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插艾草

时间:2023-05-03 03:42:37 作者:饮水机没水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饮水机没水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插艾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插艾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插艾草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民间也有其他的一些说法,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就是为了表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依然承袭着传统。都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端午插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营蒲作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清扫庭院,采来菖蒲、艾条插在门嵋,或者悬挂在房间里。人们还用菖蒲、艾叶、蒜头等制成艾虎、花环等佩戴,不仅美丽芬芳,还可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篙。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性温,味苦,可人药。用晒干的艾叶做成艾卷,能灸治多种疾病。煎服有止痢、止血和治疗妇女病的作用。而且艾的清香气息还能驱赶蚊蝇。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曹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在门上、室内悬艾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在疾病流行的时候,在室内点燃艾绒,用烟熏,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消毒方法。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艾的药用价值,《孟子·离娄上》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生不得。”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艾是可以治病的。用艾治病的方法是把艾叶制成艾绒灼烧以灸病。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这一天人们都洒扫庭院,除了在家里挂艾枝、悬菖蒲,还要在院子里面洒上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也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五月初五一大早,人们就起床,踏着露水到田野或花园去采集艾蒿。回来后,把它悬插在门上,叫“插艾”。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宗懊《荆楚岁时记》云:

“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赌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雄毒气。”

所以民间插艾于门,目的是借助其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灾。

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故事

一则传说是,唐朝嘻宗年间,黄巢造反。打到河南邓州城下,黄巢发现难民纷纷逃亡。黄巢见一中年妇女怀抱五六岁大孩,手拉二三岁小孩,便问她为什么离家外逃。妇人答道:

“衙门说黄巢来血洗邓州,让大家逃命。”再问她为什么拉小抱大,妇人答道:“抱着的孩子是个孤儿,父母双亡。拉着走的这个孩子是我的。万一丢下一个,我就丢下这个小的。”黄巢听了深为感动,对她讲:“我黄巢专杀贪官污吏。你爱别人的孤儿,我爱天下的百姓。”说着,顺手拔下路边两株艾苗给她说:“有艾不杀!请大嫂回城对穷人说,只要门上插艾,就不会受到伤害。”妇人立刻回城传话,很快传遍全城。当晚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了艾。第二天恰是端午,起义军攻邓州,看见门上插艾者不杀,开仓分粮,万民尽呼。从此便留下了插艾的习俗。

另一则传说是,很久以前,民间闹灾,一天,老神仙来到人间,变成个小老头,到一个村子巡视。他见一个老妇人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子和馒头。小老头便向她要饭,不但什么都没要到,反而遭来了辱骂。小老头见老妇人太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下“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几个字,便化作青烟遁去。第二天一早,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忽见一妇女抱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急忙过河。老神仙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抱小孩子?妇人回答:“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我要照顾好这没妈的孩子。”老神仙很受感动,拔了一株艾篙,教村民插在自家门便可免灾。虽然天上撒下了瘟疫,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这一天,恰好是五月初五。

古人插艾是很有讲究的。所插之艾,有的做成人形,有的扎成虎形。有的把艾条插于房门的两侧,用葛藤绕缠起来,上面再悬一两枝曹蒲,远观翠绿,近闻清香,实在是一种极好的美化。

篇2: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布依族端午节的风俗活动

布依语中没有“端午节”这个词,布依人称为“哈尼哈”(五月五)。端午节的习俗是随他们的祖先从江西迁徒到樟江河畔的。交通的闭塞和年代湮久,祖先从汉族地区带来的端午节,逐渐烙上布依人的印记,使这个节日具有浓郁的地方独特的民族风格。

布依人有端午登高的习俗。参加这一活动的,多是青少年。一大早,青少年们便带上“背崽粽”,成群结队爬上县城北门外年玉屏山,在坡顶玩耍嬉戏,赏景吃粽子。兴尽而返时,用稻草或茅草扎成草马,骑在“马”上呐喊着,从坡顶梭到坡脚,俗称“梭草坡”。

这个习俗的由来,相传是古时布依人不堪官府压榨,端午节这天秘聚玉屏同顶,共谋起义。粽子是带上山充饥的食品。后来秘密不慎泄露,官兵围剿,情急之中,布依人机智地梭草坡逃了。为了纪念起义,以后每逢端午这天,布依人都要爬玉屏山,梭草坡。

习俗代代相沿,玉屏山便有了一个俗名-登高坡。然而,这个习俗流传到今天有了一些改变。如带粽子上坡不仅仅充饥。老年人交代年青人,如吃不完的粽应留在坡上敬山神,据说这样能保佑孩子平安。

布依人在端午这天要在木楼上悬挂蒿莆和艾叶。这些都是长在河边的植物。据说,这样做也是为了纪念屈原:既未能在河里捞到屈原的遗体,便扯了河边的菖蒲艾叶回家。这寓寄了布依人睹物思人的质朴深情。然而,这个习俗慢慢也发生了变化。

菖蒲艾叶在木楼悬挂的位置,渐渐被固定在大门的两侧,仿佛守门神秦琼和尉迟恭一们。怀念屈原的初衷,演绎为驱邪、消毒和治病。布依人不仅悬挂菖蒲和艾叶,还在盲文子四周撒雄黄粉,饮雄黄酒。

布依人认为,一年之中以端午节这天的药性最强,这一天治病效果也最好。因此,端午节草药摊特别多,到医院看病的人也多。各家各户还熬草药,浴“百草汤”,用药煮过的丝线为孩子缠手,并以丝线系药袋,挂在孩子胸前,名为系“长命缕”。

布依人每年端午节都要在樟江上游杨家桥河段举行龙舟赛、舢板船赛和抢鸭子、抢彩球活动。抢鸭子和彩球,即将鸭子和彩球放河中,由游泳健儿们追逐抢夺,鸭子谁得归谁,抢得彩球者受奖。这一习俗是否同纪念屈原有关,已经失考。但相传在宋元就已形成。彩球用绸缎缝制,因浸水易沉,不易抢夺,后改用猪尿泡,染以红、黄、兰绿诸色,鼓气成球。

布依族端节的粽子名目繁多。有箬叶(俗称粽粑叶)包裹的,也有用其他植物叶包扎的;按形状来分,有三角粽、枕头粽、背崽粽、鸟兽粽等;按品质来分,有肉粽、菜粽、凉粽、钣豆粽、灰粽等。灰粽又有蕨草灰粽和糯米草灰粽。

凉粽又叫白粽。是在糯米里掺硼砂和少量食碱做成的。这种粽子质软,因为是冷吃,故名凉粽。

羊耳艾粽,是在糯米中掺入羊耳艾,故又名菜粽。这种粽富含多种维生素,有清热解毒功效。细腻可口,味道甘甜鲜美。

鸟兽粽有鸟粽、大粽、豕粽等。是先包扎成各种形状的鸟兽,再灌充以糯米蒸制而成。

各种粽子有不同的用途。三角粽一般比较小,是丢在河里喂鱼虾的;背崽粽,这种一大一捆在一起的粽子,则做来给孩子们背上山敬山神;枕头粽专门扎来敬赠给学堂里的先生的,所以这粽子的两头还要用粽丝扎上花。

端午节送什么礼物

1、传统的端午节礼物——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在端午节前包粽子,在端午节把粽子作为端午节礼物互相赠送,分享粽子,欢度端午,迎接岁序转夏。粽子作为端午节员工礼品不仅能恰到好处还体现了节日特色,是端午节礼物的首选。

2、自由选择的端午节礼物——礼品卡、礼品册 端午节礼物除了传统的粽子、水果、蔬菜等些食品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现在最流行的端午节礼品册、端午节礼品卡,这些高端的产品纯粹把产品的选择权交给了你的受礼对象自己,你也不用担心你所选得产品是不是会不喜欢。

3、温馨的端午节礼物——花卉 端午节礼物还可以送花送情意。在这个纪念屈原的节日里适合赠送的花卉有:剑兰、龙船花、文心兰、黄百合。剑兰的花语:避邪镇灾、性格坚强;龙船花的花语:争先恐后;文心兰的花语:快乐;黄百合的花语:快乐、喜庆。这些花卉美观而富有正面寓意,较适合作为端午节礼物赠送外籍员工或是年轻时尚的员工。

4、实用的端午节礼物——生活用品 端午节礼物还可以实用生活用品作为端午节员工礼品,也是较普遍的单位员工端午节礼品。例如家庭装的洗浴用品,粮油等,还可以赠送家纺、小家电等,一些特产食品类的也可作为端午节员工礼品。

5、民族特色的端午节礼物——民间工艺品 亲戚朋友是跟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人了,对于我们的这些朋友,端午节除了送粽子外还可以送一些有特色的小礼品,如香包、香囊等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虽然礼物很小,但是一般都很小巧精美,最重要的是不是很贵,像端午节这种大节,相互拜访一下,更能加深彼此间的情谊,使相处更融洽。

6、健康的端午节礼物——茶礼 端午节礼物粽子是首选之外,端午节员工礼品还可送茶送健康。我国古代北方人们喜欢端午采集嫩树叶等制成茶叶,端午喝茶,有益健康,且端午吃粽子多油腻易积食,喝茶可以促进消化、减少油腻感。茶作为赠予端午节礼品,既上档次又实惠。

篇3:2021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

治病防病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一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驱鬼辟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故事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营蒲作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清扫庭院,采来菖蒲、艾条插在门嵋,或者悬挂在房间里。人们还用菖蒲、艾叶、蒜头等制成艾虎、花环等佩戴,不仅美丽芬芳,还可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篙。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性温,味苦,可人药。用晒干的艾叶做成艾卷,能灸治多种疾病。煎服有止痢、止血和治疗妇女病的作用。而且艾的清香气息还能驱赶蚊蝇。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曹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在门上、室内悬艾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在疾病流行的时候,在室内点燃艾绒,用烟熏,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消毒方法。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艾的药用价值,《孟子·离娄上》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生不得。”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艾是可以治病的。用艾治病的方法是把艾叶制成艾绒灼烧以灸病。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这一天人们都洒扫庭院,除了在家里挂艾枝、悬菖蒲,还要在院子里面洒上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也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五月初五一大早,人们就起床,踏着露水到田野或花园去采集艾蒿。回来后,把它悬插在门上,叫“插艾”。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宗懊《荆楚岁时记》云:

“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赌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雄毒气。”

所以民间插艾于门,目的是借助其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灾。

端午节插艾草的古诗记载

《端午晓起》

村儿卖芍呼深巷,晓籁传潮耳鼓麻。

门悬蒲剑艾枝针,巷插灵符另进那。

《重午》

叶底榴花先蜂蜡,街头初卖范池冰。

世间各自有时节,萧艾着冠称道陵。

《采艾》

“未能免俗与今同,率小儿孙越岭东。

采得芜芜新绿艾,为人为虎佩身中。”

《艾人》

“搏艾为人事亦奇,家家防疫系门相。

果能驱兔无灾恙,天下应多不死儿。”

《艾虎》

“寻常一样三年艾,今日妆成百姓王。

不有闺中夸斗巧卜如何草木亦生光?”

篇4:2021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

人们认为端午节位于春夏,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 端午节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开始活跃,鬼魅也开始猖獗,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特别注意消灾防毒。故此民间有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家家都悬艾条于门楣厅堂。艾是菊科草本植物,其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虫,净化空气,还可入药,具有理气血、祛湿寒的功能。端午插艾不仅是节日中的点缀,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艾,别称家艾、艾蒿、五月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高可二尺多,茎枝有香味,艾用于医药,主要是取它的叶。我国古代针灸,就是以艾草的老叶制成艾绒,用来灸除疾病。一般地说,民间则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用以驱除蚊蝇。在湖北蕲春,艾与蕲龟、蕲蛇、蕲竹同列,被称为“蕲春四宝”。艾,越陈越好。叹孟子·离娄章》云:“七年之病,乞蕲三年之艾。”嘉靖《蕲州志》记载下当时湖广按察使、南京兵部尚书王廷相搜集整理的一首《蕲艾》民谣,对蕲艾“三年之艾”治七年之病而愈的事实予以充分肯定,这首歌谣是:

有蘩者艾生我土,七年之病得且愈。

五内失调邪作主,富贵耽欲乃自取。

艾纵有灵将奚补?我欲言之上官怒。

陈年蕲艾“揉捣如绵”,被称为熟蕲艾。熟蕲艾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曾对蕲艾和一般艾含精油化学成分测量对比,蕲艾的精油出油率为1.06%,是一般艾精油出油率的两倍,可见蕲艾之不俗。

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故事

一则传说是,唐朝嘻宗年间,黄巢造反。打到河南邓州城下,黄巢发现难民纷纷逃亡。黄巢见一中年妇女怀抱五六岁大孩,手拉二三岁小孩,便问她为什么离家外逃。妇人答道:

“衙门说黄巢来血洗邓州,让大家逃命。”再问她为什么拉小抱大,妇人答道:“抱着的孩子是个孤儿,父母双亡。拉着走的这个孩子是我的。万一丢下一个,我就丢下这个小的。”黄巢听了深为感动,对她讲:“我黄巢专杀贪官污吏。你爱别人的孤儿,我爱天下的百姓。”说着,顺手拔下路边两株艾苗给她说:“有艾不杀!请大嫂回城对穷人说,只要门上插艾,就不会受到伤害。”妇人立刻回城传话,很快传遍全城。当晚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了艾。第二天恰是端午,起义军攻邓州,看见门上插艾者不杀,开仓分粮,万民尽呼。从此便留下了插艾的习俗。

另一则传说是,很久以前,民间闹灾,一天,老神仙来到人间,变成个小老头,到一个村子巡视。他见一个老妇人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子和馒头。小老头便向她要饭,不但什么都没要到,反而遭来了辱骂。小老头见老妇人太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下“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几个字,便化作青烟遁去。第二天一早,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忽见一妇女抱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急忙过河。老神仙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抱小孩子?妇人回答:“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我要照顾好这没妈的孩子。”老神仙很受感动,拔了一株艾篙,教村民插在自家门便可免灾。虽然天上撒下了瘟疫,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这一天,恰好是五月初五。

古人插艾是很有讲究的。所插之艾,有的做成人形,有的扎成虎形。有的把艾条插于房门的两侧,用葛藤绕缠起来,上面再悬一两枝曹蒲,远观翠绿,近闻清香,实在是一种极好的美化。

端午节悬挂艾篙的风俗

端午节悬挂艾篙是一项很重要的风俗,也是端午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天刚放亮,人们便成群结队早早地到野外采艾篙,带回家,插挂在门上,这种风俗叫“插艾”。较早记载插挂艾篙习俗的是六朝梁人宗凛的《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端午节的早晨,有用刚刚采来的艾叶浸泡的水洗脸、洗手、洗身的风俗。据说,用艾叶水洗了脸、手、身,就不会受蚊虫叮咬。还有的地方的人们千脆把艾叶夹在鬓发中。

艾叶还能加人食品中。古代浙江一带清明时吃的著团,一些地方包的艾叶粽子,就是用嫩艾叶汁和糯米制成,清香而能助消化。法国有一种著名葡萄酒叫“味美思”,其主要香料就是艾叶的汁,酒味清香,甜中带苦,一些外国人习惯在就餐前先饮一杯作为开胃酒,以增进食欲。

提炼出的艾叶油又是一种很好的天然香料油,具有强烈的青草芳香气和自然凉爽感。生活在大都市的外国人,因喧嚣的环境和紧张的生活而感到压抑,向往大自然的恬静和气息,于是,他们特别钟情于用艾叶油作香料的自然型、野草型的香水化妆品

篇5:端午节门上为什么要插艾草

端午节门上为什么要插艾草

一、端午节门上要插艾草的原因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端午节插艾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按常规瘟神在端午节要降灾,天帝产生恻隐之心,便派人下凡体察民情。五月五日,天帝的使臣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先抢购,只有一个老头不仅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说:“你是天下的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灾,你在屋檐下插上艾蒿、菖蒲,就可以躲过瘟灾。”老头听说后就挨家挨户告诉了所有的人,于是,家家插上艾蒿、菖蒲,瘟神无法降瘟灾,人们都平安得救了。后来世代相传,习以为俗。

菖蒲艾叶的避邪之说,下面还有一段具有人文意义的传说。

据传晋朝邓攸,曾任吴郡(今苏州)太守,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永嘉八年,八王作乱,兵连祸结,百姓涂炭,选后吴郡失守,百姓争相逃命,邓攸昌为太守,因衙役四散,又无亲人,只得自己挑着幼子及兄嫂遗子绥景,徒步南逃,及至泗水之滨,正遇石勒乱兵追赶来。

邓攸一人难携两幼,沉思之后,毅然将亲生儿弃于路旁,带着妻侄继续南逃。过了泗水,却被乱兵追及,石勒举刀欲杀邓攸,邓攸诉说南逃种种,亲生儿已不能保,今求石勒只杀他夫妻二人,保全侄儿性命,以存亡兄一脉生机。

石勒听说邓攸弃儿保侄,大义可钦,甚是感动,遂决定让其逃生,恐这三人在路上又有不测,便随手采下路旁的菖蒲和艾枝,插于三人身上,并传下军令:“若遇身插菖蒲艾枝者,乃仁义之人,不准滥杀!”

五月五日,邓攸等三人终于逃至福建宁化石壁洞,此处乃中原南来者之转运站。眼看追兵将至,此地百姓将成刀下冤魂,他记起石勒亲传的军令,忙叫各家各户都在门上插菖蒲艾枝。

当追兵追至此地,见家家户户门插菖蒲艾枝,因军令如山,不敢滥杀,乃扬长而去。而这些百姓日后转徙闽南、台湾各地,为感念邓攸救命之恩,每于端午节插此以作纪念,或有贴上对联云:“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三、端午节挂艾草的好处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在远古时期,在冬风乍起的季节里,穴居而住的人们只能燧木取火,一些患有关节疼痛、腰酸腿疼的人在取暖时,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治愈。人们便开始有意识地用木条、草茎熏烤患处,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艾草的`效果最佳。于是开启了中医艾灸治疗的历史。

艾草主要分部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除了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外,妇女们经常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们将“艾虎”或“蒲剑”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人们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邪毒侵袭,确保身体健康。

也有人在端午节时在门上挂榕枝、石榴花或胡蒜。在民间,人们认为挂榕枝有使身体矫健的吉祥寓意,胡蒜可除邪治虫毒;石榴皮为一种中药材,石榴花也有治病的功能,所以这些植物被人们视为端午节保佑家人平安的吉祥物。

篇6:端午节为什么插艾草

原因: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五月在俗信中被认定为恶月,也称“毒月”,从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是指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端午这天,选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并采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或服用,以此防病。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而最传统的当属红豆糯米粽了。红豆不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佳品。

古时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菖蒲悬挂在门户上,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或用艾叶或菖蒲浸制药酒饮服。一些地方的人还喜欢将艾叶、菖蒲研成末,包上布,制成香包(又称香袋、香囊)佩饰,以其香气避免虫菌侵扰。

端午节要挂菖蒲和艾草的寓意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也是人们纪念楚国大文学家屈原先生的日子。在端午这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每户人家的门口都会挂着菖蒲和艾草。这是因为农历的五月正是蛇虫鼠蚁非常多的时候,因此挂上菖蒲和艾草可以利用它们的气味和药用价值驱赶这些害虫,起到保平安的作用。

一、端午节要驱虫蚁

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中国农历的五月也被人们称之为毒月,在民间也有“烂五月”一说。所以农历的五月也是许多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十分旺盛和最容易繁殖的时节。同时也是人们所说的五种有毒害的动物最容易出动的时候。因为如此,人们就将门口挂上菖蒲和艾草,来保护家宅平安,在五月不被邪气所伤害。

二、菖蒲和艾草的作用

人们就将贴灵符一样的,将菖蒲和艾草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边上。传言草蒲是古时候防疫驱邪的灵草药,它就像可以驱逐不好的东西的利剑一样。同时也因为它的外形像剑一样,于是挂在门口就像宝剑一样可以驱逐邪气。人们称它为“水剑”或“蒲剑”。在清代和晋代古人有所记载,称它为可以驱邪的宝物;艾草就是人们非常见的草药,从中国古代开始就将它作为治病的药材,我们平时看到的中医治疗时,艾炙就是用艾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所以民间不仅将它用作治病的良药,也将它挂在门口当作 驱邪的物品。

因为端午节这天,正逢农历五月,而这个时候正是毒虫猖獗的时候,于是人们将菖蒲和艾草挂在门口,利用它们的气味来驱赶走这些毒虫。在端午的节日,大家不仅要忙着挑选菖蒲和艾草,还要食用粽子,看赛龙舟比赛。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投湖的屈大夫,中国的文化离不开这些已故的文人,而屈原的精神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进。

端午节传统风俗活动内容有哪些

1、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

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

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艾叶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挂艾叶的习俗,但是区别于作用不一样,南方利用艾叶祛邪祛病,而北方进行避毒避恶,其药理相通,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

6、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来源于历史典故。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端午节四大习俗暗藏的养生知识

糯米粽子为养胃清火而来

无论南北方,端午节被大众广为继承的习俗一定是吃粽子,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端午时节,气候特点是潮热难耐,人们普遍食欲不佳。在这个节气里吃粽子,不仅健脾养胃,还清浮火。”传统的粽子主料是糯米加大枣,粽叶一般都用苇叶。在中医里,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粽子里的糯米一般都煮得很软,适量食用对健脾养胃有很好的功效。而苇叶等材料都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苇叶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蒸煮,粽叶内的有效成分可与内馅部分的营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增强粽子的补益作用。大枣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如果在粽子里加些莲子,可以健脾除湿;加些小豆,可以消肿。

艾草是为抵抗疾病而挂

端午时节,采集艾叶、菖蒲挂在门楣和窗户上的习俗,是取其避邪的寓意。其实,艾叶与健康也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艾草早在我国古代就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特殊气味,驱虫的效果很好,而且属性辛温,能净化空气、有芳香通窍的作用。中医常以艾叶或艾条来做针灸或草熏,可通畅全身的气血,提升免疫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此外,用干的艾草泡手泡脚,可以去湿驱寒。

咸鸭蛋为滋阴清肺而生

端午节也是咸鸭蛋热卖的节日,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小时候端午节氛围浓厚,一大清早闻着粽香起床,而在煮粽子的锅里,一定会一起煮上咸鸭蛋、鸡蛋,伴着粽叶的香味,这些蛋似乎也格外增添了香气。除了吃粽子,端午节为何要吃蛋呢?这也是顺应节气的饮食。在中医里,鸡蛋黄是一味滋阴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鸭蛋本性偏凉,味入心,具有滋阴清肺的作用,在阳气旺盛的时节,可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热。

赛龙舟是为了气血通畅

端午节习俗还有与运动有关的,就是赛龙舟这样的项目。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闷热,人容易烦躁忧郁。夏季养生,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划龙舟能使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运动时还可以分散注意力、忘掉不快,我们可以用这些“快乐因子”让身体更健康。

端午节的禁忌

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九毒之日,严禁房事

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而端午为九毒首日,毒气攻身,邪气旺盛,又传说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适合男女交欢,故古训严禁房事,这个并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学道理。因为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

篇7:端午节插艾草的寓意

端午节插艾草的寓意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蒲草(蒲剑)等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蒲草(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端午各地习俗文化

上海市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江苏省

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1895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金华端午节习俗

金华各地端午节是女儿回娘家看母亲的日子,送到娘家的礼品是一担粽子,俗称“担端午”,担端午从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与“喜”谐音,做母亲的喜欢女儿初四来。俗谚云:“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个大午前。”到初五日吃过中饭,端午节就算过完了。而今,端午节更像是孝敬长辈日,晚辈往往在这一天给长辈送绿豆糕或各种营养品。

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灶头及床上悬挂菖蒲、艾草,金华习俗认为菖蒲、艾草可以驱鬼辟邪。相传端午日白娘子盗仙草救活许仙,所以各地习俗都以为这一日采草药最灵。人们采车前草、六月雪、紫苏、青木香等泡茶或治痧,也有的采菖蒲根浸于卤水,以备疗疮。有的在端午日取枳壳、陈皮、厚朴、山楂及麦芽糖煮“午时茶”,认为喝了“午时茶”能驱秽气。

药店里还有端午送药头的习俗,平时各家药店在自制饮片时,把拣出来的断头残叶积聚一起,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就成筐放在门口,让顾客免费自取,或送到大主顾家中说是端午节五毒出洞,让大家在午时熏烟,可以驱虫毒,去秽气,免疾病。

端午节前后,各地城乡都流行挂香包,香包或用丝线钩织成,或用碎布料缝制成动物等各种形状,其中心形居多,中纳香粉、樟脑或艾草等,或用于出售或分送亲朋孩子,挂在胸前辟邪。

旧时,端午节期间,武义城乡还要推端午船驱五鬼,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武义城隍庙就用毛竹扎制龙船,船上绑着五个纸人,象征五鬼,加以裱糊、上色。到初五日,道士在城隍庙各个角落催促“疫鬼”上船,推船前,由打锣开路的人围着船敲三圈,叫“侧船”;后由七个男青年推船疾行,以免“五鬼”中途“逃脱”。导以响锣,鸣放炮仗,叫“推端午船”。各行各业停工半日前往观看,沿街各店各户纷纷向“龙船”撒茶叶、米,最后将船推至水中,意为驱出“恶鬼”。

乡下则于端午节前到庙里念经三日,端午日推一小木船入河,也叫推端午船。相传古时永康王崇五鬼缠身,一老道帮助捉鬼,封五鬼于酒坛,投于江中,坛漂至武义,被人捞起打开,五鬼遂出,作祟于此,城隍得知派判官捉五鬼,在端午日扎龙船送鬼出境。后才有此俗。

端午日,有的地方还要“驱蚊虫娘”,老年妇女用火把照亮墙角落,口念“蚊虫娘,蚊虫娘,送你到东阳;到东阳,吃得胖,回来过重阳”。或“蚊虫娘,不要在家叮婆娘,快到田里叮稻娘”等,然后送火把出郊。有的在门上画石灰符,符多为八卦图,也用以驱蚊,画的时候也念类似的咒语。

篇8: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客家地区,将艾叶、菖蒲、桃叶等草药捆绑成一束悬挂或插在家中大门是过端午节较普遍的一种习俗。传说,人们把艾草、菖蒲挂在门前,可以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给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和好运。艾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生长在潮湿的沟边、溪边,全株可以入药。过去,我市一些农村的妇女和孩子喜欢用艾叶和蚕茧做成虎形,戴在头上,用来驱瘟疫、避邪气。菖蒲,则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叶扁平似剑,上尖下宽。根茎可作香料,亦可供药用。可见,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不过,记者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客家地区还保留这一习俗的家庭为数不多,要在市面上找齐端午节用的几种草药变得有些不易,只能自己去山头拔取或者到民间草药摊购买。

“端午节前后很少在家中大门挂艾叶、菖蒲。”在采访中,许多年轻人表达了这样的说法。甚至有一部分受访者告诉记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过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这一习俗。家住华达街的李先生是连平人,他们一家人至今仍保留着这项习俗。他告诉记者,除了将艾叶、菖蒲等捆绑悬挂或插在家中大门,他们还会把这些草药煮成水供全家人擦拭身体或洗澡之用,此举寓意着辟邪和祈求健康平安。记者专程采访了几个市民,在采访中多数人表示,在端午节前后家里没有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习惯。但在采访中,仍有一些市民希望能将这种传统习俗继续传承下去。

据了解,端午节将艾叶、菖蒲、桃叶等草药捆绑成一束悬挂或插在家中大门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据传,唐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黄巢发动农民起义。当时,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两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则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两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自己的小孩一直落在后头。走了没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不能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到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篇9:端午节插艾草的传说

“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那么,端午节门头插艾的来历如何呢?这就众说不一了。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燕王扫北”时留下的风俗习惯。

河北民间有这样的一种传说,就是燕王来到河北之前,民间风传他杀人不眨眼,所到之地鸡犬不留。有的人信以为真。这一年燕王来到保定府管辖的雄县境内,看到一个农家妇女身上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拉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他感到奇怪。

于是燕王就上前问农妇为什么要这样,那位大嫂回答说:“这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墙累死了,妈在家病死了,丢下这个可怜的独苗,这小的是我的亲生,万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

燕王一听,对位农家大嫂的高贵品德十分敬仰。于是和气地说:“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只要有爱心,怎会遇到杀人呀?”说话间,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便伸手拔了两棵。递到大嫂手里,并嘱咐:穷人门上都插上艾子,有这个记号,穷苦百姓就不会遭伤害。

这个妇人照燕王的话做了,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旁都插上了艾子。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燕王在这一带打了大胜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每年端午节插艾,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在民间却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艾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茎、叶含有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每年端午节,时已入夏,蚊蝇等,害虫滋生猖撅,门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驱虫之效。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继承的良好卫生习惯。

艾草的功效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草的作用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常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中医针灸里面的灸法,把艾叶加工成的“艾绒”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另外,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端午节的由来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风俗习惯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包粽子作文

端午节学包粽子日记

端午节包粽子策划书

端午节包粽子作文150字

幼儿园端午节包粽子方案

端午节包粽子的传统文化

写端午节包粽子作文

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参考

端午节的作文: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的高中作文

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插艾草(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插艾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