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Emmawuu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乡愁》 设计4,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乡愁》 设计4,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乡愁》教案4
《乡愁》教案4
诵 读 欣 赏《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
篇2:《乡愁》教案设计4
教学要求
1 在已有的“诗教”基础上,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加深阅读印象。
2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有质疑、解疑、归纳、综合的能力。
3 背诵《乡愁》。
教学难点
通过品位语言来鉴赏诗歌,通过个人质疑、集体解疑来理解诗歌。
教学角度
诗歌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
欣赏--朗读--品味--迁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同学们,首先想请你们来倾听一段非常优美的旋律。
(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
这段婉转的旋律选自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他用音乐来倾诉心中的乡愁,想必已深深地打动了你们!是啊!那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诗人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FLASH演示)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生交流)
2 其实,现当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FLASH演示)
二 品味
1 朗读
(1)同学们不但被优美的画面感染了,更被这位先生的朗读打动了。的确,他的朗读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感情真挚。但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读来,都会别有一番滋味。你可以独自一人来品位这首诗歌,也可以邀请三、两好友,一起读好他。
(多媒体出示整首诗歌。学生自由离座朗读。)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充满离愁的诗歌,你可以看着媒体,可以看着我,也可以闭上眼睛,随着旋律,在心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品位
(1) 乡愁写得真美啊!同学们读得也美!就像古人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自学及小组学习
(多媒体演示学习方法
批注要求:1、品味:批注诗歌中的好词好句。
2、质疑:将疑问写在记事帖上,贴上展示板。
3、解疑:浏览展示板上的问题,选择你认为可以解答的,在兴趣组中探讨、交流。)
(3)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并集体解疑。
(品位,例:诗歌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有五组词语在诗歌中的位置相同,词性也相同。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名词美,形象写出了“乡愁”;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他们增强了句子的诗意;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美,美在他们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写出了作者人生的四个阶段;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写位置词美,美在虽然没有写清地点,却表现了余光中与亲人、与大陆难以逾越的距离。)
师小结:《乡愁》从语言上来说,朴素、自然、亲切。就好象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侃侃述说着思想的故事。与母亲的'母子情,与妻子的夫妻情,与祖国大陆的鱼水情。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而且每一段落的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形式也一样,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如果说《静夜思》是古诗中脍炙人口的思乡名作,那么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就是现代诗歌中的佼佼者。他同样是全世界华人游子的诗!让我们再一次轻声的来读一读,来细心品一品这首《乡愁》吧!
(多媒体演示)
3 拓展
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啊!我发现同学们不但钦佩曹老师的才华,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选择一、二句,写在卷子下方。
(多媒体出示:乡愁是…… 母爱是…… 友谊是……)
4 欣赏
每位同学都当了回小诗人,挺过瘾吧!只要积累更多的优秀作品,我们的诗歌就能更上一个层次。这里,我推荐几首同样描写乡愁,但和余先生风格迥异的佳作。有席慕容的《乡愁》,彭邦桢的《月之故乡》,舒兰的《乡色酒》。任意选择一篇轻声读一读……谁愿意先来诵读!
(指名读并请学生谈谈感受或略作赏析。)
三 结束语
优美的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高人的欣赏水平!我欢迎同学们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诗歌,与大家共赏!
篇3:《乡愁》学案设计
《乡愁》学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三、先来了解作者:
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四、读诗歌 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思念家乡; 忧郁深沉; 稍慢且舒缓。
2、读出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划停顿)(生自由读书。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
3、读出重音: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划重音)
4、读出感情
(1)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2)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3) “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我们进入第二乐章,这就是琢磨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五、齐读,背诵
六、(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思考:
1.诗中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有何表达效果?
清远的笛;有月亮的夜晚;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将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真切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
2.第二节中“雾里的挥手离别”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内容上,由故乡过渡到离乡。结构上,承上启下。
3.赏析“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以树的不会老去表达乡愁的无法消解,永无尽时。生动形象,别出心裁。
篇4:《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分享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篇5:乡愁课堂教学设计稿
乡愁课堂教学设计稿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用具体物象创造主题鲜明的意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合作学习,准确理解诗的主题。
② 通过研读赏析、仿说训练,学会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达抽象情感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主题,体会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利用具体形象的物象创造具有深刻意义的意象。
教法设计: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法设计: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听读课文”、“深情朗读”、“品味赏析”、“迁移运用”。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受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①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查找到各类乡愁诗歌或散文,并自己查找了解有关作
家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丰富学生的语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课内外资源整合。②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尤其在课件背景选择上力求贴近教材内容,如:突显海峡两岸的地图背景。从视觉感官上始终为学生创设浓浓的乡愁情境,使学生更易于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有效地完成整堂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活动:诵读乡愁组诗。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导 入:播放《故乡的云》,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诗人也就有一千种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课题:乡愁(余光中)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卷首语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料资源、达到课前积累的目的,而且过渡和衔接自然,再用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浓浓的乡愁氛围,缩短认知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教者以启发质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家身影 ①关于作者,由学生介绍。
② 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余光中《乡愁》的印象。同时,在了解作者生平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使学生悠然产生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环节----听读课文:
听读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
听读视频朗读,学生边听边留意: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哪些技巧?
把握技巧: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情感:深挚
停顿: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设计意图: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发现并感知朗诵技巧。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对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浅层次的认识,初步体会游子思乡情怀。
第二环节------深情朗读
自由练读:模仿第一小节,练习朗读全诗。
反馈朗读:①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读的一小节(师生评价)
② 指名读全诗
设计意图: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学习第二语言——汉语,更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也知对诗歌的学习重在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深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语言美,并感悟诗歌表现的主题。
第三环节------品味赏析
协作交流:
①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诗人怅
惘不已,这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②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③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的?
集中反馈并明确:
小时候(少年)——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船票——夫妻别离
后 来(中年)——坟墓——母子死别
现 在(老年)——海峡——思乡念国
师:乡愁本是非常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而诗人要讲究形象性,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向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叫借物抒情或托物寄情。由此,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思念家乡,盼望祖国统一。
深化主题:深情朗读
设计意图:“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对文本的理解,提炼文本的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及写作技巧,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诗人的思乡念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热爱家乡、爱国情怀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四环节--------放飞想象,挥洒诗情
一、佳句仿写:以“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话。
教师示范:乡愁是一枚青橄榄
篇6:《乡愁》教学设计稿
《乡愁》教学设计稿
《乡愁》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是《乡愁》教学设计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写作特色
1、设喻。
2、结尾升华主题。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篇7:《乡愁》经典教学设计
《乡愁》经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2.指导学生学会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诗歌
3.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情、情中理:两岸沟通、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表现乡愁的古诗词?(学生当场回忆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8226;秋思》)是啊,乡愁就是游子想家时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整体感知,诵读欣赏
1.齐读注解①,了解作者
补充背景: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政府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 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2.朗读悟情:
(1)指导朗读:在诗中注明重音,朗读时语调舒缓,感情深沉,节与节之间要有起伏
(2)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好评价
四.自主学习,合作鉴赏
(一)赏析意象,感悟诗歌的情感美(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意象理解抽象情感的方法)
1.乡愁本是十分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的?为什么选取这样的事物?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邮票——写信可寄相思 (初涉人生,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的家书上)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张船票虽然窄小,却凝结着对妻子的不尽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坟墓矮小,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既无家书传达,又无船只抵达,其间的酸楚似乎已成了乡愁的全部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海峡虽然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远望大陆,这思乡之情就融进了这一湾海峡之中)
【小结】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的乡愁是否一样?这首诗的四个意象是按照什么关系排列的?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关系?
【明确】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的一生的乡愁
小时候——母子之情
长大后——夫妻之爱
后来 ——丧母之哀
现在 ——恋国之思
【小结】层进关系前三节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感情愈来愈强烈,过去的乡愁是为了衬托现在的乡愁,在最后一节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以往乡愁诗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唱出了时代的共鸣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小结】诗人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阐明抽象的乡愁,这就是创设意象意象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主要途径,写诗也要善于创设意象
(二)赏析形式,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加以点拨,不作重点讲)
诗歌是非常注重形式的,这首诗形式完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引导归纳)
【明确】
(1)结构美: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称,每节诗人又注重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充分体现出自由诗的特点
(2)音乐美: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如“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
五.课时小结,拓展延伸
¨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他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 拓展延伸:席慕蓉的《乡愁》诗是如何表现缠绵悱恻的思乡之情的?
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明确】这首诗共三节七行,但作者却别出心裁,运用奇特新颖的比喻通过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来表现浓郁的乡愁,就像是三幅画面,使诗句更具形象性,尤其是“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这个创造性比喻说明故乡依旧,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比较鉴赏: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并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拓展阅读:《乡愁》的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 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 《乡愁》 设计5
《乡愁》 设计4(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