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勤劳致富卡洛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关于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个人感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关于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个人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关于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个人感悟
制定学习贯彻工作方案,对接校内外专家线上线下宣讲,组建校内宣讲团分片包干,召开全委会擘划一流大学建设……连日来,南昌大学以领导干部带头授课、专家队伍分片宣讲、师生座谈深度交流、对标精神谋划未来等多种形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热潮。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喻晓社表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学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坚持在学习教育、研究阐释、深化改革以及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使力气、出成效,引导全校干部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凝聚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五中全会闭幕后,学校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方案,第一时间面向全校下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宣讲的通知》,明确学习内容、工作要求、时间进度、责任部门,为全校组织开展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学校组建由校领导、各基层党委书记、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专家学者40余人组成的宣讲团,通过统一撰写宣讲文稿、召开业务交流会等形式,提升学习质量。截至目前,宣讲团成员已在校内开展宣讲活动80余场。
为进一步丰富学习方式,该校以感言卡、网络互动、聊天群等方式,以及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撰写心得体会,推动全会精神在师生心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同时,深入实施“双领双同”计划,组建学生党员宣讲团,用身边的人讲好身边的故事,成风化人;举办“青春开讲”暨“校园劳动日”启动仪式,校长现场为青年学子作动员、谈体会,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在校园普及,引导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各学院还举办“校园话题半月谈”“微党课进公寓”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学思践悟。
11月13日,南昌大学党委召开二届四次全委会,主题就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周创兵明确指出,此次会议就是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学校改革发展思路,在新发展阶段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在新发展格局中谋划学校发展路径。
全委会上《中共南昌大学委员会关于制定南昌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与改革规划的建议》《南昌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行动计划》等一揽子文件均表决通过,学校“十四五”规划正在抓紧编制中,全校上下把学习宣传活动与改革发展紧密集合,全力谋划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学校各职能部门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遵循,努力找准学校“在部省合建高水平大学中作示范,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勇争先”的行动路径。人才队伍引领计划、一流本科卓越计划、一流学科高峰计划、科技创新支撑计划、研究生教育攀登计划、国际教育拓展计划、名城名校融合计划、创业南大民生保障计划、治理体系与能力提升计划、党建“双领双同”计划,一张纲举目张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在徐徐拉开。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要聚焦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此,南昌大学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组织相关学院、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等,围绕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围绕脱贫攻坚,学校坚持以加强精准扶贫、政策绩效、社会风险、环境治理、社区服务等第三方评估和研究咨询为目标,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服务,几年来先后承担了江西、湖北、青海、云南、河南等地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项目37项,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评估方法与标准,为探索建立全国贫困县退出评估方法与标准及退出评估考核工作积累经验。聚焦高质量发展,学校发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优势,集中研究中部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学校实时推出的《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江西发展综合指数报告》等,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推行以服务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革,鼓励广大教职工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建功立业。
篇2:关于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个人感悟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力量统筹,更好发挥我国科技创新在齐备的学科建制、宏大的人才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高效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系统化集成化优势。
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一是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有效衔接机制。二是分类推进重大任务研发管理。对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任务,实行“揭榜挂帅”“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等管理方式;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与部门、地方共同组织实施,探索完善“悬赏制”“赛马制”等任务管理方式;对科技创新前沿探索的任务,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鼓励自由探索。三是建立重大科技任务应急反应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机制和组织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重大灾害等方面的应急科研能力建设。四是完善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的科研管理方式。开展以国家使命和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现代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加快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试点。
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机制。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多元化的机制,推动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二是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完善颠覆性和非共识性研究的遴选和支持机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三是持续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优化学科布局,稳定支持一批科学家和团队长期从事基础学科、冷门学科研究,提升基础理论研究能力。
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一是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二是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和分类评价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三是落实用人单位的评价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性评价活动,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落实代表作制度。四是坚持教育、激励、监督、惩戒相结合,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强化科技界联合惩戒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开曝光,切实净化学术环境,推动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二是建设开放联动的技术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建立快捷的新技术新产品准入机制,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三是加大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作用,发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的带动作用,完善全链条的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推动多元化科技型创新创业。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关键前沿领域加强专利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和运营服务,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
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机制。一是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的多层次、广领域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拓展民间科技合作的领域和空间。二是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聚焦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快启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三是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大力提升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科技人才在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实施中的参与度。
科技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篇3:关于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个人感悟
12月9日,在全国文明村镇——新洲区陶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礼堂,一百多名村民和汪集街各村支部成员及企业负责人,从四里八乡赶来,现场聆听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
宣讲会上,市委百姓宣讲团成员,中国好人、荆楚楷模、新洲区大爱人生公益慈善协会发起人、魏咀村党支部书记魏剑英,区委百姓宣讲团成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邵桃荣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学、所思、所感、所悟,向村民们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当天,全区“村村响”广播直播了这次宣讲活动,5400支喇叭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回荡在广褒农村的田间地头,萦绕在村民的耳畔心间。
“红巷爷爷”用长诗说全会精神
“五中全会大事件,开创历史新纪元,浓墨重彩绘华章,治国理政新经典……挺胸奋进十四五,瞄准二〇三五远目标,人民幸福高质量,实现富强美丽中国梦,阳光灿烂红旗飘。”12月11日,武昌区中华路街都府堤社区“红巷爷爷”老党员团队的一员蔡方彦爷爷慷慨激昂地朗诵了自己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创作的诗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用老百姓的语言讲好发展故事,12月11日下午,武昌区中华路街在红巷38号这个红色文化聚集地开展了“红巷爷爷的故事会”之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来自都府堤社区的“红巷爷爷”们、街道社区青年工作者和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代表齐聚一堂,讲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变化、抗击疫情的精彩故事,交流社区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共同展望十四五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区委宣传部、街道领导、社区党员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等40余人参加宣讲活动。
“红巷爷爷”是活跃在中华路街都府堤社区的一群可爱可敬的老党员。他们开展“红色星干线”志愿服务解说,向各地游客讲述红色故事、社区故事;他们参与社区治理,化解街坊邻居矛盾、排忧解难;他们成立社区乐团,丰富居民生活……他们就是跃动在红色街区的“网红爷爷”,用行动显初心,书写着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生动故事。
篇4:关于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个人感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凸显了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解决科技领域改革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为加快实现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倒逼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供给,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迫切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把我国已经积累的雄厚科技实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支撑国家发展的“筋骨”和国际竞争的“内力”,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能”大幅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
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迫切需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重大机遇。科技创新呈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鲜明特征,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大数据研究正在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科研组织体系向交叉融合无边界方向发展。科研体系向“开放科学”转型,知识分享和跨界交流合作成为常态。世界主要创新国家都在加快调整重构科研组织体系,建立适应新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管理架构,力求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赢得优势。
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搭建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
以增强体系能力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我国科技创新总体上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既要适应这一重要阶段性特征,也要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进一步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面向未来,要主动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补齐体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和优化决策指挥、组织管理、人才激励、市场环境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合力量和资源,建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和决策高效、响应快速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构建能力强大、功能完备、军民融合、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
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凝练科技问题,布局战略力量,配置创新资源。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为依托,强化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一体化配置。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基地,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通过持续优化调整,形成“战略需求导向明确、原创引领特征明显、科技基础厚实、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攻坚体系完备、跨学科多领域协同、平战转换顺畅”的科技发展新格局。
强化与底线思维和领跑思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底线思维,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尽快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把保障国家安全构筑在坚实可靠的科技创新堤坝之上。强化领跑思维,就是要构建基础前沿和颠覆性创新的遴选支持机制,坚持原创导向,在重要新兴技术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在构建新兴技术体系和技术轨道中抢抓先机,换道超车,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篇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感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世界看中国、从未来看当下,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既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又指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既强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又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重要论断,科学阐明了我国发展环境的“变”和“不变”,深刻揭示了我们所处的可以大有作为、更需主动作为的“时”和“势”,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统筹把握。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全会从总体上作出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重大判断,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提出,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建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指出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并强调机遇与挑战都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对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入领会。
要看到,在这个战略机遇期,由于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要看到,在这个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多变,挑战前所未有,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力有序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为发展赢得了先机,占有了主动。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就是机。《建议》提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对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作出了系统性的战略部署,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重大问题唯物辩证的鲜明态度。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我们要深入领会全会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形势变化的战略洞察,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坚定必胜信心、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取得新胜利。
关于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个人感悟(推荐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