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兔肉咕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原子的构成评课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原子的构成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原子的构成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的《原子的构成》一节课,收获颇多。
刘老师以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导入新课,让学生亲历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然后用“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微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结构模型,了解原子中各粒子的质量、带电情况,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点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带领学生认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间的'联系。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教学活动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有效的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由于本节涉及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了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从而建构原子结构模型,刘老师开发了一段微视频,此段微视频运用了动画效果,对于达成目标有积极的作用。
但此课中微视频略显粗糙,不够通俗易懂,也不够有吸引力,不能做到完成粘住学生。建议微视频的开发中要适当增加动画,减少静态PPT,同时语言要避免说教痕迹,在做到精炼,科学的前提下,适当风趣幽默,富有时代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微视频尽量要保证完整,要与电子导学单等配套资源共同使用,以达到用现代信息技术重塑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篇2:化学《分子和原子》评课稿
化学《分子和原子》评课稿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篇3:《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这次的评课主要是针对卢老师的公开课《物质的构成》,总体来说,这堂课上的十分成功,重点把握的很好。这堂课的容量很大,而且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有一点困难,这次的评课也主要针对这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卢老师对本堂课思想的叙述,再请其他老师对本堂课进行评价。
第一部分:卢老师讲述上课思路与想法
1、引入:50+50=?
这里某些学生配合老师,并没有完全地回答这个问题。
2、水分开的猜想,学生对此的讨论不是非常地热烈,达到预期效果
3、蔗糖分子的溶解,这里采用了数据来说明分子的大小再采用花生与大米的'混合的实验,进行模拟
4、在分子的运动的学习中,分别讲了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
5、在讲到为什么很难被压缩的问题时,例子选的不是很恰当
6、预学单的设置中,第二、三题学生的解答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部分:本节课的优点
1、引题十分有效,思路清晰;
2、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
3、本节课内容虽然抽象,但通过实验演示、通俗易懂的讲解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4、预学单的问题设置具有针对性,也有层次性;
5、课堂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老师的主体性体现明显。
本节课的建议:
1、将水一直分下去,可以让学生改成撕纸,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
2、斥力和引力可以用例子说明(弹簧、磁铁……);
3、可以增加一些可做的学生实验。
大体而言,本节课内容抽象,知识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卢威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一堂成功的新授课。
篇4:《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推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1.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 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 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媒体】
1. 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
2. 学案(附后)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篇5: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模板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篇6: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教务处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下包括四个二级主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能展开想象,通过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学生用模型模拟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展示原子弹爆炸图片,让学生想象原子内部是否是实心的不可分的球体?紧接着介绍原子结构发现科学史,展现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由前面的引入做铺垫,以C原子为例讲解原子内部构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为了使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我将枣比做原子,那么枣核就是原子核了,而质子和中子更象是枣核中的核仁了。原子核带正电将带负电的电子深深地吸引,若将原子核比做母亲,电子就象婴儿离不开妈妈的怀抱。通过学生阅读“漫游原子世界”科技小文章,更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化枯燥为愉悦。
2、提出问题:整个原子显电性吗?出示表格,通过观察常见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课后1、(1)(2)(3)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课后作业P722、3、4
3、拓展作业: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五、板书设计
整体分两个部分,一是原子的构成,二是相对原子质量,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继“分子和原子”后探索物质内部构成的奥秘的又一个阶段,对于微观粒子概念很抽象,课前我准备了充分的科学资料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缺憾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没有准备原子模型,二是没有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看到原子的内部构成。
篇7: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预测四个方面来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原子的构成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它又为将要学习的元素,离子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情况,可以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
(1)通过探究构成每种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
(2)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历史,初步学习假设、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1)在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过程中,知道科学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2)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在科学发展中作出的贡献,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体,借助于掌握知识学习的过程,学习分析,归纳,对比的科学方法,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认识原子的构成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二、学情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一)学生情况
初中化学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对事物的认识正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但感性认识仍然占主导地位。
能力水平: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教法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这种方法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同时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演示法,通过演示原子的图片及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法本节课将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图4-2中的有关数据,得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从而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教学过程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思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图片,接着描述它的强大威力,并解释原子弹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与原子的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原子的内部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这样的导课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教学过程阶段二
(二)活动探究得出新知
活动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大约1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在7年之后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红枣代表电子,面包代表原子,红枣镶嵌在面包的表面。又过了7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根据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生动的图片及动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原子的立体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模型建立起来之后,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更小,就如同一颗樱桃和十层大楼的体积比例。接着演示原子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明白这就是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借助于图片和动画,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记忆。从而突破难点。
活动探究二:原子不显电性
知道了原子的构成,然后追问,同学们那原子显不显电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如下图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正负电荷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活动三:相对原子质量
知道了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关系,那它们有没有质量,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来衡量呢?接着让学生观察如下图表,学生很容易得出:质子,中子有质量,但是很小,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中子更小。此时给学生打比方,由于原子质量很小,用国际单位Kg来表示就如同用吨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很不方便,怎么办呢?有智慧的人总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人把碳12原子的质量平分为12份,氧原子质量与其中一份的比(16)作为氧原子的相对质量,同理得出其它原子的相对质量,这些相对质量称为相对原子质量,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向学生讲述怎样利用元素周期表查相对原子质量;此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学会做事,学会更好的生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适当的课堂练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为了激发学生的挑战热情,将课本的练习设计成闯关的形式作为课堂训练,第一关通过比较简单的习题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感觉不错进入第二关,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背景的题目,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四)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当本节课学完以后,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我会及时作出回应,并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这种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后,我采用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可以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可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但还有少数的学生可能存在疑点,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我设置以下补救措施:单独辅导,找到难点;师生互动;突破疑点。
最后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够突出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有力的帮助。本节课样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8:评课稿之《物质的构成》
评课稿之《物质的构成》
听了周老师的课,板书大气、条理清晰,教师自身极具有亲和力,仍保持一贯幽默、风趣的风格。周老师十分善于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且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但今天上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方式,是否有待商榷呢?
一、实验是科学课的常态。实验是核心,思维是方法。本节课原有很多实验可以做,但很可惜,很多实验都没做。没做,却让学生去分析,,得结论,是不是太牵强了点呢?
二、两个课时的内容并成了一个课时,知识点较多,学生负担较重,也显得重难点不够突出。且学生主体不够突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三、科学思维的'渗透较为随意。如通过“挤压水”得出“有空隙”,然后直接得出“液体之间存在空隙”的结论。这是归纳方法的渗透,即从特殊到一般,其实这需要多种液体、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的。再如“搬煤”。一堆煤堆放在墙角,运走后留下的煤黑,说明了什么?有学生说:没搬干净。教师提问:能搬干净吗?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不能”,所以固体会扩散的结论。那对于学生这样的回答,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呢?没有寻找证据而直接去得出结论是不是太牵强了点呢?我觉得如果先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到底是没搬干净,还是确实存在扩散作用),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证明,最后再回家找一找,试一试,这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会不会更好一点?
四、科学应注重严谨性。如从氢气球变小作为气体扩散的实例,那教师是否应先给好前提条件,“气球扎紧了吗?”再如在讲液体扩散与温度有关的实验时,以同时滴入红墨水,哪个先变红作为扩散快慢参照的依据是否合理呢?其实如果从同样的高度,同时滴入,应该是一起变红的。应该以相同时间内,变红的范围,或者哪个先完全变红等依据去判断会更为合理一些。
篇9:《原子的构成》的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本人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⒈本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在老师设计的“圈套”中进行的。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在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本人最初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查找一些人类认识原子的结构的史料,感知前人认识原子的'历史,事先做一些辅垫。再在课堂上利用动画启示,教学也许更顺畅一些。但农村中学大多数是住读生,手头资料有限,上网查阅也不现实。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农村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值得研究的问题。
⒉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学生的表现和积极性差异较大,如何具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方式方法上值得探讨。
⒊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加深了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会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无论哪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很多时间,农村的实际决定了这段时间会更长,而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篇10:《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中学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篇11: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指的是什么原子?
【主干知识】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
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
相对质量1/18361、0071、008
2、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原子质子数
(Z)中子数
(N)质子数+中子数
(A)相对原子质量
F91018、998
Na111222、990
Al131426、982
若用X表示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用表示表格中原子组成分别为:
重要关系式:
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离子:
离子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Z)=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电荷数
质子数(Z)=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电荷数
3、同位素
(1)元素
(2)核素
(3)同位素:
(3)同位素应用:
【课堂练习1】我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10t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3B、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2
C、质子数为2,电子数为3D、质子数为3,电子数为2
【课堂练习2】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微粒符号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
40
1820
161832
【达标提高】(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一、选择题:
1、据报道,最近中科院的有关专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镨元素的一种新的同位素,它的中子数为()
A、330B、91C、239D、148
2、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为()
A、136B、50C、86D、222
3、1996年2月,德国达姆斯特重离子研究所合成出当时最重要的人造元素,它是由撞入一个的原子核,并立即释放出一个中子而产生的一种新元素的原子。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所含有的质子数是()
A、111B、112C、113D、114
4、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14号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89,存在时间达到30秒,这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A、61B、114C、175D、289
5、某微粒用n+,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D、质量数=Z+A
6、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A、NH3B、HFC、NH2-D、F
7、已知An+离子有m个电子,它的质量数为A,则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A、m+nB、A-m+nC、A-m-nD、A+m-n
8、有五种微粒、2+它们属于几种元素()
A、2B、3C、4D、5
9、某元素B的核电荷数为z,已知Bn-和Am+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元素的原子序数用Z、n、m来表示,应为()
A、Z+n-mB、Z-n+mC、Z-n-mD、Z+m+n
10、比核电荷数为11的元素的原子少1个电子而又多1个质子的微粒是()
A、Na+B、NaC、Mg2+D、Mg
11、下列关于质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质子是决定元素种类的基本粒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质子数保持不变
C、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D、1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与1个电子的相对质量相等
12下列各组粒子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A、Na+和Li+B、CO和CO2C、H2O和H3O+D、NO和CO
13、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的?夸克带电量为2/3e,d夸克带电量为-1/3e,e为基元电荷,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夸克和2个d夸克
B、质子由2个?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夸克和2个d夸克
C、质子由1个?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夸克和1个d夸克
D、质子由2个?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夸克和1个d夸克
14、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A、Al3+B、Mg2+C、Be2+D、H+
15、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若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且m>n,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a-c=m-nB、b-d=m+nC、a>b>d>cD、a>b>c>d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
二、填空题
1、微粒AXn-核外有18个电子,则它的核电荷数为,核内中子数为
2、由1H216O与2H217O所代表的物质中,共有种元素,种原子,
种分子,互为同位素的原子有。
3、核内中子数为N的R2+,质量数为A,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4、2-中的质子数是,中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
质量数是。
5、Fe、Fe2+、Fe3+是元素的三种粒子,它们的数相同,它们所带的数不相同。
6、已知元素X、Y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和b,它们的离子Xm+和Yn-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a、b、m、n之间的关系是。
7、已知:碳元素有12C、13C、14C;氧元素有16O、17O、18O,则它们能够形成种CO2分子,它们所形成的CO2分子其分子量有种。
8、辨析:H-D是否是单质?为什么?
9、
比较元素同位素
定义
相同点
不同点
10、用质子、中子、电子完成下列填充。
(1)所有原子都含有
(2)所有离子都含有
(3)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4)同位素中不同原子具有相同的
11、已知:R2+的质量数为A,电子数为B,求m克RO中中子数为多少。
★ 评课稿范文
★ 评课稿
★ 田忌赛马评课稿
★ 《文件》评课稿
★ 《鸟语》评课稿
★ 评课议课范文
★ 初中语文评课稿
★ 班会课评课稿范文
原子的构成评课稿(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