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椒盐马铃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浅议转变学风与培养终身学习者之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浅议转变学风与培养终身学习者之关系,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篇1:浅议转变学风与培养终身学习者之关系
浅议转变学风与培养终身学习者之关系
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了培养终身学习者应具备的'客观条件,提出了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具体措施.
作 者:李燕 王玲 LI Yan WANG Ling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10 20(6) 分类号:G42 关键词:传统教育模式 人性化教育 终身学习者篇2:转变传统学习观念培养学习者自主性
转变传统学习观念培养学习者自主性
自1980年初以来西方外语教学界就已开始研究学习者自主性,而国内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并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学习者自主性的定义、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必要性以及学习观念与学习者自主性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要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就应首先转变学习者的传统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作 者:刘红梅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语系,广东,中山,528402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22) 分类号:H3 关键词:学习者自主性 学习观念 转变篇3:大学英语学习者交际策略能力培养之探讨
大学英语学习者交际策略能力培养之探讨
本文首先介绍了交际策略的定义及分类,说明了交际策略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最后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 者:艾喜荣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榆林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2008 10(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大学英语 交际策略 交际能力篇4:语用失误与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失误与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了解并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失误是使语言学习者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之一.以语言学习者为出发点,通过对其语言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差异进行分析,深入地探讨了语用失误与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作 者:牟为姣 MU Wei-jiao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23(12) 分类号:H0-05 关键词:语用失误 语言水平 个体差异篇5: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
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障.文章对学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与学生干部培养二者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铜陵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L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8(4) 分类号:G641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学生干部培养篇6:浅析探讨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论文
浅析探讨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改革
论文摘要:现代体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学校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使体育活动为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终身教育的提出,给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高校体育整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如何对我国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引言: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是学生学习重要的一站,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因此,大学体育教学要顺应现代教育思潮,适应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需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必须以终身体育为主导,重建大学体育教学新体系。
一、转变对体育的认识和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政策不尽完善,使得大部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体育。一方面是人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比较模糊,导致体育教育根本提不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二是体育课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考试方法和严格的考试制度,许多学校只把体育课作为考查科目,导致学生不重视上体育课。此外,部分体育教师本身也不重视体育课,教学无计划,上课无教案,再加上体育师资.包括体育教师的劳保待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经费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我国的体育教育不尽如人意。终身体育的理念认为,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应该是“终身体育”。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正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极好时机。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锻炼身体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个人志向和奋斗目标也趋向集中,从而为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加强运动技能、理论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将体育锻炼延续终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需要。
二、将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特别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开拓精神,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使他们在身体、心理上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在实施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具备的学识与能力,使其更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终身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大学生具备的鉴赏力与判断力,将使建立的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具有多向与多元化的显著特点;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渐趋成熟,对各种环境条件、运动强度、运动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适应力与选择性。因此,要将大学生本身作为实施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主体,使其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增大,为其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进行终身体育的提供更大的时空自由度,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三、创新体育理论,建立新的教材体系
现有的体育教学大纲下体育教学的效果明显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在于受到现有体育理论的影响,它的很多陈旧的内容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教材内容,打破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向健康型和娱乐型体育多样化发展,建立起实效性强、学生喜爱、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体系。同时,教材内容应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统一性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灵活性是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根据这种思路与理念,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课程并存的改革,一方面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生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统一课程,另一方面各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设计因地制宜的课程,同时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该校学生的需求和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评估基础上自行设置课程。
四、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
教学内容应该以传授新的体育文化知识、保健知识、运动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以增强体质为主,让学生学会多种健身方法等,让学生充分体现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的价值。因此,应增设更多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如保健体育、武术、散打、跆拳道、滑冰、游泳等不太常见的体育活动。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运动项目对提高人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作用以及正确的练习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应把教、学、练统一起来,应有利于实现知识、机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及体育意识、能力培养的过程和谐统一。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趋向于“综合”型,即以游戏、韵律操等形式为先导,自然过渡至学习教材,最后以音乐放松活动作为课的结束。在课程的管理方式上,依据大纲、计划,在体育课中实行以必修为主,以选修为辅,在必修课中对体育基础、接受能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采用游离和递进定位方式进行教学,选修课以普及、提高某一专项为主,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宽松式教学来提高授课效率。
六、改进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之中,普遍存在用“达标”、“技评”等竞技体育的手段来衡量、评价成绩的作法。然而,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别很大,这种考试方法不能全面、综合地评定成绩。在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已是高校体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评价和考核方法必须与终身体育目标相吻合,把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确保课程评价更好地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服务。同时,考试内容应坚持全面性原则,使单一技术考试向综合性评价方面发展。
七、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出现,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已超出了与课堂体育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成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一环。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在发展自我锻炼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这一体系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锻炼能力,培养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核心,终身体育教育是以校园体育活动为媒介,谋求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整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近期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保持终身健康为远期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和导向,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1992)11号文件.
[2]刘丽朋,高延军.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须晓东.新世纪高校体育创新教育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4).
篇7:高中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作者/周孟君
摘 要:从终身体育意识的思想出发,分析了在高中阶段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高中体育教学可以采取的相关措施。
篇8:高中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体育运动教学一直存在许多问题,面临升学的压力,高中生往往不愿意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但实际情况是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学生压力,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本文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思想出发,分析了高中体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高中体育教学可以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思想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其实是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体育精神的延续和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高中阶段的体育运动也从个体延伸到了社会领域里边,赋予体育教学很多社会的意义,比如,挖掘运动潜能,丰富文化生活,改善人际交往等。从体育教育的社会含义来讲,教师需要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思想。而从实际教学效果分析来看,教师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首先,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能够重视学生的个体兴趣,以重视学生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为中心,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展示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着鲜明的主体性。体育教育就是要把身心合一的教育当成一种追求理想、塑造人生、完善人格的以人为本的事业。其次,终身体育教学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所以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形成一种持久的对体育的“亲和感”,形成永久锻炼的习惯,从而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受益者。
二、“终身体育”思想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
1.多样选择
高中生要想形成终身的体育运动思想,就必须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因此高中体育教学除了完成教材的运动内容之
外,还需要进行个体选择。具体的做法就是要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运动选择,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运动模式。例如,除球类项目、体能类项目、体操类项目、游泳类项目等教学内容外,还可选择体育舞蹈、健美操、跆拳道、防身术、轮滑、爬山等多种体育项目。除了多种运动内容的提供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一项运动设计成为多种运动模式。例如,在进行足球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足球运动设计成为舞蹈。足球舞蹈就是把足球和舞蹈相结合,大家围成一个圈,一起练习教师编排的足球舞蹈,或者改编成足球操,在足球的球性学习时就编一套足球操,以简单的抢断、拦截动作为主。另外,体育课堂也可以自主设计一些选修内容,应以各种球类为主,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锻炼,使其成为学生的运动专长,以满足学生走向社会后参加健身、竞赛和社交活动之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多种训练模式的实现要求学校培养更多的教练员,通过多种手段丰富体育课余训练的师资队伍,保证学生的训练内容有充沛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
2.自主学习
终身体育运动思想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地让高中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国际国内赛事,观看体育比赛能让众多学生欣喜若狂,从而提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又如,有些学生是NBA、CBA以及姚明的追捧者,教师就可以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使得学生爱上篮球运动。其次,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运动的程序。例如,学习少林拳。组织小组进行多媒体跟随式自主学习,教师要随时指导评价,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体育耐力。最后,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教师必须要在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要有超越自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体育运动中的难题,使得自身的运动发展处于和谐状态,进而拥有长期的体育运动耐力。
3.课外拓展
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将体育运动训练拓展到课外。首先,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宣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宣传体育运动的优势,如,剪辑、自制录像带,确定教法等,这一系列工作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动自觉地投入到体育选修课和体育课外活动之中。其次,要组织节假日的运动活动。如,组织学生在假日里进行爬山、野炊、露营、体育集训等有意义的体育健身活动。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也促进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另外,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组织体育社团。对于高中体育社团来讲,不同于高校体育社团,应该重视多项目训练内容的综合,如,传授防身防卫术、擒拿与反擒拿、格斗与散打等都可以融合到一个社团之中。通过社团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拥有顽强的精神,同时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运动干预来转变高中生不良的应考状态。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应该从高中阶段起步,通过提供多种训练项目让高中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体育选修课和体育课外活动的影响下使高中生明确体育运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训练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教育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启进。如何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J]。考试:教研版,2012(07)。
[2]李春荣。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J]。大观周刊,2011(2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
篇9: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之关系
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之关系
一、从妈祖信仰说起妈祖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妈祖,原不是神,上确有其人。据《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载:姓林,名黩,也叫黩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州湾的一个渔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去世,时年28岁(实岁27岁)。妈祖,被视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榜样而千古传颂:“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桅墙一信风。”--这是宋代黄公度的诗句;“巨浸虽稽天,旗盖俨中流。”--这是宋代刘克庄的诗句;“桅樯出火海浪破,神鬼役使忘险艰。”--这是元代洪希文的诗句;“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这是明成祖朱棣的诗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无疑是妈祖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诚然,妈祖本身没有什么经典著作,历史留下的只有一大堆神话传说。但神话既是科学蒙昧时人类的某种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是人们在同自然和命运搏斗中所产生的愿望和美好理想的象征。它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应当承认,也必须承认,神话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迷人的神话。而妈祖神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从海外评价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的“土特产”,她自然也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
妈祖,同神州版图的许许多多地名关联在一起,成为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一条精神纽带。传说香港的香炉峰是由于妈祖庙的流入港而得名。澳门之所以被西方人称为“妈阁”(MACAU),就是由于葡萄牙人初登岸见到妈祖庙殿阁即以之为名。澎湖列岛则由于“屿中曰娘宫屿,其状如湖,因曰澎湖”,其首府马公市也是由“妈宫”间转而来。总之,从祖国东北的丹东至南海群岛的许多地名,都与“妈祖”有关。此外,以天妃宫或天后宫为乡、村、寮、街、巷、澳、路命名的则不能悉计。
妈祖,在中国和平外交史上享有特殊的美誉。15世纪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访问了亚、非两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靠的是祖妈精神统率数万人的意志,才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世界航海史和外交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中日友好关系的厉史更是同妈祖密切相关。自15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使船和琉球的学者、商人都是以妈祖为护佑而频频往来于两国之间,而长崎的自然航标野间岳(娘妈山的日译),则堪称历史上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门户。
妈祖,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纪录。
妈祖,对推动中国近代商品经济发展起着重的作用。由于中国海运贸易与妈祖信仰息息相关,所以中国沿海沿江的.许多港口、商埠的开发,也是以妈祖信仰在当地的开始传播为标志的。各地天后宫保存的清代以来的碑刻,都记载着极为丰富的有关海运贸易和商港开发的珍贵资料。
妈祖,这一名字凝聚着千千万万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瞻拜妈祖,已成为许多华裔、华桥和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美好寄托,因此有了今天的“妈祖热”。
妈祖文化不仅是上述所提及的思想文化,妈祖文化的全部还应包括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建筑、服饰等等。可以从各个领域去探索、研究。
二、妈祖文化与客家文化
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
客家民系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它继承着中华民族众多优秀传统品质,又是最具开放性和最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来到闽粤边区和当地土著民族杂居在一起,一方面与当地人友好相处,吸收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海洋文化,一方面面又顽强地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贡献。
客家人所居的地方属于绵延千里的大山区,条件极为恶劣,交通极为闭塞,因而受外界的冲击和影响较小。千百年来,他们虽然也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前进,但在客家人的这个文化圈内却始终保留着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诸如信仰习俗等。他们一方面保留中原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吸收新鲜的东西,使之互相渗透、融合。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任长汀县令,为缩短运盐路程,沟通汀潮经贸往来,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接受了沿海一带崇祀盛行的妈祖信仰,从此妈祖信仰就融入了汀州民众民俗信仰的大潮,成为民间十分崇敬和信仰的“妈祖女 哩”。( 哩即母亲,把妈祖喻为母亲以上的祖辈之意)。妈祖是民众对这位海上女神的俗称呢称,天后则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的封号。在客家地区,妈祖信仰和福建沿海及广东潮汕地区一样,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每县都有妈祖庙(宫)。在长汀城区就达6座之多。此外,庵杰(龙门)、古城、策武、馆前、水口、濯口、铁长、羊牯等乡镇也在汀江或其它河边建有妈祖庙(天后宫),尽管规模不一,但建筑风格却大同小异,妈祖信仰还启遍及城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家民俗文化现象。妈祖信仰和妈祖庙宇作为载体,对于了解客家人外传、海交、商贸、民间信仰、居民迁徙、会馆组织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可以认为,研究妈祖文化是研究客家大文化圈中一个有机的整体,应从广义的角度去认识、去理解、去探究,应该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去发掘。 三、汀江与妈祖
汀州天后宫,是汀州群众为纪念聪慧、善良的海上女神林黩娘而建的庙宇,它寄托着汀州民众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妈祖“升天化仙”的祖籍地湄州岛,后人建祠奉祀,这是陆地上最早的妈祖庙。妈祖原是一个地方的民间神,为什么会成为远近闻名至高无上的海上女神?以历史观点考察。总的来说应与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也与科学不发达,民众有迷信思想以及历朝皇帝出自统治的需要不断给妈祖加封有关。
“客家母亲河”汀江,是福建省四大水系之一,是福建省第三条大江,是唯一通往外省的航道。汀江发源于宁化治平赖家山将军凹,流入长汀境内大屋背、赤凹背、上廖、上赤、庵杰,穿过龙门,流经新桥、大同、汀州镇、策武、河田、水口,左纳南山河,右纳濯田河、再纳武平县桃兰河,经武平县店下,再经羊牯的回龙,直通上杭,经永定县峰市入广东,在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 福建境内285.5公里,长汀境内153.7公里。“汀江自古以来便有舟楫之利”,一度号称“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到了宋代,汀州已建成相当繁荣的城市。
古代,汀州没有公路,交通极为不便。汀州各县市和外界经贸往来的通道主要是靠汀江航运。汀江沿岸居住的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汀江有着密切的关系,妈祖信仰和汀江航运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著名法医学家宋慈出任长汀县令,打通了汀江、韩江间的商业航道,使汀州与广东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但汀江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有险滩27处,“三百滩头风浪恶”。州县吏和商贩们在潮州了解到妈祖作为海上航运保护神有祷必应的传说,很自然的接受了妈祖信仰,并按潮州“三圣妃”宫的样式在长汀自建一“三圣妃宫”以求得妈祖庇护。
四、研究妈祖要有正确的导向
信仰是对某一种学说、某一种宗教或某一个人物的崇拜、信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对美好操行德性的崇仰。而迷信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力无能为力时,用想象或者借助想象造出一种神力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当今,世界经过工业时代,已经进
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提高,人们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情况。现在,人们对天后的信仰已远远超出了消灾析福的意义,寻根问祖,眷恋祖国的民族感情占据了主导地位。身处异国他乡的客家后裔把妈祖视作祖**亲,渴望祖国繁荣、母亲富强,能成为他们坚强的靠山。他们对妈祖的信仰赋予了深刻的民族向心性和民族认同感的内涵。他们坚定地保护着祖国文化的传统,他们把妈祖视作一种具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互助互慰,患难与共,因此,凡是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天后宫(庙)是他们朝拜、谢神、集会的中心,也是他们不忘祖根、思念家乡,维系海外侨、客属乡亲的感情纽带。所以,妈祖信仰不能简单地视为封建迷信,而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民族血脉。如果民众中还存在迷信的话,应予正确的引导,去除迷信成份,借鉴民俗,引导人们修身向善。提倡妈祖信仰中同舟共济、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忘我无私、仁爱慈善、团结互助、思念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利用妈祖这架璀璨的“桥梁”,加强同海内外同胞、侨胞、华裔(客裔)的联系,增强民族(系)凝聚力,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由于妈祖已经成为一个和平使者,国际女神,我们还可以通过妈祖文化的交流,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交往,促进客家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篇10: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日之比较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日之比较
李广民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上,国际法学界存在两派理论,三种学说。所谓两派理论即“一元论”(Monism)和“二元论”(Dualism);所谓三种学说,即“国内法优先说”、“国际法优先说”和“平行说”。“一元论”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同属一个法律体系。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认为国内法优于国际法的,被称为“国内法优先说”;认为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被称为“国际法优先说”。“二元论”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这两个体系互不隶属,地位平等,故被称为“平行说”。
“国内法优先说”认为国际法作为法律,与国内法同属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际法是依靠国内法才得到其效力的。换句话说,国际法的效力来自国内法,国际法是国内法的一部分,是国家的“对外公法”。中国学者认为,这种学说无限扩大了国家主权,鼓吹国际法受制于国内法,实际上否定了国际法的效力,使国际法本身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为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打开了绿灯。日本学者虽不同意这种学说所主张的国际法的效力是国内法所赋予的,但他们却认为,并非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承认国内法的优先。在国内关系上,通常由各国宪法来决定适用于该国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两者的效力关系,有时还承认违背国际法的国内法是有效的。当然,日本学者只是将这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他们也认识到在解释上尽可能使国际法与国内法协调起来,在实践上防止各国宪法承认违背国际法的国内法的效力。
“国际法优先说”认为,在国际法和国内法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国际法应处于主导的地位。国内法的妥当与否,应由国际法来确认,换句话说,国内法的合理性来源于国际法。这种学说虽适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普遍要求加强国际法效力的潮流,但它却因过分强调国际法的重要性,而否定了主权国家应有的制定和实施国内法的权利,使国际法蜕变成“超国家法”和“世界法”。在这一点上,中日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
日本学者认为,“一元论”所主张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同属一个法律体系”是没有错的,但要在同一个体系中,分出国际法和国内法孰优孰先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他们主张,从现代国际社会的性质和结构看,国际法和国内法都是依据各自的合理根据而产生效力的,既不能说国际法赋予国内法效力,也不能说国内法赋予国际法效力。依据各自的合理根据而产生效力的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以国家的意志为媒介而实现统一的。国家意志在国内法的制定、修改和废除方面单独起作用,而在国际法的制定、修改和废除方面,是同其他国家一起起作用的。日本学者赞同“二元论”所主张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各自应有不同的合理根据”,但反对“二元论”将国际法与国内法看作两个完全独立的法律体系。他们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是在国家意志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中国学者认为,“二元论”所主张的国际法和国内法分属不同的法律体系,是有道理的。因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在法律主体、调整对象、适用范围、法律渊源、效力根据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并不象“二元论”所主张的那样,是互不隶属的平行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交错关系。中国学者虽不同意“一元论”将国际法与国内法视为同一个法律体系,但对“一元论”所指出的两个的共性也加以肯定。承认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国际法并没有统一规定如何将其实施于国内。各国在国内适用国际法的实践也千差万别。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次宪法都没有规定国际法或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在我国的地位,更没有关于国际法在中国适用的具体规定,但包括《民法通则》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却涉及到这些内容。虽然我们还不能说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已经确立了国际法在国内适用的规则,但至少可以说我们已开始这方面的立法工作。从国际条约在我国的实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是直接适用。尽管我国宪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实践上看,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或经国务院核准的,一般即在中国发生效力,可以直接适用,而无需经过特别程序。中国出席国际会议的代表曾公开表示:“根据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国缔结或者参加国际公约,要经过立法机关批准或国务院核准程序,该条约一经对中国生效,即对中国发生效力,我国即依公约承担相应的义务”。关于《禁止酷刑公约》在中国的适用问题,中国代表表示:该公约一旦在我国生效,“其所规定的犯罪在我国亦被视为国内法所规定的犯罪。该公约可以在我国得到直接适用”。
第二是对国际条约的适用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际条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68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这些规定表明,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凡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均作为中国国内法的一部分直接予以适用,而当条约与国内法规定不一致时,条约处于优先地位,适用条约规定而不适用与之不一致的国内法定。
第三是按照国际条约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国内措施。比如中国加入《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后,先按公约的要求,确立的管辖权。1987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决定》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接着修改法律,补充相应条文。中国当时的《刑法》并没有关于劫持航空器罪的规定,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确立了这种新罪名,1997年修改后的《刑法》则明确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的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刑法第9条)“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刑法第121条)
第四是为实施国际公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的联合声明,我们分别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我们分别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们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为实施《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我们还制定了《著作权法》。
第五是根据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及时对已有的国内法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改。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后,就对已有的《专利法》和《商标法》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对国际习惯,我国的立法和实践均表明了尊重和遵守的积极态度。如1985年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率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未作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1986年制定的
《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6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18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96条都有可以适用“国际惯例”的条文。我国一些民商事法律还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的民商事活动按“对等原则”办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33条等。“对等原则”实际上就是国际习惯法的一项重要规则。我国一些部门法还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在中国与外国签订的大量双边条约如司法协助、引渡、领事条约中,都吸收了若干国际习惯法规则。对于近年来在空间法、海洋法、国际环境保护法、国际人权法等领域新形成的国际习惯法规则,中国都表示尊重、遵守。长期以来,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国际习惯持肯定态度,违背国际习惯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使用导弹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伤害我驻外记者和使馆工作人员,引起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
与中国不同的是,虽然日本国宪法明确规定:“日本国缔结的条约及已确立的国际法规范,必须诚实遵守之”。(第98条)但在国内法秩序中,日本却将宪法至于优先的地位,即所谓的“宪法优先论”。他们认为,条约虽然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但在缔结条约时,全权代表是由内阁任命的,内阁的这种权限又受到“外务公务员法”、“内阁法”更进一步说是受“宪法”制约的。内阁批准条约的权限、国会承认条约的权限、天皇认证条约的权限,都是基于宪法而生产的。因此可以说,条约来源于宪法。再说,宪法的修订,必须经过众参两院全体议员2/3以上的赞成,并经国民承认(国民半数以上赞同)才可进行。(参见宪法第96条)而缔结条约时的国会承认,只要众参两院各有1/3以上议员出席,半数以上议员赞同即可。这样轻而易举就可得到承认的条约,其效力自然不能与必须经过慎重修正程序的宪法相比。此所谓“一元论”中的“国内法优先说”。
其次,日本认为,国际法只是国家的义务,如果国家违反了国际法,就承担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责任。但国际法不能直接约束个人,国家只有依据国际法(国际条约)的内容,制定个人应承担义务的法律,才能在国内实施,这就是国际法规范的国内化。如果没有这种国内化程序,国际法只是在国际社会层面对国家课以义务,而在国内社会层面,依然是与国际法无关系的国内法对个人课以义务。例如,根据《新日美安保条约》及《新美军地位协定》,凡日本政府同意美军使用的区域,若属国有地,美军则可以直接使用,若属私有地,则美军不能直接使用。这就是说,日本政府只是从国际法上承认了美军使用这一区域的权利,但从国内法上,并没有对该土地的所有者课以允许美军使用这块土地的义务。只有在日本国会为此专门制定了《特别措施法》以后,这个问题才顺利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坚持的是“二元论”,国内法在国内有效,国际法在国际社会有效。
当然,日本也不是绝对坚持“一元论”中的“国内法优先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也承认“一元论”中的“国际法优先说”。一方面,日本也承认“自动执行条约或条款”,而且日本也积极进行国际条约义务的国内转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当国际条约与本国国内法生产抵触时,优先适用条约。他们的解释是:宪法规定的“日本国缔结的条约及已确立的国际法规范,必须诚实遵守之”,虽不能解释为“条约优于宪法”,但至少可以说,只要是已确立的国际法规范、已缔结的有效条约,立法机关就应据此制定相关的国内法;行政机关的实施国政的时候,就应该尽量与之一致;司法机关在裁判的时候,就应该承认其法规性;作为国民,亦应诚心诚意去遵守它。前面从通过手续上比较了宪法与条约的优劣,其实,全权委员也好,阁僚、国会议员也好,他们均负有遵守宪法的义务,在条约起草、签署、批准、承认时,他们就应该判断条约的内容是否违宪,如果一定要缔结违反宪法的条约,那也得先改定宪法的有关内容,再缔结条约。
总之,不能简单地说,日本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上,支持哪一种理论,哪一种学说。不管是在立法上,还是实践上,日本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时而倾向“一元论”,时而倾向“二元论”,时而主张“国内法优先说”,时而主张“国际法优先说”。从这点来说,这到符合日本外交中“实用主义”的传统。
★ 学风自查报告
★ 学风口号
浅议转变学风与培养终身学习者之关系(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