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桃桃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在英国留学丢失护照怎么办?,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在英国留学丢失护照怎么办?,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在英国留学丢失护照怎么办?
在英国留学丢失护照怎么办?
如果在留学所在地丢失了护照,其实不复杂,可以前往当地的中国驻英国使、领馆申请补办护照。办理新护照时,需要本人亲自去大使馆/领馆递交申请,但取证时可委托他人凭取证单代取。
补办护照的必须提供的材料为:
1)事先填妥《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旅行证/回国证明申请表》(下载地址请点击此处)
2)事先填妥《驻英大使馆核查申请人护照(身份)情况表》(下载地址请点击此处)
3)按要求准备照片,如果是去位于伦敦的驻英大使馆,需在大使馆进行拍照(6英镑/4张),不接受自带相片。曼彻斯特、爱丁堡领馆不提供拍照服务,请自带近期证件照片3张,照片要求请点击此处。
4)在英合法停留的证明文件(签证、居留证、学生证、在读证明、工作单位证明中任一项)的原件及复印件(原件由工作人员查看后退还,复印件由大使馆留存)
5)有关情况说明(内容包括申请人出国前情况、出国经过、出国后情况、护照丢失经过等)
以上是必须提供的材料,还可以选择性地提供以下材料:
6)原护照带有本人照片那一页的复印件(如无留存,请尽可能提供护照号码和颁发日期,否则可能影响您申请和领取护照)
7)在英连续居住尚未满三年的证明文件原件或英国内政部(HOME OFFICE)出具的没有加入英国国籍的证明原件(仅限已取得英国永久居留权情况)。上述两种证明文件须在自文件签发之日起2个月内使用,过期请重新开具。
申办新的护照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费用65英镑,无加急件。
以上是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补办护照需要提供的材料的简要介绍,希望能有意申请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英国留学问题,欢迎拨打热线电话400-088-6518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留学预科中心,获取更多的留学资讯。
篇2:在英国留学的蜕变
如果你问我在英国留学的感受,我一定会说:“很值得,好怀念英国,真想哪天再回去看看。”这就是英国的魅力。这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四十分之一、天气整日阴晴不定的地方,却这样令人魂牵梦绕。从开始学英语时,英国就是个令我向往的地方。它是白金汉宫、大本钟和伦敦桥,是牛津、剑桥,是出门要带把伞的英格兰人,是高地上的苏格兰风笛,是湖畔诗人笔下的水仙花:“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但只有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你才会真正对它有所了解。几年前的某天,我到达伦敦,走出希思罗机场,开始了我在英国的求学之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学着适应这里的一切。
突破交流障碍
到了一个纯英语环境里,你会突然发现听不懂别人说话了。即使你的雅思听力考了9分,也会在这里被带有各种异国口音的英语弄得晕头转向;即使你平时看美剧一点听力障碍都没有,但在英国的电影院里对着没有字幕的电影,你还是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尽管你平时听BBC或VOA都能听懂,但当你给银行客服打电话咨询问题时,伴着电话的杂音,你和一个不知道放慢语速的银行职员聊银行业务,就显得异常费力。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在异国待的时间长了以后,这些交流障碍自然就会消除。真正的障碍其实是我们自身不够主动开放。记得我在英国参加过一个chamber choir (室内合唱团),团里的成员几乎都是欧洲人,而且很多都是比我小几岁的大一新生。刚开始时,我总是不知道和他们聊些什么。第一次演出彩排完后,我准备一个人出去“觅食”,这时有三个高大帅气的男生友好地邀请我和他们同行。其实我心里挺想和这几位帅哥一起吃饭,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婉拒了他们的邀请:“你们去吃吧,我想去麦当劳买点吃的。”因为语言的关系,我担心如果他们聊到感兴趣的话题而我又插不上话,那场面就太尴尬了。如果聊到音乐和电影,我还能说上几句,但是对于足球,我可是个球盲,关于足球的词汇和表达,我知之甚少,如果他们谈到足球,我就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所以,我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把自己孤立了起来。这不仅让我错失了一个融入周围环境的大好机会,也让自己错失了一次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想到自己留学的初衷,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于是,我下决心要打破思维障碍,要敢于表达,要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所以,自那以后我便有意识地积累各种话题的相关词语和表达,并留意机会主动和别人聊天。
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在第一次演出结束后回程的大巴车上,我周围的人都在兴奋地聊天。我旁边坐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男生,他和前面的同学聊得热火朝天。我在他们说话的空档对他说:“你刚才忽视我了。”他马上说:“哦?你好啊。”我说:“你的头发真好看,是自然颜色吗?”他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赶紧跟前后的同学说:“听见了吗?听见了吗?她说我的头发好看!”然后大家就都注意到我了,纷纷开始和我聊起来。我刻意想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中国的教科书里写,英国人每次出门都要带把伞,我信以为真,结果到英国才发现,原来英国下雨天风大得根本没法撑伞。这些同学听了后哈哈大笑,他们反过来问我“中国的天气是什么样的”,话题就这样展开了。之后,我还主动问他们业余时间都喜欢做些什么活动,如果我们有共同爱好,可以一起去看电影、打球、野炊等等。就这样,我开始主动找话题和别人聊天,渐渐地交到了很多志气相投的朋友。
有些中国学生抱怨英国人有种族歧视,说英国人不愿理中国人,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有时可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见过英国的收银员和很多顾客开心地聊天,可是碰到内敛的中国人总是聊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学着外向些,要试着主动和别人聊天,不能什么事都等着别人主动来找你,文化隔阂需要自己主动去打破。
转变学习方式
西方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客观思考和独立创造。我刚入学时,学校里就有很多workshop (讲习班)让我们参加,这些workshop主要教授一些实用技能,例如写作、速读、演讲的技巧等。我兴奋地带着笔记本跑去上速读课,想学学外国人的先进方法。上课时,我充满期待地看着老师,结果他张口就说:“其实,我对速读也没有太多研究。”我一听顿时就懵了: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太多研究,怎么配当老师呢。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每组发一张白纸,让每个人在纸上写下自己在速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互相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困难。20分钟后,老师让我们每组派一名代表把白纸贴在黑板上,并阐述一下小组讨论的结果。等小组代表一一阐述完后,老师总结说:“今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收获很多。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几本书……”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学到什么了?要是在中国,这位老师肯定会被学生投诉!”但是,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或若有所思,或仍在激烈地讨论,或已经准备去图书馆借老师推荐的书了。西方的课堂经常给人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会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刚开始时,对于这种授课方式我感觉很不习惯。课堂讨论的时候,我一般都是静静地坐着听同学们侃侃而谈,自己偶尔会插上一两句话。所以,每天上课我除了听别的同学发言,就是记笔记,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一点也没得到锻炼。我心里很担心,如果每天就这样学下去,我来英国留学就算白来了。我感到十分苦恼,心里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已经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记笔记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我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够流利,怕发言时被同学耻笑,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实在无话可说。后来有一天,我们的一位讲师Bob上课时点名让我发言,当我硬着头皮详细地表达了自己对某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后,他笑着说:“Bamboo, can you tell me why your English is better than me?”虽然我知道老师的话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听了之后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从那天起,我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起来。通常,我会在课下提前翻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积极为课堂讨论和发言作准备,上课时也不再有语言方面的心理负担,总是主动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在英国主修教育管理,在表达观点时,我经常结合自己在新东方的工作经历,举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班上有来自各个国家教育界的相关人员,他们都想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现状,所以对我的发言很感兴趣,在互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情况也多了一份了解。渐渐地,我习惯了并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
在学期快结束时,各科都会有非强制的个人陈述。对于这些个人陈述,我总是主动报名参加,不再像最初上课那样做课堂“沉默者”。虽然准备演讲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这些锻炼自己、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都不能错过。做个人陈述的时候,我会在PPT上放有趣的图片,设计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并经常向台下的老师、同学提问问题,以期达到交流互动,我从来不躲在讲台后面机械的读PPT。
其实,在西方求学是一个好机会,让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借鉴一下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积极适应和改变,就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
正是这一次次从迷茫、失落、不适到自省、适应、进步的过程,让我的留学生活变得刻骨铭心。在英国,我留下了一段美丽的青春岁月:在那里,我抛开各种顾虑,学着主动与别人交流,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在那里,我转变学习方式,品读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同学雄辩课堂,畅谈中西,憧憬未来。
篇3:在英国留学的故事
在英国这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四十分之一、天气整日阴晴不定的地方,却这样令人魂牵梦绕。下面是在英国留学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突破交流障碍
到了一个纯英语环境里,你会突然发现听不懂别人说话了。即使你的雅思听力考了9分,也会在这里被带有各种异国口音的英语弄得晕头转向;即使你平时看美剧一点听力障碍都没有,但在英国的电影院里对着没有字幕的电影,你还是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尽管你平时听BBC或VOA都能听懂,但当你给银行客服打电话咨询问题时,伴着电话的杂音,你和一个不知道放慢语速的银行职员聊银行业务,就显得异常费力。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在异国待的时间长了以后,这些交流障碍自然就会消除。真正的障碍其实是我们自身不够主动开放。记得我在英国参加过一个chamber choir (室内合唱团),团里的成员几乎都是欧洲人,而且很多都是比我小几岁的大一新生。刚开始时,我总是不知道和他们聊些什么。第一次演出彩排完后,我准备一个人出去“觅食”,这时有三个高大帅气的男生友好地邀请我和他们同行。其实我心里挺想和这几位帅哥一起吃饭,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婉拒了他们的邀请:“你们去吃吧,我想去麦当劳买点吃的。”因为语言的关系,我担心如果他们聊到感兴趣的话题而我又插不上话,那场面就太尴尬了。如果聊到音乐和电影,我还能说上几句,但是对于足球,我可是个球盲,关于足球的词汇和表达,我知之甚少,如果他们谈到足球,我就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所以,我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把自己孤立了起来。这不仅让我错失了一个融入周围环境的大好机会,也让自己错失了一次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想到自己留学的初衷,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于是,我下决心要打破思维障碍,要敢于表达,要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所以,自那以后我便有意识地积累各种话题的相关词语和表达,并留意机会主动和别人聊天。
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在第一次演出结束后回程的大巴车上,我周围的人都在兴奋地聊天。我旁边坐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男生,他和前面的同学聊得热火朝天。我在他们说话的空档对他说:“你刚才忽视我了。”他马上说:“哦?你好啊。”我说:“你的头发真好看,是自然颜色吗?”他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赶紧跟前后的同学说:“听见了吗?听见了吗?她说我的头发好看!”然后大家就都注意到我了,纷纷开始和我聊起来。我刻意想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中国的教科书里写,英国人每次出门都要带把伞,我信以为真,结果到英国才发现,原来英国下雨天风大得根本没法撑伞。这些同学听了后哈哈大笑,他们反过来问我“中国的天气是什么样的”,话题就这样展开了。之后,我还主动问他们业余时间都喜欢做些什么活动,如果我们有共同爱好,可以一起去看电影、打球、野炊等等。就这样,我开始主动找话题和别人聊天,渐渐地交到了很多志气相投的朋友。
有些中国学生抱怨英国人有种族歧视,说英国人不愿理中国人,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有时可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见过英国的收银员和很多顾客开心地聊天,可是碰到内敛的中国人总是聊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学着外向些,要试着主动和别人聊天,不能什么事都等着别人主动来找你,文化隔阂需要自己主动去打破。
转变学习方式
西方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客观思考和独立创造。我刚入学时,学校里就有很多workshop (讲习班)让我们参加,这些workshop主要教授一些实用技能,例如写作、速读、演讲的技巧等。我兴奋地带着笔记本跑去上速读课,想学学外国人的先进方法。上课时,我充满期待地看着老师,结果他张口就说:“其实,我对速读也没有太多研究。”我一听顿时就懵了: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太多研究,怎么配当老师呢。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每组发一张白纸,让每个人在纸上写下自己在速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互相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困难。20分钟后,老师让我们每组派一名代表把白纸贴在黑板上,并阐述一下小组讨论的结果。等小组代表一一阐述完后,老师总结说:“今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收获很多。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几本书……”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学到什么了?要是在中国,这位老师肯定会被学生投诉!”但是,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或若有所思,或仍在激烈地讨论,或已经准备去图书馆借老师推荐的书了。西方的课堂经常给人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会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刚开始时,对于这种授课方式我感觉很不习惯。课堂讨论的时候,我一般都是静静地坐着听同学们侃侃而谈,自己偶尔会插上一两句话。所以,每天上课我除了听别的同学发言,就是记笔记,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一点也没得到锻炼。我心里很担心,如果每天就这样学下去,我来英国留学就算白来了。我感到十分苦恼,心里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已经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记笔记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我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够流利,怕发言时被同学耻笑,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实在无话可说。后来有一天,我们的一位讲师Bob上课时点名让我发言,当我硬着头皮详细地表达了自己对某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后,他笑着说:“Bamboo, can you tell me why your English is better than me?”虽然我知道老师的话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听了之后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从那天起,我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起来。通常,我会在课下提前翻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积极为课堂讨论和发言作准备,上课时也不再有语言方面的心理负担,总是主动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在英国主修教育管理,在表达观点时,我经常结合自己在新东方的工作经历,举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班上有来自各个国家教育界的相关人员,他们都想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现状,所以对我的发言很感兴趣,在互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情况也多了一份了解。渐渐地,我习惯了并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
在学期快结束时,各科都会有非强制的个人陈述。对于这些个人陈述,我总是主动报名参加,不再像最初上课那样做课堂“沉默者”。虽然准备演讲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这些锻炼自己、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都不能错过。做个人陈述的时候,我会在PPT上放有趣的图片,设计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并经常向台下的老师、同学提问问题,以期达到交流互动,我从来不躲在讲台后面机械的读PPT。
其实,在西方求学是一个好机会,让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借鉴一下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积极适应和改变,就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
正是这一次次从迷茫、失落、不适到自省、适应、进步的过程,让我的留学生活变得刻骨铭心。在英国,我留下了一段美丽的青春岁月:在那里,我抛开各种顾虑,学着主动与别人交流,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在那里,我转变学习方式,品读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同学雄辩课堂,畅谈中西,憧憬未来。
1.留学在英国读预科的故事
2.在英国创业的留学故事
3.在英国留学的蜕变
4.留学小学生讲述在英国经历
5.那些在英国留学过的中国名人
6.留学生在英国理不起头发
7.英国留学故事之我在英国中学的一天
8.徐志摩在英国剑桥的留学故事
9.两个中国女孩在英国的留学故事
10.留学的故事经历
篇4:在英国留学怎么选择就诊医生
在英国留学怎么选择就诊医生
1. 如何取得家庭医师的名单:
假如学校已设有健康医疗服务中心,可直接在学校注册,但若因住宿地方较远,或学校无保健中心,则可在居家附近诊所注册,至于从何处获得诊所名单及地址?下列处所可以一试:宿舍管理员、当地保健局(local Family Practitioner Committee)、当地小区保健委员会(localCommunity Health Council)、市民咨询局(Citizens Advice Bureau)、药房(如Boots)、邮局及公立图书馆等,而这些单位的电话可于电话簿找到,或到您住处归属的市政局(CityCouncil)查询;至于该如何选择注册诊所?可以向邻居、友人探询,若不成,可就近找一处诊所先注册,因为英国留学生可以在无任何特殊理由下要求更换医师。
2. 若选定适当的诊所(surgery),宜及早前往注册。
应携带的文件包括您的护照和入学许可,以证明您的身份,诊所的接待员(receptionist)会请您填写相关表格。接着会安排由护士来替您做健康检查,基于防治的观念,有时护士会建议相关疫苗的注射等,如果同意,就会替您填写另一张表格,届时可持此表至排定的医院注射;在完成这些手续后,会在两周内收到NHS医疗卡(NHSmedical card),卡上会有您的医疗号码、当地家庭医疗服务局(local FamilyHealth Services Authority, FHSA)的名称与地址,卡的背后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可供参考,例如一旦无法找到医师可注册时,您的FHSA将有义务提供协助。
3. 至诊所(surgery)看诊或请求出诊(home visits):
平常看GP前,您可以电话预约,但若遇紧急情况时,亦可于当日打电话至诊所柜台表示情况特殊等理由要求看诊,有些诊所的政策会留一时段以供无法预约却又急需看诊者;GP看诊时通常会问及有何问题、症状何时开始、变化情形及过去有无类似情形等,所以前往GP时,先理出与病情可能有关的讯息,以供GP参考,GP会视情形开立处方签(prescription)或建议,并提醒您若症状未获改善的话于多少日内回诊。一旦因病情无法至诊所看诊时,您可要求您的GP出诊,但最好于早上十点以前(紧急情况则除外)通知医师并告知症状细节;但若非诊疗时间,有些诊所会有值班人员及GP,可能就您的病情提出适当的建议;一旦是非常紧急时且需立即处理者,则可至医院看急诊。
4. 要注意的是:
随着战后殖民地的纷纷独立导致岁入减少,加上英国本身国力的衰退,免费的公医制度所提供的医疗水平也大不如前,加上大牌医生纷纷出走, 专心于接受私费病人,使得英国的公医体系特别是基层医疗体系呈现出严重的医事人员短缺,主要的原因也在于NHS付给医生、护士的薪水偏低。为弥补医事人员的空洞,英国便大量地从前殖民地如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国家如奈及利亚、津巴布韦等第三世界国家引进从昔日英国人设立的医学院毕业的医师前来英国执业。这批医师良莠不齐,总的来讲,要比正牌英国医生水平差了很多,甚至远不及台湾的医师水平,故台湾同学到英国来求学,虽然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但需有心理准备,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您的家庭医师的水平可能不及台湾的家医科专科医师。加上语言的隔阂,急病或重病被GP延误的情形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因此笔者建议,有需要时不妨听听second opinion,问问在英国进修的台湾医师朋友,甚至打电话回台湾问问医师都是值得的。
5. 急诊情况:
遇有重大伤害或立即威胁生命的.状况时,请速拨999叫救护车(Ambulance Please)并报上姓名、电话及住址;若当事人仍可自行前往医院的急诊处(Casualty Department或叫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简称A&E Department),即可至急诊服务处(Casualty Reception)挂号,而急诊先后处理顺序是依病情严重性分类,但由于服务需求量大,不少人有候诊数小时的经验。按照NHS的规定英国医院的的急诊处不得拒收病人,而且完全免费,连药费都不必付。其实可以善加利用。建议同学一旦住处决定后,最好能知道住处附近至少一家有急诊处的医院及其交通路线。若是在大城市如伦敦或爱丁堡,有一家以上的医院可供选择时,最好选择前往大学附设医院急诊处就诊,而不要去地区医院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 简称DGH) 。一般而言大学医院设备较好,医师也较高明。
6. 转介至专科医师(Specialist):
由于GP是第一线医师,任何的转介均须从GP开始,若GP认为患者情况超出其诊治范围时,会将患者转介至相关的医院及应转介至那一科,待一切手续排定后,医院会寄给您一张通知单、相关的细节及预约时间;另一种情形可能您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检验,但GP却不如此认为时,而您仍认为有转介与专科医师的必要时,可以试着去说服GP。然而要有心理准备,从家庭医师转诊到专科医师,等候的时间(Waiting list) 可以长至十二到十八个月。
7. 口译者(Interpreter)的需求:
若就诊时,遇上语言沟通有困难且确需人协助译,可向GP或专科医师提出此需求,该位口译者的一切费用会由NHS支付,由于英国是一个多元民族与文化的国家,因此在一些NHS的地区健康医疗机构,也招募并训练这些口译员,而他们有替任何的求诊者保密的义务。
篇5:在英国留学的小资生活
关于在英国留学的小资生活
下午偷闲半刻,顺手拿了一本欧洲美食攻略来一饱眼福,这时,一道“蒜香浓味虾”的菜品让我想起了在伦敦念书的Anni的厨艺。
前段时间去英国办事,也顺便帮Anni的父母给Anni带了点家乡特产,于是就有了一次在Anni的蜗居里感受饭来张口的机会。
本来是想约Anni出来,找一家中餐馆吃饭的,可是没想到,Anni给我打电话来说,去她那里吃饭,尝尝她的手艺,我虽然有些怀疑她的厨艺,但还是壮了壮胆答应了,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跑来接我,说是先去“逛”伦敦最大的菜市场博罗市场。对这个“逛”字我还批评Anni,说菜市场哪有“逛”的……,我话音还没落地,Anni就笑我说,“韩老师,别看你整天关注留学的事情,可你也应该了解一下最生活的东西,不能跟学生介绍周边环境的时候只告诉人家在哪里有中国餐馆,有超市可以买中国的调料和日用品等,超市的东西毕竟是贵的,还是菜市场比较实惠,再说,去菜市场也是一种比较小资的行为,因为这里的菜市场没有异味,只有色香味,值得逛。”
她说的伦敦的最大菜市场博罗市场,我发现我真的是孤陋寡闻了,Anni说“逛”绝对没错,因为在那里真的不需要像在中国菜市场一样屏住呼吸,相反,倒是想贪婪的多嗅一些让你闻起来就食欲大增的奶香、咖啡香、火腿香……,还有那些赏心悦目的蔬果、鲜花……,清新的空气完全没有我印象中的菜市场的.形象。
“韩老师,我今天给你做个最拿手的蒜香浓味虾吧”, Anni一边说着,一边带我走到海鲜商铺前,新鲜的生蚝、鱼贝丝毫没有被售卖的感觉,倒是象被观赏的海底世界。我就像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样,好奇的看那些生猛海鲜,Anni却在那边跟老板讨价还价起来,看她那付胸有成竹的样子,还真让我有点刮目相看。出了菜市场后,我还调侃Anni砍价的样子,Anni却一本正经的跟我说,在菜市场买菜,砍价是要学问的,窍门在于先赞后评,把老板说得飘飘然之后,为了尽快打发你走,肯定会给你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我只能给她一句“霸道”。
回到Anni的窝居,我突然有种“闺密”的感觉,Anni很懂得享受生活,粉红色的壁纸和卡通的床饰相呼应,很适合精灵古怪的个性。Anni钻进厨房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她小心翼翼的端着她的作品“蒜香浓味虾”出来了,Anni加工的这道菜让我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
还记得那年她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咨询出国留学的事情,非常腼腆,她母亲当时就是担心她自理独立能力太差,照顾不好自己,才不同意她直接出国读书的,后来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国际本科课程班,两年之后去英国伦敦留学。
如今两年国外的学习和生活让她成长了很多,不局限于她语言能力增强了,视野宽阔了,更重要的是她懂得如何去生活了,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将工作、学习打理得有滋有味,才会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 英国留学协议书
★ 英国留学方式
★ 英国留学申请条件
★ 英国留学院校选择
★ 英国留学住宿攻略
★ 去英国留学条件
在英国留学丢失护照怎么办?(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