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3-02-01 03:44:52 作者:取名障碍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取名障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诫子书文言文翻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诫子书文言文翻译,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诫子书文言文翻译

诫子书文言文翻译

诫子书文言文翻译

诫子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译文及注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篇2:《诫子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

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篇3:诫子书翻译简短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词语注释

⑴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同“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⑿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篇4:文言文《诫子书》练习题

文言文《诫子书》练习题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

(2)俭以养德 (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

(6)多不接世 ( )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 (2)用、凭借、依靠 (3)实现远大目标 (4)懈怠、懒惰 (5)陶冶性情 (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解析】选D。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3)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 )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

③年与时驰 ( )

④非志无以成学 ( )

答案:①告诫 ②振奋,振作 ③消失,逝去 ④立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练能力】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1.写出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险躁则不能治性 ( )

(2)子无以鲁国骄士 ( )

答案:(1)陶冶 (2)因为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

答案:要立德、修身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

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附【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你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慎重吗?

二、(2013包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 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 (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 ( )

(2)王数封我矣 ( )

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 (2)多次(或屡次)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

(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6.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结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思考作答。

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

7.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从孙叔敖不接受封赏和让儿子请寝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附【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篇5:诫子书翻译及原文

《戒子书》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篇6:诫子书原文和翻译

诫子书原文和翻译

诫子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篇7:诫子书的翻译

诫子书的翻译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下面是诫子书翻译,请参考!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翻译

《艺文类聚》版

诫子书⑴

夫君子之行⑵,静以修身⑶,俭以养德⑷。非澹泊无以明志⑸,非宁静无以致远⑹。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⑺,非学无以广才⑻,非志无以成学⑼。慆慢则不能励精⑽,险躁则不能冶性⑾。年与时驰⑿,意与日去⒀,遂成枯落⒁,多不接世⒂,悲守穷庐⒃,将复何及⒄![3]

《太平御览》版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词句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篇8:《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篇9:诫子书翻译及原文

诫子书翻译及原文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下是“诫子书翻译及原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诫子书

两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慆慢 一作:淫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诫子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诫子书翻译及原文

《诫子书》课件

诫子书教案

诸葛亮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实录

的《诫子书》读书心得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设计

优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诫子书文言文翻译(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诫子书文言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