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徐昌图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24-11-25 03:39:53 作者:gaohu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gaohu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临江仙徐昌图阅读答案附赏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临江仙徐昌图阅读答案附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临江仙徐昌图阅读答案附赏析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这首词的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三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岩、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月、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淡云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意。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

9.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通过对未来旅途的'想象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羁旅之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像浮云一样飘流无依,像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篇2:徐昌图的《临江仙》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徐昌图的《临江仙》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①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②飘蓬:像蓬草一样飘浮无定。

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3.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此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传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4.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分)

5.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

6.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3.(4分)“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行惭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探。(2分)“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传达出词人旅途落寞的情怀。(2分)

4.(3 分)情景交融的写法。(1分)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意象,缘情布景,以景传情,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2分)

5.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1分),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1分)。

6.“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 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1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1分)。

二:

1.这首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三句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淡云”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意。(共6分,回答情感2分,分析如何抒情4分)

2.同意。离别之情和别后的境况本为虚有,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羁旅情形被词人描绘得真切感人,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共5分,要分析出虚写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1. 这首词的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三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5分)

2. 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岩、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月、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淡云”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意。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

2.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通过对未来旅途的想象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羁旅之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赏析: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熟悉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表现说,却实在很新颖。那熟悉别绪通过新颖的表现构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抒情主人公的行踪、神态、乃至心理活动,也随之浮现于读者眼前。 全词以“饮散离亭西去”发端,真可谓“截断众流”!“离亭”,是供人饯别的亭子。作者不写离亭饯别,也不写彼此惜别,却从“饮散”、“西去”写起,把这一切都抛在词外,省却多少笔墨!然而“截断众流”之后写出的那句词,却包含着饯别的场所和过程,因而被“截断”的“众流”仍然不可阻挡地涌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也涌入读者的想象,行者与送行者走向“离亭”,到达“离亭”,开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手。这一切,都是离亭“饮散”之前连续发生的事,只要提到“离亭”,提到“饮散”,就不能不想。从“饮散”着笔的这个起句,的确起得好!正因为起得好,植根于这个起句的以下各句,才那样富于魅力。“浮生长恨飘篷”,是直接由“饮散离亭西去”激发的深沉慨叹。“生”即人生,乃抒情主人公自指。“生”而“浮”,已见得飘流无定;又“恨”其象断“蓬”那样随风“飘”荡,身不由己:则离亭饮散之后,虽说“西去”,实则前途茫茫!而于“恨”前又加一“长”字,自然使读者想到:对于这位抒情主人公来说“饮散离亭”并非破题儿第一次,而是经常重演的;第重演一次,就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这首词,大约写于徐昌图入宋之前,它所反映的个人身世,饱和着五代乱离的时代投影。接着写“西去”。“回头烟柳重重”一句,将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动的、多层次的体现。上船西行,却频频回头东望:始而“回头”,见送行者已隔一“重”“烟柳”,继续“回头”,则“烟柳”由一“重”而再“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无数“重”,送行者的身影,也就逐渐模糊,终于望而不见了。从行者方面说,情景如此;于送者而言,又何尝不然。“烟柳”乃常见之词,一旦用作“回头”的宾语,又用“渐重重”修饰,便场景迭现,意象纷呈,人物栩栩欲活,其惜别之情与飘蓬之恨,亦随之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头等者既为重重烟柳所遮,“回头”已属徒然,这才沿着“西去”的方向朝前看。朝前看,可以看见的东西当然并不少,但由于特定心态的支配,摄入眼底的,只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淡云”、“寒日”、“暮天”,这都是情中景,倍感凄凉。而那“远”去的“孤雁”,则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征。雁儿啊,天已寒,日已暮,你孤孤零零地飞啊飞,飞向何处呢?

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解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这首词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象;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象。其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

篇3:徐昌图《临江仙》阅读答案

临江仙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这首词的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三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岩、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月、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 回头烟柳渐重重中作者不断回望的动作显示出内心的依恋不舍,隔断了望眼的重重烟柳象征了词人心头浓重的愁绪。淡云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是词人别后孤单无依的漂泊境况的写照,寒日一句渲染傍晚惨淡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心头的寒意。表达了作者离别后的惆怅难舍之情和人生漂泊的孤苦无奈之感。

9.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通过对未来旅途的想象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羁旅之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像浮云一样飘流无依,像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篇4:徐昌图《临江仙》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7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8.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此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传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9.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案:

8.(4分)“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行惭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探。(2分)“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传达出词人旅途落寞的情怀。(2分)

9.(3 分)情景交融的写法。(1分)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意象,缘情布景,以景传情,凭借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2分)

篇5: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

临江仙阅读答案附赏析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

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作者写此诗前三年曾与李辅之两次畅游济南大明湖。

一:1: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3分)

2:(6分)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二: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2.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

参考答案:

1.(4分)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4分)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2分)作者与李辅之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2分)

三:【注】作者曾与友人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1)这首词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全词加以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的情感变化起伏,一扬一抑,由喜悦转入惆怅:上阕回忆与友人游湖时的情形及所见的美景,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欣喜欢畅之情;下阕写与友人分别三年、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4分)

[变化2分,分析2分。概括情感变化的词可以有所不同,如:由喜转愁。]

(2)答案1:这两句词,是借流水寄情。“殷勤”与“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态与动作,作者借“几日到东州”的发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分)

答案2:这两句词,是借流水寄情。运用比喻,以桥下水比喻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借水“几日到东州”的发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分)

[手法1分,解说1分,目的效果1分。如果没有答拟人、比喻,而答到“借水寄情”,也可得“手法”分。]

四:(1)“红妆翠盖木兰舟”在句法上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2)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离愁”的?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这句词在句法上的特点突出表现为意象的叠加,即列锦。“红妆”代指荷花,“翠盖”代指荷叶,“木兰舟”则暗示有“风流”的人物。此句用三个名词短语构成艳丽可爱的新秋之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欢悦。

(2)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上阕用追忆口吻再现当年的欢游,赞美大明湖的诗情画意。下阕首句从空间角度讲已离开故地,二句从时间角度写已离开许多,三句则写直接点明离愁。末二句则表达再游大明湖的渴望。前后对比,突出了离愁。

赏析:

词的上片写景,写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词人写道:“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首句运用了设问句予以强调,并把“荷叶”、“荷花”并列出现,一绿一红,形成“绿叶红花”的映衬效果。其中,两个“荷”字和一个“何”字谐音,三词连用,共同构成词句的音韵之美。接着写道:“大明湖上新秋。”这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大明湖”点名了地点。“新秋”不但点名了节令,更突出了初秋时节大明湖的美景。

词人承上“新秋”接着写道:“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红妆翠盖”是指上句中的“荷叶荷花”的红红绿绿。这里,词人用了“红妆”一词,显然有拟人手法,以花喻人,引出了后面的“木兰舟”中人,由物及人。意思是说,在荷叶荷花红绿掩映之中,大明湖上出现了泛舟之美人。接着的“江山如画”,进一步描写大明湖,表现出大明湖如画的美景。在这样的如画的美景中,赏湖景 “人物更风流”。“风流”即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之人。这里的“风流人物”当然是指词人和友人李辅之。其中,一个“更”字,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情与和谐的关系。我们从这“更风流”的话语中,感受到词人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欣喜欢畅。可以说,景语即情语,词人写景更是突显和烘托人物。

词的下片抒情。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我们从这两句可以看到,下片与上片所写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了。首先,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其中,“千里”和下句“三年孤负欢游”中的“三年”是从空间和时间来写,不但写出与友人分离后的时间和相隔的距离,给词作以时空感,也暗示了这首词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特别是词人用了“孤负”(违背,或者对不住)一词,不但表明了与分别时间长,距离远,难以相会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对相会时候美好时光的回忆合对朋友友情的珍惜。唐代韩愈在《感春》中写道:“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宋代刘过在《临江仙》中写道:“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其中的“孤负”就是这个意思。无奈之下,词人只有“一尊白酒寄离愁”。在古代诗歌中,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也。这里,元好问借此来表达对离愁别念之情。在元好问看来,借酒消愁不够啊,所以,元好问在结尾写道:“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殷勤”即情意深厚之一。“东州”也许就是现在朋友羁旅之处。借酒消愁不够,词人又借流水抒发离愁别绪。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以水喻情,已经成为常规。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等等。这里,词人以流水寄情作结,不但能体现感情纯真和思念深厚,而且更形象含蓄,给人以想象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思想情感上,词人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友人现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愁怅。在艺术上,首先,以写景入手,情景结合,情蕴其中。其次,一扬一抑,使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再次,时空结合,提升了是作品的审美意境。

篇6:徐陵《关山月》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徐陵《关山月》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3、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思念家乡亲人。(3分)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2分)

2.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手法3分,说明3分。

3、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4、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翻译:

在遥远的边塞,正是三五之月,我这个客居在外的征人想起了我的家乡。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 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星辰映照在遥远的西域,云阵积聚在高高的祁连山上。目前的战争气氛还是很浓厚,不知道我还要从军多久?

赏析:

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题,本篇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三四句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设想的'真切,表现出思念的殷切。接下去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兵象频现、战云密布,客子不由发出深长的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一个“复”字倾泄出无尽怨情。这首诗构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却远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

本诗题为“关山月”。关山者,关隘山岭也。它是边塞诗的常用意象,所以看到这两个字,就可以推断本诗为边塞诗。边塞诗无非是表达建功立业的希望,保家卫国的决心,身处边关的愁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本诗既是边塞诗,自然也不例外。

首句“关山三五月”,点明了时间、地点。三五,指的是阴历十五。地点是边关,“关山”一词告诉我们,这是战云密布的边塞,暗示这可能是战争时期。全句意思是,十五的月儿分外明亮,照耀着万里关山。次句“客子”,就是征人。秦川,泛指今天的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此处当指征人的家乡。句中的“忆”字,显示了诗歌的主旨:思乡思亲。它起了引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各句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

颔联承上句的“忆”,具体展现思乡之情。这里运用想象,刻画了思妇在高楼上夜不成眠、凭窗远眺的形象。后句的一个“应”字,证明这是征人的猜想。征人猜想亲人正在想自己,这本身就是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想象往往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它一方面写出了思妇思征人,另一方面写出了征人思思妇,这样就把感化作了强化。如果说首联的“客子忆秦川”是实写,则颔联就是虚写。前后两联虚实结束,同样起到的强化感情的作用。

颈联中的星旗,不是旗帜,而是星宿。所谓星旗映疏勒,意思是星星映照着疏勒之地。云阵指军队,所谓云阵上祁连,意思是说军队开进了祁连山。这两句景物描写,突出了战事的紧张,它们既可以说是征人(也即客子)抬眼看到的实景,也可以说是思女在窗前想象出来的虚景。从征人方面说,战前对家人的思念,往往比平时更加强烈,因为很可能一去不复返。从思妇方面说,它突出了家人对征人的担心:战争要爆发了,千万要保重,一定要活着回来。

尾联的“如此”,是对颈联内容的总结,虽然没有说形势多么严峻,但这一信息已经颈联中毕露无遗。从军复几年?既可以说是发问,又可以说是感叹,它说明征人征战已久,离家日长。这一问,这一感叹,透露出征人和思妇对战事的不满,对团聚的渴望。

篇7:徐元杰的《湖上》阅读答案附赏析

徐元杰的《湖上》阅读答案附赏析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

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几船归:有多少船只归去。后两句说,在这风和日丽,人心舒畅时刻,有多少船只正迎着夕阳,吹箫打鼓地归去了。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答: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作者介绍] 徐元杰(公元11-1245年),字仁伯,南宋上饶(今江西上饶市)人。绍定年间进士,曾知南剑州。有《楳埜集》。

[浅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游西湖时的'风光。一二两句“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是写湖上之景。有红花青草,还有黄莺白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三四两句,进而写春游西湖的人,“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在夕阳之中,一条条画船,正载着经过一天畅游的人们归去。船上还传来了吹箫打鼓的声音。他们春游湖上的兴致,至今还很浓哩。写春游的人,不写他们春游时的境况,独独写他们归去时的情形。这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方法。“归”时兴趣还是这样的浓,那“游”时就更能想见了。

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诗。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这气氛又是多么热烈。全诗语言清新流利,景物绚烂多姿,用音响和色彩绘出了一幅欢乐的湖上春游图。

篇8:临江仙 徐昌图 赏析

,是一篇写离别相思的词令,词风清婉动人,意境甚美。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临江仙

徐昌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字词解释:

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飘蓬:像蓬草一样飘浮无定。

作品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风格柔丽,抒情宛转。语言美,意境尤美。

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象;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象。其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

上阕以“孤雁”和“寒日”这些凄哀的景物,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以此表达出作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语言美,意境尤美,抒情宛转。词末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想象了未来旅程中将要面临的顾忌,来表现出此时心中离别的哀愁。

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解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作者资料阅读: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天祚三年七月初七(相传),李煜出生于金陵,为南唐元宗李Z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精于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等。被誉为“千古词帝”。

以上这篇临江仙 徐昌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9:临江仙,临江仙徐昌图,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

临江仙,临江仙徐昌图,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 -诗词大全

临江仙

作者:徐昌图  朝代:唐  体裁:词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①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赏析】黄昏送别,孤帆远征。回头重重烟柳,淡云暮烟。待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淮月朦胧。晨风轻浪,离愁更浓。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风格柔丽,抒情宛转。语言美,意境尤美。

篇10:临江仙阅读理解附答案

临江仙阅读理解附答案

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注:①鹿虔扆: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曾在后蜀任职,蜀亡后没有出仕新朝。②翠华:皇帝的仪仗。

鹿虔扆(y ǐ):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②荒苑:荒废的皇家园林.③翠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④藕花:荷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词以紧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香红等意象来暗示当年的繁华,意在衬托今日的荒凉。

B.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词人对烟月不明人事变迁还照深宫的厌倦。

C.这首词不仅寓情于景,而且还赋情于景,作者把本是无知无情的景物诸如绮窗藕花等写得有知有情。

D.这是一首抒写黍离之悲的词,这种 悲不是通过词人自己之口直接表达,而是由词人笔下的景物折射出来的。

2.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晚唐五代词大体可分为___和___两个艺术流派。(2分)

4.此词通过景物的衬托、气氛的烘染,曲折地表达了_________的主题。(2分)

5.词的下片颇具艺术感染力,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4分)

6.作者是如何使用拟人手法抒发亡国之恨的?(3分)

7.本文是如何使用衬托手法的?使用这种手法的目的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B (没有表达厌倦之情,表达了词人人世沧桑之感)

2.作者写了重门紧锁、绮窗紧闭、月照深宫、残荷泣露的旧苑,营造了静寂凄清、荒凉悲怆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盛衰之感,亡国之痛。

3.花间词(西蜀词) 南唐词(2分)

4.亡国之痛(意思相近即可)(2分)

5.要点:(1)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感染力。(2)拟人化。移情于物,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共4分)

6在作者的笔下,荒苑中的一扇扇绮窗,因人去楼空而感到寂寞,愁对秋空;野塘中的'一朵朵藕花,因暗伤亡国竟相向而泣,泪湿香红。作者更为烟月仍照深宫,而责怪她的懵懂。这样,绮窗、藕花、烟月都和人一样成为历史沧桑的目击者,而暗伤亡国的藕花,更成为作者感情的化身。

7.以金锁、绮窗、翠华、玉楼、歌吹、香红等字样来暗示当年的繁华,使荒凉中闪现着繁华的余晖。 写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就使这一荒凉景象显得更加可悲,也使今昔之慨与兴亡之感浮现纸上。

阅读练习二: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借助秋空荒苑,重门静锁,人去无踪,歌吹声断景象(2分)描绘了一幅萧条、凄清、冷落的画面(2分)。

(2)要点:① 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②拟人。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③反衬。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篇11: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译文及赏析

五代: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篇12: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译文及赏析

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临江仙》阅读及答案

临江仙寒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出关徐兰阅读答案及赏析

临江仙晏几道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临江仙诗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江城子别徐州阅读答案附赏析

《凉州词》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PM2.5》附答案

《绝唱》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徐昌图阅读答案附赏析(合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临江仙徐昌图阅读答案附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