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G/IAP 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

时间:2023-03-18 04:01:22 作者:我有名字的好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有名字的好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LASG/IAP 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LASG/IAP 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LASG/IAP 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

LASG/IAP 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

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最近发展的高分辨率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26, 分别与两个陆面模式--NCAR通用陆面模式CLM和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SSiB进行耦合.在比较了两个陆面过程模式, 指出CLM改进方面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两个陆气耦合模式所模拟的陆气通量交换结果, 指出新版本的陆气耦合模式(SAMIL-R42L26与CLM耦合)对表面感热、温度、降水率、潜热通量和海平面气压场的模拟能力大大提高, 尤其对于夏季表面感热通量场, 使亚洲北部和东南部、格陵兰岛以及北美洲大部分地区的数值从100 W/m2 降低到接近60 W/m2, 与NCEP再分析资料一致.新版本的陆气耦合模式模拟陆地表面能量收支趋于平衡, 为下一步发展海-陆-气-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提供保障.采用CLM陆面模式, SAMIL-R42L26能较好地模拟亚洲季风区地表感热和潜热的季节演变趋势, 而采用SSiB陆面模式的结果, 则存在较大误差.文中的结果表明, 不同的陆面模式所模拟的`大气下垫面(包括洋面)通量发生的变化, 通过陆气耦合过程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局地性的, 而且是全球范围的.

作 者:包庆 刘屹岷 周天军 王在志 吴国雄 王鹏飞 BAO Qing LIU Yi-Min ZHOU Tian-Jun WANG Zai-Zhi WU Guo-Xiong WANG Peng-Fei  作者单位:包庆,BAO Qi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刘屹岷,周天军,王在志,吴国雄,王鹏飞,LIU Yi-Min,ZHOU Tian-Jun,WANG Zai-Zhi,WU Guo-Xiong,WANG Peng-Fei(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大气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年,卷(期):2006 30(6) 分类号:P435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模式   陆气通量  

篇2:半干旱区陆面模式参数对水分循环的敏感性研究

半干旱区陆面模式参数对水分循环的敏感性研究

植被覆盖对陆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植被覆盖对于交换过程的影响因子很多,关系复杂.作者研究了各种植被因子对陆气之间水分循环的作用和相对重要性.首先通过单点NO-AH模式对吉林通榆农田下垫面土壤和边界层各物理量进行模拟,并与观测结果比较和评价,肯定了单点NOAH模式模拟能力.使用这一模式进行敏感试验,将与植被有关的`参数分别在其取值范围取较大与较小值,比较水分循环各物理量如土壤湿度、土壤蒸发、植被蒸腾等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在各参数中植被气孔阻抗、根系深度、土壤湿度初值和反照率对水分循环的影响较大,而叶面积指数、粗糙度和冠层阻抗则影响较小.

作 者:佟华 刘辉志 赵琳娜 TONG Hua LIU Huizhi ZHAO Linna  作者单位:佟华,赵琳娜,TONG Hua,ZHAO Linna(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刘辉志,LIU Huizhi(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气候与环境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4(6) 分类号:P463 关键词:植被   陆气间相互作用   水分循环   vegetation   land and atmosphere interaction   water cycle  

篇3:陆面过程模式CLASS径流模拟的改进和应用

陆面过程模式CLASS径流模拟的改进和应用

针对陆面过程模式CLASS(Canadian Land Surface Scheme)产流模拟方面的`不足,提出考虑壤中流产流机制的产流模拟方案.利用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HUBEX)资料,在史灌河流域对改进前后的模型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产流模拟改进方案大大提高了CLASS的径流模拟能力,同时改善了模式对土壤含水量的模拟.

作 者:吴志勇 陆桂华 WEN Lei WU Zhi-Yong LU Gui-Hua WEN Lei  作者单位:吴志勇,陆桂华,WU Zhi-Yong,LU Gui-Hua(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问题研究所,南京,210098)

WEN Lei,WEN Lei(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大气海洋科学系,蒙特利尔,H3A2K6)

刊 名:气候与环境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年,卷(期):2007 12(4) 分类号:P435 关键词:陆面过程模式   径流   CLASS模式  

篇4:混合坐标大洋环流模式Hycom的坐标选取与参数化设置敏感性试验

混合坐标大洋环流模式Hycom的坐标选取与参数化设置敏感性试验

在移植并拓展建立一个全球范围Hycom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混合坐标的选取和参数化设置设计了几组敏感性试验,初步揭示了选取不同的混合坐标和设置不同的参数值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混合坐标中的z坐标的设置差异对混合层的模拟影响较大;对混合坐标中的'等密度坐标而言,前几层取值稍小些会提高模拟效果:动量耗散的辐散速度是影响模拟结果的重要参数.

作 者:王骥鹏 闻斌 耿再兴 万雷 WANG Ji-peng WEN Bin GENG Zai-xing WAN Lei  作者单位:61741部队,北京,100081 刊 名:海洋预报  ISTIC英文刊名:MARINE FORECASTS 年,卷(期):2008 25(3) 分类号:P731 关键词:Hycom   混合坐标   参数化   敏感性试验  

篇5:陆面水文过程与大气模式的耦合及其在黑河流域的应用

陆面水文过程与大气模式的耦合及其在黑河流域的应用

陆面过程模式对陆面水文过程有比较详尽的描述,然而,目前的陆面水文过程只考虑了垂直方向的水分运移,比较适合平坦地区的模拟,而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山区只考虑垂直方向的水分移动是不够的,尤其是目前随着计算机条件提高,分辨率越来越高,地表水以及土壤水的侧向流动成为山区水文过程必须考虑的部分.同时,目前的陆面过程模式中的径流量是作为诊断量处理,不参与运算.针对以上问题,对Noah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地表积水和积水蒸发、坡面汇流方案、次表面流方案,并且将Routing模块通过次网格过程与大气中尺度模式MM5耦合,发展了高分辨率大气-水文耦合模式.运用发展的'高分辨率大气-水文耦合模式,对黑河流域中上游6月23~25日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了陆面水循环过程对大气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陆面水循环过程对近地层大气影响很大,首先影响了土壤的湿度与蒸发,进而对边界层稳定性,云结构、云水、雨水含量产生影响,对区域降水也有一定影响.

作 者:高艳红 程国栋 崔文瑞 CHEN Fei David Gochis YU Wei GAO Yan-hong CHENG Guo-dong CUI Wen-rui CHEN Fei David Gochis YU Wei  作者单位:高艳红,程国栋,崔文瑞,GAO Yan-hong,CHENG Guo-dong,CUI Wen-rui(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CHEN Fei,David Gochis,YU Wei,CHEN Fei,David Gochis,YU Wei(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RAP,Boulder,Colorado,USA)

刊 名:地球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年,卷(期):2006 21(12) 分类号:P333 P334+.92 关键词:陆面水文过程   MM5   侧向流动   黑河流域  

篇6:北京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对季节内振荡的模拟

北京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对季节内振荡的模拟

对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北京气候中心新一代气候模式(BCC AGCM2.0.1)是在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参考NCAR CAM3改进形成的.新模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参考大气和参考面气压.因此原模式的预报量中的气温(T)和地面气压(p_s)则变为它们对参考大气气温的偏差和对参考面气压的偏差.模式还加入了新的Zhang-Mcfarlane对流参数化方案,并对其参数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还对模式边界层处理、雪盖计算等进行了改进.上述模式在实测的月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运行52年(1949年9月-10月).然后对运行结果中的季节内振荡的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NCAR CAM3模式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很差,主要表现在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强度很弱;东移波与西移波的强度很接近,而实际观测中是东移波的能量要远大于西移波;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很远.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很明显,强度接近于观测结果;模拟东移波的能量要大于西移波,这与观测较为一致;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不大.总的来看,BCC AGCM2.0.1模式在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方面比CAM3模式有明显的改进.

作 者:董敏 吴统文 王在志 张芳 DONG Min WU TongWen WANG Zaizhi ZHANG Fang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宦,同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9 67(6) 分类号:P435 关键词:国家气候中心   大气模式   季节内振荡   模拟研究   Beijing Climate Center(BCC)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Simulation study  

篇7:BATS1e陆面模式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的影响

BATS1e陆面模式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的影响

将BATS1e (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 version 1e) 陆面模式与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 (PσRCM9) 进行耦合, 发展了一个包含有更复杂陆-气相互作用的区域气候模式 (BATS1e-PσRCM9).通过对东亚地区1月和7月气候平均场和1991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间三次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 考察了BATS1e陆面模式对PσRCM9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BATS1e-PσRCM9模式对东亚区域冬、夏季气候平均场的模拟能力有明显提高, 且对近地层和对流层低层各气象要素场模拟效果的改善比对流层中高层更加明显.与PσRCM9模式的.模拟结果相比, BATS1e-PσRCM9模式对中国东南部地区降水的模拟与观测更为一致, 并且对江淮流域梅雨期间的强降水过程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由于BATS1e-PσRCM9模式改进了地气之间动量、热量和水汽通量交换的计算, 更好地描述了陆地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改善了模式对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场的模拟.因此, 通过耦合BATS1e陆面模式能较明显地提高PσRCM9模式模拟东亚区域短期气候变化的能力, 这为区域气候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 者:黄安宁 张耀存 HUANG An-Ning ZHANG Yao-Cun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93 刊 名:大气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年,卷(期):2007 31(1) 分类号:P435 关键词:陆面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模式性能  

《面谱》第五回

一次东移西南涡对初始扰动的伴随敏感性试验

动态粘弹谱仪的改进与试验分析

通货紧缩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运用多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浅谈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模式论文

新型水生植物对微污染地表水的净化试验研究

温度对生物活性炭处理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硅灰钢纤维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柱形破片对多层间隙靶侵彻试验研究

LASG/IAP 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LASG/IAP 大气环流谱模式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