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别人四首(其二)》

时间:2023-06-10 03:40:14 作者:kiko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kik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送别诗——《别人四首(其二)》,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送别诗——《别人四首(其二)》,欢迎大家分享。

篇1:送别诗——《别人四首(其二)》

《别人四首(其二)》原文

江上风烟积,

山幽云雾多。

送君南浦外,

还望将如何。

《别人四首(其二)》译文

大江之上烟尘聚集,大山深处云雾缭绕。

送君远到南岸之外,你回头看我还有什么话要嘱托?

《别人四首(其二)》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 ,唐著名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六岁善文辞,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664),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刘叹为神童,表荐于朝,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修撰,时诸王斗,勃戏作《檄英王鸡文》,高宗览而大怒,即日革职。遂远游江汉,客居蜀中,闻虢州多药草,求为参军。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王福畤受连累而贬为交趾令。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年二十八。王勃对初唐浮艳诗风深为不满,有志于革新。杨炯《王子安集序》云:“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他的创作,虽然内容还不够深广,某些诗篇也时带六朝锦色,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滕王阁》等名作,意境比较开阔,风格比较清新,初步实践了其诗歌革新的主张。其文以《滕王阁序》最著名,其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系脱胎于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却能推陈出新,故为后世所称颂。王勃与骆宾王、卢照邻、杨炯合称“初唐四杰”。

篇2:诗四首教案

课题

诗四首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篇3:老舍:诗四首

老舍:诗四首

(一) 沔县谒武侯祠

淡泊于今尚若斯,清流疏柏武侯祠。

三分未竟贤臣志,一表应怜庸主师!

大汉衣冠余百劫,中原烽火似当时;

死而后已同肝胆,海内飞传荡寇旗!

(二) 潼关炮声

瓦砾纵横十万家,潼关依旧障京华。

荒丘雨后萌青草,恶浪风前翻血花;

堪笑晴雷惊鸟雀,誓凭古渡斗龙蛇;

山河浩气争存灭,自有军容灿早霞!

一水惊蛇岸欲流,黄沙赤血撼天浮!

奇兵无愧关河险,壮志同消今古仇;

峪口新营嘶战马,山腰古道隐耕牛;

连宵炮火声声急,静待军情斩贼头!

(三) 过天津桥

天津桥外古亭林,几代风流余鸟音!

白鹤云间山色远,黄牛车缓柳阴深;

桑麻未异丰年景,刀火偏多报国心;

肯向鹃声卜末劫,金戈铁马动长吟!

(四) 白马寺

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

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

E钟群V默,一梦万莲开。

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

一九三九年秋北战场

载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弹花》第三卷第一期

篇4:送别诗大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篇5:送别诗大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创作背景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篇6:送别诗大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赏析: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代诗人高适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全诗写了依依惜别的心情,也写了举杯谈心,互相劝慰的场面,感情真挚,调子高昂,反映了盛唐诗歌中奋发图强,保卫祖国的积极精神。

篇7:送别诗大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语属宽解,情实至深。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司空图《 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由景入情,抒发别绪。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王维《 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闻一多《 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篇8:送别诗大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篇9:送别诗大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特点: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杂诗·其二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的送别诗

送别诗的名句

小学生写送别诗范文

王维的诗《送别》

诗词鉴赏: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

王维的送别诗解析

送别诗——《别人四首(其二)》(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送别诗——《别人四首(其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