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小学与论文

时间:2024-11-06 03:35:49 作者:wyhong520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yhong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道》小学与论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道》小学与论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道》小学与论文

《道》小学与论文300字

老子的道在宇宙,漫游宇宙,无拘无束,畅心所向,抒情之所发,无争无抢。

孔子的道在中国,儒家正统思想,帮助中国君主成功的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创新。

吾之“悟”在于实践。没有经历过最糟糕何足享受最好。无论多少成功人士还是争雄之主,没有人不经历挫折,在亲朋皆离,达到真正的极点时,在逆境中求生存,那种感悟,那种劫后余生曾在笔尖下流淌的文字,那种当后来成功却再也找不到那时失落无助的自己,这才是人生的精彩。道之所存,失之所存也。

当春风吹过大地,河边垂柳随春意摆动,是否我们在其周围也随春意在动,是否我们在其周围感受到的“暖意”,却赛似严寒。我们可以在同一个世界,却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古今中外,没有人能把自己给研究彻底,研究仔细。我们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道有千万,看自己如何理解。世界上唯一不变的莫过于时时刻刻的改变,道有百幻,每个人的道都不一样,与其不停的遐想。

与其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的好。

篇2:道与审美之举隅论文

道与审美之举隅论文

从道家的思想出发,道教在对人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候,将人分为形体、气质、精神三个不同层次的美。首先,从元气学说出发,认为人应当注重修炼身形,实现对肉体的美化塑造。同时,从形神的关系出发进行研究,认为形神共存,神的地位更重要,因此也强调了人的气质美。除了形体和气质之外,透过观照人精神层面的超脱与升华,观照整个自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美。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三个层次来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一、形体美。

在人的审美层次中,最为基本的就是人的形体美,通过“修身”、“养心”等修炼方法获得人的形体美。如果自身修炼到位,就可获得一种长久性的形体美,像八仙中的“何仙姑”那样的容颜永驻的美丽。容貌美丽又让人获得审美享受,反过来又提高自己养性的修为。

在实践上主张修养元气、锻炼身形,追求肉体长生美丽的效果。包括了养生之术、修仙之道,如呼吸吐纳、吞服丹药等具体操作方式,调节身体各个部位;同时要求人的内心达到清心寡欲,再辅之以修炼宗术等,从而对身体进行调整,通过这样的修炼,达到身体气息运化上的提高。

通过对身体上各个部位的锻炼,肉体将不仅停留在最本初的容貌上,而能提升到更加美丽的容貌外表。将自己的容貌外形进行修炼、改进、提高、美化,五官形体都是美的或者比之前更美丽,从而得到一种容貌上最大化的美感,获得一种最长久化的美丽容貌。原来不美的地方能转化为美的形象,整个人的容貌形体都有引发美感的触点,获得能够随着人的修为水平提高而不断升华的形体美。

二、气质美。

人的审美第二层次就是获得自身的气质美,比起之前“形体美”层次,“气质美”是从外面进入到了人的内心、本质,对骨气、神思的审美关照。魏晋时期,人们崇尚人物的品藻,实际上就是在关注人的气质美。主要是指对人的`风韵、风姿、风采进行审美的评价。比如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到了“文以气为主”,就是在强调作家个人的气质风度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提倡“以形写神”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明确将神韵、气质作为绘画得失的判断标准。《古画品录》中南朝谢赫提出了所谓“气韵生动”,认为绘画应当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和韵味,画面才会有流动的真气。在书法方面,南朝王僧虔提出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同样是在强调人们自身的气质美的修炼。

这里所说的获得自身的气质美,落脚点是在气质本身和孕育这种气质的“内涵”。在达到一定层次的审美修养水平后,所获得的美丽转化深入到内部去,即形体美的延伸。最根本就是要做到修炼自己的性格,直率地表现性情,进而获取气质美:比如“秉性”,应该秉承自己的天性,能够按照自己真实的情感来抒发。再比如“徇情”,遵循真情实意来表现言行;又比如“任意”,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来采取行动。引申一层就是要修炼人的“心体”,也就是人之性情的“本真”,不会为外物所左右的“灵魂”,将遮挡自己的东西去除后表现真实的知情意,提高审美水平、修为,人既能获取容貌的美化,还会实现“气质”的美化,就随之获得“气质美”。

三、精神美。

在审美方面,道家认为的最高层次是精神美。这就需要做到天人合一,主体和客体融二为一的修炼境界,达到物我两忘的修养层次。因为,就内心“清修”来讲,要想极大解放获得“精神美”,就需要修心、修养、修思、修神等进行身体修炼;就需要心斋、坐忘、守静、去聪明、堕肢体,修心炼神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这就是心性之修养的最高层面――虚静!所谓“涤除玄鉴”、“心斋坐忘”,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进入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抛除利害得失,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也就回到对世界本来面目的认识,对自己的本真进行观照,这也是道的基本精神。所以,虚静的核心就是存思、守一。“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关照,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1]115这样对内心修养的提高,对“道”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

为了得到精神美,就必须进行艰苦的内心修炼,要求超越内心的樊笼,实现内心解放和自由,从而进入到“逍遥”的境界得到“精神美”。所以,要想实现内心的清静无为,就要坚持除了内心“本真”之外,没有对功利欲望的追求,让内心始终处于虚静的状态之下。这样人才的内心才能极大自由,才能“修仙练道”,让自己与宇宙万物共存共生,天与人合而为一。也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18所以说修炼“精神美”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而得到“精神美”,也才能够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进入到精神极大解放的逍遥境界。

篇3: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让品德教学生活化

张 燕

(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摘 要:品德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作为站在德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校内有限的课堂与真实的生活接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生活化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延伸;生活;教材;课堂;价值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品德的教学应是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活动,为他们无限美好的人生奠定基础。品德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出发,对生活化的品德教育做了思考。

一、教材内容向生活延伸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教材。”长期以来,教师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导致品德课教学信息闭塞、方法滞后,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品德课程是“育人为本”的教育,不是“知识为本”的教育,教材是一种范例和载体,是一种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新课标下的品德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给学生活动以启发。真实的品德教育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延伸入生活中的。

如,在教学《我懂事了》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乐乐跟随爸爸一天的工作情况,体验到爸爸工作的辛苦。然后分组让学生把在家里了解到的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与他人相互交流。通过教材上的内容延伸入生活中真实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非常辛苦。老师还可以设问:乐乐说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我们呢?你能跟乐乐比一比吗?有哪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让爸爸妈妈少操心呢?引导孩子像教材上的乐乐一样,在自己的生活中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学会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样的教学内容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内容向真实的生活延伸,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更深。

二、情境创设向真实生活延伸

情境创设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能使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沉浸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小学生处于情感最纯真的时期,真实的情景最能调动他们真实的情感。

如,在教学《信的旅行》一课时,有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以为曾某学生捐款为事例,倡议学生写一封信给曾某。捐款事例是不久前全校学生真实参与的,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境活动中,承担了写信人的角色。进入角色后,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体验的方向,促进学生对体验的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样一个真实的、正面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最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也使师生、生生氛围更加和谐。

三、价值引领向行为习惯延伸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在学校、家庭、社区里加强行为规范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课堂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缩影,把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以生活作为课堂的主战场,让学生利用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指导生活,课堂上的价值引导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安安全全上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我们所知道的交通事故、认识交通标志并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在“我们所知道的交通事故”环节中,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交通事故,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反例中受到教育;在“认识交通标志、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环节中,教师把红灯、绿灯、黄灯以及注意行人、人行天桥、注意信号灯等标志展示给学生看,并讲解它们表示的意思。再把讲台当作马路,教师展示红绿灯标志,让学生来演示过马路的情况。通过认识交通标志,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的活动,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主阵地,学习有效引导,将正确的学习观、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有效地延伸入学生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谢红仙。延伸:让品德教育更出彩[J].成才之路,2011(30)。

[2]刘道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燕,女,1986年2月生,本科,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篇4:与科学结伴小学论文

与科学结伴小学论文450字

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科学,只要善于发现,合理运用,科学就能为我们日常生活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给生活增添许多快乐。

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捧起一瓶牛奶咕咚咕咚喝起来。这时,爸爸急匆匆冲进房门,将牛奶泼了一地,他的西服上也洒了不少。妈妈大发雷霆,五百多元的西服第一天穿上就弄脏了,也难怪她生气。

“擦擦就是了呗!”我拿过衣服说。

“说得轻巧,你以为是泥巴呀,能擦得那么干净吗?”

“这有什么难的!”

“怎么,你有办法?”妈妈惊喜地问。

我不慌不忙,先用湿毛巾擦洗,然后把衣服平摊在干净的桌子上,在有奶渍的部位下垫一层绒布,用干净毛笔蘸些清水沿着奶渍的周围抹一圈,然后用汽油擦拭,果真有效。

妈妈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我儿子真行啊!这是什么奥密?”

我爽快地答道:“油性污渍不溶于水,却溶于有机溶剂,汽油就是有机溶剂呀。”

“这些知识我都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学来的'?”妈妈问道。

“我是从课外书上学到的。我经常与科学结伴,而你却与电视连续剧同行,你不知道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看来我们也要向你学习,与科学为伴哪!”爸爸边说边向妈妈挤眼,逗的我和妈妈都笑了。

在科学的陪伴下,我更加成熟了。

篇5: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数学教学是一项培育人的活动,其目的应受社会文化环境和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为了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数学教学的重心也在不断地变更和深化。现代的教育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基础”。

所谓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人格素质和个性品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综合性的能力和品质。数学教学能增加人的正确思维,通过数学思维监控,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并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在小学,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离开课堂教学来谈素质教育,无疑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不应把素质教育固定在一种特定的`模式中,而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引导学生尝试愉快教育

愉快教育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为愉快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在教学中,我以“还给学生欢乐的童年”为目标,每堂课都力争发掘出“快乐点”。如在《9的加减法》练习中,我让学生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若干个小圆球,然后从中挑出3个红球和6个蓝球,用竹签穿成一串,让学生说出这一串上共有多少个圆球;再让学生把4个绿球和5个黄球穿起来……学生个个趣味盎然,不仅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辨别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再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采用袋鼠分果子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袋鼠两次分果子有什么不同、各是怎样分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掌握了什么是平均分。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教育

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教育要由境入情、情境交融。在教学中,要注重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和谐地发展。我在《4的认识》一课中,做序数练习时,准备了手杖、军帽、眼镜等,让学生扮成图中的老爷爷、解放军、阿姨、小朋友,问学生:这里有几个人?在干什么?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如果你排在第一位你会怎么做?在这引人入胜的表演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序数的含义,还懂得了上车要排队、要尊老爱幼的道理。

三、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教育的信心和希望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取各自的成功。这是符合学生的意愿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功,都应该争取成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成功的能力。我班有一个男孩子,脑子慢,胆子小,为此他很自卑、很孤僻,对任何事都没有信心、没兴趣。偶然有一天,我发现他一个人在大树下观察蚂蚁搬东西。我借机引导他:小蚂蚁在干什么?它搬得动吗?它去干什么了?又来了几只蚂蚁?这次它们搬动了吗?我告诉他:人做事只要有了蚂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成功;当一个人的力量办不到时,需要靠大家的合力来获取成功。事后我不断鼓励他,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做比较容易的数学题、做比较简单的事,然后及时地给予肯定、赞扬,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慢慢地,他开朗了,好学了,且开始关心他人了。由此可以看出,给孩子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他的信心,为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

要搞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切合实际,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用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气魄,为小学生素质教育再创新路。

篇6:学与勤小学小论文

学与勤小学小论文

仰望过去的伟人,有多少不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取得成功的,有多少人不是经过勤奋学习而举世闻名的呢?

世界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高斯虽然拥有父母给予他的异于常人的数学天赋,3岁时就能帮父亲找出他账本上的错误,但这却不是他成为数学上伟大人物的原因。小时候的高斯学习非常勤奋。高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根本没有钱买油灯。他为了能够读书,向人家借了点灯油和灯芯,然后把萝卜中间挖空,把灯油放进去,点上灯芯,做了个简易的萝卜灯。高斯便在萝卜灯的光芒下成为一位伟人。

尽管社会是残酷的,但是只要我们勤奋的学习就一定能成功。

大家如果不勤奋学习就会和金溪县的方仲永一般了。方仲永拥有先天的对事物的洞析能力。在他5岁的`时候就写出了一首诗,诗的文采很好,并且还有道理可循,渐渐的他就在家乡出名了。有一些人用钱财和礼物来换取他的作品,他父亲是个贪图小利的人,认定儿子是棵摇钱树,只要有人需要,他就让儿子写,但却不让他学习,最终他变得和平常人一样,再也没有昔日的光彩了。

学固然重要,但是勤也是一大关键。

篇7: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让品德教学生活化

张 燕

(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摘 要:品德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作为站在德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校内有限的课堂与真实的生活接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生活化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延伸;生活;教材;课堂;价值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品德的教学应是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活动,为他们无限美好的人生奠定基础。品德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笔者从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出发,对生活化的品德教育做了思考。

一、教材内容向生活延伸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教材。”长期以来,教师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导致品德课教学信息闭塞、方法滞后,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品德课程是“育人为本”的.教育,不是“知识为本”的教育,教材是一种范例和载体,是一种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新课标下的品德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给学生活动以启发。真实的品德教育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延伸入生活中的。

如,在教学《我懂事了》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乐乐跟随爸爸一天的工作情况,体验到爸爸工作的辛苦。然后分组让学生把在家里了解到的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与他人相互交流。通过教材上的内容延伸入生活中真实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非常辛苦。老师还可以设问:乐乐说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我们呢?你能跟乐乐比一比吗?有哪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做,让爸爸妈妈少操心呢?引导孩子像教材上的乐乐一样,在自己的生活中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学会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样的教学内容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内容向真实的生活延伸,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更深。

二、情境创设向真实生活延伸

情境创设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能使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沉浸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小学生处于情感最纯真的时期,真实的情景最能调动他们真实的情感。

如,在教学《信的旅行》一课时,有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真实情境:以为曾某学生捐款为事例,倡议学生写一封信给曾某。捐款事例是不久前全校学生真实参与的,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境活动中,承担了写信人的角色。进入角色后,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体验的方向,促进学生对体验的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样一个真实的、正面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最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也使师生、生生氛围更加和谐。

三、价值引领向行为习惯延伸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在学校、家庭、社区里加强行为规范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课堂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缩影,把生活与课堂结合起来,以生活作为课堂的主战场,让学生利用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指导生活,课堂上的价值引导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安安全全上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我们所知道的交通事故、认识交通标志并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在“我们所知道的交通事故”环节中,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交通事故,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反例中受到教育;在“认识交通标志、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环节中,教师把红灯、绿灯、黄灯以及注意行人、人行天桥、注意信号灯等标志展示给学生看,并讲解它们表示的意思。再把讲台当作马路,教师展示红绿灯标志,让学生来演示过马路的情况。通过认识交通标志,按照交通标志过马路的活动,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主阵地,学习有效引导,将正确的学习观、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有效地延伸入学生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谢红仙。延伸:让品德教育更出彩.成才之路,2011(30)。

刘道溶。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燕,女,1986年2月生,本科,福建省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需要“等待”

篇8:小学教学与学前教育论文

小学教学与学前教育论文

一、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学前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点是很多家长甚至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忽略的。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亚于学习习惯的,毕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掌控,又谈何学习呢?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在小学这个相对而言更为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更好地适应。例如,学生要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少吃零食、多做运动、每天多喝水、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能够以一个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度过小学的学习。

二、通过培养优秀的交际能力帮助学生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

孩子的世界虽然没有社会那么复杂,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之间不存在交际关系,小孩子要想在群体当中好好生活,就要有基本的沟通能力和处理与其他小朋友之间关系的能力,这种人际关系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会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考虑到这一点,并注重培养学生这种基本的能力,发现一些内向的不愿意沟通的学生时要寻找原因及时纠正,这不仅仅对于小学,甚至对于学生以后的社会交往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进行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活动和游戏,教会学生沟通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使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人际交往的困扰而耽误到自己的学习进程。

三、结语

学前教育作为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启蒙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教师要不断探索发现,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并且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自然衔接。

篇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论文

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论文

全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国家提高全国人民文化水平素养的重要措施,而其中的核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小学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小学教育中的数学又是所有科目中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的教授又是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在课程的讲授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认真思考并着手解决的。

一、培养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大多是以分数论英雄,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轻视能力素质教育;重视结论、结果,轻视过程;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培养;重视课堂教育,轻视课外教育;重视讲解,轻视学习;重视“学会”,轻视“会学”,培养学生的过程与目标十分固化,不仅很难使学生提升自身能力,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将其原本的创造力、想象力消磨掉,影响其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随着这种基础教育模式的多年应用,从教育管理层政策的制定、教育实施者具体的教学措施的选择以及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学习方法都已经逐渐形成烙印。小学数学的教育改革首要提出的就是创新意识,教师所做的不应是机械地、固化地将课本或是试卷内容讲解给学生,而是要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问题提出的同时,不应只是把方法或是步骤教给学生,而是在具体方法的传授中,从多个方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在每一步的解决过程中层层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充分发挥其自身创造和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课程学习的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对基础数学的学习、掌握和利用是我们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由于小学数学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不仅未来的中学乃至大学课程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数学的知识和学生培养的对数学及理工类学科的思维、学习方式上的,甚至生活、工作中数学知识也是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的;小学数学教给学生的并不只是书本的内容,更是由于数学科目其自身具有的严密逻辑性能够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其智力开发以及今后的深层次课程学习又是大有裨益的;小学数学的教材、课程制定都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通过书本上形象的图文讲解,再结合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的一个过程;数学科目的学习不仅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更是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过程,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动口和书面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

学生所能展现出的智力水平不会是统一高度的,因此课堂内外统一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并不是适用于每个学生的,但所有智力发育正常的学生都是能学好小学数学课程知识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课程的坚定信念,这是进行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保证。另外,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承认这个客观差异,并针对这个客观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个人的情感、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运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内在动力。智力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综合调节过程才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决定因素。我们所追求的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智力开发、知识传授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心理、情商水平的提高,做一个拥有高综合能力的人。

(二)重视培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某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并不是教师授课的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转变观念,从“学会”到“会学”,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真正掌握学习技能,培养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书本上和课堂上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这些知识不仅滞后而且远远不够,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是要靠学生自己来掌握的。因此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解决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三)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学习并不只是在课堂上面对面的讲授过程,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还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程,注重两者的结合。课堂外的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在正常课堂外设置活动课堂,主要是提供一个环境来让学生练习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对课堂的知识加以拓展;第二可以对学生的生活娱乐加以指引,让学生在生活、游戏等多方面利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养成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良好习惯。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以及课外的交流互动过程,可以由教师对其加以指导制定,发展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发展技能、掌握方法为主要目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才是未来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篇10:浅析小学体育教与玩论文

浅析小学体育教与玩论文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对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抓住关键时期,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锻炼、增长见识、提升教学质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入“教”与“玩”是文章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游戏

一、“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在体育课堂中,为了将“教”与“玩”充分融合,教师需要讲解理论知识和动作要领,再以比赛的形式渗透这些知识和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这就是典型的集分结合。2.课间穿插。该方法主要是在课堂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游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一首欢乐的歌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乐曲的节拍跳起欢快的体操。长时间的队列练习会使学生倍感乏味,教师可以通过穿插一些花样减少队列练习的枯燥。课间穿插游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使紧张的体育课不再紧张,使体育课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3.命题发挥。在体育课堂中,会有一些固定的体育教学内容。比如,一些必须掌握的动作要领和相应的规范。但一些学生会认为体育课堂就是自由活动,因此,寓教于乐也需要有一定的主题。教师要统一命题,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也可自行开展相关活动,但一定不能脱离命题。4.内外联系。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要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体育动作要领。教师要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结合开展,使学生在玩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教”与“玩”结合的原则

1.服务主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的真正目的。通过“教”与“玩”结合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与“玩”充分融合,真正实现快乐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2.寓教于乐。在体育教学中,寓教于乐是一种明确的教学原则。教师不是放任学生在课堂中漫无目的地玩,而是要有目的地做到寓教于乐,这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劳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体育要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使课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简而言之,“教”与“玩”结合时,“玩”是辅助手段,并非全部;充分以教学为主,以“玩”带学,这样才能体现教的意义。3.循序渐进。体育教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内容入手,逐渐深入,达到“教”与“玩”结合的效果。比如,在设计体育游戏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同样是躲闪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适合组织开展老鹰捉小鸡等简单的游戏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合进行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4.活而不乱。“玩”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全部。因此,在“教”与“玩”结合时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依靠“玩”而忽略了教学,要务必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三、“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加学生的兴趣。“教”与“玩”结合的体育教学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和技能。因此,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强化学生体能锻炼。在课堂中穿插适当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使课堂更有趣味,还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释放。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与“玩”结合的体育课堂气氛比较轻松、自由,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得到充分释放。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选择体育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进个性发展。4.提升学生智力学生在轻松的体育课堂中可以激发主观能动性,接触更加广泛的知识,拓展视野,同时使体能得到充分的锻炼。除此之外,思维也会有所创新,记忆力会不断加强,还会具备敏锐的判断力,这一切都表明学生的智力会因此而提升。

总之,“教”与“玩”的结合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其方法不拘一格,重在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祁平.小学体育“教”与“玩”相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学周刊,2016(27):215-216.

[2]冯庆华.“教”与“玩”有效结合——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J].读天下,2016(22):7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总结道

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教育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30道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与赏析

小学英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论文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的关系论文

《道》小学与论文(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道》小学与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