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

时间:2024-11-21 03:44:00 作者:nankon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nank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王维的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王维的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浅析王维与其诗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它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象鲁迅所说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凡诗歌,读起来都会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心胸,更不用说唐诗了。唐诗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不仅在我们国内,在国外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到外国中文课的同学们可以顺口背上几首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惊喜,因为那很有一种‘根’的感动。”①从小就喜欢读唐诗,虽然大半是读不出诗中的韵味,但每次读,都会觉得在情感得到了升华,特别是读王维的诗歌。我不是很开朗的人,甚至有时会感到淡淡的哀愁和孤独,虽说唐诗有很多诗歌都能让人变得开明起来,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浪漫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是多么的开阔,多么的自信,但在这种自信中难掩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不可一世,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里,难免要遭殃的。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自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但难免有点悲观,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体现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但读着会让人有点压抑,因为我本身就是个不开朗的人,如果在我郁闷的时候再读杜甫的诗,眼前一堆堆的白骨,我想我心情会更加沉重的。所以和李白、杜甫等人相比,我更喜欢王维的那种内敛式的乐观,不轻狂、不自卑。

王维是盛唐诗歌的一个伟大诗人,按称号来称,他是“诗佛”,因为他的诗中包含很多禅宗思想,他的诗中多“空”字,包含许多出世入世的句子就其作品而言,是苏轼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曾被唐代宗称为天下文宗。可见,虽然王维在诗歌的成就没有李白、杜甫的大,但也是在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王维的诗歌涉及面很广。

一、真挚感人的送别诗

王维送别诗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后被一唱三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因为饱含深情、对友谊真诚中肯,在送别的时候殷殷劝酒,依依惜别,几许悲壮,几许苍凉!酒是离别的曲,在离别之际,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只好借助“酒”来代替“我”的千叮万嘱。“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是知己。“无故人”既是说朋友走了,没有了“我”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惋惜自己得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离别,离别了,谁还能像我们理解彼此一样理解对方呢?所以学过这句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被它的魅力所感染。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送别》“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表现了“我”和友人的共同点:心胸坦荡,志趣高雅,胸怀开阔。“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送别诗都深入人心,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职位都会对这些感人的诗歌大加称赞的。

二、旷逸豪放的边塞诗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送别诗都写出了诗人的豪气。确实,诗人是一个旷逸豪放的诗人。透过这些诗歌也可以看到盛唐人胸怀宽广,充满自信,思想活跃的。

三、美如画卷的山水诗

最能代表王维风格的莫过于他的山水诗了,他的山水诗真的是文清似水,诗美如画,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扬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力。

和孟浩然的身心俱隐不同,王维是个亦官亦隐的隐士,是心隐,在仕隐间只一步之遥,他信奉佛教,内心平和,很多诗歌都充满了禅理,难怪被称为“诗佛”。隐士文化古来有之,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很多文人志士的追求。如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就是一个追求隐士生活的杰出代表。王维虽然没有身隐,但却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我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他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显著标志是在于自觉追求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和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写作者归嵩山之所见所闻,充满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充分表现其归隐山林生涯的悠然,和不再与闻世事之悠然。整首诗的基调是昂扬情思、明朗基调,不纤弱,不低沉、不颓废的。这点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相似之处。一阵新雨后,山上变得更加清明几净,一切都显得是那么明亮,富有生命力。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照耀在松林间,泉水从石头处缓缓流出,那些浣女、渔夫工作了一天,得到满足后快乐地哼着歌。最后才点明诗人的意思——归隐。这首诗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真是一幅美如画卷的图画。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早年对功名也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对统治者、官场失望,才有意于禅宗,想借以摆脱俗世的烦扰,不过这也倒没有使他消沉、颓废,而是以一种冲淡的态度面对这一切。

王维还有很多山水诗,这里就不一一述说。

很多诗人描写山水诗。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是个身心俱隐的人,是真正的隐士,但有点消极避世的意味。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流露出儒家思想,但和王维冲淡不同的是,柳宗元“机心”未忘,并由此带来忧伤与悲愤,这是柳诗中常见的意境。

李白的山水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这是和王维的现实观点不同的。

好的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胸襟。一个人感觉到空洞的时候,拿起诗歌读一读,会对我们的身心有莫大的好处,特别是王维的诗歌,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篇2:王维诗

王维诗两首

古诗《送祢郎中》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古诗《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功德冠群英,弥纶有大名。轩皇用风后,傅说是星精。

就第优遗老,来朝诏不名。留侯常辟谷,何苦不长生。

谋猷为相国,翊戴奉宸舆。剑履升前殿,貂蝉托后车。

齐侯疏土宇,汉室赖图书。僻处留田宅,仍才十顷馀。

旧里趋庭日,新年置酒辰。闻诗鸾渚客,献赋凤楼人。

北首辞明主,东堂哭大臣。犹思御朱辂,不惜污车茵。

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谁言断车骑,空忆盛衣冠。

风日咸阳惨,笳箫渭水寒。无人当便阙,应罢太师官。

篇3:王维诗

临湖亭

唐代 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一作对樽酒)

译文

王维乘坐着小船迎接贵宾,小船在湖上悠然开来。

宾主围坐临湖亭开怀畅饮,四周一片盛开的莲花。

注释

轻舸(gě):轻便的小船。吴楚江湘一带方言,称船为舸。上客。尊贵的客人。

芙蓉:此指荷花,即水芙蓉。

当轩。临窗。轷。有窗的长廊。樽(zūn):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不详。夏日某一天,作者乘舟至湖心亭饮酒赏荷。景物清新可爱,赏心悦目,作者心生欢愉,于是写下这首诗作。

赏析

以摩诘之敏感与淡怀难得有此情趣盎然之作。此诗颇同《山居秋瞑》“竹喧”“莲动”之意。然“竹喧”“莲动”是从他人着笔,而此诗则是自我抒怀。与“上客”挚友相约湖上一游,良辰、美景、高朋,人生之快哉莫过如此。诗中最为精彩处乃最后一句,此本为唐诗小绝句之惯例,喜以收束处点缀二三意象,以达言尽无穷之效。技法众人皆,唯如何遣词造句则有凡圣之异。“四面”显景色之开阔以见心境之敞亮。芙蓉之嫣然,映衬游客之欢颜。诗人轻松欢快之情韵传播于辞章,使小诗亦随之简明单纯,无甚深意揣摩,只以清新自然得一时之欢然欣悦。此类风调甚似孟襄阳之作,世以“王孟”并称,即多着意于此。襄阳思虑单纯,酣然以乐,无幽思而多甜美。心田得此滋润,无须深意仍能回味萦怀。稍有不同处,襄阳乐之欢畅,故而兴高而采烈。摩诘思虑深沉,难得有此闲淡。因此心性,而淡然以欢并无神采飞扬之色。襄阳亦是“开轩面场圃”,但末尾仍不忘叮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其兴致之高昂。而摩诘只一“四面芙蓉开”,点到为止,幽喜意俱在无言之中。

篇4:王维诗

一、教学目的:

1、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唐诗之旅”基本阅读课共有6课,那么第一课《王维诗四首》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第二课《李白诗四首》则应半“扶”半“放”,后面四课则应大胆“放”学生去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3课时(共6课时:第1课时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人王维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等知识,第2课时诵读吟咏《王维诗四首》,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第4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语言,第5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表达技艺,第6课时评价《王维诗四首》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实施过程】

(预备铃响后,学生齐读《王维诗四首》,教师放映Powerpoint:《王维诗四首》形象篇。)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语)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放映Powerpoint: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重温一下“温馨提示”,(放映Powerpoint:温馨提示: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借助这个例子,掌握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获得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能力。以在同学们离开老师后,仍能时时回到这诗的王国,美美地享受其中丰盈的“满汉全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审美的愉悦……)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放映Powerpoint,师生口述)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今天,在前面已“入”的基础上“出”,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之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师:(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今天,我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学习要完成三项任务:①明知识——诗歌形象概述,②懂方法——诗歌形象鉴赏解密,③考考你。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诗歌形象的知识,(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试找出《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

生1:《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积雨,空林,烟火,藜,黍,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诗人,朝槿,松,露葵,野老,人,席,海鸥。

生2:我认为不是“藜”、“黍”,而是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应是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归纳出《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形象既有塑造的人物形象——早炊的农妇,劳作的农夫,又有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景物。那么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应怎么看呢?

生3:我认为是是用典,虚写抒情主人公。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4:《辛夷坞》中的形象有:辛夷花,涧户。

生5:我认为只说“涧户”太简单了,应该有山花,春草,小溪。

师:富有想像力,象中有象,“涧户”中所包含的形象可还有不少啊。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6:《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的形象有:杨柳,渡头,行客,罟师,船桨,春色,诗人,沈子福。

师:“诗人”和“沈子福”这两个形象由何处看出?

生7:我认为由“相思”和“君”看出。

生8:我认为也可由诗题“送沈子福归江东”看出。

师:思维敏捷。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9:《观猎》一诗中的形象有:风声、角弓声、将军、猎物、渭城、枯草、鹰、雪、马、新丰市、细柳营、射雕处、千里暮云。

学生10:我认为由标题《观猎》可知,还有诗人自己。

师:非常好,《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除《辛夷坞》一诗只有自然之景外,都包括自然之景、社会之物和人物。(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不过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深远、幽远、高远、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凄凉、迷离、朦胧等),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那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钥匙有两把,我们先拿起第一把——(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中之意:①诗人常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表“意”,特别是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这样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古典诗歌中的形象,都包孕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感情。鉴赏诗歌的形象,就要善于把握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雁(形象)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基本特征)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感情意旨)——20xx年春季高考题。再如:王冕的诗歌《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借梅花这一形象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抓住诗歌中塑造的主要形象,分析其所构筑的意境特征或比喻、象征意义,透过形象本身,去领悟形象中所蕴含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下面我们就来领悟领悟《王维诗四首》中的象中之“意”。(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2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诗人在《积雨辋川庄作》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久雨后清新葱郁的山林,蒸藜炊黍的农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广漠水田上翩飞的白鹭,深秀密林中唱和的黄鹂,无不包蕴着诗人深深的喜爱之情;而山中观朝槿,松下折露葵则传达出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生12:诗人在尾联中用两典,表明自己已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抒写出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3:在《辛夷坞》一诗中,诗人赋予辛夷花以人格化,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在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中,由秀发转为零落。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生14:我有不同意见,由课文注释可知,《辛夷坞》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而隐居辋川的诗人,过着禅悦诗情的生活,常常以“禅”入诗,表现空寂的境界,笔下的山水田园常被描写得宁静安祥、澹远空灵。因此,我认为辛夷花在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而那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

师:明人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六》中把此诗称作“入禅”之作,并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5: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杨柳”“渡头”和已稀的“行客”组合,构成凄清的意境,渲染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8:无处不在的“春色”已幻化成“相思”情,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友人,随着友人一起归去,又见感情之深厚与蕴藉。

师:观点独到,《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通过深邃阔远的意境,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惜别的不舍浓情。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6:诗人在《观猎》一诗中,主要通过刻画将军的形象来抒情达意:首联“角弓鸣”(因风劲)状力度,颔联“鹰眼疾”(因草枯)“马蹄轻”(因雪尽)和颈联“忽见”“还归”状速度,由此将军矫健英姿、意气风发尽显,诗人敬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生17:“回看”“千里暮云”状将军之踌躇容与,诗人之欣赏赞美之情隐藏其间。

师:非常好,《观猎》一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塑造人物形象紧扣力度和速度,意境开阔,风格遒劲,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师:下面我们再拿起第二把钥匙——(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中的形象。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读者应善于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身临其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①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贯通意象,营造意境——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情感世界等,景物:构图、色彩、动静、用途和特殊意义等;②“身临其境”,以做到心“领”神“会”。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可以展开想象,补充细节营造意境,把自己想象为诗人“身临其境”:诗名满天下的朋友要到自己神往已久的扬州去,船已扬帆而去,而送行的自己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翘首凝望,目光所及,惟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由此感悟到作者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和心随飞翔的一片向往之情。下面我们以《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为例进行想象补充。(要求: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清晨,静谧葱郁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们蒸藜炊黍,把饭菜做好后便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到那里劳作去了。在一片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们翩翩飞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在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们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我独处这深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朝开暮谢的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暂无常,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如此,还有谁会无端猜忌与世无争、随缘任遇的我呢?

生18:我认为应再加上一句,“想到此,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我已经可以完全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如此方能尽显诗人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非常好,“身临其境”感悟真切。至此我们已了解了诗歌形象的知识、把握了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拿到了两把钥匙),下面到“考考你”,(放映Powerpoint)考考你①:(20xx年广东高考题)阅读杜甫的江汉,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象中之‘意’”,方法步骤是(放映Powerpoint)意象→意象特征→思想感情。(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分析分析?

生19:“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组合,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

生9:“落日”“秋风”虽意境凄凉但也雄壮、开阔,与“心犹壮”“病欲苏”结合在一起,应是体现作者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师: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诗歌形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特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思想感情——“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看来我们的同学不简单哪!来点热烈的掌声如何?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考考你②(放映Powerpoint):(20xx年广东高考题)阅读宋代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然后回答问题。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

(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说说?

生3:船夫睡在船上,说明“无人渡”,表现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

生20:“横一孤笛”,笛本来是船夫等渡客时吹的,可现在笛横着,人却睡着了,说明他已经吹了等了很长时间了,传神地表现了船夫长时间等待的寂寞。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摸着“诗歌形象鉴赏”的门道了?

生:(全班)是!

师:今天,我们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就学习到这里。如有对王维诗歌形象或古典诗歌形象感兴趣的同学或学习小组,可自选课题,对诗歌的形象进行专题探究,(放映Powerpoint:专题探究!)以备在唐诗学习结束后的唐诗学习心得交流课上与其他小组交流。下课!

篇5:王维诗

摘 要:“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王维的诗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具体体现在他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奉行。其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上体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其诗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创造了和谐的诗境。

关键词:王维 诗 中和之美

一、“中和”含义与王维诗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人们奉行中庸之道,即做事情要适中,无偏无颇。儒家的“中和”强调要把握一定的度,一定事物要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由儒家哲学引申到美学就产生了 “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礼记》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文学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思想感情要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感情的抒发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论语》对《诗》的评价中提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三点正是“中和之美”的重要标准。此外孔子在对文辞的要求上提出了 “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所达到的和谐均衡的状态正是“中和之美”对内容与形式的要求。道家中也讲究“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中和之美” 的审美标准形成之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屈原的委婉劝谏到陶渊明的淡泊人生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王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论王维诗的主旋律》一文将“中和之美”界定为王维诗的主旋律。清人赵殿成评王维的诗歌:“右丞……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王维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含蓄,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内容上则是“文质彬彬”,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恰到好处。此外,王维田园山水诗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符合道家界定的“中和”审美范畴。

二、王维诗的温柔敦厚

王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宦的家庭,从小就受着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受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王维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其诗中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平和中正。“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

(一)乐而不淫

乐而不淫,指快乐而不过分,欢乐却有节制。自古以来闺情诗最易写得沉溺于欢愉,流于浮靡。而王维的诗即便是涉及风情的,也不会过分艳冶。由于王维的发乎情、止乎礼,他的闺情诗显得委婉含蓄,如《早春行》:“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这首诗感情上的表露上比较内敛,美好却不艳丽。一般意义上的闺情诗往往比较凄美、香艳,而王维诗则显现出一种淡淡的美。

另外,游乐、宴饮的诗常常突出宴会的热闹、欢乐场面,极尽渲染游乐的欢乐气氛。然而在王维的这类诗中,诗人却似淡化了欢乐的情调,增添了淡雅和情致,这正是乐而不淫的表现。例如,《从歧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座客香貂满,宫娃绮绳张。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这是诗人写与歧王李范在卫家山池宴饮的`诗。诗歌开篇写了场面的热闹、欢乐,但接着就将视野从宴会移至自然,用自然的清幽来淡化宴会的繁华。青翠的山和清凉的瀑布正好添加了冷寂的气氛。于是不过于欢乐,也不至于冷漠,而是恰到好处。

(二)哀而不伤

伤春悲秋、迟暮之感是种哀,友人远行亦有哀。哀之深自然会有所伤感。可是王维的诗写哀景哀情都会注意调和,不会过分伤感。这种哀而不伤的格调在《秋夜独坐》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诗人感叹岁月流逝,功名难成。清冷的秋雨中果实时有凋落,孤寂中,灯光、虫鸣都显凄清、愁苦。但他将这种情感压制了下去。佛的力量让他解脱,诗以平和的方式收了尾。

在古代交通不便利,每次分别都难以重聚,所以送别诗最伤感。而且,分别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遭受贬谪,或者仕途不顺回家乡。这种情况的送别诗离情更凄惨。而王维在写送别诗时将情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出对友人的同情理解,又进行劝慰,使气氛不至于过于悲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诗称綦毋潜是真正的英才,之所以不被采用,是时运不济。也让友人感受到有他这么一个知音,是他的精神支撑。诗在王维的笔下变得充满温暖,充满希望。类似的还有《送孙秀才》。“孙秀才盖客于京师,遨游诸王之间,不得意而归者。”诗中以“归期远复赊”相慰藉。“视予之归期尚远而迟缓不可必者,不犹愈乎?其慰藉之意深矣。”王维这类送别诗,反映了诗人温厚宽广的胸怀以及对友人真挚的关怀。

(三)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诗教另外一个体现就是怨而不怒,即心有不满,但能控制,不使之发展成为愤怒。王维的生活前期,正值开元盛世,加之他也出生在仕宦之家,希望谋得功名一展才华抱负,也官至右拾遗。但张九龄罢相后政治趋黑暗,王维不愿与李林甫同流合污,又无力与之抗争。统治者不能任人唯贤,诗人心中有所埋怨。但儒家的训教,要求委婉劝谏。诗人的这些怨愤与不满没有在他的诗中明显地显露出来,而是委婉地诉说,或借用一种自责、自嘲的方式表露出来,如《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守故篱。”明明是政治的黑暗让贤明的人才无处立身,诗人却说是自己没有才华;让人在他的谦虚中感受到他的苦衷,在他的自嘲中感受他的悲辛。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 不可者不适意。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苛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这种通达、乐观的思想境界使得王维能够放下官场的得失,享受自然。 (四)文质彬彬

王维诗在文辞内容上“文质彬彬”“文质参半”,符合儒家“中和”“中庸”的审美理想。“文质彬彬”体现了中庸思想,也就是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文质彬彬”是唐诗的主流审美形态,强调文质并重。王维诗作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王维的诗旨趣高雅与他个人的高尚情操是密不可分的。诗文的高洁是源于内在的高洁。王维常以禅入诗,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这是因为他年少时就受到母亲的影响崇佛,到了晚年更是一心向佛,已经具备了佛家的内在底蕴,所以禅韵体现在其诗作中是自然而然的。诗人在《辋川集》中表现的就是以禅境入诗,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充满禅韵。

另外王维诗歌洋溢着高洁之美,他的诗歌取材高雅,语言也清新脱俗。王维对高洁之美的追求,时时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他的《西施咏》与《洛阳女儿行》,表面是闺情诗实则是寄寓着他对寒士不受重用的不平。另外王维的诗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常常在诗中写雨、雪等,创造了一种洁净的美。王维清雅的文人情趣,达到了文与质的和谐、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三、王维诗的和谐意境

道家的“中和”着重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山水田园诗显示出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而且诗人往往在大自然中获得启示,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王维尤为擅长山水诗,所以他的诗正和大多的山水田园诗一样,创造了和谐的美。如《山居秋暝》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融为一体的画面,创造出人与山水的和谐之境。

道家的自然山水观强调“法自然”。佛家为排除杂虑,也希望远离尘世。王维一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将佛理与山水融为一体,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道家的自然观。

王维后期诗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境界,没有尘世纷扰、争斗、冲突,只有勤劳、善良、友爱、和睦。“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渭川田家》),“轻舟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在诗人‘和’的心态观照下的社会生活,似乎是人人都在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作、和睦相处,没有一丝一毫的尔虞我诈和剥削压迫,真正是《桃源行》中所描绘的超越尘世的世界。诗人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儒道两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大同社会生活图景,也是佛教七宝莲台琼楼莲花极乐世界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 张松茹.中国诗歌美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 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xx.

[4] 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xx.

[5] 丁武.中和之美――王维诗的主旋律[J].美与时代,20xx(6).

[6]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7] 梁瑜霞,师长泰.王维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xx.

篇6:王维诗

唐朝近三百年间诞生的大诗人如群星璀璨,若论盛唐诗人,排前三位的自然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如果单从人生履历而论,王维比起不得志而纵酒狂放的李白和颠沛流离一生的杜甫,无疑是幸福的。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二十一岁中进士,做过监察御史,官至尚书左丞,这是正四品的官。年纪轻轻就在京城的郊外修了一处辋川别墅,公务之余和朋友在此诗酒流连。晚年入禅门,在此隐居和修道,过着仕隐两得的生活。

他年少成名,雅擅音乐,更兼绘画,作诗属文,一派的风流蕴藉,从来是王公贵族座上之宾。他代表着唐诗中雅的极致,他的行为,他的诗歌中,让你感受到的,便是那种温文。他的诗中也会有豪气干云的时候,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也会有士不平则鸣,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也会有雄浑的气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也会有自负,今生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你从来不会在他的文字中找到那种金刚怒目似的东西,即便是不平,也表现得那么温柔。

他写出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写出过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唐诗最美的风华,都在王维的诗里了。

王维之前,早唐时节,气韵初开,萌荣稚气,恰得清新。是时正值文体转变:骈文雕琢迂晦,颓唐败落,唐诗渐出,方兴未艾。骆宾王、陈子昂之诗,律诗格律未全,风韵尚涩。

王维之后,先是盛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却隐隐然开到荼蘼滋味,这时李白的诗歌狂傲恣情浪漫,澎湃纠结的人物情感在时代洪流中辗转起伏,这矛盾追问都是时代转变的先声吧。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各路暗流汹涌,终于澎湃而出,搅得繁华散落、气数渐亡,却也正是踏着亢龙有悔的天道经纬,不用替古人担忧,过度惋伤。

总之,盛唐它完结了。杜甫等亲历亲证者沉郁顿挫地伤时怀古是难免的.了。韦庄之辈生于晚唐,无法怀想,乐得作些春水碧于天的浅见清新之语,大唐醇厚自然哀乐中道的气韵是悉数散尽了。而李煜早期绮靡浮艳之玉树后庭花,真真是回光返照自顾陶醉的可怖味道。

盛唐最美的光阴,都在王维的诗里了啊。他生于盛唐最好的那一段,河清海晏,繁弦急管。他的五言律诗如出水芙蓉,似梦里偶得。看他的诗,满心满眼的好处难以诉说。早年的他也年少豪情过,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时局混乱沆瀣一气而他不愿同流,于是,归隐。他没有愤世嫉俗感伤身世,而是温柔敦厚,禅寂超脱。他写闲适,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他写隐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他写思乡,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他写离别,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写独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写静静的秋天,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他的心是平静的,尽管略带失望,然而盛唐温和敦厚豁达的底子,却让他哀而不伤,而不是一味沉沦,或愤慨癫狂。骨子里有平安喜乐,遭际蕴着无奈堪伤,这才能酿出言浅意深、淡泊邈远的意象。

李白光焰万丈的激昂悲喜是盛唐精神之表,王维的不悲不喜的自然忘机即系盛唐情怀之里。一表一里,互为辉映,如此说来,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用来形容王维,也不为过吧。

王维诗歌精选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杂诗王维

一二年级王维的诗

王维的诗有哪些

王维的诗《送别》

王维的赠别诗

王维的送别诗解析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李白和王维的送别诗

古代王维的送别诗

王维的诗(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维的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