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tonm1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五毒月的由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五毒月的由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五毒月的由来
“五毒月”的来由《印光 大师 .挽救劫运篇.诫欲戒淫.保身节欲》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端午为九毒日之首,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农历五月,是最要注意的一个月份。能不同房,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篇2:端午节贴五毒的由来作文
端午节贴五毒的由来作文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包括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赐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天津已婚妇女要带领小孩到河边“躲午”,并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丢入水中,取小布人代替受灾,俗称狗咬灾星。
首先,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间多自采自用,城里则有人沿街叫卖菖蒲、艾草。后来增加了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可与五毒相克。
其次,端午节卖五虎花,佩挂护身灵物。这些饰物,又称香包,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此外,还有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有关民间防五毒剪纸也有不少,如倒灾葫芦、艾虎菖蒲剑葫芦、老虎镇五毒等。
第三,游天坛风俗。这主要流行于旧北京地区。此外还举行石榴花会。
篇3:“新五毒”调查报告
“新五毒”调查报告
烟、酒、嫖、赌、毒,曾被称作是男人的“五毒”,你知道21世纪的“新五毒”是什么吗?
新五毒:少交流
调查显示,超过41%的办公室人群很少和家人交流,即使家人主动关心,32%的人也常抱以应付的态度。在缺乏交流、疏导和宣泄的情况下,办公室人群的精神压力与日俱增。
专家建议:要学会放松心情,自然就会微笑。在很多场合,微笑成为社交成功的重要手段。让微笑好看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健康的牙齿,清新的口气和放松的表情。心境决定行动。因此,做男人一定要学会放松心情。当心理有压力的时候,作为男人要豁达一些,不要为琐碎小事斤斤计较,不妨学学阿Q自我解嘲。不要让“你是男人,你应该坚持下去!”这句话影响男人的心理健康。
新四毒:缺早餐
被调查者中,只有219人是有规律、按照营养要求吃早餐的。不吃早餐或者胡乱塞几口成为普遍现象。
专家建议:蜂蜜、大蒜、红枣、生姜、花生是女人养生的好东西,同样对男人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男人每天早晨空腹吃一勺蜂蜜,早姜晚蒜,三颗枣,长期坚持下去,对健康很有好处。此外,饮食不太随便,多吃番茄、海产品、韭菜、香蕉等,都是对男性健康有益处的食物。
新三毒:不求医
男人一般有苦自己咽,调查发现,近一半的男人有病时自己胡乱买药解决,有1/3的男人则根本不理会这些“小毛病”。80%的重病男性患者承认是因为长期不就医,导致小病养成大病,以致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期。很多单位的要求员工去体检,可男人们以时间紧而常常不去,甚至请人代替体检。从医院临床数据来看:男性看病的频率要比女性低3成。
新二毒:不锻炼
专家们对932位男性进行的健康调查,发现,仅有96人每周固定时间参加锻炼,近68%的人选择“不锻炼”。这样使得男人们很容易感到疲劳,大脑思维迟钝,精神压力增加,人变得心神不宁,容易生病。
专家建议:走路是男人最好的运动,每天应该在户外坚持快走30分钟。在家里也可以做一些垫上运动,比如俯卧撑,原地踏步走,目的是锻炼你的'胸肌和腹肌。当然,锻炼也要因人而异,小孩子可以多在户外跑动,而老年人应注意回避恶劣气候、拥挤、避免过激。人们长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经常到公园、郊区等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走动,可以分解血糖,并镇定交感神经。
新一毒:不理财
不投资,不理财要是从直观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无形的因素你都看不见。但是你知道不理财,不投资,你的工资有多少进入了别人的口袋吗?
学习存钱以及投资,是付出劳力能否更有价值的关键。每星期花40~60个小时工作所赚到的收入,其中有多少是流进别人口袋,又有多少能留在身边投资理财,长久下来绝对是财富差距的一大关键。
没钱就不能投资?千万别这么想
谈到投资理财,不少人都认为钱才是最重要的。「没有钱怎么投资?」是很多人的困扰,只是如果一直这样想,反而把「时间」这个重要资产给平白耗费掉。想要开始投资绝对不是只有钱的问题,更是自己有没有准备好的问题。准备好了,小钱才会变大钱;没准备,大钱反而会变小钱。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篇4:五毒感悟五戒作文
五毒感悟五戒作文
佛说世间有五毒,贪、嗔、痴、慢、疑。五毒实乃个人修身养性的最大障碍。
人不要贪心,贪就会丧失判断力,因为一心只钻进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里了,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尽的贪欲是多么愚蠢事情啊。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乐乐才是福。
不要嗔怒,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跟愤青似地,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觉得这也不公平那也不顺心,就容易丧失理智,不理智就容易做出冲动后悔的事情.保持一个平常心,道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则不易嗔怒。
不要愚痴,别把无知当有性格。更不能自以为是,自以为不同于自己的做法都可笑,其实自己并不理解。痴便会迷失本性,无法辨明是非,最终只会被众人抛弃。兼容并包,像大海一样容纳一切,沉淀杂物,轻浮之物置于水外。鉴古明今,像海绵一样的吸取更多的知识,知识丰富了,视野也就更开阔,人才能变得开明。
不要傲慢,地球没了谁都能转,谁也没有比谁强多少。傲慢会让人失助,被人愤恨。傲慢则听不进不同的意见,阿谀奉承反而变得很受用,长此以往真话听不见,尽是些假仁假义。拒他人于千里,老子天下第一,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众叛亲离后还能有什么可以骄傲呢?人要一直保持谦逊的态度,只有这样成功的时候才有人分享,失败的时候才会有人出手相助。近贤臣,远小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要多疑,不能相信别人的人也很难被别人相信。多疑便会失信,多疑便会让人变得斤斤计较,反过来处处也会被人算计,不计得失的人反而关键的时候有很多人帮助。多疑其实怀疑的不是别人,而是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认为不要把别人当成傻瓜,难道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傻瓜?谎言是换不来真诚的,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应该对别人有信心,上帝不是说信者得救吗。
若戒贪,戒嗔,戒痴,戒慢,戒疑,是否近道?
篇5:端午节要驱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避“五毒”是过端午节的初衷,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据说老虎能够威慑百虫驱邪辟瘟。
为了防五毒,在端午节,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子额头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也有人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颈上缠绕五色丝线,以求长命百岁;大人们还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据说可以避“五毒”之害,等等。
篇6:端午节要驱五毒
为了驱五毒,老百姓用各种方法来预防家里人生病。这里就给大家介绍几种:
1、五毒图:在屋中贴五毒图,用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的上面,就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2、五毒兜: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面有绣织的五毒图,寓意是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者用温热的鸡蛋在小孩子的肚子上滚几遍,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3、戴香包:“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4、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5、五毒鞋:五毒鞋因其鞋身上缝制了五毒虫而得名,五毒鞋是在端午节那天一早穿起,一直到次年,再换新鞋,直到小孩三周岁。端午节穿五毒鞋的习俗,就是通过以毒攻毒,赶走五毒。
6、五毒饼:端午应节食品中的“五毒饼”,是一种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上的玫瑰饼。五毒饼馅料多是玫瑰馅,既做贡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细嚼,且有对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齿”的趣味呢,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
7、炒五毒:把银鱼、韭菜、虾米、茭菜、黑豆腐干等一起炒成一盘“黑菜”。这是出于驱毒等需要。农历五月初五,是蛇、蝎子、蜈蚣等毒虫出动的时节,而古代的消毒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吃了这些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如“五黄”中一定要有雄黄酒。
此外,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还要赐扇,捕蛤蟆,沐浴兰汤,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等等。在端午节,有的人还用绑有红线的笤帚扫除垃圾,清洁卫生。
篇7:中秋节祭月的由来
起源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演变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皇帝年间为祭月修造的,在此地祭月的礼制,明清均沿袭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篇8:中秋节祭月的由来
皇家祭月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间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汉族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祭月仪式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汉族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最好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篇9:中秋节祭月的由来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篇10:谷雨禁杀五毒是什么意思
谷雨禁杀五毒是什么意思
谷雨节气一到,各地气温开始上升,于是潜伏在暗处的害虫纷纷爬出来觅食,这就不利于庄稼生长,所以才会有禁杀五毒的做法。
五毒(五种有毒性的动物):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物是汉族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
什么节气流行禁杀五毒?
谷雨节流行禁杀五毒的习俗。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谷雨每年都是4月20日吗
每年谷雨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在公历4月19日或20或21日交节,不过最常见的日期是4月19号和4月20号。例如和的时候,谷雨就在4月19日,要对照具体的年份。不过以节气历法的特点来看,最多偏差一两天,因此会固定在每年公历4月19日至21日之间。
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习俗
一、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二、喝谷雨茶
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三、谷雨食香椿
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四、祭祀文祖仓颉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清明祭黄帝,谷雨祭仓颉。仓颉庙会是在谷雨节举行。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过庙会纪念仓颉。
五、洗澡消灾避祸
谷雨的河水也非常珍贵。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谷雨节人们以“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六、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持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篇11: 我爱你,五毒不侵美文
我爱你,五毒不侵美文
妍姐说我在打麻将的茶楼认识了一位女朋友?
我不希望她是从你口中听来的,我宁愿相信她只是不经意在他们开玩笑的时候听到的八卦。
但那的确也只是八卦,他们说的那女的是麻将馆的老板娘,五十多岁了。
来中山这些年,你是我唯一喜欢过的.女孩儿,岂今我也就是谈过一次恋爱,我不是很了解女生心里到底想些什么,我天真的以为只要真心付出,对方总会感动的。
我知道我配不上你,先不说收入,就长像,身材或者性格可能都不讨你喜欢。(但我就是喜欢你,爱你,即使知道在你心中我连个朋友都不是。)所以为了你我努力在控制饮食,因为我自信起码不胖的我还是不难看的。那天你说我五千工资起码要存三千,今天算完结果后,4900,我叫妍姐帮我存2500元。我尽量把乱花钱的习惯收敛,但多年养成的习惯有些时候不是一下就能改正过来的,为了你我可以做到任何一切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但我知道我怎么做在你眼里一切都与你毫不相干,甚至连我对你的一切好还抵不过别人的一句八卦、偶尔的一个玩笑。
因为我喜欢开一些无厘头的玩笑,其实有时候目的也只是在你不开心的时候想哄你开心。但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当一个你不喜欢的人说句玩笑话,你都可以视他为杂碎般不可理愈;而你喜欢的,不管他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让你眉开眼笑。所以我最近没有跟你有任何交流,或许你已查觉。对不起,不是我不再爱你,而是从浓烈变成了悄无声息。你不知道的是,每次碰面我内心是有多么的撕痛?
或许这份爱就会这样一直隐藏下去。但我的现在的行为我想暂时都不会改变。继续存钱,继续减肥,继续不打扰你。唯独不会的是再继续对你好,因为我知道在你心里认为有个人比我对你更好(即使你们之间根本没什么),但我不再做那个备胎,需要等到他没空时才会想到要我买早餐,要我接送。你甚至都看不到我的情绪,居然说那晚不吃宵夜是因为我输了钱?
曾几何时,你的情绪开始左右我的情绪。你不开心,你不吃东西,你发脾气,我都可以厚着脸皮去哄你,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换来你的冷眼相对,恶语相加。即使这样我还是呵呵一笑而过,因为一切都是我自作自受,在你心中根本就不需要我做这些,我有什么理由报怨你?
记得那一次和你去打羽毛球,或许那短短的几个小时是我在中山最开心的日子,回来的时候,我开着摩托车,你靠在我的肩上,那一刻,我多希望时光能停留….
不怨你,是我高估了自己,因为根本没资格去爱你;虽然伤,但起码又一次让我认清了自己。
篇12:关于肚兜的现代散文:五毒肚兜
【端午专题】五毒肚兜
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条鲜艳的红肚兜,是过端午节时婆婆给的,说是天快热了,系在孩子肚子上可以防受凉,那时他才七八个月大。我给孩子戴了三四年,直到再也戴不成了才解下来。十五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肚兜的样子。大红色的棉布,圆不圆方不方的,刚好遮住肚子,在遮肚皮的地方用彩色丝线绣着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刚开始只是觉得好看,孩子带着晚上睡觉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后来才知道这是端午的一种习俗。
端午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肚兜上绣“五毒”是有讲究的。据说:五月是动物活跃的时期,特别是有毒动物,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至于哪五毒?民间说法不一,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比较普遍。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肚兜所用的布,一般都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有些还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小孩长大了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有的还会转赠会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做了。我儿子的肚兜就传了两代,我老公的奶奶是村里少有的巧手,绣了这个五毒肚兜送给孙子。婆婆是个细心的人,就把它收藏起来,传给我的儿子们。只是我是个败家子,不知道把它弄哪里了。
我是一个从针这边扎不到针那边的女人,还是姑娘的时候,妈妈总是调侃:“针都不会拿,我看你嫁到婆家怎么办?男人的鞋都要烂的穿不到脚上了。”我嘿嘿一笑:“谁想穿我做的鞋,下辈子吧。”可是没有等到下辈子,就有一个男的朝我讨鞋穿。记得我儿子半岁多吧,婆婆去西安看病了。端午节,村里的老人都给孙子孙女做蛤蟆鞋,说是辟邪的,我很是羡慕。婆婆不在,妈妈眼睛又不好,谁给我儿子做呢?我就想着自己给儿子做一双了。说干就干,我请教了村里的能行老人,去集上买了五色丝线,针,花布等东西就动手了。要鞋样,拓着鞋样剪,用针线把软软的鞋底和鞋帮缝好以后就开始绣鞋头上的蛤蟆了,照猫画虎,两天的功夫,还愣是叫我给弄好了。虽然针脚粗糙,蛤蟆是天下第一大丑,但这奇丑无比的蛤蟆鞋还是赢得了村里老人的一致好评。现在很后悔没有把它当文物一样保存下来,那可是我与针线打交道的第一次啊。
端午节我们一般都是放假的,每逢端午我都要回家去,走的时候带着妈妈或婆婆做的香袋,挂在裤腰上,招蜂引蝶。荷包又称“香囊”。端午节期间,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制作香荷包的习俗。在陕西关中的农村,端午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美其名曰“祛灾包”。
做荷包的胜景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特常见。一群媳妇婆娘大闺女,或收工回来,或下雨天,大槐树底下,大门房底下,三个一群,五个一组,飞针走线,笑语喧哗,说话间,几个香包就在女人们中间传来传去,还伴随着啧啧啧的赞叹声。
“桂嫂子,你这针脚多细啊。”
“梅子,你那小辣椒也不错哦,像真的一样。”
“园妹,看你这缕子打的,感情是给女婿娃。”
“桂嫂子就爱胡说······”那叫园园的女孩子娇嗔道,脸竟红了。
“哈哈哈······”一阵阵爽朗泼辣的笑声震得槐树上栖息的鸟扑啦啦飞出好几个。
再看看那些香包,大小不一,形状各样,小则直径只有半厘米,关中人称之为杏核,串在一条条彩缕上,摇曳生姿。我曾把它带在手腕上,绑在脚踝处。大则直径有十多厘米,鲜红的颜色彩色的花边,名曰钵盂,是有小孩的妈妈为孩子做的,挂在小孩的胸前,消灾辟邪。手巧的妇女还会把香包做成小鸟、西瓜、柿子、辣椒等形状,真是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每一个荷包的制作工艺都十分精美,又装有药材和香料,带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所以成了人人的最爱。最为有趣的是端午节这天,有些地区流行“抢荷包”的习俗,父母要叮嘱孩子将荷包藏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抢去。抢荷包一方面是羡慕荷包制作的精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图个吉利。被抢者不能生气。
我小的时候,就抢过荷包,也被别人抢过。就像傣族人过泼水节一样快乐。现在,我长大了,不抢了,讨,问妈妈问婆婆讨要。现在,妈妈老了,眼睛看不清楚了。所以我的荷包每年就都是婆婆给做了。有一年回家,婆婆忙没有做,我要走的时候,她就解下拴在裤腰上的香袋,硬塞给我,“这是别人送给我的,给你。”
忙,连六十多岁的婆婆都忙得没时间做香包了,这种充满乐趣又充满美好祝福的习俗淡的就像水一样了。回家问村里的女人们,答曰:“都能忙死,谁有闲工夫做那个,买一个不就得了。”心里很是怅然若失。
其实,让我怅然若失的岂止是端午节。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十五,比盼新年还急切。因为十五丰润村打社火。高高的摇杆,震天的铳子,灵巧的旱船,舞动的秧歌,还有装扮成孕妇的小丑······十里八乡的都来到了这里,庆祝丰年,乞求万福。
不知道什么时候,它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有一次问丰润的一位乡党,答曰:“那一套家具早都叫村委会给卖了。”言语中满是遗憾。
在关中的农村,有多少这样的传统都已经走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者正行走在消逝中······
我是该为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高兴呢,还是该为日渐衰微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而担忧?
矛盾而纠结,算了,不想了。又逢端午,过两天我就要回家去了,妈妈,你是否做好了饭等我,婆婆,你的香袋是否已经做好了挂在窗前?
★ 节日由来
★ 元宵的由来
★ 地动仪的由来
★ 歇后语的由来
★ 中秋由来介绍
★ 端午节历史由来
★ 端午节由来及传说
★ 探讨端午的由来
五毒月的由来(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