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时间:2023-01-26 04:08:59 作者:炭漆金鹃糕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炭漆金鹃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汉字的谐音】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 ,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 ”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夜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篇2: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谐 音 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谐 音 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江围—姜维,旅步—吕布,槽巢—曹操)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箫和

篇3: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1、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解 缙

2、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3、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4、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5、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6、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7、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8、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篇4: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唐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杨柳枝

温庭筠 〔唐代〕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无题

李商隐 〔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篇5:体现汉字特点的谐音对联

带谐音对联语录

上联: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

下联: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上联: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

下联: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上联: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下联: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上联:因荷而得藕

下联:有杏不须梅

上联:孔子生於舟(周)未

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下联: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 (史可法,洪承畴)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幼儿摘柚儿,柚儿完,幼儿玩

上联:眼珠子,鼻孔子,珠(朱)子还居孔子上

下联: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上联: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下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下联;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家伙怎能出题(蹄)

上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下联; 水流东坡诗(尸)

上联: 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 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 莲(连)子心中苦

下联; 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下联;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上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下联;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上联: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下联;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上联: 因荷而得藕(因何而得偶)

下联; 有杏不须梅(有幸不须媒)

上联: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周)末

下联:云间闪电,霍光(火光)出自汉中

上联:东不管(馆),西不管,酒管

下联:兴也罢,衰也罢,喝罢(吧)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多来米发索拉西)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一二三四五六七)

带谐音对联短句

上联:酒热不须汤盏汤(烫)

下联:厅凉无用扇车扇(煽)

上联: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贾岛)

下联: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班彪)

上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鼠)气

下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蜂)来

上联:闵子牵(闵子骞)白牛(伯牛),过王子店

下联:白公骑(百公琦)乌马,赶公冶场(公冶长)

上联: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无礼)

下联: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不忠)

上联:泥肥禾尚瘦(尼肥和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鬼短夜叉长)

上联: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给事)

下联: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尚书)

上联: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洛书)

下联: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聂豹)

上联:师姑田里挑禾上(和尚)

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上联:顺风帆逆风帆,帆迟(樊迟)帆快(樊哙)

下联:涨潮橹退潮橹,橹直(鲁直)橹扳(鲁班)

上联:檐下蜘蛛一腔丝(私)意

下联:庭前蚯蚓满腹泥(疑)心

上联:雨洒灰堆成(陈)麻子

下联:风吹荷叶像(向)乌龟

带谐音对联说说

黄耉无疆

白圭有瑕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七菱八落

十榛九空

居室同三苟

为人合四诸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泥肥禾尚瘦

晷短夜差长

入门兵部体

出户翰林身

粟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真亏边继祖

裹住褚廷璋

大柿滴水入洞

诸猴戴露朝天

孔子生於舟末

光舞起自汉中

若非乾上龙尾

定当坎下驴头

幸早里 且从容

奈这事 须当归

雨打阶前滑利

雷鸣天下同知

带谐音对联文案

臭十余年夫逐有

矢三遗后饭增强

大畜革离睽小畜

家人临困涣同人

钉鞋踏地泥麻子

皮袄披身假畜生

独览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风吹罗汉摇和尚

雨打金刚淋大人

佛印水边寻蚌吃

子瞻船上带家来

合肥知县因何瘦

芜湖典史怎多须

江南日暖难存雪

塞北风高不住楼

流水为灾因雨久

赖人成事总心灰

清风满地难容我

明月何时再照人

师姑田上担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思南女子铜仁去

上蔡厨师会理来

三鸟害人鸦鸽鸨

一群祸国鹿獐螬

士农工商角徵羽

寒热温凉恭俭让

水滚石流非是果

柳藏莺宿未为花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师姑田里挑禾上

美女堂前抱绣裁

提起刀人人没法

拉下水个个低头

王和尚有成亲日

起课人无得运时

未离乳臭先排汉

将到长毛又剪清

下大雨麦子灌种

旱高地田禾必干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夏至酉逢三伏熟

重阳戊遇一冬晴

养虎果能贻大患

熟猿宁足祭先生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岸纤夫笑颜回

雨洒灰堆成麻子

风吹荷叶像乌龟

篇6: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

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大全

●对联: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分析: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对联: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分析: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对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分析:“暑”谐“鼠”,“风”谐“蜂”。

●对联:披衣鞋而走,急事急事;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分析: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对联: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分析: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对联:黄V无疆;白圭有瑕。

分析:明代白、黄二都指挥集《诗经》戏对。“V”谐“狗”,“圭”谐“龟”。

●对联:七菱八落;十榛九空。

分析:上联谐“七零八落”,下联谐“十镇九空”。

●对联: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

分析:澡堂联。“兵部”谐“冰布”,布即置意;“翰林”谐“汗淋”。

●对联: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

分析:秦观对苏轼,集四书句。“多乎”谐“多胡”,“樊须”谐“繁须”。

●对联: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分析:苏轼对佛印。“河上”谐“和尚”;“诗”谐“尸”。

●对联:风吹罗汉摇和尚;雨打金刚淋大人,

分析:明僧人姚广孝、林御史戏对。“摇”谐“姚”,“淋”谐“林”。

●对联: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旁观者审,当局者迷。

分析:宋汪仲嘉招郡僚宴集,营妓赔酒,有杨小玉及李娘者色艺俱佳,户掾主杨,理掾主理,席间相戏得上联而无对句,后汪与敖麋对局,有沈姓县令旁观,乃得下联。“羊”谐“杨”,“礼”谐“李”指二妓;“审”谐“沈”,指沈县;“迷”谐“麋”,指敖麋。

●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分析: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对联: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分析: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冉]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场”谐“公冶长”。

●对联: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分析:明上海知县郑洛书、华亭知县聂豹戏对。“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

●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分析: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对联:雨打阶前滑利;雷鸣天下同知。

分析:徐阶戏对某知府。“滑利”谐“猾吏”。

●对联:若非乾上龙尾;定当坎下驴头。

分析:谐风水先生善于奉承。“坎”谐“砍”。

●对联:孔子生于舟未;光舞起自汉中。

分析:林大钦对渔翁。“舟末”谐“周末”;“光舞”谐“光武”,刘秀年号。

●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分析:刘师亮。“税”谐“岁”,“贫”谐“平”。

篇7: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

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对联

对联: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

分析:澡堂联。“兵部”谐“冰布”,布即置意;“翰林”谐“汗淋”。

对联: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

分析:秦观对苏轼,集四书句。“多乎”谐“多胡”,“樊须”谐“繁须”。

对联: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分析:苏轼对佛印。“河上”谐“和尚”;“诗”谐“尸”。

对联:风吹罗汉摇和尚;雨打金刚淋大人。

分析:明僧人姚广孝、林御史戏对。“摇”谐“姚”,“淋”谐“林”。

对联: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旁观者审,当局者迷。

分析:宋汪仲嘉招郡僚宴集,营妓赔酒,有杨小玉及李娘者色艺俱佳,户掾主杨,理掾主理,席间相戏得上联而无对句,后汪与敖麋对局,有沈姓县令旁观,乃得下联。“羊”谐“杨”,“礼”谐“李”指二妓;“审”谐“沈”,指沈县;“迷”谐“麋”,指敖麋。

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分析: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对联: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分析: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冉]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场”谐“公冶长”。

对联: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分析:明上海知县郑洛书、华亭知县聂豹戏对。“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

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分析: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对联:雨打阶前滑利;雷鸣天下同知。

分析:徐阶戏对某知府。“滑利”谐“猾吏”。

对联: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分析: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对联: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分析: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对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分析:“暑”谐“鼠”,“风”谐“蜂”。

对联: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分析: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对联: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分析: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对联:黄耉无疆;白圭有瑕。

分析:明代白、黄二都指挥集《诗经》戏对。“耉”谐“狗”,“圭”谐“龟”。

对联:七菱八落;十榛九空。

分析:上联谐“七零八落”,下联谐“十镇九空”。

对联:若非乾上龙尾;定当坎下驴头。

分析:谐风水先生善于奉承。“坎”谐“砍”。

对联:孔子生于舟未;光舞起自汉中。

分析:林大钦对渔翁。“舟末”谐“周末”;“光舞”谐“光武”,刘秀年号。

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分析:刘师亮。“税”谐“岁”,“贫”谐“平”。

篇8:落实古诗学习要求体现古诗特点

落实古诗学习要求体现古诗特点

[教学设计理念]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以评促学,既有老师的评,又有学生的互评,评学生是否能凭借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评学生是否能适当了解诗的表达方法;评中导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凭借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深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时间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长歌行》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揭题后告诉学生,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然后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表达方法,能主动记诵积累。

(明确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古诗,并想想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朗读和对诗意的初步感知。

(学习古诗也需要初步整体感知。)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一)学生凭借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老师告诉学生,利用注释学习古诗文,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释,想想每一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同桌听,看看能不能说明白。

2、学生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二)反馈时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1、理解注释中未解的词义:

生光辉:焕发生命的光彩。

2、逐句理解诗意后,要求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句与句连接不连贯时,老师要加以引导,使句子能通顺、连贯。

(理解古诗诗句意思是学习古诗的重要基本功。)

四、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这首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对诗中多层取喻的表达方法,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赏读: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八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清晨,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粘满了雨露,朝阳升起以后,晒干了露水,葵菜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享受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恩泽,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他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败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直向东流到大海,一去不复还了。我们在年轻力壮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加深理解

要珍惜时间,读过哪些有关时间的诗文?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你自己对时间有什么体会?

(多层取喻是这首诗教学的难点,老师有必要做适当的讲解。)

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尝试背诵

(一)指导朗读

教师再次范读后,让学生自读体味,同桌互读交流,最后找好朋友(包括老师)朗读交流。

(二)指导背诵

想想,怎样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老师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记得快;抓住能引起联想的重点词语背得快,如可抓住“园中葵”“百川”等词语帮助记忆。)

(朗读、背诵也需要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六、作业

1、自学《七步诗》,对曹植多一些了解。

2、搜集边塞诗。

(拓展课外阅读,是更为有效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七步诗》《出塞》

一、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懂《长歌行》的?

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老师要强调:(1)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要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再次强化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七步诗》

(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交流时老师作适当的指点:

对注释中已解的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语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持”与“然”;对注释中未解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语要适当讲解,如:“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想到用豆萁煮豆,作者有什么强烈感受?

2、“豆萁煮豆”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感受?怎样表达这种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感受?学生如果对曹植了解不多,老师可适当补充:曹植、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受曹操的喜爱,后来曹操死了,曹丕当了皇帝,妒忌曹植的才干,想把他置于死地,要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否则杀头。曹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抗争。)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了解《七步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同室操戈、兄弟相残”的悲愤心情。)

二、学习《出塞》

(一)指导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诗句。

1、学生自读、理解。

1、老师适当指导。

对注释中未解的学生又难以理解的词句要适当指导,如:

但使:只要。

不教:不让,不使。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边关。对本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必涉及。

(二)指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在唐诗成百上千首边塞诗中,王昌龄这首七绝被誉为唐诗绝句第一,这是为什么?可提示学生思考方向: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适当指点,引导学生赏读: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保卫边疆、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英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指导感情朗读

这首诗应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成诵。

四、交流边塞诗

对学生没有交流的名诗,可予适当提示,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看能不能朗读或背诵出来。

(此诗用语平淡,但意境恢弘,有必要指点学生赏读。)

(本教学设计特色有三:一是设计思路新,着眼于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古诗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二是在简洁的教学线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信息;三是不避嫌疑,在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和赏读方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9:体现立春时节天气特点的古诗

《立春致语口号》

宋 陈师道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次韵冲卿除日立春》

宋 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立春偶成》

宋 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卖花声?立春》

清 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篇10: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特点

参考答案: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不是直接表示音素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不一样笔画构成的很多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从而代表了语素的声音。

详解一:

1,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一字一音一义。

2,汉字是可拆分的,因为大多数汉字是由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这就构成了汉语里特有的字谜与对联等艺术形式。

3,汉字是方块字,方方正正。反映了国人重正统的思维特点。

详解二:

1、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2、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历史,对周边国家影响巨大,是其它文字的母字,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

3、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必须的理据,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表意性。

4、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音节,用整个字形跟语音相联系,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

5、具有必须的超时空性,在不一样的方言区有不一样的读音,但字义基本相同,故不一样方言区可利用汉字互相理解对方。

6、汉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符,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构成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现代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善,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相关阅读:

文字发展有三个阶段,象形文字、形意文字、字母文字。

汉字属于第二个阶段形意文字,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字母文字属于第三个阶段,比汉字高一个阶段。

作为形意文字,汉字的特点是,其单字表意,也就是说看见一个字,也许你不明白这个字该怎样读,但你很可能经过汉字的几种构成方法,猜到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而作为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其主要特点是,文字表音,也就是说一个单词,也许你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你能够根据字母组合,拼出这个单词的读音。

就构成来说,字母文字比汉字简单,然而却缺乏汉字的纽带作用。

据语言学家研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的欧洲,之所以很少有统一的时候,和其采用的字母文字是分不开的。美国专家甚至说,若废除汉字,中华将不再存在。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汉字表意,比如说一个北京人,到了广东,对北京人来说粤语可能就和外语等同,那么如何交流,汉字,不管这个字在广东在粤语中读成什么音,但一写出来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这就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祖国的统一。

然而若是使用的字母文字,能够想象,同一个事物,由于在北京话中和粤语中的读音不一样,根据字母文字的表音的习惯,拼出的单词就不一样,如果双方用文字交流就会出现障碍,而文字和语言均无法交流,隔阂和分裂就产生了。

汉字还有一个优势是传承性,字母文字的简单、简便代表了新创一种文字的容易,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是脱胎于迦太基字母,然而此刻字母文字也不下数十种,各自之间,甚至同一种文字之间的传承关系不紧密。

比如,一个现代英国人如果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那么绝对看不懂300年前的英文,这是因为当时被叫做什么的事物,此刻单词的意思可能已经完全的改变,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东西,可能有同样的叫法,所以要研究古文对于字母文字的国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对于汉字来说,只要能看懂繁体字的人,此刻看唐代的石碑这些,就算不大明白文言文的写作方法,但读一遍意思也能把握个八九不离十。这是因为汉字是表意的,其文字的延伸意思是一脉相承的,学古文的时候,教师常常说,这个字在古文中应当读什么音,但不管其应当读什么音,但都不妨碍我们理解这个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不论他是读说(shui)客,还是读成说(shuo)客,对于大家来说,看到这个字都能明白其意思不是吗。

这就是汉字的意义,维护民族稳定的纽带。

文字发展有三个阶段,象形文字、形意文字、字母文字。

汉字属于第二个阶段形意文字,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字母文字属于第三个阶段,比汉字高一个阶段。

作为形意文字,汉字的'特点是,其单字表意,也就是说看见一个字,也许你不明白这个字该怎样读,但你很可能经过汉字的几种构成方法,猜到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而作为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其主要特点是,文字表音,也就是说一个单词,也许你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你能够根据字母组合,拼出这个单词的读音。

就构成来说,字母文字比汉字简单,然而却缺乏汉字的纽带作用。

据语言学家研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的欧洲,之所以很少有统一的时候,和其采用的字母文字是分不开的。美国专家甚至说,若废除汉字,中华将不再存在。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汉字表意,比如说一个北京人,到了广东,对北京人来说粤语可能就和外语等同,那么如何交流,汉字,不管这个字在广东在粤语中读成什么音,但一写出来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这就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祖国的统一。

然而若是使用的字母文字,能够想象,同一个事物,由于在北京话中和粤语中的读音不一样,根据字母文字的表音的习惯,拼出的单词就不一样,如果双方用文字交流就会出现障碍,而文字和语言均无法交流,隔阂和分裂就产生了。

汉字还有一个优势是传承性,字母文字的简单、简便代表了新创一种文字的容易,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是脱胎于迦太基字母,然而此刻字母文字也不下数十种,各自之间,甚至同一种文字之间的传承关系不紧密。

比如,一个现代英国人如果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那么绝对看不懂300年前的英文,这是因为当时被叫做什么的事物,此刻单词的意思可能已经完全的改变,不一样的时期,不一样的东西,可能有同样的叫法,所以要研究古文对于字母文字的国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对于汉字来说,只要能看懂繁体字的人,此刻看唐代的石碑这些,就算不大明白文言文的写作方法,但读一遍意思也能把握个八九不离十。这是因为汉字是表意的,其文字的延伸意思是一脉相承的,学古文的时候,教师常常说,这个字在古文中应当读什么音,但不管其应当读什么音,但都不妨碍我们理解这个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不论他是读说(shui)客,还是读成说(shuo)客,对于大家来说,看到这个字都能明白其意思不是吗。

这就是汉字的意义,维护民族稳定的纽带。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6首

体现汉字特点的歇后语有哪些

体现汉字特点的谐音对联

体现汉字谐音的歇后语

幼儿学汉字范文

衡水汉字范文

汉字对联

关于汉字简短故事

记叙文特点

闭幕词特点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