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mjy11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评课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评课稿
现在我就隋老师对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进行评课如下:
一、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从隋老师的真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隋老师在课前做了多少细致的备课工作。整个课堂的设计环节丝丝入扣,不落痕迹地处理课文重难点问题,看似随着学生的疑问进行授课,其实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隋老师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而这一设计也正是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中最精彩的一步。
二、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议论文。这决定了如果学生课前不自主预习课文,课文内容是根本在课内解决不了的。通过课堂检查预习可以看出隋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上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们不仅对课文及词语做到了很好的预习,还根据读课文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隋老师也是让全班学生读课文做到自己解决,使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说低年级受学生的年龄特点约束需要教师授之以鱼,那高年级的教学则着重在于授之以渔。本课授课从课堂入手的预习到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都可以看出教师已经把单纯的传授知识化为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而教师在授课中的重视朗读也是对学生读书习惯的一种培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兼容,使语文趣味浓厚。
四、教师点拨适宜有效。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理解课文,隋老师灵活的运用了表格的形式,这样既使三个事例一目了然,也对词语做了很好的解释。整个课堂表格贯穿始终,联系全文,这也是隋老师课堂的一大亮点。
不足:对于学生所说的引号的作用,教师做的解读不到位。
我想:现在所提倡的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模式不正是如此,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又在学习方法上得到了锻炼,还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基础上能前后联系。不将课上死,让学生感受快乐的课堂,这也是我在听完这堂课的最大体会和今后授课的目标。
篇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稿
今年的春天似乎有点反常,春意总是若隐若现,但是今天张老师的课却是春意盎然。张老师犹如一位春姑娘,清新,自然,态度亲和,将课上得循循善诱。而汀田五小的孩子们也如春日里的小草一样,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情绪高涨,个个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意愿。因此,整堂课带给我们如沐春风的感觉。下面,我仅取春日里的几幅“风景”与各位分享。
一.春风拂面-(导入部分)
这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新课导入部分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使他们接近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这是值得我们执教者思考的。而张老师的导入就像一阵春风一样,令学生神清气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许多学生们熟悉的名人,立刻渲染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体验立即被这阵春风唤醒。当老师把问题“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抛出时,学生们纷纷发言,学生们讲得很精彩,衬托了主题,这是张老师引导到位,就像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处处牵着学生走的教师主宰式,为顺着学生的学来“导”的启发引导式。”张老师的课堂正是这句话的体现,张老师在课始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说起,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真理是怎样诞生的”,并对课题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对文章主要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二.春雨如丝-(词语教学,方法渗透)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感悟大大超过了对语言文学的感悟。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训练抛到了脑后,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词语教学是语言训练中的重头戏,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词语训练,那精彩纷呈的人文感悟又从何谈起呢?我认为,要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必须从扎实有效的词语教学入手。而张老师的词语教学宛如春雨,那样细腻那么缜密,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点的预习能力,但孩子们的自学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会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内涵,于是张老师抓住字音,词义进行有效的训练。利用指名读,齐读,把词语读准读懂。新课标5—6年级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张老师在本堂课的词语教学中,也让学生选一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不是让孩子孤立地解释词义。(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联系生活,换词等多种形式理解词义,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确,独到之处。)
而对于文本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但是如果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就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事例这些重点等。这些议论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去关注。当然,教师又不宜在文本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张老师抓住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大胆取舍,精读第一个事例,研读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1.这个事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哪部分写得最简单?为什么作者将“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想写?3.是不是发现问题,就轻松找到真理呢?这中间会有怎么样的过程呢?4.课文还写了两个事例,再对比第一个事例,看看这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看似完成课堂目标,实则也将学习方法无声息地渗透给学生,张老师用最常见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转移到关注三例的内容和表达上,进而关注三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从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不同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观点在引用3例时的详略。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的“追问”艺术,著名语文专家 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张老师对于文本的三个事例不是简单地概括了事,而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再设问题,并在层次上形成了一定的难度梯度,很好地补充与挖掘了文本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体现了教师的功底,很难得。
三.雨后春笋-(以问促学,方法运用)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枯燥的议论文,有什么好读的呢?但张老师都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品析,读中感悟真理。就像层层剥笋一样,与孩子们一起攻破一个个问题,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在重点研读第一个事例时,张老师就让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去读好重点语句,通过多次默读,自由读,个别读,找出事例中的规律来,后两个例子作为略写,张老师采用了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三个科学事例表达的共性,更精彩的是张老师巧妙地设计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第二段在课堂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课始张老师用范读的.方式来引出课文的真理,揭示课堂;第二次是通过三个事例的对比朗读引出此段话,通过再读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规范,准确巧妙使用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效果。最后张老师利用引读法,让学生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我把张老师设计的三次不同要求的读摘录下来,“让我们将这句话送给那些已经找到真理的人们,齐读——”;“让我们将这句话送给仍在寻找真理的人们,为他们加油打气,齐读——”;“最后,把这句话送给我们自己,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多问几个为什么,齐读——”(孩子们读得铿锵有力,一次比一次坚定,真理已经在他们心中诞生了)另外,在这朗读环节,张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四.春光灿烂-(回归整体,理解观点)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我觉得张老师的课堂就有这样的魅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圈画,交流,汇报,解读,表达,举例等。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知识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篇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深有感触。陈老师那自然的教态、衔接自如的课堂授课语言,真是对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全面诠释。现在我就陈老师对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谈些个人看法:
一、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从陈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陈老师对教材的把握相当到位,整个课堂环节丝丝入扣,使课文的重难点问题不落痕迹地得以处理。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郑老师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成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精彩的一笔。
二、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议论文,陈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上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课文中所列举的三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的相同点的问题,使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教师点拨适宜有效。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理解课文,陈老师灵活地设计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然地诠释出“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真理,真正有效地在教学发挥到“学生学习中的首席”的作用。
四、课外拓展练习实用有效。
这篇课文对三个事例的写作方法是这一课的最大特色,都是按“发现问题——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展开,同时这也是科学家们之所以有所发明创造的根源所在,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并没有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还进行了写作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仿照课文写法去论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观点,既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语文的素质教学落到实处,达到语文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听完陈老师的一堂课,我的最深感触就是:现在所提倡的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模式不正是如此吗?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又在学习方法上得到了锻炼,还让学生尝试了课文的写作方法,这种高效、有效并让学生感受轻松的课堂,也是我今后教学中所要努力学习的方向。
篇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评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深有感触。陈老师那自然的教态、衔接自如的课堂授课语言,真是对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全面诠释。现在我就陈老师对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谈些个人看法:
一、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的有效解读。
从陈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可以看出陈老师对教材的把握相当到位,整个课堂环节丝丝入扣,使课文的重难点问题不落痕迹地得以处理。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郑老师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成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精彩的一笔。
二、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议论文,陈老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上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课文中所列举的三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的相同点的问题,使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教师点拨适宜有效。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理解课文,陈老师灵活地设计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然地诠释出“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真理,真正有效地在教学发挥到“学生学习中的首席”的作用。
四、课外拓展练习实用有效。
这篇课文对三个事例的写作方法是这一课的最大特色,都是按“发现问题——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展开,同时这也是科学家们之所以有所发明创造的根源所在,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并没有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还进行了写作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仿照课文写法去论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观点,既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语文的素质教学落到实处,达到语文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听完陈老师的一堂课,我的最深感触就是:现在所提倡的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模式不正是如此吗?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又在学习方法上得到了锻炼,还让学生尝试了课文的写作方法,这种高效、有效并让学生感受轻松的课堂,也是我今后教学中所要努力学习的方向。
篇5: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到,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
3、学习用具体事例有详有略地说明观点的写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把握重点,组织学生研究3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深入地理解课文,在比较中阅读,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从而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的深刻道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问题,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四、教法与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3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引读、指读、齐读、对比读,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还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表达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其次,确立以文中的3个具体事例为研读重点,拨动学生探究的心弦。
再次,诵读感悟,分享阅读体验。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体会科学家发现、发明过程的艰辛,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也让学生两次感受到他们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事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训练表达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通过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文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以及文章有序地描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
1、交流小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注重交流评议。
2、好书推荐《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故事系列之科学家的故事》中学生理解到的.有关内容。
六、教学思路
1、课前观察实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文中三个具体事例涉及到的“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盐酸会使紫罗兰变色以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再课前做实验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切入课题,理解真理。
课的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人生格言入手,理解什么是真理,真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阐明真实道理的,指导我们言行的,为我们人生导航的等这样的句子就是真理,就是道理或观点,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道理。引导学生说课题,要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理直气壮。我想这样要比从课题入手要容易得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了。另外,这样的切入课题和课尾的练笔结合在一起,使整节课的首尾照应形成了一个整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任何一个道理都要经过不断发问探索,付出诸多努力才能实现的。
3、检查预习养成积累的习惯
认清词语,纠正字音,同时进行引申和扩展,加深学生对课外词语的积累,如对含有反义词成语以及非四字成语的积累。
4、找出和课文题目意思相近的句子,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作过多的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这类语言。
5、研究事例,说明真理。
文中的3个具体事例,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中的故事,他们的作用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因此,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简单概括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然后合作探究,完成表格,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白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读、议、思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发现、发明过程的艰辛,领悟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拨动心弦。
6、补充事例,拓展延伸。
学习了三个事例,让学生补充说明其他事例(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是课文中学过的),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使他们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7、读写结合,进行写作训练。(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七、存在的不足
1、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但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2、是教学中我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情感不够投入,再引令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不够自如。
篇6: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内容,并明确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
3、了解课文主要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述这个观点的。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本课重点
1、本课的三个例子。
1)洗澡水的漩涡。
2)紫罗兰的变色。
3)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2、学习本课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
难点:
理解“?”、“!”代表的含义。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在知识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的思维、认识、兴趣爱好也日渐增加,对于这类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应该会有较大的兴趣,但对议论文的文体刚接触,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引导点拨。
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谈话式导入法,抓住题眼来审题,提问:如果是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抓哪些关键词来展开的。由此引出叶老先生也是抓住这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来展开的。接着,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真理”和“问号”之间的联系来进行阅读教学,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最后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和人文性。
所设议的问题:
1、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和“问号”写了哪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都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提出观点,别人就能相信他的观点吗?还需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这在议论文叫论证。
3、在课文找出得出真理的句子和得出真理前提问的句子,分别用“ ”和“ ”画出。
4、难道说仅仅只需要提出几个疑问就可以诞生出真理了吗?
5、研读事例。在文中找出写他们反复实践的语句。
6、看语句,听语句,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7、你觉得这三个人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
8、拉直变成!,这里的“?”代表什么,“!”代表什么,拉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9、启发学生谈学后感想。为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说教学设计:
我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导入课题——初读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精读三个事例,感悟科学精神——了解议论文形式,学习写法。
课堂伊始,我采用谈话式导入课题,揭示题目的关键词语“真理”和“问号”,然后,整个教学过程就紧紧围绕“真理”和“问号”展开。为什么在开头要抓两个词语呢,因为纵观全文,课文的主线就是“真理”和“问号”之间的紧密联系,抓住了这两个关键词,就抓住了主线,抓住了重点。然后围绕着这两个词,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1、课文围绕“真理和问号”写了哪几个故事?2、在文中找出写得出真理的句子和提问的句子,从而引出第3问。3、难道仅仅只需要提几个疑问就可以得出真理吗?通过这几个疑问,引发学生思考:真理的得出还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从而突破难点。在突破难点后,我又让学生品读三个主人公反复实践的语句,想象他们实践的画面,从而感受他们共有的科学精神,为下面的总结观点和谈读后感想作好了铺垫。
最后引导学生发现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特点,同时布置仿写作业,真正把读与悟、学与用结合起来,体现了进行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要求。
篇7: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全文结构清晰: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主体部分(2―6段)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第三部分(7―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习本课:
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文中事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深入研读、理解三个具体事例,从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形式。
四、说教法学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合作探究精神,体现本堂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深入课文进行探究并体验,学文时采取初读整体感知、了解事例,细读课文时师生共同探究(第3段)、学生自学质疑(4-5段)的方法,最后结合资料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安排了积累语句和小练笔。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课题导入――初读课文,理清内容――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文章题目发人深省
上课伊始,我板书“?”“!”两个标点,提问:这两个标点表达的是什么意味?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导入板题后初步理解课题:“?”“!”与课题中哪两个词相对应?――“真理”和“问号”。
什么叫做“真理”?你从“一百个”中体会到了什么?
(此环节意在从课题入手,初步理解课题,为读文、学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的什么事例?
2、认读、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
3、梳理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叙事性文章何不同?――点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要表达一个鲜明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进一步感知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比较简要,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画出齐读
2、迅速浏览3-6段,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三个典型事例。
3、三个典型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生自由谈
4、对于这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文中有总结性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1: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体会:句中的“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能否颠倒顺序?
出示句子2: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体会:这里的“?”“!”各指什么?想象一下,在由“?”变成“!”的过程中,这些发现者、创立者是如何做的?
(此环节意在把握三个典型事例,找到其共同之处,理解2、6段中两个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5、深入朗读第3段(事例1),体会句子: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个问号”指的是什么?从“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你体会到了什么?设想一下: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后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去做?其间可能会经历一番怎样的过程?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精神?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
(此环节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抓住关键句子,品味关键词语,反复诵读,意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体会谢皮罗教授身上表现出的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6、快速浏览4、5段两个事例,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结合文中句子体会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交流感受为主)
7、总结: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事例而是用三个事例来证明文中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体会运用三个事例进行论证会更加有力,更好地证明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8、总结议论文结构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1、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篇8: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内容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pǔ)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1]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有准备的人,给那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地衣:一类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的植物的总称,特别耐干旱,有些可以制成染料、香料等。石蕊地衣是其中的一种。
篇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是课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探寻“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4、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将教学难点定为: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自由读、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领悟文章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课题就是课文主要观点,且文章第二、六、七自然段中都暗含了对课题的阐述,道出了从问号诞生真理的过程。于是一开始我就以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紧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语句划下来。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提问:这三句话告诉我们真理是怎样诞生于问号之后的?让学生自由读句子归纳出从“问号”诞生“真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过程。
紧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个过程也解释了第二自然段中:把“‘?’拉直变成‘!’”这部分句子的含义。顺理成章地理解了问号叹号的含义,体会到了用标点符号代替语言的妙处。最后抓住第七自然段中的词语“见微知著”教学:第二自然段中哪部分句子写出了“见微知著”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并以师生合作读的方式朗读相照应的语句来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
接下来是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首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列举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疑的,又找到了什么真理?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表格在文中做出批注。
再同桌交流,全班汇报交流,填写表格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事例在内容上、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思、议”中领悟到作者列举的事例都是按“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写的,且把“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与“找到的真理”写得详细,“不断解疑”的过程则写得简略。这样详略有序的安排都是为重点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最后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例:如果要用事例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我们应该把什么详写?让学生懂得写作要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详略有序的安排材料,从而突破了重难点。在学生汇报交流中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来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含义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课文,认识议论文。
学习事例后,我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相同事例,过渡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总结课文:这是作者从这许多事例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最后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像作者这样用事例证明一个道理的文章叫议论文。“观点——事例——结论”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四、说板书
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更明确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认识议论文。
篇1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是课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探寻“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4、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将教学难点定为: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自由读、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领悟文章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读、思、划、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课题就是课文主要观点,且文章第二、六、七自然段中都暗含了对课题的阐述,道出了从问号诞生真理的过程。于是一开始我就以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紧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语句划下来。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提问:这三句话告诉我们真理是怎样诞生于问号之后的?让学生自由读句子归纳出从“问号”诞生“真理”的过程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过程。紧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个过程也解释了第二自然段中:把“ ‘?’拉直变成‘!’”这部分句子的含义。顺理成章地理解了问号叹号的含义,体会到了用标点符号代替语言的妙处。最后抓住第七自然段中的词语“见微知著” 教学:第二自然段中哪部分句子写出了“见微知著”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并以师生合作读的方式朗读相照应的语句来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
接下来是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首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课文中列举的三位科学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疑的,又找到了什么真理?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表格在文中做出批注。再同桌交流,全班汇报交流,填写表格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事例在内容上、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思、议”中领悟到作者列举的事例都是按“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写的,且把“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与“找到的真理”写得详细,“不断解疑”的过程则写得简略。这样详略有序的安排都是为重点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最后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例:如果要用事例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我们应该把什么详写?让学生懂得写作要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详略有序的安排材料,从而突破了重难点。在学生汇报交流中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来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正含义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课文,认识议论文。
学习事例后,我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相同事例,过渡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总结课文:这是作者从这许多事例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最后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认识:像作者这样用事例证明一个道理的文章叫议论文。“观点——事例——结论”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四、说板书
(因板书排版格式的特殊性及其中的箭头符号等无法粘贴,故省略了。编者注)
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更明确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认识议论文。
篇11: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常用知识点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9世纪末,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篇12: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常用知识点
一、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三、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四、课后习题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洗澡水漩涡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紫罗兰遇酸变色发明酸碱试纸
三个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答: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不是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增添了趣味性。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答:“见微知著”的本意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在这里指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相互照应。
★ 小学语文评课稿
★ 小学语文评课记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评课稿(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