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na0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独生子女调查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独生子女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独生子女调查报告
独生子女调查报告
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我们80后这代人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迫切希望得到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我的分析能够帮助到和我同样有疑惑的人。
摘 要: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偏重智育,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然后从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即制度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原因
“尽管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主流是好的” ,“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助人与利他行为,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和诚实品质。”“青少年学生逐渐孕育形成了许多崭新而进步的道德品质,如重时间、讲效益、讲实际、求进取,肯定开拓,鼓励竞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 ,但是,理性地审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时,不难发现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面临许多困惑:孩子生活条件更好了,身材越来越胖,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责任心不强: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又多艺,但心灵更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当今学生身上独生子女的习气太重,表现为不合作、过于自我、追求享受、怕吃苦。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在个人道德特别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
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步趋同,由原来的多子多孙的家庭结构向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转化。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使独生子女在智力开发、身体发展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挣钱为子女的传统意识的影响,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
3、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 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
(二)教育因素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
1、期望过高。
所谓的期望过高,指的是家长给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期望过于理想化。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较高,则子女受到的激励越大。但如果期望过高,高到子女不可能达到的地步,孩子就会失去信心。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于理想,希望自已的孩子是个全才、希望将来能上大学、能出国,能从事社会上的热门职业
等,把自已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倾注大量心血、过分重视智力投资,参加各种学习班,买各种资料;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花钱、托人、找关系,家长的这种心理过程所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不但对孩子起不到积极的促动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了上进的勇气。这样易造成儿童自卑、刻板、对抗、谨小慎微、情绪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
2、早期定向培养。
指由父母单方面为孩子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条件与素质、兴趣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确定了发展方向,让孩子专攻某一方面的技艺,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等,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则弃之不顾,以为只有早“定向”早下功夫,才能成为专门人才。我们知道,对某一技艺所表现出来的专门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些家长,想把孩子培养造就成专门人才,不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管孩子有没有某个方面的兴趣,而是根据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学习某个方面的技艺,或者有些家长受社会上某种风气左右,赶什么时髦。学钢琴、学舞蹈,孩子本身却并不是很有兴趣,调查表明,有50%的家长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这种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只发展孩子一个方面的智能,过早地专业化,易导致儿童内向、消极被动、性情烦燥、好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特征。
3、过度教育。
指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顾孩子的特点,进行成人化的教育。表现在:一是任意提前进行智力活动。 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们背古诗,算术、学外语;还未上学,就先学习小学课程;未进中学,就提前学习中学课程。二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负担,吃“小灶”请家教、做补充练习题,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娱乐、休息、活动时间。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违背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的。这种过度教育直接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及恐惧心理,并且易使儿童形成孤僻、刻板、抑郁、冷漠、创造力差等性格特征。
二、独生子女问题解决方法
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 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已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已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一)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是儿童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教育者,都对子女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教化和感化作用。 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而家长处处以身作则,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把握教育子女的主动权,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地克服过度照顾和过度保护,凡事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来做。应该给独生子女多创造锻炼其独立能力的机会。
(三)加强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
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很难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强化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
(四)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些苦,运用“苦难”教育消除孩子身上存在的娇气。
总之,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不止是现在受到广泛关注,未来也将继续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不断改善教育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平台。希望各位家长能和我一起以身作则,将教育孩子的观念逐渐改善,期待我们共同教育。
篇2:独生子女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一. 调查主题
关于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的调查
二. 调查目的
旨在了解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家庭和未来
三.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
(一)问卷策划与设计
问卷量:300份
题量:共14题
题型:封闭题型
3—8题 考察有关独生子女生活、家庭情况
9—13题 考察有关独生子女未来情况
14题 角度考察
四.调查的目标群众
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方式:现场发放问卷
时间:20XX/3/20----20XX/3/25
地点: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
六.调查单位或组织
安徽农业大学10栋110宿舍
七.调查经费
问卷300份 计30元 0.1元 /份
日记簿一本 计10元
红蓝黑签字笔各一支 计3元
共计43元
八.调查结果
问卷结果:此次问卷现场实际发放300份,实际收到297份,有效问卷295份。
问卷内容结果:我们采取的是结构相对指标的方法,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其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调查总额中约占30%。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与父母的亲密程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就是否经常做家务要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在面对独自处理问题方面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于非独生子女,同时在经常处于开心状态、非常适应学校生活以及和宿舍人关系很好独生子女比例都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面临结婚对象上介意对方是独生子女的比例要高于非独生子女,且独生子女在生育孩子方面愿意生两个孩子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在面对独生子女是否会引发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同意的比例要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九.结论分析与预测
此次调查结果基本符合预期期望,对于独生子女的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和帮助,以及正确引导独生子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比如我们要加强独生子女的独自处理问题能力、适应环境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独生子女的比重会不断增多,在面对独生子女的生活、家庭和未来所出现的情况,我们必须现在就要有防范意识,要有所准备。
但此次调查在就业意向、如何居住以及养老问题方面没有得出与调查者预期的期望。
十.结束语
此次问卷调查得到了同学们的密切配合,同学们基本上都做到了认真填写,甚至有些同学还提出了实质有效的建议,比如在问卷题量上,很多同学觉得题量偏少,需要增加;在题目设计上,有些题目设计不够严谨,如第九题、十一题。在此,非常感谢这些同学提出宝贵建议。
由于此次问卷旨在了解独生子女的生活、家庭和未来,并不是作详细的具体研究,而且调查者对这方面知识的有限以及经费和经验的不足,故问卷在设计上偏于简单,问卷的投放量也偏少,问卷发放的群体也过于狭隘,对问卷出现问题的认知也不足,以及问卷的结论分析和预测也不是很专业,在此希望各位见谅,谢谢。
篇3:独生子女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2017关于独生子女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人口的容量也只有环境的容量相适应才能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鉴于人口的压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增高,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相应,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子女更任性、发脾气、敏感、胆小、孤独,内向等情绪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磨炼常常难以适应社会等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依赖性强,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缺乏责任感,,不愿与人分享, 团队协作意识差,且懒惰自私等性格问题。
这些状况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展开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且这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加激烈。社会的现实,冲击了处在伊甸园中的大学生的平静心理,特别冲击着那些自始自终都在“保护伞”下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当他们遇到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现实受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或自暴自弃,盲目混日子;或临阵退缩,申请退学而逃之夭夭…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现在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的去向更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对政治活动,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独生子女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更甚。
1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颇高,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同时家长对其前途充满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们错误的爱。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挫折的体验,这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差。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因宠爱他们而对他们的行为很少约束,只怕呵护不足,这导致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4 独生子女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三、教育因素
进入学校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由父母包办的现状被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自己洗,日用品自己准备的生活方式所代替;同时,尤其是大学里学习内容多,难度大,中学时代教师“保姆式”的教学被更多的自学所替代。因此,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第一次离开故乡,远离亲人,失去父母的.直接照顾的客观环境下,面临这些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使他们手足无措,处于失落状态,特别是在遇到学习困难,大学生活条件差时,更唤起思家心理。另一方面,对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集体成员来自不同层次家庭,加上地区间的差异,要适应并融入这个集体,对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当人际关系处于冷漠、疏远、紧张状态,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独生子女自身的因素
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在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容易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能及的东西。
既然独生子女存在着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引导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认为应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一.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状态,严重危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与地位。要维护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摆正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步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二.爱与教相结合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溺爱本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爱子女本身是教育。爱得合理、恰当,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发其求知欲及探索动机,成为健康成长的力量。但若溺爱纵容则会害了子女。在怎样爱子女上,家长可参照以下五个方面:
独生子女调查报告(精选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