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隔离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与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与赏析,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 目录
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与赏析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参考答案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尽烟灭。”这句话着墨不多,画出了周瑜在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风度潇洒的神态。“纶巾”是从服装上突出周瑜超人的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才能过从。
(2)C(“卷”并非拟人手法。)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篇2:《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与赏析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试题
1)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有什么特点?
3)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之间,特地加上“小乔初嫁了”,是以 ,表现周瑜当年 、的 。
(5)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作用。
(6)作者描写周瑜的英雄业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7)请从感奋、感伤以及二者的关系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
1)答案: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2)答案: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3)答案: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着报国无路的感慨。(解析: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4)答案:美人衬托英雄 春风得意 英气焕发 雄杰气概
(5)答案:为描写人物烘托气氛,引出下阕对风流人物周瑜的赞颂。作者精妙独到地描绘古战场险要雄奇的形势,勾画了一幅壮丽如画的景象,为追怀英雄业绩设置背景,渲染声势。
(6)答案: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用“羽扇纶巾”衬托其风流儒雅;用“谈笑间”衬托其指挥若定;用“樯橹灰飞烟灭”衬托其战功卓著。
(7)答案:感奋中略有感伤,感伤是感奋的表现。作者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难免流露出伤感之情,但这正是词人不甘沉沦、感奋进取的表现,仍不失豪迈本色。
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9.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8.“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9.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阅读答案:
8.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9.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5.大江东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
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分析(2分)
(2)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篇3:《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十三字,有如黄钟大吕,巨响隆隆,振聋发聩,它使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仅“大江东去”四个字,就给人以天风海雨之势。“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随着时间的流逝,几千年来,那些显赫一时的人物,一个个被时间的大浪滔尽了,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人事易改,可江山永存。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通观古今,看着眼前瞬间变动着的一切,能够面对厄运而旷达超脱,面对斜佞能白眼视之。所以,这十三个字是词眼,也是词的感情基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故垒”两句,则是从历史长河中采摘了一朵小浪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将时空距离紧缩在三国时代的风流人物身上。“人道是”只是传说而已,借以抒怀。“三国周郎赤壁”六字交代了特定的时代、人物、地点,前两者已不复存在,唯有“赤壁”仍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间,永远伴随着滔滔东流的辽阔的大江,所以作者用如橼大笔,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这古战场的壮丽风光:陡峭的崖壁,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汹涌的怒涛,迅猛的搏击江岸,发出憾人心魄的轰鸣;那卷起的巨浪,令人眼花缭乱。目睹这雄奇壮阔的大好河山,耳闻这势如轰雷奔马的万里涛鸣,作者怎能不遐想万里?这样一写,就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联想到古代的豪杰,已经是一个个被时间的浪涛冲走了,只剩下这如画江山。想当年,为了主宰这如画的江山,曾有多少豪杰在此角逐,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真实风云集会,龙腾虎跃,各显神威。而今呢,豪杰随波而去,如画江山万古存。读词至此,一个高瞻远瞩、雄视千古、目空王侯、笑傲当时的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屹立在眼前了。
上篇写景已为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为抒发心中块垒定了基调,因而下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遥想”五句生动地刻画了周瑜令人艳羡的光辉形象:燕尔新婚,英气勃发,少年得志,儒将风流。“谈笑间”便使“墙橹灰飞烟灭”。在诸多英雄人物中,为何单单选周瑜来凭吊,并加以热情地赞美,这是理解这首词深厚蕴涵的关键所在。“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弱胜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役,作为孙刘联军统帅的周瑜,仍是头号人物,但我觉得作者用意不只在此,而在把自己和周瑜作比。周瑜年少英俊、有抱负,作者亦然。苏轼自幼“奋厉有当世志”(苏轼《东坡先生墓志铭》),才华横溢,欧阳修“奇其才”,神宗皇帝“尤爱其文,宫中读之,馐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这一点可与周瑜作比;周瑜运筹帷幄,驰骋疆场,克敌制胜,报效朝廷,而这也是作者的宿愿,词《江城子·密洲出猎》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句,表达了自己效命疆场,痛击侵略,保卫北宋政府的志向,这一点也可以与周瑜作比;然而不能比的是周瑜施展了才能,实现了抱负,而词人则相反。这时,作者从神游故国回到现实,不能不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的悲愤感叹!
是谁神游?是谁在笑?我想是词人在“神游”中笑自己多情反被无情恼,“乌台诗案”之后词人被安置在黄州作团练副使,真是“报国欲死无疆场”,堪笑“多情”“华发”生!这“笑”是一个不被理解,受尽打击,报国无门者的无可奈何的苦涩的笑;这“多情”是自作多情,一厢情愿;这“华发”既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的深情,也有“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如果仅仅把此句看作是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的话,我觉得还是不够,这里面还有作者自怨自艾、自伤自怜的感慨在里头。
当词人想到少年苦读,一朝登第,名重京师,前程似锦;想到自己命运多舛,家丧连年,韶华虚掷;想到时局突变,迫害有加,九年四徒;想到当路狰狞,命运如鸡;想到“待罪”黄州,出头无日,英雄空老,词人怎能不感叹“人生如梦”?此四个字,容量大,意蕴深,决不能简单理解为哀人生只短促,空漠的消极虚无思想。词人在此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以及狱中倍受侮辱不堪回首的辛酸史,还概括了过去种种努力奋斗终随流光归于破灭的恨事,其中既有对人生旅途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词人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的感情挣扎。作者写这首词时47岁,正是用事之年,竟发出“人生如梦”的嗟叹,不能不让人为之扼腕长叹。整首词,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其情其势,亦如“大江东去”,其间虽有跌宕、回旋,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理想在里头。
篇4:《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临江仙》 《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篇5:《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解析:
篇6:《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类题的作法是:先翻译诗句的意思,接着概述诗句的内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象的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根据词人描述的人物形象的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答案: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的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篇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 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 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 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3分)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B.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3. 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6分)
篇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参考答案
1.B(颔联不是写诸葛亮,而是周瑜)
2.A
3. 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2分)
异: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2分)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2分)
★ 念奴娇昆仑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与赏析(锦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