的构思。宫殿柱础石埋深的水平面大致相当,可见在营建中采用了统一尺度的方法丈量。宫殿台基周边斜夯筑坡,上铺陶缸片叠砌,应为檐下散水遗存;2号宫殿基址西侧平行台基的边缘,发掘出一排南北向陶制水管埋设,11节水管连接向南低处倾斜,坡降1:2.25,表明宫殿区采取了排水措施。这些做法反映出城址营造有一定设想,建筑有一定经验,施工有一定技术,工匠有一定分工,对城市建造史、建筑历史、城市发展史及社会发展史等,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专业人士评析,盘龙城现已发掘的面积不到遗址总面积的2%,虽然有些学术问题尚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解决,但商代盘龙城的兴盛与发达,已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人类生产工具和生产产品发展的新水平。盘龙城先民已有一批脱离了农业、畜牧业,成为依赖手工业为生的多类专业化能工巧匠,生产分工较细致,聚落人口较密集,生产力较前进步,多种产品需要交易,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商代盘龙城不同于单纯依靠农牧业为生活来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进入了华夏文明发展中较前发达的新时期,已经形成一个以手工业为中心的较完整的新聚落形态,具备早期城市的基本特征,是长江流域的城市文明之始,也是武汉城市文明之根。

武汉到近代演进为三镇大都会,与盘龙城兴起时的区位优势一脉相承。商代盘龙城独特的文物与社会价值是武汉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们领略了武汉的特殊区位所形成的令人骄傲的城市文明史,见证了武汉融合多元文化的优势和海量,看到了武汉在兴衰中生生不息的创造能力与发展魅力。盘龙城区域风光秀美,景观资源丰富,遗址是武汉宝贵的城市文明资源,是历史、文物、艺术等知识教育的极好基地,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利用潜力,可发展成为我国文明起源教育的重要场所。6月,武汉明确提出“复兴大武汉,建设全国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与支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至关重要。实施盘龙城遗址保护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相结合,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将商代遗址及其整体环境合理利用与充分展示,有益于公众认识城市发展的历史,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对武汉与中南区域文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必定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题图:盘龙城城址远眺)

篇6:导游词

游客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彭,大家可以叫我彭导。欢迎大家来到颐和园!

请大家随着我走。我左手指的就是仁寿殿,看看那长长的红柱,柔和的阳光照射在上面,都能映出人来,。仁寿殿的大门更是精雕细刻,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都雕琢得十分完美。快来跟我一起看看这仁寿殿的内景吧,哇,大家可以看到殿内摆放着明亮的瓷器,还有陶瓷做的仙鹤,可以说是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瓷器的后面摆着一张黄色的宝座,宝座前还有玉玺。

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一见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清澈见底。那边的万寿山满山苍翠欲滴的树木,掩映着雄伟的宫殿和秀丽的楼阁。在我们的不远处,有一座美丽的石桥矗立在湖中,他就是有名的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漂亮的银石柱,柱子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家参观完了颐和园,就了解了颐和园的各种景点和知识了,希望大家多了解历史知识,扩展知识面。谢谢大家,我是彭导,再见。

篇7:导游词

明与胆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正是靠这种精明与胆识,从乾隆后期到清末,山西商人一直是多伦商业城最主要的经营队伍。他们靠着诚实勤奋的精神,用牛车、骆驼将内地的大量日用百货运到蒙古草原的各个角落,又将草原上的牲畜皮张运回多伦,再销往关内各省。别看他们所有的商号数量仅占多伦商号总数的四分之一,但其所拥有的资产却占整个多伦的一半以上,当时的他们是多伦财富的主要占有者和创造者。在会馆西侧,矗立着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的立身汉白玉塑像。1933年5月,日军入关,连续攻下中方几座城池,其中就有军事重镇多伦城。同年6月,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将军在张家口组织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在察哈尔地区抗击日军。6月下旬,吉鸿昌将军率抗日同盟军主力,经过五天五夜激战,终于攻下多伦城。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的第一座县城,这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抵抗日寇的信心,也让全世界记住了多伦城。朋友们,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愿山西会馆给您留下更多的启迪和正义的呼唤。谢谢大家,后会有期!

篇8: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来重庆旅游。很高兴能在这阳光明媚的周末与大家准时相约在这台旅游车上,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万。旁边呢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在此我们代表重庆国际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重庆享有“温泉之都”的美誉,世界上只有被誉为温泉之都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温泉量可以和重庆相提并论,重庆温泉的开发历史很悠久。据说,轩辕黄帝曾在缙云山下的北温泉创造“温汤和药”,救治百姓。后来,佛教高僧慈应大师云游到缙云山,惊叹北温泉的泉水,于是在这里建了“温泉寺”,这比日本最古老的马温泉还要早200年。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出,温泉先于寺庙存在。明朝万历年间,重庆又开发了南温泉,民国时期,西温泉应运而生。

重庆的温泉不仅开发历史早,资源也相当丰富。它分布广,水量优,类型多样。在重庆8.24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温泉分布区域有1万平方千米,到目前已探明的温泉点有100多处。这些温泉的水温以40℃~55℃居多,最高水温达60℃。主要有硫酸盐、重碳酸盐和氯化物3种类型。在大部分的温泉中,都含有30种以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松弛肌肉、关节,消除疲劳;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等作用,它的疗效已被医学界所认定。 2005年,重庆市政府提出了把重庆打造成世界“温泉之都”的战略决策。为此,市政府制定了由“五方十泉”到“一圈百泉”再到“两翼多泉”的分阶段实施计划。所谓“五方十泉”就是,在重庆主城范围内,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各规划2个温泉旅游重点项目。目前,重庆的“五方十泉”已基本建成了集山、水、城于一体的温泉旅游景区。东温泉的东泉热洞被地质学家称为亚洲一绝,西边有天赐温泉,南温泉的水质可以与临潼华清池媲美,而北温泉开发历史最有悠久。

2010年是重庆的温泉旅游年,去年的10月30日,重庆市举办了万人同泡“五方十泉”的大型活动,全市15个大小型温泉景点参与其中,最终计数器将人数定格为14345人,刷新了由湖北省创下的10121人同泡温泉的纪录,并且创下世界基尼斯记录。

我看到,很多游客已经想跃跃欲试了。温泉,当然不只是看的,一定要亲自泡泡。在这里,我要告诉一些注意事项请大家牢记哦~在泡温泉前,要清洁身体,但是不要使劲搓洗,以免皮脂膜被搓光。泡泉时,要选比体温略高的水温就好,而且每隔15分钟要起来休息一下。同时,要记得多喝水来补充因体温升高而流失的水分。泡完温泉后,要冲一次清水,防止温泉中的矿物质残留,对皮肤产生刺激。

【导游词范文精选15篇】

湖北盘龙城旅游导游词

一些关于山东导游词

天安门导游词合集

导游词300字

长白山导游词

龙门石窟导游词

400字导游词

曲阜导游词

安徽导游词

千岛湖导游词

盘龙城导游词(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盘龙城导游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