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andy大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
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医护人员日夜奔忙,有关企业和机构复工复产保障供应,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助力防疫,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亿万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疫情。不少网友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见闻,在本网留言板踊跃留言,讲述疫情防控的暖心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职责所在,勇敢逆行”,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疫情当前,来自各地的医疗队、救援队主动请战,逆向而行,投入战“疫”一线。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换了身衣服,只因职责所在便勇敢逆行。
网友“粒粒橙加幂”:面对突发的疫情,怎么做?我的弟媳作为医护人员,她的回答是“职责所在,勇往直前”。一句朴实的“最近可能不能常回家了,医院需要我们”,她就和家里人告别,毫无怨言奔赴岗位,不分昼夜守护病人。
为了方便穿脱防护服,降低感染几率,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毅然剪短了留了许久的长发。
守护公共安全,公安干警也是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蒙面英雄”。 网友“浙江开化吴涛”:蓝与白,是这个冬日里最美的颜色。蓝警服与白大褂,是逆行中引人注目的力量,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助力,携手打赢这场战役。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很多,其中不乏“防疫夫妻档”。
网友“青柳望升龙”:叶大山是福建省清流县的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妻子石美华则是当地卫生院的一名护士。疫情发生后,夫妻俩第一时间放弃了休假,各自奔走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线。叶大山说:“虽然我们不是同行,但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并肩同行!”
网友“清风亭湖”:“你在公安,我在纪委,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一起战斗。” 江苏省盐城市纪检监察干部徐静接到督查任务时,她的丈夫早已深入战“疫”一线,开展人员查控、走访宣传等防控工作。
社区防控是群众家门口的“安全线”。基层工作人员放弃休假,坚守岗位,忘我工作,保证防控措施落细落实。江西省瑞昌市 网友“瑞昌韩拓”看见了这一幕,一门之隔,社区工作人员邱亚珍站在家门外吃饭,丈夫和儿子站在门内吃。她说,“进家内吃饭,先要消毒,再换衣服,然后吃饭,最少要一个小时。我站在门外吃饭,10分钟都不要。”短短数天内,邱亚珍带队发放防疫宣传单1万余份,消毒面积2万余平方米。
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网友“新化阳跃君”:湖南省新化县纪委监委第一时间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十不准”,即不准畏缩不前;不准擅离岗位;不准在疫情防控中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准贪污、虚报、冒领、滞留、截留、挪用、挤占和浪费防控款物、设备、器材;不准造谣、信谣、传谣和散布小道消息;等等。
1月30日,湖北省竹山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对城关镇北大街社区疫情防控从武汉返乡的人员摸排、居家隔离、体温监测、信息上报等工作责任落实情况。
靠前监督,才能精准到位。 网友“妈妈咪呀1028”:大年初一晚上,有人戴着口罩打着手电到家里问情况,当时心里觉得很奇怪。他表明身份,原来是摸排从武汉回乡务工人员的乡纪委干部。临走前,他再三嘱咐我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等。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在想,有这样一群干部挺在百姓前面,没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走上疫情防控的一线,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五花八门”背后,是他们的可爱与担当。 网友“奋进的小王”:“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没小孩,算我一个”......疫情发生以来,江西省遂川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告奋勇、纷纷请战。这群可爱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仅23岁。面对疫情,他们挺身而出,无所畏惧,用实际行动捍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网友“寒雨飞承”:“政府需要,恰好我会,生死无悔!”“人这一辈子总要做几件不为钱不为利的事!”这是四川省犍为县村民彭中田说的话。之后,彭中田参战武汉火神山医院项目,和工友们通宵达旦地工作,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你们前线打仗,我们后方保障”,人民群众是英雄们力量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最暖心的。
网友“赛文不是奥特曼”:“硬核”是这个春节我听到的最多的词。有前线医护人员满脸水泡血印的“硬核”标识;有张文宏的“一线岗位要全部换成共产党员”的“硬核”要求;有各地方疫情防控、宣传的“硬核”方法。为他们点赞!
网友“那年的风”:街道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一线。社区工作人员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地毯式排查湖北及武汉返乡人员,劝阻居民尽量减少出行留在家中。一只口罩是他们全部的装备,居民的不理解甚至谩骂是他们甘于承受的委屈,向他们致敬!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每一个暖心的举动都为胜利贡献着一份力量。
网友“清廉开化”:在浙江省开化县长虹乡有一对老夫妻——75岁的老党员邹妙富和72岁老伴邹兰芳,生活在海拔600米高的塘流岗。当听说村口的疫情防控值守人员每日靠泡面充饥,这对老夫妻每天柱着木棍,徒步五里山路为值守人员送上热乎乎的饭菜。值守人员考虑山高路陡,老两口腿脚又不太方便,多次劝他们不要送了。有着8年兵龄、55年党龄的邹妙富说,“你们在前线打仗,还不允许我们在后方保障?!”“只要疫情一天没结束,我们就要一直送下去……”
75岁老党员邹妙富和72岁老伴邹兰芳,坚持每天徒步5公里山路,为村口疫情防控卡点值守人员义务送餐。
舍小家,顾大家。爱,就在其中。
网友“清风亭湖”:“疫情面前咱不能给国家添乱。待到疫情过后,我还你一个精彩的婚礼!”大年初六,本该是江苏省盐城市纪检监察干部小孙结婚的大喜日子。然而,疫情突然而至。他跟爱人商量取消了期待已久的婚礼,立即投身到疫情防控督查保障的工作之中。
支持,就在其中。
网友“王旁一只木”:“救死扶伤是她的天职,在这场疫情中,我们不能再给她增添负担。”这是重庆市璧山区一位援鄂医疗队员父亲的心声。他躺在病床上,做完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不久。在送女驰援武汉那天,他就感到右下腹隐隐作痛,但为了让女儿安心出发,他强忍病痛,潇洒告别。
垂范,就在其中。
网友“707sunflower”:大年三十,杨林湖社区干部温春香正准备吃年饭,手机响了,一份武汉返乡人员的名单和电话需要她尽快核实身份信息并劝阻其要居家隔离。大年初一,她准备出门的时候,3岁的儿子用稚嫩的声音问:“妈妈,你不是说外面有病毒吗,你去哪儿?”温春香回答:“妈妈要去告诉更多的人,外面有病毒,不能随便往外跑。”
长辈的一言一行,即是言传身教。相信有一天,孩子们也会学着大人的模样,张开臂膀,守护这片土地。
每天晚上,网友“九月的月夜”5岁的女儿总是呆坐门口等待着外出检查的爸爸和妈妈回家才睡下。女儿说,“妈妈,你们出去不怕吗?我很担心你们。”“九月的月夜”的回答是:“还有很多的爸爸妈妈连回家看孩子都没时间没机会,他们比我们更忙更危险。可是只有这么多爸爸妈妈出去忙碌,才能保证更多的孩子见到爸爸妈妈。”
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村民自发制作口罩送给当地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者。
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已经打响。有那么多人民的英雄,有那么多英雄的人民,对于胜利,我们信心十足!网友“拾贝八方”: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而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越挫越勇的民族。大灾面前,人人都是战斗员,大家齐心协力,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定可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篇2: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心得
在重症病房,护士们日夜奋战,始终坚守在患者的身边。(3月9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男护士唐光明,他用细心科学的方法照顾患者,为他们带去健康和温暖。
一进病房,唐光明就手把手带着年轻护士一起调试血滤机,帮助病人治疗炎症。20分钟后,机器开始正常运转。
唐光明是宜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腊月二十九,他和另外2名同事一起来到金银潭医院支援,至今已经40多天了。自从来到这里,除了日常的护理工作,转运患者、帮病人翻身这些体力活,他也总会抢着去做。
这段时间,唐光明还总结出一整套针对重症患者的康复训练手段。杨昊是唐光明护理时间最长的一位病人,1月29日刚入院时,杨昊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唐光明一边细心护理,一边教他呼吸训练方法,增强肺部功能。
截至目前,唐光明已先后带领三个不同的护理小组参加了10多场重大抢救。看到一批批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唐光明说,光明就在前方,他要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心得 (二)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3月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心得 (三)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心得 (四)
抢救危重症患者的ICU(重症医学科)病房,是抗疫“火线中的火线”,是“最靠前的前线”。
在这里,有一大批“90后”青年医生和护士冲锋在前。面对疫情大考,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展现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武汉儿童医院医生张茂荣: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3月17日上午10时许,张茂荣(图①。宋桂来摄)又一次来到鹏鹏(化名)床前,仔细查看各项体征数据。鹏鹏8岁,罹患白血病,不久前又因感染新冠肺炎转入武汉儿童医院。“经过我们的治疗,鹏鹏这几天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很快就能下呼吸机了。”张茂荣说。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张茂荣的微信签名。“1月初,我还在消化科上班,后来病房改造后开始接诊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月初,之前待过的重症医学科缺人,我就过来支援。”
一线查房、观察病情、处理医嘱,张茂荣和同事一起认真执行科室主任、上级医生的治疗方案。“白班上下午都要进病房,最长一次待了七八个小时。”张茂荣告诉记者,夜班从下午5点开始,等交接完回到酒店,有时已是第二天中午。
ICU病区里,最多时有17个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一个多月。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病房里只有6个孩子。“有些幼儿患者话还不会说,我们了解病情除了问家长,最主要靠检查。”张茂荣说,有的患者入院之前病情就比较严重,更加大了治疗难度。
“疫情刚开始时,我确实有些紧张,毕竟谁都不了解这种病毒。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手段的丰富,慢慢就不紧张了。”张茂荣说,这次疫情让他的职业荣誉和责任“指数”飙升,同时对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群体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
ICU里的患者,家属不能陪护,张茂荣就通过电话、微信和他们保持联系。“我们会约好时间,告诉家长孩子的病情进展。”张茂荣说,“对于每一名患者,我们都必须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吴永然:
“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看到张强(化名)跟家人视频聊天时开心的样子,吴永然(图②。康清铕摄)打心眼里替他高兴。张强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吴永然和同事的协力抢救下,才转危为安。“他几天前撤了呼吸机,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吴永然说。
今年29岁的吴永然,是武汉协和医院综合ICU医生。疫情暴发后,他就向科室请战。1月29日下午,接到通知赶往金银潭医院支援。
“与我以前接触的患者相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难度要高一些。而且,我们在病房都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不管是操作还是治疗,都不如以前顺手。”吴永然说。
金银潭医院南五楼病区,患者最多时有27人,白班上午8点到下午5点、夜班下午5点半到次日早晨8点。最近这40多天,吴永然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变得得心应手。“我们是一个临时组建的科室,医护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岗位,但经过磨合后,现在都能熟练配合完成各种诊疗流程。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
“已经成功撤了ECMO,但是呼吸机还在,仍然不能大意。”现在,吴永然正参与管理两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病人,十分忙碌。
每进一次病房,吴永然都要待三四个小时。口罩勒出的痕迹,让妈妈很担心。“来支援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他们后来看到我脸上有印子,就猜出来了。”吴永然说,妈妈虽然有时会担心得偷偷流眼泪,但仍然支持他上一线治病救人。
“虽然我以前参加过很多次危重症患者治疗,但这次的挑战要大很多。治疗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也感觉有些沮丧,但是我都挺过来了。”吴永然告诉记者,这次战疫也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
“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从1月3日至今,今年26岁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图③)已经在ICU病房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
3月16日下午1点,刚从ICU出来的朱静神情有些疲惫。前一天晚上,ICU病房新转进来一名危重症患者,患者情况很不好,朱静忙前忙后一直到深夜1点半才回宾馆。17日一大早7点不到,她又起床到医院上了个早班。天气越来越热,下班时,她浑身早已被汗湿透,“腿都有点站不住了”。
最近,武汉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越来越多,但朱静所在医院的重症病房收治的病人却增多了——都是其他医院转过来的危重症患者。朱静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朱静仍然要保持冷静、专注,“我们看护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直面生死,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2月10日是朱静的生日。那天凌晨,她正在值夜班,一名61岁的患者转入ICU,开始使用无创通气,给氧浓度已达70%,如果无创通气出现问题,随时都有插管危险。但该患者刚进入ICU很不适应,与同事交班后,朱静就第一时间到这名患者床前,安抚情绪,耐心讲解无创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点,这名患者突然又激动起来,情绪起伏,身体挣扎,还伴着咳嗽,导致无创面罩无法戴稳。
听到呼吸机漏气报警,朱静急忙赶到床边,一边调整扶正面罩,一边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都受不了,但朱静硬是用手扶着无创面罩坚持了两个小时,直到患者情绪稳定。
在ICU,除了治疗护理,患者的生活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每天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吸痰、翻身……朱静毫无怨言。尽管今年才26岁,朱静已经在ICU工作了5年,她说,在她们科室,像她这样的“90后”有20个,“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陈奕:
“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3月16日中午下班时,听说病房里的百岁老人王婆婆下午就要出院了,武汉市第三医院“90后”ICU护士陈奕(图④)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为了照顾王婆婆,陈奕可没少费心思。入住武汉市第三医院ICU病房以来,王婆婆没人陪伴,心情不好,陈奕就每天陪她说话;担心王婆婆年纪太大嚼不动饭菜,她每天还特地为王婆婆做热稀饭,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从1月4日起,陈奕就在ICU病房工作,她先是被抽调到金银潭医院。3月2日,与同事换岗后,她又回到武汉市第三医院,继续在ICU服务。
2月11日,36岁的张先生因患新冠肺炎入住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治疗。由于呼吸困难,医生为他采取了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第一次巡查时,我发现他饭也没吃多少,水也没喝多少。”陈奕说,后来询问才知道,原来张先生是怕吃饭喝水多了要上厕所,这样会麻烦护士。
“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应,您一定要吃饭。”为了让患者吃饭,陈奕循循善诱。“刚开始,他不太配合。饭热好了,送到嘴边的时候,他直接让开了。”陈奕说。陈奕于是就先从水开始喂起,慢慢地,张先生接受了,也开始愿意吃饭了。
第二天,张先生由于呼吸困难,上了无创呼吸机。陈奕在给张先生喂食饭菜时,为了避免他吃饭时出现呼吸困难,张先生每吃一口饭,陈奕就把无创呼吸面罩扣上给他吸氧缓解一下,“一顿饭最少吃了两个小时”。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压力都很大,需要护理人员真正走进他们心里,从内心深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陈奕说,“对待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篇3:有关2020抗击疫情英雄感人故事
29岁的夏思思是协和江北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1月15日,科室一名70多岁的老人病情加重,肺部CT发现异常。
当天,夏思思刚下夜班,交接班后准备回家,临时接到任务,便通知丈夫改变行程,折回医院参与救治,协调专家会诊、检查。随后几天,夏思思担心老人病情,主动留在病房。尽管有做防护,没想到还是被感染了。1月19日,她突然发起高烧,经检查,发现肺部CT磨玻璃影改变,高度疑似,便在协和江北医院隔离治疗。曾与丈夫商量康复后一起上一线。“刚开始病情比较平稳,我们还商量,等她好了,我俩一起上一线。”夏思思的丈夫、武汉市普爱医院骨科医生吴石磊哽咽着说。2月7日半夜,夏思思病情突然加重,呼吸、心跳骤停,医院连夜组织抢救,命虽然保住,但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专家组决定,先上ECMO(人工心肺)、立马转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ICU,夏思思病情、血压波动大,各大医院专家都在为其想办法。无奈,2月23日凌晨6:30分,抢救无效离世。夏医生,一路走好!
篇4:抗击疫情英雄先进事迹
其中有一位医学界盖世英雄,他就是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钟南山爷爷。在关键时刻,钟南山爷爷对大家说武汉危险,请大家不要到武汉去。转过身84岁的他却毅然决然的坐上了通往武汉的高铁。到了武汉,他镇定自若,经过实地考查,制定方案,得出预防结论,提醒大家“勤洗手,戴口罩,没事不要往外跑,宅在家。”这种舍己为人、悬壶济世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吗?
还有一位我们十分戴爱的李兰娟奶奶,她是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她曾经也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为了研究出测试新型冠状病毒的测试盒,73岁的她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因此网上流传一句话“国内捐”,“海外捐”,“李兰娟”。
武汉金银潭院长张定宇,不只是渐冻症患者,更是传染病狙击手。他的妻子是一名医护人员,在接诊时不幸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他虽然心中牵挂,但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病毒厮杀。好人有好报,他的妻子幸运的被治愈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生王涛,下夜班时脱下重重的防护服,摘下厚厚的手套,双手早已经被汗水浸泡的皱巴巴的了,这是一双全力以赴的手啊!湖南儿童医院感染科护士胡配,从3点进入病房到10点,脱下三层护目镜和防护服,脸上留下深深的泪痕,他却说这是“天使的印记”。支援武汉的各大医院医疗队,为了方便穿防护服,减少感染风险,无论男女,都毅然剃了光头,大家嬉称这是“卤蛋头”。我确认为,这是2020最美发型。
还有许许多多的逆行者,医生、护士、警察、军人......他们逆行而上,保卫着大家的安全……
被困在家里,我们吃着零食、看着电视、刷着抖音,却抱怨着:“好无聊啊!”殊不知,这正是逆行者们的孩子可望不可求的日子。因为寒假延长,国家开展“停课不听学,网络教学”,我们却在抱怨:“好多作业呀!”却不知,逆行者们的孩子都是独自停课独自完成作业,独自入眠。疫情刚刚好转,就有人憋不住,不带口罩,到处闲逛,不珍惜逆行者的战果,这些人是可耻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篇5:2020抗击疫情的感人英雄故事精选
某,男,199某0年某月某日出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疫情爆发以来,该同志作为全镇疫情信息核查组成员,全力以赴收集核实信息,为全镇疫情防控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用一丝不苟的工作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疫情防控期间,该同志牺牲春节假期,大年三十仍坚守在镇党委收发文件,为防疫工作统计信息。接到提前上班的通知后,该同志服从安排,初二一早便来到单位报到。初二到初七期间,几乎夜夜加班至凌晨。因前期统计表格众多,且样式不固定,统计起来比较困难,连续两个白天都没顾上吃饭,做到了生活让步工作、假期让步疫情。
该同志积极沟通上级有关部门,协调我镇9个社区和2家卫生院等多个单位,排查汇总全镇疫区来安人员,每天接打电话200余个。面对数据核查中时间紧,任务重,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困难,该同志坚持标准,毫不退缩,对接收到的表格仔细研究,对下发的表格认真讲解,对上报不及时的部门耐心催促,对不理解的群众耐心解释。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核实动态信息,显现出了较高的协调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疫情爆发的关键节点,该同志不计个人得失,以工作为重,以大局为重,不怕苦不嫌累,默默奉献,根据工作任务每天加班加点,核查信息、完善表格,充分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担当作为的良好作风和无私奉献的宝贵品格。
篇6:抗击疫情英雄个人主要事迹
刘爱平,金达果蔬直销店西湖南店店员。疫情期间积极响应公司号召,始终坚守岗位,做好门店各项工作。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日趋严峻,顾客对生活物资的需求陡然增加,货量大,顾客多,刘爱平从不怕苦,不怕累,更是自觉延长工作时间,配合其他同志做好门店收货,理货,销货工作。她时刻为顾客着想,在疫情期间为给顾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积极和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进行沟通,在业主群内发布商品讯息,并为采购不方便的客户提供上门配送业务。忙碌是她在疫情期间工作的常态,盘查库存信息、补充店内货品、添加新品,因为她的坚守,小小的门店商品充足;因为她的坚守,顾客满载而归。
篇7:抗击疫情英雄个人主要事迹
王浩宇,金达物流公司办公室职员。疫情来袭,主动放弃休息,投入到保障民生物资正常供应的战“疫”中。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升级,兰州市各个小区都实行了封闭管理,而金达物流公司的大部分门店又都在社区内部,一时间门店的商品需求量大增,为切实保障民生物资,王浩宇主动请缨,积极奔走于各个门店进行协助,了解居民需求,及时调整,做好门店运营的商品准备工作和门店消毒工作。同时,金达红艺村库区部分承租商户属于医药物资供应企业,他们肩负着疫情防控期间医药物资供给的重要任务,但因库区周边道路已施行封闭管控,致使这些企业复工复产受到影响,他了解情况后,急在心里,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同公司领导及时到安宁堡街道及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协调,为这些企业办理了防控防疫期间通行证,尽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些企业复工复产。
篇8:抗击疫情英雄个人主要事迹
容文威科长发扬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敢担当有作为。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之初,他带领科室同事加班加点,挑灯夜战,迅速制定排查工作方案,建立重点企业防疫防控物资产品品类目录,掌握重点生产企业情况及生产供应情况,对重点企业的产能、库存、原材料、生产状态等进行登记造册。当摸清市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情况,特别是江门市舒尔美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时,毅然放弃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主动奔赴舒而美公司动员企业复工复产;当首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面临诸多难题时,他主动协调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各个环节、协调有关部门招募义工、想方设法借用大型企业技术人员支援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设备运作,促使舒而美公司以最快速度恢复正常生产,为我市最紧缺且需求量最大的应急防疫物资——医用口罩“松了一口气”。
接到广东省级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口罩收储的紧急任务后,他不分昼夜在舒而美公司蹲点,指导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推动企业提前达产超产,着力推进省级收储任务。面对企业复产复工防护口罩短缺时,他主动分析我市口罩生产现状及时汇报,争取每日用于支持工商业复产的防护口罩从无到有,从4万到8万再到10万……截至2月20日,我市共向省提交口罩159.26万只,调配口罩75万支持工商业复产,以实际行动有力支援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受到了省物资保障组的充分肯定。
★ 抗击疫情感人故事
★ 抗击疫情的话
★ 抗击疫情成语
★ 抗击疫情演讲稿
★ 抗击疫情文章
★ 抗击疫情标语
抗击疫情的英雄故事(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