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

时间:2023-02-26 04:06:44 作者:在逃盐汽水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在逃盐汽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哲理故事: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哲理故事: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哲理故事: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

当你陷入烦恼的习惯性反应时,记住你就好比那只章鱼,要松开你的八只手,让它们自由游动。系住章鱼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桠。

有一位年轻人去找心理学教授,他对大学毕业之后何去何从感到彷徨。他向教授倾诉了所有的烦恼:没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女朋友将去一个人才云集的大公司,很可能会移情别恋……

听了这些之后,教授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把烦恼一一写在纸上,然后判断其是否真实,一并将结果也记在旁边。经过实际分析,年轻人发现其实自己的`真正困扰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张困扰记录,不禁说道:“无病呻吟!”教授注视着这一切,微微对他点点头。然后,教授对他说:“你看见过章鱼吗?”

年轻人茫然地点点头。

“有一只章鱼,在大海中,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动,寻找食物,欣赏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丰富情趣。但它却找了个珊瑚礁,然后动弹不得,喊着说自己陷入绝境,你觉得如何?”

教授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年轻人思考。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您是说我像那只章鱼?”年轻人自己接着说:“真的很像。”于是,教授提醒他:“当你陷入烦恼的习惯性反应时,记住你就好比那只章鱼,要松开你的八只手,让它们自由游动。系住章鱼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桠。”

我们总在自己的思维圈子中钻来钻去,从一个假设到另一个假设,这是缺乏自信、心浮气躁的表现。做好自己的事情,顺应事情的发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未雨绸缪固然是好事,但想多了就变成“杞人忧天”了。

篇2:未雨绸缪是贬义词吗

未雨绸缪是贬义词吗

典故出处

《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近义词

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反义词

临渴掘井

英文翻译

take precautions beforehan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成语举例: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清 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事先准备

成语结构:复杂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缪,不能读作“miào”。

成语辨形:缪,不能写作“谬”。

成语辨析:①未雨绸缪和“有备无患”;都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的.意思。但未雨绸缪没有强调“无患”;前面可以加“必须”、“应该”等词;“有备无患”明确提出“无患”;意思较未雨绸缪多了一层。②见“防患未然”。

成语谜面:最牢靠的办法

造句

1. 未雨绸缪之际,对手已展开强烈的广告攻势。

2. 造林是防止土壤流失最好的未雨绸缪之计。

3. 我们要未雨绸缪,各位同学应及早温习功课以迎接考试。

4. 如何预测这些变化,未雨绸缪,取得市场的先机,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5. 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6. 要防震灾,在平时就宜未雨绸缪,做好防灾准备。

7.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8. 别笑我过虑,我这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9. 兵临城下,挑战在前,未雨绸缪,主动面对。

10. 劝你们与其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以免后悔来不及。

篇3:“突发性配送”无可奈何还是未雨绸缪

配送能力是经销商核心竞争力之一,利用配送手段抢占终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盈利,在经营过程中,经销商常常会遇到突发性配送。令人措手不及又无可奈何。

一提到突发性配送,经销商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送货”,在深入了解后会发现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前自己的情况还谈不上突发性配送。因为基本上每一次都是客户打电话要货再送货,完全是偶然性的,每天这种情况越多说明生意越好。持此观点的经销商规模一般不大,配送还处在无序的管理状态之中。

第二种观点认为,客户不按计划行事,临时要求送货,是客户不按常理出牌,由此给自身带来很多麻烦,增加了经营成本。但是又无可奈何,谁叫客户是上帝呢!毕竟,当前是买方市场,生意难做,只好按客户要求,随叫随到,保证及时供应。事实上,这类经销商知道自身管理存在问题,但没有解决的办法,因而采取消极应对。

第三种观点认为,出现突发性配送是公司管理环节出现了问题。首先,业务员对客户需求不了解,或是没有及时上报。其次,管理部门对市场变化反应不灵敏。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加强管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引发“突发性配送”的原因

引发“突发性配送”的因素众多,其中经销商意愿与终端需求堪称主要矛盾,二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在考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而忽视对方的想法。附表对比说明了经销商和终端在产品库存、信息沟通、市场变化、配送成本等方面的不同意愿。

应对“突发性配送”之紧急调运

“突发性配送”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满足需求。但经销商所面临的情况各有不同,当库存无法满足客户要求时,就需要紧急调运。

紧急调运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当地调运。这要看经销商的营销网络情况如何,可以从自己的网络中临时调配,也可以从其他商家调配。二是从厂家紧急调运。这需要厂家的有力支持。有一位经销商反映,他就遇到过这种紧急配送的情况。在酒水需求旺季,有一位客户团购某品牌酒,数量很多,而且要求3天后交货。买卖送上门,哪能不做,于是,他就答应了。可因为当时是销售旺季,刚刚卖出几批货,库存不够,怎么办?就是马上找厂家联系,发货、运输也需要时间呀,

当时该经销商非常着急,大买卖不做实在可惜,再说签了定单不能失信于人。于是,他与客户协商,先一小批一小批地送货,保证不耽误用,解决了燃眉之急,争取到了周转的时间。然后,再从临近地区暂调,确保不断货。从该事件的反应来看,该经销商应变能力还是很强的,兵贵神速,做决策时要迅速留住客户,备货时要及时稳住客户,送货时要服务周到,令客户满意,做到为客户着想。

一个紧急配送的过程反映了一个经销商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在完成紧急配送后,不妨做个总结,如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换位思考 经营理念要超前

大多数经销商都有“客户是上帝,一切为客户着想”的理念。为客户着想首先要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客户库存有限,不可能大批量存货。作为经销商,能做的就是及时掌握客户商品的库存信息,把客户的仓库变成自己的,不是说占用客户仓库,而是对客户库存信息及销售情况了如指掌,就像了解自己的仓库一样。这需要派业务员经常回访客户,了解商品销售情况,及时汇报。其次,市场信息变化莫测,销售旺季、特殊时期,要提前联络,提早安排。要有超前的经营理念,提前做好客户需求准备,减少“突发性配送”的发生。

车辆调度巧安排

车辆管理安排是对经销商调度力度的考验,车辆调度失灵,肯定会贻误战机。在车辆安排上,第一,要按终端客户需求安排正常的配送路线。第二,家中长留备用车辆,应急突发配送。曾经有位经销商向我们讲述了他采取的调度方式,不妨借鉴一下:他的车辆都是分片配送,外出送货时,车上备有多余的货物,一旦经销商接到突发性送货电话,直接打电话给该片区的负责人,不用再回仓库取货,而是直接送货。这样做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出现紧急配送情况,虽然是客户提出的问题突兀,却反应出经销商管理环节未能衔接好,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整体规划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是对经销商整体素质的考验。一个好的管理者会从以下几方面做统筹安排:第一,定单分类处理。销售旺季,多个定单同时到,都很紧急。在确保及时、准确送货的同时,也要分先后,视客户情况而定。第二,运输安排合理。客户所在地的道路状况如何,常常可以决定送货是否及时。平常就要对各种交通限制了解,免得临时出错。第三,人员管理,岗位分工,责任到人。每个员工应充分掌握客户缺货情况,随时进行市场调研和客户回访。第四,营销网络维护。平常就要维护好与厂家、客户、同行的关系,遇到突发情况也好留有周转的余地。总之,统筹安排需要提前做,未雨绸缪。

篇4: 杞人忧天的故事

之后,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但是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但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之后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样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但是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最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明白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样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但是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像,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样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明白。但是,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明白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明白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无疑问,如果用这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能够断言,那个杞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就应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篇5: 杞人忧天的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样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一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明白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样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能够解决的啊,想开点吧!”但是,无论人家怎样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之后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好处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好处大致相同。

篇6:未雨绸缪的故事和寓意

未雨绸缪的故事和寓意

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出现在《诗经·豳风·鸱号》,其中原句为:“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未雨绸缪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和周成王,周公帮助武王灭商立了大功,深受武王信任,武王病逝后,周公受武王遗命摄政,但是却被有心之人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夺王位,周公离开京都后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给成王,诗中以母鸟的口吻,反映了周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成王后来明白了周公的用意后,将他请回京都,周公平息了叛乱,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未雨绸缪这个汉语成语在后来被人用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篇7:杞人忧天是寓言故事成语吗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像,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杞人忧天的寓意: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杞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典故】

传说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他每天都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塌下去,日月星辰会坠落下来,他常常因此愁眉不展,心惊胆寒,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杞人的一位朋友见他这样忧虑,就跑来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堆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天地之间到处充满了这种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与气体相通.你整天生活在天地的中间,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听了这番话,更加惶恐不安,忙问:“如果天真的是由气体堆积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挂在气体的上面,难道不会坠落下来吗?”

朋友答道:“日月星辰也是由气体聚集而成的,只不过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绝不会砸伤人的”

杞人沉思了一会,又问:“如果大地塌陷下去,那可怎么办?”朋友解释说:“大地也不过是土块罢了.这些泥土、石块到处都有,塞满了每一个角落.你可以在它上面随心所欲地奔跑、跳跃,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塌陷下去呢?”

经过这么一番开导,杞人恍然大悟,这才放心下来,又快乐乐地过日子了.

其寓意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不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过分担忧为它二烦恼!

篇8:关于杞人忧天的故事及寓意

杞人忧天出处

战国时代 列御寇 《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遗成《列子》一书,余者皆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老婆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4]

据《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所言: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翻译: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故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杞人忧天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忧天:担心天会掉下来。老是怕天塌下来,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喻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1-3]

【注解】

晓:告知,开导。

积气:聚集的气体。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消除疑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成语道理:为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事情而忧虑。

篇9:关于杞人忧天的故事及寓意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杞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杞人忧天成语背景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所建立,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王履癸,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东北(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杞国故城遗址)。杞国的存在也得到殷商甲骨文的证实,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国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位后妃之一。当时的杞国国君被称作杞伯(伯为方国首领的意思),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字样(侯一直为商朝外服系统的主要诸侯)。[2] 杞国存有夏礼,与越国公族同出一脉。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

周朝初年,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河南开封杞县),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篇10: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

杞人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以下是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

杞人忧天的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人忧天的寓意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他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哲理故事:生活还是生存

哲理故事:还是有两个机会

未雨绸缪-未雨绸缪的故事-未雨绸缪的寓意-未雨绸缪的意思

哲理故事:一样是旅客

未雨绸缪近义词

未雨绸缪造句

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

哲理短篇故事精选

哲理故事

自己是自己的贵人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合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哲理故事: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