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失度成语

时间:2023-02-09 03:49:38 作者:还施彼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还施彼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虚实失度成语,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虚实失度成语,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虚实失度成语

【成语】:虚实失度

【拼音】:xū  shí  shī  dù

【简拼】:xssd

【解释】:失度:失调。虚与实失去平衡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力命》:“一曰矫氏,二曰愈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篇2:包含虚实的成语

包含虚实的成语

[虚虚实实] xū xū shí shí

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www.duwenz.Com

[虚往实归] xū wǎng shí guī

无所知而往,有所得而归。

[就虚避实] jiù xū bì shí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yī rén chuán xū,shí rén chuán shí

虚:不确实,指无中生有的`事。本来没有的事,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避实就虚] bì shí jiù xū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避实击虚] bì shí jī xū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篇3:虚实

虚与实,真与假。我的头脑混乱不堪,我想知道何为虚,何为实,何为真,何为假。

看着夜空零零散散的星,我想起爸爸物理课上给我讲的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某些星,可能已不存在了。因为宇宙太大了,大到人们都不知道它有无边际。所以有些星球离地球十分遥远,有的离我们有几百万光年。那它的光传到地球上,就需要几百万年。可能当光传到地球上时,这颗星球已经庄周梦蝶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几百万年前发出的光。”

当时我就感慨万分,只不过现在感触更大。我实在不愿相信我看到的星有些是虚的,它们明明在我的眼前呀?怎么有的就不在了呢?尽管我知道答案,但它不能让我信服。一度我以为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的。岂料,它也欺骗了我。我没有什么闲情逸致看星星了。我开始用我的手去感受家中的物品,我怕它们也是虚的。幸好,我都感受到了它们是实的。

可是,我又想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意思是说: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翩跹起舞的蝴蝶,他非常快乐。但在梦中,他不知道自己就是庄周,梦醒了,他却是在床上躺着的庄周。不知是蝴蝶梦到了他,还是他梦到了蝴蝶。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假的,别人的梦一醒,我就不在了?我开始在床上发呆。我想知道自己是真还是假,可是,没有答案。

于是,我不在追寻。当然,也追寻不到。忽然我明白,虚还是实,真还是假,有什么意义呢?我何需知道呢?何况,我现在是存在的呀。无论是梦,还是毁灭的星球,它们存在过的,并且,它们也留下了痕迹。与存在与否相比,痕迹是否更重要呢?

篇4:虚实之间

虚实之间

虚实之间

作者/戎行之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在所有的开头里,我最喜欢这一个开头,仿佛与过去的月光中间隔着一层一层的虚,那个苍白的、紧张的、繁复的虚。我怕那个凌乱不堪的虚影,那虚影上有一层一层的暗纹,一层又一层地叠加着。

但我并不怕空。空与虚不同――空是庞大而不真实的东西,是一只没底的口袋,一个没用的摆设,一滴没有感情的泪。空并不可怕,因为空没有中心,也没有力量。而虚是一块纱布,漏洞百出,却怎么也不能揭去。像那不能言说的三十年前的月亮和月光,往往勾起一个人走夜路的凄凉――沿途该有一声一声的猫叫,有一搭没一搭地挠着纷乱的人心。

我极少考虑虚实的事,我怕虚,做梦的时候也会被灵魂游荡的感觉惊醒。睁眼一看,窗帘的缝隙里完整地漏下一线月光,仿佛大赦的囚犯奔抢着进入一个没有看守的房间。我把头靠在床边,伸出手来搅动那月光,谁知这一搅就把我自己给淹没在月光里。()书桌像个浮岛,书是一只稳稳地映着月光的筏子。书桌下的一部分毯子,由着月光在上面织着苍白的图案,从一小朵一小朵的蒲公英,再到一绺一绺的合欢,苍白的美,美得失真,美得令人恐惧。我便在这样虚的清幽的月光里哑着嗓子拉了窗帘,把月光锁在帘子外面,接着便颓然坐在毯子上。刚才的花哗啦一下全都暗了,房间里的一切实物重新有了我熟识的光泽。

是的,我还是喜欢实物,喜欢可以用手抓住的东西。杯子里的热开水,在寒冷的时候可以供给温暖;厨柜里的零食简直是发胖的良方;东藏西藏的指甲剪子替我清除污秽;还有温暖的灯源,感谢它们发出实实在在的光――不像月光,虚的,伪的,带着阴阴冷冷的笑从窗口里探视你,包围你心爱的东西,侵占你的领地,赶不走,赶不走!

据说人生最可爱的时刻正在那稀里糊涂的一瞬,而我所喜欢的 “稀里糊涂的一瞬”也全是实实在在,有物证的。譬如,夜里冻醒时可以不用开灯便探着藏被子的地方,稀里糊涂地摸来被角,便可以心满意足地睡一个又软又暖的好觉;譬如,稀里糊涂地考完试,忙手忙脚地对好答案,发现自己考得还不太差,又可以悠哉悠哉地过几天。是的,这一切都有实在的物证。这一切温暖与快乐让我明白,人生终究得有个真实不过的依托。

可是我摆脱不了月光,那个清越、虚幻的所在,那个可以发出泠泠之声来攻击俗世的圣物。我每夜每夜亲眼看着它爬满我的地毯,形成光的桎梏,在上面开花――那些花又哗啦一下败掉,再开,再败掉……实被虚作弄,虚侵吞着实,难道虚和实之间没有界限吗?

夜幕中,月光下,人声如同迷幻的乱梦,猛听觉得这声音是实的',断续飞进耳鼓里,然而,这声音又飞出耳朵,飘向不知名的远方。竞连人声也成了虚幻。还有书本上的文字,听到的话,看到的熠熠的光芒,一切都成了虚幻,一切都在飘,都在坠,我不敢相信实都成了虚的,虚的又都要飞走!那么我这一生曾经抓住过的坚实温暖的东西,还有我的记忆,难道都是真实的欺骗吗?

不,虚实之间一定有界限,那界限是我的心。我的心吞吐虚实,心里向往的,便认定为实。我收获的“虚”的光芒,来源于我的感受,没有光我就不能生活。这“虚”本是“实”,是我生命的依托,只不过我没有用心发现。话语本捕捉不住,印到书上,成了文字,便成了“实”,还有淡淡的精致的油墨气味;思绪远远地飞走了,但我的心还在快乐地吹口哨,这也是“实”。“实”并非物,实是心的一部分,是我们的满足与快乐。“虚”是迷幻,是混沌,可是如果我们的心照亮了它,它便成为“实”,成为有活力、有温度的一部分。

我时常在沉甸甸往下渗漏的月光下思索着梦想。月光悠悠,梦想犹如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恰似浮于尘世的繁华与幻想,斑驳陆离,稍纵即逝,这是虚的。收回遐想的思绪,我又发现梦想就如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下行路的足迹,梦想与现实同时播种,随时采撷,收获希望,这是实,是真实的感觉和真诚的感动。是的,虚实之间,正是心中不灭的执著和追求。

生命承载着梦想,梦里有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或者虚或者实。三十年后还有一个月亮,那月亮的光芒倒是明晰得很,或者虚或者实。你可仔细地看着,月亮下面便是你我的心,热切地等待着、颤动着、感受着,那虚实之间的变迁。

简 评

作者似乎在写一首长诗,文章处处见诗心,见诗情。作者的遣词造句很有特色,很有个性,让文章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令人回味。

(年集)

篇5:古诗的虚实

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 “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诗歌鉴赏所探讨的范围之内,诗歌鉴赏所探讨的主要是以下的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都是通过今昔的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思考。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也有温馨和慰藉。

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此外,常见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以梦境来写对亡妻思念,虚实结合,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类诗中,最奇的要数刘过的《沁园春》(斗酒彘肩)词人把与杭州颇有渊源的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此时白居易过世已350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请到词中,饮酒赋诗,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的名句入词。想象奇特,掇拾珠玉,浑然天成,千古奇文。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还可以从诗词的形式、诗词的声律等角度进行解读。但由于本文只是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进行鉴赏,故不一一赘述。

2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本文可与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作比较阅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中国戏曲处理空间的方式,不仅与中国绘画相通,而且与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本文就是以杜甫、李白的诗为例,指出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试把本文内容连串起来理解,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并用一二百字表述出来。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把无形无象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化虚为实。“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这里,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两句诗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摆到一块,不仅互相映衬顿增魅力,而且从字面上呈现出第三个画面的意义: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里,形象的直接性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发人深思: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这些情理,在作品里并没有从字面上说出来,但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杜集中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会病根的诗句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仓耳》);“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见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这不是诗人对现实简单的感受和反应,而是诗人取境的审美把握中感情浓缩的表现,是融合真、善的审美评价。可见对社会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学价值也就越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杜甫的名诗《春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自成意境。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正是情景交融。但是,诗里出现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还有事和人。写景、状物、叙事、绘人,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在这由景、物、事、人等结合而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之“意”,完美地融为浑然整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有限之境,无穷之意,完美结合,融合无垠,这就成了意境。前人曾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这首《春望》。“‘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山河在”……则时可知矣〕见司马光《续诗话》。”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在这有限之境表现出来,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后才能得之。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善于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我们仅以他的一首小诗为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二十八个字也有虚有实,以实带虚、以虚喻实创造意境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载(公元775年)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诗人轻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相送(一边唱,一边用脚顿地打拍子),“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如耳目,其人物情状呼之欲出,丰富了诗境的视听(时空)感,并显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来,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虚),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驰骋。汪伦情意之深,豁然于人眼目之中,让人回味良久。后二句这种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以丰富诗的意蕴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写的意中情,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所难以道出。李白诗之不同凡响,就在于他那“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见沈德潜《唐诗别裁》,而“不及”二字是其关键。这种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

全诗仅二十八字,却首以“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再以“不及”为另一波折,李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到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使诗的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转换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通过上述诗篇的分析,可以看到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生于象外〕见《董氏式陵·集记》”,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

梦想的虚实作文450字

虚实之间交错西藏时光的散文

梅花成语

祝福成语大全

难字成语

失成语

桂子什么成语

中华成语

虎 成语

古代成语

虚实失度成语(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虚实失度成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