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六大步助你学好政治

时间:2024-11-29 03:36:18 作者:王水金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王水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六大步助你学好政治,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六大步助你学好政治,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六大步助你学好政治

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

一、导入的几种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时的依据。一般人通常根据最初印象而将他人加以归类,然后再从这一类别系统中对这个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所形成的论断。对此,心理学家鲁钦斯研究认为,先出现的信息对总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因此,要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应该特别慎重,即留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经济常识前言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得好,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进入老师希望的学习状态。

经济常识前言的导入可以有这样的几种方式。

1、从宏观角度导入。如: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到最重要的地位。经济部长、工商部长取代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成为国家总统、总理;国家领导人说经贸,出访带企业家,外交官谈经贸;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发展,军事集团转向经济集团;经济因素成为制约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法国总统西拉克说:“我出国访问的任务不复杂,我出去是为了推销法国的产品。”美国总统被称为美国股份公司董事长。

2、从身边事情导入。如:在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当今的中国人深深地体会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打招呼:“你下海了吗?”“你发了吗?”“你在哪里发财哪?” 我们社会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现象随处可见,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上活跃着数不清的消费者的身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离不开消费,居民家庭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消费,人的一生一点儿也离不开消费。家庭居室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假日游乐消费,健身保健消费,个人文化消费。消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消费伴随着你我他。无限多样的、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是如何进入百姓家庭的呢?柴米油盐菜、果品蛋奶肉、水电煤气房、洗涤保健品等,这些消费品是绝不会没有任何条件地进入居民家庭的,它需要经过一个交换环节。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花钱买,用经济学

的术语就是用手中的货币到商店、到市场上去交换。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现象是大量的、经济的、多种形式的。如,花钱买日用品、花钱买健康(保健品)、花钱买教育(家教和补习学校)、花钱买时间(保姆、钟点工、快餐),还有交水电费、煤气费、暖气费、住房费等。社会生活离不开消费,人们所需要的消费品只有到市场上去交换、去购买才能得到。人煤买消费品时手中必须持有货币。那么,人们手中的货币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在他们劳动之后可按时领取工资、奖金和津贴;集体农民按合同规定完成上缴给国家和提留给集体的任务外,余下的收入全部归自己;个体劳动者百纳税之后根据劳动和经营状况获得收入;私营企业主和三资企业中的外国投资者的收入是非劳动收,这些企业的职工领取的胜资。另外,各级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也都实行按劳取酬。只有经过分配,货币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才能借助倾向这一交换媒介,从市场上换回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消费,要消费就得有消费品,市场上无限多样的消费品在被人们生产出来的。在社会生活中,直接的物资资料生产部门是农业和工业,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现象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农民生产了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和禽蛋;工人生产了食品、布匹、机床、煤炭、汽车和楼房。

3、从经济这个词义导入。经济,源于古代希腊,原义是家庭管理,所以色诺芬的《经济学》实际上是《家政学》。中国古代“经济”的含义是经邦济世,拯救庶民。唐朝诗人杜甫有诗句“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民间有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红楼梦》中规劝贾宝玉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中国古代把经济称为理财。过去商店常常挂这样一副对联:“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什么意思呢?上半句出于《书经·洪范》,其中有五福之说,五福是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富排列次序仅次于寿,位居第二,因此,说《洪范》中的五富先言富。下半句出于《大学》,《大学》共十章,其中论及理财之处甚多,概而言之,称为《大学》十章半理财。

4、从经济学的地位导入。在当今时代,经济学成为最时髦、最受青睐的学科,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目前在中国,经济学已经成了显学,一些经济学家也成了明星。

二、什么是经济

导入环节之后,很自然就会思考,什么是经济,即经济的定义。这个内容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有时候有,有时候又取消了。我觉得还是应该简单地把经济的定义以及经济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介绍给学生。

经济的定义让学生明白三点就可以了。

一是经济活动。即人类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

二是经济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注意提醒学生,这种关系也是经济现象。

三是经济基础。即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经济活动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

3、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相信许多老师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只是简单列个思路在这里。

三、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介绍一下经济学的一些特点。比如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100多年前,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carlyle)把经济学称为“沉闷的科学”,其意是指马尔萨斯人口论所表现的悲观思想。以后人们把这个说法引申为经济学的表述枯燥无味,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令人生厌。尤其是经济学广泛运用了数学工具之后,更令人望而生畏。

这种看法相当普遍,但有片面性。经济学运用数学是经济学发展中的一次革命,它使我们对经济问题可以进行定量化分析,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运用数学工具也深入了经济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经济理论的深化。马克思曾经说过,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它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经济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我们的同学而言,这种专业化的经济学肯定是读不懂,也读不下去的。经济学有“教化”民众的任务,让公众理解经济学,并自觉地按经济学去思维和行事。因此,刘老师在教学中带给大家的经济学是生动、活泼,经济学就在生活之中,让经济学再回到生活中,我将运用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通俗地讲出经济学深奥的道理,让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经济之美和经济之趣

昨天晚上和桃子李子老师聊天又谈到第一节课的问题,她的看法和做法给我许多启迪,真正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当时网络总是掉线,不能打开桃子李子老师的网页,很是着急。于是今天早早就起来,打开电脑,看了桃子李子老师的做法,想起我写完自己的做法时,还颇有成就感,现在却倍感汗淋。我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制约,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而桃子李子老师完全跳出了这种制约,着眼于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我敬叹不已。

早在8月19日,桃子李子老师就总结了自己的做法。

我的第一节课,尤其是新生的第一节课,基本不上课,主要是聊天,随便找学生谈“假期生活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为什么印象深刻?对老师我,有什么要求或者希望?……”,几个学生谈完以后,我又找学生问“你认为谁谈的最好?为什么?”第二节课,我还会用学生第一节课提到的有关素材,比如总会有学生提到社会经济现象作为上课的切入点。另外,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特别是谈到对老师我本人的希望时,我总穿插进行非常明确的表态,哪些我肯定可以做到,哪些我经过努力才能够做到(需要大家的监督和帮助),哪些我无法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到了下课,我还问“你们说说老师能够做到哪些?不能够做到哪些?”学生得回顾和整理一下内容,因为我谈的很分散,他们彼此进行归纳和总结,也观察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最后我说这就是我的基本要求,咱们知己知彼,相互配合,共同协作走好未来三年,希望在协作的过程中彼此都愉快。

实践证明,这个效果相当不错:第一,很多规矩在很轻松的交流中就表达了,而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教导学生“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其实同样的意思我只不过换了个方式“老师能够接受什么,不能够接受什么”表达而已;第二,真遇到什么事情,学生想到开学第一节课老师已经交代过,就没什么可说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避免认为老师具有主观随意性,知道老师“对事不对人”,不是跟他过不去;第三,经历了好几届的学生,到最后高三毕业,还在说“老师,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进高中的第一节政治课,实在是太特别了”。

8月29日,她再次完善了自己的想法。

我仍然坚持用聊天的方法进行,老规矩,先请学生讲假期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说明印象深刻的理由,然后还要说明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希望要求,老师从中说明哪些可以做到,哪些无法做到,为什么无法做到等等,最后,为是三年的教学顺利进行,教师提几点希望和建议,并交代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考试安排,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期期评成绩如何操作等等。

看来,第一节课真是值得我们好好设计,但是,也不必过于紧张,其实这个课怎么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就可以啦。

六大步助你学好政治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3、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4、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5、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一、二课内容压缩为“国家”两个字,由此引申出:国家的基本阶级和阶级关系;国家制度──民主;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管理形式──政体;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国家结构──我国的“一国两制”等。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写出眉批,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篇2: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六大步助你学好政治

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

一、导入的几种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时的依据。一般人通常根据最初印象而将他人加以归类,然后再从这一类别系统中对这个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所形成的论断。对此,心理学家鲁钦斯研究认为,先出现的信息对总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因此,要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应该特别慎重,即留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经济常识前言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得好,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进入老师希望的学习状态。

经济常识前言的导入可以有这样的几种方式。

1、从宏观角度导入。如: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到最重要的地位。经济部长、工商部长取代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成为国家总统、总理;国家领导人说经贸,出访带企业家,外交官谈经贸;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发展,军事集团转向经济集团;经济因素成为制约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法国总统西拉克说:“我出国访问的任务不复杂,我出去是为了推销法国的产品。”美国总统被称为美国股份公司董事长。

2、从身边事情导入。如:在中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当今的中国人深深地体会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打招呼:“你下海了吗?”“你发了吗?”“你在哪里发财哪?” 我们社会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现象随处可见,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上活跃着数不清的消费者的身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离不开消费,居民家庭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消费,人的一生一点儿也离不开消费。家庭居室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假日游乐消费,健身保健消费,个人文化消费。消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消费伴随着你我他。无限多样的、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是如何进入百姓家庭的呢?柴米油盐菜、果品蛋奶肉、水电煤气房、洗涤保健品等,这些消费品是绝不会没有任何条件地进入居民家庭的,它需要经过一个交换环节。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花钱买,用经济学

的术语就是用手中的货币到商店、到市场上去交换。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现象是大量的、经济的、多种形式的。如,花钱买日用品、花钱买健康(保健品)、花钱买教育(家教和补习学校)、花钱买时间(保姆、钟点工、快餐),还有交水电费、煤气费、暖气费、住房费等。社会生活离不开消费,人们所需要的消费品只有到市场上去交换、去购买才能得到。人煤买消费品时手中必须持有货币。那么,人们手中的货币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在他们劳动之后可按时领取工资、奖金和津贴;集体农民按合同规定完成上缴给国家和提留给集体的任务外,余下的收入全部归自己;个体劳动者百纳税之后根据劳动和经营状况获得收入;私营企业主和三资企业中的外国投资者的收入是非劳动收,这些企业的职工领取的胜资。另外,各级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也都实行按劳取酬。只有经过分配,货币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才能借助倾向这一交换媒介,从市场上换回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消费,要消费就得有消费品,市场上无限多样的消费品在被人们生产出来的。在社会生活中,直接的物资资料生产部门是农业和工业,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现象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农民生产了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和禽蛋;工人生产了食品、布匹、机床、煤炭、汽车和楼房。

3、从经济这个词义导入。经济,源于古代希腊,原义是家庭管理,所以色诺芬的《经济学》实际上是《家政学》。中国古代“经济”的含义是经邦济世,拯救庶民。唐朝诗人杜甫有诗句“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民间有一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红楼梦》中规劝贾宝玉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中国古代把经济称为理财。过去商店常常挂这样一副对联:“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什么意思呢?上半句出于《书经·洪范》,其中有五福之说,五福是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富排列次序仅次于寿,位居第二,因此,说《洪范》中的五富先言富。下半句出于《大学》,《大学》共十章,其中论及理财之处甚多,概而言之,称为《大学》十章半理财。

4、从经济学的地位导入。在当今时代,经济学成为最时髦、最受青睐的学科,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后”。目前在中国,经济学已经成了显学,一些经济学家也成了明星。

二、什么是经济

导入环节之后,很自然就会思考,什么是经济,即经济的定义。这个内容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有时候有,有时候又取消了。我觉得还是应该简单地把经济的定义以及经济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介绍给学生。

经济的定义让学生明白三点就可以了。

一是经济活动。即人类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过程。

二是经济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注意提醒学生,这种关系也是经济现象。

三是经济基础。即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经济活动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

3、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相信许多老师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只是简单列个思路在这里。

三、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介绍一下经济学的一些特点。比如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100多年前,英国作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carlyle)把经济学称为“沉闷的科学”,其意是指马尔萨斯人口论所表现的悲观思想。以后人们把这个说法引申为经济学的表述枯燥无味,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令人生厌。尤其是经济学广泛运用了数学工具之后,更令人望而生畏。

这种看法相当普遍,但有片面性。经济学运用数学是经济学发展中的一次革命,它使我们对经济问题可以进行定量化分析,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运用数学工具也深入了经济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经济理论的深化。马克思曾经说过,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它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经济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我们的同学而言,这种专业化的经济学肯定是读不懂,也读不下去的。经济学有“教化”民众的任务,让公众理解经济学,并自觉地按经济学去思维和行事。因此,刘老师在教学中带给大家的经济学是生动、活泼,经济学就在生活之中,让经济学再回到生活中,我将运用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通俗地讲出经济学深奥的道理,让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经济之美和经济之趣

昨天晚上和桃子李子老师聊天又谈到第一节课的问题,她的看法和做法给我许多启迪,真正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当时网络总是掉线,不能打开桃子李子老师的网页,很是着急。于是今天早早就起来,打开电脑,看了桃子李子老师的做法,想起我写完自己的做法时,还颇有成就感,现在却倍感汗淋。我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制约,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而桃子李子老师完全跳出了这种制约,着眼于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我敬叹不已。

早在8月19日,桃子李子老师就总结了自己的做法。

我的第一节课,尤其是新生的第一节课,基本不上课,主要是聊天,随便找学生谈“假期生活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为什么印象深刻?对老师我,有什么要求或者希望?……”,几个学生谈完以后,我又找学生问“你认为谁谈的最好?为什么?”第二节课,我还会用学生第一节课提到的有关素材,比如总会有学生提到社会经济现象作为上课的切入点。另外,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特别是谈到对老师我本人的希望时,我总穿插进行非常明确的表态,哪些我肯定可以做到,哪些我经过努力才能够做到(需要大家的监督和帮助),哪些我无法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到了下课,我还问“你们说说老师能够做到哪些?不能够做到哪些?”学生得回顾和整理一下内容,因为我谈的很分散,他们彼此进行归纳和总结,也观察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最后我说这就是我的基本要求,咱们知己知彼,相互配合,共同协作走好未来三年,希望在协作的过程中彼此都愉快。

实践证明,这个效果相当不错:第一,很多规矩在很轻松的交流中就表达了,而不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教导学生“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其实同样的意思我只不过换了个方式“老师能够接受什么,不能够接受什么”表达而已;第二,真遇到什么事情,学生想到开学第一节课老师已经交代过,就没什么可说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避免认为老师具有主观随意性,知道老师“对事不对人”,不是跟他过不去;第三,经历了好几届的学生,到最后高三毕业,还在说“老师,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进高中的第一节政治课,实在是太特别了”。

8月29日,她再次完善了自己的想法。

我仍然坚持用聊天的方法进行,老规矩,先请学生讲假期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并说明印象深刻的理由,然后还要说明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希望要求,老师从中说明哪些可以做到,哪些无法做到,为什么无法做到等等,最后,为是三年的教学顺利进行,教师提几点希望和建议,并交代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考试安排,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学期期评成绩如何操作等等。

看来,第一节课真是值得我们好好设计,但是,也不必过于紧张,其实这个课怎么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就可以啦。

篇3:高一政治复习六大步

高一政治复习六大步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3、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4、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5、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一、二课内容压缩为“国家”两个字,由此引申出:国家的基本阶级和阶级关系;国家制度──民主;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管理形式──政体;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国家结构──我国的“一国两制”等。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写出眉批,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高一政治整理知识的技巧

一、整理知识点

我的政治课本较历史来说看得比较少。因为我觉得政治不像历史要熟背史实,而是要按照主题整理某个知识点的线索,并与考试常用材料和问题类型对应整理,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比如,价格问题,就可以考虑价值决定,供求影响,市场形成,宏观调控,而每一个方面又可以引申出许多内容。从政治学角度又可以引申出政府的经济职能等。

1、看书要整理,而且要仔细。比如有年就考了市场经济某一特征的具体说明,在课本有具体阐述,但是由于不是大黑体部分,大部分同学没能完整背答出来。

2、对于客观题,我的意见是多做多得分。因为客观题占分值大,所以要相当谨慎。而这个是要通过扎实的基础和熟练的运用来达到的。我高三为了提高政治客观题得分,专门做了上千到单选题。

3、对于主观题,我认为从课本中整理知识点,然后加上题目材料,再加上热点即可。

4、一定要分清楚概念。比如辨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辨证唯物论的区别等等,今年广西就凭这点难倒了许多考生,我也没有幸免于难。所以希望学弟学妹们要区分好各种相近的词汇,分清概念。

二、关注热点

由于政治是以热点为命题载体,所以在知识和热点之间不能存在脱节。尤其在前两个月,要开始以热点为单元,从命题角度出发,将相关知识点经过分析和归纳后,形成更加有针对性的知识体系。我的步骤是:首先弄清考试时政范围内有哪些重大热点;然后弄清命题角度;然后以角度为线索来整理相关知识,形成有针对性的新体系;再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热点;最后是拿一些“重点猜测”来练习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检测自己是否真正把握了。比如和谐社会,我就从为什么,怎么办来分析,又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来分析。

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时时想着热点,比如我回答政治题时,从来不忘了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这是用哪都合适的,而且可能还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高一政治常犯的几个错误

1、概念的重要性被忽视,而一些难题、怪题备受青睐。

2、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冷落了其它科目。

3、听课时将内容一股脑塞进去,不动脑筋去思考所以然。

4、成绩好一点的同学认为老师上课讲得太简单,开小差。其实忽略了老师对某一些关键问题的分析。

5、将老师讲的例题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而忽略了老师精辟的分析。

6、晚上开夜车,白天没精打采,形成恶性循环。

7、平时依赖计算器,一考试就犯计算上的错误,搞得自己手忙脚乱。

8、听老师讲例题觉得会了,自己用参考书时一看题明白了,就以为自己会了,不再动手去做。

9、匆忙应付老师作业,搞题海战术,却不认真对待做题时发现的问题。

篇4:高一政治复习方法的六大步

最有效的高一政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最有效的高一政治学习方法: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最有效的高一政治学习方法: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最有效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最有效的高一政治学习方法: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一、二课内容压缩为“国家”两个字,由此引申出:国家的基本阶级和阶级关系;国家制度──民主;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管理形式──政体;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国家结构──我国的“一国两制”等。

高一政治拿高分必抓的环节

1.课前要做到预习。每节课之前花十分钟对学案中的提示内容进行预习,对疑难问题作出标记。

2.课上要专心听讲。根据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的领会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专心听老师讲解,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认真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高一政治不要求用专门本子,笔记就记在书上。并要求在相关的内容上写一些提示的文字,例“含义”“原理”“为什么”“怎么样”等,这样下次看书时就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4.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书本知识。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5.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及时完成,不能拖。平时训练和检测时也要养成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条理清晰等好习惯。并在评讲时认真听讲,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要有意识的强化背功。高中政治是闭卷考试,主观性试题要用到的重要知识点必须记熟背熟,这样答二卷时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取。每一位高考高分者,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是非常熟悉的。因此,要想得到高分,必须要记忆一些重要原理和知识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答好题目。

7.单元结束后要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不能前后脱节。要让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怎样才能学好初一政治

高一政治复习资料

高一政治论文范文

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高一政治教案

高中学好政治的技巧

高一年级政治教学计划精选

高一政治教学体会

高一政治重点复习

高一政治基本复习方法

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六大步助你学好政治(推荐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政治第一节课怎么上?六大步助你学好政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