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诗

时间:2023-03-01 03:40:09 作者:牛牛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牛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诗

注释

天门:是指天门山安徽当涂县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赏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在天门之处激蔼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两句诗描绘了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诗句俭省含蓄。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篇2: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1]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篇3: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下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门山被浩荡的楚江从中继开,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去,并在此回旋、澎拜。

《望天门山》整首诗是:

篇4: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下

【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出自《望天门山》的名句。

附录全诗如下: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唐代)

篇5: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下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全诗赏析、简介:

此诗是在公元725年(即:开元十三年),作者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天门山是当今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作者虽然一生坎坷曲折,平时浪迹天涯,与山水为伴,但十分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许多不朽的千古佳作。该诗描述了诗人行舟江中,逆流而上,远眺天门山的情形。

作者透过本首诗,形象地写出了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掀起汹涌波涛的奇观。青山在两岸相对而出,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展现出了动态的美,好像她们正在迎面向自我走来,表示着对江上来客的欢迎。由于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感叹作者的巧夺天工!

篇6: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开:劈开,断开。

4、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5、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6、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7、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8、出:突出,出现

诗意: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赏析: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赏析唐诗《江南曲》

《楚江怀古·其一》原文及赏析

《上之回》的唐诗鉴赏

卞山楚庙诗,卞山楚庙诗江总,卞山楚庙诗的意思,卞山楚庙诗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诗(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文章
最新范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