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罗船罗莎琳的玫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楚人贻笑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楚人贻笑原文及翻译,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楚人贻笑原文及翻译
楚人贻笑原文及翻译
原文
楚人居贫,读《 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ji)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方》这本书后,得知“ 螳螂捕蝉时,掩蔽过的树叶,可以用来隐没人身。”于是他就到一棵树下仰起头来摘叶子,发现一片遮蔽着正在守候蝉的螳螂的树叶,就伸手摘下来。叶子落到地上,地上原本有落叶,不能再分辨,他就扫了几斗带回去。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来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几天后,妻子不耐烦,欺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 喜上眉梢,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
注释
释字词
①《 淮南方》:书名,即《 淮南子》,汉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撰。
②伺(sì):观察,守侯。障: 遮蔽。
③恒:常,总是。
④绐(dài):欺骗。
⑤赍(jī):携带。
⑥诣(yì):到……去。
⑦受辞:听取供辞。
⑧不治:不予治罪。
⑨ 邯郸淳(132--?):曹魏时 书法家、文学家。邯郸人。博学多才,精通训诂,善写“虫篆”与八分隶书。曾得 曹操器重。魏黄初(222)中,官为博士、给事中。因其著《投壶赋》工巧精密,得魏文帝赏赐。著《笑林》3卷,在 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⑩ 中国古代第一部笑话集,三国时 魏人邯郸淳编撰。其中一些笑话散存于《 艺文类聚》、《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等类书中。《 笑林》所收民间笑话,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态,讽刺了悖谬的言行,生动有趣,但也有一些低级趣味 。
通假字
①不
不,通“否”,用在问句末尾,表示询问;如“汝见我不?”
②嘿
嘿,通“默”,暗中;如“嘿然大喜”。
古今异义
可以
今常用义:表示可能或能够。文中古义:可以用它来……;如“可以隐形”。
不见
今常用义:不见面;不在了。文中古义:看不见;如“绐云:‘不见。’”
对面
今常用义:对过;正前方。文中古义:面对面;如“对面取人物”。
人物
今常用义: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文中古义:别人的物品;如“对面取人物”。
不治
今常用义:无法医治。文中古义:不予治罪;如“放而不治”。
一词多义
居
(1)动词,处于;如“楚人贫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2)动词,停,止;如“居十日, 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
(3)名词,家,也有家境的意思。如“居贫”意为:家里贫穷,或家境贫穷。(《楚人贻笑》)
复
(1)副词,又,再;如“不能复分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
(2)动词,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经
(1)动词,经历;如“经日乃厌倦不堪”。
(2)名词,经书;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过零丁洋》)
言
(1)动词,说,讲;如“妻始时恒答言‘见’”。“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
(2)名词,话语;如“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受
(1)动词,接受;如“县官受辞”。“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2)动词,遭受;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辞
(1)名词,言辞;如“县官受辞”。
(2)动词,辞别,告别;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
说
(1)shuō,动词,叙述;如“自说本末”。
(2)shuō,名词,一种文体,可议论,可记事;如“故为之说,以侍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3)yuè,形容词,同“悦”,高兴;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六则》)
篇2:楚人贻笑文言文阅读答案
楚人贻笑文言文阅读答案
楚人贻笑①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②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④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①选自三国魏邯郸《笑林》。②鄣(zhāng)屏障。这里引申作“遮挡”。③绐(dài)欺骗。④赍(jī)携带。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螳 螂 执 叶 伺 蝉
2、解释下列画线词。
A、楚人贫居
B、得螳螂伺蝉自鄣叶
C、县官受辞
D、放而不治
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B、经日,乃厌倦不堪
C、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D、县官受辞,自说本末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这则笑话对世人作了哪些告诫?
阅读答案
1、螳螂|执叶伺蝉,
2、A、家 B、侦察、守候 C、口供 D、惩处
3、C(对面,这里意为“当着人家的面”。)
4、于是小吏把楚人捆绑起来,送到县府里去。 (意思对即可)
5、读书要辨真伪,致富要走正路
小说阅读的方法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情节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切分层次,回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认识人物的方法:(1)认清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情况;(2)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获取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做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篇3: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
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
【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
(2)【居贫】生活贫困。居:处于。
(3)【《淮南方》】一种讲医学的书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不堪】不能忍受。
(14)【绐(dài)】哄骗。
【翻译】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做一做,练一练
1、写出下列各句子中“以”字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2、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对面取人物
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1、(1)凭借。(2)来,连词。
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着的叶子可用来隐身。(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3、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4、“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5、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6、一叶障目。
推荐阅读: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虽然他很贫穷,但是他十分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于是他整天读有关致富的书,一心想着过上好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通过《淮南方》这本书得知: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叶子可以用来隐形。当他得知这个发财方法时,立即把书合上,在心里面偷偷地笑。当天下午,他来到了后山坡的树林里,一棵树一棵树的观察,到了晚上,他终于发现了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此时的他变得激动不已。他等螳螂走开后,眼睛仍然盯着那片叶子。
他小心翼翼的把叶子拽了下来,激动得跳了起来。可是这片叶子被楚人一不小心弄掉了,而叶子正好落在了一堆树叶之中,他想:唉,这可怎么办啊?我只看到过那片叶子几眼,怎么可能辨认出来呢?对了,我把叶子都收起来一一辨认不就行了。于是,他把衣服脱了下来,把袖口系上了,把所有的叶子都放在衣服里,然后扛回了家。回到家,他拿出一片叶子遮在眼前,对正在织布的妻子说:“能看见我吗?”妻子说:“能。”他又小心地拿出一片叶子说:“能看见我吗?”妻子又说:“能。”就这样过了一整天,妻子终于忍不住了,没好气的骗他说:“不能!”这下可把他乐坏了。他就拿着那片叶子遮着自己的眼睛,大摇大摆地走向街市,随意地抢别人的东西。故事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个楚国人最后被抓进大牢,像他这种贪婪、自私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篇4:《楚人贫居》原文翻译
《楚人贫居》原文翻译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楚人隐形的内容: 答案:一叶障目。
2结合本文说一下“楚人”真的能隐形吗?
答案:楚人是不能隐形的。因为他只是一个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的人。
3楚人隐形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我们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如果你心存邪念必将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
4文中“楚人嘿然大喜”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答:表现了楚人通过不劳而获获得的成就而欣喜。
5阅读本文说一下楚人为什么“嘿然大喜”
答案: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可以隐形自己身体的叶子了。
6翻译以下句子: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答案:螳螂等候蝉时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可以用来隐藏身体。
7.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 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
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 汝见我不(fǒu,同“否”)?
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 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
D、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
二:
1.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⑶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翻译语句。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⑵对面取人物
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4.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
1.(1)凭借。(2)来,连词。(3)认为。
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过的.叶子可用来隐身。(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3.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4.“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5.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6.一叶障目。
翻译: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
启示
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任何理论都不能盲目追崇,要看清事物本质。
意义:
批评了那些死读书,完全相信书本而自己却不动脑、没有主见的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楚人是一个愚蠢、自私、总想不劳而获的人。
我们不要向他学习,要脚踏实地,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篇5:《楚人患眚》的原文及翻译
《楚人患眚》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楚人有患眚①者,一日谓其妻曰:“吾目幸②矣,吾见邻屋之上大树焉。”其妻曰:“邻屋之上无树也。”祷于湘山,又谓其仆曰:“吾目幸矣吾见大衢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其仆曰:“我所望皆江山也,安有大衢?”夫无树而有树,无衢而有衢,岂目之明哉?目之病也!不达而以为达,不贯④而以为贯,岂心之明哉?心之病也!
(选自清·唐甄《潜书·自明》)
译文:
楚国有个得眼病的人,一天对他的妻子说:“我的.眼睛好了,我看见邻居家屋上的大树了。”他的妻子说:“邻居家屋上没有树啊。”在湘山拜神许愿时,他又对他的仆人说:“我的眼睛好了,我看见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啦,那大道上熙熙攘攘的,不是车马人流吗?”他的仆人说:“我所望见的都是河流山峦,哪里有什么通衢大道呀?”没有树却说能看到树,没有路却说能看到路,难道能说眼睛好了吗?实际上是眼睛有毛病啊。不通达却自以为通达,不透彻却以为透彻,难道是心里明白吗?实际上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啊!
篇6:《刻舟求剑楚人涉江》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刻舟求剑/楚人涉江
先秦: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iè)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的,代词。自:从。坠:落。于:在,到。遽:急忙,立刻。契:通“锲”,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矣:了。而:然而,表转折。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赏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篇7:古文赏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
古文赏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
【作品介绍】
《宋人及楚人平》讲的是鲁宣公十四年夏,楚国大夫申舟出访齐国。申舟虽然途经宋国,却不向宋国借道。宋国执政华元被激怒,遂将申舟杀死。于是,当年九月楚国出兵围宋国。经过长达八个月的相持,到第二年五月,不但宋国兵疲粮绝,楚军仅余七天口粮。双方不得不休战议和。本文便是对双方将领厌战情绪的评述。
陈曰:两个敌对国将领阵前关于本国士气状况的对话,无论何国、何时都会以通敌、或泄密罪论处,窃以为不可取。
【原文】
《宋人及楚人平》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外平不书①,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②?庄王围宋③,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④,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⑤。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⑥!”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⑦,析骸而炊之⑧。”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⑨,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⑩”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⑾;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
①外平不书:《春秋》是鲁史,对于他国的称外。外平是他国和他国之间的讲和。这不关鲁国的事,所以不记载。书:记载。
②已:这里是指宋国的华元和楚国的子反。
③庄王:楚庄王。
④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子反:即公子侧。乘:登。堙(yin):为登上城墙而修建的土山。
⑤华元:宋大夫。
⑥惫:疲惫。
⑦易子:交换儿子。
⑧析:分开。骸:尸骨。炊:用为烧熟物品。这里指用来作燃料。
⑨柑:同“钳”,用东西夹住。这里指以木钳马口。秣:喂牲口。这句话是说,被围的人在喂马时,用木钳马口,使马不得食,从而向敌人显示有积蓄。
⑩情:实际情况。
⑾厄:困苦。灾难。矜:怜悯。
【译文】
一个国家在外面与别国讲和,鲁史是不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记载?是因为称赞这次的讲和全在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促成的原故。为什么要称赞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讲和?原来,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宋国回国了。庄王于是派遣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都城,宋国华元也登上土山出城会见他。司马子反说:“您的国家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了。”马马子反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华元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司马子反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听说过:被围困的人,将木头衔在马嘴里再喂它饲料,用肥壮的马应付宾客。您却透露了真情,这是为什么?”华元说:“我听说过:君子看见人家的苦难就怜悯,小人看见人家的苦难就庆幸。我见您是位君子,所以向您报告实情。”司马子反说:“好,努力干吧!我们的军队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这里回国了。”说完作了一揖,就离开了华元,回去报告庄王。
庄王说:“怎么样?”司马子反说:“他们疲惫了。”庄王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司马子反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庄王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现在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就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下臣已经告诉他,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庄王生气地说:“我派你前去观察他们的情况,你为什么告诉他?”司马子反说:“以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楚国就可以没有吗?所以告诉了他。”庄王说:“好,盖起营房住下。不过,我还是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回去。”司马子反说:“那么君王请住在这儿,下臣请求回去了。”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国,我和谁住在这里呢?我也跟着你回去好了。”就带领军队离开了宋国。所以君子尊重两国大夫自己出面媾和。司马子反和华元都是大夫,为什么以“人”来称呼他们呢?是贬低的意思。为什么贬低?是因为媾和的人处在下位的原故。
【解析一】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载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楚庄王时期宋国和楚国媾和的经过,名曰:“宋人及楚人平”。它是对《春秋》原文的详解。
虽然是注解,但它倒也反映了当时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背景,而这一次普通的媾和也被详细地记载于史册上。
话说晋文公之后,晋国霸业日渐衰落,南方的楚国开始崛起。仅从《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泌之战”前十一年记载来看:“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晋人、宋人伐郑”(宣公元年),“夏,楚人侵郑”(宣公三年),“冬,楚子伐郑”(宣公四年),“冬,楚子伐郑,陈及楚平。晋荀林父救郑,伐陈”(宣公五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宣公六年),“陈及晋平。楚师伐陈,取成而还”(宣公八年),“楚子伐郑。晋郤缺帅师救郑。陈杀其大夫洩冶”(宣公九年),“楚子伐郑。晋士会救郑,逐楚师于颍北。诸侯之师戍郑”(宣公十年),“丁亥,楚子入陈”(宣公十一年)。由此可见,当时中原一带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地位极为尴尬。诸国不得不“朝晋暮楚”以求自保。仅这些记载便展示了陈国、郑国两个国家在诸侯争霸中不得不左右应酬的状况。例如陈国,宣公五年时与楚国媾和,结果被晋国讨伐。宣公八年便又与晋国媾和,结果被楚国讨伐。如此尴尬悲惨的境地想必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吧?
宣公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郑国大夫子良说:“晋、楚两国不追求美好的德行而只顾着打仗。它们不讲信用,我们还是要讲点信用的。”于是归顺了楚国。同年夏天,郑国与楚国会盟于辰陵,陈国也同时降服(同年冬天,楚国趁着“夏征舒之乱”而攻占陈国并准备将其作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楚庄王在大夫申叔时说服下重新立了陈国国君)。同年厉之役,郑国败于晋国,不得不“徼事于晋”,又做了晋国的附庸。
于是在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楚子围郑”、“楚子退师,郑人修城。(楚)进复围之,三月克之”,迫使郑襄公与楚国结盟。同年六月,晋国派中军元帅荀林父救郑,晋楚爆发有名的“邲之战”。此役中楚国击败了中原最强的诸侯晋国,强盛一时。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楚国在“邲之战”后开始称霸。宋国在这种局面下也被搅进了大国争霸的乱局之中。这次宋国与楚国交战源于宣公十二年,即“邲之战”当年冬天。楚国讨伐萧国,宋国救援。
同年,晋、宋、卫、曹四国同盟于清丘。如此一来,宋国便完全站在楚国的对立面了。
宣公十三年,楚国开始进攻宋国。
宣公十四年秋天,楚国出兵包围宋国国都。宋国派乐婴齐向晋国求援,晋君未出兵,只派解扬前往宋国,准备告诉宋人“晋师悉起,将至矣”,让其坚守而不要投降。可是解扬在经过郑国时被郑国囚禁并献给楚国。楚庄王为了动摇宋国军心,利诱解扬告诉宋人晋国援兵不来的实情。解扬前两次都没有答应。到第三次劝说时,解扬竟然答应了。待他登上楚军的攻城楼车后,他却仍把晋国援兵将至的“假”消息告诉宋人。楚庄王大怒,怒斥道:“你已经答应我要把实情告诉宋人,为什么还这样做?不是我不讲信用,是你抛弃了信用,你等着受刑吧!”解扬答道:“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庄王无言以对,只得释放解扬,并准备撤兵回国。事实上,如果楚庄王就此罢兵,便不会有“宋人及楚人平”的故事了,但此时却有出现戏剧性变化。
楚大夫申叔时建议楚庄王可以在宋都外建设营房、分兵屯田,宋人必定俯首听命。庄王听取了建议,准备长期围困。
接下来事件的记载则体现了《毂粱传》、《公羊传》和《左传》的不同所在。《左传》记载:听说楚军准备长期围困后,宋人害怕了。他们派大夫华元于夜里悄悄跑到楚军军营,面见楚军主帅正卿子反,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炊,升火做饭)。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従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惊惧,便答应了华元的请求。楚军后退三十里并与宋国媾和,宋大夫华元为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公羊传》的记载则带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楚军开始围困后,主帅子反登上宋都外的土丘,窥探城内动静。此时,宋国主帅华元也登上了土丘。二人在丘上交流起各自底细来了。华元说:“城内快撑不下去啦,人们易子而食,用骸骨升火做饭”。子反说:“真是疲惫到极点了。可是你为什么要告诉我实情呢?”华元答:“君子见到别人遭受困顿,就对他怜悯同情;小人见到别人困顿,就幸灾乐祸。我看您就是一位君子,所以就告诉您了。”子反倒也实在,便告诉华元:“对啊!不怕告诉您,我军也只有七天粮食了。粮食用尽,我军就得撤退了。”说完两人依依惜别。(远之注:真是君子啊!如果真如此,世界上大概就不会有战争了吧?!)
子反回去后,便将和华元对话的事情一五一十地汇报给庄王。楚王虽然原谅了子反,但却一心仍要长期包围下去,子反说:“大王您待在这儿慢慢围困吧,我回去了。”庄王忙说:“你都回去了,谁和我住一起呢?我也和你一起回国吧!”于是楚国退兵。
《毂粱传》的记载则极为简短,简短的就和《春秋》原文差不多:“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人者,众辞也。平称众,上下欲之也。外平不道,以吾人之存焉道之也。”
《公羊传》和《毂粱传》都在“宋人及楚人平”中的两个字上做文章,一个是“平”字,一个是“人”字。前者认为这次媾和原本是值得称赞的,但推动者不是国君却是居于下位的臣子大夫。不称他们为“大夫”而称其为“人”,这是贬斥的意思啊。后者从民心和和平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次和解是“义”的体现,是君臣上下共同的愿望,值得称赞。
与《左传》相比,《公羊传》、《毂粱传》的记载加入了作者或编者的观点态度。“宋人及楚人平”虽然是当时诸侯争霸中极为普遍的一次媾和事件,但从三传的记载来看,这次媾和前必然发生了特殊的事件,而恰是这一事件使三传都对此次媾和加以详细描述或加以简评。《春秋》原文并没有给出来,但《公羊传》和《毂粱传》对此进行了考察和评价,总结出了可以归为“春秋大义”的内涵。《左传》则相对中立,仅记载了和解的过程而未加评述,倒是盟语所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令人印象极深,这该不会就是成语“尔虞我诈”的出处吧?
【解析二】
宣公十五年,庄王围宋,战争进行到了白热化,楚军只有七日之粮,“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庄王此时心急如焚,派司马子反去打探宋国军情,以早有所图。
子反登上临近宋国都城墙门外的土丘上,向城内窥望,恰巧此时,宋国大夫华元也登上城墙,观看城外动静,于是与子反不期而遇。
子反问华元:“子之国何如?”华元满面忧虑,称城内早已弹尽粮绝,百姓们“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已到了不堪命的地步。子反颇感意外,战争中大抵被围困的一方往往“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以此来显示自己兵精粮足,希望在气势上给敌人以畏慑,没想到华元毫不隐瞒,竟据实相告。子反问华元为何如此诚实,华元以“君子见人之厄而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为由,称司马子反乃匡世君子,所以才据实以告。子反深受感动,就告诉华元楚军也仅有七日之粮,劝华元坚守城池,待楚军粮尽退兵。
子反回到楚军大营,向庄王禀告宋国军情,庄王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于是号令三军,“取之而后归”,司马子反又向庄王说他也将楚军的窘迫告诉了宋大夫华元,庄王大怒,子反又辨解说,“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之臣,何以楚而无乎?”而后又向庄王请假“君请处于此地,臣请归”,由于司马子反执意返回,庄王也无可奈何,只得“引师而归”。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宋国与楚国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公羊高以为这是司马子反与华元以诚相待的结果。我不尽苟同,如果说古人坦诚到双方交兵时仍以实相告,倒也无可厚非。试想一下,倘若楚庄王坚持已见,发兵攻城,宋国必亡,华元也只能是宋国的叛徒,公羊高再写《公羊传》时还会不遗余力的称赞他的坦诚吗?自古兵不厌诈,倘若华元以假示人,向司马子反上演了一出类似诸葛亮的空城之计,再恭维他几句,拍一下马屁,司马子反就忘乎所以,沽名钓誉,泄露军情,庄王听从子反建议退兵,岂不正中华元下怀?那么公羊高恐怕也不会再为司马子反颂赞歌。更可笑的就是一国之君楚庄王,两军对垒,最忌军情外泄,司马子反作为军中大臣,受命查探敌情,得来的情报未必就是真的,还竟然把已方的军情泄露给敌军,理应斩首示众,庄王盛怒一番,不仅未对子反加以惩罚,反而听信其“君子不欺”之说,班师回朝,令人涕笑皆非。
若以当今观点再看司马子反与华元,二人为了国之团结,民之安定而互诚互信,避免了一场战争,倒真是为世界和平做了一大贡献,然则子反与华元皆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人,恐怕没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吧?!公羊高一篇“宋人及楚人平”载入史册《公羊传》,对子反、华元大唱赞歌,难道他这个春秋齐人能未卜先知,预料到两千年后的人们对和平的热爱与追求?!
真乃满纸荒唐言!
篇8: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鉴赏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鉴赏
宋人及楚人平(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原文 】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①?大其平乎己也②。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③。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⑤。”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⑥?”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⑦。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⑧。勉之矣⑨!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⑩。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11}?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12}。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13}?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14}?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15}。
【注释】①外平不书:是说鲁以外国家间的媾和,作为鲁史的《春秋》一般是不予记载的。平,讲和。此何以书:为什么这次楚、宋媾和它又记载了呢?
②大其平乎己也:意为要赞扬这次媾和是由两位大夫自己促成的。
③司马:主管军政的官员。子反:楚公子侧,时为围宋的主帅。乘:登上。堙(yīn):用土堆成的山,用以攻城的工事。华(huà)元:宋大夫。
④惫矣:疲困极了。
⑤易子而食:谓做父母的不忍吃自己的孩子,只好彼此交换孩子吃。析骸而炊:谓没有柴烧,只好挖掘枯骨劈而做柴烧。
⑥柑(qián)马而秣:把木片塞进马嘴让马衔住,然后删草料喂它,使人看起来马很饱,吃不下草料。柑,同“钳”。秣,饲。使肥者应客:把肥壮的马拉出来给客人看。是何子之情:意思是如今你把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情况都说出来了,为什么这样诚实呢?情,诚。
⑦矜:怜。幸:庆幸,即幸灾乐祸。
⑧诺:是啊,是的。
⑨勉之矣:谓尽力(守城)啊。
⑩反:同“返”,回到。
{11}区区:小小的。
{12}舍:作动词,修筑房舍。止:住下来。
{13}吾孰与处于此:为“我与孰处于此”的倒文,即我跟谁在这儿住呢?
{14}此:指子反和华元。
{15}平者在下也:指这次言和是处在下位的臣子做主而决定的。意谓他们僭越了君权,所以要贬低他们。
【鉴赏】本文选自《宣公十五年》,是解释《春秋》中“宋人及楚人平”这一句话的。楚人围宋之战,自鲁宣公十四年九月持续到第二年五月,历时九个月之久,宋城已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惨酷地步,而楚军也只剩七日之粮,围城之战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分别身为楚宋两国大夫的子反和华元就做主言和了。《春秋》在记述此事时只用了“宋人及楚人平”六个字,本文旨在解释其所包含的深意,并补充记述了这次言和的经过。
文章开篇即提出:作为鲁史的《春秋》对鲁以外国家的言和一般不予记载,此处为何要一反惯例,将宋、楚言和之事记载下来呢?就因为“大其平乎己也。”接下来便叙述宋、楚言和的本事,回答“何大其平乎己也”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解释它之所以不书楚、宋两国言和而书为“楚人”“宋人”言和,是带有贬责两位大夫越过君主擅自言和之意。
由上述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记载这一历史事件,作者尽管认为《春秋》在措辞用语中含有贬其“平者在下”之意,但对两位大夫同情人民疾苦、不忍将这场残酷的'战争继续进行下去而以诚相待、极力促成议和是持充分肯定和褒扬态度的。
文章也写到了楚庄王,但主要是为了借其幸灾乐祸、乘人之危来反衬子反悲天悯人、信守承诺的君子形象。
全文一首一尾都在解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大其平乎己”一句可谓一篇之纲。围绕此纲着重写了两位大夫的以诚相待,特别是华元能主动以己之诚去打动对方,争取子反的同情与承诺,由此才迈出了双方和谈的第一步,得以最终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令人印象深刻。
文章采用对话口吻,层层使用复笔,如“惫矣”“惫矣甚”“虽然”等,或增减一二字,或转换一二字,使行文前后既相照应又有所变化,并使人物的神情口吻毕肖,可谓复中有变,复中有韵,确属此文一大特色。
■妙评 前后两大段,文法相准而立。其笔致跌宕犹夷,纯是一片逸气荡漾也。
——清·高嵣《公羊传钞》引俞桐川评
文法愈复愈妙,愈变愈妙。曰“惫矣”,曰“甚矣惫”,曰“诺”,曰“虽然”,又复又变,一片心口相应,此所谓情也。不待安排,自然无欺者也。不特华元告情,子反动情,即庄王至此,亦是不容其欺矣。岂漫然好名者能若是乎?后来曰“吾犹取此而归”,曰“臣请归尔”,曰“吾亦从子而归尔”,转折变化,圆捷如圜,全是借题生出文情者。以较左氏叙事,另有空灵敏妙之趣。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二引孙执升评
篇9: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
原文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就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注释
外平不书:指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郑伯求降,庄王与他讲和的事。《春秋》中没有记载。外,鲁国之外的国家。平,讲和。书,记载。
大:赞扬。平乎己:主动讲和。
庄王:即楚庄王。
司马子反:楚国大夫,掌管军政。乘:登。堙:小土山。华元:宋国大夫。
易子:交换儿子。析骸:劈开尸骨。
柑马:给马嘴衔木棍。秣:喂。
情:说真话。
厄:困难。矜:怜悯。
反:同“返”,返回。
曷:为什么。
区区:很小。
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与当时情况不合。
平者在下:讲和的人处在下位。
赏析
本篇解释《春秋》“宋人及楚人平”一句。这六字,有褒有贬。褒扬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主动讲和,减轻了宋楚两国的战祸。贬的是两人超越君权自作主张,背着国君讲和。此例一开,君权就危险了。文章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通篇全用对话口气,重复之中又有变化,颇为传神。文章在于揭示所谓“春秋笔法”。
篇10:楚人烹猴文言文翻译
楚人烹猴文言文翻译
原文: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泻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邯郸师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以示人,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
翻译:
楚国有个人杀了一只猴子,把肉煮熟后请邻居一起来吃。邻居以为是狗肉,觉得味道十分鲜美。后来,听说是猴肉,便双手按在地上大肆呕吐,把所吃的猴肉都吐光了。这说明邻居从未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味。邯郸有一个乐师谱制了一首新曲,假托是李奇所谱,于是许多人都争着学唱。后来人们知道这首曲子不是李奇所谱,便把那曲调抛弃了。这说明那些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另说有一个乡下人得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见它外貌美观,以为是件宝贝,便把它收藏起来。一次,他拿出这件宝贝让别人观赏,别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他便把这块玉石扔掉了。这说明这个人从未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玉石。
篇11:《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原文及赏析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篇12: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咎犯问之原文及翻译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咎犯问之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咎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⑤权:权宜,变通。
二、翻译:
晋文公将要与楚军交战,把咎犯召来询问说:“我将要与楚军交战,敌众我寡,对此怎么办呢?” 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多的君子,不会厌恶忠诚守信;在双方列阵作战时,也不厌弃用欺瞒和佯装的手段。’您还是对楚人用欺瞒和佯装的手段罢了。”晋文公辞退了咎犯,就召雍季来询问:“我将要与楚军交战,敌众我寡,对此怎么办呢?”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文公说:“说的好。”晋文公辞退雍季。用咎犯的谋略与楚军交战,大败楚军。(文公)回来后授予爵位,雍季的爵位在前,咎犯的爵位在后。群臣问:“城濮的战事,用的是咎犯的谋略。使用他的'谋略,却把他排在后面,可以吗?”晋文公说:“这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咎犯的主张是暂时的计策,雍季的主张才是能得到长远利益。”孔子听后说:“晋文公称霸天下,是理所当然的!他既懂得权宜之计,又懂得长远利益。”
★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 观沧海翻译和原文
★ 童趣翻译及原文
★ 氓原文及翻译
楚人贻笑原文及翻译(通用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