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3:37:46 作者:不确定性剧情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不确定性剧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植物论文范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植物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环境植物论文

关于环境植物论文

一、相关教育理论——结构主义

在教育学领域,结构主义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这个理论很难准确地予以表述,因为它只是一种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建议或方案。在该理论中蕴含着学习者自己构建相关知识结构这一思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指的正是这一想法。结构主义的学习动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93年。Ghani和D'Mello对一些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跟踪式调查。调查发现,如果他们喜欢某项活动。就会重复去做它、乐此不疲。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因此,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研究发现,控制感和足够的.挑战性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我工作胜任感。这点恰与笔者的教学经历相吻合——一些学生完全沉浸在某些课程的模型作业上,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当然,在这些理论之外,许多期刊、著作也印证了恰当运用结构主义相关教育学理论于金融会计教学之益处。

二、实务研究——自动分析

运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自动分析,其效率、效果不可小觑。兹以笔者一研究课程实证之。如表1所示。该实训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症结表象部分,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已经学过,但即便他们认真学习过相关的金融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回答课后问题,也很难真正解决好这些问题。第二部分罗列出的是电子表格所特有的自动分析功能(也可称作金融分析技能)。这是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正是在试图解决第一部分问题时,这些金融分析技能才被一一讲解。

在金融会计学领域,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Access、Acl、Catis等)相当重要:只有电子表格功底扎实。才能更透彻、更精准地进行金融分析。在金融会计学教学中,电子表格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金融理论。提高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三、金融会计教学新宠--电子表格

电子表格在金融会计教学中优点突出,因而愈来愈受重视。因其有助于金融财务数据基础分析,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学习基础分析教程之初,Excel、Access、Acl、Catis等电子表格便成为必备的分析工具。目前在金融教学中,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忽视分析技能培养,似乎已成通病。其实,对于大多数金融分析工作而言,严格学术意义上的“金融内容”是极少的,一个金融分析家的主要工作是复算、重组和分析数据信息,而如何有效地使用电子表格及相关数据加工和分析工具,对于完成这些工作至关重要。金融会计教学之传道授业程序,亦应以实务为要。

篇2:植物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有关植物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1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方法

1.1植物层次性搭配

在进行植物的配置时,注重植物的不同色彩和层次,可以大大提高生态园林的艺术气息,促进生态园林观赏价值不断提高。一般采用不同花色、叶色和高度的植物进行搭配,以体现植物色彩、分层的拼花艺术,保证生态园林景观丰富多彩。例如,黄色的金叶女贞和银杏,红色的红叶李,白色的梨花,冬季的腊梅,下层种植茶花、毛娟、茉莉和月季等,在最下层配置兰花、草本碎花等,可以很好的保持生态园林的景观,使生态园林一年四季富有生机和活力。

1.2植物花叶搭配

在物种的不同品种中,有一类叶色和形态都很漂亮、多变的观赏性植物,因此,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时,一定要将观赏花和观赏叶植物相结合,以保证生态园林的景观价值,促进生态园林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例如,夏季是绿色、秋季变黄色的银杏,夏季为绿色、秋季变红色的红枫,与月季、桂花等搭配在一起,可以大大延长生态园林的观赏期,提高生态园林的景观价值。

1.3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搭配

材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高度与开花时节等各不一样,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可以有效改善生态园林的绿色景观,使生态园林更加生动、活泼。例如,樱花和菊花、木绣球和美人蕉种植在一起,玉兰、海棠、桂花和牡丹相结合,可以使植物在形态、色泽、寿命等方面保持协调,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另外,根据生态园林的规模和设计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水源,尽可能种植本地植物,避免植物长途运输造成植物死亡和气候不适等情况,确保整个生态园林设计的均衡性。

2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配置,避免景观单一、死板等情况出现;二是根据生态园林的规模,合理利用绿地,提高绿色植物的利用效率,遵循生态原则、植物生长原则等进行配置,保证生态园林景观的层次性、色彩性和多样性,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三是如果出现虫害情况,尽可能采用无污染的方法进行治理,避免土壤受到过多污染,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四是选择本地植物时,尽可能就近运输,避免外来物种给本地植物带来侵害,提高植物的存活率,降低生态园林的建设成本;五是在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过程中,预留部分面积的绿色草坪,便于人们休憩,提高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人、经济和自然和谐共处;六是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搭配,要尽量与本地的人文、地方特色相结合,以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点,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提升生态园林的品位和景观价值,给城市绿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3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与生态学和美学有着紧密联系,并且涉及到自然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植物搭配的原则,提高生态园林的景观价值,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真正改善和提高。

篇3:攀援植物园林设计论文

1.1科学合理选择攀援植物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的原因,北方城市园林设计所采用的攀援植物的数量和种类比南方少很多,此外,北方生长的攀缘植物相对南方来说花期较短,而且花色比较单一。为了解决北方攀援植物比较缺乏的情况,一些相关的园林科研部门大力度地进行了许多引种实验和部分杂交育种研究,有些引种成功了,比如产自秦岭地区的盘叶忍冬以及杂交铁线莲等。以下是一些研究成果植物,在选择攀援植物进行园林设计时,要了解该植物的习性等,还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第一,爬山虎。爬山虎一般生长在阴湿的条件下,且耐寒、耐旱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低,对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爬山虎不怎么挑环境,生性随和,生长速度快、占地面积少、绿化覆盖面积大是其最大的优点。一根直径2cm的爬山虎藤条,在2年时间内,可以使墙面的绿化面积达到30~50m2。而且,爬山虎不怎么需要修剪,怕积水,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或向阳的地方都能够茁壮生长,最好选择阴湿、肥沃的土壤,其生长效果是最好的。第二,金银花。金银花也称忍冬,适宜生长在温和、湿润的环境下,温度在20~30℃最好,其生命力强,几乎不挑土壤,而且耐盐碱,比较适合生长在深厚、疏松的腐殖土中。金银花一般在4月种植,种植前要把种子放在35~40℃的温水泡上24个小时,然后在深16~18cm的土坑里插5~6根金银花枝条,露出地面的部分为7~10cm左右即可,然后用土将其压实,最后喷1遍水,大概半个月时间就能生根。种植时间选在夏秋的潮湿天气最好,而且,要注意选择健壮且无病虫害的摘去叶子的枝条作为插条。第三,五叶地锦。该植物适应性强,不仅耐寒而且耐热。

一般在入冬前种植,在背风向阳处选择种植地,挖深度超过100cm的坑,要保持环境的潮润,以利于插穗在种植后顺利地生根、发芽。插穗要从粗壮无病的枝条中选取,将枝条剪成20~25cm的插穗,再把插穗蹲平基部,选择一定数目的插穗捆牢,种入坑中。种植时一定要保证基部朝下,而且插穗顶部不能露出,然后在插穗顶部盖上约5cm厚的潮润的土壤,在这之后直至1月份要根据气温的下降程度分次覆土,其覆土的厚度最后要达到50~70cm。经过5个月的时间,埋在土里的插穗会生长出乳白色嫩芽以及多条白根,然后对其进行细心的管理,不久就会长出一墙的五叶地锦。除以上介绍的攀植援物外,常用的攀援植物还有长春藤、南蛇藤、牵牛花、紫藤等等。在选择攀援植物时,不仅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本地的气候条件,还要充分发挥其美化环境,提高绿化覆盖面的作用。攀援植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弥补平地绿化的不足,在丰富绿化层次、提升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等方面也很有优势。攀援植物是园林植物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由于茎较细软,不能直立生长,需要依附其它物体向上攀援。这个特性使园林绿化能够从平面向立体空间延伸,能够有效节省平面空间,大大增加绿化面积。

1.2园林设计中巧用攀援植物是关键环节

在园林绿化中,攀援植物有多种应用形式,通过对植物的攀援能力、观赏特性及其与被绿化物的协调等的全面细致考虑,总结了园林设计中攀援植物的几种主要的设计方式:

1.2.1凉廊式

凉廊式在园林设计中能起到过渡作用,利用攀援植物,使其覆盖在长廊的顶部或者侧面,从而有利于绿廊或花廊的形成,使园林更加美观。在使用这种设计方式时,要注意选择木质的缠绕类或卷须类的攀援植物,而且其生长力要强旺盛、分支的能力也要强、枝繁叶茂、花朵要秀美,例如紫藤、金银花等等。

1.2.2附壁式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附壁式的应用极为广泛。依附物可以分为较为粗糙的墙面、石头墙、档土墙等,在该种设计方式中应用的攀援植物一般是吸附能力较强,而且绿色期较长的种类。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攀援植物与被绿化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统一以及协调,如爬山虎,常春藤等等。

1.2.3棚架式

园林设计中,选择棚架式设计方式往往能起到点睛的作用。棚架式不仅能在园林中独立成景,而且有遮荫的.作用,棚架式的造型主要包括伞亭状、蘑菇状、花瓶状等,在设计搭配时要注意“随形而变,依势而曲”这一规律,此外,与周围环境在形体、色彩、风格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也很重要。

1.2.4篱垣式

篱垣式造景能体现园林设计的一种婉约风格,使园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情。这种设计方式一般用于篱架、栅栏、矮墙等的绿化,利用篱架或围栏,使丝瓜、苦瓜等植物攀援在依附物上,再加上茅舍、流水等景物,能够有效营造出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这种造景方式常采用卷须类、缠绕类攀援植物;还要根据篱垣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植物,如果将栅栏绿化作为透景,那么,种植植物时要注意植物间的间隔,以稀疏为佳,植物的枝叶要细小且观赏性强,如矮牵牛,铁线莲等。

1.2.5悬蔓式

悬蔓式是攀援植物的逆反利用。一般使用容器种植,使藤蔓、软枝植物在空中悬挂,给人一种别具风味的感觉。比如在进行墙面绿化时,我们将墙顶作为种植墙,在种植墙上种小型蔓生植物,使植物细长的枝叶向下生长、蔓延,能够与墙面上的植物互相辉映。

2结语

攀援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增加用地紧张城市的绿化范围、丰富绿化层次,而且能有效提升园林的艺术效果,使园林与环境两相宜。随着我国的绿化建设日益发展,攀援植物越来越成为我国园林设计中的重要资源。

篇4:植物与环保论文

绿化植物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还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和降低噪声等功能。下面给大家分享了植物与环保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当今社会,城市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园林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种类繁多的园林植物应用到 园林工程当中.同时,许多水生植物也在园林景观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水生植物给所在环境带来了很多生态影响.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多个方面分析水生 植物的生态环境影响并将提出若干建议.

篇5:植物与环保论文

1 水生植物的概念及特点

水生植物就是生长在淡水中的植物,它们或漂浮于水面,或植根于水体深处的泥土之中。有时水生植物也包括在沼泽中生产的植物。它们分别广,数量多,在江河湖泊等各种淡水体系中都有踪迹。一般分为以下4类:一是挺水植物。它们的根生长在泥土之中,大部分有茎、叶,茎和叶一般直挺挺地露出水面生长。常见的有芦苇、菖蒲等。二是浮叶植物。植物叶片一般比水面略高或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比如菱、芡等植物。三是沉水植物。顾名思义,该种水生植物全部沉入水下。因此,它们的叶片呈狭长状或者丝状,通气组织尤为发达。像金鱼藻、苦草都是沉水植物。最后一种是漂浮植物。该种水生植物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没有将根植于泥土之中,因此,它不固定,可跟着水流漂移。代表有槐叶萍、满江红等。

2 我国水质污染的现状

2.1 工业污染是重要源头之一

我国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漠视对环境的破坏行为,直接将生产出来的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中。这些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其中所包含的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直接进入水体,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影响人民的生活。比如像造纸、冶金、化工、印染、酿酒、采矿等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水较多、较严重。另外,也可通过间接形式污染水体。比如,大气污染形成酸雨,间接将污染物质排入水中。

2.2 生活污水

现在,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却严重偏低。全国各地生活污水污染程度的不同,使它们对当地水质中生物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这两项指标都不相同。

2.3 农业生产产生的水污染

农业污染主要包括使用化肥、农药等进行农业生产时,这些化学元素进入地表,通过下雨等流入河流或进入地下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另外禽畜养殖业的兴起,随之产生的禽畜废弃物也逐渐增多。现在,禽畜粪便的利用率仅有30%~50%。其余的基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行堆放或任意排放。这样,极易造成当地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污染水体。

3 水生植物改善水质的功能

3.1 吸收、降解氮磷元素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一般根系都比较发达,便于固定、吸收水中的营养。有的通过根系摄取、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如凤眼莲依靠根系吸收萘等元素,对净化含萘的污染水体有很好的净化作用。有的沉水植物则不通过根系,直接在水里吸收、分解这些营养元素。像狐尾藻是沉水植物之一,它可以吸收TNT,对降解水中的TNT意义重大。

3.2 沉降、吸附有害元素,起到过滤水质的作用

水生植物一般根系发达,与水体接触的范围和面积都很大,这就形成一个天然的过滤层。在水流较慢的`时候,它们的茎叶能够将一些悬浮杂质和重金属颗粒阻隔,使其沉降。与此同时,它们又利用根、茎、叶进行吸收,在表面进行离子交换等过程。

3.3 水生植物的富集污染物作用

一般水生植物会吸收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那么,将其固定在体内或集中到泥土里面,都可以有效减少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比如像凤眼莲能够吸收重金属,对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质有很好的净化功能。

3.4 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作用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生植物也是一样。它们不仅能净化水体,还把产生的氧气以及大气中的氧气通过输送,扩散到水中。这样,根系利用释放出来的氧气来对根系四周吸附物和沉降物进行氧化分解处理。另外,在水体底部和水生植物的根系土壤周边形成了多个喜氧和厌氧两种类型的小区。这样,形成微生物群落,对进一步净化水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积极摸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人工湿地系统就是通过选用特定的水生植物,形成错落有致、功效强大的净水系统,实现了对水质的净化和对湿地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了“绿色奥运”的目标,也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总的来说,积极探索利用水生植物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恢复是一项有利于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工程。

篇6:植物配置的论文

关于植物配置的论文

简介: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关键字:植物配置 居住区绿地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

(1)空间处理:居住区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根据植物的生态特性,可分为:

①适合于作上层栽植的植物:落叶乔木:银杏、白蜡、栾树、元宝枫、柿树、杜仲、泡桐、刺槐、悬铃木。常绿乔木:白皮松、雪松、华山松、蜀桧、侧柏、油松、洒金柏

②适合于作中层栽植的植物:适合于林下遮荫条件下的植物:鸡麻、连翘、小花溲疏、天目琼花、红瑞木、金银木、麻叶锈线菊、棣棠。适合于林下半荫或全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紫荆、猬实、太平花、珍珠梅、红叶小檗、铺地柏、紫穗槐。适合于林缘或疏林空地栽植的植物:黄栌、西府海棠、紫叶李、紫薇、丰花月季、榆叶梅、锦带花、平枝木旬子、迎春、牡丹

③适合于作下层栽植的植物?紫花地丁、金银花、扶芳藤、白三叶、草坪草、铺地柏、常春藤。

(2)线形变化: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

①在灌木边缘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叶茂如郁李、金钟花、火棘、迎春、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

②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增加边缘线曲折变化。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有利用尖塔形植物如水杉、铅笔柏、龙柏、桧柏、蜀桧等,此类植物构成林冠线起伏变化较强烈、节奏感较强;利用地形变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也有相应林冠线起伏变化,这种变化较柔和,节奏感较慢;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树冠构成的林冠线起伏变化,一般节奏感适中。

(3)季相变化: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为此,应做到:

①一个居住区内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如泉景——四季花园的四季园以两侧略起的微地形以及四季花木,形成中轴夹景效果,四季园内以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表现四季植物景观。春以樱花为主附以玉兰;夏以百日红为主附以棣棠;秋以石榴为主,点缀两株柿子树并配以红枫;冬以腊梅、云杉为主,并穿插红瑞木。整体四季园内以云杉及大叶黄杨相互连接,既满足了景观要求,四季皆有景,景景有不同,又紧扣了四季主题

②一个片、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该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如四季花园中,杨柳阁以杨柳为主,樱花阁以樱花为主,或者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

如以展现秋景为主的植物群落可采用:上层:银杏+元宝枫+小叶白腊+白皮松;中层:金银木+红王子锦带+小花溲疏;下层:铺地柏+月季+林缘栽植+草坪。其中群落上层乔木银杏、元宝枫以金黄、橘红叶色渲染秋景,红王子锦带沿林缘栽植,小花溲疏、金银木疏植于上层乔木稀疏光影之下,充实春、夏、秋景观,金银木果实秋冬之季亮丽红艳,冬季和翠绿的白皮松、云杉又构成层次丰富的冬景。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 是我们设计者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篇7:植物灌溉系统设计论文

植物灌溉系统设计论文

1系统方案设计

1.1主机选型

可编程控制器的种类和型号可根据系统的大小和稳定性的要求进行调整。三菱﹑西门子﹑欧姆龙的小型机一般可以满足要求,这里选用三菱FX2N系列,其体积小﹑配置灵活﹑价格适中,很适于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使用。因本系统只有数字量开关输入,无模拟量输入,故凭可编程控制器本身的抗干扰能力已能满足要求,而不必另外增加其他抗干扰措施。

1.2传感器选择

土壤温度传感器:测试温度的传感器有很多种,较普遍使用的是热电偶和热电阻传感器。本文采用热电阻Pt100温度传感器进行土壤温度的数据采集,热电阻的优点是线性度好、精度高,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工作温度范围大,只要经过适当的数据处理就可以传输、显示并记录其温度输出。土壤湿度传感器选择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产的FJA-10型负压式土壤湿度计。该湿度计的测量范围为0kPa~100kPa,测量精度为±2.5kPa;输出电压信号为0V~5V,供电电源为交流220V。雨量传感器选用型号为FDY-01的翻斗型雨量传感器,其输出信号为单干式舌簧管通断,工作强度为0℃~50℃。

2系统实现

该灌溉系统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按钮自由选择。自动工作模式可根据不同植物的灌溉要求设定好参数,满足灌溉条件即可自动进行灌溉,并可根据温、湿度传感器的参数自动停止灌溉。手动控制模式通过按钮手动进行各植物的灌溉和停止。当降雨量达到一定值,或土壤中水份充足时,或供水水管断流时,报警系统启动。这时出现问题的种植区域报警灯点亮,发出报警声音信号,提醒操作人员。解决问题后,可以按下“消音”按钮以解除铃响。

2.1硬件设计

2.1.1I/O点估算

输入信号共需17个输入信号点,考虑到以后可能会对系统进行调整与扩充,所以留15%的备用点,应取3个点备用,这样共需20个输入点。输出信号:共需要14个输出点,考虑到以后可能会对系统进行调整与扩充,所以留15%的备用点,应取2个点备用,这样共需16个输出点。

2.2软件设计

系统控制程序流程图接通电源,按下总启动按钮,系统启动,人工选择是自动工作方式还是手动工作方式。若选用自动工作模式,首先确认程序的时间设定有无错误,如设定值正确,程序继续将往下执行,否则,则检查电磁阀是否打开。程序运行过程中遇到下雨或水泵断水等情况,报警系统启动,哪个种植区域出现问题,哪个区域报警指示灯亮。等消除报警音之后,程序可以继续正常运行,直到程序结束。当按下手动总开按钮,自动运行模式停止,手动运行开始,手动运行指示灯亮。通过各种植区域手动和停止按钮来控制水泵和每个种植区域的电磁阀运行。

2.3人机界面

MCGS即“监视与控制通用系统”,是一套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可用来快速构造和生成上位机监控系统的组态触屏软件系统。组态技术在节水灌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形成可视化人机界面,并能够对灌溉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有效、便捷的监控。同时,组态王软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设备硬件无关性,能够根据不同的现场控制需要方便快捷地建立动画画面和监控系统以及形成各种数据报表。监控画面由主画面、点动控制、自动控制、报警记录及留言板等画面组成,如图3所示。主画面为系统启动画面,由各功能按键进入各种植区域对应的子画面,进行各功能参数的设定和系统监控。

3结语

本文展示了一种基于触摸屏和PLC控制的自动灌溉系统,针对不同植物的不同灌溉要求,能够实现自动控制。

篇8:云南植物研究论文

云南植物研究论文

1.研究论文及简报的基本格式参照本刊1993年(15卷)第1一2期。

2.植物材料应附正确的拉丁学名、产地、数量和制备方法。

3.化学结构图须另页绘制,基团标注无误,在文稿内注明插图位置。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不必给出。表插人文中适当位置,图表应附相应的英文。

4.参考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文中注明,著录格式见本刊“征稿简则”,其中,英文期刊名的缩写参照CA,但不加点,不可随意缩写,如:Phytochem(正确为Phytochemistry),Tetra(正确为Tetrahedron)。

5.实验部分必须简明扼要,但要使实验化学家能够据此重复出该实验,可以省略的一些实验细节:(1>常规衍生物(如乙酰化物)的制备方法;(2)化合物分离的细节,如装柱,TLC板,柱子及分馏的大小等;(3)仪器(不包括型号)及化学试剂的商业来源。

6.新化合物采用IUPAC命名规则给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名,若有必要可再取一个得体的俗名。文中化合物第一次出现时若注有编号,下文均以编号代表。

7.每个化合物尽可能标出得率,如:化合物3(510mg;0.0031%)。结晶须指明所用溶剂,如:白色针晶(MeOH),熔点的表示法,如:mp259—261°C。液体化合物的折射率表示法,如ngl.653?

8.元素分析表示法,如:已知化合物(Found:C,62.9;H,5.4.Calc,forC13H)3ON4:C,62.9;H,5.3%)。新化合物(Found:C,62.9;H,5.4.C13H13ON4requires:C,62.9;H,5.3%)。

9.比旋度的表示法:[a]??测定值°(所用溶剂;c指100ml溶剂里化合物的克数),如[a]2D3+32.2°(EtOHiC0.32-10).

旋光每散谱(ORD)可用一系列不同波长下的[a]值或分子比旋[0]值表示。

园二色散谱(CD)可用分子椭率值如[0]256+21780,[0]307-16113或微分子色散吸收值如Ae253-1.02(MeOH;c0.164)表示。

10.NMR表示为4NMR或13CNMR,须注明仪器的频率,溶剂及内标物。化学位移以<5值(对TMS)表示,注明峰形,如:单峰(s),宽单峰(brs),双峰(d),双二重峰(dd),复峰(m)等。l3CNMR及1HNMR数所须注明所对应的碳和氢的位置,采用IUPAC定位,标为C-l,C-2;H-l,H-2。例如:I3CNMR(21.15Mz,CDC13):<530.l(t,C-5),74.1(d,C-6),121.3(d,C-3),144.2(s,C-4).'HNMR(100MHz,CDC13):<50.681(3H,S,H-18),0.884(6H,d,J=6.0Hz,H-26andH-27),0.901(3H,d,J=5.0Hz,H-21),4.342(1H,q,J6a,7a=4.5Hz,J6a,7^=2.0Hz,H-6),4.211(1H,m,Wl/2=18.0Hz,H-3a)?所用仪器频率及溶剂若在实验部分的`总论中已注明,则以下皆可省略。

11.质谱须注明所用的方法,如(EIMS,CIMS,GC-MS,FABMS等)及离解能,只须给出分子离f-峰及重要的特征碎片峰(相对强度),如:EIMS(70eVm/z(%):386[M+](36),368[M-H20]+(100),275[M-111]+(35)等。髙分辩质谱(HRMS)若有必要可多给一些信息。

12.紫外光谱表示法,如UV/CGxHnm(lge):203(4.17)。

13.红外光谱表示法,如IRC=0)?若要标明吸收带的强度,则采用以下缩写符号:w(弱),m(中等),v(可变),s(强),vs(很强)。

14.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及有关的缩写符号须规范化(参考CA),如氘代溶剂CDC13,DMSO-d5,D20,pyridine-d5等。常见化学试剂在文中均以化学符号表示,如:MeOH,EtOH,n-BuOH,PrOH,iso-PrOH,PhOH(苯酚),petrol(石油醚),CHC13,CC14,C6C6,Et20,Me2CO,HOAc,EtOAc,THF,Ac20.NaOMe,CH2N2,HC02H(甲酸),TCA(三氣乙酸),TFA(三氟乙酸),NaOAc,NaOH,HC1,H,S04,CO,,H,B03.nh3,N2等。

15.制备薄层析须注明(1)薄层厚度;⑵样品的量;(3)确定带的方法;⑷从吸附剂上洗脱下化合物所用的溶剂。特殊TLC的吸附剂须注明,如:AgN03-硅胶(1:9)。

16.气相色谱(GC)须注明检测器(FID,EC等),载气及流速,操作温度,柱子情况等。

17.高压液相(HPLC)须注明(1)柱子情况,如大小、型号;(2)压力及溶剂;(3)检测方法,如UV或折射率。

18.X-衍射只须给出立体结构图(最好有键长)及必要的数据,详细记录可指明在什么地方储存。

篇9:植物修剪技术园林管理论文

植物修剪技术园林管理论文

1目前园林管理中应用到的几种主要植物修剪技术

1.1截干

这主要是对那些干茎、生长粗大的枝干及骨干枝进行截断处理的技术,因为这些枝干生长的过快过长会导致植物根部的营养赶不及生长的需要,造成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植物的继续生长,而通过截干修剪就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良好的处理。

1.2疏删,亦称疏剪

主要是指把植物的枝条从基本剪除,不留基桩和芽。这么做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植物的分支数量,增加树主体的养分供给,从而有效地促进树木的生长、发芽,改善树与树之间的间隔,增强通风通光力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3短截(剪接)

将枝条上的一部分去掉,保留枝干的`基部枝芽,这样可以使植物的养分供给到短截的部位,刺激内部的侧芽的发育生长,抽生出新的树条,从而调整植物的生长形状,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4辅助性修剪

辅助性修剪有很多种,那些摘心除芽的修剪过程都可以称之为辅助性修剪,一般园林植物管理中应用到辅助性修剪的方面包括了缩减、剪梢、摘叶、疏果、横伤、环剥等等。

2植物修剪技术在园林管理中应用的主要注意事项

2.1注意修剪的时间季节,根据园林绿化的要求对植物进行修剪

植物一般都具有休眠期和生长期,冬季是大多数植物的休眠期,在这一时期植物主要是续集养分、进行休整,等待来年春季的生长发芽,在这一时期的修剪被称之为休眠期修剪,且比较适宜进行重剪,这样就可以培养树冠的骨架结构,平衡树势。这里以银杏树冬季修剪为例。进行冬剪时,将位于树木主干50cm下的侧枝部分完全剪掉,并将生长于树膛的密枝、纤细枝以及重叠和交叉的树枝都要剪除,对结果树枝进行保留,并对枝间距离及方向进行调整,重点培育主枝,骨干树枝的延长枝可以缓1年再进行短截。春夏季是植物的生长季节,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一般是辅助性的修剪,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其开花结果。

2.2注重植物的特性,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习性进行整形修剪

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适宜进行修剪,而有些植物却适合在休眠期进行修剪,这都是由植物的特性所决定的,若是我们违背了植物的生长习性,随心所欲的进行修剪,就可能严重影响植物的健康,甚至会导致其死亡。

2.3注意植物的生长环境,确保植物健康的生长,避免修剪过度引起的死亡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其周边的生存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在对植物进行修剪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它的生长环境要求,按照其对光照、空气、湿度等条件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修剪,确保修剪后的环境条件能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确保植物健康的生长。

3结语

在今后的管理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要求,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剪,以保证植物能够有形的发育,提高其观赏价值,保障植物能够健康的成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篇10: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初探论文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初探论文

1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极其重要。要提升园林绿化的质量,提高园林植物的存活概率以及提升植物绿化的成效,园林绿化的植物搭配人员就要加深自身对植物的了解程度,顺应植物的生长特点,提升园林绿化植物搭配的质量。

2园林绿化植物搭配突显的问题

(1)植物搭配方式单调。近年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化时都采用了大量种植草坪来点缀,使得城市园林建设没有任何新意。城市在植物品种选用上也是色彩不够多样化,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不具备色彩的交错性,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地方特点不明显,各个城市大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经济状况都有差异性,在具体的园林绿化里面往往不注重这些地域文化背景,单方面考虑园林建筑以及绿化给人的直观感受,形成大同小异园林景色。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在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外感形态与内在文化背景的结合。由此,在园林植物搭配中表现地方特色,表现城市独到的地域文化背景显得非常必要。由于植物可以表达一个城市的历史,向全世界乃至子孙传播城市文化,植物还可以等同建筑物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象征。

3现代园林植物搭配的方向

植物搭配需要以生态学理论知识论作其指导。园林种植是一项重造环境、改善环境的工作。即便生态学观念在较多的园林设计上被应用,但是经常只做表面工作,并未深入引用其内涵,要真正重整当代植物搭配的生态观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生态意识来指导植物搭配。在园林绿化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原则,以园林绿化的整体有序性、植物品种多种多样作为发展为准则,结合物种挑选,色彩搭配等一系列园林意境问题,构成以乔木作为主导,乔灌藤和花草为辅的复层搭配绿化形式。

4园林绿化植物搭配的原则

4.1坚持美学原理

植物形态美是展现园林整体美的关键,在园林绿化里面要加强植物色彩的丰富多样、注重色调上应存在明暗偏之别。要深入了解植物本身的生态学特征,运用其最优的色彩稳定规律,完成科学搭配。要灵活运用对比色与邻补色之间的微妙调色关系,形成色彩过度完美或色彩鲜明对比的美好画面。

4.2适宜原则

该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在适合的环境中种植适宜的植物,第二要与周边种植环境相互搭配协调。植物的生长特性要与栽种条件相符合。栽种条件是指植物栽种地的气候环境、土壤理化情况、光照环境以及湿度环境等条件因素。园林植物的自身特性包含植株高度、花色、适应性等诸多特性。目前较多城市的绿化植被品种比较单调。

4.3合理规划

园林植物搭配要遵照自然规则,要依据园林所在的环境、地理环境特征进行配置。要多加考虑其对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致的作用,要注重历史文化景致的多元化,充分理清它们与城市园林之间的关联,使城市建设与环境相互协调,在城市建设里面能够感受历史的底蕴,确保城市历史文明的传承。

4.4遵照生态学原理

符合自然生长规律与风貌的园林种植,必须尊重物种多样性原则。因此,园林植被的配置要注重植物群落具有层次丰富的特征,实现各种植物相结合,植物的层次较多,群落分明的结构模式。同时也要考虑植物叶子与花朵的颜色,将高低植物搭配种植,使园林具有色彩丰满,层次分明的美好特征。

4.5依据绿化要求和作用进行配置

明确园林绿化即将展现的主题效果,根据这个主题配备相应的植物品种。首先选定符合主体的乔木、灌木与花卉,选定之后,整体风格就有了框架结构,然后对框架结构进行相应的填充,那么,具有特色的主体式园林就构建完成了,最终体现出一种文化与精神并存的样貌。如樱花园、薰衣草园、郁金香园等,都是以某种植物作为主题,形成特有的韵味。此外,还应根据具体需要,选用合适的各种地被植物。比如在规则式规划布局里面,应挑选植株整齐有序、耐修剪的植物。而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则应该选择植株高低不一,花色丰富的品种,从而展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及配合具体需要。

4.6经济适用原则

经济适用的原则指创建节水型园林,由于许多植物都不耐干,因此,园林管理人员需要对其定时定量浇水,这项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在植物搭配中要将节水的问题考虑进来。例如不要大面积种植草皮,尤其是在冬季生长的草坪,而要多选用耐旱的草皮种类,可选用耐旱的地面覆盖植物,如扶芳藤等。或将冷暖季草混合种植,混合种植不仅能够节水,而且还能实现一年四季草木长青的效果。在搭配中优先挑选较耐干旱的园林树木,如银杏、国槐等树木都是不错的选择。

5园林绿化植物搭配的功效

园林植物具有改善环境的作用。按照人们的理解方式,园林不仅作为游憩地段,而且更具有优化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功效。园林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工作及生活中的.压力,况且植物释放的负离子与抗生素,可有效提高人类及动物抗御疾病的能力;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一些特殊园林植物还会分泌杀菌素,净化环境;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空气中浮游颗粒,优化空气;可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可降低噪声,抵挡风沙。植物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园林绿化可称之为美化环境的有效手段,而园林植物必定是园林绿化的最关键的部分。

6科学合理配置园林绿化植被的策略

6.1基于植物种类的合理搭配

根据植物学的类别将植物作划分。可分为:花卉植物、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皮等。乔木可以分为常青乔木与落叶乔木。植物搭配的具体方法就要依据这类划分进行合理搭配,乔木作为园林绿化方面的首要绿化植物,所以乔木的科学配置及其关键,乔木配置要依据植物的树木形态等进行搭配,从而确保乔木同园林整体景致协调一致。乔木配置完之后,后面需要进行配置的是灌木、花卉、草坪这些具有大面积种植意义的植物。灌木具备丰富的颜色和繁茂的叶脉,合理地将灌木与乔木结合配置,可以增强植物的观赏价值。花卉不仅品类繁多,颜色艳丽多彩,同时花卉还具有花香,花卉与灌木比较,更能引起大家美感方面的共鸣,花卉是园林绿化里面绝对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种。以草坪作为代表的地被园林植物是园林中供人们休息和娱乐活动的良好载体,因此,草坪的搭配需要与花卉等植物进行区域的划分,可以更好的保护花卉等植物免遭破坏。

6.2基于植物搭配的效果及目的合理搭配

在进行植物的搭配时,要确保园林绿化植物被合理科学的搭配。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遵照植物的配置原则与植物的生态特性等因素,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进行植物搭配;

②在园林景观绿化最终目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良园林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园林行植物的搭配时可以参照植物绿化中生态园林最终目标进行植物的搭配。

③要将园林景观的绿化看作是一种当地艺术景观的绿化,相关操作人员可以运用园林艺术景观的布置手法进行园林景观的配置。

7结语

生态园林建设并不是简单地绿色植物栽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返璞归真,而应是多个生态群落在具有审美意义的基础上的艺术性配置,是园林艺术发展和提高的表现。现代园林绿化的植物搭配代表城市的形象,地域文化特征是当地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成功的园林植物配置形成的景观可作为一个地区的标志。通过对绿化植物配置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实施方法,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更好的向着生态保护、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敏.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探讨[J].城市建筑,2013(20):179~180.

[2]孙树杰.加强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13):3193~3194.

[3]郑敏芝.浅谈园林绿化植物配置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2).

[4]龙苗苗.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9):208~208.

[5]宋纯彦,张海军,张淑兰,等.牡丹江市东宁县城镇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现状调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5):105~107.

[6]刘春红,杨伟.关于园林绿化植物配置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9):6373~6374.

篇11:高尔夫球场景观植物配置论文

高尔夫球场景观植物配置论文

高尔夫球场景观植物配置论文【1】

【摘 要】高尔夫球场作为城市绿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本文讲述了高尔夫球场的景观作用及园林景观在高尔夫球场的功能,笔者对高尔夫球场景观植物配置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景观;植物配置

高尔夫运动由于球场优美的环境而具有特殊性,高尔夫球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以当地的自然景色为基础,将草坪、树木和花卉等园林植物与地形、水景、道路及桥等园林造景要素优美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高尔夫球场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一、高尔夫球场的景观作用

高尔夫球场景观是指以当地本土自然景观为基调,通过球场本身及周边的植被、建筑、水体、地形、沙地等元素共同营造的视觉环境。

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是高尔夫球场景观的一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虽然人们尽力避免,但球场环境的影响依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球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增长,既美观又可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体、防尘减噪、调解温度,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但同时建造和维护球场又使土壤的养分流失,土壤组织、水系和野生动植物经常受到化学药剂的侵害,大量的灌溉用水造成了水资源的紧张。

因此人们对高尔夫球场的环境问题愈发关注,并且将球场的生态环境作为衡量球场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园林景观在高尔夫球场的功能

(一)障碍功能

在高尔夫球场中,障碍是重要的功能区,一方面需要具有沙坑、水体、地形地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园林植物在设置陷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园林植物的栽植和配制方法、方向、数量、格式、植物类型,以及护养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成为陷阱,球手击球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根据高尔夫竞技的特点,在球场中,不同球道之间要有所规避,为球手提供美丽、祥和、安静的打球环境,消除外界噪音对球手击球的影响,给球手营造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之感,因而障碍功能首先具有隔绝作用。

通过不同树种配置,栽植于相邻球道间可以造成一堵绿色的围墙。

其次,增加击球难度,提高了击球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例如奥古斯塔皇家高尔夫俱乐部球道内的百年孤植老树,古树本身既是一道风景又增加了击球的难度,给球手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增加击球的挑战性。

再次,这种绿色围墙还具有引导和指示作用,遮挡围墙或栅栏,更还原球场的自然本色。

最后也使球场的安全系数有所增加,是球场安全的有利保障。

(二)景观功能

高尔夫吸引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源于自然更胜于自然,在击球中享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美丽景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来营造丰富的四季变化。

同时,高尔夫球场被各种园林植物分割为景观相对独立的区域,并且将各个球道连接成一体,进而形成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球场与周围环境通过园林植物的搭配紧密衔接,形成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的景观效果。

(三)环保功能

我国政府对高尔夫的政策一直保有谨慎的态度,占地大,耗资多固然是其中原因之一,但是,球场草坪农药、化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降低环境污染也成为高尔夫球场当下不得不面对的窘境。

众所周知,在降低气温、

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噪音等方面,园林植物具有独特的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小气候,另一方面可以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防治污染等。

三、高尔夫球场景观植物配置遵循的原则

(一)保留原有植被

在尽量多地保持基地原有植被的基础上,以其天然的、自然构成的景观为蓝本才能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高尔夫球场,使之与周围景观环境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

整个球场定位为林克斯风格,追求古朴、自然,简约而又失奢华。

前9洞位于场地东部,属于山地球场风格,地形变化较大,植物配置从生态原则出发,尊重球场所处的自然环境,选用湿地松、杜英等原来北边山体及该地块现存有的品种,延续北部九峰森林的风格特征,栽植上与原始地貌融合,现场存在的大规格树木,在不影响打球的情况下均将其保留。

后9洞位于场地西部,地势平坦开阔,属于平原球场风格。

(二)可行性原则

在高尔夫球场中进行的最主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打高尔夫球,所以球场中各种园林植物的选择、搭配、种植位置等均要考虑对打球的影响,种植间距和树种选择都必须多方位考虑。

(三)强调景观的统一性

从整体出发,高尔夫球场是一种开阔、舒展的宏大景观,所以高尔夫球场中的植物造景也并非是植物个体或某个局部的景观,而应该是整体景观的和谐统一,同时又在统一中有所变化。

(四)运用乡土树种

由于乡土植物在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已形成了稳定的群落结构,不会构成生态危害,同时乡土树种在当地的生长状态又较好,因此,应用乡土树种中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以及攀援植物在模拟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构建高尔夫球场的植物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当地植物生态系统的人工复原和再现,也是形成高尔夫球场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四、高尔夫球场景观植物配置建议

(一)确立球场整体风格

高尔夫球场景观营造时应突出各自特点,切忌千篇 一律。

首先应以原有场地中的自然景色为基调,通过草坪、树木、花坛、花径、水塘、湖泊、溪流、沙地、水桥、小亭等的合理搭配,展示特色;其次是选择适合原有场地的3~5种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使其遍布整个球场,形成球场景观的基本骨架,以凸显特色。

(二)适地适草,加强管理

球场绿化主要是建植草坪。

首先,在建植草坪时,要把握不同气候区、立地条件等自然条件,依据球场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适地适草,因地制宜。

其次,播种前应根据不同土壤状况,进行土壤改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再次,根据草种的退化特性,应每3~5a更新1次,提高草坪整体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边界植物配置应随形就势,模拟当地自然群落机制,创造天然屏障边界植物的配置依赖于许多因素,诸如地形、地势、遮荫、风、迅速隐蔽某些区域的需要等,所以应做到随形就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树种选择上,以树形优美、病虫害少、观赏价值较高的窄型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针阔混交,常绿与落叶搭配,并辅助一些花灌木以丰富季相变化。

配置形式上,模拟当地自然群落机制,乔灌草多层结构相结合,形成单行或多行不规则的线形景观,营建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垂直性隔离感强的植物景观空间,与此同时,有效地组织林冠线,通过林冠线的自然变化来表现出自然,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四)背景区植物配置形式宜多样化,且注重细节和装饰性设计,创造标志醒目的视觉效果背景植物应以生长缓慢、深根系、不易感染病虫害、树形好的优质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与花卉为主。

除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外,果岭周围还应注意选择无落叶的树种,如广玉兰、桂花、罗汉松、龙柏、火棘、无刺枸骨、铺地柏、金叶女贞、茶梅等;发球台背面应注意选择一些装饰性植物做背景,如佛肚竹、龙柏、红枫、紫薇、垂丝海棠、紫叶李、紫玉兰、白玉,发球台前面种植紫荆、落新妇、美女樱、锦带花、茶梅等小型植被,从而为发球台增加色彩,加强视觉效果,提供清晰、开阔的视野。

配置方式上以孤植、丛植、群植、片植为主,形成点、片状混合绿地网骨架。

发球台附近还应加强美观、高大、醒目的标志树或孤赏树的设计,为击球者提供遮荫休息的空间,营造一种宜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孟家松,张荻.高尔夫球场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选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06)

[2]蔡婵静.高尔夫球场的景观生态分析及规划建议[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王长粉.园林植物在高尔夫球场不同区域的配置与选择[J].考试周刊.2011

高尔夫球场植物配置研究【2】

摘要:以武汉驿山国际高尔夫球场为例,研究了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和景观表现方法,探讨了高尔夫球场中的园林植物配置原则以及球场各分区的植物配置形式,为中部地区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植物配置;武汉

1引言

武汉驿山国际高尔夫球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边,占地136.31hm2,毗邻九峰森林保护区与马驿山,整个场地成北高南低走势,东北部为陡峭的山地,西南部则为缓坡。

北部的九峰森林保护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山体屏障。

场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整个球场为18洞72杆的标准高尔夫球场[1],共2个场区。

前9洞位于场地东部,地形或舒缓,或起伏,极富趣味性;后9洞位于场地西部,地势平坦开阔,局部点缀有水系,目前该项目正处于施工阶段。

2植物配置指导思想

2.1保留原有植被

在尽量多地保持基地原有植被的基础上,以其天然的、自然构成的景观为蓝本[2],才能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高尔夫球场,使之与周围景观环境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

整个球场定位为林克斯风格,追求古朴、自然,简约而又失奢华。

篇12:水培植物科学小论文

水培植物科学小论文

摘要:本文在对室内水培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柳州市水培植物的市场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水培的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市场上的水培植物比较单一,专用营养液较少。本研究还对组合式水培进行了初步的试验、对室内水培植物应用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培植物;营养液;化感作用

1室内水培植物发展概况

水培是无土栽培非固体基质类型中的一种特殊栽培形式,以水为主要介质,加入一定的营养液,再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技术,把土生植物诱导在培养液体中生长,是居室绿化的新型的栽培方法。据报道我国已经水培出观叶类、观花类、仙人掌类等8个系列四百多个品种的室内植物。从总体看数量及品种较少,达到较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厂家也不多,市场开发的前景很大。

2室内水培植物的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与容器。选用的植物有短叶虎尾兰、红雀珊瑚、鹅掌柴、金边虎尾兰等。选用的容器有玻璃瓶、三角烧瓶、罐头瓶、试管等。

2.1.2 药品。吲哚丁酸、KNO3、Ca(NO3)24H2O、KH2PO4、KCl、NaH2PO4、FeCl3、FeSO47H2O、ZnSO47H2O、CuSO47H2O、MgSO47H2O、MnSO4H2O、(NH4)6Mo2O74H2O、KH2PO4、NH4NO3、Na2EDTA,等级均为化学纯以上。

2.1.3 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液配方(见表1)。药品的种类和用量决定营养液的pH,水培植物的营养液的pH通常控制在5.5~6.5间。营养液的母液为水培所用营养液的浓缩液,使用时再稀释。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营养液对几种水培植物生长的影响。短叶虎尾兰1株/瓶,共20株,在A、B、C三种营养液和自来水中,植株均成活,长势良好。比较在几种营养液和自来水的植株,看不出明显的差异,大部分根锈色,根尖白色,而且数量多,观赏性很好,是习性强健的室内绿化的材料。

红雀珊瑚,2株/瓶,共40株,水插生根率低,存活少。实验失败的原因:冬天水扦插,温度太低且插穗木质化程度太低影响生根。对比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扦插在自来水的枝条,春天气温回升后,生根比较迅速了,有50%的植株生根。表明二年生的枝条比一年生的枝条水培生根率比较高。其水生根有根瘤,根比较纤弱且易脱落,根的观赏性相对比较低,主要观赏枝条。

鹅掌柴1株/瓶,共25株,实验失败的原因:冬天水扦插,温度太低。持续低温,部分刚冒新根的`被冻死,极大地影响了成活率。

2.2.2 组合式水培可行性分析。合理的组合式水培让植物色彩及形态协调、大小合理,层次鲜明,错落有致,艺术装饰性更强烈。组合式水培中要注意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了解植物生理和生态的知识,注意化感物质的产生,加强化感作用的研究。

3室内水培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水培系统的选择

水培系统选择,要与室内环境、植物及个人喜好的情况协调。

3.2 植物的选择

室内植物首先要选适应室内水培环境。根据室内具体地点的光照、湿度和通气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栽培系统。此外还要考虑吉祥植物的选择,以及植物数量的选择,植物过多则晚上消耗氧多;宜选择环保型、健康型植物,并结合个人的审美情趣、爱好等。

3.3 营养液的选择

营养液是植物水培取得成功的关键,不同的植物应选择适宜它的营养液。因为营养液的一些物质可能会与铁铝等反应,所以水培植物一般不选择金属制品。目前针对不同植物的特定营养液的研究不够,所以营养液的研究和开发有待加强。

4结语

展望未来,室内水培植物应用不断增多,水培植物的优点将被消费者所认识和接受,水培植物产业将会迅速发展起来。在本课题研究中,仅能在柳州市的花卉市场考察室内水培植物状况,而其他信息仅能从书籍、杂志、网上和简单实践中了解,研究还不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加强。

参考文献:

[1]张鲁归.室内水栽花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3-4.

[2]邓国富.盆栽花卉怎样转为水培[J].中国花卉盆景,2003,8.

[3]王华芳.水培花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3-54.

[4]王琦.家庭花卉无土栽培200问[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8-22.

篇13:园林设计植物运用的论文

园林设计植物运用的论文

1地被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配置原则

1.1生态原则在园林设计中,园林的生态性主要通过植物表现,植物是园林设计中具有生命价值的物种,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地被植物也不例外。地被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生态原则的要求。地被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园林的绿色,起到防尘杀菌的作用,能够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在树种选择时一般都会选择乡土树种,增强其适应性,避免造成二次破坏。1.2目的性原则在园林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对地被植物进行配置选择。地被植物的应用,要结合配置空间的环境状况以及功能要求,对空间环境有衬托和突出的作用,同时在配置过程中要融入设计者的感情,根据空间环境的不同属性进行地被植物的搭配,使园林设计富有感情和美感。1.3美学原则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美的享受也不断的提高,因此在地被植物的应用过程中,要注重美学享受。地被植物的美感也是通过形态、颜色和质感进行传达,由于地被植物的'植株比较矮小,因此通常其美学价值都是通过群植表现出来。地被植物在一年四季中处于不同的生长状态,因此其美学价值还会通过动态变化表现出来[2]。

2地被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能够覆盖地表在园林设计中,有些地方如大树的树坛内、林地的阴湿处等,需要矮小植被覆盖,同时对于其习性有喜阴的要求,因此,地被植物在其中就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玉簪、常青藤、长春蔓、玉竹、八仙花等都可以应用其中,能够对林下地表进行覆盖,同时还能够展现地被植物自身的美感,既美化了地表,又绿化了环境。2.2能够稳固土地表层地被植物最基本的园林设计应用就是稳固土表,尤其是在坡地的应用,许多地被植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景天、垂盆草、常春藤等,都是很好地应用于稳固坡地土地表层的地被植物,能够根据不同坡地的需求,进行地被植物形态、颜色上的选择和搭配,无需过多地修饰,生长力旺盛,能够均匀地覆盖在坡地上,既美化了坡地环境,又起到了固土的效果。2.3能够对空间边界进行区分在园林的空间划分设计中,应用地被植物能够对界限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避免了分界线没有美感、生硬的现象,边界被地被植物覆盖,能够将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进行良好的界定,许多地被植物常年生长,开花季节较长,能够起到很好的修饰效果。地被植物应用于空间边界区分,不仅使空间的轮廓、区域界定更加清晰,还能够满足视觉效果。2.4提升美感,吸引注意相比草坪而言,地被植物的色彩更加绚丽,不仅包括绿色矮株植物,还包括不同花期的花被植物。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利用地被植物的色彩、形态和质感搭配,将地被植物连成整体,对空间进行烘托和渲染,吸引注意力。

3结语

园林设计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丰富园林设计的内涵,地被植物应用于园林设计中就是重要的尝试。地被植物的广泛应用,需要设计者明确地被植物的搭配原则,生长习性以及空间环境需要,切实地将地被植物与园林设计的空间环境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加强园林设计的美学享受。

篇14:植物水涝胁迫研究进展论文

植物水涝胁迫研究进展论文

摘 要:本文概述了植物水涝胁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介绍了水涝胁迫对植物的主要危害,阐述了植物对耐涝的适应性机理,提出并讨论了在植物耐涝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涝胁迫 适应性机理 研究进展

按照Levitt的分类,水分胁迫包括干旱胁迫(水分亏缺)和水涝胁迫(洪涝)。水涝胁迫对植物产生的伤害称为涝害。涝害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大灾害。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异常加剧,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局部地区水灾不断,土壤淹水现象更是极为常见,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防涝抗洪、水土保持等问题的研究。我国也是一个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大约有2/3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涝害,危害极大 。认识植物对水涝胁迫响应的机理,揭示其适应机制,从而合理地选择和定向培育耐涝性品种,减轻淹水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水涝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对水的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水分过多或过少,同样对植物不利,水分亏缺产生旱害,抑制植物生长;土壤水分过多产生涝害,植物生长不好,甚至烂根死苗[1]。涝害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旱生植物在水涝情况下其形态、生理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大部分维管植物在淹水环境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伤害,甚至死亡。但涝害对植物的危害主要原因不在于水自身,而是由于水分过多所诱导的次生胁迫而造成的。

1.水涝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当植物处于水涝状态时,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自由基的积累从而破坏膜的选择透性。晏斌等研究后认为,在涝渍胁迫下玉米体内正常的活性氧代谢平衡破坏,首先是SOD活性受抑制,导致O2-增生。故认为叶片的涝渍伤害可能主要是过量O2-积累产生MDA,引起蛋白质、核酸分子发生交联反应和变性、破坏膜和生物大分子物质,加快了衰老速度[2]。

魏和平等以玉米为材料,研究淹水条件下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首先液泡膜内馅逐渐松驰,叶绿体向外突出一个泡状结构,随后进一步破坏解体,且叶绿体结果破坏在液泡膜出现破裂之前,其次是线粒体、细胞核解体。后二者的破坏是淹水缺水造成还是细胞死亡过程中消化酶所致,尚须进一步研究。

2.涝害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1)水涝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土壤淹水后,不耐涝植物的光合速率迅速下降。虽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在较长时间内淹水并不引起植株叶片水分亏缺,有时还会提高叶片的水势,但仍会很快引起气孔关闭,叶片CO2扩散的气孔阻力增加。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早衰、脱落。土壤淹水不仅降低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运输也有所下降[3]。渍水下净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变化显着正相关,可作为耐涝性选择指标。淹水下,植物光呼吸酶活性受影响,光呼吸加强.水分胁迫下光呼吸具有特殊的防止光抑制作用,通过CO2循环有效耗散过剩能量,从而保护植物在逆境下的光抑制。

(2)水涝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涝害减少了植物组织与土壤间的气体交换,导致根部区域形成缺氧或厌氧环境,这是涝害各种反应中的主要决定因子。由于土壤中的氧气迅速亏缺,引起土壤和厌氧微生物产生了许多对植物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将随着淹水的不同程度影响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另外,植物体内淹水缺氧,导致根部厌氧代谢产生的乙醇、乙醛等物质对细胞具有毒性,对蛋白质结构造成破坏;产生的乳酸及液泡H+外渗等原因会导致细胞质酸中毒;发酵还会使线粒体结构破坏,细胞能荷下降,细胞中氧自由基增加,保护酶如SOD,POD等活性下降,质膜透性剧增,导致细胞严重的厌氧伤害[4].

(3)根际缺氧对矿质营养的影响

缺氧条件下,植物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大大减少,主要原因是在缺氧条件下植物只能利用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无氧呼吸产生能量比有氧呼吸少得很多,必然会降低根系细胞ATP的浓度,削弱了根系主动吸收矿质的能力。在缺氧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蒸腾流流速减慢,矿质元素从根系运输到地上部分的数量减少;另外,缺氧条件下,土壤气体交换受阻,土壤中CO2浓度增大,氧气相对减少,好气性微生物数量减少,厌气性微生物增多,使土壤酸度增大,改变了土壤微环境,最后导致土壤矿质元素有效状况的改变,从而影响植物根系对有效矿质的吸收和积累。由于氧气亏缺导致土壤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使某些离子还原成更可溶更有毒的形式(如硫化物H2S,FeS)。从而使细胞生理机能下降,从而引起根腐和木质化。

3.根际缺氧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土壤淹水后改变了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和运输,植株根内GA和CTK合成受阻,加剧叶片衰老和脱落。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乙烯含量增加。一些研究者认为是缺水植物体内氧分压降低,诱导根中ACC合成基因促进根中ACC的合成,ACC随蒸腾液流由根系向地上部分运输,地上部分的ACC在通气条件下转变为乙烯[5]。

近来已将乙烯在根系的合成更详细地研究清楚,在O2辐射进入根系组织的过程中,由于细胞壁的`阻碍和代谢活跃皮层的存在,在根系组织中形成一种从根外层到根中柱部位低氧到缺氧的O2体积分数梯度,结果在缺氧中柱由不需要O2的ACC合成酶将ASM合成ACC,从中柱运ACC输到低氧皮层细胞,由需要O2的ACC氧化酶将ACC氧化成乙烯,再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分,促进茎的加粗、次生根的发育及叶片衰老脱落[6]。另外,在缺氧条件下,植物地上部分ABA合成加强,减小了向根系运输的数量,地上部分ABA质量分数随之增大,并进一步抑制ABA向根部的运输。同时缺氧也可能干扰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二、植物对水涝胁迫的适应性机理

1.植物耐涝的形态学适应

(1)根系生长的表面化

在水涝胁迫条件下,有些植物根系表层化并且变细,根毛增多,根系能减少氧气在细胞中扩散的阻力,又不会形成根中部细胞的缺氧,还可以增加根系表面积,有利氧的吸收;一些深根植物对缺氧的适应是根部细胞间形成大量通气间隙,便于氧气扩散,根系生长在深层土壤中,也可以获得氧气,同时,有些植物如玉米、小麦、向日葵等,在水表层的茎节处会长出不定根,不定根伸长区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形成,使根内部组织孔隙度大幅提高。电镜细胞化学研究结果,不定根根尖细胞内ATP酶的分布高于正常根[7]。ATP酶活性上升,表明不定根根尖细胞具有较高细胞分裂能力和生理活性,根系氧气摄取和运输能力明显改善。(2)形成根际通气组织。

诱发通气组织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根系和微生物活动消耗氧气,根系的厌氧环境促进植物乙烯的生成和积累,覆盖根系的水又会通过降低乙烯的释放而加剧这种积累。乙烯浓度增加促进纤维素酶的活性,在酶的作用下,根尖皮层组织中细胞分离或部分皮层细胞崩溃,形成通气组织。可促进氧气扩散进根部,同时使根部的甲烷、H2S、CO2等气体排到体外,调节根际氧化势,排泄废气。

以往对植物耐涝形态学机理主要局限于根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逐步对植物地上部在淹水状态下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也进行了研究。目前,对植物淹水环境下形态学适应的相关研究仍较少,且局限于水稻、小麦等少数几种植物,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植物对淹水的代谢适应

(1)涝害胁迫下植物代谢途径的改变

有氧存在时植物不存在发酵途径,但在低氧时立即诱导出现,说明它们在植物适应低氧存活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受涝时,由于根部区域缺氧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而为了维持正常的或至少是最低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厌氧条件下,细胞能量的供应主要依赖于无氧发酵途径产生ATP。在受涝时,主要有三种活跃的发酵途径:乙醇发酵途径、乳酸发酵途径和植物特有的丙氨酸发酵途径。但这三种途径是怎样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对缺氧胁迫的耐性做出贡献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不清楚。

在涝害胁迫时,除了发酵途径外,在有些植物中还存在磷酸戊糖途径和苹果酸代谢作为能量供应的补充,以减小发酵途径产生的乙醇、乳酸等有毒物质的毒害作用[8]。厌氧条件下,参与糖酵解过程的酶也发生变化,厌氧诱导表达出一类正常状况下不表达的糖酵解酶[9]。此外,有些湿地植物可能存在特殊的代谢,如使用PPi替代ATP作为高能磷酸的供体。低氧锻炼的玉米,根尖存活时间以及胞质酸化与ATP含量无关,暗示PPi在起作用[10]。

(2)涝害胁迫下蛋白质的合成

逆境下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累积,原因一是叶片组织多种酶活性降低,脯氨酸氧化受阻,造成游离脯氨酸积累;二是谷氨酸合成脯氨酸的速度增加。脯氨酸可提高植物细胞原生质渗透压,防水分散失以及提高原生质胶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植物体抗性[11]。植物抗逆性途径大多与蛋白质尤其是酶有关,在短时淹水逆境下,酶活性增强,但随时间延长这些酶的活性下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涝渍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诱导合成了一些新的蛋白或酶类物质。

一些耐水涝胁迫的植物,如水稻和稻稗,在氧胁迫条件下糖酵解代谢酶类的活性明显被促进,例如乙醇发酵、糖酵解代谢、磷酸戊糖代谢酶活性被促进,甚至三羧酸循环在缺氧条件下也有一定活性,这样湿生植物就可以在代谢上适应水涝胁迫所造成的缺氧生境。以玉米为材料在厌氧条件下的研究发现,玉米新合成两类蛋白:过渡多肽和厌氧多肽,并与糖酵解或糖代谢有关[12]。目前已克隆了一些与植物抗涝性相关的基因,主要是编码厌氧胁迫蛋白的基因、SOD酶基因、植物血红蛋白等。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完善,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涝性植物材料将成为未来抗涝性育种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于提高植物的耐涝性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有研究表明使用生长调节剂如PP333、BR-120、复合醇等及外源活性氧清除剂能有效缓解涝害,但在大田条件下,这些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迫切需要确定可靠、直观的生理指标,从涝害下植株形态结构及代谢适应性分子机制入手,寻找适宜的耐涝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选育抗淹耐涝品种。

参考文献

[1] 赵可夫.植物对水涝胁迫的适应.生物学通报.2003,38(12):11-14.

[2] 晏斌,戴秋杰,刘晓忠等.玉米叶片涝渍伤害过程中超氧自由基的积累[J].植物学报,1995,37(9):738-744.

[3] 吕军.渍水对冬小麦生长的危害及其生理效应[J].植物生理学通报,1994.20(3).221.

[4] Fan T W M, Hifashi R M, lane A N. An in vivo 1H and 31P NRM investigation of the efect of nitrate on hypoxic metabolism in maize roots. Arch Biochem Biophys,1988,266:592-606.

[5] 樊明寿,张福锁.植物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和生理生态学意义[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6):611-615.

篇15: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园林设计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不完善、生态定位不精准、植物的配置方式不健全等。针对以上问题,工作人员应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在园林规划中注入现代生态观,利用植物的配置体现层次性。因此,本文以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作为切入点,对主要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探究

近年来,人们对环保的认知愈加深刻,园林的生态化成为了当前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首先,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植物的净化作用,整合园林的整体空间,通过栽花、灌溉、培育等方式优化环境。其次,也要在园林配置比例的设定上,使整体效果达到最佳。

1生态园林概述

从本质上来讲,生态园林是以园林设计为导向,以促进环境优化为最终目的的建设方式。园林生态化设计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植物的培育与配置。首先,从总体布局上来看,它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能够带给人们舒适的心情,缓解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其次,植物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污染气体,如CO2、SO2等,清除空气的杂质。另外,植物的配置过程相对繁琐,需要管理人员精心照顾才能够得到收获。但其也能够循环利用,形成以城市园林为主导的.生态空间。最后,植物在蒸腾过程中能够产生光合作用,对园林环境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篇16: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探讨论文

2.1统一调和原则

统一调和原则表现在统一性与调和性2个方面。从统一性上来讲,主要体现在植物配置的层次上。设计人员应根据园林的面积和走向设定植物的数量,并优化总体布局,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另外,在植物色彩的选择上,应统一色调,不要太过鲜艳或者阴沉。从调和性的原则上来看,植物规划应以园林的外部环境为主,使植物映衬园林,这样才能够带给人们平和的感觉。

2.2均衡性原则

第一,对植物高度和密度的选择。园林的开阔性较强,整体面积也不是很大。因此,植物高度要适中,不能够超过园林墙面的1/4。在密度上,植物的枝叶不易太过浓厚,这样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沉闷的感觉。第二,在植物类型的选择上,应设定一些香气淡雅、颜色素净的植物,使观赏者感到园林的清洁性。

篇17: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探讨论文

3.1自然式配置方法

3.1.1单株植物配置

设计者可以在较为幽静的园林小道中独立栽种1株植物。植物的颜色应较鲜艳,可以赋予观赏者一种“唯我”的感觉,并满足基本的构图要求,充实园林的整体面积。

3.1.2丛植

丛植的形态一般比较矮小,如果是同种植物,设计者可以将每4~6簇放在一起,2株丛植之间的距离不超过0.5mm,力求总体感觉上的统一化。在搭配上,可以将每2株植物划分为1组,并用同一颜色表现出来。反之,如果是不同类型的丛植,设计者应增加分布数量。例如,可以将每9株丛植分为1层,一共在园林中配置3层,由上到下进行排列,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3.1.3群植

群植主要是指在园林中,购置大面积的灌木丛或乔木丛。设计人员应在合理安排的基础上优化组合方式。例如,能够在园林的边缘处构建“带状”图形,依照组合原则将乔木和灌丛进行穿插种植。

3.2规则性配置

规则性配置的原理相对标准,设计人员要依照种植的位置进行总体规划。

3.2.1行植

设计者可以在园林的边缘或者道路延伸的两旁种植植物。如果园林四周的开阔性较强,则利用多行配置的方式,这样不会使得园林过于空旷。反之,如果园林的紧凑性较强,则采用单行的配置方法,测量每行之间的距离,并将行距设定成相同的数值。

3.2.2构建正方形的格栅,通过总体布局的方式进行配置

例如,根据植物行距设定网格数量,并找到其中的交叉点,从中心向两端进行延伸,固定植物的位置。同时,可以在网格中线处布置颜色鲜明的紫藤萝,在周边种植上一些淡绿色的草坪,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3.2.3环植。设计者将植物以半圆环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墙角、带状封闭区处设置1个顶点作为植物配置中心,在四个侧面分别加入相同类型的植物,在整体上带给人一种“散射”的感觉。同时,注重层次的搭配。由上到下逐渐降低植物的高度,改变树种。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植物的多层性,也在视觉上带给人一种新意。

3.3树种的选择

在植物搭配的过程中,也要体现树种的合理选择。一般情况下,就树木而言,常青藤和木棉是比较常见的园林植物。二者受季节和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整体会带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整个园林的主色调为绿色,在下端配置紫罗兰和红叶女贞,使得园林看起来更加多彩,并且给人带来一种开阔的感觉。就观赏类花朵来讲,由于广东省四季如春,设计人员可以选择一些四季海棠、紫罗兰、三色堇等颜色较为鲜明的花卉,吸引观赏者的目光。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体现园林设计的生态化,植物配置应该具有整体性、美观性、结构优化性等特点。设计人员要根据园林的总体布局设定标准化方案,促进我国园林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勇钢,毛桂英.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9)

2赵金艳,梁胜利.探析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住宅与房地产,2016(12)

3韩英超,张美祺.分析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绿色环保建材,2017(2).

篇18:小议植物种植设计趋势论文

小议植物种植设计趋势论文

适地适树,从结构上提高植物种植设计科学内涵

植物种植设计,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将其定义为: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可见,植物种植设计应遵循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从生物科学、生态科学的角度,完善植物种植设计的结构与形式。

确立绿量指标,优化植物种植结构

一直以来,我国沿用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平面指标对园林绿地建设水平进行定量评估,2月国土资源部提出要进一步增加绿地率的比率,即绿化用地占总规划用地的百分比。然而,绿地中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种植结构,其生态效益差异很大:相同绿地面积的群落绿化绿地与纯草坪绿地的生态效益相差几十倍;即使同一树种,由于受不同树龄,不同生长环境等自身及外界因素影响,其生态效益也很不同。仅仅依赖原有的平面绿化水平衡量指标,不能量化其实际生态效益,绿量作为立体评价指标则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类植物、不同种植结构绿地、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长环境的实际生态效益。因此,确立绿量指标,结合生物科学、生态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原理和方法,优化植物种植结构,促进植物生态效益的发挥。

优化整合,实现植物景观功能多样性

园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筑营建、叠山、理水和植物种植等四大部分,植物作为其中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不仅具有美学、生态及经济等功能,且还能从系统的角度,优化整合园林各组分优势,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现代意义。植物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没有形成整体景观结构,更多的是作为配景,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等表现形式与建筑、山石、水体等配合形成局部景观,这于大尺度的现代园林景观建设是相悖的。作为构成现代园林景观的重要组分,植物种植设计必须在尊重地域、尊重基址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立足于构建园林景观整体性,将整个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要实现多样性,应由形态、功能不同的绿地类型组成,这种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植物种植设计方法,主张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植物种植设计。如在系统研究园林景观其他组成的特点、优势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植物的形态、功能、物种多样性,通过版块、廊道、基底等形式,将建筑、地形、水体等有机整合,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不同地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种类以其特有的形态、质感、色彩,在竖向上所表现出来空间范围和围合感是不同的,不但具有丰富和分割园林环境空间的作用,还能营造场所精神,体现地方文化、民族风格。在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中,植物种类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为辅,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从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成为地域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

现代城市运动也影响到园林景观设计,使其遵循的原则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在植物种植设计中,产生了多元化倾向。英国风景园林师科鲁斯顿指出植物种植设计应体现四个方面:保存性、观赏性、多样性和经济性。保存性即对基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完善;观赏性是园林建设中植物种植设计有别于其他绿化的显著性特征,构建优美的植物景观供人们观赏是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任务;多样性是要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多样的景观形式;经济性体现在对于人工绿化的后期维护与管理上。因此,植物种植设计不仅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更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应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促进植物种放权有偿分配和交易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政府问责制和企业责任制,推行环境维护和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篇19: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论文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论文

1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1.1四大配置原则1.1.1韵律和节奏感原则。根据环境的不同进行植物的配置,比如在相对宽敞的地方,可以大面积种植一些体积较大的树木,而在面积较小的地方,就相对减少种植植物的数量,可以避免种植树木,而改种一些灌木和花草。1.1.2统一原则。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时候,除了要观察周围的环境之外,还要根据植物自身的品种、生长态势和颜色等进行配置。在同一个地方统一种植同一类型的植物,这样看起来和谐统一,避免了因杂乱的配置而带给人的烦躁感。1.1.3均衡原则。植物的整体生长态势、枝叶发育情况不同,因此带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枝繁叶茂、体积庞大的植物会给人带来安全、厚重的感觉,而相对于体积较小,颜色鲜艳活泼的植物则会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轻盈之感。1.2和谐原则和谐一致是生态园林建设所遵循的原则,注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和谐、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带给人舒适的享受,也从而带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从而从整体上达到和谐,这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的目标。

2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

2.1观赏性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可以将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观赏花的颜色各异,通过花与叶子的完美结合,可以带给人更大的观赏性。比如在常绿植物的周遭布置一些观花,这样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会有更为新颖的感受。布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层次的排列,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颜色、不同高度、不同体积的植物搭配排列,可以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比如在5m高的`桧柏和10m高的枫树之间按照高度进行由低到高排列,或者将红叶李和枫树进行颜色由浅到深排列,这样层次分明、高度和颜色都有着过度区分,会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2.2季节性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为避免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发生冲突,因此要严格遵守植物的季节性排列,春季植物百花齐放,夏季植物郁郁葱葱,秋季植物色彩多变,冬季植物银装素裹。通过按照季节性进行植物的排列,可以让生态园林更好地还原自然景观,给人们以更为亲近自然的感受。2.3和谐性生态园林建立的目的不能仅仅是让植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和环境中无序地排列,而是要考虑到多重关系,园林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到城市建设、农业和艺术的复杂学科,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过程中,要结合城市规划、林业、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而真正达到和谐统一,让生态园林在自身发展同时带动社会效益的增长。

3总结

生态学是一个涉及到城市、农业、林业、社会的复杂的连锁反应,通过生态园林中植物的合理配置,可以带动生态园林更好的发展,植物配置遵循艺术性、观赏性和和谐性于一体,除了可以带动生态园林的发展外,也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更为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和人与自然共处的目标起到了良好推进作用。

篇20:植物形态美学景观设计论文

植物形态美学景观设计论文

一、植物形态美的构成

植物形态的表现,是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信息传递给感官的体验,游览到创作者的感情,理解,氛围和乐趣,大气蕴涵和景观植物一起构成的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艺术语言是一种精神的美学效果,它的含意是主观想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植物景观之美,是通过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颜色,气味,变换和其他元素表达出的魅力,以及人们给它一个拟人化的性格,所以充满灵性的植物景观立体而生动的印象展现在人前。设计师在创作中,他的情感体验融会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为他的情感宣泄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体会到设计师们思想和情感,感受到同样的视觉美感以及不同的情感洞察。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既有形态特征,又有生态特征的各方面的差异,足以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艺术体现。不同的植物通过不同的设计者的喜好、思考、灵感,以及人们不同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的组合效果,不同的意境。其中既显示了植物的自然之美,也要体现出其意蕴。因此又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植物以艺术手法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更有通过将其剪裁成一定的姿态者。其中有特殊质感的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可以形成一种气势,给人以磅礴的姿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统一的姿态则又可以给人以平静和舒适的美感。环境设计中的植物的形态通过色彩表达。心理学家认为视觉美最敏感的是色彩,不同色彩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人热爱玫瑰的火红热情,有人却喜欢百合的纯白无暇,更有人只偏欣赏那一抹清新自然的'绿。植物的赏心悦目很大程度上因其色彩缤纷美丽动人。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造型和空间环境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植物形态的四季变换是景观设计构成重要的一部分。植物随着四季的变换,色彩更是千变万化,姹紫嫣红,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使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春之桃李、夏之荷、秋之桂花、冬之腊梅,营造出美妙动人,充满情调的环境里,形成不同的审美体现,亦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特别的情怀。

二、植物形态美的运用

植物景观的审美主体和对象,分别为人和环境空间,不同时代下人们心理感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植物景观的艺术是感官与感受相辅相成,感官上符合人的审美的同时也要使人得到心里上的满足,心理上所需要的满足感不同于身体上的,他是人们很难解释,但又说不清理由的会一味追求。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传达到感官,从而对眼前的景观做出评价,因此心理感知是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会从已知的前提下推出的判断是未知的推理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从整个推理得知整体,反之人们也可以部分地推断出近似总体的结论,有利于系统地看待景观的整体细节,是通过想起以前的事的这一心理过程,从而所引发的相关联想。所以植物形态运用多是由特定寓意或形式作为基点进行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让人们触景生情,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情感的升华,以满足人们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精神需求。以植物的特点出发,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视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回归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从植物形态本身出发,探索植物的根本,发现更多新的可能性,回归最初通过对其形态、质地、颜色等的研究、探索,方能对植物的属性有了全面的认识,并综合艺术理念,才可以做到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中保持植物形态的多样性特征,创造丰富的地域特色。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植物形态美学景观设计论文

彩叶植物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绿化作用论文

灯谜:植物灯谜

植物作文

植物诗歌大全集

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搭配合理应用论文

探讨植物景观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农学专业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论文

城市园林工程绿化植物的施工技术论文

植物论文范文(共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植物论文范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