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工资分析报告

时间:2024-06-05 03:36:29 作者:a403984160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a40398416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薪酬工资分析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薪酬工资分析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上海薪酬调查分析报告

上海薪酬调查分析报告

2013至间,上海基本工资调整,相对社会整体薪水均发生大幅度上扬,但2014~2015夸年度之间,未发生大的薪资调整及经济波动事件,故预计薪资不会发生大的波动。下面是这次的上海薪酬调查报告:

一、上海农民薪酬分析

上海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年,上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

二、生物制药研发人员薪酬分析

生物制药研发人员薪酬水平较高,生物制药是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制药技术将成为未来创新主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对研发人员的薪酬策略上,可以看到生物制药行业对研发人员的重视程度。从众达朴信的一类城市医药行业薪酬报告来看,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专员、研发经理和研发部长的年度总现金中位值分别是:95685元,184585元和286873元。研发人员20**年的涨薪涨幅在15.8%,处于各职能前列。化学药物的研发人员薪酬水平略低与生物制药,研发经理的年度总现金为145328元,而中药企业的研发经理相应数据为128846元。

三、医药商业销售人员薪酬优势明显

未来几年,医药商业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容、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药品批发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销售人员一直是医药行业离职率最高的职类,而对医药商业行业来讲,销售人员对其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众达朴信薪酬调研报告中来看,20**年医药商业销售代表、销售经理、销售部长的年度总现金分别为89658元,223588元和387685元,生物制药的销售人员薪酬也逐年增加,销售经理年薪中位值为173560元,化学药物销售经理年薪中位值为165872元。国外销售和国内销售的薪酬差距依然很大,销售部长层级薪酬差距在35%-50%。

四、各类型医药公司涨薪幅度预测

20**-20**年的医改,为医药行业长远发展建立了基石,医药行业市场被全面看好。根据众达朴信的监测数据显示,参与调研医药企业20**年实际涨薪幅度为13.2%,20**年预计涨薪幅度为12.6%,其中生物制药预计涨薪幅度为13.3%,化学药物预计涨薪幅度为12.8%,医药商业和中药预计涨薪幅度分别为12.2%和11.3%。其中研发、生产和销售仍然是涨薪重点部门。

五、上海薪酬调查分析总结

(1)增收速度缓慢。上海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上海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2)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

篇2:你会写薪酬分析报告吗

你会写薪酬分析报告吗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块,薪酬成本也逐步成为企业的主要成本,定期对于薪酬成本进行分析并形成报告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依据之一。在此,关于如何写薪酬分析报告,分享一些经验。

随着人工成本的滚动上升,薪酬渐渐地成为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在有些企业,薪酬甚至成为最大的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达到70%以上。“这么大笔的成本到底都支出在哪些方面了?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给企业带来了效益的增长?”等等,自然地,这些与薪酬有关的问题就成为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年度薪酬预算,日常监控薪酬支出,之后,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薪酬分析,其意义不仅仅是汇总一些数据,更重要的是要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薪酬分析报告的内容、分析的角度,会直接影响下一期薪酬计划,甚至会影响企业整体的薪酬战略。

要撰写薪酬分析报告,薪酬的统计汇总工作是基础。

首先,在《月工资明细表》、《月劳务费明细表》、《月绩效、奖金明细表》、《月补贴明细表》、《部门月薪酬汇总表》等等月度薪酬表格的基础上,进行月度薪酬的汇总,注意汇总时薪酬支出数据的完整性,避免遗漏。

其次,在月度汇总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薪酬汇总数据。进行周期性汇总时,除了机械的基础数据叠加外,还可以按照薪酬支出类别、人员、部门、时间等进行不同维度的汇总,这样,就能为后续的薪酬分析报告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撰写薪酬分析报告,可以从三个层面逐步深入进行分析。

第一层面,薪酬总额分析

简单地说,在这个层面分析薪酬,就是要告诉管理决策者,“薪酬总共花了多少钱?”。

这部分的分析一般包括:

1、当期薪酬总额:月度薪酬总额、季度薪酬总额、年度薪酬总额;

2、当期与上一期比较:月度/季度/年度薪酬总额与上一期的增(减)比率;

3、实际支出薪酬总额与预算的差异:月度/季度/年度薪酬总额占预算的支出比率。

第二层面,薪酬结构分析

在这个层面,所要回答的薪酬问题聚焦在“钱都花到哪里了?”。

这部分的分析一般根据企业管理或业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选择,通常围绕“人员”、“结构”、“部门”等维度展开。

1、“人员”方面的.分析:包括人均月薪酬总额、人均季薪酬总额、人均年薪酬总额、人均月薪酬总额与上一期的变化、人均月薪酬总额与预算的差异等等;

2、“结构”方面的分析:包括固定工资所占比例、绩效工资所占比例、法定福利所占比例、其他补充福利所占比例、薪酬结构与上一期的变化、薪酬结构与预算差异等等;

3、“部门”方面的分析:包括薪酬总额中各部门的总额分布、各部门人员数量占总数量比例、薪酬总额中各部门薪酬所占比例、各部门人均薪酬总额、部门人均薪酬总额与企业整体人均薪酬总额的差异、部门薪酬与上一期的变化、部门薪酬与预算差异等等。

在这一部分中,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即将“人员”、“结构”、“部门”再结合“周期”进行分析,相对会更加全面,更加具有适应性。

第三层面,薪酬效益分析

这个层面的分析,旨在回答“薪酬支出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的分析可以围绕“人员流动”、“企业效益”等维度展开。

从“人员流动”的角度分析薪酬效益。如新进人员薪酬比例、离职人员薪酬比例、人员增薪比例、增薪占薪酬总额的比例、增薪占利润增长的比例等等;

从“企业效益”的角度分析薪酬效益。如薪酬总额占收入额比例、薪酬总额占成本额比例、薪酬总额占费用额比例、薪酬总额利润产出比等。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结合第二个层面,深入分析薪酬效益问题,如人均薪酬收入产出比、人均薪酬利润产出比、部门人均薪酬收入产出比等等。应该说,这个层面的分析是更加深入的分析,相对专业性更强、复杂性更高。

总之,定期的、专业的薪酬分析报告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工作项目,它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做好薪酬日常统计汇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才能形成层面不断深入的薪酬分析报告。

篇3:案例分析:改变薪酬方案是不是克扣工资

案例分析:改变薪酬方案是不是克扣工资

张喜亮

案情:

甲在一合资公司上班,休假回来,公司突然通知员工,从下月开始,公司的薪资发放将施行新政策:工资构成里的岗位工资只发一半,剩下一半将归入“绩效工资”,每过半年,视员工个人的工作表现再确定发不发。多数员工对该政策产生异议,认为公司下达的业务指标,是很多员工经过努力也很难完成的,公司出台这个政策,目的是变相减薪,但公司领导层对员工的意见不理不睬。

专家张喜亮解答:

一个“休假”,令人感到多么的温馨,既然是休假,那就不是一般的周末休息起码也是节假、婚假、探亲假、年终假等等;然而,被“突然”通知薪资新政,岗位工资给“绩效“了一半了,却让人感到心寒。可见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之性格,人力资源管理也有性格?是的,不同的企业文化就有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性格,该公司是个什么性格的管理呢?有点“笑面虎”、“笑里藏刀”、“杀人还想不见血”的性格倾向……

公司的这个决定,是不是一种克扣工资或变相克扣工资的行为呢?尚不好如此武断。所谓克扣工资,是指那种按照约定或既定的工资标准没有足额支付的行为。就此案而言,显然没有确定不足额支付。不过是岗位工资数额“将”分为两种部分依据两种形式支付,最终还是有全额支付的可能性。仅通知“将”实施薪资新政,尚不够成克扣事实,如果一定是说克扣,那也只能说是有克扣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因为这一切还得看“下个月”的工资支付日公司实际支付给员工工资的情况。

该公司的做法可以说是违约和违法的行为。

公司有既定的薪资制度,员工接受公司既定的薪资制度,公司依据薪资制度支付工资,这是一种契约行为;从案例本身来看,这个契约事实上是双方业已执行了的。如果一方单独改变了这种既定的默契,当然是一种违约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而言,用人单位录用员工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法定的必备内容就是明确规定工资标准。任何一方改变工资标准,显然是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即违约也违法,如果公司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则是违法用工的行为,如果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了工资标准而公司单方违约,既是违约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都有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必须双方协商一致。未经协商而单方变更劳动合同条款的作法属于违约亦违法的行为。

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来看,该公司的行为是典型的违法行为。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大会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诉劳动者。”公司的所谓薪资新政,显然是劳动报酬、劳动定额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范畴,属于本条规定适用的范围。“新政”没有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全体大会讨论,亦未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而“突然通知”,显然违反了本法规定的程序。按照程序法优于实体法的.适用原则,劳动规章制度违反了法定程序即无效。

就本案而言,认定为“克扣工资”与认定为“违法”有何区别呢?依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克扣工资”当然是“违法”行为的一种,但是,两者的认定程序、纠正手段以及法律责任后果则不尽相同。违法克扣工资,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是依法支付给员工被克扣的部分工资,且须承担补偿或赔偿责任。“违约”或“违法”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如果不对当事人造成利益的损害则可能不需要承担法律后果。该案认定“克扣工资”则证据不足,因为只有“下个月”才能知道是否出现“克扣”的事实,尚未发生“未足额支付”工资的情况之前,是不能武断认定为“克扣”的。“克扣工资”与否,需要提请仲裁或诉讼或监察,方可认定且使公司承担法律责任,员工不能单方认定公司“克扣工资”且自行追究公司的法律责任。该案认定公司的所谓新政“违法”则证据确凿。认定公司行为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情形,则不必要通过仲裁或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由工会或职工代表依法提出与公司进行协商即可。当然,如果公司不认同这种协商或协商未果,那么,其法律后果就是公司的薪资新政违法而无效,既然是无效的,公司就不应当执行,如果强力执行既成事实,则“克扣工资”成立。()克扣工资成立,员工提请仲裁或诉讼或监察,公司不仅要依照原规定支付工资且要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

适逢经济危机,一些用人单位多采用这种“工资减半考核补齐”的方法降低人工成本。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从公司的角度来分析,其实完全可以不这样鲁莽操作。如果认为员工薪资真的过高或公司真的困难而无力支付既定工资,则可以通过正常程序解决。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可以通过“工资协商”机制共同研究减薪问题,据调查,一些公司通过工资协商机制完全可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如果工资协商不能达成共识,则可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法律的范围内“变通”降低人工成本。即便是想强制降低人工成本,完全可以不降低“岗位工资”而实施薪资制度“改革”,以改革的名义实施新的“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方法,亦是公司单方的权利。“工资减半”的做法,显然是缺乏法制观念自恃聪明恶意侵害员工权益的卑劣行为。当然,无论怎样,公司用这样恶意的方法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都是不智的。企业的效益不是降低工资能够实现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其与企业荣辱与共。节流莫若开源,员工多干点巧干点勤干点,总比你克扣的那么点儿要多得多,何必用拙劣的手法愚弄“自己”的员工呢?

篇4:2008-应届生薪酬分析报告解读

众所周知,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和薪酬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哪些专业能有高于其他专业的入职薪酬?这些专业的薪酬优势又能否持续拥有?对此,FESCO《2008-应届生薪酬分析报告》专门针对2008-20各专业应届生进行了入职薪酬分析和跟踪调查。

一、2008-2013年各专业应届生入职薪酬对比

1、文科类专业各届应届生入职薪酬对比

如图1所示,2008-文科类专业入职薪酬中法学专业一直处于高位,其范围基本在4,500-6,500元之间,基本高于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教育学专业入职薪酬到达峰顶,其他专业入职平均薪酬水平相对集中,基本在2,500-5,000元之间。2013年各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中艺术学以6,625.75元占领高位,教育学最低且其平均薪酬低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3,378元。

2、理科类专业各届应届生入职薪酬对比

由于工学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及自动化等热门专业输送的应届生是IT、机械及自动化等高薪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所以工学专业应届生起薪较其他专业处于较高水平。如图2所示,2008-2013年理科专业入职薪酬中工学专业一直处于高位,居于5,700-7,700元之间,此外,工学专业各年应届生入职薪酬均高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其中更是以7,578.76元的入职平均薪酬远高出当年社会平均工资3,377.76元。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理科专业中,医学专业应届生入职薪酬较低,但其平均水平在4,000-6,300元之间,高于文科专业大部分专业的入职平均薪酬。

二、2008至2013年各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分析

从入职应届生六年内薪酬变化情况看,各专业薪酬均有明显变化,整体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医学、文学、工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六个专业中医学专业增长率最高,其每年薪酬涨幅基本在1,600元以上,且工作两年后,增幅在3,000元以上,导致其尽管入职薪酬较低,但六年后薪酬总体水平远高于入职薪酬较高的工学、理学等专业。

工学、理学专业的应届生薪酬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前两年增幅在1,000元以内,从第三年增幅高至1,500-2,000元的水平,由于其较高的入职薪酬,所以基本保持了薪酬总额优势。

1、工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4所示,2008-20各届工学专业应届生入职薪酬随GDP增长大体呈增长趋势,工作前三年薪酬增长幅度较小,增幅均在1,000元以下。从工作的第四年开始薪酬增长幅度加大,薪酬每年以2,000元左右的幅度增长。

2、管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5所示,2008-2012年各届管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逐年提升,工作前三年薪酬增长幅度较小,为几百元。从工作的第四年开始薪酬增长幅度增至1,000元,但比工学专业薪酬增长幅度要小。

3、经济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6所示,2008-2012年各届经济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逐年平稳提升,整体增幅较工学、管理学来说较小,入职四年之后增长幅度加大,增幅均在2,000元以上。

4、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7所示,2008-2012年各届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逐年提升,入职前两年薪酬增长幅度较小,入职第三年薪酬涨幅增大,均在2,000元以上,且其增长幅度要高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薪酬增长幅度。其中20毕业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增长幅度最大,每年涨幅均在2,000元以上,入职第三年薪酬涨幅高达4,205.75元。

5、文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8所示,2008-2012年各届文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快速增长,第一年增幅基本在1,000元以内,从第二年起,每年涨幅在1,500元左右。

6、医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9所示,2008-2012年各届医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在入职前三年薪酬增幅较小,涨幅在2,000元左右。入职第四年后薪酬激增,增长幅度近前一年薪酬增长率的2倍。从薪酬涨幅来看,医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涨幅较其他几个专业要高,除个别年份外,基本在2,000元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达4,000元。

篇5:HR做好一份薪酬定位的分析报告

做好薪酬定位分析报告,需要搜集和统计大量的数据来支撑,这样我们的薪酬定位才能准确,才能真正发挥薪酬留人的作用,那如何做好,从哪几方面来做呢?当初在一家公司做HR时,年终薪酬政策很关键,做不好,会导致关键员工流失,在做年度薪酬定位的时候,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分析,制定的薪酬政策,效果很好,关键员工都保留住了,也做到了“对症下药”,真正发挥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一、外部环境分析

1.行业信息搜集

可以从网络或专业渠道搜集行业发展报告或调研报告,从中提炼影响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这些制约因素中有哪些要通过人力资源的工作来实现。从这个层面来分析,既可以获取真实的行业信息,又可以提升HR的工作价值。

2.行业薪酬调研报告

薪酬定位,不是要对全员进行笼统的定位,而是针对不同层面的人员,定位分别是多少。从薪酬调研报告中获取,行业中哪些岗位是最难招聘和最难挽留的,哪些岗位的薪资数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强,行业中年度的调薪幅度是多少,公司与行业的差距是多少,公司目前的调薪幅度如何,将这些信息整理,系统梳理,得到公司要关注的核心岗位或关键人才,审视公司的调薪幅度。

3.行业用工趋势

了解行业用工状况,主要针对一线操作人员,就紧张程度做分析,从中分析的是在大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公司要快速做哪些提升的工作可以缓解这个矛盾。

二、内部环境分析

1.公司各层级人员的现状:包括员工的离职去向分析,员工的结构现状,管理水平现状,用工情况等内容,

2.公司的财务支付能力:统计公司近年来经营结果,人均利润的增幅如何,人工成本的增幅与人均利润增幅是否出现了倒挂现象,未来的人工成本增幅及人均利润增幅的预期如何。

3.公司在当地的薪酬竞争力:调查当地薪酬水平,了解公司在当地的薪酬竞争力是否可以,能否在用工方面有足够的吸引力。

三、公司各层级薪酬定位

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要输出公司各层级的关键岗位及在公司的一个现状,得出各层级的薪酬定位是领先、跟随还是滞后。

定位明确后,在公司财务支付能力许可情况下,开始制定调薪计划:

1.公司薪酬水平与薪酬定位差距很大(超过30%),那开始在内部分解定位,如在哪一年我先达到哪个定位水平,通过几年或几次的调薪逐步向定位靠近。

2.公司薪酬水平与薪酬定位差距很小(30%以内),可以通过年度的调薪渠道和时间来分布实施。

3.公司薪酬水平与薪酬定位几乎没有差距(10%以内),这时候不是策划调薪的事情了,更侧重于内部薪资水平的平衡,对于已经高薪的人员要么考虑轮岗、晋升,否则就要实施冻薪,业绩不好就要实施减薪计划;另外从效率方面考虑,提高效率,优化流程,缩减编制,这样可以在人工成本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对业绩表现优秀的人员可以实施加薪,同样可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4.以上三种情形的调薪,都要在符合企业财务支付能力的情况下进行,决不能看到自己的薪酬水平与定位差距很大,就应该不顾一切大幅调薪,这样既会让企业损失,也是HR失职的表现。这也不是老板想要看到的。

做好薪酬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我们拍拍脑门,找点数据就可以了,要仔细分析、提炼数据中反映出来的信息,来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做好薪酬定位工作。

薪酬报告

薪酬调研报告怎么写

薪酬管理专员述职报告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薪酬管理制度范本

薪酬设计方案

薪酬调查报告

薪酬制度精选参考

关于薪酬管理制度

关于申请提高工资的报告范文

薪酬工资分析报告(推荐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薪酬工资分析报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