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枫林无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赏牡丹的意思,赏牡丹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赏牡丹的意思,赏牡丹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赏牡丹的意思,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赏牡丹的意思,赏牡丹赏析 -诗词大全
赏牡丹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篇2: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篇3: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花事之盛,应该始于唐朝。直到唐末,在人们的印象中,牡丹仍然是“万万花中第一流”。连和尚归仁也作诗说:“天下更无花胜此。”宋代周敦颐则概括地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直到梅花的声誉崛起以前,牡丹一直被人们当作国花看。难怪唐代诗人们那么喜欢讴吟牡丹呢。
在唐代众多吟咏牡丹的诗人中,有一位洛阳的大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写洛阳的名花,自然更多了几分钟爱。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四句诗评赏了三种名花,有强烈的主观感情和鲜明的时代、地方色彩。如果说,对芍药与荷花的评价纯属诗人自己的感想,未必能够获得多数人的首肯,那么,对于牡丹的评价,却完全符合当时的风尚潮流,说出了当时人们的心声。“国色”是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定位,也为后人所接受和沿用。正因如此,人们没有必要和诗人争论芍药是否“妖无格”,荷花是否“净少情”。相反,人们从这些评议中,还可以进一步看到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体会到诗人赞赏牡丹除了姿色超群以外,还具备了高尚的品格。
四句诗,褒贬了三种名花,贬是为了褒,贬中含有褒,贬与褒都合乎分寸。诗人为了褒扬牡丹,对芍药与荷花都有些贬抑。然而说芍药时用了“妖”字,妖是艳丽的意思,是褒词。说荷花时用了“净”字,净指洁净,这是沿用了屈原的评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这是合乎情理的。由于在人们心目中,芍药与荷花都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名花,诗人不能为了突出牡丹便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尤其不能把它们令人喜爱的优点全都抹杀,只有这样对牡丹的更高赞美才能立于可信之地。
同样,诗人赞美牡丹也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除了别出心裁地借用“国色”一词加以高度概括外,“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简直就是对当时京城习俗的实景再现,令人玩味再三,仍感无穷。
篇4: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
唐代诗人描写京城洛阳牡丹盛开的七言绝句。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 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 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篇5: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的原文和赏析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此诗写的正是唐人赏牡丹的盛况。
唐朝,惯有观赏牡丹的习俗,刘禹锡此诗则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短短四句诗,却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但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衬托出了牡丹的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芍药与牡丹同科,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花形少变化,未免呆板、张扬了些,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
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深刻感受到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篇6: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此诗是刘禹锡赞颂牡丹之作,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表达他对于牡丹的喜爱。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析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篇7: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 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 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篇8:吉祥寺赏牡丹,吉祥寺赏牡丹苏轼,吉祥寺赏牡丹的意思,吉祥寺赏牡丹赏析
吉祥寺赏牡丹,吉祥寺赏牡丹苏轼,吉祥寺赏牡丹的意思,吉祥寺赏牡丹赏析 -诗词大全
吉祥寺赏牡丹作者:苏轼 朝代: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篇9:赏牡丹,赏牡丹王建,赏牡丹的意思,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赏牡丹王建,赏牡丹的意思,赏牡丹赏析 -诗词大全
赏牡丹作者:王建 朝代:唐 体裁:五排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第三百卷
篇10:新晴赏牡丹,新晴赏牡丹陆游,新晴赏牡丹的意思,新晴赏牡丹赏析
新晴赏牡丹,新晴赏牡丹陆游,新晴赏牡丹的意思,新晴赏牡丹赏析 -诗词大全
新晴赏牡丹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杜门睡榻长苍苔,满眼新晴亦乐哉。
小市忽逢b菜出,曲栏初见牡丹开。
不嫌雨后泥三尺,且趁春残醉几回。
自揣明年犹健在,东箱更觅茜金栽。
篇11:赏牡丹 刘禹锡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唐朝时期,洛阳为东都,两京之一。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 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 牡丹作文
★ 牡丹诗词
★ 牡丹作文150字
★ 牡丹的花语
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赏牡丹的意思,赏牡丹赏析(推荐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