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全球TOP美乐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学校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论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学校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学校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论文
学校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论文
一、制订可行的导学计划
(一)设计出发点
选择合理的主题是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从古至今,由中到外,科学家的故事层出不穷,许多故事不仅充满智慧,而且非常有趣。比如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能够从中获得知识,感觉到发现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过程。科学家都是一些实干家,他们使用系统化的活动来发现新知识。如英国的牛顿,美国的爱因斯坦和中国的“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师生通过探讨确定相关研究课题,学生主动去收集相关材料,然后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最终获得“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来源于生活”的重要结论。现代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
(二)相关的教学准备
确定了教学主题之后,做好知识的准备。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保障。
1.学校开放图书馆资源
安排图书馆工作人员配合,可以安排中午午休时段向学生开放学校的图书馆。
2.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
一般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所以教师可以事先同信息技术课的指导教师协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或者闲暇时段允许学生进入学校机房,搜索网络,获取信息资料,也可安排学生在家中完成检索任务。
二、具体实践
(一)营造情境
首先对话题“热身”,进行提问,比如,“谁发现了万有引力?”切入话题以后,让大家列举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以及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教学内容很有趣,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很容易融入话题讨论的问题情境中。为了营造情境,可以“情景再现”。结合学过的科学家的故事,给学生设置任务,让他们模仿故事的情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既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扬团结合作精神。然后教师进行提问:“你觉得科学家的最基本的品质是什么?”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回答。教师再进一步进行启发,比如让学生分别说出具有同类品质的科学家的名字、研究领域、主要贡献等等,学习描述人物的句型。
(二)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在和学生一起选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学生基本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变为“诱导式教学”,多给学生时间、机会,让他们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思考来感悟和体验文中所介绍的科学家的精神,加深学习印象,提升学习效果。针对“科学家”这一主题,我采取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给学生布置安排了两项自我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培养学生查询新知识的能力。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病毒,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或去医院找医生咨询;了解病人感染病毒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如何产生抗体。此项任务比较难,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学习的同时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学习任务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多媒体运用能力。让学生从网上下载相关的科学家的故事材料和多媒体图片,做出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要求图文并茂,用简洁的英语概述其事迹。按序进行展示,大家讲述结束后,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研讨,然后进一步完善其准备的材料。
(三)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
可以开展的教学活动很多,比如有关过去分词做定语、表语(语法教学)的练习。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形式与效果的结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是做游戏,这样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引起的厌恶感。我们可以进行句子或者单词接力赛。按序每人说一句带分词作定语或表语的句子或者有相关涵义的单词,依次传下去,一直到全部完成或中断为止,看看哪组完成得最快最好。
三、对实践活动及时进行总结提高
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计划和学习之后,学生自己和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方面获得了各种所需的基本资料,这个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研究思考,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把所感所想用相关词汇写成一篇英语作文。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考试成绩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尤其活跃,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关系无比融洽。相比传统教学,趣味性增加,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遇到一些来源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困难和阻力,比如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编排难以调整,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经验不足,个体学生的学习素质、实践能力不同,这些不利因素最终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篇2: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主动的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更科学的学习。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培育学生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笔者着眼于目前高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物理学;应用
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便是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现成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应熟悉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认识的探索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物理课程的教学。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实行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提升高中生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从而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对物理人才的需求。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原则
(一) 明确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问题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 为什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2.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 怎么有效的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 4. 如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5. 有什么教学资源来完成探究性学习6. 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如何,如何评价教学成果。
(二) 结合日常生活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物理问题,目前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科学性较低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其知识水平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整理出问题,采用符合书本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的教学素材,从而以生活为切入点展开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对于情景和问题的创设,要注意对现实生活内容的深刻挖掘。
(三) 注重对探究过程的指导
如果教师想提升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就必须合理的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积极的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适时的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在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在构建物理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拓展出丰富的课堂内容,从而给予学生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应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整个环节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细心感受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思维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和经验记录来提升自身探究能力。
(四)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适当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究中,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注。
同时,学生应在小组探究学习中积极的交流沟通探究意见,取长补短,优化当前的探究思路。充分体现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成员,并且学会自主分配探究任务,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善于反思。
(五) 提升研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就是将兴趣应用到研究。面对探究中的难题,兴趣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校上课期间,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能够不断克服探究学习中的难题,在校外,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也能够更好的工作和继续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把这种钻研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探究性学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从而符合新时代社会的人才的更高要求[1]。
二、高中物理课堂中探究性教学的应用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了达成课前的教学目标,充分的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整体教学效果的教学计策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预期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所以,不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需要有自己的策略。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是教学过程当中的突发状况和问题比较多,因此在教授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应注意把握具体的操作过程,讲究教学的策略性,如果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忽视了策略的运用,则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的探究没有遵循科学的方法,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一) 涉及情境式提问
物理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来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的特征和原理,这整个过程不是仅仅靠传统的教学所能实现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一些贴近课堂主题的情境问题来将学生带入到课堂的探索当中。对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应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在问答的过程中逐渐引入新的内容。设置问题式情境时,教师要注意选择能够创造神秘感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的问题。对于问题的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一步一步探索最后才能摘到苹果。
情境问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升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物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比如,教师在讲解《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情景联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状态,学生会发现航天员在飞行器中始终是漂浮的状态,这正是在这节课中要讲解的物理现象。学生在观察航天员的生活视频时,会被航天员的生活所吸引,会有意识的去思考为什么航天员是漂浮的状态,深刻的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这就是实现的情境问题创设的目的[2]。
(二) 巧妙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时候,应注意问题和生活实际的结合。所设计的问题力求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性,学生会提出更多大胆的质疑,师生间就会有更多的互动。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理念既可以使教师发挥其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物理课堂探究的热情,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了主动探索,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比如,在讲解电流时,可以把电流形象的比作水流,这种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具象化的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明白物理知识和生活是实际的关系。物理原本就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只有把情境的创设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的兴趣。
(三) 适度探究,把握课堂时间
探究性教学和灌输式的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和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提升了自信心,有效的活跃了沉闷的物理课堂气氛。但是,许多物理教师会发现,探究性教学是很浪费时间的,无论选择何种探究形式和探究内容,只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完成课堂任务,就会拖延正常的教学进度,因此许多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教师常常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以来,就放弃了对探究性教学的实际运用。
对于这种现象,教师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一节物理课中,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去进行探究,这并不能说明探究性教学是不具备普遍适用性的。事实上,任何一节物理课程,都存在适合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的内容,比如,在复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应用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自我回顾课程内容、寻找课程重点、自我表述规律和方程的三个部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并不追求“一谈到底”,而是力求“节节有探,适度探究,合理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探究的学习形式融入到每节课中去,选择合理的探究点,在探究性教学发展并不完善的现状下,是最为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3]。
(四) 坚持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教师普遍不具备大量的实际应用经验。而且探究性教学的实现是需要大量硬件设施来支持,对于物理规律的验证,如果少了实验器材的支持,一切探究都是空谈。
因此,对于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来说,探究性教学的实现具备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种互相的配合并不是几天就能快速养成的。而且,探究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物理科学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和学生长期磨合,还必须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教师通过对探究性教学的长期坚持,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用广阔的知识面丰富课堂内容[4]。
三、结论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符合我国时代发展的新需求的,有益于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选择合适的话题,来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探究性学习也有其缺陷,在发展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科学系统认识体系的建立。另外,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物理实验设备和仪器,这对物理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虽然探究性教学具有较大的实施难度,但是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贾楠 .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J]. 理论导刊,2015(1):41-43.
[2] 曹培涛 . 关于终身学习的理论探索 [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13(6):47-48.
[3] 任秋华 . 解读学生的探究潜能 [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2):12-12.
[4] 罗兴凯.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5(2):66-68.
[5] 裴勇,孙玉娣 .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研究 [J]. 软件,2015,36(11):23-26.
[6] 范华 . 社区教育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J]. 软件,2016,37(4):46-50.
[7] 郑广成 , 许戈 . 高职院校智慧教室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探索 [J].软件,2016,37(5):25-27.
[8] 冯璐妹,赵建宁 . 云计算框架下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J]. 软件 ,2013,34(5):125-127.
篇3: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 为探索在非音乐专业人才中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本研究以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设计了实验班、对照班进行前后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态度、音乐成绩、学习方式自我评价的调查和音乐能力测量作了详细的数据统计。 通过实验探究对比,验证该模式有利于使学生对音乐发生兴趣、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授课效能,同时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多种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在非音乐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使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实施,并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本研究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建构综合概括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旨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近几年来,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上,比较注重音乐专业的教育,而初等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相对被弱化,非音乐专业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音乐水平较低。 基于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帮助非音乐专业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克服这种消极心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的研究团队采用音乐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音乐学习活动中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并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与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学习探究,结合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理论,建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研究首先以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消极态度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学习,以省立项课题活动为研究基础,探索建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再经过教学实验研究,从中观察分析该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能、音乐能力的变化情况,并适时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课题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 2011 级初等教育专业三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随机确立实验班(11 级 2 班 44 人,其中男生 1 人)和对照班(11 级 1 班 48 人,全部女生)。 在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按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进行音乐学习,对照班按常规方法进行音乐学习。 课题组必须对两个班学生的音乐成绩、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学习方式自我评价和音乐能力实施前测、后测,并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
(四)实验过程
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思路制定实验研究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验研究。在准备阶段中,课题组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出课题整体构想,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大量搜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资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音乐专业理论、音乐教学理论。
在实践探究阶段中,课题组成员依次开展了下列工作:1.给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2.开展研讨课并将相关的教学资料写成教学叙事;3.组织交流讨论、阶段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调整实施方案;4.开展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活动;5.进行后测与数据统计,再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6.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和教案,撰写有关教学论文。
在总结阶段时,课题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交流实验研究的经验。 然后组织研究成果汇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论文,并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在第二学期后续阶段里,继续以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以进一步剖析该模式与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教育之间的关联,并验证其有效性。
(五)实验结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从两个班在音乐兴趣、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表 1)来看,喜欢音乐的占 75%左右,而不喜欢音乐的只是个别同学,这是符合现代学生的爱好取向的;从表 1前后测的数据分析,实验班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践探究下,兴趣得到强烈的激发,态度也得到较明显的改变。 显然,该模式对实验班学生在音乐学习兴趣、态度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 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对比情况表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情感反应和音乐表现力。 在音乐能力方面的比较,课题组采用了着名音乐教育家曹理教授所着《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的音乐能力测试手段来进行前后测。 表 2 的数据表明,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差不多的。 在实施该模式后,实验班学生的音乐感知、想象、记忆、情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表现力方面的提高特别明显。 这表明该有效模式能使学生根据各种音乐情景,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各种音乐意境,充分发挥想象,依自己的音乐水平理解领悟音乐。 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表现、创造音乐。
表 2 实验班和对照班音乐能力测试情况表
表 3 实验班和对照班音乐成绩对比情况表
从表 3 音乐成绩的前后检测结果上看,实验前,对照班学生的音乐成绩相对于实验班略好;有效模式实施后,实验班不及格的人数少了,比例从 9%减到 2.3%,高分数段的成绩比例增大,而对照班则没有明显变化。 这说明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激发,音乐能力得以锻炼,其音乐成绩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当成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得当是检测的重要指标。 (见表 4)
表 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方式自我评价表(单位:百分比%)
表 4 数据表明:1.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最强,85%左右的人数表示同意,反对人数为 0;2.主动、合作意识表示同意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3.探究意识占的比例是 75%,学生的探究意识还须提高。
此次“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显着的实验成果,第二学期将继续以该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在对照班也参照该模式进行运作。 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良性互动,提高了音乐教学效能。 同时,该研究进一步剖析了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之间的关联,再次验证了该模式的实施是有效的。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师为主导作用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音乐学习全过程的一种参与体验型的探究模式,突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探究精神[1]。 它主要是通过创设各种音乐情景和学习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同时,在音乐教育者适时而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研讨音乐,获取音乐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研究音乐知识以及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一)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兴趣、态度的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2]。 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兴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情境越真切、越生动,学习情绪越高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越强烈。 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3]。 体验教学是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促使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 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能加深对情境中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积极而自觉的活动[4]。
(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影响
音乐审美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素。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实践感受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音乐审美动态过程。 在音乐参与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上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来分析评价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做到“学中乐”“乐中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审美愉悦感,最终使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以优化发展。
(三)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影响
交流互动是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音乐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合作。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体验内化、合作探究阶段中,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知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设,自主探究,学生也能畅所欲言。 这样,师生得到充分交流,学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创造、展示创设成果。 交流互动、良性循环当使学生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拓展人际交流的空间,增添合作的内容,从而为学习音乐注入动力。
(四)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音乐。 因此,学生只有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从表 4 的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比对照班强得多,说明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最终改变学习方式。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充分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主体,真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参与性。
2.注重音乐学科评价,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注重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就会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3.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 教师应适时有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研讨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总之,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的差异以及创造性潜能的个性心理品质基础和智力基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创设音乐、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探究意识。 第二,让学生自己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理解、领悟音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再经过体验内化激发学生的表现音乐的。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钱建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J].中国音乐教育,2003(3):45-47.
[5]张志亚.对结合各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6):25-28.
篇4: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高师院校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少而低效、投入不足、指导缺位以及成果质量欠佳等方面。建议高师院校从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强化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投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探寻脱困之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
高师院校为落实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关于高等院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1]
的文件要求,在学生中积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模拟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所开展的学术性专题活动。该活动对于高师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状况不容乐观,导致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院校学生培养中的价值无法充分有效地实现。笔者试图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的窘境出发,探讨提升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对策,促进高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窘境
(一)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少而低质
研究性学习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度的学习发展环节。[2]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机会的多寡及其参与质量的高低对于其能否实现顺利过度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乐观。首先,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数量不多。高师院校常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大学生教研及科研立项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读书会等,占高师院校学生活动总数的10%以内。在这些活动中,研究过程相对完整,学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只有大学生教研或科研立项活动。大学生教研及科研立项活动一般定期举办,每年一次,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其次,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也不理想。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较之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在完整性、学术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理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异。然而纵观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系统性不强,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性等特点。如此少而低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不利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投入不足
这里所指的投入不是指学生报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是指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时间、精力等各种资源的实实在在的投入状况。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学生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报名情况是比较乐观的,也就是说,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但许多报名者常常抱着“重在参与”“试试看”的态度,对于项目申报书、计划书等审核资料的填写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是抱着侥幸和投机心理,既无审慎的主题选择,也无严谨的研究论证,随随便便东拼西凑出一个申报书,致使申报材料无质量可言。即便是申报成功的学生,也存有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完成过程敷衍了事的态度,仅凭较少的资源投入、粗糙的研究过程和低质的研究成果结束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此种种,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于学生学术思维方式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术水平提升价值的实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至此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
(三)教师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位
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项目申报,到项目研究和实施,直至项目成果的审核和修正,指导教师在其中本应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但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在高师院校的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远未达到足以充分指导学生有效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程度。相较于对研究人员研究活动成果的要求而言,高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研究过程更为注重,特别是对于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学术性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科学研究比较系统的认识和较为深刻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形成足以应对未来自身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能力。然而,研究逻辑的获取,研究技能的提升,研究能力的培养,仅凭学生的试误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指导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启发性的导引。可以说,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缺位或低效参与阻碍着该活动应然价值的实现。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水平偏低
虽然相较于研究人员研究工作对创新性的热衷,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旨归更侧重于学习性和过程性,但是对成果的检测和评估同样是衡量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指标和关键依据。
纵观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研究成果,东拼西凑者有之,主观臆断者有之,粗制滥造者亦有之,鲜有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成果在学术性、创新性、规范化程度等方面都低于本科生应该达到的水平。据笔者了解,有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项方式甚至可以不需要提供成果,只需要参加答辩即可以结项,相较于完成成果而言,这种结项方式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学生倾向于以此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研究性学习。以此种质量成果结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活动成效可见一斑。
二、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低效的原因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低效管理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是该活动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之所以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处于窘境,价值无法彰显,学校对该活动的低效管理难辞其咎。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承办机构及其负责人员缺乏深厚的学术背景。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由隶属于学校学生会社团部的科技部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科技部一般配备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一名,学生部长一名,部员若干。其中对活动的组织实施起关键领导作用的教师,往往擅长学生管理工作,不具有学术研究的经历和体验,缺乏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经验,不能充分胜任学术研究活动的领导职能。其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欠缺科学完备的规范制度。如在目前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往往不具有文本化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评审专家的选用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稳定的规章制度对活动过程的规范。综上,管理上的低效是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彰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兼有研究性和学习性,而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性意味着该学习活动在于探寻未知,求取答案,这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兴趣。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过程虽不是对全人类未知的求索,但却是学生逐渐发现对他们来说未知世界奥秘的游戏。游戏过程的每一点进展,每一个克服困难后接近答案的喜悦,都可以成为他们继续前行,不断对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资源的动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亮点和魅力并未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相反,由于高师院校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陌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指导,致使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成就感匮乏,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无法切实体验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魅力。
(三)缺乏对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专业教师高效优质的指导作为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魅力和价值的必要条件,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而言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发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并切实保障优质指导力量充分投入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在高师院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起指导作用的是参与活动的学生所在导师组的指导教师,学校对于导师针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指导与否与学生导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毫无关联或关联甚微,加之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且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又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的资源投入就能获得短期效益,这样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人力资源投入方向自然无法激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不科学
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中期检查)和结果性评价(结项评价)。结项方式又包括答辩结项和成果结项。答辩结项要求项目主持人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辩,通过其回答问题的质量了解学生的研究深度和质量。成果结项包括两种: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在省级或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成果;另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完成其项目预期的科技作品。在高师院校中,成果结项的前者所占比重居多。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期检查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并无对研究进展实质性的检查,而是由参与者提交一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字材料了事。其次,由于答辩结项不需要呈现系统完整且实体化的成果,加之答辩专家往往在答辩过程中放低要求,致使答辩结项的难度远低于成果结项。又因为目前我国省级出版物良莠不齐,有些省级期刊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并不严格,即使选择成果结项的学生,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走出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窘境之对策
(一)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
国外对师资培养的研究发现,师范生在培养阶段是否有机会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其从教初期的教学成果存在显着的影响。[3]故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新教师的入职适应和教学效果意义重大。高师院校应充分重视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首先,准确把握高师院校学生在学术研究能力发展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任务难度或成果要求确定在学生研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确保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科学合理性。
其次,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职能部门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如配备具有一定研究经验和能力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或成立临时性的专家顾问库。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程序和制度,规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申报、组织以及实施过程。总之,从目标设定到职能部门建设,直至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科学、规范、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
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不竭动力。首先,加大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例如,在宣传形式上应将专家现身说法的报告会和与具有成功学术研究经验的学生交流会相结合,注重专家和学生双重榜样的合力作用。其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将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作为审核研究性学习活动参与资格的重要指标,并辅以相应的分阶段监督检查,注重强化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由成就感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最后,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具有可行性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资助,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转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付诸实践,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建立并强化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在决策之前,会理性衡量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并依据精明计虑后的结果选择资源投入的方向。高师院校教师显然属于理性“经济人”,他们需承担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等各项繁重的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学习和发展的强烈愿望,高师院校教师不得不对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斟酌分配。要想充分调动高师院校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热情,仅凭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是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就要求,学校对于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工作量补贴,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合理的回报。另外,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除了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外,学校要对其指导本科生所发表的论文或申请的专利等同于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样对待,因为本科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比研究生阶段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更加困难,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劳动。[4]
(四)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引导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源投入方向,同时也对活动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败意义重大。首先,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仅指引着参与者资源投入的方向,更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将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分解,注重研究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过程性评价分解中,应根据不同性质研究主题的要求和实施特点,科学合理地对整体研究实施过程进行分解,保证该分解不会影响到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最后,科学确定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学术水平,保证研究任务或活动要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确保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最大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26):73-77.
[3]Boyd,D.J.,Grossman,P.L.,Lankford,H.,Loeb,S.,& Wyckoff,J..Teacher Prepar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2009,31(4):416-440.
[4]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108-113.
篇5: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重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参与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班;体育教学;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弹性课题,要求明确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是与研究无关,搞课题应该是大人的事。在体育课堂组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题设置要具有弹性,但是要求要明确,要给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但也不能任其自由散漫,要有针对性,不能有盲目性,避免给教者来到指导上的困难。
所以,教师在设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确立一个灵活的选题,具有发散性,有多重选择,既给学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次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再次,小课题的研究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可行的,课题要确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如:创编一套徒手准备操,我给这个课题的提出的要求是:1. 动作的选择自定,要符合全面活动的原则,2.动作编排要有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具有科学性,3. 要有一个具体的名称,4. 要配合音乐节奏,节奏要与动作、主题相附,5. 同学必须是自主结伴组合,6. 开展学习两周后要进行展示,并要进行评价。学生的能力是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创编的有武术操、形式多样的健美操和形体操、还有学生非常喜欢的街舞,创编的这些操内容非常丰富,我让学生在课内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共同评价,使得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他们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同时在展示盒评价过程中各个小组相互进行修正、完善,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自己不断的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切的体会,由原来的就是利用体育在玩,到更深层次的追求,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不断进步带来的喜悦,老师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也在享受着他们带来的骄傲,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合作探索,共同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实验”、“体验”、“探究”、“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 5-6 人一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那么自由组合如何保证每组有合理的结构呢?首先,每组必须有一位优秀生,一位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组合完后,教师进行合理调整;其次,进行小组角色分配,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角色责任,相互督促,互帮互助,互教互学,富有责任感,共同努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最后,个人技术考核成绩为(个人最好成绩 + 小组平均成绩)除以 2。这样,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合作认识态度有了回答的改观,同伴的喜爱、接纳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感之间加深了了解和情感,偿到了合作的成功和乐趣。如:在掷实心球教学中,教师讲解完要点和示范后,让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自主学习,每个小组便快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提高小组成绩,他们一会儿集中在图解前,了解要领;一会儿分散,优带差,指导与练习相互交织,每位学生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功之处教给其他的同学,学习气氛高涨。
测验时他们相互鼓励加油,最终测试成绩的提高度达到 80%,及格率达到 97%,上升了 10 个百分点。合作学习让学生尝到了成功和快乐,培养了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关心的良好品德。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特别差,利用课堂的活动,培养的合作精神是我们当务之急,有了合作,同时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合作又有个性培养,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生要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要注重面向全体,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以 5-6 人为宜,以自由结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一定要把不合群的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让他们融入到团体中来,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性,要让他们成为和谐的团体,要鼓励他们多多参与到活动中来,用大部分同学带动一小部分,以确保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三、加强指导,引导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显着的优越性。一改传统的“你教我学”或“填鸭式”的教学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主动帮助、协助以及点拨,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创编游戏的环节,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创编游戏的一些规则,要让学生注意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要因地因人制宜,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技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设计、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在三人四腿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创编出用绳两两捆住中间的四条腿,两人抬一人,外侧二人单脚跳,一人背着一人另一人扶等不同的非常有趣并且深受他们喜欢的游戏。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创编,使得学生在不断摸索和探究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创编的技巧和方法,不能不断创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在不断的创新,大家共同提高,对已有的游戏不断的加以补充或修改。在技术动作教学中,可根据技术动作的难点,分步进行指导。
我曾看到过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直腿后滚翻”这节课时,教师示范动作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做动作,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胆怯的心理,不敢直腿后坐,这个时候,老师就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状况,把动作重新分解讲解和示范:首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物理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体育课上,让他们利用上体前屈来降低重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接着的动作要迅速,做垫后快速上体后仰同时双腿要后引。这样的指导后,学生在开始盲目的模仿,然后通过老师对难点的突破讲解,他们再次进入深入学习和练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成为了主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得大家都有收获,都有成长。在学生不断有突破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并进行评价。
如果要学生都参与评价,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评价方法,要让他们学会互评,然后在互评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不断总结和反思。在互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公正,要客观,要取长补短,更要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
四、允许质疑,鼓励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鼓励学生质疑,鼓励他们创新,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动起来了,高效课堂也就形成了。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要激发他们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和不断探索,要给他们创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体育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发掘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当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当场大声回答问题,并且可以想什么说什么,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与联系方法提出质疑,充分发挥“言论自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这样学生中蕴藏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释放出来。
五、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体现学生研究的价值。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是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技术和能力;既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有主观评价,也要客观评价;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又对学生提高的幅度进行参照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同时,研究性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特点的进行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各异性。评价的组织形式由他评(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组成。评价内容的选择上,我一般从四个方面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1. 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2. 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3. 学生技术水平及提高情况,4.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在体育课堂上要张扬学生个性,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促使他们动起来,所以体育教师要很好的珍惜这个特殊场所,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6: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作者学习经历与体会,简要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内涵,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生物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与评价,以期对高中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创新
生物学是中学阶段必修重要基础课程,是高中理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升学和大学专业选择具有重要决定作用。随着高考模式改变,传统机械式死记硬背以不能满足高考高分的目标需要,考试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是常德市第一中学在校理科学生,本校一直秉持素质教育理念,本人结合高中阶段生物学习经历与实践,谈一些自己关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以期对高中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2000 年 1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由此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没有确定唯一的准确定义,但它的内涵是以科学问题为载体,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研究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性活动,强调知识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研究性学习的科学问题结果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发散多维的,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形式上是“研究”,落脚点还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
2、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课题为载体,正确选择与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探索性、目标性、发展性和可行性等原则。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以上特点、选题原则和个人学习体会,本人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2.1、来源于教学内容
顾名思义,就是以书本学习的某一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开展研究探索,比如:细胞的膜结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比较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观察、内分泌与健康等源于书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课题。这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结果一般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公认已有知识结论,属于初级基础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生物很多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均属于此类课题,适合于低年级学生。
2.2、来源于实践生活
该类课题源于对日常生活和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会?近亲为什么不能结婚?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白化病发生的机理和原因?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等等,这类课题源于对生活和身边生命现象的好奇,课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强化知识的综合性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其结论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是多为发散性的,属于较高级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学生综合知识与素质有较高要求,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2.3、来源于现实需要
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生产生活和学习科研的迫切需要,课题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强调其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比如:地区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对策、一种快速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等等,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前景,属于最高级别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适合于在校学生和科研生产人员。
3、生物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属于科研项目,也应遵循一般科研项目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然后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组建研究团队并撰写详细的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好总价评价。选择课题一定是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忌大而空;资料收集尽可能全和尽可能新,而且资料必须紧密相关;研究团队必须兴趣相同,最好知识能力互补;研究方法必须详尽、具体、可行;总结报告实事求是、评价客观公正。
对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也是其重要内容,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性评价,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应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素质,重视课题结论的创造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建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论应以科研论文、专利、总结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尽可能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认同,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玉明 . 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J]. 教育探索,2002(6):27-29.
[2] 宋立宇 .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目标与策略 [J]. 赤峰学院学报,2006(01):118-119.
[3] 张琳 . 高中生物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02(03):10-11.
[4] 谢进 .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J]. 考试周刊,2008(48):221-222.
[5] 杨学新 . 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J]. 生物学杂志,2002(06):55-56.
篇7: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Unit 21 Body Language研究性学习设计一例
初,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特别设立的必修课程列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项旨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课程形态,如果能够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即在学科教学中注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必将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进一步推动研究性学习。那么,怎样在英语学科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基于英语学科的特点,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英语课堂,以课文每个单元的主题作为探究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良好模板。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些互联网资源,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一、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设计
单元主题研究性活动包括教师的设计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两个方面。其活动过程的各环节见下图:
教师设计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确定主题
选择任务
规划过程
提供资源
评估和结论 审视主题
明确分工
过程设计
实施探究
发表成果
教师的活动内容可设计如下:
1、明确主题。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明白将要通过网络学习什么和开展这项学习活动的目的意义。主题的确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
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的主题即课本中每个单元的主题。然而并非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适合于开展探究活动,对课文中的主题进行适当开发是必要的。设计的主题可以采取两种策略:
1)、直接使用课文的主题。如Body Language ( U21 SEFC SB1B ), Cultural relics ( U7 SEFC SB1A ), Charlie Chaplin ( U5 SEFC SB2A ), New Zealand ( U18 SEFC SB2B)等。这一类的主题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主题明确、清晰且易于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任务和学生已拥有的知识之间存在信息沟,有较为丰富的相关网络资源等。
2)、对课文中的主题进行细分,选择某个或某些部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课文的有些主题涉及的范围相当宽泛,如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 U2 SEFC SB1A ),The Silver Screen ( U5 SEFC SB1A )等,这时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细分。笔者在教A World of fun 这一单元时,开发了一个The themes parks的探究主题,并分解出Getting to know the history of the Themes Parks和Getting to know some world-famous themes parks两个二级主题,再依据这两个主题来设计任务。细分后的活动,主题明确、任务清晰、难度适中,适合于学生开展探讨。
2、设计任务。任务设计是主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一个必要步骤。
1)、明确完成任务的内容。这需要对主题做进一步的细分,依据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或项目。例如本人在开展以主题Body Language( U21 SEFC SB1B )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设计了两个二级主题和八个问题,如下图:
Tasks at the first stage(第一阶段任务):
1. different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and eye contact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
2.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3. some gestures seem to be universal
这一阶段任务由学生各自分头展开,收集今可能多的相关文章。
Tasks at the second stage(第二阶段任务):
1. hand gestur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
2. Facial expressions and eye contact in China
3. Other gestures
4. The same gestu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5. Different gestures, the same interpret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s
6. Some universal gestures
第二阶段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组内分工,组际资源共享。
2)、确定完成任务的学生。这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各小组的任务,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这是一项容易被轻视却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互补原则,尽可能将具有各种不同才能和兴趣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组里,如将阅读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组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工作可做,有角色可扮演,有存在的意义。二是均衡原则,将优秀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的探究能力大体均衡,势均力敌的小组之间更能激发竞争。
分组活动如下:
groups Members tasks
1 Tracy Dora Steven Andy 杨 Facial expressions
2 Helena Helen Monica Alvin Noithki Hand gestures
3 Daniel Elain Cherry Edward Other gestures
4 Max Micky Fantacy 朱 A drama
5 Jolin Jerry Aeran Field Catherine Body language varies
6 Polarsmj Tom Mark Kitty Some universal gestures
3、向学生提供探究路径。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路径可避免学生因缺少指引而浪费时间,降低学生的研究“成本”。
单元主题探究活动是基于网络的,以网络为核心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如用来获取信息的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用来编辑文档的Microsoft Word、开发多媒体课件的 Authorware、处理数据的 Microsoft Excel 、制作动画的Flash等;用来传递信息的E-mail、新闻列表等;用来保存信息的光盘、硬盘、软盘等;用于协作学习的工具BBS、聊天室、网上传真、论坛等;用于激发学生思维、记录思维轨迹的Inspiring,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学习工具,在设计探究活动中,不必“贪多”,要依据探究活动的需求和数字化学习工具的特性,适时、适当、适度地选择使用。但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定量的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节约时间,有效利用资源。
如在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主题探究活动中,本人给学生罗列了以下资料来源:
1. 课本unit 21 Body Language(包括WB)
2. 牛津英语 unit 1 Body language
3. 优化设计阅读理解
4. 报纸阅读理解
5. 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共8篇)
4、提供网络资源。提供全面的、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清单,可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漫无目的网上冲浪。
5、评估和结论。教师应通过对单元主题活动进行评估和测评来考察单元主题探究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实际效果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活动的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
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主题和任务,进行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任务、目标;
2、利用网络资源(当然也可以利用其它信息源)进行资料的收集,发现能为己所用的资料;
3、利用网络工具,通过合作、探讨、交流等活动形式来进行演绎、归纳、综合、推理、发现、创新等思维过程;
4、对所完成的工作进一步进行分析、处理和重组,评估探究过程和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寻求超越、新思想、新结论;
5、选择媒体和方式,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
选择表达成果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是多媒体式的,如制作成PowerPoint文件、刻录成光盘等。也可以是网络式的,如制作成主题网站,发布到互联网上。当然,传统的教学表达方式也应当重视,如口头表述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
在汇报课上,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研究性学习活动各小组成果展示形式各有特色:
第一小组研究的Hand gestures是以talk show(脱口秀)的形式展示的,小组的四名成员一边说和一边用手势把各种手语表达出来,并配有脚本,脚本恰当地运用了语言的押韵。这一研究成果在展示学习语言才能的同时,也展现了学生的表演才能。该组成员还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参与他们的表演,共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二小组充分发挥他们擅长电脑的优势,用flash 的形式展示他们对体态语的研究成果。别具一格的画面展示了拥抱(hug)、双臂交叉(fold one’s arm)等、及背景音乐,配有英文说明,并为他们精选的文字材料中的生词做了注释,以帮助同学们顺利阅读资料。让大家有视觉、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小组各组成员轮流边展示自己的成果,边进行生动的讲解。由于全班所汇集的资料非常丰富,课堂上不得不限制各小组展示和讲解的时间。为了便于用英语讲解,学生采用的资料主要来自各种英文的语料库和互联网。可以想见,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学生们体验着探究的辛劳和乐趣,实践着英语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正如后来学生们所说,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所提高的决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二、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
教育评价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对于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这样的一种既要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两栖”教学模式,就既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笔者以为,经过一段内时间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采取考试或考查评价是有必要的。然而对于每一次探究活动,则宜采用形成性、自主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本人来考查、评价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所扮演的角色。以笔者的Body Language探究活动为例,笔者设计了一种围绕目标、只要能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分的、由学生自评的评价方式:
Learner log (学习日志)
We adopt the new learning method --- Project Learning(研究性学习) to carry out the study of this unit Body Language , How comfortable do you feel doing each of the skills below?
Comfort level: 1=Not comfortable 2=Need more practice
3=Comfortable 4=Very comfortable
1.Obtain enough information by various means to fulfill the required tasks
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完成任务 1 2 3 4
2、Brave enough to report your findings before the class
敢于在同学面前介绍你们的发现 1 2 3 4
3. have the ability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your findings so as to be shared by all the classmates
有能力将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报告供全班同学分享 1 2 3 4
4. Have you got some knowledge that you can’t get from textbooks or from your teachers
学到了从课本上或从老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 1 2 3 4
Reflection(反思):
I lear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m still not sure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展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英语教学内容的单元主题适宜于开展短期的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可望达成如下目标:
1、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需要进行大量阅读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拓宽阅读面、丰富课文背景知识、增加英语语言输入量;内容上以教材为核心向外扩散。这只是本人建议的一个设计要点,其目的是为了“一箭双雕”,既有利于学生课文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当然,跨学科的研究性活动也是常见的,但是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的中学生用英文来撰写论文或者让学生用中文来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不切实际的。基于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思想、以单元主题作为研究性活动的主题,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2、学习方式上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探究过程,又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在这一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样的课还可以使各个学科相互联系更为紧密
当前在批评传统教学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些网络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自主的课堂演变成为学生“自由”的课堂,教学效益很差。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通过精密的设计来实现,而设计的重点投放在“设计问题、安排活动、提供资源和指导探究方法”这四个方面。“让教师做最好的导演,让学生做最好的演员”,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要领。
3、设计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掌握有效的合作方式,学会分工、分享和承担责任。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从中受益时,小组学习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语言学习尤其需要与别人交流,以便在使用中学习。同时又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观察与发现、判断与推理、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能力;
5、依据课文主题,提供相关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浏览各种信息过程中了解别国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提高学生的跨国文化理解力。
四、对开展单元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思考
单元主题学习活动与研究性学习非常相似,都强调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前者的研究主题、任务、路径和资源都由教师提供,而后者课题的选择、研究的设计、参考文献的查找等都由学生自主地完成;前者是围绕着课本内容来开展研究的,而后者则是一种开放式的、主要是从社会实践中来选取研究课题的。总的来说,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是一种教师“管理”程度相对较高的探究性学习,适合于目标较为明确的课堂教学。
笔者在尝试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教学中,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一些突出优点: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课文为主题的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活动有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因为,在老师的周密设计下,学习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来配合,学生需要进行了大量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训练,而且是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比喻为“将羊群地放在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靠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而更为重要的是,带着主题和任务的阅读,改变了以前将重点投放在分析语法要点上的“庖丁解牛”式的阅读习惯,学生为完成研究任务而采取了检索式、跳跃式、猜测式、推理式、综合分析式等的阅读策略,这种策略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益。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们理解到:他们不需要在某一课书或某一节课内死盯住几个词、几个句子或某个语法项目才能学会它们,而是在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后,在语言的复现中比较灵活、也比较容易地掌握语言的。同时由于学生读得多、见得多,他们视野较广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正是英语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2、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改变了以往依赖老师、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课堂上获得了相当的“自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得到了较好的激发。同时,学生在完成网上作业的过程中,锻炼了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和信息利用能力。
3、由老师提供网络资源、安排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研究,是一种安全且具有建设性的互连网使用方式,无需担心学生慢无目的的网上冲浪以至迷失方向或遭遇内容不健康的网站。
4、不少教师观看了学生汇编的体态语的资料,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感到惊叹之余,深感多媒体技术不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工具,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和语言实践的有效工具。教师要利用好这种工具,不仅需要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面临的任务同样需要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人在单元主题学习活动领域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笔者深信,单元主题学习活动是一种可以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方式。拙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同行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Bernie Dodge,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USA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 edweb.sdsu.edu/courses/edtec596/about_webquests.html
2. Bernie Dodge. Investigating Archaeotype: A WebQuest
edweb.sdsu.edu/edweb_folder/Courses/EDTEC596/WebQuest1.html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玲玲,《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第3期
篇8:研究性学习与研究生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生英语教学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基于内容教学倡导把外语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基于上述两种理论的理念和原则,在长春理工大学设计并实施了为期一年研究性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研究性英语教学模式符合硕士研究生的`认知特点,适应现代社会对外语的需求.
作 者:戚晓娟 王北文 Qi Xiaojuan Wang Beiwen 作者单位:戚晓娟,Qi Xiaojuan(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2)王北文,Wang Beiwen(长春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21(6)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基于内容教学 研究生英语教学篇9: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
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路径
【摘要】本文在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以期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寻找出一条道路。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培养;路径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2008(01).
篇10: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初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论文
拓展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
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思想。它打通了学科,打通了课内外,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这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从选材上看,这10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不让学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1.专题学习的凝聚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聚焦点。“专题”的凝聚性是建立在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逻辑分类基础上的。比如专题《荷》,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是个聚焦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能很好的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也可以适当的收集一些关于其他花卉的知识进行比较,更好地了解荷的属性。但决不可以随意发挥,必须要以“荷”为聚焦点。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专题学习的开放性
①专题学习形式的开放性
一般的语文学习都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专题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确定了自己探究的小专题后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狼》专题前,可以上网观看狼的影片,了解一些关于狼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多交流讨论,这肯定会让学生有新的发现。
②专题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学习的空间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校园,可以走出校门,延伸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界,将学习与社会考察、公益活动、社会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专题《广告多棱镜》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③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既可以是传道者的角色,也可以是学习者的角色,学生可以收集到老师不了解的知识,师生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相互平等、民主尊重的和谐关系。
3.专题学习的探究性
在专题学习之前,教师就该告诉学生,“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但只能是较好的,而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我们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探究本就是无止境的。学生要改变以前的依赖老师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题”学习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形成的过程。
4.专题学习的综合性
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专题”的设计是跨学科的,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如《狼》专题的内容就综合了文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学生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狼的文学作品,也能了解一些关于狼这种动物的特性。以《荷》的专题为例,可以将文学(写荷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囊括进来,师生共同探究。
5.专题学习的实践性
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做中学”,不能整天把学生禁锢在学校和书本上,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眼,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专题学习正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在生活中自主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也能在这些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的体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狼》的专题学习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狼的文章,参观有关狼的图片,写观察日记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狼的知识,并通过互相的讨论研究,形成对狼的独立的认识。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专题的教学是一种全新课程,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学生上语文的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查找课外资料的方式和途径也多了,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作为语文老师要积极的投身到专题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我相信,通过任何一个专题的学习,学生都会获得新知,都会提升审美情趣,也都能能感受到“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篇11:论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论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内容提要: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交流互动原则、定序控制原则、协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①准备;②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③研究学习,展示成果;④完成性评价。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原则;模式构建
布鲁纳认为学习应当让学生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探索者,“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所做的,正象从事类似活动而要想获得理解的任何他人所做的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因而“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①据此,他提出了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发现学习过程。斯宾塞也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②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知行结合。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它正适应了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目前,构建合理实
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观念(包括心理情绪)向对象物的投射,对象物的信号反馈又被主体接收的过程。”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观念投射到课文文本信息中,文本信息内容被学生接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未知的欲求会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正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些矛盾也正是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所完成的目标。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得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研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④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果研究中的成果出现后又被肯定,那么他的研究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从而又激发他去进一步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激收兴趣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在兴趣的产生和研究问题上都主要由个体的特点来决定,教师只能是指导的组织者,因而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2、交流互动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应是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完成各种信息的交流,在活动交往中相互作用,教学互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未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而且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又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会有众多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与资料之间的交流则会很便捷的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建构起学生认识的图式,它是一种对平衡态的远离,系统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平衡态,因而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更多角度去思考统筹,提出有典型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对学习内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建构新的平衡态。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师生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多元化活动状态。
3、定序控制原则:构建研究学习目标应是一个有序的控制系统。初步深入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呈盲目无序状态,既不知道研究的方法,也不懂得查找收集资料的门路,更不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新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建立在教材系统上的,而且能力目标的达成也是一个系统的有序发展过程。正所谓“为学有本末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⑥教材中又因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它是由众多的文本信息组合而成,这些文本信息之间又存在着各种相同的联系,我们就可依据这些联系点又可组合成新的研究性学习文本子系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要列出训练的序列来。在学习中,教师还要通过学生研究,学习的信息反馈来不断指导较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系统内的定序控制,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自组织”程度愈来愈高,从而进化发展。
4、协同性原则;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动状态由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和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所决定。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形成不了一种整体的规律运动的特征,系统便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关联能量大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便受到束缚,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要服从由关联形成的协同运动,于是运动便显出有序的特征。⑦在一个班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中,个人的研究性学习应是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其间因为教师的控制,个人之间的关联能量得到增长,个人服从了速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才显现出有序的特征。学生个体的知识占有量不同,资料来源的渠道不同,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同,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意识也不相同,因而为了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或是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就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小问题的解决。同时小问题的研究也是协同于大问题的研究,这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就会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做到在有限的时间中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5、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大量收集、占有资料,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更新,信息网络的开通更方便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但是某一个学生又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的资料。因而,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让学生多渠道
进行,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学生拥有的资料是五花八门的,观点说法也就呈众说纷纭的状态,学生思想也就随自己阅读内容的不同而成为多元化状态。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不能轻易封杀一个观点,只要学生言出成理即行。只有这样,活动中才会因各种观点的矛盾冲突而激发出更多的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各个五一节和内容都应是开放性的,课堂的活动形式也更应具开放性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准备: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和学习能力目标等把相关的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从而使学习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性明确易找。第二步,学生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第三步,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写出课文评析。这一步中教师可根据目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析的方向和角度。第四步,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含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并且要注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
2、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收集的资料、卡片、笔记等,然后罗列出各种问题,如不同资料观点的矛盾性,学生对各种评论弄不清的疑虑问题。当然,这些要注意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引导。有了归纳,然后激发组织讨论争辨,理出争论不下的问题,此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关文本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确立有关文本研究的课题。
3、研究学习,展示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反复思考,讨论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鉴别,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在进一步充分争辨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文学评论或是小论文等。然后全班组织交流,并进行论文答辩式的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扩大个人成果的影响。
4、完成性评价,教师将学生成果收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设计的练习题,用以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检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一信息的反馈也是为了对下一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的指导控制。以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几乎就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整个课堂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学生通过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增长,实现课堂学习的人格平等教学相长。
主要参考资料:
①转引自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鲁枢元,钱谷融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⑤⑦参见德国韦德、里哈格合著的《定量社会学的模型》
⑥陆九渊《与詹子南》
另: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原载于《语文学习》2001年7-8期
篇12: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该理念试图解决的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全面异化。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还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第一次成为一种课程。理解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意蕴,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恰当处理它与学科课程之关系的前提。
一、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有无区别?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它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我们认为,要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进而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结构,必须承认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区别。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或合作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范畴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指不经历研究结论在历史上的发现过程或当前的再发现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并由学生内化或接受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即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系),但也可能是机械的(即未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接受性学习可能是机械的,但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认识到这一点,是20世纪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成就。[1] 由此观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关键要看它服务于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究其根源是把学生仅作为客体来塑造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观所导致的结果。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这在根本上要求转变教育价值观,把学生真正视为学习的主体,关注知识技能的建构性和情境意义。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 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二、既然在新课程中各学科领域均强调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为什么还要设置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这里的学习方式不是浅层次的、技术学意义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规则等,而是内在于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对待学习行为的独特风格(style),是人的个性在学习行为中的表现。传统课程体系片面强调接受性学习的重要性,这在本质上是强调一种维持性思维方式、奴性化的处世态度和顺从型人格,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因此,每一门学科都强调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与此同时,还设置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每一个人完善学习风格、发展健全人格创造充分条件。
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有下列区别:第一,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视阈;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第二,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中进行的,往往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互作用从而建构出自己的意义。
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做高难度习题≠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课≠一门学科内容的加深。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有内在联系:二者都强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直接目的有别。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基于特定学科而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张皮吗?
我国正在实验的新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有机统一。怎样处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有机构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是摆在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这需要首先在理论上明确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而开发的,它所探究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问题,或基于特定学科的视野而探究现实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关系而开发,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它超越任何学科逻辑的限制,它要求学生整体地运用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获得的所有知识以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二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探究的现实问题与学科课程中的学科问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实践中,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总之,实践中要杜绝两张皮现象。
四、成人或专业人员的研究与儿童的研究有没有区别?
实践界经常把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研究在性质上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或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所谓准研究),我们认为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基础的误解。
研究性学习之研究是个比喻的用法,它不是指成人或专业人员的规范的研究,而是指基于与生俱来的探究心的儿童的研究。人天然具有探究心,人的探究心受惊奇(wonder)所引导,以人的自然欲望和需要为基础。人的探究性在程度上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而非不全则无的过程。人的探究性的缺乏并非天然如此,而是崇拜必然性、程序化、技术化、去情境的教育的结果。
因此,承认成人的研究与儿童的研究的本质区别,确立儿童研究的独特价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基础。惟有如此,才能避免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变成对儿童的另类灌输专门灌输研究方法。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具有怎样的性质?
可以确定地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属于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国家为帮助每一所学校更好地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地方根据国家的指导纲要结合本地实际指导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每一所学校依据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中指出的方向,因地制宜地开发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在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候起码要遵循四条基本原则:第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第二,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第三,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第四,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
六、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研究性学习有没有区别?
历史地看,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 J. Rousseau)、裴斯泰洛齐(J. Pestalozzi)、福禄倍尔(F. Froebel)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 Dewey)、克伯屈(W. Kilpatrick)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G. Counts)、拉格(H. Rugg)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因应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深受迅猛发展的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J. Bruner)、施瓦布(J. Schwab)、费尼克斯(P. Phenix)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旷日持久的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3]
那么,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区别在哪里?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培养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内容,比如,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其内容即是学科结构,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学科结构,这未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
从学习理念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大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只要找到了这个模式的共同要素,严格遵循这个模式,即可培养出研究性学习能力;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秉持迥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篇13: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 沈卫东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可以改善语文传统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还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与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群体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如今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个人,而是由学生们自己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研究内容方向的寻找以及整个研究过程的引导。说到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群体探究问题寻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普通的教师个人知识的传授。
2.存异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样事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将个人或者教科书上的观点教与学生、并让之被动接受,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个人观点的发表,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由大家共同讨论,这在提高大家主动性的同时让大家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别人不同甚至是怪异的想法,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以后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考虑问题。
3.自主性。这是研究性学习特点中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这么说呢?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是要靠学生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且逐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与教师的直接传授有着巨大的差别,而这“巨大”之处恰恰就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这也成为决定其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直接判断标准。因此,调动学生们更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决定因素
1.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一个没有多大价值的课题不仅会浪费学生们的时间,也会使他们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剖析课题的深蕴含义以及无法学习到他人独到的思维见解。在这个问题方面,教师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可以知道哪些课题适合学生们研究学习、哪些课题只会耽误学生们的时间,并且在大的思考方向上,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提示。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们所花费在学习上的那些不必要的时间,能够让他们有着更高的效率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2.课程研究的氛围。一个学习环境的好坏往往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人们通常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因此周围同学的学习交流氛围也通常决定着个人的学习氛围以及个人的学习兴趣,因此,一种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当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带领还需要每个学生主动去融入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让学生们更加容易也愿意接受,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教师的评判。教师作为以往传统教育的传播者,其具有的知识理论体系的丰富程度和对善恶美丑是非曲折的辨析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因而,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得结论的'辨析和对学生思维方式思考方向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就次次都能确定着谁的想法是对的谁的想法就是错的,他们的建议更多的是作为参考以及部分评判标准,学生们需要在与其他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对课题有着更深的研究从而得到更加贴近主题更加贴近真理的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首先,这一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新时代学习模式的主流。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僵化的“传授――接受”结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更加自主更加自由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化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那种“强教强受”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减轻教师的负担,这是一种行之非常有效的方法,也必将普及到整个教育领域。
其次,这种学习模式为学生们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环境,提高兴趣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去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去学习到更多的延伸的知识。学生们端正态度努力寻求解答,这个过程是研究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们通过这个过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交际能力,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
最重要的就是其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促进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拓展解决办法的途径,使其在以后的生活、劳动、事业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有能力去解决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即学生们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改革,更是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
四、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不正确。有些语文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个与书本相关的问题,然后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给出答案,然后教师公布明确答案,他们以为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其实不然,这只是传统教育方法更换了一下样子,就自以为跟得上时代潮流,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新模式,这本身就将其形式化、肤浅化。
2.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教师布置课题,学生们寻找资料,整理资料,得出自己结果,大家共同讨论,教师解惑等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说在某些方面的理解上与某些能力的锻炼上其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在时间上以及标准课程的范围上数量上,则不免落入下乘,因而这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3.学生对利用业余时阃来完成学业的反感。学生们长久以来一直反感学业占据其业余玩耍的时间,因为本身学业就很重,如果没有适当的调节,可能降低学习的效率以及加强其对学业的不满。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寻找资料一共上课使用的一种方式,这与学生的意愿背道而驰,因此这很可能会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阻碍。
总之,顺应语文教学时代的发展,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不断地钻研语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篇14: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论文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论文
资料、信息是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各种思想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的统称,它通常指书籍、报纸、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产品目录、产品样本、设计图纸、实物样品、历史档案、电子出版物,如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网络出版物,等等。资料、信息分直接资料、信息和间接资料、信息。直接资料、信息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调查而得来的。间接资料、信息是人们通过问读书籍报刊、听看广播电视及微机、因特网等各种传播媒介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你要搞研究性课题,那么资料、信息一定会成为你研究问题的好朋友。
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收集资料的意义
搞任何研究,都要以资料作为基础,资料是研究的前提。没有资料,就无从研究,更谈不上观点和创见。资料是你研究过程观点形成的基础,也是你动笔写论文的重要依据。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谈写论文时曾说过:“一个小小的题目,我们就要占有很多的材料,往往几十万字,要做几千张卡片。别看写出来的文章只有一万字,几千字,收集的材料却是几十万字,这叫做充分占有材料,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可见,查阅、收集资料的意义有多重要。如果有的学生想,进行研究性课题学习还得作实验、写论文,查阅、收集这么多资料多浪费时间呀。你要知道大多数的学者用于查阅、整理资料的时间都是要占全部科研时间的一半以上,实验研究和思考计划时间占40%左右,而写文章的时间只占7%左右。这个比例也有力地说明了要想搞好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尤其是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这一步进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因此,不要小看查阅、收集资料这个阶段。为了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一定要认真细致地了解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要弄清楚研究者对类似课题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不同观点,研究的现状是什么,哪些问题是已经知道了的,解决了的,哪些问题还不知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也就是说,查阅相关资料除了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外,它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它可以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②它可以告诉你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⑦它可以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④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5.它可以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⑧可以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总之,查阅、收集资料是一项基础工作。它将会帮助你熟悉研究的现状,并将为研究过程提供有益的信息。
2.怎样查阅相关资料
查找相关资料你可以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开始查起。什么是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呢?我们还是先要把概念弄清楚。文献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海洋,文献如果按内容级别分,可以分为一级文献,二级文献和三级文献,也称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指原始文献,如报刊、图书、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档案材料等。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图书和期刊了。图书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名著、一般性专著、编著、教科书、科普读物和资料性工具书等。这里资料性工具书又包括手册、词(辞)典、年鉴、百科全书,等等。一次文献是第一手资料,既包括手稿又包括印刷品。
二次文献是将分散的一次文献加以整理、组织,使之成为系统的文献,以便快速、有效地查找和利用。如书目、索引、检索性文摘等,二次文献是第二手资料。三次文献是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一次文献内容的整理分析编写出来的,包括自己观点在内的资料,如专题综述、评述、年度总结、进程报告等。
弄清楚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概念之后,我们查找资料可以按图3-1所示的程序来进行。这一过程往往与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形成的过程相反。这一过程也可称为信息检索过程。
图3-l所指的检索工具书是比较完备地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按照特定的检索方法加以编排的、内容较概括的书籍,如书目、索引、文献等,它是属于二次文献。而参考工具书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资料,以供查找参考的图书,如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等,它是属于一次文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你会对课题所涉及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向,有一定的透彻的了解,这些有助于弄清问题所涉及的各方面概念和修正你的研究课题。在接受别人思想启发的同时,会触动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这样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观点。
3.资料的鉴别与整理
(1)资料的鉴别
鉴别资料就是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质量上的评价和核实,对材料进行一番筛选、取舍,寻找出课题所需要的材料。有的学生会想,辛辛苦苦找来的资料还要进行鉴别,真是麻烦!其实不然,在鉴别资料的过程中,你会加深对资料的认识,对资料的性质、真伪、价值等学会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
在鉴别资料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要鉴别资料的真伪。因为资料不一定完全真实,而资料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所研究课题的真伪。如果用了不真实的资料进行研究,那么,研究的结论很可能就是不真实的。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会因为参考资料的失实而前功尽弃。要想鉴别真伪,就要鉴别资料的客观实在性和本质真实性,也就是弄清楚它是否真的发生、存在,是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事物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个别还是一般;是现象还是本质;是主流还是支流。我们要从事物的总体本质及其联系上挖掘事物本质的真实性,还要结合各方面的材料综合思考,分清真伪,进行比较分析,不要被局部或暂时现象迷惑。
其次,要鉴别程度。同是真实材料,必定有深浅程度的区别,如果我们刚开始鉴定时,也可能难于一眼看透,但只要认真鉴别,多熟悉资料,你就能学会对资料的质量进行鉴别的。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比较法和专注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同一资料进行对比,以确定正误和优劣。例如,把资料本身的论点和论据相比较;把正在阅读的资料和已经确认可靠的资料相比较;把宣传性广告和产品目录相比较,等等。
专注法就是注意专门的鉴别性文章,在学术界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甚至产生针锋相对的论点的争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争论中往往会发现原理论的不足之处,甚至错误之处,争论中理论也会得到发展。
(2)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整理就是将所获取的信息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使原来分散的、个别的、局部的、无系统的信息资料,变成能说明事物的过程或整体,显示其变化的轨迹或状态,论证其道理或指出其规律的系统的信息资料。
资料的整理一般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资料的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将所研究课题的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然后,按分类标准将总体资料加以划分,构成系列。例如,可以把资料按年代分类,把调查资料按地区分类等。
第二步是进行资料汇编。汇编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汇编有三项工作要做。一是审核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不真实的予以淘汰,不准确的予以核实准确,不全面的补全找齐。二是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对资料进行初次加工。如:给各种资料加上标题,重要的部分标上各种符号,对各种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编上序号等。三是汇编好的资料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还要用简短明了的文字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来源和出处。
第三步就是进行资料分析。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定课题的现象、过程及内外各种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理论框架。
二、信息的检索和整理
1.信息检索的特点
作为2l世纪的青年学生,都知道光盘数据库和因特网已经成为新一代的信息资源。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数据光盘就是一套非常好的电子出版物。它将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集于24张光盘之内,包含了66个学科、1.2亿字,5万余张图片,具有分类目录检索、主题词目录检索、拼音目录检索、外文目录检索、模糊检索等十多种检索功能。多种检索功能的电脑检索明显地快于手动检索,使人们能够快速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另外,就信息而言,因特网是近年来飞速发展、跨越时空的大型全球“信息资料库”。如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将自己的教学资料库放入因特网。因此,可以利用上网的机会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充分利用新的信息资源。
2.信息检索类型
信息检索(informationretrieval)是指从任何信息集合中查出所需要信息的活动。当然,对于信息用户来说,信息检索仅指信息的查找过程。
(1)以内容区分的信息检索类型
(2)以方式区分的信息检索类型
①手工检索是指用人工来处理和查找所需信息的检索方式。它是检索者与检索工具直接对话,它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直观,其不足的是检索速度较慢,漏检现象比较严重。
②计算机检索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一定的通信设备查找所需信息的检索方式。它需要计算机、通信硬件设施、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包括因特网上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和光盘检索系统。
以下出一道题,请读者思考:你在图书馆杏找文献资
①文献检索(documentretrieval)文献检索是以文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它为用户提供的是与用户的信息需求相关的文献信息,它的目的是相关文献的出处和收藏处所。这些文献可以是涉及某一主题、学科、著者、文种、年代的文献。文献检索的结果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数篇文献的线索或原文供用户参考。
②数据检索(dataretrieval)数据检索是以数值或图表形式表示的数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数据检索是一种确定性检索。信息用户检索到各种数据是经过专家测试、评价、筛选过的,可直接用来进行定量分析。
③事实检索(factretrieval)事实检索是以从文献中抽取的事项为检索内容的信息检索。其检索对象既包括非数值信息,也包括一些数据信息,针对查询要求,由检索系统进行分析、推理后,再输出最终结果。料时,是使用手工检索还是使用计算机检索?能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吗?
3.文献信息检索的一般步骤
文献信息检索是根据研究课题要求,利用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查找文献信息的过程。
步骤1研究课题分析
对研究课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这些问题与课题的关系,以确定想要查询的信息或问题的类型。这些问题可以是课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所需信息的内容及其特征、年代范围及文献信息类型等。
步骤2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步骤l中的问题或信息的性质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进行查找;确定是使用手工检索,还计算机检索。
步骤3确定检索途径
即是去本校的图书室,还是去本地区的图书馆;是向教师请教,还是向有关专家咨询;是采用分类、主题途径检索,还是采用著者、号码、题名途径检索。
步骤4制定检索策略
对现有检索工具和检索课题,要确定科学的检索策略,解决怎么查找的方法问题,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一步扩大未知文献的查找线索,或者从三次文献着手,缩小检索范围,然后再查阅二次文献或通过二次文献检索,而进一步找到所需的原始文献。
步骤5实际检索操作
在实施既定的检索策略中,要注意修改检索策略,及时记录检索到的新信息,补充到下一步的检索过程中。
步骤6索取原始文献
一旦查到所需要的文献,就可以去索取该文献。
步骤7阅读、整理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往往是凌乱的、不系统的,有时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解释,这就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照原始文献进行阅读、核对和查实,并使之条理化。
篇15: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曹旭光
(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
在进一步推进和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英语教学得以良性地发展,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关键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为此,高中英语教师务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英语课程的特性,强化研究性教学,从而有效地统一研究性学习和高中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般来讲,需要学生个人或者是学习小组的形式践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应用小组活动,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认知小组合作活动的重大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空间与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践英语语言。并且教师应认真设计小组活动的内容,注重对传统意义上的探讨方式和小组探讨方式进行区别。首先,教师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性格特点、学习情况、基础知识等划分学习小组,要么是能够要求学生自由地进行组合,以使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空间变得更加自由、灵活,这样,学生间能够更好地交流,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总结、归纳英语知识,在比较、分析各个学习小组不同结论的基础上达成一致。不单单是这样,教师在安排学习任务和组织讨论前,务必认真设计探究话题,结合性质的不同,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安排给不同的小组,从而更加有目的性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灵活地组织教学,推动实施研究性学习
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是教师,为此,在有效地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条件下,教师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教师应当根据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教师应当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比如,要求学生观看英文影片和表演话剧等,给学生创造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启发学生对学习语言的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其次,教师应当注重情景的导入,启发学生借助英语来沟通以及培养学生处理英语信息和获取英语信息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将良性的竞争机制引入研究性学习中,也就是激励学生团结协作,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并且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实现教学课堂的优化,切实统一学生的'口、脑、手,从而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此,根据目前的形势,教师需要持续地探究新课改,更加深入地把握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将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卢慧。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J].黑河学刊,2012(10)。
★ 研究性学习论文
★ 研究性论文
★ 研究性学习报告
★ 研究性学习计划
学校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论文(合集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