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正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小学生成语故事文字剧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生成语故事文字剧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小学生成语故事文字剧本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子,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却站在旁边。孔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道:你为什么不和他们玩?
那个小孩答道: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意和他们玩。有什么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他说: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听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听后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说出如此有道理的话,实在是了不起。那孩子又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以跟母马行走了……这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赞叹道: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得呀!
后生可畏: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篇2:小学生成语故事剧本文字稿本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说:“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带领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看怎样?”
“这样做没用,还是派亲信使臣去讲和为好。”楼昌说。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篇3:小学生成语故事文字精选
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
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
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
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
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
篇4:成语故事剧本
旁白:
从前有个商人从印度买来一头大象,他牵着大象走在街上,很多人都来围观。大家都没见过大象,所以面对这个庞然大物议论纷纷。
甲:这是什么怪物啊?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
乙:这是牛,我听我爷爷提起过。
丙:不对,这是梅花鹿,我奶奶说过,这东西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大家七嘴八舌,闹哄哄的。】
大象的主人:乡亲们听我说,乡亲们听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这是大象,我从印度买来的。
【甲、乙、丙:噢,这是大象!】
丁:这大象可真大,真稀奇!
【是啊!是啊!(大家跟着说)】
旁白:正好在人群中有四个盲人,他们听说是大象,也感到很好奇!于是也议论开了。
1:要是我们的眼睛能看见就好了!
2:是啊,我也想看看大象长得什么样子?
3:有什么好看的,肯定和狗长得差不多!
4:要我说,应该长得更像猪!
1:怎么可能像猪呢?
旁白:四个人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被大象的主人听见了,他走过来说:你们虽然看不见,但是你们可以用手摸一摸呀。
【众人:对呀,你们可以摸一摸啊!】
大象主人:谁先来?
4:我先来!(摸象牙)
123:大象像什么?
4:大象也不大,就像一根水灵灵的大萝卜!
【众人大笑!】
3:你胡说,我来摸!(摸大象腿)
12:像什么?
3:大象要比萝卜大,他像一根柱子!
众人又笑了!
12:不可能,大象又不能变形,怎么一会像萝卜,一会像柱子?我们一起摸!
(1摸身体;2摸尾巴)
1:我知道了,大象长得像堵墙!
2:你错了,大象长得细长细长,像一根草绳!
3:不对,像柱子!
4:像大萝卜!
【四个人又争论起来。】
小朋友:叔叔,你们说的都不对,你们只是摸了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你们应该了解了全部再下结论。(对大象主人说)叔叔,您能不能再让他们摸一回?
大象主人:当然可以,来吧!
(1234一起摸大象)
1234齐说:哦,原来大象是这个样子的!谢谢你,小朋友,谢谢大伙儿!
小朋友:叔叔们,以后了解事物一定要全部了解了再下结论!
1234:知道了,孩子!
大象主人:好了,乡亲们,时间不早了,大家都散了吧!各回各家!
众人:再见,明天见啊!
篇5:成语故事剧本
[故事发生在战国,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仰慕他的名号把他召进宫来。]
侍从:“大王宣颜蜀进殿。”
[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进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前进。]
宣王[奇怪]:“颜蜀,走过来。”
[全景。颜蜀仍是一步不动。]
颜署[呼喧]:“大王,走过来。”
[宣王满脸不高兴。镜头移到左右的大臣。大臣们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议论纷纷。]
大臣:“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让你过来,你不可以叫大王过来,这怎么行呢?”颜蜀:“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宣王[恼怒]:“到底是君主尊贵好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当然是士人尊贵,君主并不尊贵!”宣王:“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态自若]:“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说:”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竟然连一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特写,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忙解围。]
大臣:”颜蜀,过来!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太卑鄙了!“颜蜀[驳斥]:”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请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以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请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是是否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各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主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辱,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缓缓走到颜蜀身前。]
宣王;”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哟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你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颜蜀[辞谢];”玉,愿来产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请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群归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颜蜀说完,向齐宣王拜了两拜,望了望四周的大臣微微一笑,告辞前去。]
篇6:成语故事剧本
人物:
狐狸、老虎、小猴、斑马、小野猪、小松鼠、小孔雀、小兔子小鹿等,由小演员带面具头饰表演。
舞台布置:
森林一角。大树、大石块、山花等错落其间。
旁白:
(上场,音乐渐起,森林小鸟声依稀可听见。朋友们,你见过大森林吗?那儿有许许多多高大的树木,有红的花,绿的草,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发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故事。哎,听说过”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吗?今天,我来讲给大家听。
小白免:(在欢快的音乐中向内喊)小花鹿,小野猪,大家快来呀!
众动物:(从四面跑上)来啦!来啦!
小白免:今天天气真好,咱们在一起玩,好吗?
众:好,好,太好啦。(快板)金色的阳光照大地,大森林里真美丽。
小鹿仰起乖乖角,
小兔子点头笑嘻嘻。
野猪胖胖扭一扭,
斑马姐姐踢踏踢。
小猴高兴地翻筋头,
小松鼠从东跳到西。
一同唱歌做游戏,做游戏。(众欢呼,乐起,众起舞)小猴:(无意间)哎,大家快来看,那边是谁来啦?
众:啊,是一只大老虎,这可怎么办呢?
野猪:别慌,别慌,我看大家先躲起来,快快!(众藏起)老虎:(乐起,睡意增陵地伸伸懒腰,打哈欠)今天真是糟糕透顶,转了好半天,一点好吃的东西都没找到,饿死我了,嗯,我先在这里等等看。(藏起)狐狸:(乐起,鬼头鬼脑自语)我是一只花狐狸,专门爱动坏脑筋,
小动物看见我就害怕,
今天出门散散心,散散心。
(乐停,老虎悄悄转出,突然发现狐狸,扑过去,一把逮住狐狸)老虎:啊哈,我可找到美味佳肴啦。
狐狸:(眼珠一骨碌,扯着嗓子对老虎嚷)怎么,你敢吃我?
老虎:(一愣)为什么不敢!我就要吃了你!
狐狸:(奸笑)慢!森林里面有规矩,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今天你要是吃了我,就是把老天爷的命令来抗拒,哼哼,有多大的胆子,我看你!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不好,不好,真不好!
糟糕,糟糕,真糟糕,
到口的东西吃不到,
弄得我心惊又肉跳。
狐狸:(得意地摇了摇尾巴)怎么样,我带你到百兽面前去走一遭,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老虎:(无可奈何地)行,行,咱们走着瞧!
(转场,乐起)
狐狸:我神气活现走在老虎的前面。
老虎:我半信半疑地跟在狐狸的后面。
狐狸:(小声地)我要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
老虎:我东张西望,心惊胆颤。
(转下,乐停。众动物一个接一个小心翼翼地上场,凑在一起)斑马:伙伴们,我看见老虎好像跟狐狸在一起。
小鹿:它们在一起搞什么鬼名堂?
(狐狸、老虎从一角先后上场)
小免子:狐狸来了!
小野猪:咦,狐狸今天好威风啊,大摇大摆的样子!
小鹿:它肯定是搞什么鬼名堂!
斑马:(发现大老虎)不好,大老虎来了,快跑哇!
众动物:(惊慌地)救命呀,救命呀!
(百兽四散逃下场。乐急起)
狐狸:(狡猾地笑着对老虎)怎么样,你该服气了吧?看看,它们见了我就跑!
老虎:(开始深深地佩服川阿,狐狸大上,这回我服你啦!我有眼不识泰山,请你原谅!(又向狐狸作揖)狐狸:是呀,你以后得听我指挥!
老虎:(又鞠一躬)以后,我一切都听你的!
狐狸:(又东张西望地,对台下轻声说)见好就收吧!嘿嘿,我找机会得赶快跑呀,别等它琢磨过味儿,一口把我给吃了!
(狐狸趁老虎不注意,狡猾地逃窜)
老虎:啊,它怎么跑了?(忽然恍然大悟)原来,这狡猾的狐狸是借着我大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呀!我上当了,还以为它们怕的是狐狸呢!(咬牙切齿地)花狐狸―一看我怎么能饶恕你!
(边喊边追下,乐渐停)
旁白:小伙伴们,看了小朋友们的表演,你一定对”狐假虎威“这句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吧’!狡猾的狐狸就是凭借大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告诉大家,咱们可不能像老虎那样上坏人的当,更不能像狐狸那样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百姓啊!
篇7:经典成语故事文字
唐朝的元澹,字行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撰写《魏典》三十篇,受到当时学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着作。玄宗当即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以便行用。
元澹就和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编成五十篇,加上注解后呈送唐玄宗。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
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撰过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更何况,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如今要用魏征的新本子,还加上注解,恐怕不妥当。
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见。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对这样的做法很不满,就写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解,文章的题目叫《释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对话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问题:《礼记》这部经典,西汉戴圣编撰、东汉郑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征加工整理的本子,究竟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撰的《礼记》本子行用于汉末,以后经过许多人修订、注释,这当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征正是嫌它冗长繁杂,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谁想到那些死守章句、墨守成规的人竟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就是说好比下棋一样,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后来,人们从此故事中引申出“当局者迷”的成语。“当局者迷”常和“旁观者清”连在一起使用。
篇8:经典成语故事文字
商汤原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由于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昏庸暴虐,荒淫无道,惹得民众抱怨不断,众叛亲离。趁此时机,商汤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挥师伐夏,推翻夏朝。商汤建立商朝后,将国都定在了亳。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迁都。
从商汤开始,王位传了二十代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王族内部的混乱及社会不安定局面,决定再一次迁都。
但是他的想法却没有得到商朝贵族的支持,大多数贵族都贪图安逸,不愿意搬迁,都希望能够改变盘庚的想法。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人心不安。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
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罪恶是容易滋长的,正如燎原的大火。等它燃烧起来,连接近都不可能,又怎么可以扑灭呢?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你们可是咎由自取,不是我的过失!”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终于挫败了反对势力的阻挠。他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迁都到殷。在那里,盘庚励精图治,大力整顿朝政,从而使衰落的商朝开始复兴,人们生活逐渐殷实起来。以后的二百年里,商朝一直没有再迁都,所以后世又称商朝为殷朝或殷商。
经过数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商朝国都早已变成废墟。到了近代,人们偶尔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遗物,经反复研究,证明那里曾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称它为“殷墟”。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皿和兵器,种类繁多,制作十分精巧。同时发现一个名为“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下均饰以精美的花纹。
出土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金的技艺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盘庚迁殷之后,社会安定,商朝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可以专注于社会生产,因此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礼器。
篇9:成语故事文字精选
公元663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洪州阎都督在新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当地知名人士都应邀出席。
王勃正好路过这里,也应邀参加。因为他才十四岁,所以被安排在不显眼的座位上。阎都督的女婿很会写文章,阎都督叫他预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当众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滕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
但是大家推来推去,没有一个人动笔。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竞将纸笔收下,低头沉思。过了一会儿,王勃卷起袖口,挥毫即书。阎都督见是一个少年动笔,不太高兴,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
才过一会儿,侍从抄来《滕王阁序》的开头囚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轻,地接衡庐。”这四句的意思是:滕玉阁所在之处过去属南昌郡治,现在归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冀、鞍两垦,地面连接衡山、庐山两山。阎都督看了,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谁都会写,一笑置之。其实,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
接着,侍从又抄来了两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匝越。”阎都督看了有些吃惊。他想,这少年以三江(指荆江、湘江和浙江)为衣襟,又将五湖(指太湖、都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为飘带,既控制着南方辽阔的楚地,又接引着东方肥美的越地,大有举足轻重。扭动乾坤之气。写出这样有气魄的句子,不是大胸襟、大手笔是不可能的。
侍从接着抄上来几句,更使阎都督吃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原来,王勃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是说,物有精华,天有珍宝,龙泉剑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意思是洪州有奇宝。后—个典故是说,东汉时南昌人徐孺家贫而不愿当官,但与大守陈蕃是好朋友。陈蕃特地设一只榻,专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
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再也不让女婿把预先写好的序文拿出来了。王勃写完后,走到阎都督面前,谦逊他说:“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阎都督高兴他说:“你真是当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净都督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
篇10:成语故事文字精选
冯谖是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的门客。有一次,他自愿为孟尝君到薛地去讨债,不但没有把钱讨回来,反而把债券都烧掉了。
人民以为是孟尝君叫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了相国的职务,只好前往薛地,但却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
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之所以烧债券的目的。但是冯谖却对孟尝“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现在您仅有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替您再凿两窟。”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说:“齐国解除了孟尝君相国的职务,使诸侯有了任用孟尝的机会。谁如果先把他请去治理国家,一定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听到这话,就派使臣带着黄金千斤和车马百乘,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冯谖又抢先回到,建议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的聘请,梁国的使臣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齐王知道了这件事,害怕孟尝君会到梁国去做官,赶紧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仍做相国。
冯谖又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器,让他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当完全庙建成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凿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人们便用“高枕无忧”来形容满足现状,无忧无虑。
★ 大话西游小品剧本
★ 搞笑版灰姑娘剧本
小学生成语故事文字剧本(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