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游玩日记

时间:2024-10-27 03:33:46 作者:此人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此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望海楼游玩日记,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望海楼游玩日记,欢迎大家分享。

篇1:望海楼游玩日记

10月的洞头阳光灿烂,凉爽的秋风把我们送到了《望海楼》。走进《望海楼》山门,抬头望去,《望海楼》耸立炮台山的蓝天白云下。

刚装修好《望海楼》真是名不虚传啊!真应了那句“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的诗句气派。

望海楼是洞头标志性建筑,洞头旅游第一景,历史悠久,几经沧桑最早建于15前的南北朝,建在洞头本岛最高处,海拔227米,整个景区占地140.9亩,主楼2700平方米,楼层明三暗五,高35.4米,坐北朝南。

走进一楼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帆锚相依的景象。左边是美丽的'半屏山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右边是介绍望海楼悠久的传统历史。

上了二楼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各个时期木船展示厅,有又长又窄木制的垂钓白底船,有打目鱼用的小木船,有敲鼓用的小舢舨,还有船头长着一对乌黑眼睛的乌帆船 ,以及现在机帆船,让人仿佛走进那个古老的海洋年代。最让我惊叹我们祖辈用这样原始小船在大海打鱼,遇到风浪多危险呀!

再上去就是三楼了,是我最喜欢那海洋故事厅。可有趣了,这里采集到海洋动物的传说、故事200多篇,有人变鱼虾的传说,有鱼虾入药的故事,有龙宫、人、鱼类之间的故事。还有奇幻的海洋世界。旁边堆放着一本本错落有致的书,你别以为真的是书。它可是有奥秘的哦,你只要按一下“开始”按钮它就会讲故事给你听。越往里走就越有趣,那神秘的灯你只要按一下相应的按钮就会有五颜六色的灯光在你面前闪耀好看极了。还有各种有趣的好玩的小游戏。

登上望海楼顶楼,可以海观赏洞头列岛全貌,洞头的美景尽收眼底。朝南望,是洞头渔港和半屏山,再出去就是一望无际的东海,要是大晴天,站在这里能看到太阳从那水茫茫海天升起;再往北看,一只只渔船从拱形的深门大桥进进出出,一一辆车子在三盘大桥和洞头大桥来回穿梭,忙个不停。俯视山脚下,填海造地的新城区,一排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大道四通八达。海堤外面,一座正在兴建跨海大桥正要紧张施工着,一座新桥在不断地延伸,正向状元岙深水码头不断迈进。

我们家乡洞头,正迈着巨人的步伐,朝着温州现代化大都市前进。

篇2:望海楼

宋代·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译文

高耸入云的铁瓮城已近青天,凌云的缥缈高楼似与天相连。

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

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

忽忆起赏心美景究竟在何处?往事如烟那春风秋月已茫然。

注释

望海搂:旧址在江苏镇江城内,楼有蔡襄题字“望海”,后改名为连沧观,今不存。

云间铁瓮:谓铁瓮城高入云间。据《丹徒县志》,县城(今镇江)的子城又叫铁瓮城,相传为孙权所建。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飞楼:形容楼高凌空的样子。

“三峡”句:意谓眼前的江景引起我的诗兴,似乎可以听到三峡的江声。底:《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下“。

“六朝”句:意谓面对景色,引起了怀古之情,似乎六朝时的帆影也映落在酒杯之前。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史称六朝。

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多在军中使用,因外加彩绘而得名。形如竹筒,出自西羌。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白烟:指水气蒙蒙,远望有如白烟。

是:《宋诗纪事补遗》、《湖北诗征传略》作“是”。有其他版本记作”在“。

赏析

诗题“望梅楼”却不先写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米芾使用了这个古称,又写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旧传望海楼是镇江城中最高处,对城池如此称谓、如此描绘,是为了望海楼铺设高接云端又富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一个“飞”字,既是实际描写,又有夸张意味,这显然是从《诗经·小雅·斯干》“如翠斯飞”句意化中。“缥缈”写出了云烟缭绕中的飞楼与天相连,殆如仙境。首联二句是诗人白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人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人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谓“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

就在诗人尽情观赏、逸兴遄飞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可能是那呜呜的画角声把诗人从三峡与六朝的遐想中引回现实,但这一联写景却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而它们又落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黄昏可谓良辰,望海楼可谓美景,对于喜好观览的诗人,这该是赏心乐事了。然而尾联以“忽忆”二字领起,诗歌的情调急剧变换,诗人却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他是一位不肯与世俯仰的画家、诗人,仕途不顺利,被世人称为“米颠”,他蓄积于胸中的垒块总要在作品中一吐为快,此其一。具体到此诗来说,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此情此景使诗人心绪变得黯然。此其二。结尾一联虽显得有些伤感,但从中却可窥见正直的诗人画家内心所隐藏的难以言述的苦闷。姜白石论诗曾说“篇终出入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白石诗说》),米芾并非故意让尾联“出人意表“,“反终篇之意”,以求其妙,所以这结尾就更富深情、更含深义了。

这是一首写景为主的七律。诗人写景选择不同的立足点——远近、内外、上下,不同的视线——仰视、俯瞰、远望,因而构成写景的不同角度,绘成多种特色的画面,展现出望海楼既有高峻雄奇的气势,又有久远博大的蕴含,还具有隽远的逸韵。米芾在此确是充分发挥了他画家之所长。而夸张的写景手法把那些难以描述的抽象意念也具体化了:写诗情是江声流人笔底,写酒兴是帆影落于樽前。前两联无处不是夸张,第三联却是对黄昏景色的直接描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望海楼的景历历如绘。

这首诗颔、颈二联的对偶句,不仅按律诗要求平仄相对,句法相当,而且作到了刘勰所谓“自然成对”,绝不刻意求工;“反对为优”,让事物互相映衬。颈联两句对仗在对比中写景已如上述;颔联两句一写声、一写形、一写地域上的自东向西、一写历史上的自古至今,最后却又分别化作自己的诗情和酒兴,情景交织;全诗委婉曲折,言短而意深。

创作背景

米芾一生喜好观览山川之胜,晚年过镇江,因喜爱其江山胜境而定居下来,这首《望海楼》是他定居镇江后的一首作品。

篇3:望海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望海楼入口】

欢迎各位来到泰州凤城河风景区参观游览,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凤城河风景区的一部分——望海楼景区门前。首先我们看到在大门的正中有这样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江左胜境”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的大书法家沙孟海所书。这四个大字道出了整个景区的气势。江左指的是泰州的地理位置,长江自西向东流向,泰州处于长江的北岸,所以称为江左。两侧的匾额上分别还有四个古朴典雅的大字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由当代草圣林散之来泰州时挥毫留下的墨宝,凸显了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在两侧的这副楹联“胜势壮东南遥望云霞出海曙,名园环左右喜迎梅柳渡江春”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所书。由此也可以感受到我们整个景区的历史人文气息。下面请各位随我一起进园参观,感受一下我们景区的历史文化。

【泰州概况】

望海楼景区占地7.4公顷,进入景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望海楼景区的核心景观————望海楼,在望海楼的西侧有文会堂,东侧有州城遗址、古城池地雕广场、碑苑等等,接下来我们一一参观。我们第一个要去参观的就是东侧的碑苑景块。在参观之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泰州,泰州地处于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在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并不叫泰州,因为地处大海一滨,是东方之洲,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古称“海阳”,初汉的时候开始设县,当时的泰州地处海边一处高地,所以称为“海陵县”,这个“陵”就是高地的意思,东晋时设郡,叫做“海陵郡”,到南唐的时候始为州治,先民企盼“龙凤呈祥、国泰民安”,于是就取“泰”字来命名,命名为“泰州”,一直沿用至今。刚才我们在入口处看到的匾额“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当代草圣林散之所留下的墨宝,其实历史上这八个大字不是仅仅说泰州的,说的是“四陵”,哪四陵呢?泰州是海陵,扬州是广陵,常州是兰陵,南京是金陵。当年林散之来泰,觉得这座城市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所以特意留下这八个大字。

【碑苑】

前面我们看到这一个景块就是碑苑,从外围上看是一片竹林,其实在竹林的深处隐藏着20块形状大小材质各异的石碑,展示了20首古往今来文人歌咏我们泰州的诗词。从内容上来说,涵盖了从晋朝到当代的一些名作,历代描绘泰州的诗词,其中不乏有左思、王维、陆游、郑板桥等一些大诗人。从书法上来说,有2件是采用的原件,分别是当代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和明代储罐的一首《自柴墟归海陵》,而另外18首分别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8位知名的泰州籍书法家所写,这其中有许多国内顶尖的书法家,包括中国书协理事王东龄等。书法形式也有篆、隶、草、楷、行几种字体,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过碑苑,通过古人的诗词来了解一下泰州。

进入碑苑,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赵朴初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这首《踏莎行》是赵老在1993年看过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后为泰州题写的。“州建南唐,文昌北宋”讲的是泰州南唐建州,在北宋期间文风大盛。“名城名宦交相重”说的是泰州历代“名宦”很多,仅北宋就出了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的名句很多,于是赵老就信手拈来,联词成句:“月华如练旧亭台,清词范晏人争诵”。下阙“朗润明珠,翩仙彩凤”赵老是继续用典故,写的是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讲梅兰芳清润歌喉。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他也是第一位将中国的京剧传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受到万人的敬仰。“重光殿宇古招提”是说千年名刹光孝寺。光孝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赵老当日泰州之行,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光孝寺的修复。最后一句“放翁大笔今堪用”写的是大诗人陆游,陆游曾为光孝寺题写碑文。所以赵老借放翁语表达法炬复燃的信心。

第二块石刻上的诗词《海陵》是宋代刘攽所写,作者刘攽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进士,曾任过泰州通判。书者是刘灿铭,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碑苑里一共有三位书法博士,刘灿铭就是其中一位,现为中国美院书法博士,南航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书协会员。

第三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清代孔尚任在泰州编写桃花扇时创作的《宗定九自广陵来访,同黄仙裳、交三、秦孟妮即席分赋》,题目中提到的黄仙裳也是孔尚任后来写进《桃花扇》里的主要人物。我们河对岸的桃园就是为了纪念孔尚任的。书者是泰州书画院的老院长俞振林,因为他是学国画出生,而后才转攻书法的,所以他的书法也是自创一派,有点像汉隶的转型,也有点像写经文的字体。

第四块石刻上的《五月泰山岳祠闻杜鹃》是清代邓汉仪所写,泰山岳祠指的是城西泰山公园的岳王庙,是为了纪念岳飞而建的。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他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曾经在泰州抗过金兵,屡打胜仗,所以在泰州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岳飞打仗的故事。书者吴为山,是中国雕塑院的院长,书法主攻的是鲁迅体,等会我们到了文会堂可以看到他的雕塑作品。

第五块石刻上的是清代王士禛《冬日登海陵德香阁》,作者王士禛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他在当时声望很高,康熙帝曾经征集他的诗,得到300首,名为《御览集》。王士禛喜好交游,遇佳山胜水,名刹古迹,必登临赋诗。这首诗是他当年来泰州郊游的时候所写的。书者是顾庆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

第六块石刻上的是宋朝吕夷简的《西溪牡丹》,吕夷简曾担任泰泰州西溪盐监,西溪是一个产盐重镇,在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名花牡丹,吕夷简见此,也移植了牡丹一株,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能开上数百朵花,为海滨一大盛事。这首诗由省书协副主席阙长山所书,阙长山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现为常州书协主席,常州书画院院长。

第七块石刻上的这首是宋朝文天祥的《泰州》,诗中“天目”指的是天目山,位于姜堰市境内,“长淮”,即是长江和淮河,指江淮大地。这首诗说的是当时文天祥被囚禁在他乡,在南宋的地域之外漂泊,生活颠沛流离!后来辗转在江淮大地,只看见大海茫茫,无边无际。书者为朱天曙,也是一位书法博士,现在在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第八块石刻上的是清代蒋春霖的《满庭芳》,作者蒋春霖曾经为避兵乱流落泰州溱潼。书者张舜德曾为泰州市书协副主席,其作品曾多次选入国内各大碑林中。

第九块石刻上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海陵监李瑞公后庭十韵》,“古城连废池,规划自初心”,从这首诗里可以感受当年这一片海滨之地的变化,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中心东移,泰州淮南大盐场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带动了泰州的繁荣,泰州这一带开始在荒凉中见到建设,风景也显得丰富,红亭、绿柳、小桥、深院,有了初步的繁荣的景象。书者周积寅,被称为国内“板桥体”第一人。“板桥体”融合正楷、隶书,掺和了行、草的笔法,形成独特的“六分半书”,显得潇洒新颖,览之无尽。

第十块石刻上的这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从弟惟祥宰海陵》,说明这里江海交会,气势磅礴,也反映了海陵在诗人心中的美好印象。这首诗由北京美协副主席傅家宝所书。

第十一块石刻上的这一首是清代郑燮的《渔家》,郑燮,号板桥,泰州兴化人,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也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他的家乡兴化,泰州里下河这一带的渔民生活情景。诗中“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说明了以前我们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大多都是靠水打渔为生。“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流露出了乡间打渔虽辛苦,但是别有一番野趣。书者陈仲明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跟我们景区也有很多的.合作,刚才看到的“碑苑”两个字就是由他所写的。

第十二块石刻上的这首《池上二小桥》的作者是曾致尧,曾致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祖父,在北宋期间曾任泰州知州。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都颇有政声。在北宋泰州政治社会安定,所以在那期间建了许多景致。诗里的二小桥,原来是在州署内藕花洲的两侧,藕花洲现已恢复在对岸桃园里,很可惜的是两座桥已经不存在了。

第十三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清代陈维崧的《相见欢 初夏行舟》。书者为陆越子,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导,他最擅长的是国画。

第十四块石刻上的这首《西溪书事》由范仲淹所写,北宋时期,泰州盐业生产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而当时的西溪是产盐重镇。当年范仲淹就是在泰州西溪担任盐监,后来官至宰相。书者戴琪是泰州书画院院长,所擅长的是草书。

第十五块石刻上的这首《凤池笔颖》是明代凌儒所写,题目凤池笔颖说的就是海陵泰州的古景,当时的凤池即学宫泮池,遗址在国泰宾馆东侧,而近旁有南山寺塔,高插云间,每当夕阳西下,塔影落泮池内,宛如一支大笔,成为一处美景。虽然现在都已成陈迹,但看看现在的凤城河里,倒影了一个又一个塔影,楼影,桥影,凤池笔颖不是消失,而是更甚从前。书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黄明,他也是整个碑苑最为年轻的书法家。

第十六块石刻上的是清代周亮工的《海陵舟中》,书者为周志高,现为《中国书法》杂志的主编,中国书协常务理事。

第十七块石刻上的这一首是清朝胡海平的《光孝寺》,泰州的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最为有名的就属光孝寺了,它建于东晋义熙年间,距今已有近17的历史。可以说泰州是名僧的摇篮,这里的佛学院——光孝寺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批的佛教人才,全世界有名僧1050位,其中有68位都是从我们泰州光孝寺走出去的,将来我们还会建世界佛教名僧博物馆,向大家展示泰州的佛教文化。

第十八块石刻上的这首《对食戏作》,这是陆游晚年时所写。陆游的祖父陆佃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曾任泰州知州,陆游在童年时代曾经跟随祖父在泰州生活过一段时期。这诗中“香粳炊熟泰州红”,是赞誉泰州香粳米的名句。“泰州红”是当时泰州的特产,有一种野稻的野香。

第十九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明代储瓘的《自柴墟归海陵》,采用的是储瓘的原件。原稿现存于泰州博物馆。储瓘,号柴墟先生,是明代泰州人。“柴墟”是泰州高港区的古称,当时从高港来海陵是扬帆而来,现在这一段引江河已经没有客船,主要用于运输。据《明史》记载,储瓘5岁就有读书过目不忘之本领,9岁就能写文章,人称“神童”,是明代泰州大才子。他27岁中解元、28岁中会元、又连中殿试二甲头名,官至吏部侍郎。

第二十块石刻上的这首《丽见海陵》,作者左思是西晋时著名文学家,诗里面说“海陵之仓,红粟流愆”,是说泰州是一个鱼米之乡,粮产相当的丰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在《讨武曌檄》文里提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说的也是泰州这一带粮产丰富,仓储积累。书者为中国书协理事王冬龄,他被大多数人称为是当代活着的“草圣”。

【古城池地雕图】

好了,刚刚通过了古人的诗词我们稍微了解了一下泰州,下面请随我去下一个景块古城池地雕广场,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下我们泰州的古城池。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广场正中就是古城池地雕。这块铜铸地雕长10米,宽10米,占地整整100㎡。这是《道光·泰州志》里面的一幅泰州城池图,反映了当时泰州城的一些主要分布,现在我们走上去仔细看看,边上有个坡度,各位注意脚下安全。

首先,我们从这幅图中大体可以看出泰州城池的形状。古城泰州从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所以泰州也称“中华凤城”。头在南边的济川桥,而尾巴远在北边赵公桥,中间一大片就是凤凰的身体,而西山寺的木塔则是凤胆。城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凤凰墩,正好像凤凰腾飞的一双翅膀,这里也是古泰州城地势的最高点,东侧的凤凰墩就在我们对面的桃园景区里。这幅地雕图上最外面一圈波浪形的图案表示的就是现在您身旁看到的这条凤城河,它是古城泰州的护城河,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护城河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也是第一道防御措施,它又叫做“城壕”,既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还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歼灭。第二道防御体系是城墙,将整个城区包围其中。(引导)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这里——望海楼,位于老城东南拐角处。对岸的桃园景区虽然与望海楼景区只有一河之隔,但是在旧时来说已经属城外了。

在整幅地雕图上您一眼望去,可以发现泰州有“两多”——桥多、庙多。泰州四面都没有山,到处都是水,水多必然桥多,新中国成立之初,经统计,泰州有大大小小的桥梁185座,最老的始建于唐宋。这些历尽沧桑的老桥,有的现在虽已消逝,但桥名和传说故事却流传至今。像隐龙桥,齑汤桥现都被恢复在对岸的桃园景区内。在泰州的这些桥中以税务桥最为有名,它是我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见证了当时泰州的盐税文化。泰州因为盐业发达,所以在城内也可以找到许多盐商修建的园林,其中包括日涉园。但城内分布最多、最广的还是泰州的寺庙。都说“穷吵架,富烧香”,因此宋朝也是泰州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除东山、南山、西山、北山、光孝、雨声、永宁、觉正、净因九大丛林之外,其他众多僧寺、尼庵不下于百十座。这里面又以光孝寺为最,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了。刚刚我们在碑苑也看到了描写光孝寺的诗词。

除了这“两多”之外,您还能找到满城林林总总的店铺,也可窥见当时泰州城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现在泰州的市中心就是在西坝这个位置。而在这里看到的“栖贤庵”就是现在我们大浦小学的原址。地雕图上写着“胡公祠”的地,这里的“胡公”指是安定先生胡瑗,他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这里是他曾经讲学的地方,地雕图上这棵银杏树就是当年胡瑗创安定书院时亲手种下的,如今已是千年银杏,这棵银杏雌雄共体、枝繁叶茂。

好了,看过泰州古城,我们从这里下去,注意脚下的安全。

【州城遗址】

各位请随我这边走,刚刚我们在地雕图上也看到泰州是一个四方城,最外面一圈是护城河,将城墙包围其中,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就是州城遗址,是泰州仅存的一段老城墙了。它位于东城河的南岸,因为这里已经到了老城东南拐角处,所以呈“靴形”走向。泰州州城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各县拆城,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先进,城墙已经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敌人占据的一个有利地形。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至次年8月州城全部被拆除。现在仅存的这段遗址在1986年6月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仰望中的望海楼高大、壮美,线条流畅,外观三层回廊,显得古朴、高雅,顶层匾额“领江淮雄风”是由彭冲所题书的。彭冲解放前曾任泰州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建国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文会堂】

在参观望海楼之前,我们先去看看位于望海楼西侧的文会堂,这两处景致都是宋氏结构,其实我们整个望海楼景区主要体现的就是我们泰州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泰州宋城的辉煌,大大小小的景块基本上都体现了泰州的宋文化,有始建于盛宋之初的望海楼、宋城古涵、文会堂等等。为什么泰州在宋朝会涌现这么多的人文景观呢?

因为在宋朝的时候,泰州无论从经济或文化上来说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经济中心东移,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繁密起来。当时泰州州治范围较广,一直管到海边,管着东南沿海11个盐场。运盐的船无论是入运河还是入长江,泰州都是必经之路,所以历史上泰州盐税十分丰富,从唐朝开始泰州就成为当时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到两宋期间,全宋的赋源,泰州盐税曾占据天下之半。可想而知,泰州的经济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了文化事业的兴盛。在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名流。名倾北宋的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吕夷简都曾在泰州任过职,或从业或主政。天圣元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监,而滕子京任泰州海陵从事,两人在泰州经常与一些文人交游,滕子京为人洒脱好友,于是就取“以文会友”之意,在州署建了文会堂,用作唱和。范仲淹还特地为此赋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在诗中范仲淹提出了“君子不独乐”这一观点。当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且重修岳阳楼时,范仲淹曾应邀写了《岳阳楼记》,篇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鼎鼎大名的范、滕二人,其实早在这之前23年就已经在文会堂结有诗缘了。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先忧后乐”的观点,其实始于泰州。文会堂也将作为国内另一个研究范仲淹的基地。

各位这边请,前面我们穿过一片竹海,就能到达文会堂。在穿过竹海之前我们不妨先停下脚步,看看面前的这两颗树,一颗黄连木、一颗朴树,造型非常特别,它们势同连理,相依相承,因此被叫做百年连理树,也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在泰州相识的精神连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可能都见过,连理树您见过吗?在北京颐和园有着一颗象征爱情的连理树,而我们这棵连理树象征的是友情,同样也是游人见证友情和护佑亲情的“许愿树”。从树下走过,您就可以为您和您的家人许下美好的心愿。

篇4:泰州市望海楼

泰州市望海楼 -资料

古泰州东濒大海,汉代称海陵,南宋绍定二年(1229)建望海楼,其后多有兴废,抗日战争期间毁于兵火,望海楼是海陵后8景中的`“城楼眺海”景点,明、清两代,望海楼为泰州最为有名的名胜之一。近期将重建望海楼,重现其历史原貌和观赏价值。

最佳旅游时间:泰州市的气温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在14.4℃—15.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37.7毫米,降雨日为113天,但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变率较大,且南北地域之间亦存在着差异,

资料

泰州市地区的温度带属亚热带、干湿区属湿润区。

交通:泰州出租车以普通桑塔纳和神龙富康为主。起步价6元(3公里),3公里后每公里1.4元。公交车运营从早晨6:00-晚上7:00,所有大巴实行无人售票,上车1元,不找零。

特产:小磨麻油、嵌桃麻糕、醉蟹、银杏、猪肉脯、蟹黄汤包、长江三鲜(鳗鱼、刀鱼、鲥鱼)、干丝、刀鱼宴、全羊席、溱湖簖蟹、鱼元鱼饼、青虾、虾球、中庄醉蟹、虾籽、速冻虾仁等。

篇5:望海楼在哪里

景点内现建有望海楼主楼、颜延之雕像、诗词碑廊、同辉亭、泓澄亭、心赏亭、白马古道等景观。望海楼主楼一至五层分别是帆锚相依、耕海牧渔、闽瓯风情、非遗奇葩、贵宾厅,楼内对洞头丰富的海洋民俗文化进行了集中展示,还勒有启功、沈鹏、韩美林、李铎、朱关田等名家墨宝,是观赏百岛美景、领略渔村风情的窗口。

作为洞头历史文化的.窗口和百岛旅游第一景的望海楼,以其历史悠久、建筑雄伟、海洋民俗文化气息浓郁,跻身国内名楼之列,被誉为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11月望海楼加入中国名楼协会。

篇6:游望海楼作文

上个月的某一天,我去游了家乡的望海楼。

刚进大门,便听到从“树桩”里发出的优美音乐,令人心情立刻变得舒畅许多。右手边是一片竹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从远处看,这些竹子便像一面绿色的墙,而从近处看,这竹子绿的又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顺着前面这条小路往里走,便有会见到一处鱼塘,鱼塘路的金鱼都被来这里游玩的游客喂得胖胖的。

只见前面的石头上有一位小男孩儿蹲在一个石头上喂着鱼。

他先把手上的面包屑一点一点的撒下去,不一会儿,鱼儿们便都聚集在他周围,他乐的咧开了嘴。之后,便吧手上的面包屑全部倒进了水里,那些鱼儿像了几天似的疯狂的抢了起来……

越过鱼塘,便来到了望海楼下。站在底下抬头望,这楼是相当高,很有气势。

走进一层,左右分别是楼梯,而中间走到很长,很宽。挤上几十个人的电梯,一点也不觉得拥挤。

来到望海楼,自然要走楼梯一层一层的.爬了,也好看看每一层的样子。

楼道很窄,很高,每个几米便会在墙上出现几幅相框,里面挂的都是望海楼的历史,二楼与楼道间的东西一样,都是讲着一些尘封的往事。

从楼道直接爬上四楼,便是望海楼最高的地方,从这里往下看,桃园,老街,三水湾……的景色,一览无遗。

只见下面的桃树上,桃花开的正盛,不禁让我想起了《桃夭》中的一句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翠绿繁茂的桃树,这花儿开的正盛,一个个都张开了自己红红的脸蛋儿,露出了那黄色的花蕊。

下了望海楼继续顺着小道往前走便到了一处河边“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满天飞。”柳树在岸边废物,柳枝像一头美丽的秀发随风飘舞着。河上的游船在桃园与望海楼之间来来往往,游客们谈笑风生,好不惬意。

再顺着小路走,便又走到了一处竹林,也就是入口的那一片。走在绿色的墙壁之间,僻静的仿佛与世隔绝,可竹林,还是那片竹林。

在公园里绕了一圈,穿过竹林,这就到了出口,我们排着队,意犹未尽的出了望海楼公园。

篇7:洞头望海楼散文

洞头望海楼散文

人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东海和南山都是那么让人景仰,而我现在就在东海的望海楼上感受着幸福。海的声音传来,灌得满楼都是。清爽潮湿的风猎猎入怀,那是海送来的问候。越上得高,越觉出这种亲切。我的心放飞了一群鸽子,那鸽子翩然成千万朵浪花。

大海正在迎娶朝阳,朝阳的目光吻遍望海楼每一个细节。风飘起朴旧的长衫,颜延之的雕像,露着一抹笑意。一千五百年前,永嘉郡守颜延之一来洞头就被美景陶醉,随即在岛上筑楼,以望东海。他曾在岳阳楼观洞庭湖水,并为之写下第一首名诗,建望海楼是将岳阳楼的文化元素综合并延展。过后四百年,岁月里走失的望海楼,已成温州刺史张又新心中的“一望”,这一望望进了《全唐诗》。至清代,望海楼还在引着诗人“天风振袂上危亭”的畅想。由此我感慨那些重修者,他们是将自己的`胸怀修了进去,因而才会有《岳阳楼记》,有《滕王阁序》。望海楼,既是今天生活的福祉,也是留给后代的遗产。

楼在古代不仅是一个地理制高点,更是文化制高点,成为畅叙抒怀的审美特指。这些楼多在江边湖畔,视野或有一定局限,而若站在瓯越锦绣百岛俱现,天海宏观一楼独览的望海楼,襟怀当更为恢廓。

筑楼与造塔的意义一样,都是为了某种寄托与信仰,所建却有一个根基,比如大雁塔于西安,黄鹤楼于长江,根基就是厚重的文化历史,那么望海楼的根基呢?该是博大的天然造化。中国幅员辽阔,真正意义上的名楼并不多,真正意义上的望海楼更是独此一座。难怪有人说:“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笫一楼。”我借古人的话语就是:望海楼有天下诸楼之美,天下诸楼不能尽望海楼之奇,故登望海楼不登天下诸楼可也,登天下诸楼不登望海楼憾也。

我喜欢大海,所以我喜欢望海楼。海是如此的浩大,一直扩展到无际的天穹,这样的海与天,才真的是海阔天空。没有风浪的时候,海面平静得像一块玻璃,一只鸟在上面滑,从这边瞬间滑到很远。有时海蓝得像一湾油漆,随便一泼,都把洞头泼得鲜艳无比。海有时像我中原的沃土,片片鳞块,凝聚着无以言说的力量。有时惊涛裂岸,浊浪排空,让人想起“角声满天秋色里”,“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浩瀚疆场。风云漫卷,时光变幻,英雄淘尽,沉舟新帆,海是多么深奥的大书!每一个来看海的人,都会有不同感受。一个阅尽江河的人来到洞头,登上望海楼竟然哭了,对着容千江万河的海喃喃着。在他那里,许觉得过去都是白活了。一位西部的朋友,年轻时曾对生活失望,来大海了却一生,一见到海就呆住了,海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在大海面前,个人喜忧得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登楼望海,会望出一片敞亮,只带走海的深沉与宽广。

一群帆在景象里划过,洞头民俗专家邱先生说,那是开渔节后的出海。帆将海剪开又缝上,海鸟像撒出的鲜花,和云彩一同填满天空。邱先生说,等渔汛结束,还会举行盛大的迎头鬃仪式。望海楼里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展示,走进去就像走进海洋生活的会客厅。一座楼不仅承载了历史重量,也盛载了文化内涵。

大大小小的岛在云霞间时明时暗,光线掠过龟岩峰、大石滩、仙叠岩、半屏山,洞头百岛像大海呈献的项链,链坠就是富丽堂皇的望海楼。渔民说,远远的船上,看到望海楼就像看到灯塔,感到一阵温暖。是啊,望海楼已成为游子心灵的归宿。

风推着时间远去,海迎来又一次日落。落日浑圆,似在释放着一种能量,将波浪一层层镀成殷红。另一边,一轮圆月正在上升,圆月周围,云团如淡蓝的缎带,一直接到海上。海的澎湃,让太阳与月亮的交接热烈隆重。只有在望海楼才能看到这种壮观。

目光迷离,远处一片苍茫,我的思想在上面生长,能望到台湾的半屏山吗?台湾那里来了位矍铄老者,四下里走,不停地看,兴奋而惊喜地念叨“洞天福地,从此开头”。他是站在望海楼上说的吗?

回首再看望海楼,就像一座佛,沉稳,端肃,云烟缭绕,将佛境一点点化开,整个地氤氲在了洞头上方。

篇8:望海楼古诗分析

望海楼古诗分析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4.本诗颔联句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5.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使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16.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加以赏析。(4分)

游望海楼500字作文

望海公园的作文

广场游玩日记

游玩300字日记

游玩凤凰古城日记

望湖楼醉书作文

五一出行游玩日记

植物园游玩日记600字

尚湖游玩日记

公园游玩小学生日记

望海楼游玩日记(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望海楼游玩日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