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造句

时间:2023-02-16 03:51:10 作者:日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日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造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造句,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造句

1、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3、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4、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6、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7、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8、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9、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1、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12、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13、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14、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5、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6、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17、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18、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9、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0、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1、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篇2:用囫囵吞枣造句

用囫囵吞枣造句

用囫囵吞枣造句:

1、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3、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4、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5、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6、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7、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8、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9、同桌看一篇小说,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10、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1、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12、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3、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14、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15、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16、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17、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8、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9、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0、?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1、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2、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23、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2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5、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26、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27、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28、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29、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30、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31、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32、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33、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34、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35、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36、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相关知识

【成语】: 囫囵吞枣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举例造句】: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拼音代码】: hltz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歇后语】: 吃枣子不吐核

【灯谜】: 吃枣子不吐核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英文】: bolt

【故事】: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篇3:用词语《囫囵吞枣》造句,囫囵吞枣造句

用词语《囫囵吞枣》造句,囫囵吞枣造句大全

下面是你要搜索用词语《囫囵吞枣》造句

囫囵吞枣的拼音:húlúntūnzǎo

囫囵吞枣的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1、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2、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3、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4、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5、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6、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7、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8、他的`话突然停止了囫囵吞枣喘息的空气。

9、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0、一些书要浅尝,一些要囫囵吞枣,另外一些要咀嚼消化。

11、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12、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13、“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篇4:用花好月圆这个成语造句

1、在一个花好月圆的晚上,我们吃着团圆饭,高高兴兴的过完了新年。

2、此刻,天上,花好月圆,玉皇大帝携同王母娘娘正在举行盛大的蟠桃大会,宴请各位众仙,美酒佳肴,载歌载舞,共度佳期!

3、度过了2014年的春晚,大家还记得在那个花好月圆的日子,我们做了什么吗?

4、一曲花好月圆震惊了全场,唱响了老上海,金嗓子周璇一炮走红家喻户晓。

5、花好月圆之夜,你们各自走过漫漫长路,觉得日子寂寞而又温情跌宕。

6、新年到了,大家一起闹新春,在这个花好月圆的日子里,我们全家团圆,电视上的`节目有金蛇狂舞,双龙戏珠等。

7、祝你们新婚花好月圆,白头偕老。

8、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花好月圆的日子。

9、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花好月圆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艰难困苦。

10、圆形的铜镜是花好月圆,团圆吉祥的象征。

11、我们结婚的东西都已准备好;就等着花好月圆的那一天了。

用成语造句

用呜咽这个词语造句

关于用成语一败涂地造句

用成语装模作样怎么造句

用成语著书立说造句

用成语博学多闻造句参考

用成语身无长物造句

关于用成语五毒俱全的造句

用成语奔流不息造句

用不足为训成语的造句

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造句(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造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