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事:充满正义感的毛泽东

时间:2024-01-19 03:35:31 作者:xiwang8008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xiwang8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毛泽东的故事:充满正义感的毛泽东,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毛泽东的故事:充满正义感的毛泽东,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毛泽东的故事:充满正义感的毛泽东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

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

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

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

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

放了毛承文。

篇2:毛泽东故事

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受苦人的朋友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族长恼羞成怒,勾结地主,给他扣上了破坏族规的罪名,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村里顿时轰动起来。毛泽东跟着乡亲们涌进了祠堂,挤在前面站着,心中忿忿不平。那位老朽的族长宣布毛承文的“罪状”后,把惊堂木一拍,便喊:“打!”许多小孩吓跑了,而毛泽东却毫不惧怕,大喊一声:“不能打!”乡亲们也跟着吼了起来。

族长见毛泽东是村里较为富裕的毛顺生的儿子,又是个有学识的人,加之众怒难犯,便迟疑起来。毛泽东放低语调,却仍然十分坚定地说:“你要打人可以,总要说出个道理来!”乡亲们和他一起据理驳斥。族长理屈词穷,又见人们怒目而视,害怕把事情闹大不好收拾,不得不释放了毛承文。

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关于毛主席的故事 爱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了,出席会议的延川县长李彩云同志不幸触电而死。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有劈毛主席?这话传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没有叫人去追查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向干部了解“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一事发泄不满。毛主席知道原委后,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二十万担(每担三百斤)减至十六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加亲近,毛主席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1927年冬,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住在宁冈县茅坪村的时候,有一个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天天吃红米南瓜,有时候还吃糙红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开头吃几餐还觉得味道有点香甜,吃多了就觉得有点难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战士们从一个锅里盛饭。

一天吃早饭的时候,警卫员小胡突然给毛主席送来了一碗白米干饭。原来他看见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战士们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饭,实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厨房私自和炊事员商量,并且由小胡自己动手把红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给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饭。

毛主席一见白米干饭,觉得有点奇怪,便问战士们今天是不是也吃这样的饭?小胡在首长面前从未撒过谎,这次当然照实说了。毛主席听完之后,马上叫他拿回厨房去和南瓜煮稀饭,让大家一起吃,并且说:“以后再不许这样了,战士们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小胡激动地说:“毛委员,南瓜稀饭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这一餐干饭吧,下次再不做了。”毛主席仍

然不同意,并向小胡耐心地解释说:“我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南瓜稀饭本来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战士们能吃,我就不能吃吗?你要知道,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给我把饭送回去!”小胡还想说什么,可是毛主席已经把那碗白米饭塞到他手里了。小胡无法,只好把饭拿回厨房去了。

篇3:毛泽东的故事精选

84岁的苏小波,曾任韶山市委宣传部部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给我们讲起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苏老说,少年毛泽东自学能力很强。启蒙先生邹春培一次对毛泽东的母亲说,“石三伢子读书很特别,竟不要我‘点书’,我也难不倒他。”原来,少年毛泽东学会了查《康熙字典》,通过字典早把那些书学会了。因此,同学们给毛泽东取了个外号——“省先生”,即毛泽东读书省了先生“点”。苏老还给我们讲了少年毛泽东勤奋思考、勤劳勇敢、富有抗争精神的故事。在苏小波老人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生动,真实可爱的少年毛泽东形象。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去“东山”前,留给父亲的一首诗。19初秋的一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养育他的韶山冲,心中豪情万丈。临行前,他挥笔改写了日本人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就这样,毛泽东踏上了“东山”之路,也踏上了实现志向之路。

苏小波说,青年毛泽东改写这首诗,是其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从中,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倔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有志者事竟成。因为毛泽东从小怀揣救国救民的梦想,心系贫苦大众,这位从韶山冲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改变了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的格局。

苏小波和毛主席见过一次面,握过一次手,合过两次影。谈起那次见面,苏老记忆犹新。他说,1959年6月26日,一大早他就来到故居去等主席,没想到主席先到他父母坟上去了。等他上完坟回来,故居路上两边都站满了乡亲们。主席一一握手,随后还和大家一起合影。苏老对主席的调查研究之风印象最深,他清楚地记得主席当时在松山座谈时对乡亲们说,“今天我来了,有什么问题尽管说出来,我要听实话。”

“听实话”!这就是一代伟人的心胸,“听实话”!这才是共产党人的风格!

从层峦叠嶂的韶山冲到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伟人一生的足迹。至今年9月9日,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37年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雄才大略和伟大之处愈加清晰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深刻认识。毛泽东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进程,而且还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核心思想,正在影响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一位始终不忘人民,不忘群众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韶山旅游格外“火爆”。仅2月10日,大年初一那天,全国各地就有6万多游客冒着寒风冷雨先后来到韶山毛泽东广场,站在毛泽东同志铜像前,给毛主席拜年。

韶山的神圣,不仅因为它的历史远可追虞舜,近代出了个毛泽东,更因为它总是能够催生追求变革和新生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前行.

篇4:毛泽东的故事精选

延河畔响起的隆隆马达声和清脆的喇叭声,吸引着延安军民。警卫战士们更是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老红军杨辛克,贵州松桃人。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后任抗大学员、八路军129师358旅教育干事、指导员、公安总局科长、豫西地区副专员、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省经委副主任。1983年6月,杨辛克同志向我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延安坐车还是骑马而引发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

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篇5:毛泽东的故事精选

一天,毛泽东和表哥文运昌在书房里读书,毛泽东却在看《三国演义》,看了几页睡着了。表哥文运昌看《水浒传》,看了一阵,也懒得看了,从袋子里拿出一串铜钱去玩。表哥玩铜钱弄出响声,惊醒了进入梦乡的表弟毛泽东。两个人正玩得热火的时候,二舅舅文玉钦进来了,看见他们在玩铜钱,一边制止他们,一边说:“两兄弟书又不看,到这里玩钱。钱可买到书籍,可买不到头脑。”停了一会说:“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毛泽东听说舅舅要讲故事,把玩了的铜钱丢给表哥,端端正正坐下来听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僧人要徒走西行去取经,神仙被他虔诚所感动,就赐了一件万袋衣给他。并告诉他,万袋衣上有六个袋子,一个是“希望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它实现心中的81个美好的愿望。一个是 “智慧袋”,一打开它,菩萨就会帮助他化解遭遇的81个劫难。一个是“力量袋”,在你精疲力竭的时候,你一打开它,菩萨会重新赐予他跋山涉水攻破难关的力量。一个是“信心袋”,在他失去前进勇气的时候,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激励他继续前进的信心。一个是“千书袋”,你一打开它,菩萨就会教他读书识字。如此九九八十一天长途跋涉后,他就可谒见西方佛祖,登堂入殿,修成正果。最后,神仙再次严肃的告诫僧人,路上千万不能打开另一个“金钱袋”,否则,膨胀的欲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令他寸步难行,最终让他前功尽弃,一无所获。僧人穿上“万袋衣”,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一路上,僧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虽然遭受了山高路险,风天雪地,豺狼虎豹,蛇缠狮吼等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但在 “万袋衣”的帮助下,都一一化险为夷。他每遇一个困难险阻,就针对性打开“万袋衣”的口袋,忘记了疲劳,增添了力量,闯过了难关。“万袋衣”上的大部分口袋都打开过一次。他牢记神仙忠告,从不去碰“万袋衣”上的“金钱袋”。这样,他坚持走到了八八六十四天,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多的路程。一天晚上,僧人席地坐卧时,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就把“万袋衣”上的“金钱袋”拉开一个小口子,想看看袋子里装有多少钱,不料“金钱袋”见光就迅速膨胀起来,拉开的小口子马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闪光的金银珠宝,一下子涌进了袋子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他想把“金钱袋”的袋口锁起来,他吃奶的力全部都使出来了,可什么也锁不住。就这样,“金钱袋”在路上越来越大,越变越重,他背也背不动,脱也脱不掉,最后,把这个僧人给压死了。

毛泽东的二舅舅文玉钦语重心长地说:“古人说,邪起于不禁,欲生于无度,这个取经的僧人与‘万袋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欲望,没有欲望,世界就不会前进,问题的关键是,人生欲望该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滥、不垮不倒!你们还是小孩,要养成求知的欲望,求知时不去求知而去求钱,你们将和这个僧人一样,会半途而废”。

毛泽东听了二舅舅这个故事后,求知求学的欲望更浓了,听完课后,还要看书、写字。每天晚上,舅母挂灯切猪菜,做针线活时,他也搬条凳子到油灯下看书写字,他小小年纪在五年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全部学完,会背出课文,还会默写课文,还看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称赞。

毛泽东长征的故事

毛泽东名人名言

毛泽东语录

毛泽东的警世名言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传读后感

关于毛泽东的作文

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毛泽东的故事:充满正义感的毛泽东(推荐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毛泽东的故事:充满正义感的毛泽东,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