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时间:2023-03-19 03:55:26 作者:坡姐的随机播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坡姐的随机播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更多重阳节相关内容推荐

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

在中国人民的观念中,九有着长久的意味。所以普遍的观念认为,重阳节之所以被定为老年节,就是因为中国人图吉利,认为九九有久久的意味。再加之九是最大的数字,因此九月九就被赋予了“久寿”的含义。而随着这种观念的传播,九月九的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称号。

不过真的只是这个原因吗?实际上仅仅这一个原因是有点站不住脚的,毕竟要说起“九九”这个数字,恐怕大多数人想到的并不是寿命,而是爱情。毕竟感情“长长久久”这个说法似乎更具有市场一些。那为什么九月九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呢?这是因为早在“久寿”这个现代说法之前,古人就有了重阳“求寿”的说法。汉代《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也就是说,早在汉朝人们就已经给九月九赋予了长寿的含义。

那么汉朝人为什么会在重阳有求寿的习俗呢?这就不得不说当时重阳的另外一个习俗了。那就是“辞青”。所谓辞青,就是告别青绿。古人认为春天树木发芽生叶,秋天叶落草枯,这都是必然的轮回存在。所以在初春的清明踏青,也就是迎接万物生机,到了重阳又辞青,也就是告别大地生机。而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影响的,重阳时,自然生机减弱,人体的生机也会减弱,但是菊花这种植物却是在重阳时开花,也就是说菊花在这个万物生机减弱的时期仍旧保持着巨大的生机。所以人们纷纷通过赏菊,饮菊酒的方式,来企图提高自己的生机。也就是“求寿”。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天地自然的四季变化和人的一生是相符的,而深秋的重阳正是对应着体力衰竭的老年。所以在这一天,老年人更是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饮菊酒的习俗虽然保留了下来,但是求寿的说法却慢慢的淡化了。但是人们还是会潜意识的将重阳和老年人长寿联系起来。所以当“九久”的说法出现时,重阳就顺其自然的再次被赋予了“久寿”的含义。

不过更重要的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就有着敬老爱老的观念。也希望大家在工作之余,等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家里的老人,给他们一个更加温暖的老年生活。

老人节和重阳节一样吗

老人节和重阳节是同一天,重阳节在被赋予老人节时就带有一定长寿的含义,因此可以说老人节和重阳节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除了重阳节专有的习俗活动,还多了一项敬老爱老的活动。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饮食习俗

饮食宜淡

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建议老人一日的食物组成:谷类150-250克,鱼虾类及瘦肉100克,豆类及其制品50克,新鲜蔬菜300克左右,新鲜水果250克左右,牛奶250克,烹调用油30克,食盐6克,食糖25克,少饮酒,喝足够的水分。

食物宜杂

没有一种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因此,每天都要吃谷类、蔬果、菌藻等多种食物,还要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色泽搭配,口味搭配,干稀搭配。

质量宜高

质量高不意味着价格高,如豆制品、蛋、奶等都是质量高的食品,老人应当经常食用。还要注意多吃鱼,少吃肉。糖的主要来源是主食和蔬果,尽量减少白糖、红糖、砂糖等精制糖的食用。

篇2:为什么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为什么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据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记载,在三国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过重阳节的习俗。而最早提到九九重阳的,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人们选在初九这一天登高吃糕点,赏菊花,插茱萸,意为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古代,菊花象征长寿,茱萸也可以入药,而九这个数字也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所以有些地方也习惯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之一,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重阳节的别称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与此同时,还举办各种大型的宴会,这些习俗都是于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九月九重阳节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又称九日、重九。

重阳节风俗有5种风俗

重阳节的风俗1、赏菊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的风俗2、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重阳节的风俗3、佩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节的风俗4、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的风俗5、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篇3: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原因

九月初九重阳节也称什么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原因

敬祖——重阳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在重阳节这天,很多地区有祭祖的习俗,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正日渐淡薄。这让现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蕴含的最温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厚重。

敬老——重阳日还是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孝道——重阳是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如今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不可能,家庭养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顾、凄凉等死之时,才会明白孝道的深意?

感恩——重阳中包含最大的普世价值

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不应再被现代中国人所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铭记。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

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篇4:重阳节为什么有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从先秦就已经存在,而很多习俗也是从那时候传承至今,例如重阳糕就是那时候就已经存在的食物。重阳节还有一个体育项目——登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重阳登高的起源。

重阳节登高有什么样的起源

说法一:登高避灾源于汉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桓景是东汉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舆北)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 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然而, 《续齐谐记》不过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五记载,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街市小官),后来跟仙人壶公 入山修道。可是,桓景其人在有关东汉、三国时期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均无记载。后来的《宋书·符瑞志》中倒是提到过东晋成帝时有个叫桓景的太守,但时间上已相 差了百余年。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说法二: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 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 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 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 “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古代为什么有辟邪之说

辟邪,即避凶,指驱除邪恶;偏邪不正;驳斥邪说。见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此外茅山道教道士佩戴的茅山玉佩和九眼天珠亦是辟邪神器。

辟邪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号,是禁忌的对象,与图腾相对。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图腾和禁忌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商周时期,饕餮纹饰在青铜礼器上广泛应用,是一类常见的辟邪。传说饕餮是一类猛兽,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为禁忌,将其图案铸在青铜礼器表面,祭祀时,下面以炭火焚烧、上面以热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惩戒。

东汉时,人们又常以龟为辟邪,已见有龟形炉灶、龟形水壶等文物现世。传说龟为龙之九子之一,龙生了九个儿子,但没有一个成龙,尤其令人难堪的是,其中一个竟是乌龟,是“龟儿子”。为了表示对“龟儿子”、“王八犊子”的惩治,汉人使其陷于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驮碑负重,以示镇压。雷台汉墓中,有八只石龟分别置于两具棺椁的四角,即是“镇压”的意思,表达了雷台汉墓主人对不肖子孙的忿忿之情,其情形无异于破口大骂。

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

20xx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xx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所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我们在重阳节这天要做到尊老、敬老、爱老。

尊老:尊重长者,尊重他们已经为社会所贡献的一生,尊重他们的人生,尊重他们的经验,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尊严。

敬老:礼,对长者要有礼。长者为大,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

爱老:要发自内心地尊老、敬老。家有老人,要像爱小孩和爱爱人一样地爱老人,爱爸爸,爱妈妈,爱爷爷,爱奶奶,爱姥爷,爱姥姥,要疼爱他们,要关心他们。

老人,是经历风风雨雨的人生经历的人,他们的生活和行为都有他们的经历的烙印。人到老,精力、体力都会减弱,同时随着退休和与社会的一些先进的科技的脱节,老人们必然会有一些不适应。

篇5: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老人节和重阳节一样吗

一样

老人节和重阳节是同一天,重阳节在被赋予老人节时就带有一定长寿的含义,因此可以说老人节和重阳节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除了重阳节专有的习俗活动,还多了一项敬老爱老的活动。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篇6:2019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草案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在保障老年人财产方面草案规定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骗取、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或者损毁应当由老年人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草案对家庭养老作出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赡养人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

此外草案对现行法关于家庭成员纠纷处理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侮辱、诽谤、虐待、遗弃老年人法律责任的条款作出修改完善。

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

篇7: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登高节、晒秋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草案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在保障老年人财产方面草案规定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骗取、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或者损毁应当由老年人继承或者接受赠与的财产。草案对家庭养老作出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赡养人对患病和失能老年人给予医疗和照料的义务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

此外草案对现行法关于家庭成员纠纷处理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侮辱、诽谤、虐待、遗弃老年人法律责任的条款作出修改完善。

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

重阳节为什么有登高的习俗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老人节讲话稿

九九重阳节致老人节的一封信

幼儿园中班重阳节教案九九老人节

老人节讲话稿

下元节又叫什么节

老人节活动方案

老人节活动总结

欢庆老人节文艺演出串词

以重阳节为主题的祝福语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