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表达失志的诗句

时间:2024-01-09 03:34:24 作者:xiebo123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xiebo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苏轼表达失志的诗句,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苏轼表达失志的诗句,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苏轼表达失志的诗句

1、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唐代:崔珏《哭李商隐》

译文:空怀有凌云万丈的高才,一生胸襟不曾片刻展开。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3、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宋代: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杜甫《蜀相》

译文: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6、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清代:袁枚《独秀峰》

译文: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妨碍!

7、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唐代:李贺《致酒行》

译文: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译文:(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9、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代:李白《行路难三首》

译文: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1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译文: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队。

篇2:苏轼表达失志的诗句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作者: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狱中寄子由》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篇3:表达苏轼旷达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这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你瞧,苏轼把西湖描写的多么美!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这里足以体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篇4:表达苏轼旷达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词,苏轼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融为一体。借用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表达出了苏轼虽伤离别,又处以达观的豁达胸怀。

苏轼以不能“乘风归去”而感到遗憾,但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来自己解释;又以“人有悲欢离合”为遗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了启示,摆脱了人生苦恼。

篇5:苏轼表达阔达的诗句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篇6:苏轼表达阔达的诗句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三月七日,苏轼从相田到沙湖游玩的途中突遇大雨,大家都没有带雨具,同行的其他人都感觉很狼狈,只有苏轼反而觉得乐在其中,且由此联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在雨过天晴之后,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词。

词的大意是说: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慢慢走。竹杖和草鞋轻巧的感觉更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呢?仅一身蓑衣便足够我在风雨中度过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正当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首望一望刚刚走过的经历过风雨的路,我信步归去,继续前行,无所谓风雨或天晴。

苏轼的诗句

苏轼《蝶恋花》诗句赏析

有关苏轼的中秋节的诗句

苏轼夏日的诗句

苏轼梅花的诗句

表达思念心情诗句

诗人表达爱情诗句

表达幸福的诗句

表达爱意的诗句简短

表达理想的诗句

苏轼表达失志的诗句(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轼表达失志的诗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