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地烟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又是一年麦飘香诗歌,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又是一年麦飘香诗歌,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又是一年麦飘香诗歌
又是一年麦飘香诗歌
五月的高原之上
是父亲的天空
烈日炎炎
镰刀把大地叫穿
一个丰收的季节与风同行
在期望与幸福之中
等待一场,喜悦的盛宴
六月的.风
吹来了丰收的味道
一片金黄,一地快乐
挽着清风,伴着骄阳
唱着丰收的交响
风蕴,麦香
是此季,最令人沉醉的佳酿
麦浪翻滚
和着收割机的纯美交响
站成最美的姿态
将丰盈的季节,守望
浅夏,如歌
一季收获,一季希望
轮回着,我们不变的勤劳
清风摇曳杨柳婀娜
汗水从脸上流下,快乐从心底流出
勤劳的人们,唱着丰收的歌谣
在希望的田野,荡漾
蝈蝈的叫声,在麦浪上飘荡
塘里的青蛙,也把音乐奏响
醉人的麦香,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阳光,与微风轻语
麦粒饱满
是大自然馈赠的醉美与熏香
打麦场上
机器的喧嚣
打破了夜的静寂
诗的韵角点
踩在,沉甸甸的麦穗上
奏响父辈们,最美的乐章
知了和着鸟鸣,高歌丰收
宁静与麦香
是这个季节,特有的气息
一路高歌,一路收获
醉了季节,醉了人心
岁月流逝,初心未改
多少次,梦回故乡
在风雨飘摇里
看麦子,把根植入黄土
然后,在父辈们的希冀中成熟
我们此时,远离喧嚣
握一把麦香,写一笺思念
伴随着歌声
让心底的幸福
在故乡的麦黄里
缓缓流淌......
篇2:又是一年麦飘香散文
又是一年麦飘香散文
一、割 麦
过了芒种,又到割麦的时候了。
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碾场,清仓是必不可少的,割回的麦子要在自家的院子里码堆,碾压,晒粒,过扇,最后入仓,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序。集市上买镰刀,扫把,麦绳,木锨,草帽等割麦必需的农具物什,再买上数量不等的各种蔬菜,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开镰了。
接下来就是跑到田间察看,麦子黄了,略干,就到了收割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正式割麦了。
回忆儿时的趣事,割麦也有很多的乐趣,虽然这是大人们的工作,但也是小孩子日盼夜想的。一是学校能放假,二是能在田里场里玩耍打闹,稍大的娃娃们能搂麦,小的能拾麦,每每忆起那时候,就想起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农民辛劳的真实写照跃然纸上。
割麦是农民极辛苦的农活,那时候没有收割机,没有脱粒机,一家十多亩的麦子要全靠拿镰刀一刀刀地割下,又扎成麦捆,然后是装车,运输到院场码起来。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好几天,等到全部割回家,再拾一遍,地里的活就算完了。
接下来就该忙场上了,场上的活儿要比在地里轻快些,起码不用头顶烈日,赶早摸黑,腰酸腿痛,口干舌燥。
麦场里的工序首先要抖麦,把成堆的麦子用手一把一把抖开,再用木杈树起来。清早起来女劳力负责抖麦,男劳力负责杈麦,根据麦场的大小树上一场,然后任凭太阳爆晒,晒得越干碾的时候越省力,一般到下午就可以碾场了。
碾场是我国北方农民的方言,其实就是碾麦,碾麦最讲究一个“干”字,麦杆晒得越干碾的时候越省力。因此光把麦杆竖起还不够,还须用铁杈或木杈倒一遍,这道工序叫立场。有经验的农民可以把麦杆立起近一人高,这样能将麦穗麦杆晒透晒干。正当午时,开始碾麦,那时候碾麦要用两头牲畜并联拉上石滚在场内转圈。碾麦开始了,先拿木杈将竖起的麦杆拍平,然后赶着牲口,拉上石滚开始入场。一般一场麦需碾压两三个小时,中间还要翻一次,这称为翻场。等到麦杆碎了,麦穗碎了,碾麦才算完结,接下的工作是起场。起场也有讲究,不能随便把麦草杈起了事,杈麦草的时候要先抖,将草和麦粒分开时,每杈一杈要抖上几抖,以便麦粒落地,没经验的往往狠狠一杈,麦草里麦粒落不了多少,把多少汗水得到的成果夹在草里,太可惜了。
几天的辛劳和忙碌,这算是成果硕硕,每每到麦粒起成一堆的时候,所有人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接下来还要将麦粒过一风。记得我们家族里有一台木制的扇车,这台扇车需要最少四个人才能启动。最初,能够操作扇车的人非常少,最主要的是能踩动车轮的人要请把式,古老的扇车用起来倒也顺手,开始为麦过风,称为扇场。经过这道程序,就算大功告成,工作做一大半了,最后再晒上三两天,麦粒就可入仓了。
两三千斤小麦往往需要三四场的碾压才能彻底碾完,碾场,立场,翻场,起场,扇场,周而复始,累得人腰酸背痛。晚上家里大人还要看场,麦场里按上电灯彻夜不息,生怕有人偷麦粒,夜已很深了,一家人忙碌了一天才能聚坐在一起吃顿安心饭。这时候成了娃们的天地,小伙伴里在麦场里嘻笑打闹上一阵,才各自归家进入梦乡。
八十年代初,刚包产到户的几年间,人们沿袭着最原始的劳作方式,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劳作着。那时节,我们全家七口人,大约十五亩地的小麦,就靠父亲一个壮老力。奶奶七十多岁负责看家,母亲是个半劳力,又做饭又干活。我和弟妹们都还小,几乎帮不上什么忙,从割麦到麦场连续半个多月马不停蹄忙乎。连续几年都是姑姑家的表哥们来帮忙,那时家里没几个青壮劳力真是不可想象,我们家还算幸运,分队的时候分到了一匹马,后来父亲又换养了一头骡,要不是有牲口,庄稼劳作真是不可想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富足,时代的进步,农村的劳作方式慢慢的被机械化所替代,由原来的骡马车变成了手扶拖垃机,再后有了四轮车,三轮车,脱粒机,收割机,再割麦的时节就不大辛苦了,工期也短了许多。发展到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千年以后,大型收割机普及到农村,我们二千人口的村庄,近四千多亩麦田前后不过五天就收打晒全部完活。
如今的农家,田家劳作的农具,麦场的物件少之又少了,二十一世纪的年青一代几乎见都没见过,更谈不上会用会试了。
夕阳西下,农家的院落里扎起一座座麦草垛的时候,宣告割麦结束了。
二、种麦
立秋过后,农家就要开始运粪,平田,整地准备种麦了。
对农民来说,种麦是关乎生计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有经验的老农都知道,节气一到,按部就班,首先是往地里运粪,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过去人们种庄稼信奉自家的粪,土话说圈粪。也就是畜牲圈里的粪,如骡马驴牛猪羊鸡粪等,这是早已积攒好的。有牲畜的人家院子外都堆着或长或圆的一大堆,提前打叠得整整齐齐。立秋一到开始运粪,用马车一车一车运到地里,撒匀了,然后就耕地。
那时候种麦前的地要耕两遍,头遍叫收墒,耕完了不耙,而是留下一道道的犁沟,为的是秋天雨水大的时候被水灌溉田地。为种麦的时候打基础,地粪足,地墒好,小麦生长有保障。
头遍地耕完大约两个节气,到白露前,种麦大忙时节就到了。二遍叫破犁沟,耕二遍地的作用主要是疏松土壤,追施化肥。前面犁地,后边专门跟一个人往犁沟里撒化肥,一块地犁完化肥也要施完。接着是耙地,地面平整不平整全靠耙地的技术。
耙地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均匀,所有的'地打垫平整了。一般要等天降大雨,下雨后下种能保证麦籽发芽好,生长快,若无雨下种往往出苗不全,又要手工补种,甚是麻烦。因此下种前都盼着老天爷能普降甘霖。
农家种麦是极认真严肃的一件事。首先要把种籽收拾干净,拣粒满颗圆的好麦做为种籽。里边不能掺杂,小石籽,麦芒之类的。用筛子筛过,用簸箕簸过,连小点的麦粒也统统去掉,这样的种籽下到地里人们才放心。
种麦开始,老百姓叫插耧。耧是木制的,三条腿,两根长杆,一耧下去能种三行。长杆上把绳子一拴戴在牲口身上,耧斗里把麦籽一倒,就可以插耧摇种。摇耧下种的很重要,通常要请把式。农村里摇耧的把式是很多的,随便请一个帮忙就行。一亩地不用多少时间就种完了,也不需什么报酬,麦一种完,在地头抽上几锅旱烟就可以打发。
下种的时候不但要掌握下种均匀,还要把好拔耧关,拔耧就是要牵着牲口的缰绳在前面把握路线。下耧的距离不能离得远,也不能挨得太近,行距之间需均匀,这样出来的麦苗整齐,割麦的时候也省力。若种的老是叉行或离得较远,让人见了小看不说,也为割麦的时候增添了麻烦。庄稼把式种下的麦子,一排排都要特别齐整。
一块地种完,还要种角头,四角上是牲口站立的地方,犁却犁不到,须用铁锹翻开,用耙子搂平了,把麦籽一行行撒上,再用耙子搂一遍,种麦的事才算完满。
种麦的工序是一道一道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含糊。这是每个农民必须拥有的最基本的技术。父亲不止一次地给我讲过,可惜我一点都没掌握!正欲从头学习的时候,庄稼行里的那一套已经为现代化的机械所替代,以前的许多农具连同牲口马车都被弃掉了。
没有亲身经历过种庄稼的人是不了解其中的甘苦的。我虽然从小到大听过见过不少,也曾经为父亲打过下手,但一直没有亲历亲为。但作为时代的见证,以前那些农家常用的犁耙马车耧等老式农具,恐怕都将成为稀有之物了。
篇3:又是一年粽飘香
又要到端午节了,大街上商场门口到处飘满了淡淡的粽子的清香。十几年来,我最喜欢吃的是妈妈亲手包的粽子。
妈妈今年40岁。在她们这个年龄里,会包粽子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去市场或者超市买来现成的'吃;有自家包的,也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一辈的人包的。每年的端午节,左邻右舍的阿姨婶婶们看到妈妈自我包粽子,都会说:外边那么多卖粽子的,花点钱买来不就得了,还要那么麻烦去包。妈妈每次听到这些话,总是笑着说:外边的不如自我包的好吃,孩子喜欢吃我自我包的粽子。
的确,妈妈包的粽子,味道和口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粽子里包着的不只是独特的小枣和糯米,更有妈妈对我的无尽的爱。
我的家乡沧州,是一个盛产金丝小枣的地方,枣是沧州人包粽子必须的材料。并且每个枣都必须是没有虫蛀的好枣,粒粒必须饱满。如果一个粽子中有一颗坏枣,那就会影响到整个粽子的味道。
妈妈包的粽子不但用上好的没有虫蛀的枣,并且那枣还是最好吃的无核枣。这种枣饱满多汁,肉质细腻,味道香甜,包在粽子里一口一口的咬起来很放心,不用研究枣核硌了牙齿。
妈妈包这种特殊的粽子也是有她的原因的。在我七岁的那年端午,妈妈把煮好的粽子剥开让我品尝。当我沉迷于这鲜美的味道时,突然一口咬到了枣核。正在换牙时期的我,一下就被硌掉了一个活动的牙齿,鲜血顿时流了出来。我又惊又怕,大哭不止。从那以后,妈妈再也不包有核枣的粽子了。在没有无核枣的时候,妈妈会把有核枣先煮熟,然后一个个去了核,再包到粽子里;有了无核枣,妈妈省去了除枣核的麻烦,用好吃的无核枣包粽子。每年端午节,当妈妈看到我毫无顾虑地大口大口地品味着粽子的香甜时,开心的脸上总会像绽开的一朵花。
又是一年粽飘香,妈妈又在忙碌着准备清香的粽叶,甜美的无核枣,还有白白的糯米。仿佛中,我又闻到了那滚沸的锅中飘来的缕缕粽子的甜香。
篇4:又是一年粽飘香
好香啊!妈妈你在煮什么?”那是我第一次闻到粽子的气味,从客厅跑到厨房里,扒拉着妈妈手里的活问妈妈,妈妈俯身轻声对我说:“是粽子,小时候你可喜欢吃了,你不记得啦?”
原先小时候的我,早已吃过了这飘着叶子清香的食物了,却因为年幼无知,没有把其纳入气味清单里进行认知,当我开始对其进行认知时,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粽子的味道是特殊的叶子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当然,这已经是离家上学之后才明了的事情了,过去对粽子的味道,都是对粽叶的感受。
父母带着我去摘过几次粽叶,是在乡下的田地边上,长着一簇簇看起来和田边其它野草没有太大区别的叶子,要说区别,区别或许在它们比其它野草的叶子要大许多,够放得下一掬糯米,也够包粽子的人将糯米严严实实包裹在其中。也就是这看起来不怎样起眼的叶子,将我们平常会吃到的糯米变成了一个个三角形状的粽子,每当端午节来临之时,直接咬下去,或拌白糖,或拌其它的佐料,成为了节日必吃的食物。
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是吃粽子、赛龙舟的节日,亦是要祭奠屈原的节日。小时候是跟着父母去屈子文化园祭奠屈原,之后长大了一些,是自我背着书包骑着单车去那里祭奠屈原,总是能够拿出纸笔在那里写下一些给屈原的话。
又是一年粽飘香,闻着厨房里飘来的妈妈在煮的粽子香,回忆将我带出去好远,好远。我又重新看见第一次闻到粽子气味的自我,看见那个跟在爸爸妈妈身后去田边摘粽叶的自我,看见每年从学校赶回来过端午节的自我,也看见带着纸笔去屈子文化园里祭奠屈原的自我。她们和着粽子的香气,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
篇5:又是一年粽飘香
斜风,细雨。独自倚在窗前,看着窗外细雨霏霏,远处模糊的一片,五月纷飞的小雨,伴随着粽叶的芳香,今年的端午节又如期而至。
异常的节日里,老天也在暗自垂泪,莫不是也在纪念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么?
五月初五那一天,你站在江边,充满矛盾,你有多么期望能够报效国家,可是,国君昏庸无能,不识人才。而你,眼睁睁的看着国土就要被侵蚀,却无能为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哀叹,眼角流出难以掩饰的泪水。
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拍打着江岸,你轻轻一跃,就此成为千古的传奇。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以赛龙舟、吃粽子的形式来缅怀这位爱国诗人。
端午,一个饱含怀念的节日;端午,一种挂满期盼的民俗;在我心里,端午其实更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日子。
这一天,粽子的幽香漂在千山万水。
依稀记得小时候,妈妈每次从姥姥家带来粽子,我都会踮着脚尖张开双手,向妈妈索要。最喜欢粽子散发着的糯米的清香;最喜欢粽子那小巧精致的外形;更喜欢粽子撒上些许白糖后那可口的味道……
端午节的早晨,当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一阵细心翼翼的脚步声还是被我察觉到了。我不作声,只听见门被悄悄地推开了,在睡眼朦胧中,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身影——妈妈。我不禁睁开眼睛,睡意全无。
“你怎样醒了,是我吵到你了?”妈妈一脸歉意地问道。“没有,妈妈。”我隐隐约约的看到表上显示的才仅有五点钟。“哦,今日是端午节,按照习俗,我得给你系上一根五彩线,避邪哪!”妈妈拿出一根五彩线,给我戴在手上,顿时,我的心里暖暖的,有一种踏实安全的感觉。“好了,你继续睡吧。”妈妈转身,打开门,随即又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看着手腕上的五彩线,我没有了睡意,一根五彩线,寄托的是母亲对我深深的祝福,而妈妈早早起来,就是为了能让祝福能够快点到达我身边,这是一种多么深沉的爱啊!
最亮的灯在暗处,最真的爱藏于心海。
窗外的栀子花开了,洁白的花儿被雨水洗刷得更加圣洁。
又是一年粽飘香,有一种爱在天地间弥漫。
篇6:又是一年粽飘香
“槐夏阴浓,竹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到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香飘,以往和母亲一齐过端午节的情景历历在目。
记得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就放下所有的农事,换上干净的衣服,将提前买好的粽叶洗干净煮好整齐地摆放在盆中,用水浸着备用。又将称好的糯米用筲箕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待用。一切准备就绪,该包粽子了。母亲就搬个凳子,坐在放有糯米和粽叶的盆旁,很认真、很讲究地用左手握着两片卷成漏斗状的粽叶,右手拿勺子往里面装满糯米,用一支筷子捣实,再压紧,然后把粽叶一捏一折一扭一叠,粽子的开口就整齐、完整地封好了,上方构成规整的三只角。然后母亲用牙齿咬着糯杆的一端,右手用糯杆在粽子上缠绕一周,勒紧、打结,一只粽子就包好了。瞧,那粽子上头的糯杆,那只漏斗状的长长尖角,总是向上昂起,就像铁匠铺里铁墩上的尖角一样,浑圆、坚挺,美观漂亮。母亲说:“绑粽子的松紧很关键,太紧了粽子在煮的时候会爆裂,太松了粽子里面的水分太多,就容易散、不黏、不香。”母亲包粽子时,我和妹妹总在母亲身边,一会儿学着母亲的样貌包粽子,一会儿帮着母亲整理粽子。
整理粽子还挺讲究的:要把五只粽子的长尖角朝里理成一扎,把糯杆搓成细绳,两扎粽子的细绳结起来便成一提,剪去剩余的绳头,一提漂亮整齐的粽子便理成了。如果是純糯米粽,糯杆坚持原状;如果是红豆粽,就把糯杆编成小辫,以示区别。一提提粽子放进大锅里,用水浸泡着,等到第二天凌晨,母亲起大早煮熟。我们还在睡梦中,浓浓的粽香冲开又大又厚又沉的锅盖,从锅沿边冒出,飘进堂屋,飘进厢房,弥漫了整个屋子。然后透过四面透风的墙壁和瓦缝,飘到了左邻右舍,整个小村庄顿时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这时,我和妹妹会迅速的起床,穿好衣服,一人拿一个煮熟的粽子,剥去粽叶,瞧,煮熟的粽子棱角分明,晶莹剔透,淡淡的黄,油油的亮,芳香四溢。一口咬下去,唇齿间发出“呷呷”的响声,咀嚼起来,粽子在舌尖和牙齿间翻滚,那么软、那么黏、那么糍、那么香,咬不烂,嚼不碎,弹性十足,芳香四溢,唇齿飘香,真是一种享受!
母亲包的粽子是我吃到的最香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沁入我的心底。母亲的温情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如昨……
又到端午节,又是粽香飘,漂泊在异乡的我,思念母亲包的粽子,更思念家乡的母亲。
篇7:又是一年粽飘香
真的,一向到此刻,我实在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粽子。
我记得,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在我的出身地沔城。每到五月端午节,挨家挨户的人包粽子,吃粽子。在莲花池看龙舟,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那热闹的场面总会让我们兴奋几天。我们总会跑去邻居家“骗”粽子来吃,然后说几句吉祥的话,弄的大家都很开心,粽香飘满整个屋子,大家都沉浸在节日当中。于是在沔城,端午节就好像过年一样。
包粽子的过程并不复杂。先是选上好的糯米反复的洗,洗干净后,放到清水中泡半天,等到米软了,跑的白白胖胖时,用煮成半熟的芦苇叶,把糯米包在圆锥形,最终放到蒸笼里蒸。
待香气飘满全屋时,粽子也就煮熟了。尽管粽叶的绿没有刚包时的鲜亮,但感觉却透出一种别样的温和。剥开一个粽子,阵阵香味便扑鼻而来,那种香是糯米的香,是芦苇叶的香,更浓的是妈妈勤劳的手上的香味……
有些粽子,还会在里面放一个红红的枣儿,白白的米里面就有了淡淡的红色,那种味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仅有你亲自尝一尝,才能感觉的到。吃粽子时,就算平时再粗鲁的人,也会很细心的解开捆粽子的绳子,拿着那香喷喷的粽子慢慢的品尝。有时也会准备些糖蘸着吃,往往还没尝出味道,粽子便已经下肚了,于是嘴角一笑,心想:再吃一个吧!
自从搬到仙桃来了,就很少感觉的到端午节的热闹了。小时候都是妈妈亲手做粽子,可是此刻,妈妈由于生意忙没有时间做了,只能在商店里买着吃,可我却觉得那些粽子都没有妈妈包的好吃。又到一年粽香时,我最终又尝到妈妈做的粽子了,那味道和以前一样清晰,淡雅,使我又回想起小时候那些场景,让我满意而又怀念的笑了起来。
篇8:又是一年粽飘香
荷花在池塘中绽开了笑脸,知了在大树上欢乐地歌唱,不知不觉,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人们的脸上都带着微笑,大街小巷都热热闹闹,超市里的粽子也卖的空空如也了。
闻着门前挂着的艾草香味,我和心灵手巧的奶奶一齐包粽子。首先,我从装满浸泡好的糯米的盆里盛出一小勺糯米,细心翼翼地放在碧绿的粽叶上,然后,用粽叶将里面的糯米包好,之后,用细绳左一圈右一圈地缠绕,将粽子缠的紧紧的,以防糯米洒出,就这样,散发着清香的粽子做好了。我包的粽子是尖三角形的,外面裹着一层碧绿的粽叶,看起来美丽极了。正在我得意之时,小妹妹美滋滋的来到厨房,一把抓起已经做好的粽子,一摇一晃的扭到了客厅,将粽子送给了妈妈,妈妈看着我包的粽子,笑了起来,眼睛都弯成了月牙。
奶奶打开煤气灶,蓝色的火苗一下子钻了出来,好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派对。盼呀盼,盼呀盼,煮着粽子的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小小火,慢慢煮,粽子的香气钻入我的鼻子,我感觉心都是甜的。看着盘子里煮好的粽子,我和妹妹都等不及啦,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着香香的粽子,我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个异常的日子里,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都寄托着我们对他的深深怀念。他一向为民为国着想,怀着那颗爱国之心,为国奋斗。
时间就像一匹奔跑的小马,陪伴着端午节,悄悄地离开了。
篇9:又是一年粽飘香
又是一年粽子飘香时,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节日了。因为我们有粽子吃,有龙舟赛看,比过年还高兴。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我再不像以前的疯玩了,而是多了一份优雅,多了一份期待……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齐,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所以,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仅有观看的份儿。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齐,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可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可是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活力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201X年,又一个新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怀着一颗思念,期待,激动的心去迎接你。
★ 又是一年开学时
又是一年麦飘香诗歌(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