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y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历史复习资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历史复习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历史高三复习资料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英国内战的简况:
1640年 “长期议会”召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2年 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
1644年 克伦威尔率军在马斯顿草原击败王军
1645年 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
1648年 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
1649年 议会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8年 克伦威尔去世
1660年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光荣革命”
1689年 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3.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畏惧革命时期的战争和动荡,因此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信奉新教的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这次政变由于没有发生流血斗争,所以被称为“光荣革命”。
理解: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助议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自此英国的王权完全受制于议会,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了统治,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在议会的框架内解决,符合英国政治文化传统,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篇2:历史高三复习资料
理解:
1、军机处的设立:清初——仿明制,设内阁,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草拟诏令御旨。雍正——设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乾隆帝——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2、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东北——康熙时,抗击俄国侵略(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维持长时间和平。西北——乾隆时,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平定新疆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南——雍正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__、**的转世程序。东南——康熙时,统一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知道:
1、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农业——粮食产量大为提高(双季稻,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手工业——农村中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湖州丝、松江布);城市、市镇: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商业——商业快速发展(南京、广州、佛山,厦门);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2、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篇3:历史高三复习资料
1.英法百年战争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进程,民族意识增强,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因素及形成时间
统一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全国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民族意识。15世纪末,英、法两国发展为民族国家,
君主专制: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篇4:历史高三复习资料
(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B、唐朝的建立:6,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2)科举制
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
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实质:
内容: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上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实质: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山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篇5: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
1、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新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因: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凌辱;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将新生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社会主义阵营扩大,这些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4、外交成就:①在建国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③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④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地位。
二、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1、关键在于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二十多年对抗的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成就: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⑵中美关系从走向正常化到建交(1979年)。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⑷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从而打破了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⑸毛泽东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间的团结与合作。
三、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1、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主要内容:⑴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国策。⑵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即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符合中国人民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⑶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⑷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⑸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作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现代化的国防: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民军队建设目标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尖端武器研制取得突出成就,军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人民解放军由单兵种发展成多兵种合成军队,已有能力构筑立体防御体系,保卫祖国。
篇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1、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
2、少数民族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4、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央政府的措施-对少数民族地区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干部孔繁森);落实民族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果使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②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道。阻碍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造成商业危机。③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货币的狂热追求,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④精神动力:已完成中央集的酌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地圆学说;地图绘制技术进步;远洋船的出现;武器装备的进步)。
(3)经过:1488年,葡萄牙从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了美洲。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圆学说。
(4)影响:引起了“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了“价格革命”。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引发了西欧国家积极扩张海外殖民地的活动,加快了荷、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证明了地圆学说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 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非洲东岸、西岸)和亚洲(印度西岸一些据点、马六甲、澳门、摩鹿加群岛),巴西(葡最大殖民地)。以占据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垄断商路,建立商站,欺诈性贸易掠夺大量财富。
2.西班牙 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以美洲为主,甘蔗生产、黑奴贸易,疯狂掠夺贵重金属
3.影响:(1)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2)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①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②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③由于____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④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
★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
★ 七上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复习资料(锦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