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铁人三项年世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杜甫的小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杜甫的小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小时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杜甫7岁时开始作诗。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杜甫咏的是神鸟凤凰。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这似乎是一个预兆。
因为杜甫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困顿不堪,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光环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1.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2.关于雷锋的精选小故事
3.经典感人故事大全
4.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5.关于十二生肖传说故事
6.古代诗人的历史故事
7.高考议论文小故事200字论据
8.儿童数学故事
9.关于小学生爱心童话故事
10.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
篇2: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一个冬天的某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杜甫有事要去一个叫梅岭的地方。
他雇了一顶四人抬得轿子,就上路了。
行进途中,雪越来越大,鹅毛似地雪片飘飘洒洒,天地间的一切都被皑皑白雪笼罩,一位轿夫突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片片片片片片片。
接下来,轿夫就不知道怎么接了。
憋红了脸苦想。
杜甫在轿里看看了不远处的梅岭,苍茫隐晦,巍峨壮观,就接道:“雪落梅岭形不见。
那轿夫一听,觉得对的非常好,就是啊,虽然在空中是鹅毛般的雪片,可落在山岭之上,便和地上的大雪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哪片了。他就想这个坐轿的是谁啊,当今只有诗圣杜甫杜少陵有这样敏捷的才思,他也接道:“此人莫非杜少陵?”
杜甫笑了笑,就接出了最后一句:“然然然然然然然。
那么把这四句合起来,就变成了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
片片片片片片片
雪落梅岭形不见
此人莫非杜少陵
然然然然然然然
篇3: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独自一人到曲江游览。
那天天气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
杜甫面对这美好的景致,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自斟自饮。
喝着喝着,但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曲江对酒》,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杜甫趁兴而归。
路上他忽然想起了刚刚写的诗:
“桃花和柳絮,怎么能‘欲语’呢?这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他边走边想,越想越不对劲。
回到家里,连忙铺好纸,连墨也不来及磨,抓过毛笔就往砚池里蘸,在纸上改写为: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1.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2.关于雷锋的精选小故事
3.经典感人故事大全
4.关于十二生肖传说故事
5.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6.古代诗人的历史故事
7.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
8.高考议论文小故事200字论据
9.关于小学生爱心童话故事
10.关于读书的优秀故事
篇4:杜甫小介
杜甫小介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
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
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
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
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
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 至天宝四载
(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
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
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
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
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
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
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
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
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
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
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
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
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
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
写的诗,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
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
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
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
居住,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
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
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
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
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
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
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
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
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
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
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
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
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
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
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
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
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
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
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
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天
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
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
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
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
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
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
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
是五七言古体诗。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
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
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
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
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
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
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
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
《春望》、《哀江头》等诗。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
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为疏救
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八月,他回到□州探视
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
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
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
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
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
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
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
李辅国专权,玄宗旧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对政治感到
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又
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在
年底到了成都。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
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
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
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
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
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
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
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
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
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
五年(770)。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
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
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
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
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
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
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
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
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
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
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
州、阆州。
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
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
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
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
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
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
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出许多首诗,
陈述他的政治思想。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
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
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
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
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
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
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
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
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
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
川,反映了蜀中的**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
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
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历三年
(768)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
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
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
民疾苦的《岁晏行》。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
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
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
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
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
篇5:杜甫名人故事
杜甫名人故事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篇6:关于杜甫的故事
关于杜甫的故事有哪些的呢。参考下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快快来看。欢迎你的阅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杜甫生平及故事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g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g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g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关于杜甫的故事]
篇7:杜甫故事2020精选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非常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性格、习惯、思维都影响深远。杜甫也不例外,他出生于712年,那个时候是唐玄宗当皇帝,小时候他的家庭还是优越。祖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都是官员,杜甫是他父亲第一任妻子的儿子,只是杜甫才几岁他的母亲就去世,以后的弟弟妹妹都是继母的孩子。
杜甫小时候也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才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杜甫的父亲在外地做官,有个姑姑在洛阳,于是家里就把小杜甫送到姑姑家。这个姑姑教小杜甫读书识字,从来没有把侄儿当成外人,把杜甫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杜甫就这样和表弟一起愉快的玩耍、学习,七岁就可以写诗,第一首诗写的是凤凰,只是已经失传。
原本这样无忧无虑的和表弟一起长大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是上天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不久有一种当时的流行病降临到杜甫和表弟两个孩子头上。致使他们两个在床上躺了很多天,身体也非常虚弱,只有一种草药才能拯救。杜甫的姑姑于是外出没日没夜的去找草药,找的过程是异常艰辛,吃了不少苦头。
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吧!总之当时很多人都得了病,草药变得很珍贵,在姑姑日以继夜的努力下,终于找了回来。但是还有一个选择题摆在杜甫姑姑面前。那就是草药只能救活一个人,是救儿子还是侄子?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深处是何等的煎熬。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太多时间去想那么多,大家肯定都知道了结果,姑姑救下了杜甫,表弟就这样夭折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杜甫对姑姑的感情非常深的原因。没有妈妈照顾的孩子,有个姑姑充当了妈妈的角色,也没有让杜甫失去母爱。
慢慢长大的杜甫也开始调皮了,时常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去打枣子吃,他就是一个孩子王,通常都是他爬到树上打下来给别人吃。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也喜欢去看公孙大娘表演,这些经历对他以后都有很大影响。
★ 杜甫的故事
★ 小故事汇集
★ 七夕节小故事
★ 经典哲理小故事
★ 短篇幽默小故事
★ 经典爱情小故事
★ 文明礼仪小故事
★ 动物小故事精选
杜甫的小故事(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