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珐奈锠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绍兴春节习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绍兴春节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绍兴春节习俗
绍兴春节习俗
旧时绍兴人称正月初一为“三朝”。意思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在绍兴人传统的春节习俗里,正月初一清早开门便放炮仗,名为“开门炮仗”。一般须连放三响,取意“连升三级”,“早生早发”。
由于放炮仗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度曾在市区禁燃烟花爆竹。近年,改为指定地区可以燃放。随着时代的发展,炮仗品种花样繁多,炮仗也大多改成烟火,数量也不限于三个,已改作九十九发、一百零八发等等。也不图什么连升几级,企求的是节日热闹欢乐的气氛。
绍兴习俗中显示出来的是一种信仰,认为来年家属的兴旺,承蒙天地菩萨和祖宗的佑护。据记载,正月初一清早,先是祭拜“天地菩萨”,供上三茶、六洒、枝、圆、桃、枣(荔枝、桂圆、胡桃、枣子)焚纸(一般都用纸糊的锡箔元宝)之后,立即调转桌子,朝内祭祀祖先。不供肴馔,只供数盅而已,同时祭拜灶司。李慈铭在他的《越缦堂日记》中便有:“正月元旦,壬申……蚤起接神……拜曾王考妣,王考妣,张太太,先君子像”的记载。自这天起至正月十八,祖宗神像前须每天点烛一对。豪门其烛如橡,整天不灭,贫家只点一对小蜡烛,名曰“三科蜡烛”,喻其瞬间即烬。
现时这种习俗在绍兴乡下依然保留着一部分,不过也有些改变。如祭拜“天地菩萨”,时间大多选在新年零点开始,供品逐渐简化,主要是四色水果、年糕、棕子和糯米做的小圆子及焚纸。一般是边看春节文艺晚会边祭拜,祭毕放炮仗,把关门炮仗和新年的'开门炮仗合到了一起。
旧时绍兴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全家人都吃祭拜过的汤圆。主妇在煮汤圆时,往往煮些年糕丁进去,称为“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吃罢汤圆,便开始“拜岁”。一家之中长幼有序依次向家中最长者罗拜(现多行鞠躬礼,或口称几句吉词而代行礼)。受拜者必须连称:“恭禧,恭禧!”“同禧,同禧!”即便对最幼小的拜岁者,也须祝以“聪明智慧,易长易大!”等吉词。即便走在路上,遇见长辈也须作辑拜岁,否则会被指斥为“缺少爹娘诫训”。豪门望族,还大开祠堂门,燃香点烛祭拜列祖列宗,再逐一向族长拜岁之俗。《越缦堂日记》:“正月元旦壬申……赴家庙拜列祖”即是指此。
绍兴旧时正月初一早晨还有举家出门散步的习俗,称“走喜神方”。早在年内,家长就从新历书上查定正月初一迎喜神的方位,比如历史上说“大利东南方向走去算是去迎喜神。其实从另一方面看,绍兴人重养生,“三十夜的吃”,够撑胃了,正月初一起来,出门散散步也是需要的。
旧时春节,有邻居、友朋登门,必敬以撮泡茶一杯,俗称“元宝茶”。并在茶中放入青果(橄榄)或金桔两枚,表示新春吉祥,祝愿客人事事如意,财源茂盛。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已改作手机、电脑发短信、贺卡等方式。
正月初一未及黄昏,家家都已睡静,绍兴人叫“赶鸡睡”。意即赶鸡入笼之时,人们便须关门安憩。究其缘故,一是大人们为了过年已连日连夜地忙了十余天,这天又起得特别的早,小孩子们又尽情地玩了一整天,人人劳累疲惫至极;其二,从初二起或则要去作客,或则有客人要来,也须及早休息。
另据史料记载,绍兴旧时的官绅人家还有在正月初一日省视祖坟的习俗,名为“展墓”,俗呼“上年坟”。上年坟如同清明一样,也要供以肴馔,焚纸。清代绍兴有位学者为此写过一节竹枝词:“纸灰飞蛱蝶,佳节似清明。此祭宁非古,空山亦贺正。”明季乡贤祁彪佳在《祁忠敏公日记》中,曾记述崇祯九年的正旦去桐山及梅里展墓之事,足见元旦展墓上年坟之俗由来甚早。《礼·檀乡下》已有:“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的记载。然则普通人家并不袭此。随着现代人“飘族”的增加,平时外出工作,趁年底回乡过年,到亲人墓前祭奠的逐渐成风,也许这也是绍兴人传统习俗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篇2:绍兴端午习俗
绍兴端午习俗
绍兴人的端午节,也是一个“娱乐节”想知道绍兴人怎么过端午节的就阅读下文吧!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再过一些日子,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自古以来,端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民间节日之一,其地位与中秋节、春节相提并论,合称“三大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绍兴的端午节却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所纪念的是孝女曹娥。作为一年一度的'民间节日,绍兴的端午节有着一整套与越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虽然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细节却体现着绍兴特有的水乡风情。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很多
据绍兴民俗专家讲,绍兴人过端午,实际上纪念的是东汉时为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绍兴端午也叫女儿节
在绍兴乡间,也叫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外嫁的女儿女婿必举家归宁。看望老爸老妈,同时携上一大堆礼物,其中糯米印糕是必备的。因为娘家人会把这些印糕分给三邻四舍,向人炫说女儿女婿有多孝顺云云,
故年复一年,谁家女儿女婿没来看望丈人。人家都知道。几年不来,娘家没面子不说,女儿女婿的不孝名也就远播乡间了。所以端午节对于‘翠姐姐’们来说。成为必催夫君归宁娘家的日子了。
绍兴的端午节,又是个“环卫节”
绍兴主妇会买“艾旗”“蒲剑”以求驱邪祛病
虽然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不一,但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所以,绍兴的端午节首先是个“环卫节”。
农历五月初五,刚跨入夏季,初生的蚊蝇大量繁衍,一些毒虫如毒蛇、蝎子、蜈蚣等开始横行。为此,绍兴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房屋大扫除”。清扫完后,再点燃早早晒干的艾叶和菖莆,这些东西都有驱逐蚊蝇、毒虫的功效,用这些干草的烟熏屋子的角角落落。事后,上街买菜的主妇都会买回一束‘艾旗’‘蒲剑’,插在门旁,以求驱邪祛病之意。
旧时端午会早先吃雄黄酒辟邪。因为知识的普及。如今只有极少老人用雄黄在婴孩额头按一个雄黄印。大多数人已忘了这一事。如今多数人都在超市买现成的‘嘉兴棕’过节。同时食五黄:‘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黄豆’。而原本乡间则多是‘炒豌豆‘和’煮茶叶蛋‘敷衍过节。
绍兴人的端午节,也是一个“娱乐节”
越谚有云:不看《白蛇传》,算不上过端午。旧时,在端午节下午与晚上,各剧场戏院,各剧种如绍兴大班、越剧、高调班(高腔)都会上演《白蛇传·盗仙草》这一剧目。那是因为《白蛇传》里讲的就是端午节时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然后吓昏许仙去“盗仙草”的故事。
篇3:绍兴的端午节习俗
。绍兴、新昌等县每于端午之前,家家姑娘剪取小块绸缎,精心绣制“香袋”。其形状略如荷花、菱角、鸡心之类,十分精巧可爱。至端午日,即将香粉、雄黄盛入其中,悬于胸前,谓之“挂香袋”,以为可以避邪。新昌还有小孩左臂系五色线的习俗。是日,绍俗家家自制张天师偶像,置于门额之上;或将艾束作人形,又以竹作剑,置于门前,均取避邪之意。也有在门楣或门上贴朱吵符、八卦图或钟馗捉鬼图的。至近代,绍俗尚有门前悬艾,插菖蒲之举,且书“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的对联,贴于门侧或床柱之上。上虞还有贴姜太公画像的。
是日,绍俗除吃端午粽外,还有吃“五黄”习惯。所谓五黄,便是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雄黄豆(系罗汉豆)五种新鲜食物。其中的雄黄,为家家所必备。传说此俗与白娘子许仙故事有关:俗谓白娘子系白蛇所化,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法海则视白娘子为妖孽邪端,于端午日暗中指使许仙强劝白娘子饮雄黄酒,以使其现出原形。白娘子察知为法海所指使,但出于夫妇之情,勉强饮下,结果原形毕露。故俗谓雄黄可以避邪。此外,每于端阳午饮时,家家必有一碗苋菜炒咸菜,一碗荷包蛋,俗云端午吃苋菜可避痧气,吃了荷包蛋(也叫荷叶蛋)就不怕冷雨淋浴。绍俗很少吃大蒜,但端午节常常食之,
新昌则有吃汤包(馄饨)之习。
午饮之后,即取酒中雄黄,在儿黄额上大书“王”字,并将雄黄抹于儿童眼、耳、鼻上,谓由此可避蛇虫诸毒。又将所余雄黄酒,喷于壁角、门背后等阴暗不通风之处。同时点燃苍术、白芷,烟熏室内及床下,以收嘟舛尽J侨眨会稽山农民尚有上山采药的习俗,山民以为白娘子端午昆仑山盗仙草能救活许仙,故是日所采之药,必有效验。因而家家上山采掘桐子叶(可治痢疾)、野紫苏(可治伤风感冒)、夏枯草(清凉解毒)、大栗花、青木香以及羊腥草等,放在阴凉通风处凉干,以应急需,此俗于今仍很普遍。
此外,新昌等地尚有“发庚”、“送扇”的习俗。如某家欲在年内娶媳妇,就要在端午节发庚,男方除向女方送去结婚吉日良辰之外,还得送白糖桂圆等一双纸包。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则娘家父母兄弟须向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东西。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细芭蕉扇;公公、大伯、妇婿则赠以大芭焦扇;小叔(婿弟)一把折纸扇就行了。手巾亦如此分等,有所区别。
端午节他处有竞渡之举,而绍俗平日虽多有竞渡,此日却并无此举。惟有上府山看蜒蚰螺之事,颇为盛行,为他处所无。过去绍城锡箔工人多达数万,是日,坊主须置酒席宴请工人,例行休假。工人即在这天中午畅饮一顿,然后去府山休息。因此时天气转暖,工人脱去衣服,赤膊卧地晒太阳,民间戏这谓“赤膊蜒蚰螺”。儿童每于此日午后,赶去府山玩耍,俗称“看赤膊蜒蚰螺”。
篇4:绍兴春节作文
我们一家要旅游过年。除夕,随着一路奔波,我们一家来到了宁波。
新年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天一阁。天一阁是个藏书阁,贬官隐居的范钦老宅修缮而成。里面有图书馆、戏台、书法家们临摹的书法作品……
他们的家规很严格,并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因而藏书近达7万多册。但是,在一次的失窃和熊熊大火中只剩下了1万多本,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至今藏有30多万本书了。
我们还去了宁波的'美术馆,里面有油画、水粉画、国画、玻璃画、素描、临摹、抽象画……
第二天,一路北上,开了2个多小时,我们到了桐乡乌镇。来到乌镇的大街上,挨街的房子都是古色古香,褪了色的木墙,栏格状的窗户,青石条的台阶……在夜景的灯光中格外迷人。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一座石拱桥上,小河上荡着小木船。每条巷子都挤满了游人。
我们坐着小船回去,河水倒映着灯光,真美!小船慢慢驶过,河里的水荡起波纹。我们一路欣赏着河岸上的灯展,有喜羊羊的、有孙悟空的、还有孔雀……这灯光让我感到一丝的温暖。
趁着大好天气,我们在回程的路上经过绍兴,顺便去参观鲁迅的故居。到了鲁迅的故居,我才知道这里是鲁迅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我参观了一间又一间的房间,厨房、睡房、佛堂……让我最感兴趣地是客厅,里面有各种我没见过的农具,有稻米的臼,有扇秕谷的风车……妈妈顺便上网查了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大概写的就是这里的故事吧!
离鲁迅故居不到200米就是沈园,据说,这里是陆游和唐婉深爱之地。墙上还写着一首《钗头凤》。沈园还有个剧院,我们在观看了他们感人的爱情故事的表演。回家的路上,我还兴致勃勃地背着《钗头凤》呢!
这次春节旅游不但给我增加了见识,还让我学会很多文学知识。
篇5:浙江绍兴端午节的习俗
浙江绍兴端午节的习俗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再过一些日子,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自古以来,端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民间节日之一,其地位与中秋节、春节相提并论,合称“三大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绍兴的端午节却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所纪念的是孝女曹娥。作为一年一度的民间节日,绍兴的端午节有着一整套与越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虽然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细节却体现着绍兴特有的水乡风情。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很多
据绍兴民俗专家讲,绍兴人过端午,实际上纪念的是东汉时为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绍兴端午也叫女儿节
在绍兴乡间,也叫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外嫁的女儿女婿必举家归宁。看望老爸老妈,同时携上一大堆礼物,其中糯米印糕是必备的。因为娘家人会把这些印糕分给三邻四舍,向人炫说女儿女婿有多孝顺云云。故年复一年,谁家女儿女婿没来看望丈人。人家都知道。几年不来,娘家没面子不说,女儿女婿的不孝名也就远播乡间了。所以端午节对于‘翠姐姐’们来说。成为必催夫君归宁娘家的日子了。
绍兴的端午节,又是个“环卫节”
绍兴主妇会买“艾旗”“蒲剑”以求驱邪祛病
虽然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不一,但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所以,绍兴的端午节首先是个“环卫节”。
农历五月初五,刚跨入夏季,初生的蚊蝇大量繁衍,一些毒虫如毒蛇、蝎子、蜈蚣等开始横行。为此,绍兴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房屋大扫除”。清扫完后,再点燃早早晒干的艾叶和菖莆,这些东西都有驱逐蚊蝇、毒虫的功效,用这些干草的烟熏屋子的角角落落。事后,上街买菜的主妇都会买回一束‘艾旗’‘蒲剑’,插在门旁,以求驱邪祛病之意。
旧时端午会早先吃雄黄酒辟邪。因为知识的普及。如今只有极少老人用雄黄在婴孩额头按一个雄黄印。大多数人已忘了这一事。如今多数人都在超市买现成的‘嘉兴棕’过节。同时食五黄:‘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黄豆’。而原本乡间则多是‘炒豌豆‘和’煮茶叶蛋‘敷衍过节。
绍兴人的端午节,也是一个“娱乐节”
越谚有云:不看《白蛇传》,算不上过端午。旧时,在端午节下午与晚上,各剧场戏院,各剧种如绍兴大班、越剧、高调班(高腔)都会上演《白蛇传盗仙草》这一剧目。那是因为《白蛇传》里讲的就是端午节时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然后吓昏许仙去“盗仙草”的故事。
更多端午节相关文章推荐关注:
1.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2.外国端午节的习俗
3.东北端午节习俗
4.北方端午节的习俗
5.四川端午节的习俗
6.台州端午节的习俗
7.成都端午节的习俗
8.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9.浙江端午习俗
10.汕头端午节的习俗
篇6:学生作文 绍兴过年习俗
学生作文 绍兴过年习俗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
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祝福后便祭祖(俗称”请回堂羹饭“).祝福时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纹横摆的,祭祖时则改为直摆;祝福时祭扫者朝外行礼,祭祖时则朝内跪拜。祭祖后,便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放给了一家人。过年的习俗,绍兴和外地大同小异。”除夕吃喝,尤已穿着“,这是过年的高潮。在新年旧岁交替的一个月里,人们就是这么忙碌着的。然而,在吃人的旧社会里,对劳动人民来说,过年如过关,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么”福“的。像管四老爷家里那种阔绰的祝福排场,令人只有在电影《祥林嫂》里,作为历史的陈迹而重现。
篇7:春节习俗
当别人说到春节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红红火火的灯笼?是喜庆如意的鞭炮?还是心心念念的新衣。
要了解春节,就得知道它从何而来。那些民间流传的腔年兽,除夕等。现在都只能用来“骗骗小孩!”而真正的春节,原来是用来祭祖的,而后慢慢演化,当节日在贺。
而说春节习俗,也算得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吧!譬如这门神一说,出现在唐朝,当时太宗皇帝每次都会做噩梦,而两位武侯大将自愿为皇帝守门,而皇帝也不做噩梦了。
老百姓知道后,就将两位将军的画像挂在门前,用来辟邪,似乎经过百姓手中,很多东西都被神话了。
虽然我不会画什么年画,也不会画门神,但我会贴春联。在以前,春联也不叫春联,也不是用纸做的,那是用木头做的,叫“桃符”,这一词就在王安石诗中出现过:家家户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明朝,才出现纸质的,近两年来,因为特殊情况,不能拜年,因此我的“订单”也少了,不过家中还是留了几幅,教室里便留着一幅。以前,妈妈还说出去卖字,不过到现在,也没卖过一次。依稀记得在书法老师的社区中办过一次活动,给居民送出去。
春节中还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例如:放鞭炮。那些记忆,只存于以前的老家中,那时候,门口的雪都可以堆一个比我高的雪人哩。那时过春节,放的都是大鞭炮,一点就要跑开好几步,一开始我还被吓得双手捂耳。还有一种一长串的,
那时经常放,就放在地上一长排,但不知那时我一看到这种鞭炮,心中便有一阵惊慌。转眼到现在,放鞭炮被禁止了,不过还是有许多特别的“鞭炮”,就如有一种“天梯型”,用一个特别大的气球带着一串“绳梯”飞上天,从下往上,看到绳梯一段段发光,好生有趣。
还有一种习俗,对我来说就真成了神话,我从未亲眼看见过舞狮或舞龙,我们的老师就讲了一个关于舞狮的事。那时,老师说他们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哥哥拜爷爷为师,爷爷还带着一位小哥哥,他们就分别表演双截棒、板凳功和舞。因为当时没有人卖艺,也没人看这些才艺,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年春节都要围着一个个村环游。而这样没日没夜的事,要从初一一直做到初六,村民们也是十分和善,给了他们一个红包当作祝福,他们也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生活着。
春节还是有许多习俗,可是却渐渐少了,既然这样,我便不会让其消失,我要有一个完整的春节,这便是我的春节。
篇8: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大全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 春节习俗英语词汇
★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 侗族春节习俗
★ 春节习俗作文
★ 春节家乡习俗
★ 春节习俗的由来
★ 春节习俗:赏冰灯
绍兴春节习俗(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