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征文:走进孔子

时间:2023-08-07 03:37:52 作者:鸿蒙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鸿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孔子的征文:走进孔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孔子的征文:走进孔子,欢迎阅读借鉴。

篇1:孔子的征文:走进孔子

关于孔子的征文:走进孔子

潘云杰

我心目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们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但他的思想仍然活在我们心中。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的老家在陕西西安,从初中开始学习《论语》,那时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家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不亦说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秘感觉。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中,还有生活中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我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也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后,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更加敬佩了。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件差事做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又改作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尊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能在做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我是今年才来到曲阜职业中专学习的,于是我开始慢慢更深刻地了解了孔子了。我发现在这里有很多的孔子雕像,后来知道了这里就是地地道道的孔子故乡,并且也了解到曲阜七十多万人中竟有孔姓十三万多人。

有一次我与同学外出回来遇到孔府开城门仪式,我了解到他们每天早上准时开城门,每天下午又准时闭城门,每天坚持并且没有一次失误,谁也不知道他们中间过程的艰辛与努力,也许正是孔子的精神感染着他们,让他们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从来不会感觉得累与厌倦。

来到曲阜已经有半年多了,听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夫子不光是教育我的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中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孔子在失意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有了最后的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该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上去。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他个人本身,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影响我国一代又一代人两千多年的文化,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时代的人们。没有这种文化,我们的生活将没有礼道,我们的生活也不会这么精彩。

孔子,在我眼里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又是一位哲人。他是我从小就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生活的亲密陪伴者,在我心中他就像我的家人,时时刻刻在我耳边谆谆教导,用欣赏与鼓励的眼神注视着我,用他的思想感染与指引着我,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的心中!

篇2:走进孔子作文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确是悬挂在古今世界的明灯,照亮了暗暗的时代,像是一颗启明星,在黑暗中带给人们希望。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写春秋,又为中华民族留下“中华圣经”——《论语》,为中华所做的贡献不可数之。

过去的孔子周游列国,广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用行动影响了一群又一群人,如今的孔子以“仁”为矛,《论语》为盾,用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便是其中之一,并收获颇多。

我与孔子的偶遇要由邢老师说起。记得那是初二,运动会结束后,邢老师带我们去文庙祭拜孔子,走进文庙,每次落脚都十分轻盈,脸上露出庄严肃穆的神情,生怕打扰了在这里休息的神灵。走到孔子圣像面前,仿佛全身流过从未有过的严肃感和压迫感,令人对孔子无比敬仰。再看那孔子圣像,一袭布衣,却掩盖不住满身金光,垂耳微笑。如果说记忆是海滩上的散沙,那么我与《论语》的美丽相遇便是最美妙的贝壳了,我读《论语》的琅琅声就是贝壳鸣出的动人心弦的海之声吧。

回到家,已是夜晚七时,顾不上吸尘除垢,径直打开《论语》,迫不及待接受思想教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无法不为这句话而感动。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知识,并不代表你有素养,只有学会承担,才真正能被人真心相敬。我的境界又高了一层。

而那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令我怦然心动。匹夫尚不能被夺志,那么我呢,三军将帅可夺,那么各种职业怎么能一步青云呢?想不到当代的生存精神早已被古人演绎。

孔子是圣人,《论语》是圣书,很荣幸的,人生路上我遇到了孔子,碰见了《论语》,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

课下的时候,每仰望头顶的孔老夫子,都不禁为他的一生而慨叹——他以“有教无类”做宗旨,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做道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做行动,以“不亦说乎”做动力,创建儒家,将“仁,义”传承了下去。

孔子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心中的精神领袖。

我总感动于孔子的“有教无类”,在孔子“三十而立”的时候,开办学堂,广收学徒,肯学便授,走进他的学堂,到处洋溢着融洽的气氛,不远处望到众弟子围坐到老夫子旁,闲情雅致,令人动容。

我总感动于他的“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各国的人民都受尽了压迫,只是唯有孔子,关心民生,反对刑罚,坚持“道”与“礼”,政者,“正”也;德者,“得”也。孔子真正做到这样,却遇到的只是战火和昏君,但我相信,一切都无法掩盖他的正气和仁义。

我总感动于他的“不亦说乎”,以事事为乐,生活在快乐之中,总是乐以忘忧,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才支撑着他写完自己的一生。

他的执著,他的仁德,他的和乐,走过了两千多年,走到我的心中,带来一句句叮咛。想必孔子就在不远处,隐身在天空中,静坐在香书里,与我心灵相通,携我同行。

我读《论语》,感到心中的一丝升华。我相信我与孔子的缘分会走下去,永不停息。

篇3:走进孔子作文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任凭你叱咤风云,终究逃不掉历史的烟尘湮灭。可有一个人物,却完全不一样,不仅没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反而越来越深的影响着后人,他就是我们的儒学大家——孔子。

孔子,生长于乱世,为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处处碰壁,可他永不言弃,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今天,我们重读历史,孔子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更是永不磨灭。

今天,我们不仅随处可见孔子的雕像,更是连初中乃至小学的小朋友都拿着孔子的书籍津津有味的品读着,何等欣慰。我的学生周明、吴铖钰在得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杂志社举办这次以孔子为内容的作文大赛时,何等高兴,急切地要把他们对孔子的感受写到纸上。冲着这股劲,我事先安排他俩先仔细阅读有关孔子的著作,充分了解孔子的经历生平,认识孔子的相关思想,然后再慢慢行文。两位小作者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终于完成了他们的“大作”——《走近孔子》。文章虽然浅显幼稚,可也无需我做改动,全是他们的真实之感。文章虽不足以达到较高的参赛水准,可全凭他对国学的这份热情,我们何尝不给予他们展示的平台呢?带着这种情感,我给两位学生投了稿。或许,这就是我的初衷吧。

走近国学,走近孔子。我们不仅要把它作为一个口号,更要向两位同学一样,付诸实践,把自己的体会活跃于纸上。

走近国学,走近孔子,更是我们每个华人的义务与责任。

篇4:走进孔子作文

我心目中的孔子圣人,已经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了,但他的思想还活在我们身边。

初中的时候,接触到了这个老头的优雅思想。记得,我是跟着语文老师背的:“子曰:学之乐,时学之乐;有友远道之乐——”那时,我对老孔圣。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承诺许多教育思想仍然更适用于我的学习。此外,我还需要从他讲的许多生活原则中学习。比如“择善而从,改恶”,这是我的基本生活标准之一。

我读过孔子的生平,我为孔子的生平而赞叹。陆兆公让他管理仓库,他便有条不紊的去办了。同年,孔子转业经营畜牧业。孔子说:“我年轻贱,可以鄙视更多。”不管孔子做什么,他都是一点一点地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称他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这一生确实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不仅是我的教育老师,也是我身边生活的向导。每当我在生活中感到失意时,总觉得孔子失意的`时候,他仍然认真对待一切,最终在不起眼的事情上取得成功,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一般人。你应该把你的精力放在你自己的目标上。

在我心目中,孔圣仁不是神,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弟子如此客气,弟子对他也是如此敬重。另外,孔老圣还愿意低头向路边的孩子们提问。他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范。他似乎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路过的老人。

孔子,不仅是指孔子的圣人,还寓意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代代相传,影响着我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粗鲁,而我会变得不那么令人兴奋。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和圣人。孔老圣是我从小就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近儒家。他的思想已经植根于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人的脑海中,让我们可以选择继承他的儒家文化。

篇5:走进孔子作文

中学时,反覆颂读《论语》的情景,依然那么深刻的留在心底。多少个下课时间,我坐在坐位上默背《论语》,不敢下课,因为下一节就要小考。那时候,对这个固执的老人,自己以为很了解他了,却不知道,就像面对自己的父亲一样,他的脾气、他的顽固、他的古板、他的.坚持、他的怀才不遇,我似乎都知道,但是我真的了解他吗?他的内心世界,究竟在想什么呢?这位一身风采的老先生,我多么想要为他写一篇传记呀。那是年少时的愿望。后来,在那一排白千层的老树下,我的高中生涯里;在我一次一次背诵《论语》,还没有立志要成为作家前,心里早已渴望着有一天,我要为这位老人家写传记,让我把满肚子的嘲弄,化为文字记录下来。

孔子的伟大,让人无法逼视,就像太阳一样,我只能从轮廓鲜明的影子之中,去赞叹他的光芒。所以,当我能这么做的时候,我却无法下手。他是这么的完美,我不敢直接书写,当我越靠近这位长者,越不敢嘲弄他,因为越靠近他,越觉得自己微渺。那么,我坚持要写的,到底是什么?就像高中时代,一层一层剥开白千层树那样,我剥开自己的企图,一层又一层我慢慢明白,我只是想要回到学生时代,回到那个理直气壮的时代── 「老师,我还是不了解。」还有什么比「当学生」更幸福的?写《大家说孔子》的我,又回到那个幸福的时代,对老师予取予求,可以放心大胆、勇敢的说自己不会。我在书桌前,再次回顾圣人一生,好几次无法停止。

孔门亲近老师的学生、孔子教导学生的情景,夹杂着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夹杂随着老师在杏坛前学习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写作的滋味竟变得这么美好。 ──原来能够永远跟随着老师,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

篇6:走进孔子作文

记得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能做我的老师,要学习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然而,对于论语里的这句话还有一个很奇妙的故事呢!说呢,有一天孔子带他的学生到郑国去游学,他赶着马车在路上飞奔,有几个孩子在路上玩泥巴,孔子让他们快让开,有一个孩子便问孔子:“世上是呈给车让路还是车给成让路。”孔子想了想说:“当然是车给城让路了。”这个小孩指着他“筑”的“城”说:“那你等怎还不绕城而去。”孔子只好赶着马车“绕城而去”了。

这个故事既有趣又含有一定哲理,不论什么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就算是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就像是故事中的孔子,他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伟大的教育家而看不起那个小孩子,而是最终拜他为师,向那个小孩子虚心学习从而更好的完善自己。而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人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看不起他人,老是认为自己的正确,有缺点也不愿意改正,而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那所谓的尊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懂得了:人总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我们懂得改正,那门这个错误就犯得值。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我们要做到不耻下问,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进一步的改正自己的缺点。我希望大家都能牢记孔子的这句话,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篇7:走进孔子的作文

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过了《论语》,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几千年来,他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所谓的圣人,贤者。他的《论语》让我知道了做人的真谛,也让我明白了学习的奥秘。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刃,则以学文。”只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任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要谨慎。”其次,做人诚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丢了诚信,他还有什么值得可信的地方呢?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将会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

“礼”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礼”是西周以来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它是用来维护上下尊卑关系的。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礼”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礼”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尊敬她们,对她们的教育,我们应认真聆听,保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习惯。

“知”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他提出反复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中我也明白了,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用于开阔出新的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中还包括学习态度的问题。他认为学习的态度就应该是老老实实的,不懂就说不懂,努力学习,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自己就是这样,不耻下问,由于孔子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他的知识在当时就比别人丰富。再有,孔子教学也比较注意“因材施教”。《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不想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交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免、能由此推出其他三个方面,就让它自己去想。孔子就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去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

从《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做人学习的道理。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正直,谦逊,与人为善的人。《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悟,感悟孔子精深的大智慧。

篇8:孔子

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要把《乐》和《礼》传遍天下。

有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正直、有学问、让人敬佩的人。

于是便有很多人来拜师,他也就有了徒弟。

可那时到处都有战争,百姓过得不好,孔子就决定要去各个地方把《礼》《乐》传授,让百姓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孔子随着他的弟子走遍了

楚国、韩国、燕国等几十个国家,都不肯理会。

但是,孔子并没有放

他用一个伟大的力量――仁,完成了心愿。

这一路上,他遇到过很多艰难险阻,但都没有动摇过他的决心,也没有阻挡住他前进的道路。

我想,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他的意志这么坚定呢?或许,他完全可以只传在鲁国,那么他也就不用面对这么多困难了。

但是,他想造福天下。

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也在为天下人着想,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孔子,他那的伟大精神,伟大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虽然我不像他那样,可以做出那么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只有把他那种精神发扬光大,才能对得起孔子。

看了《孔子》这部动画片,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仁”的深刻意义。

无论是对老人、还是小孩,坏人或是对手,我们应该以“仁”相待、相处。

“仁”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品质,只有有了“仁”,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篇9:孔子

胆识过人的孔子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宰相,在这期间,齐国的国君率领大军前来攻打鲁国。见到鲁国被围,孔子不惧危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礼劝退了齐国大军,保全了鲁国。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胆识。在当时那种情况,孔子随时都有可能性命不保。可他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而是挺身而出,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保全鲁国那些平民百姓。我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读书用功的孔子

孔子在晚年时期,经常读《周易》这本书。他读的很认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思考其中的意思,而不是一翻而过。就算是这么认真的'读书,他还要把书再读许多遍,并说自己还没有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思。

读完后我不禁一阵感叹,这才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像我,平时读书的时候经常一扫而过。遇到我喜欢的内容,就慢一点读;而我不喜欢的,就直接“忽略不计”。就是这样读书,我还自诩“认真”。我和孔子比起来,差距真是太大了,我真应该像孔子学习,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读书笔记,把书读透、读懂。

这就是孔子,一个不耻下问、胆识过人、读书认真的孔子!

篇10:孔子

孔子

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 他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六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了儒家的思想特点。?孔子最大的抱负,是希望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行仁政。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 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假使有人用我治理政事的话,一年的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大有成效。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直到51岁,鲁定公任他为中都宰。后来,他“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 大司寇行摄相事”。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季桓子的矛盾激化而下野。在做官期间,他并未停止办学。见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鲁国不能实现,55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 68岁时返回鲁国。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孔子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他一生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 七十有七人。”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 的事。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 、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奴隶主的文化典籍,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 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篇11: 孔子

我喜欢一个名叫做孔子的伟人,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弟子三千多,其中学霸有七十二个。

孔子喜欢穿浅黄色的衣服,衣袖长长的,胡子挡住了眼睛。告诉你一个秘密,孔子外貌有些特别,他头上有一个大包,但他的脑袋里装有很多知识,孔子的儿子叫孔鲤。

他的学生中,我最喜欢的是子贡、子路、公冶长。子贡是一个富二代,还帮孔子宣传他的知识。子路很勇敢,有一次他跟敌人打架,他的帽子掉了,子路去捡,被别人砍头了。公冶长有很大的肚量,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我喜欢论语里的三句话: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择从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十有吾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一生非常坎坷,他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三十岁学艺,三十五岁避内战,去齐国。五十一岁当官,五十二岁任总督办,五十三岁周游列国,六十八岁从事教育,七十三岁孔子离世。孔子周游列国的费用几乎都是子贡给的,孔子死后,子贡为他守墓守了6年多。

孔子他虽然长得很特别,但有很多文化和知识,你喜不喜欢孔子呢?

孔子歇后语

孔子读后感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孔子》电影版观后感

关于孔子的作文

关于孔子的歇后语

孔子传记读后感范文

孔子电影影评

孔子作文700字

孔子的征文:走进孔子(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孔子的征文:走进孔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