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瑞佩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政治历史易错点与大事记
历史易错点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事业
1.19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7.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8.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1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记住其主要内容
3、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4、19世纪60、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
5、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8戊戌变法
6、1899—1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把同盟传报政治纲领发展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8、1910月10日武昌起义,它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
9、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0、19,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11、19:五四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2、19,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
14、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5、1924---------1927年北伐战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6、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17、1927年:南昌起义,中共开始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开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8、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1936年红军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1936年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20、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21、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第一次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华北地区)
22、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1945年抗战结束
23、1948—1949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24、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25、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26、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结束,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27、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28、1953—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政策;
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它既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又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9、1953—1957是一五计划,其地域在东北,行业是重工业为主,记住主要成就。
30、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
31、1958年,中共在经济上出现“左”的错误:“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3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标志。
33、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海南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3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九二共识”的达成。
3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确立;
中共十五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完善,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6、19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37、建国后的科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70年代东方红一号。
篇2:《历史与社会》初一备课组工作计划-中学政治工作计划
《历史与社会》初一备课组工作计划-中学政治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为指导,树立“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
二、所教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主要讲授社会地理部分,对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不高,以知识记忆为主。目前初一年级学生,整体上在自觉、自律方面有明显的不足,看问题也比较简单,思想上不够成熟,因此要严格管理,悉心引导。另一方面也有好奇心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面,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本学期目标:
总目标:
针对本学科难度相对较低的特点,我们确定的总目标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一个走进育才二中的.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够享受到被老师关注的温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2、了解中国和世界不同区域的主要发展条件和途径。
3、初步掌握利用地图和景观图片,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方法。
科组建设目标:
加强团队合作,营建轻松、和谐的团队合作氛围。
四、具体措施
1、按时集体备课,加强组内合作。每周四上午如没有区教研活动,备课组准时进行集体备课,做到每个单元、每一课都有统一的教学目标。
2、加强备课组内的交流活动,创设和谐轻松的学科氛围。备课组内听课一学期不少于4节。
3、放手锻炼青年教师,确立本学期青年教师成长目标――“入门”, 即过好常规关和教材关,能按常规和一般模式组织教学,全面进入教师“角色”,尽快熟悉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流程。
4、继续抓实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A、坚持课前阅读。教材的大字部分是中考的考点,小字部分是对教材的补充,都是学生应该理解掌握的。而课堂45分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安排课前阅读,既可以让学生迅速安静下来,又可以弥补对教材阅读的不足。
B、坚持每周一次知识点听写。最近几年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听写,可以及时复习巩固,也可以即使纠正错别字。
C、加强对作业收交的管理。由于任课班级较多,对学生的掌控难度大。对学生作业采取登记加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D、把听课状态、带书情况、作业质量都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当中,对学生的评价重过程,重平时、重细节。
五、课程安排及教学进度
第1周――1课时 期末试卷讲评、
第2周――2课时 第二课 世界的划分
第3周――2课时 第三课 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第4周――3课时 单元复习、第四课 农业与自然资源
第5周――1课时 第五课 工业与自然资源
第6周――2课时 第一次月考
第7周――2课时 第六课 发达国家――美国、日本
第8周――2课时 第六课 发达国家――德国、澳大利亚
第9周――2课时 第七课 发展中国家――海湾国家、印度
第10周――2课时 第七课 发展中国家――巴西、肯尼亚
第11周――2课时 第八课 国际联系与国际合作
第12周――2课时 复习1节、期中考试
第13周――2课时 第十课 国土与资源
第14、15周――3课时 第十一课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
第16周――2课时 第十二课在现代化进程中
第17周――2课时 第十三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18周――2课时 第十四课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国策
第19、21周――6课时 复习、期末考试
第22周 阅卷、登录成绩
篇3:政治与道德:历史视野中的批判与超越
政治与道德:历史视野中的批判与超越
古希腊政治哲学奠定了政治与道德一体,人类通过政治实践获得德性的`基调.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强调政治与道德分离,完成政治与道德世俗化进程.马克思克服上述思想的片面性,以唯物主义为武器,把政治与道德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俞田荣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刊 名: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4 “”(6) 分类号:B82-051 关键词:政治 道德 市场经济★ 大学本人现实表现
★ 本人现实表现证明
★ 本人工作现实表现
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精选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