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计划九下

时间:2023-02-26 03:40:01 作者:Daimumu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Daimum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班主任工作计划九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班主任工作计划九下,希望大家喜欢!

篇1:九下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初三年级开设化学这一门学科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学生刚接触化学,学习的热情高涨,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为了能更好地实施化学学科教学,让化学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特拟定此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服从学校的安排,我担任九年级1班(共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2班(共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3班(共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的化学教学任务,在担任的1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有少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2、3班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只有少数学生在学。因此本期应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学上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进步。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编排上从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化学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最熟悉的物质出发介绍化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1、本书从空气的组成开始,介绍了氧气、二氧化碳、水和金属等物质的变化、性质、制法、用途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空气的污染和防治,金属的锈蚀与预防,硬水、氢能源,金属与人体的关系,以及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等。

2、教材还将学生引入了微观物质世界,从微观和宏观上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化学用语,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困难。

另外,为了使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在编写教材时精心编排:

一是广泛收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疑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发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有趣易学。

二是书中有在量精美的图片,情景交融,帮助你领悟更多的化学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多些生动,少些枯燥。

三是设计的化学实验多。使学生勤动手,在实验中学习操作、观察和记录的技能,提高分析能力,熟悉常见物质的化学变化。在“玩”的同时,使学生发现更多的新知识。

四是期待学生解决问题多。“你已经知道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本章作业”等栏目向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化学问题,希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书的正文中不但有引导语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而且在章末设立“整理与归纳”,通过问题线索使学生逐渐养成复习整理、回顾反思和自我的习惯,工作计划《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成绩目标

预期目标:九(1)班合格率100%,优秀率40%,平均分48分;九(2)班合格率95%,优秀率30%,平均分38分;九(3)班合格率50%,优秀率5%,平均分30分。

四、具体措施

(1)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篇2:诗主要内容九下

诗两首主要内容九下

诗两首主要内容九下

我爱这土地

一、整体把握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乡 愁

一、整体把握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练习说明

一、背诵这两首诗。思考“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教学建议

一、《我爱这土地》一诗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三、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四、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读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等等,体会这些诗中的思乡情绪。

五、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下面的朗读示例,供教学时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篇3:九下物理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已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苻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14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首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生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初三年级35、36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其两班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基本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对初二学年的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太好,很多知识只限于表面了解,机械记忆,忽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与区别,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特别是少数学生对某些章节或者是一问三不知,或者是张冠李戴。就班级整体而言,35班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下,36班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各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成绩都有一个大的提高。

三、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课时的时间分配和学年教学进度表

章节

标题

课时分配(课时)

第一章

机械能

3

第二章

分子运动论 内能

9

第三章

内能的利用 热机

5

第四章

电路

8

第五章

电流

4

第六章

电压

4

第七章

电阻

4

第八章

欧姆定律

8

上学期期末

期末复习、考试

6

第九章

电功和电功率

10

第十章

生活用电

4

第十一章

电和磁(一)

8

第十二章

电和磁(二)

7

第十三章

无线电通信常识

3

第十四章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6

总复习

中考复习

32

总计: 121课时

篇4:九下外国诗

九下外国诗两首

九下外国诗两首

《祖国》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籍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黑人谈河流》休斯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和是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九下外国诗两首]

篇5:九下历史复习提纲

九下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 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略)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领导者:列宁

4、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 → 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1933年)

一、从繁荣到危机(1929——1933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黑色星期四)

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措施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

(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3、意义

(1)积极: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中下层民众不满;群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共

(2)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3)掀起反犹狂潮

(4)发展军工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内阁制定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日本受到经济危机重创。

2、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行动:制定《国基准则》。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

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东方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2、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4、战争进程

(1)1940年攻陷法国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3、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口、财富、环境)。但击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美国成为最强军事、经济国家;推行民主制度、自由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侵略性。

苏联认为美国是潜在防御对象。

3、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表现)

4、发展: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经济表现)

二、德国的分裂

1、分区占领: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2、柏林危机

3、东西德: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4、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美苏敌对发展到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

(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

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

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

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受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影响。

(2)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

1、背景:亚非国家取得独立,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

2、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4、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开始:首先在北非开始,1951年利比亚独立

2、发展: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卡斯特罗,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法俄英美常任理事国,10个非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秘书处

2、国际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决议,可派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经济“全球化”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加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2、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1995年)

(1)宗旨:以非歧视、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障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2)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3)作用: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问题: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

3、美国霸权主义:(1)北约入侵南斯拉夫。(2)。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4、恐怖活动:美国911事件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世界第二)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3/4,影响力扩大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1961年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2、中国: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影响:拓展人类生活空间,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

2、文件:《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问题:温室效应,污染和浪费淡水资源,土地荒漠化,森林乱砍滥伐

2、人口问题

(1)表现:人口增长过快,,全球人口达到70亿。

(2)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饥饿问题

篇6:数学课件九下25章

数学课件九下25章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掌握古典概率计算公式.

2.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推理能力.

3.通过古典概率解决游戏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教学重点】

古典概型特点,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以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试验的基本事件个数n和随机事件包含基本事件的个数m.

【教学方法】

通过三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并由此引出样本空间和基本事件等诸多概念,教师紧扣这三个例题讲解各个概念,并由学生总结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后面的例题巩固古典概率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例1 抛掷一枚硬币,假设硬币的构造是均匀的,那么掷得的结果可能是 ,则掷得“正面向上”的可能性为 .

例2 抛掷一颗骰子,设骰子的构造是均匀的,那么掷得的可能结果有 ,掷得6点的可能性为 .

例3 连续抛掷2枚硬币,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两枚都出现“正面向上”的可能性为 .

二、新课

随机试验:如果一个试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且每次试验的结果事先不可预知,则称此试验为随机试验,简称试验.

古典概型:在随机试验中,如果其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且它们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我们称这样的随机试验为古典概型.

样本空间:我们把一个随机试验的一切可能结果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试验的样本空间.通常用大写字母Ω表示.

随机事件:我们把样本空间的子集,叫做随机事件,简称为事件.常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

基本事件:只含有一个元素的事件叫做基本事件.

不可能事件:我们把某一试验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在做某一试验时,必然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古典概率:对于古典概型,如果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为n,随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为m,我们就用来描述事件A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并称它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

P(A)=.

显然 0≤P(A)≤1,而且

P(W)=1,P=0.

练习

教材P172习题5,6.

例4 从含有两件正品a1,a2和一件次品b1的三件产品中每次任取1件,每次取出后不放回,连续取两次,求取出的两件中恰好 有一件次品的概率.

解 样本空间是

W={(a1,a2),(a1,b1),(a2,a1),

(a2,b1),(b1,a1),(b1,a2)},

W 由6个基本事件组成.

用A表示“取出的两件中,恰好有一件次品”这一事件,则

A={(a1,b1),(a2,b1),(b1,a1),(b1,a2)}

事件A由4个基本事件组成.

因而P(A)==.

例5 在例4中,把“每次取出后不放回”这一条件换成“每次取出后放回”,其余不变,求取出的两件中恰好有一件次品的概率.

解 样本空间

W={(a1,a1), (a1,a2), (a1,b1),(a2,a1), (a2,a2) , (a2, b1),(b1,a1),(b1,a2), (b1,b1)},

W由9个基本事件组成.

用B表示“取出的两件中,恰好有一件次品”这一事件,则

B={(a1,b1),(a2,b1),(b1,a1),(b1,a2)}.

事件B由4个基本事件组成.

因而P(B)=.

小结:

计算古典概率时,首先确定试验中样本空间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n,再确定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m.

例6 某号码锁有6个拨盘,每个拨盘上有从0~9共10个数字.当6个拨盘上的数字组成某一个六位数字号码(开锁号码)时,锁才能打开.如果不知道开锁号码,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是多少?

解 号码锁每个拨盘上的数字有10种可能的取法.根据分步计数原理,6个拨盘上的数字组成的六位数字号码共有106个,又试开时采用每一个号码的可能性都相等,且开锁号码只有一个,所以试开一次就把锁打开的概率是

=.

例7 抛掷两颗骰子,求:

(1)出现点数之和为7的概率;

y6

5

4

3

2

1

(2)出现两个4点的概率.

1 2 3 4 5 6 x

o

解 从图中容易看出基本事件全体构成的集合与点集S={P(x,y) |xN,yN, 1≤x≤6,1≤y≤6}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因为S中点的总数是6×6=36,所以基本事件总数n=36:

(1)记“出现点数之和为7”的事件为A,从图中可看到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共6个,即

(6,1), (5,2), (4,3), (3,4), (2,5), (1,6),

所以P(A)==.

(2)记“出现两个4点”的事件为B,从图中可看到事件B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只有1个 (4,4),所以P(B)=.

阅读教材P171抛硬币试验.

三、小结

1.古典概型特点.

2.掌握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

四、作业

教材P172习题第2~4题.

篇7:九下《第六单元》单元说明

人教版九下《第六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五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

古诗文阅读教学,有两方面的问题要注意。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一篇篇作品,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解决。朗读要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才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是本学段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设计了“难忘的岁月”“集体的记忆”“如歌的行板”“永远的赠言”等四项主题活动,供教师参考。

篇8:九下课文变色龙课件

九下课文变色龙课件

教学设想:

《变色龙》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讽刺小说。看似浅显而含意深刻。如果仅仅当作一般课文来教,学生很容易满足于一笑了之,浅尝辄止。因此,教学本文我打算把课堂设计为“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感知案情中把握情节,自悟人物性格;

在模拟审案中进行角色体验,感悟人物刻画的方法;

在记者采访中揭示人物内心,理解小说主题;在改编故事中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情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析案情、审案件、现场访、合理想。尽情让学生扮演好主人这一角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皇警察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采访法;想象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①将教室布置成法庭(前排摆好审判席、原告席、、证人席)。②将学生分为六组,并选好组长。③多媒体。④道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大屏幕显示法庭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在本班教室模拟法庭公开审理一件民事诉讼案,整个案情都被一个叫契诃夫的俄国作家记录在《变色龙》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熟悉案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案情

1、读课文,提取要点

教师过渡:大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份“变色龙”最高法院的判决书。请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判决书上的提示,提取相关信息,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大屏幕显示判决书)

学习流程:①自由阅读,梳理提炼;②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③组长汇报小组成果。

2、谈发现,整体感知。

教师过渡:看了这张滑稽可笑的判决书,你有何感想?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发现。

学习流程: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生1:从这份判决书中,我发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这件案子时作出了六次判决。

生2:我觉得奥楚蔑洛夫审案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狗主人的身份。

生3:虽然警官判定的结果完全相反,但他始终是讨好上级、欺压下级。

生4:这个警官就是一个媚上欺下,变化无常的走狗。

……

3、教师小结,导出板书。

三、表演审案,角色体验。

教师过渡: 奥楚蔑洛夫形象成功塑造之后,“变色龙”这一名称就成了媚上压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一类人的代名词。《变色龙》也多次被改编成广播剧、漫画剧。下面请各组同学将本文排练成课本剧,全班推荐几名表演得最好的同学排成节目,将代表我班在今年的“春萌”艺术节上作汇报演出,大家说,好吗?

1、学生展才艺,竞选审判长。

教师过渡: 演好课本剧,关键是要演好审判长--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角色。为了挑选出一名出色的审判长,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表演一下警官的某一处动作、语言或神情。看谁演得栩栩如生,谁就是最佳审判长。

学习流程:①组内表演,互相指正。②各组推选最佳人选,竞选审判长。

2、推荐其它角色。

教师过渡:通过刚才的竞选,我们已找到了最佳审判长,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我推荐以下角色:①原告--赫留金,②证人甲--叶尔德林;③证人乙--独眼鬼;④证人丙--众人之一;⑤证人丁--将军厨师。

3、教师发道具,演员各登其位,作好准备。

4、学生表演,模拟审案。

5、学生评价表演。

教师过渡:看了刚才的表演,你的感觉如何?请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角色配合,道具的运用等角度对他们的表演作出精彩的评价。

学习流程:①组内讨论、评价;②举手发言。

学生发言:

生1:我认为审判长“咳”、“拧起”、“严厉的.”等动作表情演得不够形象逼真,应演出他一副官老爷的架子,装模作样的丑态。

生2:我认为审判长“脱”、“穿”等动作演得栩栩栩如生,他那恐惧、紧张的心理和那狼狈相呈现在我们面前。

生3:“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这句演得较传神,读出了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那种傲慢神气。

……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评得很精彩,只有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特点,才能把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这也是我们作文应掌握的技巧与方法。

四、现场采访,深入理解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审判,看完后一定有许多感触吧,下面请各位同学扮演成小记者,对主要演员进行现场采访。

1、各位记者选好采访对象,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小演员准备答记者问。

2、记者现场采访。

学生发言:

记者1:请问赫留金,你对这次审判有何感想?

赫留金:对于这次审判,我非常不满,这对我太不公平了……这位审判长就是一个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走狗。

记者2:请问审判长,你为何要反复改变审判结果?

审判长:说心里话,我也想秉公执法,我也想做一名公正的审判长,但为了生存,我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太腐朽了。

记者3:请问这位旁听,最后你们笑什么?

旁听①:我们笑这个社会、笑这个世道。

旁听②:我们笑警官狗仗人势,欺压百姓,丑态百出。

旁听③: 我们笑赫留金不仅没得赔偿费,反而遭到辱骂和恐吓,真是倒霉透顶。

……

3、如果学生没提出带全局性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接着采访。最后归纳出小说的主旨:《变色龙》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五、改编故事,创新升华。

1、变换角色,讲故事

教师过渡:同学们,这个精彩的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你一定想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吧。假如让你变换个角度,你该怎么讲呢?下面三题目任选一题。

① 请你以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口吻,回去后对你的同事讲断案的经过。

② 请你以手饰匠赫留金的口吻,对你的家人讲今天的遭遇。

③ 请你以小狗的口吻,对它的同类讲今天的见闻。

2、故事新编,改情节

教师过渡: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压下的“变色龙”形象无疑是令人憎恶和唾

弃的。假如你是一位大家所期待的公正无私、能秉公执法的好警官,面对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你又该如何说,如何做呢?请选择小说中的某次“断案”作以改写。

六、课堂总结,寄予希望。

小结: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精短的篇幅中,蕴含

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做一个真诚正直的人。最后送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

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

如果你失去了正直,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篇9:九下政治知识点总结

九下政治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公平?

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到的利益,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

2、列举我国近几年采取的哪些政策体现了社会公平?

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下岗工人再就业制度;实行公务员选拔制度;实行廉租房制度等。

3、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合作成功和不断延续;(2)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社会的和谐发展;(3)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和社会的长消费品市场久安。

4、我们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1)要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2)要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3)具体做法:树立社会公平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5、判断正义的标准是什么?

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相反,凡是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行为。

6、正义要求每个人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现代社会典型正义人物代表:任长霞(打击*社会势力)、魏青刚(奋不顾身救人)、徐洪刚(英勇同歹徒作斗争)等等。

7、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1)要为人正直(2)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3)要坚持正义的标准(4)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的要求(5)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

8、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必然随之产生一定的责任。责任是对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承诺是责任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

9、不同的人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变化,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便不断扩展变化,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发生改变。认清自己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责任,扮演好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承担好各种社会责任。

10、承担责任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1)耗费时间,影响兴趣和爱好(2)承受压力,影响健康(3)利益受到损失(4)甚至危及生命。

11、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承担责任意义)

(1)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对个人来说)承担责任能激励自己充分发挥潜能,支实现奋斗目标,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帮助和支持,可以获得自尊和自信,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与赞誉。

(3)(对社会来说)承担责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12、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1)会给个人、他人和社会带来种种不良后果(2)会受到道德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帮助和支持,甚至受到法律制裁。

13、如何让社会投给我们赞成票(如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承担起自己的责任,A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B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C学会在不同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要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统筹兼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篇10:九下第五单元教案

九(下)第五单元教案

17.公输 教学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品读课文: (一)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二)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学生讨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公输盘“服” 楚王曰:“善” 公输盘诎 楚王曰“善” (三)分析人物: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试分析。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三.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 明确: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四、总结升华:   1.提问: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大多联系美伊战争来谈;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鼓励。  2.模拟对话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激情发育,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知识梳理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五、巩固提升: (一)、填空题 1、《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2、《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__________记述墨子__________的辑录。 3.课文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________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4.阅读本文,给你的启发(  ) 5、《出师表》中描写诸葛亮生活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二)、给加黑的字注音 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  禽滑厘(  ) 短褐(  ) 犀 (  )  麋鹿(  )  F  楠   (  ) (三)、解释加黑点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 (3)胡不已乎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 (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 (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 (3)公输盘诎。____________  (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     (3)胡不见我于王?    (4)然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7) 吾知所以距子矣:____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9)此为何若人? (六)、辨析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将其词义写在句后的括号内。 A.  B. C.  D. (七)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宋何罪之有? 胡不已乎?  胡不见我于王? 此为何若人? 答案: 一、1、墨子  翟  战国  鲁  墨家  非攻  2.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言行 3.攻械尽、守圉有余,诎( 公输盘诎 ) (各1分,共3分) 4.启示: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只要答出一点即可)5、苟全性命于乱世 二、bān  yǐng  yú  fù  yù  gǔ  hè  sì  mí  pián 三、(1)出发  动身  (2)允许,敬辞  (3)停止  (4)引见  (5)这样  (6)用、拿  (7)入侵  (8)杀尽 四、(1)拒  抵挡  防御  (2)御  抵挡  (3)屈  折服  (4)悦  高兴 五、(1)宋国有什么罪呢?  (2)您有什么见教呢?  (3)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  (4)但是为什么不停止(进攻楚国)呢?  (5)虽是这样,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我一定要轻取宋国。  (6)即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7) 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8)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 杀 )尽( 宋的守御者 )(9)这是什么样一个人? 六、A. 先生  您  孩子 B. 引见  召见  进见  C. 侮臣者  宾语前置的标志  的  D.到  向  对于 七、1、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3、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4、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5、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六、拓展练习    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朕少好弓矢 ( )(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    (  )2.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答案:1. (1)喜爱、爱好(2)全、都(3)从前(4)屡次、多次2.D 3.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18.《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难点: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

篇11:九下语文作业本答案

九下语文作业本答案

九下语文作业本答案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雪

1.(1)蜡 (2)裹 (3)娆 (4)逊

2.(1)宋 题目 词牌名 北方的雪景 历代的英雄人物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成吉思汗 (3)《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文学才华(这里用文学才华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文采 (4)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3.(1)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 (2)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快。 (3)“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4)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英雄人物为之奋斗的动机。 (5)含蓄地表达出对历史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

4.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雪里行军情更迫 雪中行军 红军战士行军的昂扬气概和雄壮军威

6.风卷红旗过大关 实

7.略

8.示例:课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型。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词中的评论既肯定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又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历史书上的表述略。

2 雨 说

1.(1)圃 (2)锢 (3)嚷 (4)蓑 (5)膏 (6)褓

2.(1)指说话时声音语气很轻很细,温柔亲切。造句略。 (2)如同油膏一样湿润。造句略。

3.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4.提示了“雨”诉说的内容的变化,又是作者情感递增的线索。诗人借春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5.意味着它好像是为了咬断套在它脖子上的绳索。(或:要挣脱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而且几乎要“一口”把那绳索咬断。)

篇12:九下语文知识点提纲

九下语文知识点提纲

第一节

第1课诗两首

一、生字清单。

嘶哑(sīyǎ)喉咙(hóu、lóng)汹涌(xiōng、yóng)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中心思想

《我爱这土地》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

《乡愁》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实物化了,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生字清单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憔悴(qiáo、cuì)蝼蚁(lóu、y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中心思想

这首抒情诗,用虚拟和想像的手法设想自己用残损的手掌抚摸饱受践踏和蹂躏的祖国土地,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被入侵的痛苦以及热爱祖国并对人民战胜侵略者的坚定信心。

四、段背记知识清单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五、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生字清单

干瘪(biě)纤(qiàn)绳簇新(cù)笑涡(wō)绯红(fēi)淤滩(yū)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2.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四、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诗中将个体的自我放在祖国的大形象里,并承担起使祖国繁荣富强的重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五、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我国当代的女诗人。

第4课外国诗两首

一、生字清单

虔信(qián)镶嵌(xiāng、qiàn)深邃(suì)晨曦(xī)瞰望(kàn)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2.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三、中心思想

《祖国》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黑人谈河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达了黑人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意识、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同时,在当时种族歧视的恶习尚未根除的美国,这首诗还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即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祖国》作者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_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是休斯,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第5课孔乙己

一、生字清单

羼水(chàn)阔绰(chuò)绽出(zhàn)拭(shì)模样(mú)

二、中心思想

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写出我们学过的他的任意两篇课文的篇名《雪》、《故乡》。

第6课蒲柳人家(节选)

一、生字词清单

1.生字

痱子(fèi)擀面杖(gǎn)梆(bāng)腌臜(āzā)捯气(dáo)咯吧(kā)

隐匿(nì)名讳(huì)戏谑(xuè)荣膺(yīng)跳跶(da)檎(qín)

嘬(zuō)捎马子(shào)断壁残垣(yuán)

2.解释下列词语。

(1)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2)断壁残垣: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3)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4)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5)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二、中心思想

小说以讲究压韵对偶的说唱语言和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在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时,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蒲柳人家》选自《十月》,作者刘绍棠是当代作家(称谓)。

第二节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后人称为“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二、语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三、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四、一词多义

(1)之代词“他”如:呼尔而与之助词“的”如为宫室之美

(2)而表顺接“不译”如: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表比较“比”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2、鱼我所欲也。所欲——所字词组(所+动词)是名词性词组,译“……的东西”。

3、如使:假如,假使。

4、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丧:丢掉。

5、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6、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8、何加:有什么益处。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禄厚。辩通“辨”,辨别。

10、妻妾之奉。奉:侍奉。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六、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假使,人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祸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2、判断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可以同时拥有,(我要)舍去生命而选取正义。

七、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八、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重点字词:①欲:想要,喜爱。②得兼:同时得到。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点字词:①故:所以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

③恶(wù):讨厌,不喜欢④患:祸患、灾难⑤辟: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点字词:①如使:假如,假使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重点字词:①是故:由此,因此。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字词:①非独:不仅②丧:丧失、失掉。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重点字词: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糊状食品。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尔:语气词。②蹴(cù):用脚践踏。

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重点字词:①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一种量器。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重点字词:①为(wèi):介词,为了。②奉:侍奉。

③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

④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⑤与(yú):通“欤”,语气词。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②已:停止,放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点字词:①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所固有的羞耻廉耻之心。

第三节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石缝间的生命

潸(shān):流泪的样子。如:潸潸。

撷(xié):摘下,取下。如:采撷。

吮(shǔn):吮吸,嘬。如:吮乳。

扼(è):1.用力掐住。如:扼杀。2.把守,控制。如:扼守。本文取此义。

瘠(jí):1.瘦。如:枯瘠。2.不肥沃。如:瘠田。本文取此义。

蔓:1.(mà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2.(wà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如:豆蔓儿。本文取此义。义同“蔓”(màn),用于口语。

废墟的召唤

废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表达作者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愿望,并号召人们在改造历尽每一个“我”的责任。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逐渐明朗的。

更浩瀚的海洋

卡里•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逝世。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某句话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篇13:九下社会作业本答案

九下社会作业本答案

九下社会作业本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学习了第十二课《倾力奉献社会》后,九年级一班同学围绕“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展开了热烈讨论。下列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有(   )

A、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命运决定个人命运

B、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与国家兴衰、民族的荣辱联系在一起的

C、个人命运决定国家命运,只有个人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发展

D、国家、民族濒临灭亡边缘,个人的生存都难以保障,前途更无从谈起

2、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沉浸家庭的幸福之中。当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这告诉我们(   )

①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②国家、民族利益大于个人利益;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考虑个人利益;④当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首先想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军人物、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把自己成长发展的故事告诉青年学子,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刻苦学习,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认识错误的有(   )

A、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国家民族的需要才能变成现实

B、确立个人理想,要从国家的需要出发

C、要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得以实现,就要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D、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刻苦学习,勤奋努力

4、右边漫画《情系灾区 万众一心》告诉我们(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则”;②抗震救灾,只是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与未成年人无关;③当国家处在危难时,要勇担社会责任;④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是每个公民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换一只节能灯,参与一次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少坐私家车、出租车……这是海宁小朋友周湘漪于7月中旬写给浙江省长的倡议信的内容。收到信后,省长吕祖善于日前作出批示:“周湘漪小朋友有这样的节能环保意识,值得大家学习。她所提建议也很好,请省教育厅、团省委研究采纳!”。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有(   )

A、作为青少年要向周湘漪小朋友学习,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B、青少年要知国情,关注社会的变化,培养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C、青少年学生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环境,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D、要奉献社会,就必须关注和了解社会,关心国家的发展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这启示我们(   )

①要关注和了解社会,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②青少年不能做温室里的花草,闭门读书,要走出家门,服务社会;③要关注社会的变化,把握社会的脉搏;④青少年要一心向学,两耳不闻窗外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某社区居民黄蛮(16周岁)闻讯朋友阿文(14周岁)在一立交桥附近被人殴打,便认为自家“兄弟”挨打,自己当“大哥”的有责任去帮忙出气。于是在次纠集阿文、阿诚(15周岁)将对方砍成轻伤。作为青少年要(   )

①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②认识到哥们义气既害人又害己,要不得;③保持“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④自觉抵制“哥们义气”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8月25日,在潍坊潍城区西关街道西关大街社区花园内,一群学生正在清扫垃圾。在该社区活跃着一支“暑期志愿服务社区小队”。小队是由该社区的10多名中学生自发组成。他们开展清洁卫生、帮扶贫困老人等公益活动。对此认识错误的有(   )

A、中学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会影响学习

B、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C、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中学生会学到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D、中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和创造价值的本领

9、青少年要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

①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奉献社会打下坚实基础;③就要关起门来一心学习文化课,才能具备报国之才,④就要把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热情转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要不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九年级二班的同学对此分歧很大,你认为下列观点错误的有(   )

A、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了解社会,磨砺意志,增强本领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参加

B、要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

C、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D、要积极参与,因为在社会实践中,自己的各方面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11、对右边漫画的理解,错误的有(   )

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们要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B、理想的实现关键在于其是否远大

C、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D、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

12、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在中学时,就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节目主持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每天挤出时间练习朗诵,经过努力在大学期间当上了节目主持人。这时其又面临新的挑战,要完成学业,还要完成节目制作,他又重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挤掉许多休息时间,终于完成了学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节目主持人。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

①实现理想要付出艰辛的努力;②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③只要理想正确就能实现;④人生规划要具体分成若干个阶段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右边漫画“压力”告诉我们(   )

①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压力;②要学会自我调整,缓解压力,不要让过度的压力压跨自己;③过度的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④适度的压力可以为我们增添动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小军所在的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同班同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让他感觉压力很大,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脾气越来越暴躁。同学们给出的下列建议中不正确的有(   )

A、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把压力变为动力

B、可以多参加一些对抗性的'户外活动,如打篮球、羽毛球等,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C、要解开心结,学会取舍,轻装上阵

D、要无视压力,得过且过

15、就业难,难就业”是很多大学生的直接感受。今年更是如此,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深受就业困扰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有能力的人才,许多企业处于缺人待补状态。你认为现代人才应具备(  )

①终身学习的能力;②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既抗挫折能力;③单打独斗的能力;④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6、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奋斗50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庆狮进入北大之后,原本喜欢抽象数学的高庆狮,曾为了国家的需要而两次改行。1956年9月,第一次改行学起了计算数学,第二次改行,就是他毕业之后进入中科院,研究计算机程序,使他有机会为中国计算机发展添砖加瓦。

高庆狮院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17、有一只老鹰的愿望是飞遍世界,但它成天沉湎于幻想之中,忽略了学习觅食的技巧和长途飞行的本领,结果到老死时,飞遍世界的愿望仍没有实现。

你从这则寓言中得到哪些启示?

18、情景在线:面对下列情形时该怎么办?

(1)考前烦躁不安,看不进书怎么办?

(2)一想快考试了,就害怕、紧张出汗、失眠,该怎么办?

(3)一到考试就觉得身体某部位不对劲儿怎么办?

(4)考试是在所难免的,可是每当考试失败的时候,我都非常的痛苦,非常的难过,我该怎么办呢?

三、材料分析题:

19、材料一:求职大学生小马今年即将从软件专业毕业的他,一直想进一家软件公司从事开发工作,可用人单位,有一些当面拒绝,有一些就问小陈有什么项目经验,有没有大公司实习背景什么的。可小马除了参加过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方面的经验并不多,所以最后都被招聘单位拒绝了。

材料二:一家从事建筑行业的部门经理坦言: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长期在学校,所以很多想法不太切实际。这些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至少需要半年到1年的适应期,因此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

(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大学生求职经历给我们中学生哪些启示?

20、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考试,同学们的反映各不相同:

小辉同学:“我终于解放了,不用再同“X、Y”打交道了,再上就上所压力小的学校,考试60分就行。”

小惠同学:唉,马上就要毕业考试了,父母期望我能考上高中。我也想克制自己,但上课还是走神,学习效率不高,万一落榜了,我怎么面对父母啊。”

小凯同学:“考试到了,时间紧,任务重,我要制定个学习计划,系统地复习,相信我一定能行的。”

(1)面对毕业考试,以上三位同学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2)假如你也面对一次重要考试,请谈谈你的态度。

(3)根据上述经历和说法,谈谈你对“学习压力”的认识。

四、实践与探究:

21、1月,寒假即将开始,某地各中小学、各级团组织在团县委、各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纷纷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走进乡村,走入社会,参与健康向上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班级也积极响应,决定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现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形式

(2)请你为本次次社会实践活动写两幅宣传标语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何意义?

(4)在社会实践活动宣誓大会上,你作为代表发言,你的发言将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D、4D、5C、6A、7B、8A、9B、10B、11B、12B、13C、14D、15C

二、简答题:

16、个人理想只有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才能变成现实;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理想的实现;青少年应当在社会理想的指引下确立个人理想,应当从服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把自己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它。

17、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人生规则;人生规划可分成若干个阶段目标,要具体,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要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其它。

18、(1)考生首先要把自己真正担心的东西表述清楚,然后再设法否定自己的这种担心,以解除自己的心理负担。再次要将习的东西按重要性的次序,排列出一个合理有序的复习进程来,以静心复习

(2)进考场后,若出现上述症状,你可以闭上眼睛,做深慢的呼吸,呼气时默念松---。也可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笔上、手表等熟悉的东西上,来转移你的注意力。

(3)这主要是人的心理紧张引起的。正确的做法是:不留意,不强化。

(4)首先要抱着平常心去面对考试;其次要正视失败,吸取教训,找出问题,争取下次考试考好一点;三要调整好自我,增强自信。

三、材料分析题:

19、(1)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要积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也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具备作为一个普通人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正确的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等。

20、(1)小辉的态度是由于承受不了压力而放弃学习,这样会失去动力,不求上进;小惠的态度是压力过大,心理负担重,会影响学习效率;小凯是从容面对,自我加压,增添动力。

(2)要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在现有学习基础上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增强信心,适度加压,增强学习效率。

(3)生活学习中有压力是正常的;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斗志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出更加积极的状态,要学会适当加压;但过度的压力却会带来焦虑影响学习效率;要进行自我调整,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学会将压力化为动力;

四、实践与探究:

21、(1)城乡收入社会调查;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保护环境大型宣传活动等等。

(2)走进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实践、报效祖国

(3)通过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知国情、懂国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明确历史责任,勇于肩负起时代使命。

(4)“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是每个公民不容推缷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变化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要奉献社会,就必须关注和了解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的理解,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责任意识;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也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和创造价值的本领,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其它。

篇14:九下英语书unit 9课件

九下英语书unit 9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以谈论过去的发明创造为主线,围绕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展开教学的。通过谈论几项重要发明的历史及用途,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并学会运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sectionA 1a至Grammar Focus.结构分Groupwork,Listening,Pairwork,Grammar Focus四部分,一课时完成。

二、设计思路

1.提倡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通过上网、查书籍等方式查找古今中外发明创造的相关材料。

2.重视课堂实践。将丰富的教学资料融于交际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方法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课堂活动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将合作探究的方法应用于语法的学习,从初步接触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形式到运用交际对话来演练这种结构的句型,再到由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和探究,进而总结出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构成,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词汇及其用法;

(2)学会谈论重要发明的历史及用途;

(3)学习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4)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成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能为我国的悠久历史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发明家。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包括它的构成及用法;

(2)熟练掌握本课所学的句型结构。

2.教学难点:

(1)掌握本课听力内容;

(2)运用所学句型结构来谈论重要发明的历史及用途。

五、教学过程

1.Step1.Lead in

T: Dear children,we all know,in the morden world there are many useful inventions in our life.You have fou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m,let’s play a game,I say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ventions an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they are,OK?”

设计说明:游戏会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教师的描述来猜出某项发明创造,既练习了学生的听力、反应速度,又引出了本课的部分词汇,为新课的导入做了铺垫。

2.Step2.Groupwork (Activity 1a.)

(1)T: Students,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about the useful inventions? OK,very good!Now let’s see some pictures of the inventions. You can talk about them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s the most useful invention?Who invented it?When was it invented?What is it used for?Why do you think it is the most useful invention?

(2)Check the results of the discussion.Ask one or two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opinions.The teacher points something out.

设计说明:由猜谜游戏过渡到教学内容sectionA—1a,通过布置这个小组活动,既检查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在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以上几方面来谈论自己感兴趣的.发明创造,利用1a中所提供的交际用语,初步使用了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形式。

3.Step3.Listening practice (Activity 1b.)

(1)T: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this is Alice and this is her grandma,they are talking about when the things above were invented. 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match the inventions with the dates in your books.

(2)Play the recorder,then ask one student to say his answer.

设计说明:对话中的艾丽斯是个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她对于现代生活中的一些非常熟悉的用品究竟是何时发明的并不完全了解,这一点与学生的经历相似,因此通过图片展示及情境说明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急于想了解到这几种用品的发明时间。通过听力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又增长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4.Step4.Pairwork (Activity 1c.)

Show the conversation in 1c on the big screen. Give students two tasks:

(1)T: Students,look at the conversation,A and B are talking about when the things were invented. Do you know the answers?Now please work in pairs,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2)By practicing the conversations, students can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make conversations fluently. S o havestudents work in groups to observe, discuss , find and summar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past indefinite tense.At last they can grasp the important points in this class.

设计说明:通过结对练习对话,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本节课的目标语言,掌握了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表达方法,提高了交际水平。学生之间讨论、探究进而得出结论,既掌握了语法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5.Step5.Listening practice (Activity 2a, 2b.)

Show the pictures in 2a and 2b on the big screen,they will attract students’attention. The students will be attracted deeply and want to know when the inventions were invented.At this time,teacher show another drill: What is it used for?It’s used for...

(1)T:Do you know what the strange things are?What are they used for? Who were they invented by?Now le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then you can know the answer.

(2)Hav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complete the task in 2a and 2b.

(3)Check the answers.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将图片展示出来,用神秘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而又认真地去听录音。

6.Step6.Pairwork (Activity 2c.)

By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What are they used for?They are used for...”to practice conversations.

设计说明:运用交际语言“What are they used for?They are used for...”进行对话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句型结构,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7.Step7.Grammar Focus

(1)Have students read and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2)Stress the structure and using ways of 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past indefinite tense.

设计说明:教师通过概括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的构成及用法,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8.Step8.Summarize

Summarize the important points in this lesson.

设计说明:进一步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来归纳小结,培养其归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9.Step9. Design the group activity

(Give a chance to students to practice and understand further about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grammar.)

T:List several inventions in our classroom orin your home,then discuss in groups to talk about the inventions. Fill the chart below:

inventions

who

when

Be used for

设计说明: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新技能得到巩固,同时还进一步练习了说和写的能力。

10.Step10.Homework

Look up some information after school. To know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our country. Be proud of the long history. Choose one invention from them and introduce it by writing a composition. Ask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structure in this class.

练习

句型转换

1.The water is used for watering the flowers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 __________the water used for ?

2.The students clean the room every day .(改为被动语态)

The room ________ ________by the students every day .

3.The computer was bought by my father last month (改为主动主态)

My father ______ the computer last month.

4.I was asked to play the piano .(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 _______ you ________to do ?

5.This kind of telephone was invented in 1985 . (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 ______this kind of telephone _________?

6.They stayed there until 11 o’clock .(同义句)

They _________ leave there _______11 o’clock .

7.They were invented by Julie Thompson(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 _ ________ they invented _________?

8.It was invented by acdident . (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 was it invented ?

篇15:人教九下文言文翻译

人教九下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下面是人教九下文言文翻译,请看:

公输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译文】

公输盘替楚王制造攻城时用来登城的器械,造成后,要凭借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动身,行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国都郢,见到了公输盘。

【原文】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译文】

公输盘说:先生有何见教?

子墨子说:北地有一个欺侮我的人,希望依靠你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子墨子说: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持合宜的道德从来是不杀人的。

【原文】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文】

子墨子起身,第二次施礼,说:请允许我解释这件事。我在北地听说你在制造云梯,要用这些器械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所多余的是土地,所不足的是人民。葬送本来不足的人民而去争夺已经多余的土地,不能叫做聪明。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叫做仁。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据理力争,不可叫做忠。力争却没有达到目的,不可叫做强。坚持合宜的道德不肯受千金去杀欺侮我的人,却去攻打宋国杀死更多的人,不能叫做懂得逻辑道理。

【原文】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译文】

公输盘折服了。

子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下来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

子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原文】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译文】

子墨子进见楚王,说:现在有人在这里,舍弃他的彩饰华丽的车子,邻居家有一辆破车却总想去偷窃;舍弃他的锦绣服装,邻居家有一件短衫却总想去偷窃;舍弃他的好饭好菜,邻居家有一碗糟糠却总想去偷窃。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原文】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文】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有爱偷窃的病症。

子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彩饰华丽的`车子与破车相比啊。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是连野鸡野兔鲫鱼都没有啊,这就好像好饭好菜与糟糠相比啊。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黄楩木、楠木和樟树,宋国连一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服间短衫相比啊。我认为楚大臣要攻打来国,是与上面所说的同一个道理。

【原文】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译文】

楚王说:好呀。即使这样,公输盘已经为我做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由此楚王召见公输盘,子母子解下衣带拟作城墙,用木片拟做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子墨子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尽了,子墨子的抵御能力还有余地。

【原文】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译文】

公输盘折服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抵御你了,可我不说。

子墨子也说:我知道你要用什么方法来抵御我,我也不说。

楚王问他们这样说的缘故。

【原文】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子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不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率三百来人,已经手持我设计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入侵呀。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啊。

楚王说:好啊,我不打宋国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原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原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原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原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篇16: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 主题 先秦名篇的魅力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化,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读这些课文,有助于学生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本单元,应引导学生多朗读,熟读背诵名家名篇名句,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文内涵,深层体味作品的意蕴。宜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合作探讨,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设想本单元教学拟用七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两课时,自渎课文一课时。   《公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课前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设计(二)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资料助读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轩(xuān)舆(yǔ)犀兕(xī sì)鼋(yuán)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13~16)(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公输盘“服”楚王曰:“善”公输盘诎 楚王曰“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全面了解墨子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1,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

篇17:九下仁爱英语课文翻译

九下仁爱英语课文翻译

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下面一起来看看仁爱英语九年级下册的英语课文翻译吧!

九下仁爱英语课文翻译

China and the World中国和世界

Topic 1 China attracts million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中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

Section A

( It’s been two years since Mr. and Mrs. Green came to China. Their daughter, Susanna, has just come to live with them. She knows very little about the country.)(格林夫妇来中国已经两年了。他们的女儿,苏珊娜,刚刚来和他们一起居住。她不太了解这个国家。)

Mom,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ina? 妈妈,你对中国了解多少?

A lot.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that has about 5 000 years of history.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which attract million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very year. 了解很多,中国是一个拥有约五千年历史的大国。它有许多名胜古迹,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Is that so? Are there any beautiful mountains? 真的吗?有美丽的山川吗?

Yes. And some of them are very famous, such as Mount Tai, Mount Huang, Mount Song and Mount Emei. 有。其中一些很有名,比如泰山、黄山、嵩山和峨眉山。

What about rivers? 那河流呢?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rivers in China. Among them, the Changjiang River is the longest  one and the second longest is the Huanghe River. They’re the birthplaces of Chinese culture. 中国有许多大河,其中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黄河位居第二。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Anything else? 还有别的吗?

My dear, I think you should get to know more about China by yourself. I can fetch you Guide  to China. It’s a book which introduces China in detail. 亲爱的,我认为你应该自己多去了解中国。我可以给你拿一本《中国指南》。它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的书。

Thanks, Mom. 谢谢,妈妈。

Section B

Wow! What grand buildings! Why are the roofs of most buildings yellow? 哇!多宏伟的建筑啊!为什么大多数建筑的屋顶都是金黄色?

Because yellow was a symbol of imperial power in ancient China. 因为在古代的中国,黄色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What are those animals that are carved on the stones? 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是什么动物?

They are dragons. It’s said that they’re powerful animals which guard the whole nation. In  ancient China, emperors thought that they themselves were real dragons and the sons of Heaven. 它们是龙。据说它们是守护整个国家的威猛动物。在古代的中国,帝王们认为他们自己是真龙天子。

And the dragon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而且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了。

That’s correct!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festivals. 很正确!它在中国节日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How interesting! Anything else about dragons? 多有趣啊!关于龙还有别的什么吗?

Yes, there are a lot of operas, music, paintings and sayings about dragons. 当然,有许多关于龙的戏剧、音乐、绘画和谚语。

section C

The Great Wall 万里长城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onders of the world. The entire wall, which has many branches, is about 8800 kilometers long. It stretches from Shanhaiguan in the east to Jiayuguan in the west.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有许多支线的整个城墙大约有8800千米。它从东部的山海关延伸到西部的嘉峪关。

The construction was begu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ich was about 2500 years  ago. The states of Qin, Wei , Zhao, Qi, Yan and Zhongshan all built walls to protect their people.  The first emperor, Qin Shihuang, joined all these smaller walls together to make the Great Wall.

这个伟大的建筑始建于25前的战国时期。秦国、魏国、赵国、齐国和中山国都建立城墙去保护他们的人民。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把所有小的城墙连在一起建成了万里长城。

These early walls that were made of packed earth and wood wore away in the rain and wind. Little of that wall remains. Most of the wall that can be seen today was 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made of stone and brick that would last longer.

这些早期由成袋的土和木头建立的城墙在风雨中磨损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保存下来。现在看见的大部分城墙都是明朝时建立的。它是由经久耐用的石头和砖块制成的。

The Great Wall was first built by ancient people to separate them from their enemies. Those  Ming dynasty rulers did not expect that it would later be used to bring tourists into China. It is said that on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The Great Wall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t is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古代人建立万里长城是为了把他们和敌人分离开来。那些明朝的统治者们不曾设想到后来万里长城为中国带来游客。常言道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并且它被看作中华民族的象征。

Section D

Attributive Clauses (II) 定语从句(II)

1.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 中国有着约5000年历史的伟大国家。

2.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hich/that has about 5000 years of history. 中国是一个拥有大约5000年历史的伟大国家。

3. It is a book with details about China. 那是一本有着中国详细资料的书。

4. It is a book which/that introduces China in detail. 那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的书。

Functions

1. That’s correct ! 那是对的!

2. And some of them are very famous, such as Mount Tai, Mount Huang, Mount Song and Mount  Emei. 他们中有一些非常著名,比如泰山、黄山、嵩山,峨眉山。

The home of tea, which has more than 4000 years of history, is China. People throughout China  drink tea daily. Of the three major drinks –tea, coffee and cocoa – tea is drunk by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world. Tea from China, along with silk and porcelain, began to be known by the world over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has been an important Chinese export since then.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每天喝茶。在三大主要饮品---茶、咖啡和可可中,茶是世界上饮用人数最多的饮品。和丝绸、瓷器一样,中国的茶叶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世人所知,并且从那时起就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出口产品。

The word for tea in different languages came from the Chinese character, “cha”. The English  word, “tea”, sounds similar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it in Xiamen, Fujian Province. The Russians call it “cha’i”, which sounds like “chaye” (tea leaves) as it is pronounced in northern China. The  Japanese character for tea is written exactly the same as it is in Chinese, though it is pronounced a little differently.

不同语言中的茶这个词都来自于汉字“茶”。英语单词“tea”的发音和福建省厦门“茶”的发音听起来相似。俄国人称茶为“cha’i”,听起来很像中国北方人发的“chaye”(茶叶)。虽然日本汉字“茶”和中国汉字“茶”在发音上有点不同,但在写法上完全一样。

Tea leaves are produced mainly in the south of China, because of the mild climate and rich soil there. Longjing, pu’er, Wulong and Tieguanyin are all famous teas. They’re produced in the provinces of Zhejiang, Yunnan and Fujian.

茶叶主要产自中国南方,因为那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龙井、普洱、乌龙和铁观音都是名茶。它们产自浙江省、云南省和福建省。

Over the past centuries, Chinese people have developed their unique tea culture, including tea planting, tea-leaf picking, tea making and tea drinking. Tea is also a popular topic in dances, songs, poems and novels.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发展了独特的茶文化,包括种茶、摘茶、制茶和喝茶。茶在舞蹈、歌曲、诗歌和小说中也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话题。

Topic 2  He is really the pride of China. 他真的是中国的骄傲。

Section A

(Susanna found a picture in the book, Guide to China. Now she is asking Mr. Gao about it. )(苏珊娜在《中国指南》中发现一幅图片。现在她正在向高老师询问一些关于它的情况。)

Mr. Gao, who is the man in the picture? 高老师,图片上的这个人是谁?

Confucius,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e was born in the year 551 B.C. He was a great thinker who had many wise idea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behavior. His main ideas are about kindness and good manners. 孔子,教育领域的先驱。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一个对人类的本性和行为有许多真知灼见的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

Could you tell me more about him? 你能告诉我更多关于他的情况吗?

Of course. He was also a famous philosopher whose wise sayings have influenced many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For example, one of his famous sayings, “He who learns but does not think is lost; he who thinks but does not learn is in danger”, tells us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当然。他也是一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至理名言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许多人。例如,他的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He was really a great man from whom I can learn a lot.

他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从他身上我能学到很多东西。

Read these wise sayings of Confucius. 朗读孔子的这些名言。

(1)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 三人行,必有我师。

(2)What you know, you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Learn the new while reviewing the old. 温故而知新。

(4)Isn’t it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come to see you from far away?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them do to you.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Section B

(Susanna and Kangkang are talking about Zheng He .)(苏珊娜和康康正在谈论郑和。)

You know, I am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ed in China’s history these days.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erson named zheng He ? 你知道,这些天来我对中国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郑和这个人的事情吗?

Sure. Zheng He was born in 1371. He was a Ming dynasty explorer whom we Chinese people  are proud of. 当然可以。郑和出生于1371年,他是一个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明代探险家。

Why do you think he was great? 你们为什么认为他很伟大?

Because, as a captain and palace official, he led seven ocean journeys from 1405 to 1433. At  that time, the compas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sailing. He even succeeded in sailing to the  east coast of Africa. His last ocean journey was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earlier than Columbus’  first journey to America. 因为从14到1433年,作为船长和朝廷命官,他领导了七次航海之行。那时指南针在他的航行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甚至成功航行到了非洲东海岸。他的最后一次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行早半个多世纪。

It’s hard to believe! What a great explorer! He is really the pride of China.

真是难以置信!多么伟大的探险家啊!他的确是中国的骄傲。

Yes. Unfortunately, he died of illness on his way home from Africa in 1433.

是的。不幸的是,他于1433年从非洲返回的途中病故。

Oh, what a shame!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so much.

哦,多可惜啊!谢谢你告诉我这么多(有关郑和的事情)。

My pleasure. 不客气。

Section C

Qian Xuesen --- 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s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Qian Xuesen was born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on December 11, 1911. After his graduation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1934, he traveled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further study. There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s in both aerospace and mathematics. After he graduated, he became a teacher as well as researcher who studied rockets and missile theories.

钱学森于19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他远渡太平洋去美国深造。在那里他获得航空工程和数学专业两个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了一名老师同时也是研究火箭和导弹理论的研究员。

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missile and space programs in China. When he returned to his motherland in 1955, the country’s space research was almost a blank. In 1956, he set up the fir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rockets and missiles. From then on, he was in charge of developing  China’s missile, rocket and spacecraft research programs. He was a pioneer in these related fields and was honored as “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s”. He is the pride of the Chinese People.

他对中国的导弹和航天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他在1955年回国时,我国的航天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1956年,他建立了第一个火箭和导弹研究所。从那时起,他主管中国的导弹,火箭和宇宙飞船的研究项目。他也是这些相关领域的先驱,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He passed away on October 31, 2009 at the age of 98, but he is a man who still encourages Chinese youth. His devotion to his country was expressed in his saying, “My career is in China, my success is in China and my destination is in China !” When someone said he could make much more money if he stay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laughed and said, “My family name is Qian, but I don’t like qian.”

钱学森于10月31日去逝,享年98岁。但他仍然鼓励着中国年轻人。他对国家的贡献从他的话语中体现:“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功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当有人说如果他留在美国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时,他笑了笑说:“我是姓钱,但我不爱钱。”

Section D

Attributive Clauses (III) 定语从句(III)

1. Confucius was a great thinker who/that had many wise idea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behavior.

孔子是一个对人类本性和行为有许多真知灼见的伟大思想家。

2. He was a Ming dynasty explorer who/whom we Chinese people are proud of.

他是一位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明代探险家。

3. Confucius was also a famous philosopher whose wise sayings have influenced many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孔子也是一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至理名言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许多人。

Functions功能

1. What a great explorer! 多么伟大的探险家!

2. It’s hard to believe! 很难相信!

3. Could you tell me more about him? 你能告诉我更多关于他的事迹吗?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Gunpowder火药  printing 印刷术    paper-making造纸术    compass指南针

Topic 3  Now it is a symbol of England. 现在它是英国的一个标志。

Section A

(Kangkang has come to Susanna’s house and sees some beautiful pictures hanging on the wall. )(康康来到苏珊娜家里看到一些美丽的图片挂在墙上。)

What beautiful pictures! What is it? 多么美丽的图片啊!这是什么?

Oh, that is Big Ben. Long ago, the queen of England knew that many clocks had different  times. People were either early or late. She had it built so that everyone would have the same time. Now it is a symbol of England.

噢!那是大本钟。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得知许多钟有不同的时间。人们或者早或者晚。她让人们建立这个钟,目的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时间。现在它是英国的一个标志。

Oh! What about the building that looks like a huge sailing boat?

噢!那个看起来像个巨大帆船的建筑物呢?

That is a good description. It’s the Opera House in Sydney, Australia. It’s the pride of  Australians. Do you know the picture below it ? 那是一个形象的描述。那是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它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你知道下面那幅图片吗?

That’s the Statue of Liberty! It was designed by Gustave Eiffel as a gift from France to the  USA. It stands in New York Harbor. 那是自由的女神像!它是由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它矗立在纽约港。

That’s right, but did you know that Eiffel designed not only the Statue of Liberty but also the  Eiffel Tower? He was a great leader in the arts. 那是对的,但是你知道埃菲尔不仅设计了自由的女神像还有埃菲尔铁塔呢?他是艺术界的领军人物。

Is this the Eiffel Tower? 这是埃菲尔铁塔吗?

Yes, it was built for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Paris in 1889.

是的,它是为巴黎国际展览会而建的。

I really hope I can visit some of these places some day. 我真希望有一天去参观这些地方。

Section B

(Susanna, Kangkang, and their classmates are asked to make a report about famou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Now they are discussing in class.)(苏珊娜,康康和他们的同学被要求做一个关于世界名人的报告。现在他们正在班级讨论。)

Hi, Kangkang, who is your hero? 嗨,康康,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My hero is Abraham Lincoln. Although he was both poor and didn’t have much education, he  never gave up reading books. He became one of the greatest presidents of the USA. What about  you, Susanna?

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亚伯拉罕·林肯。尽管他又穷又没接受很多教育,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他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你呢,苏珊娜?

Marie Curie is my hero. Not only did she discover radium but also she won the Nobel Prize  twice in her lifetime.

玛丽·居里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她不但发现了镭元素而且她一生中获得两次诺贝尔奖。

She was great! Who did you write about, Li Ming? 她很伟大!你写谁了,李明?

I admire Thomas Edison both for his exploring spirit and his great inventions. During his lifetime he invented more than 2000 new things, including the light bulb, the telegraph and  photographic film.

我很钦佩爱迪生,既因为他的探索精神又因为他伟大的发明。在他一生中发明了2000多个新东西包括电灯、电报和电影摄像器材。

I think we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 famou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我认为我们从这些世界名人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Section C

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in Kentucky in 1809. His mother died when he was ten years old.  Later his family moved to Illinois and his father remarried. The family was poor, so they had to  struggle just to live. In Illinois there were neither teachers nor schools, but Lincoln’s stepmother  encouraged him to study. He learned to read and write while working on the farm.

亚伯拉罕·林肯18出生在肯塔基州。当他九岁时他的母亲去逝了。后来他家搬到了伊利诺伊州并且它的父亲再婚。家里很穷,所以他们必须为了生存而奋斗。在伊利诺伊州,既没有老师,也没有学校,但是林肯的继母鼓励他学习。在工厂工作时他学会了读书和写字。

At twenty-one, Lincoln left home. He soon received a law license and became a lawyer.  People trusted him and began to call him , “ Honest Abe”.  21岁时,林肯离开了家。他很快获得了一个法律执照并成为一个律师。人们信任他并开始称他为“诚实的亚伯”。

During the following years, he took a more active part in politics. Soon he was not only a highly respected lawyer but also a well-known politician. He was elected the sixteen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1861, and in the same year the Civil War broke out.

在以后的一些年里,他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他不仅是一个受人尊重的律师而且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在1861年他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在同一年,内战爆发。

The Civil War was between the southern states that wanted to leave the union and form their own country, and the northern states that wanted to keep all the states as one country. The southern states wanted to keep the laws that allowed them to own slaves. Both the northern states and  President Lincoln wanted to get rid of those laws. On April 9, 1865, the Civil War ended and all  slaves were set free.

战争是在南方的一些想脱离联邦政府并建立他们自己国家的州与北方想统一的州之间发生的。南方各州想保留允许他们拥有奴隶的法律。北方各州和林肯总统都想解除这些法律。在1865年4月9日,内战结束并且所有的奴隶获得释放。

Less than a week later, on April 14, 1865, Abraham Lincoln was shot at the Ford Theatre in  Washington, D.C . He died the next day from his wounds.

不到一周后,在1865年4月14日,亚伯拉罕·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遭遇枪击,并且第二天由于枪伤去逝。

Section D

Conjunctions 连词

1. Both Jane and Kangkang are students. 简和康康都是学生。

2. Not only Jane and Maria but also I am tired of having one examination after another. 不但简和玛利亚而且我都厌倦了一个接一个的考试。

3. Not only I but also Jane and Maria are tired of having one examination after another. 不但我而且简和玛利亚都厌倦了一个接一个的考试。

4. Either Tom or his brothers have to water the flowers. 或者汤姆或者他的哥哥们必须浇花。

5. Either his brothers or Tom has to water the flowers. 或者他的哥哥们或者汤姆必须浇花。

6. Neither he nor you need to leave now. 他和你现在都不能离开。

7. Neither you nor he needs to leave now. 你和他现在都不能离开。

Functions

1. That’s a good description. 那是一个形象的描述。

2. I really hope I can visit some of these places some day. 我真希望某一天我能参观这些地方。

3. I think we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 famous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我认为我们从来自全世界的知名人身上学习到了很多。

The Egyptian pyramids were built around 2560 B.C. The largest one of them is the Great  pyramid of Khufu. It is one of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The King, Khufu, built the Great Pyramid as his tomb. Studies show that it took 100 000 people over 20 years to complete it.

埃及金字塔建于大约公元前2560年。它们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国王,胡夫,建金字塔当作坟墓。研究表明金字塔花费十万人二十多年的时间建成。

The Great Pyramid was considered a unique building in the 19th century A.D. At that time, it was still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ancient King, Khufu, ordered his men to build the Great Pyramid stone by stone. The biggest stone weighs as much as 15 tons. Each stone was fixed so well, though the ancient workers didn’t have any modern tools. The Great Pyramid has four sides and each side is 230.4 meters long and 146.5 meters high.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no modern machines or equipment, so how did the ancient Egyptians build the  Great Pyramid? To this day, it is still a mystery. But many scientists continue to study their  methods. The completion of the Great Pyramid shows the wisdom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Egyptian working people.

金字塔被认为是19世纪独特的建筑。在那时,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根据科学研究,古代的国王,胡夫,命令他的臣民用一块又一块的石头修建金字塔。最大的石头重达15吨。尽管古代工人没有任何现代的工具,每一块石头都被固定得如此好。金字塔有四个面而且每个面都是230.4米长和146.5米高。在那时,没有任何现代的工具和设备。那么,古代埃及人是如何建立金字塔的呢?到今天,这仍然是个谜。但是许多科学家继续研究他们的建筑方法。金字塔的完成展示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成就。

[九下仁爱英语课文翻译]

篇18:九下第一单元作文点拨

九下第一单元作文点拨

单元写作目标

1、通过写作活动,多层面地认识土地母亲,了解现实层面(历史、现状)的土地,了解意义层面的土地(文学作品、人的文化心理)。

2、能够围绕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写作技能讲解

土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命脉。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信你对这片土地也充满了深情。你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抒写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深情的挚爱和眷恋。也可以关注眼前土地的变化,写一写对生存环境的担忧。更可以畅想未来,让我们头顶的这一片天,脚踏的这一方土,更加迷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状物写景绘人,都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适当借鉴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若写成诗歌,可以选取一组与土地有关的,寄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缩小范围,抓住细节,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土地的话题很宽泛,可以写人们对土地的眷念,写土地的有关传说,写土地的文化意义,写土地保护的严峻现实。题目要求写成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这就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一线串珠。无论是叙述、议论还是抒情,都要一以贯之,以对土地的情感变化为为线索串起全文。

二、情感要真诚。无论是热爱,还是担忧,无论是反思,还是回忆,都要有自己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

三、语言要有文采。要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让文章荡漾在诗意的氛围中。“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

四、表达要灵活。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

五、情理要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土地”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要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

创新作文训练

1、开放五官,写出几种感觉器官的感受,这时描写就将带给读者立体的感受,表达效果就会非同一般。

2.情理结合,在写出自己所见所闻的同时,写出所思所感,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样才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3.提炼警语,振起全篇,既显气势,又给人深刻的'启示。

4.引用名句,包装思想,文章顿时露出浓浓的书卷气。

5. 在思维方法上创新。比如逆向构思法,别人都肯定家乡,表达热爱家乡之情,你却反弹琵琶,不满家乡的落后,在不满中希望家乡前进,这样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启示。

[创新佳作] 土地情思

朗朗青天,长鹰搏击之处;地接穹庐,负载千古旧梦。脚踏之处,是地;心系所在,是地。

思绪翻飞,我的眼前似乎闪过无数画面,那都是土地的情思。

从纷纷战国到大唐盛世,从百年元朝到耻辱清末,足下的土地负载了太多的悲喜哀乐。当我手触黄土的瞬间,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感慨不禁纷至沓来。

土地,生我养我的土地,奉献得太多,太多了,却永无停止。而我们的索取却也永无止境。龙的国度,黄土淡淡是他的本色,渲染了黄河,点染了黄海,浸透了每一个中国人。

黄土,深厚。

上下五千年的光辉与灿烂筑就了不朽的国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其气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其不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坚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其关切……沧海桑田,世世变迁,但黄土之上矗立的终究是不屈不倒不偏不倚的脊梁。

黄土,宽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望无际的黄土拥有最博大的胸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贵之盛”,环视苍穹,笑看是是非非,赤壁往舟,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东篱赏菊,元稹“此生为何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宽广之心,亦于赞人之中。这样的人,这样的民族,渗透黄土之色,饱览世间风云。

黄土,抗争。

炮声隆隆,“铁骑突出刀枪鸣”,重压之下,武力之中,天朝上国的迷梦碎了,但,再碎也碎不了四万万生于长于黄土之上的人们。爆发了,辛亥的旗帜,五四的呐喊,抗日的决心,三大战役的辉煌。黄土之上的人们用其无穷的力量让曙光重现,今天地恸容。尘埃落定。

这就是土地 , 我所触到的土地,抹去了虚华与哀怨,真实地被我感知。一g黄土,有多少希冀,离情,怀念;一盈黄土,又有多少盼望,艰辛与承载。这就是土地,我所触到的土地。

[点评]本文化实为虚,从象征的意义上抒写了对黄土地的至爱之情。文章以对土地的情感为线索,巧设排比段,妙引大量的诗词名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诗情与哲理俱佳。

班主任工作计划养成教育方面

班主任下半年工作计划

班主任环境工作计划

八下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中队工作计划

舞蹈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计划博客

初中生班主任工作计划

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大一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计划九下(精选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班主任工作计划九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